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鉴赏及赏析 苏轼《海棠》译文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海棠苏轼原文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袅袅东风在皎洁的月光下徘徊,香雾朦胧。

依稀可见远处的亭台海棠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温柔而可爱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2、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

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

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

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太史迁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海棠》原文及赏析

《海棠》原文及赏析

《海棠》原文及赏析《海棠》原文及赏析1朝代:金朝作者:元好问原文: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译文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注释1.赋:吟咏。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

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

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1、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xx年:124赏析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

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

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

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

海棠古诗苏轼

海棠古诗苏轼

海棠古诗苏轼苏轼《海棠》高考诗歌精读苏轼《海棠》赏析古诗鉴赏0111 0934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

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

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

苏轼海棠诗句赏析

苏轼海棠诗句赏析

苏轼海棠诗句赏析导读:《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六年级教科书。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海棠诗句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译文)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鉴赏】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海棠》鉴赏及赏析 苏轼《海棠》译文答案

《海棠》鉴赏及赏析 苏轼《海棠》译文答案

《海棠》鉴赏及赏析苏轼《海棠》译文答案《海棠》是由所创作的,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害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海棠》注释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赏析首句是起。

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 “东风”即春风。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

“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

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

“泛”即弥漫。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为“增长”。

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

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

”这一句侧写海棠。

“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

“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

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

《海棠》苏轼古诗赏析

《海棠》苏轼古诗赏析

《海棠》苏轼古诗赏析【作品介绍】《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六年级教科书。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原文】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⑴,香雾空蒙月转廊⑵。

只恐夜深花睡去⑶,故烧高烛照红妆⑷。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白话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创作背景】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古诗原文及翻译 《海棠》古诗苏轼

古诗原文及翻译 《海棠》古诗苏轼

古诗原文及翻译《海棠》古诗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朝苏轼《海棠》初衣解诗:虽然二十四番花信风,说海棠花萌应在春分之时,也就是农历春天的正半,但许多生长在南方的人,与梅樱桃李同时赏的,却是海棠。

说实话,和海棠比起来,梅花过于清高,山桃输在单调,碧桃输在繁艳,而樱花则太单薄。

海棠不一样,有细叶如眉,有花娇如醉。

常见的垂丝海棠或者西府海棠,打花骨朵的时候,长蒂如垂,如同美人慵懒的眼睛,而繁花之时,花朵因为长蒂的原因,更有不胜其重的娇羞。

这种红肥绿浅,互相的映衬,反而会有一种富丽的姿态。

仿佛是哪家的小姐扶着丫头出来。

这种富丽的姿态,其实是完胜桃花樱花和梅花的。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李商隐虽然不是写的海棠,但是海棠娇嫩而贵气的姿态,实在是没有比对没有伤害。

每年梅花,樱花之季,我们都会以梅花和樱花做背景,照下大量的照片。

但是如果是海棠,我们会把脸放在海棠花丛里,因为花叶扶疏,有一种近看耐端祥的风情美,你看它的花垂在你鬓边,你看,它就娇羞在你怀里,那一低头,璎珞流丽的风情。

在唐朝,海棠没有牡丹荷花梅花那么普及。

原因其实很简单,物以稀为贵。

这种原产于山野的花木,以四川为最繁茂,天府之国,气候湿润,名贵花木天然生长。

所以它的传播缓慢,先是进入皇宫或皇宫贵族的府邸,然后才慢慢地流向了普通的园林和民间。

所以我们看唐诗的时候,海棠花多半是生长在四川,是巴蜀名花。

但是我们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普通的游客过四川而下江南,要经过风高浪险的滟滪堆,在那个时候,能够到四川旅游,可不是朝发夕至那么轻便。

很多人远行的时候,都要想了又想,甚至要一掬生死泪。

所以海棠虽好,知者甚少。

“嘉陵路恶石和泥,行到长亭日已西。

独倚栏杆正惆怅,海棠花里鹧鸪啼。

”唐朝张蠙《题嘉陵驿》这是晚唐的诗人,在四川嘉陵驿站留宿,看到了不一样的四川风景。

这种风景是其他地方没有的,繁茂的海棠花,春天的鹧鸪在树间叫唤。

苏轼《海棠》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海棠》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海棠》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苏轼《海棠》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此诗戏之。

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翻译】: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海棠苏轼赏析]海棠苏轼

[海棠苏轼赏析]海棠苏轼

[海棠苏轼赏析]海棠苏轼第一篇海棠苏轼:苏轼《海棠》古诗赏析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 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

《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

《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海棠》原文及翻译赏析1摸鱼儿·海棠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

霜点鬓。

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君细认。

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古诗简介《摸鱼儿·海棠》是南宋词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词。

词人在词中对花抒怀,借花言志,运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翻译/译文自人春后,就一直阴雨绵绵,寒意未尽,导致海棠到了花期还迟迟没有绽放;等到前些时候天气突然晴朗起来,初开放的娇嫩花朵却又因难以承受一连三天的日晒而恹恹欲睡,仿佛一位位慵懒欲睡的小美人。

我两鬓已有星星白发,犹如霜华点缀。

疑惑该不是由于日渐衰老,因而不再有赏花的缘分了吧?人当老去,才思锐减,情怀也不复如昔年之健,恨无五色彩笔以歌咏海棠的风采格致,愧对名花。

更使我懊恼的是,海棠花也和那些薄命丽姝一样,空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却遇不着爱赏、卫护她们的人。

她们寂寞地从院墙背后探出头来,秀靥半露,可是又见谁来关怀她们?只有那东风在夕阳西下之时,百无聊赖之际,吹去了她们脸上的胭脂,使她们的脸色一天天变得憔悴泛白。

名葩易萎,佳酿难熟,古往今来,这两样物事,是天公最为吝啬,断不肯轻付与人的。

光阴脚步匆匆,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临。

到那时,树上固然是绿叶繁茂,却再见不着海棠花的倩影;就连地下也将铺满苍苔,缤纷的落英也将无迹可寻。

绵绵此恨,还不知怎样消遣。

注释摸鱼儿:唐教坊曲有《摸鱼子》,宋人始见晁补之词,名《摸鱼儿》。

《词谱》以晁补之、辛弃疾、张炎三家词为正体。

晁词一百一十六字。

上片五十七字,十句六仄韵;下片五十九字,十一句七仄韵。

前片第四韵、后片第五韵的十字句,须一气呵成,句式可以灵活。

海棠古诗苏轼解析解

海棠古诗苏轼解析解

海棠古诗苏轼解析解
《海棠》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佳作。

此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诗中描述了海棠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景象。

白天的海棠被微风吹动,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而夜晚的海棠则在月光下显得空灵而神秘。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棠在不同时间的美妙姿态,展现出他对海棠的热爱和欣赏。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通过描写海棠在夜晚的景象,暗示了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或神灵,这让他感到敬畏和尊重。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因为海棠作为一种植物,虽然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但却拥有着独特的生命力和美丽。

总之,《海棠》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赞美,展现了苏轼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心态和浪漫主义情怀。

苏轼《海棠》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海棠》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海棠》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②。

只恐夜深花睡去③,故烧高烛照红妆④。

注释:
①袅袅:这里是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泛:透出。

崇:隆盛,华美。

光:光泽。

②香雾:飘散着花香的夜雾。

空蒙:迷迷茫茫的样子。

③夜深花睡去:唐玄宗曾将杨贵妃睡意朦胧的神态比作“海棠睡未足”,这里借用这个故事,形容海棠花在月下的闭合姿态。

④故:有意,特地。

红妆:古代年轻妇女的妆饰,指代女性,这里借指海棠花。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情趣的咏花诗。

借点烛照花容盛赞海棠的美丽,表达了诗人赏花时的愉悦心情。

同时,也隐约流露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之感。

诗的前两句用“东风”、“月光”、“雾气”,衬托出海棠的光艳和芬芳、美丽和迷人。

她那婀娜、妩媚的姿容如同一位妙龄少女,诗人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把静物完全写活了。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凉风习习、月色融融的春夜,同诗人一起欣赏着海棠的艳丽,呼吸着海棠的芳香。

后两句诗人用借喻(红妆)、拟人(睡)的手法写出了“睡美人”(海棠)的神情
意态,以及自己爱花惜花的一往深情。

惟恐“花睡去”,而秉烛高悬,亲自照看:红红的烛光,红红的海棠,更清晰了,更娇美了,更妩媚了! 此刻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了。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前言】《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注释】东风:春风。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泛:摇动。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翻译】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第1篇: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前言】《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注释】东风:春风。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泛:摇动。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翻译】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翻译赏析《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暖日迟迟花袅袅。

人将红粉争花好。

花不能言惟解笑。

金壶倒。

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

行人莫羡长安道。

丹禁漏声衢鼓报。

催昏晓。

长安城里人先老。

【前言】《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

此词上片以轻快的笔调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快乐与浪漫,下片笔锋一转,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繁华纷扰及人生易老之叹。

全词语言晓畅,上下两片对比鲜明,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刻板而不自由的、上朝听命的官僚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城外自由生活的向往。

苏轼《七言诗·海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轼《七言诗·海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苏轼《七言诗·海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苏轼《七言诗·海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原诗今译】东风微微吹拂,弄得月光荡漾,花香迷漫,月儿慢慢转入回廊。

怕啊,怕只怕夜深了花儿睡去,快燃起蜡烛,照那娇艳的海棠。

【鉴赏提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因诗案(诗作中有违碍的话而被控告)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到黄州后,他先住在一个叫定惠寺的寺院里。

不久,他作了一首七古诗,诗题是:《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此后他还作有多首咏海棠的诗。

这首《海棠》七绝,是其中之一。

就在那首七古诗里,苏轼有下面几句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诗人把海棠花比做美人,并且用“春睡足”来描写她的精神,写得神采充足,情致绵绵。

在这首七绝中,他除了仍旧把花比做人(末句里的“红妆”)以外,又把“春睡足”的意思翻过来说,说“只恐夜深花睡去”。

其实,花何曾“睡足”,又何能“睡去”?这都不过是诗人痴情的想象罢了。

然而这“睡足”“睡去”的痴情语言,却也有点来历,来自于痴情的天子唐明皇。

施元之《苏诗注》引《明皇杂录》的记载说,唐明皇有一次在沉香亭上要召见杨贵妃,可是杨贵妃却醉酒未醒,等到高力士和侍女把她扶上亭子,她还是醉颜残妆,钿环不整,东倒西歪地不能行礼;明皇看了这副模样,笑道:“岂是妃子醉邪?真海棠睡未足耳! ”这就是海棠春睡的原始典故。

苏轼的两首诗,正用、反用了这个典故,灵活运化,尤见其高。

至于“烧烛”看花的痴举,也有前人的影子。

唐李商隐有《花下醉》一诗,中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苏轼诗把“残花”换成“红妆”,随景随情,各有其宜。

苏轼《海棠》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海棠》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海棠》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海棠》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1、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

“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

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却又无斧凿之迹。

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海棠》原文及赏析

《海棠》原文及赏析

《海棠》原文及赏析《海棠》原文及赏析【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海棠》原文及翻译

《海棠》原文及翻译

《海棠》原文及翻译《海棠》原文及翻译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海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海棠》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翻译/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

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海棠》注释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一作“东风…,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高烧银烛照红妆”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泛:摇动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海棠,迷蒙的海棠,昏昏欲睡的海棠。

拟人、暗喻的手法。

将海棠比做自己爱花,惜花。

《海棠》赏析/鉴赏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棠》鉴赏及赏析苏轼《海棠》译文答案
《海棠》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只害怕夜深人静花儿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海棠》注释
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赏析
首句是起。

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

” “东风”即春风。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

“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

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用典中
的“语典”。

“泛”即弥漫。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为“增长”。

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

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

”这一句侧写海棠。

“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

“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

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

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

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第三句转句。

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

”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

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

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

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

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

最后是合句。

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

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

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
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

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

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海棠》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已是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海棠》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