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设计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中的应用

等 )这时我们 可 以认定 其行为功能 为正强化 。 ,
( ) 强化 的 功 能 二 负
负强 化功能是 指儿童 的问题行 为 主要 由负强化 结果来 维持 , 具体 的表现形 式包 括逃避 学 习任务 、 逃避 成人 障碍儿童 常常为 了回避 或逃避厌恶 智力 刺激 和事 件而 出现 此类问题行 为。
的 干预 效果 。本 文对智力 障碍 儿童 问题行 为常见 的功能、 问题行 为功 能性评估 的一般 流程做详 细 的介 绍 , 并在此评 估基础上
制 定智力 障碍 儿童 问题行 为的干预策略 。
关 键 词 : 力 障 碍 儿 童 问题 行 为 功 能评 估 干 预 策 略 智
问题行 为在智 力障碍 儿童群体 中是 一种较 为普 遍的现 象 。在 我 国临床研究 中发现智 障儿 童较 常见 的问题行 为有 多 动注意力缺失 , 冲动 、 攻击 、 自伤行为 , 缩行为 , 退 性行为异 常, 反社会行 为 , 异食行 为 , 等等 。国 内研究者 祝新华 19 年 90 对浙 江省 1 6 家庭 、4 3个 3 名任 课教 师的调 查发 现 ,弱 智儿 童 问题行 为发生率 超过1 %的有 1 项之 多 , 0 6 它们 分别是 注意力 分散 、 动作 、 小 固执 、 小 、 胆 多动 、 易激 动 、 小心 眼 、 咬手指 、 打 骂 人 、 谎 、 利 、 生气 、 说 贪 爱 孤僻 、 多语 、 爱哭 、 东西 等 。[问 扔 1 ] 题行 为 的长 期存在 .使 智力 障碍儿 童 自身身 心健康 发展受 到 了极大 的伤害 , 也使其 周 围伙 伴 、 家庭 成员等 受 到了不 同 程度 的负面影 响。 在 以往 的干预 实践 中 , 们往 往 采用 消极 的 方式 : 人 如 教 师或家 长常采用 “ 罚 、 惩 隔离 、 消退 ” 策略来 处理 问题行 等 为. 尽管该 方法 能够有效 地减少 问题行 为 的复现率 , 而往 然 往会诱 发产生新 的问题行为 。 其干预效果 的持久性不 足 。从 2 世纪 8 年代起 .研究 者通 过对特 殊儿 童周 围环境 的研究 0 0 发现 儿童 出现同样 问题行 为的原 因各不 相 同 ,这时 人们 发 现 一种 行为发 生不 管恰 当与否 , 的产生 都会 满 足行 为发 它 出者 的某种 渴望 的需 求—— 行 为具 有某 种 功能 , 出于 这种 假设 。 在应 用行 为分 型基 础上 逐 步发 展起 来 的一 种新 的评 估方 法—— 功 能性 行为 评估 , 在这 种新 的评估 方法 基 础上 制定 干预计划 已在特殊 儿童 的行 为干预 中被证 明是行 之有 效 的方 法 。
功能性评估在调适弱智学生不良行为方面的研究

功能性评估在调适弱智学生不良行为方面的研究摘要功能性行为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
通过晤谈重要关系人,直接观察学生的行为,分析并假设行为的功能之后操作相关变项,以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关键词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问题;直接观察;强化弱智学生不仅存在智力问题,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良情绪与行为问题,例如:自伤、说谎、暴力、偷东西、以及课堂上尖叫等经常性的情绪失控。
对于弱智学生来说,消极的情绪、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可严重损害他们的生理健康。
通过研究,力求能够解决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所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适应生活,为他们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
1研究的实施过程实施功能性行为评估的首要一步是材料的搜集。
搜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有晤谈法,直接观察法,还有功能性分析。
1.1晤谈。
主要是通过面谈,询问个体或对个体很了解的亲人、老师来掌握个体的问题行为或不良情绪,是实施功能性评估的首要策略。
面谈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项目:①引发的问题行为是什么?②问题行为之前,正发生何种事件、情境或身体条件?③什么行为后果维持着问题行为?④维持不适当行为的后果⑤个体喜欢的对其具有强化作用的事情或食物。
⑥已用策略及效果。
1.2直接观察。
如果通过面谈,还是不能系统或者准确地掌握研究个体的行为情况,就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在功能性评估中最适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A-B-c行为分析法及功能性评估观察表。
这里详细介绍后者1.3发展结论性陈述。
经过分析观察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童在走触板时经常玩手,个别训练时经常撞头。
发生问题行为的目的有获取注意,获得强化物,自我刺激,逃避任务等。
也可以总结出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等。
1.4肯定、修订先前的结论性陈述。
依照观察表,对先前所做的结论性陈述进行肯定或者修订。
1.5依照直接观察资料作决定。
依照直接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和分析观察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性陈述,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干预计划,进行积极行为支持,帮助个体建立并表现良好的适应行为,消除问题行为的措施。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摘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行为养成的初期,就应采用正确的行为养成方案。
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从他们学会生活自理时,就应灌输。
因此,在这里对个案进行抓握和双手协调性动作,腕部动作和穿,插,剪,写,画等动作,手部功能性活动等精细动作训练,结果显示,智力落后儿童在饮食,穿上衣、穿裤子和穿鞋四种生活自理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研究表明,加强训练精细动作可以改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精细动作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行为养成初期,就应采用正确的行为养成方案。
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他们学会生活自理时,就应该灌输。
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
1.研究方法1.1个案研究法
根据个案的智力滞后程度及其生活自理的行为表现,对此展开深入细致地的观测和分析,并使用自导的“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展开有关测评介绍其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最后展开个案训练计划设计。
1.2功能评定法
在这里使用自导“智障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对个案展开评估。
评定表参考功能性单一制测量表中制订。
测评指标从基础性日常。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

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摘要:功能性行为评估在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干预中具有较高的干预效应,是一种循证有效的干预方法。
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检索、分析,对功能性行为评估的价值、流程、实施方法和效度进行了探讨,为我国自闭症循证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性行为评估;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现状中图分类号:G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0-0113-05(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00)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FBA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应用行为分析[1],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强调要了解挑战性行为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干预[2],以达到预防、消除挑战性行为,指导个体适当积极行为的目的。
FBA 作为一种链接评估与干预的循证实践的方法[3],能有效减少自闭症儿童的挑战性行为[4],且适用于国内教育情境中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的干预,具有较高的干预效应[5]。
基于此,本研究对我国大陆地区自闭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FBA 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为我国自闭症循证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以“功能性评估”“行为功能评估”“功能性行为评估”“功能性行为分析”“功能评估”+“自闭症/孤独症”“行为评估”+“自闭症/孤独症”“行为评估”+“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扰乱行为/情绪行为”“自闭症/孤独症”+“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扰乱行为/情绪行为”等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主题检索,检索年份为2000年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学术性实证类期刊文章。
初步阅读文献,剔除非学术性文章和非自闭症领域、非实证类的学术文章,共获得有效文章22篇。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文档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文档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个案报告智障儿童由于自身智力缺陷、家庭早期教育不当等原因,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很大。
据迈尔(L. H. Meyer)和约雯(I M. Evans)的有关调查研究显示, 在智力障碍的儿童中, 大约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的人会出现问题行为[1]。
矫正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正确的行为习惯,成为培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研究从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原因分析、教育对策、干预结果分析等方面对一例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打人行为)的教育干预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陶某,男,9岁5个月,入学时韦氏智力测验量表测得智商总分为50。
学龄儿童社会适应技能测查量表测查的结果显示属于中度异常2。
该生读幼儿园时就出现咬人、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等现象;曾在普通小学就读一年,但因学习成绩差,并出现推人、打人等不良行为而被同伴排斥。
于2009年9月进入培智学校,刚入校时问题行为较为严重。
经过一年的教育,问题行为虽有改进,但还是会反复出现。
在该生众多的问题行为中,尤其以打人这一问题行为最为严重。
2010年国庆假期后,问题行为变得更加突出,学校决定对其实施系统的教育干预。
研究者将他的打人行为分为两类:A类行为(故意打人),B类行为(一般的拍人、指人行为)。
二、原因分析研究者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访谈,发现造成陶某问题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教育的欠缺该生自幼受到家长的细心呵护,关怀备至。
但最近几个月,由于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母亲对他无暇顾及,从过去的关怀备至变为冷落忽视,可能会使陶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并企图通过种种异常行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二)学校教育的问题本学期更换了一位新教师,这可能使他在适应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对新教师的排斥心理,并扩大为对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排斥。
(三)同伴交往的问题该生社会交往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青春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关键的阶段,由于体内荷尔蒙分泌的增加,加上他们智力方面的缺陷,生理、心理发生地急剧变化,我班很多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
我选择了患有多动症的寇某,针对其个性特点和行为变化,查找原因为其制订了医教结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取得家长的配合,家校配合实施计划。
通过近一年的教育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相关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全文如下:摘要:在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师资水平的影响,对智障学生青春期的教育一直是个盲区,尤其是青春期不良行为的矫正往往被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甚至把一些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
在这个时期,如果对学生引导不够,出现差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把握好这个阶段学生的特征,因势利导,有效进行青春期健康指导和教育成为老师和家长们的迫切期待。
关键词:智障孩子;青春期;不良行为;矫正笔者担任培智班班主任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最令笔者头痛的莫过于智障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为问题——他们对性行为的无知和原始性的性冲动。
如何对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笔者一时找不到适合的教育对策,只能简单地批评教育。
直到2012年3月,笔者所带的培智三班(七年级)来了一个叫小化的孩子,彻底打破了以往沉寂许久的“宁静”。
他近乎“另类”的行为问题,让笔者意识到智障孩子青春期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名青春期智障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持续研究调查,分析他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他加以辅导,及时防范或消除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姓名:小化性别:男出生年月:1997年7月智障程度:中度就读年级:培智七年级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语文成绩在班上属中等水平,字写得工整、漂亮,组词、造句做得很好,但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数字感特别差,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未掌握。
智力障碍儿童系列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智力障碍儿童系列行为问题干预案例等待花开的时间是漫长的,就如同我们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我们用心呵护,等待花开时,时光恰似一剂营养剂,滋养了岁月,也滋养了如同花儿般的孩子们。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令同学远离,让老师头痛,使父母失望......他们深陷泥潭,内心感到迷茫、无助,他们就是我们心理教师需重点关注的对象,抛一根橄榄枝,拖一拖,拽一拽,他们也能走出泥潭,拥抱阳光。
一、基本情况小洛,7岁,二年级学生,智力分数为62。
小洛出生前后,父母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大约在两岁半时被医院诊断为癫痫症并开始服用药物,之后半年,父母发现小洛经常出现呆滞的情况,且性格变得暴躁、易怒。
小洛三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到外地生活并断了联系。
父亲脾气急躁,缺乏科学的教养方式,喜欢用武力纠正孩子的问题。
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无法正常照顾小洛的起居生活,于是爷爷奶奶开始加入父子的生活。
爷爷奶奶很溺爱小洛,基本上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父亲和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经常发生冲突,于是小洛开始了在这种冲突教育方式中的生活。
二、个案描述一年级刚入学时,罗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梅老师,紧急求助!”罗老师将小洛最近在班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我。
班主任认为小洛规则意识差、行为习惯差、不懂得与人交往、脾气差。
课堂上,小洛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内容时,会离开座位,扰乱课堂秩序,比如发出怪声、翘椅子制造噪音、撕书本等等。
老师一旦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告诉父亲,他便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
从此,我便介入了小洛的问题行为干预。
经过两周的观察,并与学科教师、家长的沟通后,我将小洛目前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梳理,以便进行行为分析。
三、行为分析(一)个人因素。
小洛为智力落后儿童,导致他在认知上发育滞后,所以他对外界的反应较缓慢,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习得较困难,语言发育滞后,口语表达较困难,以短语、短句为主,发音不清晰,人际交往困难。
(二)家庭因素。
《2024年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范文

《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对于3-5岁的自闭症儿童来说,早期的干预和教育至关重要,可以有效促进其发展并改善未来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3-5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个案研究,探讨其教育方法和成效。
二、个案背景本研究的个案是一位5岁的男孩,名为小明。
小明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明显的自闭症症状,包括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困难以及重复性行为。
经过专业机构评估,小明被确诊为自闭症。
为了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家长和教师决定对其进行教育干预。
三、教育干预方法1. 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小明的症状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包括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训练。
2. 行为疗法:采用应用行为分析(ABA)等方法,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调整小明的行为,使其逐渐适应社交环境。
3. 亲子互动:鼓励家长参与小明的治疗过程,通过亲子游戏、阅读等活动,增强亲子关系,促进小明的社交发展。
4.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习社交技能,提高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教育干预过程1. 初期阶段:主要进行认知、语言和社交技能的评估,了解小明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同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2. 实施阶段:根据教育计划,逐步开展认知、语言、行为和社交技能的训练。
在此过程中,密切关注小明的反应和进步,及时调整教育方案。
3. 巩固阶段:在取得一定成效后,继续进行巩固训练,帮助小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
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继续实施教育计划。
五、教育干预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认知、语言、行为和社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具体表现在:1. 认知能力:小明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环境。
2. 语言沟通:小明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流。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1.智力障碍(MentalRetardation,简称:智障)是因遗传、环境不良因素导致的个体脑功能发育迟滞,其核心特征是认知障碍和社会行为障碍。
此外,他们还可能伴随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
障碍程度有重、中、轻之分,聪聪属于轻度智力障碍。
3.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是指为提高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而开展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也称为感觉统合治疗。
专业性、系统性以及实践活动组织化是感觉统合训练等干预技术实务过程的基本特征。
受核心障碍及伴随障碍的影响,智障儿童普遍存在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问题,障碍程度越重感觉统合失调也越严重。
所以,在智障儿童教育和训练中,感觉统合训练就成为常用的干预技术之一,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该类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状况,还对其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聪聪进行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的干预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上讲都将有积极意义。
图为感觉统合训练区部分器材:(二)研究内容1.了解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个案基本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病理病因信息、治疗干预史信息、兴趣爱好及人际交往信息。
2.对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个案进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评估,包括前庭功能、触觉功能、本体感觉功能、学习能力等评估。
3.对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案设计、实施、复评。
(三)研究目标1.了解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基本特征和发病原因。
2.掌握促进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感觉统合康复方法。
3.通过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促进聪聪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提高感觉间以及感觉与动作间的协调性和统整能力,让他较好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提高他的注意力以及信息从获取、加工到输出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提升他自尊心和自信心,缓减心理压力,积累积极的心理体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并为提升其生存质量奠定基础。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每个人都有其基本 的需要 , 如衣食住行 、 社会地位 、 社会 关 系、 尊严等 , 然而不幸 的是智力 障碍( 障 ) 童的基本需要 往 智 儿
往得不到满足 , 这就使得他们经常以问题行为作为他们 获取 基
本 需 要 的 一 种方 式 。
没来上课他 就会问教师“ 某某不见 了” 有 时候不能正确地使用 。 “ 、我” 你” “ 等人称代词 , 也不能让别人 明白他 自己的想法。 同同经常会摇头晃脑 、 东张西望 、 动双手 或到处乱摸乱 摆 碰, 也会随便 翻看别人的东西 等 , 如果别人对他有攻击行为 。 他
同同来 到新学校 , 第一 次离开家过学校集体生 活 , 比较恐 惧和不适应 , 感到危 险很多 , 非常紧张 , 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3 资料收集
20 0 8年 1 2月 2 2日( 星期一 ) l 至 2月 2 8日( 星期 日)采用 ,
12 研 究对 象曲行为表跣 . 他能遵从一 般的言语指示 ,对表 达指示或 者愿望 的短句
行为功能进行分析 。 制订相应 的处理策略, 对处理后行 为进行评鉴 , 取得 良好的效果。 关键 词: 智障儿童 ; 问题行为 ; 个案
中 图分 类 号 : 5 6 G 2. 5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1 14 (0 0) - 18 0 1 7— 26 2 1 1 . 0 - 3 4. - 0
同学的歧视 、 排斥 , 自信心低 下并 出现了攻击行为。
24 环境 因童 .
单语言的同同用狗 叫代替他的言语表达 , 歪头斜视成 了他 的习 惯动作。有 一次遭父亲无辜的毒打后他 出逃 了, 被找到时就像 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卧” 蜷 在一个杂草垛上 。他 1 O岁时大伯供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在认知发展方面,个案干预可以通过提供具体、具体的学习材料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理解和学习新的信息。
例如,使用视觉支持工具,如图片、图标和模型,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同时,教师和治疗师可以使用问题解决技巧和任务分解技术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发展方面,个案干预可以通过提供持续和结构化的语言学习机会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
例如,使用语音和语法模型来帮助他们学习基本的语音和词汇,同时提供经常的听力和口语实践机会。
此外,使用可视化辅助工具,如图表、图像和符号,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在运动发展方面,个案干预可以通过提供专门的体育活动和运动机会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发展。
例如,提供体育教育课程和独特的运动项目,以帮助他们发展协调性、平衡感和运动技能。
此外,提供个性化的体育训练和指导,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体能和运动能力。
在适应能力的提高方面,个案干预可以通过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交交往机会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例如,教授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策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
同时,提供社交技能训练和社交支持,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结来说,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主要关注认知发展、语言发展、运动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材料、持续的语言学习机会、专门的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以及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交技能训练,可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这些个案干预策略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克服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并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智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智力障碍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并寻求相应的干预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一个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表现和问题行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背景智力障碍儿童是一类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儿童,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往往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异。
在课堂中,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经常会影响到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如何有效地进行干预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个案情况介绍个案小明(化名)是一名智力障碍儿童,现就读于小学一年级,年龄为8岁。
他的智商测试结果为智商仅为70分,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
在课堂中,小明常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上课走神、讲话打扰他人等问题行为,导致自己的学习受到影响,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问题行为分析1. 不集中注意:在上课过程中,小明注意力难以集中,往往会转移目光或者干脆离开自己的座位,这会使他错过老师讲解的重要内容,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 上课走神:小明在听老师讲课时难以保持兴趣,很快就会变得疲惫或者分心,走神思维,并且容易被周围事物吸引,如走廊里的人声、窗外的树叶等,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课堂上。
3. 讲话打扰他人:小明常常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或者与身边的同学聊天,这不仅干扰了他人的学习,而且使他容易被其他同学联想为“捣蛋”,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四、干预方法1. 提高课堂参与度:针对小明容易上课走神的问题,可以加强与他的互动以及主动引导他类问题的课堂讨论,例如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并引导他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提高他的课堂参与度。
2. 引导情绪的表达:针对小明讲话打扰他人的问题,可以提高他的情绪智力,通过让他学会有价值的表达,使他感到表达意见的满足感,减少不适当的行为表现。
3. 注重个性化教学:制订针对小明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多渠道的反馈来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以促进他学习表现的改善。
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科技信息0高校讲坛oS~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年第23期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张瑁(山东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63)【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而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自身发展水平的原因尤其显得更加突出,目前国内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并不十分充分和完善,本文对一例智力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进行个案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包括如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并对行为矫正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个人技能训练,家庭学校的调整.认知行为治疗等.【关键词】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行为矫正;个案研究1.个案基本情况朋朋(化名),男,12岁,轻度智力障碍,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构音问题,轻度影响交流,目前就读于昌邑市聋哑学校.自幼父母离异,法院判给了父亲,跟随父亲,爷爷奶奶,父亲性格急躁,对朋朋时而宠爱备至,有求必应,时而粗暴相对,拳脚相加,爷爷奶奶认为行为问题已无法改变,就顺其自然,宠爱有余,管教不足.2.攻击行为评估访问咨询于研究方面相关的老师及各界人士,选择并确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调查指标.通过个案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分析,对其周围接触的老师同学及社会人士进行访谈,以及对其发生的行为问题进行记录.2.1行为观察和记录自2008年l1月至2009年1月.对于朋朋在聋哑学校和家中以及所处的社区环境进行访谈及观察,以及对他周围的人进行访谈.访谈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他的行为问题方面.资料收集后我们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调查造成朋朋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及针对原因采取的一些矫正方法.本次行为矫正的目标行为是在朋朋出现的以攻击他人为主的.表现情绪不安的行为问题,如:(a)用力拍桌子;(b)咬自己,自伤;(c)频繁出入,坐立不安;(d)双手握拳,咬牙切齿,大吼;(e)攻击他人.自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至2008年l1月30日星期天,我们采用次数记录法,通过家长,老师及经常接触的人,在家庭,教室,等不同场合.将智障儿童朋朋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发生和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对其行为做简单的分析,并制定下表进行研究表1攻击性行为表现调查表育所需的物质性及社会性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成员的素质,彼此间的关系,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态度水平,父母的行为言语均能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育.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特殊性,家庭中的影响对其各种行为的产生更是具有主导作用.他的父亲脾气怪异,有时宠爱万千,有求必应,有时恶脸相向,拳脚相加.他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原因.对其千依百顺,认为朋朋的问题已经无法改变,就顺其自然,没有积极的教育心态.以下是通过对朋朋家长协商进行的非正式访谈和观察.把朋朋在家庭中发生的一些攻击性行为及其原因进行了记录.如下表表2攻击性行为问题家庭环境调查表攻击行为产生情景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毕评他作业不认真,让他重新写;他不听,发脾气,把作业本涂的乱七八糟看动画片时大喊大叫J乱叫,并且学着动画里面做些打架动作吃饭时不爱吃,发脾气不吃饭!不吃饭,捧碗筷,大声乱喊叫爷爷奶奶让他去睡觉}不听,说他几句顶嘴,甚至要动手打人对照表格进行分析,认为朋朋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大都是在自身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发泄所产生的.还有是朋朋爷爷奶奶对他的过分溺爱,溺爱是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源头,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爷爷奶奶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朋朋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家庭中教育环境与教育方式是造成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行为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总次数比例2415l21910839015%b26849420539%2243495040291524843%d2022l67125284l4%291520171063lo0l7%注:表中数字指攻击行为发生的次数通过上述表格显示结果可以发现.对于朋朋第一周的行为问题是以攻击他人为主的.行为b自伤性攻击和行为e攻击他人占有很大比重.其中行为e发生29次,加上行为b共同占了接近一半,说明朋朋在为进行行为矫治之前的攻击性行为是以攻击他人和自伤为主. 2.2行为界定和原因分析2.2.1个人原因朋朋自出生就有疾病原因产生的智力低下的问题,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发展障碍造成心智发育不健全,其发育期间就发现他爬,坐,立,走,讲话等行为较同龄儿童晚,尤其开口讲话在3岁半.入学时经智力测试,智商为46,属于中度智障.认识具有片面性.攻击他人只为了图自己的一时兴起,缺乏道德观念.从性格来看,他显得有些内向,但很喜欢跟着瞎起哄,情绪不稳定,易发怒.在意志方面也明显的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从动机方面来看,他的动机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他对自己的情绪和过激行为无法控制,当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常常以发脾气的方式来发泄,因为一点小事,稍不如意就哭鼻子或生气,甚至是打滚,自伤等行为以此引起家长的注意.2.2.2家庭原因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是提供儿童生长发2.2.3社会原因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免不了要与社会交往,社会中的各种一切都会影响到每个人,社会行为对每个人都有促进与抵制的一面.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交往能力所限,无法与社会正常良好的进行交往,往往会被社会中的不良问题所侵袭.调查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他们攻击性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包括身体的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智力障碍儿童的辨别能力差,模仿观念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由于朋朋身心发育迟缓.智力水平较同龄人低下,并且又由于语言发展障碍,在他居住的小区中,同龄孩子经常拿他为玩耍与戏弄的对象,经常会发生欺负他的现象,以及周围人的异样的目光都给他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障碍.表格中所示邻居善意的教导与批评都会因为他自身理解问题转变为攻击行为.通过观察上述问题行为的记录表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表3攻击性行为表现社会环境调查表前奏事件行为表现邻居让他背书包回家骂人并向人吐口水在路上拦截汽车拿长棍吓唬人小孩子嘲笑并调戏她骂人并企图动手他拿了街坊的东西人家呵斥他放下,摔东西并对家人劝阻不听,在地上打滚3.结论与建议3.1实验与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的攻击行为问题除了有儿童自身的原因外,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下转第197页)159科技信息0外语论坛02009年第23期广告语:每天的心情随你挑——美克——美克运动鞋此广告语的变化就体现了关联理论.它利用与读者,消费者共处的认知环境,引导读者明白其真正目的.2I4从言语角色来看,较多地使用第一人称,突出自我.显示年轻人的自信和自我,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如.锐步(Reebok)——IanlwhatIam(我就是我)背靠背(KAPPA)——Hewholovesmefollowsme(爱我就跟随我) 匹克(PEAK)——ICANPLAY我来,为胜利而战乔丹运动鞋——Ieanle,Iconquered361.想玩更要敢玩勇敢做自己3.英语运动广告的修辞.句法,词汇特点及其他3.1句法.词汇特点3.1.1省略句的使用耐克(NIKE)——Justdoit(想做就做)百事流行鞋askformore.(渴望无限).3.1.2多用简单句,少用复杂的复合句匹克(PEAK)——Icanplay我来,为胜利而战乔丹运动鞋——Icame.Iconquered3.1.3使用动词较多DO,PLAY,COME,FOLLOW3.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通感,它们的特点是在两种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来使文案更加生动形象.特步——非一般的感觉排比,对偶,回环,顶真,押韵,它们的特点是使用时注重句子的结构,文字的排列,从而达到一种美感.如,锐步(Reebok)——IamwhatIam(我就是我)背靠背(KAPPA)——Hewholovesmefollowsme(爱我就跟随我) 乔丹运动鞋——Icanle.Iconquered第三类修辞手法包括夸张,设问和反问,反语,双关,感叹,它们的特点是加强语气,包含情感,试图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阿迪达斯(adidas)——Imp0ssibleisnothing(没有什么不可能)李宁(Lining)——Anythingispossible(--切皆有可能)4.结语广告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不仅传递商品信息,而且还传递各种政治信息,社会生活,文化信息等.因此,从广告折射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人们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通过英语运动广告语的语篇分析不难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运动广告语中的异同.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英汉运动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运用原则及特点.体现了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也帮助广告人在制作广告时从语言学角度考虑,达到更有效的广告效果.e【参考文献】[1]顾琴轩,《广告语言的创作与语言修辞的运用》,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2月.[2]岳东生,《广告语言探微》,菏泽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3月.[3]陈卫星,《现代广告的实践策略和文化分析》,传媒学术网,2o02一o4—28.[4]任永辉,《谈广告语言的修辞特点》,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07期.[5]程春,《电视广告效果初探》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6]网站:NIKE精彩广告欣赏;李宁广告语.作者简介:王荣,女,助教,鸟鲁木齐职业大学基础部教师,从事荚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研究.[责任编辑:王静】(上接第109页)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将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专业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积累更多的经验.e【参考文献】[1]张洁玲.浅谈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科技教育创新,2006.[2]毛红梅.谈《计算机英语》的教与学.太原教育学院,2002.[3]邓霞.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教改纵横.2008.[4]孙树森.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多元方法论.课程新视角.2008[责任编辑:王静](上接第153页)展,还有遗传理论的统计推断,公式推导演算问题,仅利用多媒体或者某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遗传学教学.对于不同知识体系,探究式和讲授式结合,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文字,图片,动画结合,学生和老师互动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与"学"的关系,把学生的"学"放到首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利用各种方式以求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l【参考文献】[1]庞振凌,褚学英,王云.遗传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南阳师范学院[J].2006,5(9):109—110.[2]刘淑娟,肖军.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析.泰山学院[J].2006,28(3):117—120.[3]宋佰良,宗宪春.多媒体技术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牡丹江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J].2005,3:50—50.作者简介:于伟丽(198),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韩铭](上接第159页)大多数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产生多是由于家庭存在各种不同的原因,如家庭的残缺不全,家长教育方式的极不恰当.及家长的自身不良行为榜样所致,另外学校社会中一些极不恰当的交往及看法使智障儿童产生了一种很反社会的意识和看法,所以对于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矫正过程不仅是对智障儿童自身的教育矫正,也是对家长的再教育,要将智障儿童的矫正提升到整个社会的角度层次.3.2在与被矫正者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与他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很重要的基础,除了要与他交谈外,还要从他感兴趣地方人手,如和他做游戏等.要引导他去思考,不是给他灌输某种思想,在矫正过程中,关键是要调动他自己,自己解决问题.3-3采取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对朋朋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通过一段时间的矫正训练,朋朋的攻击性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从原来的每天打人骂人三四次,到目前大约一周一二次左右,而且很多时候是在别人对他进行攻击时发生.朋朋的行为b和e在一段时间的矫正呈现明显的减少甚至消失.采取干预措施后可发现对他的矫正与改变是有一定效果的,这点可以通过表1体现出来.[责任编辑:翟成梁】l97。
《2024年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范文

《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以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
它影响了全世界众多儿童,特别是3-5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教育干预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3-5岁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个案,分析其教育干预过程、成效及挑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个案背景本个案研究对象为一名5岁自闭症儿童(以下简称“小华”)。
小华在幼儿园就读时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和语言沟通问题,经过专业机构诊断为自闭症。
家长为了帮助小华,积极寻求教育干预措施。
三、教育干预过程1. 评估与诊断:首先对小华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社交互动、语言沟通、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评估结果,确定小华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需求。
2. 教育干预方案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干预方案。
该方案包括社交技能训练、语言沟通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3. 实施教育干预:采用多种方法对小华进行教育干预,包括游戏、活动、观察等。
具体实施如下:(1)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法,帮助小华提高与他人的社交互动能力。
(2)语言沟通训练:采用讲解、提问等方式,提高小华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认知能力训练:通过益智游戏、数学训练等,提高小华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
4. 家庭支持:向家长提供关于教育干预的知识和技巧培训,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为小华提供支持。
四、教育干预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华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
具体表现如下:1. 社交互动能力提高:小华现在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不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 语言沟通能力提升:小华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需求。
3. 认知能力提高:通过益智游戏和数学训练,小华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得到了提高。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个案

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个案作者:李琳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34期〔摘要〕本文对一名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个案研究。
通过观察法、强化法、访谈法,分析探讨了该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教育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希望能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提供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智障儿童;问题行为;个案研究〔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45-03智力水平低下、心理缺陷,以及缺少正常的社会行为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这些因素使得智障儿童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智障儿童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一直是困扰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要问题,及时干预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正确的行为习惯,是培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左其沛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
本文个案属于顶撞师长的攻击型问题行为研究。
一、个案基本情况吴某,男,13岁,身材矮小,足月顺产,3岁开始走路,5岁开始说话,语言含混不清。
受教育情况:5岁进入学前康复中心進行训练,8岁成为本校义教段班级学生。
家庭及教养现状:该生从小主要由爷爷抚养和陪同康复训练,溺爱,父母均有智力障碍,姑姑智力正常。
该生喜欢看书识字,肢体精细能力较弱,学习态度认真,但本学期初开始出现顶撞师长的行为,经制止后,顶撞行为更加频繁。
学生最近一学期常见问题表现如下:(1)会不时用身体靠近或碰触学生及学生家长,当别人拒绝后会兴奋大笑,越发靠近别人。
师长批评后会有顶撞的表现,逗弄别人的现象不减反增。
(2)在课间和中午休息期间不听指令,且行为经常与老师的指令背道而驰。
若老师对其行为表现不满则会兴奋不已,行为更加极端,如用手或脚去触碰别人、模仿别人说话等。
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一、个案简介乐乐,2002年出生,母亲在怀孕期间药物中毒,导致重度智力障碍。
使得他言语表达能力不足,讲话口齿不清,但语言理解能力较好,能够正常理解别人的言语。
父母离异,母亲再婚。
父母均为自由职业,由于平时工作较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有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寒暑假期间把孩子寄养在姥姥家。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一)精力旺盛,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行为不受控制。
好奇心强,上课时东张西望,课余时有意无意间好碰人家的东西。
(二)喜欢集体生活,经常爱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无意识的推推搡搡,好与人发生冲突。
(三)与同学发生摩擦时,乐乐总会进行习惯性的防卫,明明是自己的不是,却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一幅委屈的样子,问啥都不是自己干的。
(四)喜欢让人注意他,话很多,但说话的时候却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
老师走到他跟前,他会找话说:“老师,董健骂你了。
”我说:“是吗,啥时候骂的,”他回答:“浩浩摔东西了。
”(五)喜欢告状,只要老师多看他一眼,他肯定会说:老师,强强打我了,浩浩骂人了。
但脸上还是一幅无所谓笑嘻嘻的样子。
情绪变化快,刚才还是眼泪汪汪,现在又雨过天晴,破涕为笑。
三、确定终点行为通过多次观察,我发现乐乐的异常行为,在上课期间和课间活动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经常、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人际交往。
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转化,使乐乐逐渐减少异常行为的次数,回归到一般特殊儿童的行为水平。
四、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一)生理因素乐乐因药物中毒,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二)家庭因素放任自流是孩子产生异常行为的源头,由于孩子可塑性强,易模仿他人,其父母由于工作时间的关系,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乐乐喜欢看动画1片打斗的场景,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智力障碍儿童作业训练个案分析

智力障碍儿童作业训练个案分析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高某,男,2000年出生。
经过诊断为智障儿童。
2011年9月进入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学习。
对其进行语言、感觉统合、精细动作、人际交往等方面训练。
在入校时针对精细动作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估。
现状如下: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经常走神,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2、手部灵活性差,不会握笔3、认知能力差,不认识常见事物、颜色等没有清晰的认识4、缺乏观察能力,对于老师示范的动作不能正确模仿二、个案分析该生为智障儿童,由于受其智力水平限制,该生在认知、理解、注意力、手部精细动作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但该生配合能力较好、主动学习意识较强,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四、训练方法1、ABA训练法当其能集中注意力时马上给予强化,不断延长其注意力集中时间;2、针对认知方面的缺陷,采用自然情景教学法,利用生活中的实物不断刺激、引导;3、针对其错误的手部抓握姿势,通过手指操、捡拾碎小物品等手段来训练他的手指对捏能力五、训练效果经过几个月的训练,高某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结果显示精细动作方面有明显的提高。
1、注意力较以往明显集中,上课时能够集中精力完成训练项目2、认知能力明显提高,能够识别常见事物、颜色、数字等3、观察能力提高,能够模仿完成拼图、橡皮泥制作造型等4、书写能力提高,能够正确握笔并完成简单汉字的书写六、结论1、教师在训练时应该针对孩子现状进行仔细评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有目的、针对性的进行训练2、训练的内容是多样的,训练方法同样是多样化的,教师在训练时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训练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3、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利用正强化来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树立信心,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主要是指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有关的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而系统的方法。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差,同时又缺乏自控能力,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
如课堂上不参与教学和训练、随意讲话、乱窜座位等,不良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智障儿童的行为养成也是当前每一位特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本文试图就行为矫正原理在改变智障儿童的认知态度,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与各位特教同仁共勉。
一、个案简介乐乐,2002年出生,母亲在怀孕期间药物中毒,导致重度智力障碍。
使得他言语表达能力不足,讲话口齿不清,但语言理解能力较好,能够正常理解别人的言语。
父母离异,母亲再婚。
父母均为自由职业,由于平时工作较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有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摘要: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原因,因而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也相对较多。
矫正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这是特校教师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以重度智障儿童乐乐的问题行为矫正为案例,运用行为矫正技术依次进行了简单的案例介绍,描述了主要的问题行为,确定了终点行为,分析了他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灵活多样,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做了分析与讨论。
在此基础上,对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以期就行为矫正原理在改变智障儿童的认知态度,矫正他们问题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1-0127-04收稿日期:2012-06-27作者简介:韩晓兵(1981—),男,宁夏中卫人,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摘要智力障碍儿童在认知与沟通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受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很容易产生不同类型和形式的行为问题。
这不仅会妨碍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也会给家长、老师或同伴带来困扰,故不容忽视。
因此,行为问题干预在特殊教育领域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本研究以一名智力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评估、直接观察与功能性分析三种方式对其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并依据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结果从前事控制、后果处理、行为训练等方面制定适切的干预策略。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中的A-B-A-B倒返多基线实验设计,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制定适切的干预策略,探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成效,减少或者改变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
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功能性行为评估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2.功能性行为评估及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单一被试研究Case Study of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andIntervention on Behavior of IntellectualDisabilities ChildrenAbstract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re generally restric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y have varying difficulties in the study and life, and are prone to behavior problem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forms. This will not only hinder their own learning and life, but also bring trouble to parents, teachers or peers. Behavior problem interven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special education.The researcher selects on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using three ways of indirect assessment, direct observ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manipulations to assessment the functional of behavior, and formulat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rom antecedent strategies, the consequences strategies, behavior trai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The study used a single subject study of A-B-A-B to withdraw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Based on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were develop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on problem behaviors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and to reduce or change problem behaviors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Thu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drawn:1.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can more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function of behavior problem for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2.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ehavior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Keywords: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hildren,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behavior problem, single subject study.目录一、问题提出 (5)(一)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5)1.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重要性 (5)2.现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不足及功能性行为评估的介入 (5)(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6)1.研究目的 (6)2.研究内容 (6)(三)研究意义 (6)1.理论意义 (6)2.实践意义 (6)二、文献综述 (7)(一)概念界定 (7)1.智力障碍 (7)2.问题行为 (8)3.功能性行为评估 (8)(二)问题行为认识的研究 (8)1.国外对问题行为认识的研究 (8)2.国内对问题行为认识的研究 (10)(三)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相关理论 (11)1.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内涵 (11)2.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方法 (12)三、研究方法 (13)四、研究设计 (14)(一)研究对象 (14)1.基本资料 (14)2.确定小轩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 (14)(二)干预目标 (15)(四)实验设计 (15)(五)研究工具 (16)五、研究过程 (16)(一)目标行为的功能性行为评估 (16)1. 目标行为的定义 (16)2. 目标行为功能的诊断与评估 (17)(二) 以功能性的评估为基础提供积极行为支持 (19)1.不顺从行为—不完成任务行为的干预 (19)2.破环课堂行为—拍手行为的干预 (21)六、研究结果与建议 (22)(一)问题行为干预成效分析 (22)1.“不完成任务”行为的变化分析 (25)2.“拍手”行为的变化分析 (26)(二) 研究结论 (27)1.功能性行为评估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 (27)2.功能性行为评估及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
(27)(三)问题讨论 (27)1.干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7)(四)研究建议 (27)1.研究对象 (27)2.探讨干预成效在不同情境中的验证 (28)参考文献 (29)附录 (32)附录一 (32)附录二 (35)附录三 (36)致谢 (37)一、问题提出(一)研究的背景与动机1.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重要性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尤其是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儿童,在认知与沟通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受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如果他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又得不到有效支持,当其情绪与需求无法恰当地表达或被满足时,就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行为问题,而一旦环境又对此给会给家长、老师及同伴等重要他人带来困扰。
相关研究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对于教师的正常的教育教学造成极大的干扰,大部分教师认为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改善,他们的教学会轻松许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因为学生问题行为干扰课堂教学,身心俱疲,无法获得职业的满足感,产生职业倦怠,甚至想要离职①[1]。
本研究基于功能性行为的评估为教师的教学干预策略提供有效帮助,从而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上课秩序,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提升教学成效,还可以降低学生出现更严重行为问题的风险,增进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提高其生活质量。
2.现有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的不足及功能性行为评估的介入针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以往主要采用惩罚、隔离、消退等行为矫正策略,Martin、Pear(1996)研究发现此类策略不仅极易引发攻击行为,产生负向情绪,同时也会加剧其他负向行为的产生。
美国智力障碍者协会(AAIDD)在1986 年发表声明,呼吁运用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FBA)的方法处理行为问题②[2]。
功能性行为评估认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原因,在评估行为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评估环境等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并基于此设计干预策略①邵秀筠. 积极行为支持对学前孤独症儿童离座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D].济南大学,2019.11-13②罗靖.正向行为支持的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81(3):57-61[3]①。
研究结果表明,功能性行为评估对于减少包括智力障碍儿童在内的不同类型个体的问题行为成效显著②[4]。
本研究探讨以行为功能为基础的干预策略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现实成效,提供可供教师参考的干预策略,将教学的有效性扩展到最大化。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功能性行为的评估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成效。
2.研究内容根据上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功能性行为评估,了解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2)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制定适切的干预策略,探讨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成效。
(三)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全纳教育的背景下,通过改变周围环境来改善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空间,最终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标是当前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焦点。
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了障碍,使他们很难回归主流社会。
通过功能性行为评估,制定支持性的干预方案,疏导、改善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也是全纳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探讨以行为功能为基础的干预策略对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现实成效,提供可供教师参考的干预策略,将教学的有效性扩展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