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最后的玉米》教案设计范文

《最后的玉米》教案设计范文

《的玉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玉米》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粮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玉米》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粮食的观念。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玉米的深情描绘。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玉米》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玉米的深情描绘。

4. 阅读理解(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2)学生回答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热爱家乡、珍惜粮食的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 调查家里或身边的粮食浪费现象,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粮食观念的培养。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案:《最后的玉米》

初中语文教学案:《最后的玉米》

初中语文优选教学案:《最后的玉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也日新月异。

在高效、全面、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开展一堂优质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与思考能力?显然,这不仅需要老师的巧妙设计,更需要一本充满思想性、时代感和魅力的优秀教材的配合。

而《最后的玉米》就是一本这样的教材,它已作为老师们教学的常用读物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那么,《最后的玉米》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它如何成为一堂优质语文课程的优选教材呢?一、课文简介《最后的玉米》是中国著名作家杨绛的代表作之一,被列为中学语文共性阅读。

作品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种走最后一袋玉米的故事,反映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奋斗精神,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上看,《最后的玉米》可实现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艰辛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维启示。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学生能够巧妙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三、教学策略那么,为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我们如何使用《最后的玉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启发式”阅读启发式阅读,是指老师采用引导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个人认知体系,发展深度的理解和思考技能。

在阅读《最后的玉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次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进一步帮助学生思考生活的本质、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责任等问题。

例如,当学生了解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勇于奋斗,不畏艰辛的农民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民的生活如此苦难?农民们在生活中的努力和奉献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回报?转化为生活的主题则是:我们能否秉持一份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和未来?(二)故事情境引领选择性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的思考能力。

《最后的玉米》教案设计范文

《最后的玉米》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的玉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玉米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自然景物,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玉米的深厚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颗玉米,引导学生观察玉米的外观特征,激发学生对玉米的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玉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帮助学生理解生词。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重点内容。

4. 欣赏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玉米的深厚情感。

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说这是“的玉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玉米的珍惜之情。

5. 总结本课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内容,强调珍惜粮食、热爱大自然的理念。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写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展示作业,分享自己观察的自然景物,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3.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爱护大自然、珍惜粮食。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4.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玉米的深厚情感。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像作者一样珍惜大自然和粮食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5. 总结本课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内容,强调珍惜粮食、热爱大自然的理念。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课文内容,一起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珍惜粮食、爱护大自然。

《最后的玉米》教案王文静

《最后的玉米》教案王文静

《的玉米》教案王文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课文的阅读理解和概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

2.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词和短语。

3. 调查周围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关爱大自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提高环保意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九、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的玉米》。

2. 相关环保资料和案例。

3. 网络资源,如环保新闻、视频等。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后的玉米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后的玉米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的玉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判断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感。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讨论,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拓展。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模拟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

(2)学生运用生字词,编写小故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劳动的意义,了解农民的辛苦。

2. 组织学生参观农场或农业科技展览,增进对农业的认识。

3. 开展“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实践作业: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一、引言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中,最后一篇课文是《最后的玉米》。

这篇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他和父亲一起种植玉米,直到最后只剩下一根。

这篇教案将围绕这篇课文展开,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3.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作能力;三、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道出课文的内涵;2.探究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文学特点;3.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内容1.了解农业文化和土地的重要性;2.理解课文简洁、生动的风格和情感表达;3.学习如何将个人的思考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4.通过绘画、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故事法;2.问题导向法;3.探究式学习;4.小组讨论。

第一步:导入通过讲述自己在农村的经历和对田野、玉米之类的最初印象,来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农业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步:配合音频讲解通过播放音频讲述全文故事情节,该过程中可以将文中重点句子作些解释。

第三步:问答反思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文中的情感、生命以及自然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在问答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四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在小组内回顾刚才的提问及反思,分享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讨论学习到的经验和教训。

第五步:创作表现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七、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主要基于学生的表现和作品。

评估要点主要有: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的内涵;2.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文学特点;3.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表现;八、教学注意事项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好教学节奏,尽量避免课堂知识量过大;2.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反应;3.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地发言;4.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现。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最后的⽟⽶》是⼀篇⼈⽂性很强的童话故事,全⽂采⽤拟⼈的⼿法讲述了⼀个收获的季节⾥,⼀个长得很棒的⽟⽶,满怀希望地等待⽼婆婆来收获,可是⼀次⼜⼀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个个被⽼婆婆摘⾛,⾃⼰⼼灰意冷时,听到了⽼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了⾃⼰获得了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最后的⽟⽶》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最后的⽟⽶》原⽂ 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阵秋风吹来,地⾥的⽟⽶叶⼦哗啦啦地响。

“⼀定是最先摘我啦!”⼀个长得胖胖的⽟⽶⾮常⾃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

”周围的⽟⽶也都齐声赞美他。

收获的第⼀天,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第⼆天,⽼婆婆朝那个很棒的⽟⽶看了⼀眼,还是没有摘他。

“明天,⼀定会轮到我的。

”很棒的⽟⽶并不灰⼼。

⼀连⼏天过去了,别的⽟⽶都被⼀⼀摘⾛了,只有那个很棒的⽟⽶没有被摘⾛。

他真的⼼灰意冷了。

⼀阵秋风吹过⽥野,长得很棒的那个⽟⽶孤零零地站在那⾥,⽆奈地晃着脑袋。

他那深褐⾊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透了;原先长得⽔灵灵、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头那样硬了。

他越来越觉得⾃⼰浑⾝上下⼀⽆是处。

“我⼀直以为⾃⼰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淋,直到烂掉为⽌了。

”那个⽟⽶连连叹⽓,抱怨⾃⼰的运⽓不好。

不知多少天过去了,⽼婆婆⼜来到了⽟⽶地⾥。

“这可是今年地⾥长得最棒的⽟⽶了,有了这么棒的种⼦,明年⼀定会⼤丰收的。

”她⼀边夸奖这最后的⽟⽶,⼀边轻轻地把他摘了下来。

那个获得荣誉的⽟⽶,终于明⽩了⾃⼰⼀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

“好,我明年⼀定要长得⽐今年还要棒。

⽼婆婆,谢谢你。

”那个⽟⽶感激地说。

 【篇⼆】⼩学⼆年级语⽂《最后的⽟⽶》教案 【学习⽬标】 1、在语⾔环境中认识“哗、棒、褐、唉、烤、淋、腐、怨、荣、誉”10个⽣字;在⽥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积累本课词语,并能在⽼师的提⽰下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后的玉米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最后的玉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玉米、、大大、硬硬、剥、堆、倒、准”等词语;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懂得节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认读和理解生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玉米图片或相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玉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生词: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可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增加课堂趣味性。

3.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角色的情感。

4. 理解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拓展:分组讨论,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最先成熟的玉米,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词的重要性和课文的表达方式。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情。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生词掌握情况、朗读和表达能力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词,加强记忆。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培养表达能力。

3. 观察身边的粮食,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珍惜粮食。

八、课后服务: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后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生词和理解课文。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关注语言表达,凸显语文本色”是本次探索和研究的主题。

特级教师殷光黎老师曾提出:“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

”的确,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做到习得、发展学生的语言。

《最后的玉米》是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为此在这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汲取的这一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来组织学生直面语言,品味语言,感悟表达。

一、引导积累,关注表达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许多学生不善于表达,或词不达意,或语言贫乏。

其实,关键就是学生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积累,何来表达。

为此,在学习文章之前,为了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积淀,我不急于让学生去看课文,而是在让学生交流了()的玉米后,我进行了概括性地总结,出示了一段描写玉米外形、颜色和果实的片段,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

多次读、多方式地读,都是下意识地在帮助学生适时积累,为下文学生介绍玉米为何自信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表达。

二、抓住文本,关注表达一篇文章可以窥见作者的文风,有人犀利深刻,有人幽默风趣,有人清新朴素。

反观这些不同风格的表达,言由心生,我们也能通过文本的语言接收作者想传递的信息。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一个活脱脱的玉米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祖国文字的魅力。

精彩的心情变化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作者意在通过玉米的神态、语言的描写,将自信满满的玉米、心灰意冷的玉米和感激不尽的玉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使学生对玉米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玉米的内心变化。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最后的玉米|鄂教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最后的玉米|鄂教版

《最后的玉米》 《最后的玉米》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老婆婆摘走,自己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获得了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相信自己。

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8个字,会认9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凡事都要等待时机”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试着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重点】读懂、读通课文,了解内容,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圈画最棒的玉米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原因。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激趣导入1.板书课题。

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点人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5.说说你知道了什么?6.相机学习1-6自然段,读好两句话。

“一定是最先摘我啦!”——读出自信。

“明天,一定会轮到我的。

”——读出仍然自信,并不灰心的样子。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胖、冷、如、叹”五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最会记哪个字?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胖”,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最后的玉米》)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6自然段。

童话故事也有寓意——《最后的玉米》教案

童话故事也有寓意——《最后的玉米》教案

童话故事也有寓意——《最后的玉米》教案童话故事是小孩子们普遍喜欢的读物,它们充满了幻想和神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童话故事并不仅是好看的故事,它们也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好手段。

《最后的玉米》就是这样一篇拥有深刻寓意的童话故事,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它的教案。

一、故事梗概在一个荒凉的旷野中,有一株最后的玉米,这是一棵能够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玉米。

因为它拥有惊人的力量,可以实现人们的愿望。

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想要摘取这棵最后的玉米,可是却没能成功。

人们意识到,唯有当他们学会了分享和合作,这棵玉米才会真正地属于他们。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孩子理解童话故事也可以拥有深刻的寓意;2.培养孩子的基本道德观念,如分享、合作、尊重等;3.激发孩子对于自然的保护与珍爱意识。

三、教学过程及实施方法1.阅读故事阅读《最后的玉米》这篇童话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2.分享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辅以提问互动的方式,增进孩子们对于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体验通过身体语言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意义,并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

4.课堂活动可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折花、画图、制作小玩具等,以增强孩子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感性认知。

5.教学评价通过一些审视,提问以及表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加强。

四、教学反思《最后的玉米》这篇童话故事让我开阔了思路。

它告诉我,童话故事也可以成为教育和启迪孩子的好手段。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用心去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

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走向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乃至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的玉米》教案王文静

《最后的玉米》教案王文静

《的玉米》教案王文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了解主人公玉米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题。

(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品质。

(2)引导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通过感受故事中的亲情、友情,培养学生珍惜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心理活动。

(2)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故事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的玉米》这篇课文。

(2)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教具,如黑板、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及农民的劳动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玉米。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查阅到的关于玉米的生长过程及农民的劳动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氛围。

(2)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故事中的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故事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2)通过感受故事中的亲情、友情,培养学生珍惜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五、课后作业(1)故事中的主人公玉米经历了哪些成长过程?(2)农民的辛勤劳动对玉米的生长有哪些影响?(3)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你将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2. 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

最后的玉米教案

最后的玉米教案

最后的玉米教案最后的玉米教案最后的玉米教案1《最后的玉米》课文原文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一阵秋风吹来,地里的玉米叶子哗啦啦地响。

“一定是最先摘我啦。

”一个长得胖胖的玉米非常自信地说。

“是啊,你的确很棒。

”周围的玉米也都齐声赞美它。

收获的第一天,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第二天,老婆婆朝那个很棒的玉米看了一眼,还是没有摘它。

“明天一定会轮到我的。

”很棒的玉米并不灰心。

一连几天过去了,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唯独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他真的心灰意冷了。

一阵秋风吹过田野,长得很棒的那个玉米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无奈地晃晃脑袋。

他那深褐色的漂亮胡须,现在已经干透变白;原先长得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如今也变得像石头那样坚硬了。

他越看越觉得自己浑身上下一无是处。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棒的,其实是最差的。

唉,看来我只好被太阳烤、秋雨淋,直到腐烂掉为止了。

”那个玉米连连叹气,老是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不知多少天过去了,老婆婆又来到了玉米地里。

“这可是今年地里长得最棒的玉米了,有了这么棒的种子,明年一定会大丰收的。

”她一边夸奖这最后的玉米,一边轻轻地把它摘了下来。

那个获得最高荣誉的玉米,终于明白了一直没有被摘下来的原因。

“好,我明年一定要长得比今年还棒。

老婆婆,谢谢你。

”那个玉米感激地说。

《最后的玉米》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心灰意冷”、“无奈”、“一无是处”、“抱怨”,学写“荣”这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及情感的变化,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信。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心灰意冷”、“无奈”、“一无是处”、“抱怨”,学写“荣”这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及情感的变化,懂得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信。

教学过程:一、情景回顾,激情导入。

1.师:秋天来了,老婆婆的玉米地里长满了水灵灵、黄灿灿的玉米。

《最后的玉米》教案

《最后的玉米》教案

《最后的玉米》教案第一篇:《最后的玉米》教案《最后的玉米》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学会字,10个会认字,掌握多音字“的”的三种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玉米心情变化的句子。

3、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了解“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能结合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4、通过品读感悟: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人发现。

教学重点:读好描写玉米样子和心情的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感悟: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人发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出示玉米图。

师:这是什么?大家吃过玉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玉米有关的故事。

2、板书课题。

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读关键词“最后”,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

(课件上有具体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生自由读课文。

2、识字反馈,正音。

3、学习生字词。

第一类词字音读准,第二类词结合图片理解词义。

(课件上有具体词语)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读第1自然段,问:你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2、指名读2、3自然段,找出玉米之间的对话用横线画下来。

课件出示对话。

(1)这个玉米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板书自信)(2)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3)周围的玉米怎么说的?指导朗读。

3、这个玉米这么自信,大家都齐声赞美他,他到底长什么样?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课件出示填空:他长着(),还有()的果实。

(2)指名读,齐读。

4、他长得这么棒,难怪会非常自信的说-——(回扣2、3段)。

指名读,齐读。

5他到底有没有第一个被摘走呢?课件出示4、5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

(一共读3遍,形式自定)师:这时,这个很棒的玉米心里会想些什么?6、学习第6自然段,读出肯定的语气。

(指名读后板书“灰心”在齐读)7、那么,明天老婆婆会摘走他吗?自由读第7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玉米心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真的心灰意冷了。

(1)读词:心灰意冷(2)为什么心灰意冷?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探究《最后的玉米》

小学语文教案:探究《最后的玉米》

小学语文教案:探究《最后的玉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旨。

(2)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环保问题。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环境保护。

3、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意识。

(2)通过阅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理解主旨。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板书:《最后的玉米》。

2、课件:动画故事。

3、教具: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展示环保知识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热身效果。

2、导入环节呈现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拉近学生情感。

3、阅读故事提供动画故事,让学生观看后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4、分享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5、小组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探究故事中的环保问题,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

6、总结环节课堂回顾教学内容,概括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环保问题。

五、教学评估:环节目标方法评估方式结果热身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热身整体参与掌握情况良好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班级讨论理解情况良好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观看动画个别提问理解情况有待加强分享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班级讨论热情参与,思考深入小组探究探究环保问题小组研究,展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环节总结教学内容整理笔记全部掌握六、教学反思:教学主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包括:激发、导入、阅读、分享、探究、总结环节,通过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意识。

但是,对于部分理解情况较差的学生,需要更多地引导与讲解。

同时,对于环节目标的达成,不同环节对于掌握的情况良好与待加强同学有不同的表现,教师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指导,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全面性和提高。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种类。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和特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一篇有关玉米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熟悉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种类。

2.理解故事的情节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一篇有关玉米的短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的内涵。

2.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有关玉米的短文。

四、教学内容1. 玉米的生长过程玉米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它经历了一系列的生长过程。

首先,播种期是指在春季将种子播放在土壤里。

接下来,发芽期是指种子发芽,开始生长。

然后,生长期是指玉米成长到一定高度和大小的时间段。

最后,成熟期是指玉米成长到地上部分枯萎,玉米籽实呈现成熟状态的阶段。

2. 玉米的种类在中国,玉米主要分为黄色和白色两种。

黄色的玉米一般用于制作表面黄色的食品,如奶油玉米、玉米棒饭等;白色的玉米则适合用来制作玉米糊、粥等。

3. 故事阅读本教案将通过阅读故事的方式介绍最后的玉米。

故事情节如下:农夫张在城市的玉米田里有一个特别大的玉米,他知道这正是他大努力的结果。

当玉米成熟时,他还是感到有点迷茫,不知道这个巨型玉米会被用来制作什么。

途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难,如路渐渐地崎岖、天空变得阴暗等。

但他为了守护这颗巨型玉米,仍然坚定地前行,最终走到了目的地。

当他看到这个巨大小玉米变成火红色的番薯粑粑的时候,他感到非常惊讶。

她妈妈说那就是这个美丽的巨型玉米,是作为她们所有人所感激的礼物制作的。

它丰盈的内心象征了一种牢不可破,坚定不移的信仰。

4. 写出有关玉米的短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写一篇关于玉米的短文,可以包括玉米的生长过程、种类及故事的内容和感受等。

五、教学方法1.问答结合法2.读写结合法3.情景再现法六、教学评估1.进行课堂测验来测试学生对于玉米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2.帮助学生进行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的讲述,进行口头表达实践。

七、课后拓展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玉米的知识,并进行分享。

小学语文《最后的玉米》教学及评析

小学语文《最后的玉米》教学及评析

2014年第7期和协作都应该在老师的组织和训练下有序进行。

合作学习中,组长是一个组的核心,有着最重要的地位。

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我将组内合作的训练重点定为培训小组长。

我教小组长学会按照序号安排发言顺序,将组内四人分别编号,组长为1号,其他三人随机编为2、3、4号。

(编号中,切记不要将学困生固定在其中某一个号码上)实行组长申请制,具体做法如下:组长发现组内表现好的同学告诉老师,为他申请象征表扬的红花。

老师在询问其他组员意见后如果同意组长申请,就给这个组员发两朵红花。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组长学会夸奖和帮助组员,更让组员在争取表扬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组长组员相互监督,从而提高组长的威信,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4.变化角度,让指导更细致一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差,小组观念弱,所以每次小组合作都需要教师适当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1)变身参与者,使学生学会合作。

老师变身组长或者组员参与小组合作,通过直观示范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合作。

(2)变身指导者,使学生学会交流。

注意倾听学生之间的交谈,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指导,让合作能顺利进行。

(3)变身调解者,使学生学会倾听。

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矛盾起争执。

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并调解,教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

5.规范语言,让交流更流畅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思维上的相互碰撞,也是学生语言发展训练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小组发言中,我注意规范学生语言。

小组长一般采用这样的语言:下面我们组发言,由××先说,××补充。

组员一般采用这样的的语言:我认为;我来补充;我觉得;小组集体展示一般采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欢迎对我们组提出意见。

6.融合知识与方法,让合作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应是单一的合作方法的机械训练,应该将语文知识与合作训练融为一体,根据不同知识的需要训练不同的合作方法。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的玉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玉米的生长特点,掌握描述事物的形容词和动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大自然、珍惜粮食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并描述玉米的生长特点。

2.难点:运用形容词和动词描述事物。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幻灯片、课件、学生练习册。

2.教学素材:玉米的成长历程、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寻味玉米(通过图片切入,老师出示玉米的形态、颜色等)2.生活中常见新鲜玉米,让学生从名字、表面特征开始联系,说出自己对玉米的印象。

(二)呈现1.播放玉米的成长历程的视频、图片,让学生观看。

2.听绘本《小程序员John和玉米的故事》,掌握玉米的生长特点。

(三)讲解1.讲解形容词、动词的用法,如何通过描述玉米的形态、颜色,描述玉米的生长过程。

2.运用形容词、动词描述玉米整个成长过程。

(四)思考1.提问:生长过程中,玉米哪个阶段是最关键的?为什么?2.让学生自己画出玉米的生长过程,描述出玉米从“婴儿”到“成年”的变化。

(五)巩固1.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材料,然后绘制自己心目中的玉米。

2.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动词描述玉米的样子和特点。

(六)拓展1.学生可以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和感受玉米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礼仪活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从而培养良好的节约习惯。

五、板书设计《玉米的成长历程》形容词:动词:描述玉米整个成长过程: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通过介绍玉米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掌握形容词和动词的用法,理解玉米的生长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理的教育引导和课上活动,使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习惯和思想。

整节课中以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方式,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玉米的生长变化,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

的玉米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玉米的种植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玉米的器官构成及其功能、玉米的种植技术和玉米的利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玉米的器官构成及其功能。

2. 学生能掌握玉米的种植技术,了解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认识玉米的利用价值,提高对玉米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玉米的器官构成及其功能。

2. 教学重点:玉米的种植技术和玉米的利用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玉米模型、玉米种子样本。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玉米田,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引导学生思考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教材,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玉米的器官构成及其功能。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玉米的种植技术,探讨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玉米的器官构成及其功能,玉米的种植技术和玉米的利用价值。

5.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玉米种植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玉米模型,加深对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拔节→抽雄→吐丝→成熟器官构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种植技术: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利用价值: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可再生能源七、作业设计1. 描述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

2. 阐述玉米的器官构成及其功能。

3. 分析玉米的种植技术,谈谈你在种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列举玉米的利用价值,并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答案:1.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拔节→抽雄→吐丝→成熟。

2. 玉米的器官构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一)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

很有幸,这篇课文经过了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设计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着关注学生体验的宗旨,我也一直在想如何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玉米情感的变化。

专家指导我要抓住“心灰意冷”这个关键词,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体验和感受玉米心理变化的过程。

课前我收集了玉米变化前后的图片,本来还想把实物带到课堂,可惜没有时间去准备了。

课堂上,学生看到了玉米的图片都十分兴奋,很快便能够根据上下文找出反映玉米心灰意冷的句子。

学生能够从“孤零零”“无奈”等关键词语、玉米的外形变化、玉米的抱怨等方面去体会,但是在朗读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能是我个人的情绪还不够调动孩子们,看来以后还要多增强自己讲课时表情语气等方面呀。

教学过程还安排了一个可以作为亮点的环节——在学完了玉米是如何心灰意冷后,让学生再来说说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心灰意冷的时候,教师相机做正面指导。

可是一开始学生都羞于开口,感到有点冷场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来谈。

经过引导,一个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开口了之后,其他孩子纷纷开始谈自己的体验,气氛一下子又活跃了。

另外,在最后我让学生回答“你认为这个玉米是最棒的吗”这个问题,注意了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

但是学生都是说的玉米如何如何的棒,由于经验不足,我还不能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回答玉米也有不棒的时候,以后要多向专家老师们学习经验才行。

在最后课文讲完的时候,时间不够,若是能再回归玉米的心情变化这根主线再把文章串一下就更好了。

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第1篇:最后的玉米的教学反思最后的玉米教学反思(一)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

很有幸,这篇课文经过了专家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设计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着关注学生体验的宗旨,我也一直在想如何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玉米情感的变化。

专家指导我要抓住“心灰意冷”这个关键词,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体验和感受玉米心理变化的过程。

课前我收集了玉米变化前后的图片,本来还想把实物带到课堂,可惜没有时间去准备了。

课堂上,学生看到了玉米的图片都十分兴奋,很快便能够根据上下文找出反映玉米心灰意冷的句子。

学生能够从“孤零零”“无奈”等关键词语、玉米的外形变化、玉米的抱怨等方面去体会,但是在朗读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能是我个人的情绪还不够调动孩子们,看来以后还要多增强自己讲课时表情语气等方面呀。

教学过程还安排了一个可以作为亮点的环节——在学完了玉米是如何心灰意冷后,让学生再来说说心灰意冷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心灰意冷的时候,教师相机做正面指导。

可是一开始学生都羞于开口,感到有点冷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最棒的玉米》教学反思《最棒的玉米》这是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文。

这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写法,生动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主要以玉米的思想变化为主线。

在教学时,我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线索,抓重点词语体会玉米由自信---失落---失望---绝望---醒悟的思想变化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人生也是如此,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尤其在绝望的时候,更要相信自己,这样,才能在绝望中发现曙光,看到希望的道理。

尤其是孩子们联想到上课时发言的状况,有的同学说:老师上课不叫我回答问题,我都举半天手了。

立刻有同学补充道:老师是要把你的回答留到最后,因为你是最棒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学生们发言积极,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感受玉米感情的时候,读的太少,对孩子们的评价太单一,致使孩子们没有深刻的领悟到。

课堂总是不完美的,上完之后,感觉自己又成长了许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西师大版《最棒的玉米》的教学反思《最棒的玉米》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最好的玉米,满以为老爷爷肯定先摘走它。

收获那天,老爷爷只摘走了其他的玉米;第二天,老爷爷也没有把它摘走;第三天,第四天……以后十几天,老爷爷看也没来看它,它被摘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它误认为自己是最差的玉米,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没想到老爷爷最后摘下它,是要拿它当种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课文的线条非常清晰,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本课教学:1、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引入课题后,我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来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目的就是想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在*的交流中,在自主的学习中达到知识共享。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棒玉米从“自信—失落,失望,绝望—明白道理”的思想变化历程,从而感悟人生哲理。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升华。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与文本产生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最棒的玉米》课文教学反思《最棒的玉米》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最好的玉米,满以为老爷爷肯定先摘走它。

收获那天,老爷爷只摘走了其他的玉米;第二天,老爷爷也没有把它摘走;第三天,第四天……以后十几天,老爷爷看也没来看它,它被摘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它误认为自己是最差的玉米,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没想到老爷爷最后摘下它,是要拿它当种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课文的线条非常清晰,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本课教学:1、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引入课题后,我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来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目的就是想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在*的交流中,在自主的学习中达到知识共享。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棒玉米从“自信—失落,失望,绝望—明白道理”的思想变化历程,从而感悟人生哲理。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升华。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与文本产生未完,继续阅读 >第5篇:种玉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小编收集了种玉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首先,在上课之前复习《不再麻烦好妈妈》边唱边表演。

这样不仅一开始就能使学生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之中,而且也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其次,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对于学生感受歌曲音乐这方面来讲很重要。

所以,在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我采用了听唱法。

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多听,这样不仅学生对于这首歌曲有了整体的感受,而且学生经过多次聆听歌曲就很自然的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学唱歌曲时,我采用了师生接唱、生生接唱、分组接唱、集体练唱、个体演唱等多种方式,这样,学生经过多次的练习,逐渐的就能把歌曲演唱好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十分注意学生的反应,对于他们有唱错的地方或者不准确的地方及时地纠正。

最后,为歌曲做律动表演是本课的高潮部分。

我先带着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创编。

颇有一些抛砖引玉的意思。

学生经过我的示范启发,创编出了自己的动作。

我将学生的个别动作加以美化后进行表演。

他们在欢快的音乐中唱歌,在快乐的气氛中创作。

节课依然有不足的地方:上节课忽视了学生的表演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节课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小、人又多在自由创编的时候有点乱,而且时间的缘故,每个小组未完,继续阅读 >第6篇:小学《最后的玉米》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哗、棒、褐、唉、烤、淋、腐、怨、荣、誉”10个生字;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积累本课词语,并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玉米心情变化的句子。

3、读文的过程中能尝试提出问题,并通过释疑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交流师随机在课题下加上问号。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最后的玉米”究竟是怎样的玉米。

1、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是如何描写玉米的?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或句子。

2、集体交流,师随机出示词组。

胖胖的深褐*的漂亮胡须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胡须干透变白果实像石头那样坚硬很棒最差(自信心灰意冷不灰心抱怨)教学生字:褐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注意“衣字旁”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师: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这两组词组,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生自读词组,指名交流。

4、练习说话,感受玉米的内心感受是随着它的外形变化而变化的。

师:是啊,这一组是描写玉米外形的,而另一组是描写玉米的内心感受的。

那下面就请你们用上这些词组,借用老师提供的句式,试着用自己未完,继续阅读 >第7篇:《最后的玉米》教学设计模板【学习目标】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哗、棒、褐、唉、烤、淋、腐、怨、荣、誉”10个生字;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积累本课词语,并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描写玉米心情变化的句子。

3、读文的过程中能尝试提出问题,并通过释疑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交流师随机在课题下加上问号。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最后的玉米”究竟是怎样的玉米。

1、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是如何描写玉米的?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或句子。

2、集体交流,师随机出示词组。

胖胖的深褐*的漂亮胡须鲜嫩的、黄灿灿的果实胡须干透变白果实像石头那样坚硬很棒最差(自信心灰意冷不灰心抱怨)教学生字:褐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注意“衣字旁”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词语的归类。

师: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这两组词组,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生自读词组,指名交流。

4、练习说话,感受玉米的内心感受是随着它的外形变化而变化的。

师:是啊,这一组是描写玉米外形的,而另一组是描写玉米的内心感受的。

那下面就请你们用上这些词组,借用老师提供的句式,试着用自己未完,继续阅读 >第8篇:幼儿园大班语言金*的玉米棒教学反思今天我开展了故事教学,故事的内容是《金*的玉米棒》。

首先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大概情节:此故事主要讲述了秋天,小兔收获了三个金*的玉米棒,小松鼠、小松鸡、小刺猬三个好朋友,向它来借粮食,但小兔没有把玉米棒借给它们,它只借给它们:干蘑菇、一碗豆子、两个红萝卜,但在第二年的春天,小兔把这三个玉米棒上的玉米粒种在了自家门口的田里,等到秋天玉米丰收时,它给三个好朋友都送去了一筐玉米,后来三个好朋友也像小兔一样,也藏起了三根玉米棒、、、故事情节简单,动物形象活泼,内容易于幼儿理解。

分析此故事的最主要的教育价值,它告诉我们秋天是粮食丰收的季节,但在备课时,我感觉此个内容的教学价值可以挖得更多,教学模式可以脱离参考用书的设计,为此我开展了以下的教学,从活动过程看,自感有较大收获.本次教学活动,我主要从以下几大环节开展:第一大环节:让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记录故事内容;第二大环节:讲述故事内容;第三大环节:讨论故事内容。

用绘画记录故事内容,一直是我开展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活动前,我给每个孩子分发了一张白纸、一盒水*笔,活动开始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我要来讲个故事,请你们把故事中的小动物和故事中讲的主要事情,记录在白纸上,比比谁记录的最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