《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诊疗指南》解读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上课讲义
(2018版)
一、定义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五、病情评估 六、治疗
一、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 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 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 间>6周。
二、荨麻疹的病因-外源性
分类
食物
药物 植入物 物理因素
病因
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 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 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 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 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 林等 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等
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
3、分类诊断
➢ 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前者根 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 理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具体见表1。
➢ 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人工荨麻疹。
六、治疗
患者教育 病因治疗 控制症状
剂时,可考虑避免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④临床上怀疑与各种感染和/或慢性炎症相关的慢性荨麻疹,且其他治疗抵
抗或无效时可酌情考虑抗感染或控制炎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受益。 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关的荨麻疹有一定的 疗效;
⑤对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食 物过敏原并加以避免,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引 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
➢荨麻疹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免疫及非免疫因素激活肥大细胞活 化后释放组胺等一系列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导致特征性炎症的 发生。 ➢免疫机制包括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IgE依 赖的I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活化等途径; ➢非免疫机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细胞释放剂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 物诱导的假变应原反应,或非甾体抗炎药改变花生四烯酸代谢 等。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解读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
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以及世界过敏组
织(WAO)共同制定的《2018荨麻疹的定
义,分类,诊断和管理》国际指南保持一
致,首先根据病程是否大于6周,划分为急
性和慢性,然后再根据诱因的不同分为自
发性和诱导性。
而针对慢性可诱导性的荨
麻疹,又可以进一步根据诱因细分为物理
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别荨麻疹的具体特征,提出更为科学分类分型,以利于精准的治疗和判断预后。
以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皮损表现的疾病,虽然以荨麻疹最常见,但和一些疾病鉴别也很有必要。
比如荨麻疹性血管炎,两者典型症状表现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荨麻疹是一过性的风团,荨麻疹性血管炎是可以表现为风团的血管炎。
虽然风团持续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是初筛的标准,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标准,因为部分荨麻疹的风团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4小时。
如果将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血管性水肿-巨大荨麻疹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去除病因;找到本病的可疑的 过敏原因,避免接触过敏原, 比如常见的花粉、牛奶等。
二.使用抗过敏的药物:常用的药 物比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扑尔敏等,如果出现喉炎,需 要考虑使用激素治疗,如果有 窒息的危险,需要考虑气管切 开。
谢谢!!!
血管性水肿又被称为巨大荨麻疹,是一种突 然发作的局限性水肿,但这个水肿与发生的部 位与荨麻疹部位不同,本病主要发生在真皮深 层,消退缓慢,常见的荨麻疹一般发生在真皮 浅层,病因也主要为两种,一种为遗传因素, 另外一种或获得性,比如外物刺激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大多数在夜间出现,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组织水肿, 发生的部位不一,可以发生在口腔、咽喉,也可以发生在 颜面部皮肤、手足等部位,水肿皮肤边界欠清晰,可有瘙 痒、肿胀及痛感。持续时间较常见的荨麻疹更久,可以为 2-3天,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以伴随其他不适,比如声音 嘶哑、呼吸困难,可出现喉炎症状,危机生命。
荨麻疹诊疗指南
对症治疗:吲哚美辛,抗组胺药(首选咪唑斯汀) DDS (合用己酮可可碱更好) 秋水仙碱、羟氯喹 0.2 bid 难治严重者:免疫抑制治疗-泼尼松、霉酚酸酯(2g/d) 治疗潜在疾病:干扰素、利巴韦林(丙肝) 秋水仙碱、 DDS、环孢素、IVIG 美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利妥昔单抗(LD20 单抗)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
荨麻疹发病率高:约1/4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 荨麻疹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可影响患的生活、工作各个 方面 规范的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和减少副作用的基础 不规范治疗时有发生,是由于不同层面的医生都在诊疗荨麻 疹(基层医生、全科医生),即使在皮肤科医生中,也有不 规范治疗行为 新的概念、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出现,要求临床医生尽 可能掌握和应用
*
荨麻疹类型 一线治疗用药 二线治疗用药
急性荨麻疹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地赛米松 5~10 mg/日,连续3日 泼尼松,30mg/日,连续3日 泼尼松龙,40mg/日,连续3日 H2受体拮抗剂,单剂量或连续5日
慢性荨麻疹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咪唑斯汀 氯雷他定 非索非那定 西替利嗪 依巴斯汀 左西替利嗪 地氯雷他定 氮卓斯汀 依匹斯汀
*
伴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弥漫中性粒细胞浸润,为SLE的一型 正常补体性荨麻疹性血管炎又称嗜中性荨麻疹,但嗜酸性粒细胞 更多 Sweet综合症 其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更密集 ,真皮上层显著水肿
*
斑疹性紫癜,通常可触及 小腿及足踝部含铁血黄素沉着 雷诺现象和寒冷性耳部发绀,寒冷环境中加重 其他皮损:瘀斑、网状青斑、荨麻疹、溃疡
感染
隐性感染是慢性荨麻疹的重要病因之一,包括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真菌、病毒(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寄生虫等。幽门螺杆菌是否引起荨麻疹尚有争论
荨麻疹典型风团 一文读懂荨麻疹治疗盘点
荨麻疹典型风团一文读懂荨麻疹治疗盘点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1]。
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常缠绵多年不愈。
病因荨麻疹的病因十分复杂,临床工作中很难明确,带来很多不规范的检查和解释,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2]明确提出荨麻疹的病因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强调内源性是隐匿性和持久性,而外源性是一过性特征。
特别指出慢性荨麻疹很少由变应原介导所致,应结合病史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检查。
发病机制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免疫性机制(自身抗原、IgE、高亲和力IgE受体及补体相关)、非免疫性机制(肥大细胞诱导剂)及特发性机制(尚未阐明,甚至可能是非肥大细胞依赖性)。
其发病机制的核心是肥大细胞的活化及其介质的释放,而其治疗应基于发病机制的治疗,主要靶向是肥大细胞及其释放的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白介素等)。
诊断根据发生及消退迅速的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等临床特点,本病不难诊断。
但确定病因较为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生活史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
风团的形态和大小:风团表现为线状多为人工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风团小,1-3mm,周围有明显红晕,有时可见卫星状风团,则可为胆碱能性荨麻疹。
风团的部位和时间:风团分布于掌距或下背部,可为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风团限于暴露部位者可能与日光或冷有关。
风团存在时间超过4-6小时,且消退后有色素或鳞屑,并伴有关节痛、腹痛、血沉增快,病理为坏死性血管炎对抗组胺药物无效时可考虑为荨麻疹性血管炎。
各种物理性荨麻疹和特殊类型荨麻疹的诊断还需依赖各项特异性诊断试验(如冰块试验等)。
本病应与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等进行鉴别;伴腹痛或腹泻者,应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等进行鉴别;伴高热和中毒症状者,应考虑合并严重感染。
2014版中国荨麻疹指南解读
•
定义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和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表现流行病学数据(ACAAI 2013)
特别强调 “血管性水肿” 的诊断意义
风团和血管性水肿是荨麻疹 常见临床表现
• 有数据显示,33-67%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同时存在风团和血管性水肿
Maurer, M., et al.,Allergy2011;66: 317–330. (ref 4)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解读
(2014版)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 指南修订概述
本只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组织免疫学组和有关专家讨 论指定的 分会曾于2007年制定第一版荨麻疹诊疗指南
经过6-7年的发展,国际荨麻疹的治疗方法、理念、药物等有许多 和变化和进步
为了与国际接轨,使我国患者享受到规范治疗,决定修订指南
急性荨麻疹的治疗
• 明确并祛除病因 • 口服抗阻胺药 • 其他: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相当剂量)30~40mg,4~5 天后停药,特别适用于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荨麻疹 – 1:1000肾上腺素溶液0.2~0.4ml皮下或肌内注射,可 以用于急性荨麻疹伴休克或严重的荨麻疹伴血管性水 肿。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指南推荐的病史采集内容(21项)
• • • • • • • • • • 可能的诱发因素及缓解因素 病程 发作频率 皮损持续时间 昼夜发作规律 风团大小、数目 风团形状及分布 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肿 伴随瘙痒或疼痛程度 消退后是否有色素沉着
• • • • • • • • • • •
既往个人或家族中的过敏史 感染病史 内脏疾病史 外伤史 手术史 用药史 心理及精神状况 月经史 生活习惯 工作及生活环境 既往的治疗反应等
药物
植入物
物理因素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和补体系统的激活。
在IgE介导的变态反应中,抗原与IgE结合后激活肥大细胞,导致组织中的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非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激活则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的激活有关。
在补体系统的激活中,C5a等活性物质也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诱发荨麻疹。
四、诊断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皮疹的疾病,如药物过敏、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清IgE水平、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五、治疗荨麻疹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致敏因素、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在避免致敏因素方面,需要对可能引起荨麻疹的食物、药物、物理因素等进行排查和避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抗IgE抗体、抗IL-5抗体等。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口服免疫调节剂。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确定荨麻疹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IgE水平、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皮肤过敏原测试和食物过敏原测试也可以进行,以帮助确定过敏原。
对于复杂病例,可以进行组织活检或流式细胞术等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是诊断荨麻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荨麻疹需要与其他皮肤病和过敏反应鉴别,如药物疹、接触性皮炎、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六、治疗荨麻疹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是控制症状和减轻病情的主要方法,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病因治疗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抗感染治疗、抗肿瘤治疗等。
荨麻疹诊疗指南PPT课件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因及诱因
根据荨麻疹的面积、数量、伴随症状 等评估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和诱因,选择相应的治 疗药物和措施。
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 耐受性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方案选择依据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因及诱因
根据荨麻疹的面积、数量、伴随症状 等评估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过敏
食物、药物、接触物等过敏原引起的过敏 反应。
其他因素
遗传、内分泌、代谢等因素也可能与荨麻 疹的发病有关。
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 。
精神因素
精神压力、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引起的 皮肤反应。
物理因素
冷、热、日光、摩擦等物理刺激引起的皮 肤反应。
危险因素评估
01
02
03
04
过敏史
有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荨 麻疹。
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药物选择原则和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
轻度荨麻疹可选用抗组胺药物,中重度荨麻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 或免疫抑制剂。
注意药物副作用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避免滥用药物
遵医嘱规范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荨麻疹的诊断 。
鉴别诊断
在诊断荨麻疹时,需与一些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药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这些疾病虽然也有皮肤瘙痒和皮疹表现,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荨麻疹不同, 因此需仔细鉴别。
荨麻疹指南解读
生冒医垣盘查鲨!!生!旦笠!!鲞笙!塑显!翌生笪垒垒!!堕堕逝!i塑:壁!翌!翌垫!!:∑生:!!,№:!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解读梁云生于碧慧陆前进41001l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通信作者:陆前进,Email:qianlu5860@gmail.com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6.02.003【关键词】荨麻疹/诊断/治疗;指南本着服务临床、着重诊疗的宗旨,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以下简称2014版指南)是在2007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以下简称2007版指南)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由郝飞教授、陆前进教授、宋志强教授执笔完成。
2014版指南相比较2007版指南作了如下修改。
1定义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2014版指南在定义方面增加并强调血管性水肿在荨麻疹的诊断的重要性,因为临床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如果伴有血管性水肿就可以明确诊断为荨麻疹,不要其它检查排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及自身炎症病,而且荨麻疹患者出现风团伴有血管性水肿常常提示常规治疗效果欠佳。
2014版指南将慢性荨麻疹的定义由2007版风团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改为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时间1>6周不变¨引。
2病因学2014版指南将荨麻疹的常见病因归纳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
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与2007版指南相比较,增加了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的钢板、钢钉及妇科的节育器)以及运动等这一发病因素;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内源性因素强调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并在病因上特别强调了IgE介导的食物变应原在荨麻疹(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变应原检测结果应该正确分析,有条件的单位可酌情开展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验证。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三、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疗
原则上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但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 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
所有抗组胺药都可能经乳汁分泌,因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婴儿食 欲降低和嗜睡等反应,应避免使用。哺乳期也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二 代抗组胺药。另外,现有的临床试验也证实孕期使用奥马珠单抗具有 安全性、无致畸性,可在抗组胺药疗效不佳时酌情使用。
儿童荨麻疹患者的一线治疗仍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治疗无效的患 儿中,建议在患者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酌情增加剂量(按体重调 整)。
老年人应优先选用二代抗组胺药,以避免一代抗组胺药可能 导致的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风 险及青光眼、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对于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荨麻疹患者,应在充分阅读药物使 用说明书后,根据肝肾受损的严重程度合理调整抗组胺药物 的种类和剂量。
⑥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时可酌情考 虑加用免疫抑制剂、自体血清注射治疗或血浆置换等。
3、控制症状
药物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律使用的原则,以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推荐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 疗方案。
一、急性荨麻疹的治疗
去除病因,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
3、分类诊断
结合病史和体检,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前者根 据病程是否>6周分为急性与慢性,后者根据发病是否与物理 因素有关,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具体见表1。 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荨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如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人工荨麻疹。
六、治疗
患者教育 病因治疗 控制症状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诊断与治疗PPT
免疫抑制剂:如 环孢素、硫唑嘌 呤等,可抑制免 疫系统
生物制剂:如奥 马珠单抗、利妥 昔单抗等,可抑 制免疫系统
04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 预防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和护肤品:如含有酒精、香料等刺激性成分的产 品
鸡蛋等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适量
运动等
定期复查,及 时调整治疗方
案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饮食调整:注意饮食均衡, 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 物
心理支持:保持乐观积极的 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等负 面情绪
康复训练:进行适当的运动, 如散步、瑜伽等,以增强体 质和免疫力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摄入足 够的蛋白质、维生 素和矿物质,保持 营养均衡
适量运动:定期进 行有氧运动,如跑 步、游泳、瑜伽等, 增强体质
充足睡眠:保证每 天7-8小时的睡眠 时间,有助于提高 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虑,保持心情愉悦 ,有助于提高免疫 力
定期检查与筛查
定期进行皮肤检 查,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 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 复查,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
效果
营养与饮食调理
避免过敏食物: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鸡蛋、牛奶等
增加营养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
保持水分平衡: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诊疗指南》解读《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诊疗指南》解读作者:176****9011《Allergy》杂志发表了EAACI/GA2LEN/EDF/WAO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定义、分类、诊断及治疗立场文件,文章阐述了由欧洲变态反应协会(EuropeanAcademyofAllergologyandClinicalImmunologyEAACI)、欧盟资助的卓越网络(theEU-fundednetworkofexcellence)、全球过敏和哮喘欧洲网络(theGlobalAllergyandAsthmaEuropeanNetworkGA2LEN)欧洲皮肤科论坛(theEuropeanDermatologyForumEDF)及世界过敏组织(theWorldAllergyOrganizationWAO)皮科分会一个联合倡议会——第三届荨麻疹国际共识会议达成的专家共识。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疾病。
人一生中某个时间段发病的几率约为20%。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其他形式荨麻疹不仅造成患者生存质量的降低,还会使患者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减低20%~30%,可归类于严重的过敏性疾病(severeallergicdiseases)。
该指南性文件阐述了荨麻疹的定义和分类,并包括了荨麻疹病因、诱发因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进展,概述了有循证学依据的不同类型荨麻疹的诊断方法。
荨麻疹治疗指南部分,则综合了所有现有文献证据(包括Medline和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检索,并手工查阅多年来国际变态反应会议摘要)后,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专题讨论会专家共识基础上由200多位国际专家修订而成,该指南亦被欧洲医师协会European UnionofMedicalSpecialistsUEMS认可和接受。
本文进一步借鉴《英国变态反应协会慢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诊疗指南》,并与国内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的《荨麻疹诊疗指南》进行比较。
总结如下。
1、定义各种类型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是有着相似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荨麻疹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风团疹,有如下3个特点:(1)突然发作、形态多样的中心水肿疹,常有反射性红晕。
(2)伴瘙痒,有时有烧灼感。
(3)时起时消,多于24h内消退不留痕迹。
血管性水肿临床特点为:(1)突然发作、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水肿。
(2)痒不明显,常表现为疼痛。
(3)常累及黏膜组织。
(4)多于72h内消退。
临床病例中,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占50%,单纯荨麻疹占40%,单纯血管性水肿占10%。
血管性水肿合并荨麻疹时病因与单纯荨麻疹相似,故合并讨论。
2、病因2.1急性荨麻疹(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常见病因为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感染因素、物理因素(寒冷性、胆碱能性、压力性、振动性等)、昆虫叮咬、接触性过敏原(如胶乳过敏)、放射性造影剂等2.2慢性荨麻疹(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常见病因物理因素、药物因素(ACEI,NSAIDs等)、非IgE介导食物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SLE等、感染因素(如寄生虫、EBV、HBV、HCV感染等)。
另有40%~50%病因不明。
2.3单独血管性水肿常见病因:药物引起(ACEI 占68%其他如抗癫痫药物ARBsNSAIDs等)C1-INH缺乏症(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获得性血管性水肿AAE)、其他。
3、病理学荨麻疹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水肿伴毛细血管后静脉及淋巴管扩张,常有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浸润。
血管性水肿病理与荨麻疹相似,但部位较深,发生在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
总体来说,两者的病理特点均不特异,无诊断价值。
4、分类根据荨麻疹病程及诱发因素不同,推荐分类见表1。
5、发病机制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发病的中心环节是皮肤或黏膜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如组胺等,新合成的膜来源的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等随后释放、造成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引起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的临床表现。
近二十年,很多研究对各种类型荨麻疹的病因进行了探讨。
急性或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感染、食物或药物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ic)及由抗IgE受体的抗体介导的自体免疫等,都可能是引起荨麻疹的原因。
6、实验室检查指南不建议给患者行详尽、昂贵的大筛查来除外其他疾病,应根据病史,选择性进行检查,比如急性荨麻或慢性荨麻疹间断发病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而每天都发病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则可能由于对食物或添加非IgE介导的超敏机制(nonallergichypersensitivityreactions)引起。
常食生鱼的地域就要考虑到简单异尖线(anisakissimplex)感染可能。
自体血清试验autologousserumskintestASST常作为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一诊断依据,用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抗IgE受体的自身抗体,但有研究表明40%~45%健康人群ASST呈阳性,且操作过程有发生污染或误操作时传播疾病等不安全因素,临床应谨慎使用。
下列实验室检查可以根据鉴别断的需要选择进行(1)血、尿、便常规、便虫卵;(2)肝、肾功能;(3)血沉(ESR)、免疫球蛋白(Ig)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微粒体抗体;(4)补体C3、C4、补体1成分制剂(C1-INH);(5)HBV、HCV;(6)过敏原检查。
7、诊断详尽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通过实验室检查除外其他系统性疾病是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诊断的基本原则,其中通过病史询问了解荨麻疹诱发及缓解因素尤为重要。
如:(1)风团发生的诱因及缓解因素;(2)风团性质(频率、大小、数目、24h是否消退、消退后是否遗留色素沉着);(3)有无合并血管性水肿;(4)既往治疗及疗效;(5)合并疾病(胃肠道、甲状腺、外科植入物、造影剂、麻醉药、抗生素等药物、生存压力等);(6)家族史;(7)药敏史及食物过敏史。
其他鉴别诊断:如同一部位风团超过24h,并伴有发热、关节痛等症状时,考虑荨麻疹性血管炎,如水肿超过96h,应注意除外皮肌炎、上腔静脉阻塞症候群、日光性皮炎、克隆(Crohn)氏病的口腔和嘴唇病变、面部的蜂窝织炎、Ascher综合征(又称为双唇、睑皮松垂,非中毒性甲状腺肿大三联征)、Melkersson-Ros enthal综合征(复发性巨唇、面瘫、皱襞舌综合征或梅罗综合征)等8、评分标准见表2。
可用于临床研究中症状评估及用药疗效评估。
9、治疗基本治疗原则: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的一线选择药物为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加量到常规剂量的4倍,如增加剂量疗效不明显的,建议加用二线药物(详述如下,药物选择流程见表3)。
9.1一代抗组胺药:不建议作为首选,因为其止痒效果持续仅4~6h而中枢镇静作用持续24h以上;与酒精及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镇静药等有相互作用;此外,一代抗组胺药可干扰快速眼动(REM)睡眠,对学习和工作能力有一定影响。
9.2二代抗组胺药:相比较于第一代抗组胺药,更有效且安全性好,有些还有抗炎性介质的作用建议作为一线用药。
9.3H2受体拮抗剂:与H1受体联合应用对于部分顽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有效,单用无效。
9.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联合抗组胺药应用于慢性荨麻疹治疗。
对于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及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或慢性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效果更佳。
9.5糖皮质激素:由于不良反应明显,不建议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慢性荨麻疹治疗。
但急性荨麻疹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缩短病程。
9.6环孢素A: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使炎症反应减轻或消失,还可抑制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脱颗粒,但由于其减少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滤过压,肾毒性强、容易引起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不推荐作为常规治疗。
9.7光疗(phototherapy):可使真皮上层肥大细胞数目减少,是治疗肥大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顽固性病例可以试用。
9.8Omalizumab(anti-IgE):研究表明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有显著疗效。
9.9其他:肿瘤坏死因子(TNFa)抑制剂治疗迟发压力性荨麻疹、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等均有病例报道,在一些特殊的病例可以作为最后选择。
10、特殊人群治疗10.1儿童荨麻疹:英国4.5%~15%的儿童罹患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发病率为0.1%~3%,约50%~80%荨麻疹患儿同时有血管性水肿症状。
儿童控制症状药物原则同成人。
10.2孕妇及哺乳期荨麻疹:大剂量羟嗪和氯雷他定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的报道,但临床研究表明1769例服用氯雷他定孕妇中,胎儿畸形未见增加。
210例服用氯雷他定孕妇(78%在前3个月服药),胎儿畸形发生率为2.3%对照组为3%。
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妊娠用药安全性分类中,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均属于B类,但有研究表明氯雷他定安全性略高。
故在极为必要情况下,孕妇可慎重选择最小可控制症状剂量的氯雷他定。
11、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angioedema,HAE)又称C1抑制物(C1 inhibitor,C1-INH)缺乏症,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体内C1-INH 含量和(或)功能缺陷,导致临床出现反复性、发作性、局限性、非可凹性皮肤和(或)黏膜水肿,病程自限(2~3d)不痛、不痒、不伴有荨麻疹,80%患者有家族史,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长期服用达那唑可预防发作,需与过敏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性水肿鉴别。
12、总结相比较于国内发表在《中华皮肤科杂志》的《荨麻疹诊疗指南》,该指南在定义中强调了荨麻疹突发及24h内消退的特点,分类中应用“自发性荨麻疹(spontaneous)”强调该型无明确发病诱因以突出与物理性荨麻疹等分型的区别。
本文综述了国际最新诊疗指南并结合国内诊疗现状,对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诊疗进行系统解析,对临床有比较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