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7
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unit7_Cross-gender_communication(跨性别交际)

Football; Basketbal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people such as peers, teachers…
Learn from medias, books, history, culture…
• Mother-daughter interaction: same sex
• A survey has been conducted to ask the same questions to males and females: “If you had a car, what would be the first thing you like to do with it?” Most females’ answers were like this: “If I had a car, the first thing I prefer to do would be taking a ride. While most males answer more or less like this: “If I had a car, I would check the engine first.” or :” If I had a car, I would consider if I could clean it every Saturday.”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John Gray
The styles men and women use to communicate have been described as
debate vs. vs. relate rapport cooperative
《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笔记:电子版

《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笔记:电子版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笔记:电子版1. 引言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间如何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将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2.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
这包括语言、非语言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交流和传递。
3.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有助于构建互相理解、尊重和合作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一种竞争优势。
4.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很多障碍需要克服。
语言障碍、不同的非语言行为、文化偏见和误解都可能导致交际不畅或冲突。
理解这些障碍并学会应对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5. 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提高交际效果。
包括积极倾听、了解文化差异、避免偏见和刻板印象、以及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的观点。
6.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现象。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实地观察是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模式和影响因素。
7. 结论跨文化交际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交际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合作。
以上是《跨文化交际学导论》的一些笔记。
希望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它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语言、艺术、信仰、习俗、传统等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集合。
其次是“交际”,它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而“跨文化交际”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换和文化理解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世界上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意识等方面。
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内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学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阅读《跨文化交际学》我对其中的定义与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情感、观点等的交换过程。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f334b180-7164-11ec-82d6-7cb59b590d7d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
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的进步和交际手段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l、哈姆斯认为,世界上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浮现;用词;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交流的特点是跨文化交流。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1.首先,它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美国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
2.edwar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 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今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传播是传播的核心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一、沟通与沟通三、传播的种类沟通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非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社会交往和非社会交往。
非社交沟通指的是内向沟通 (自我沟通) 。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者婚系亦十分重视。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
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3、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
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
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P10三、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四、跨文化交际的研究1、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P142、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重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对比(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两种:(1)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文化语言不同的的人们惊醒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整理

跨⽂化交际知识点整理第⼀章.跨⽂化交际概论1跨⽂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种跨⽂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泛⽽深⼊的跨⽂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经济的全球化3.⼈⼝的流动4.⼴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什么是跨⽂化交际?跨⽂化交际既是⼀种⼈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门研究跨⽂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个定义归纳出跨⽂化交际的重要特点:1.跨⽂化交际是不同⽂化背景的⼈们之间的交流;2.跨⽂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3.跨⽂化交际是⼀种动态的过程4.跨⽂化交际是⼀种双向的互动;5.跨⽂化交际的⽬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跨⽂化交际是不同⽂化背景的⼈们之间的交际,这⾥的跨⽂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个层⾯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与美国⼈等另⼀个层⾯是指同⼀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种跨⽂化的交往跨⽂化交际的特点1.跨⽂化交际主要指⼈与⼈之间⾯对⾯的交流⾯对⾯的交流既包括了语⾔交际也包括了⾮语⾔交际,⽽且是⼀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陈国明)差异可以是⽂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的差异,也涉及⾏为⽅式和习俗⽅⾯,如⼿势、⾐着、语⾔使⽤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化⾝份和社会⾓⾊⽅⾯的差异。
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影响了跨⽂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3.跨⽂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由于语⾔、交际风格、⾮语⾔⾏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的差异,跨⽂化交际很容易产⽣误解和冲突4.跨⽂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多属于“善意的冲突”许多冲突往往不是出于⼈们恶意的动机,⽽是来源于⼈们良好的愿望。
在⾃⼰⽂化中得体⽽礼貌的⾏为到了另⼀种⽂化中却成了⽆礼的举动,善良的意图却产⽣了意想不到的误解和不愉快5.跨⽂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很容易造成⼼理紧张,⼈们经常提到的“⽂化休克”就是形容在跨⽂化交际中产⽣的⼼理反应。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社会交往)【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交往1.为什么在汉语的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答:在汉语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的原因有:(1)受历史传统的影响。
在汉语中,见面语多是与当时情景相关的提问,这一习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当下有显著影响。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强调合作性、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形成宗法为基础的社会,重亲缘关系,自己的邻里朋友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朋友间也往往接近于亲属关系,所以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对隐私的价值观不强,所以,在见面打招呼时,往往直接联系当时情景,以示关心,而没有探听他人隐私的考虑。
(2)表示关心。
在打招呼时常常问对方在干什么,例如:“上学去?”“回家了?”“做饭呢?”。
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语拉近双方关系,对对方表示关心,也是一种礼貌,认为越与交际有关,越亲近。
(3)这种问候方式也因人而异,同时随社会发展变化。
对待熟人常采取这种方式。
对待陌生人往往点到为止,不会用这一的见面语。
文化程度高的人,注重对自己的保护,也较少采用这种方式,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往往用这种方式。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保护,这种方式也在很多情况下被其他方式取代。
2.为什么在我国文化中如此重视谦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在这方面有无变化?答:古代讲“礼”,实际上是维护统治秩序,在言行举止方面讲求礼制,在交往中也是将自己置身于等级差别中。
礼的核心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
这与较强的群体观念有关,之所以谦虚,是为了不显露自己,为了和大家搞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因素是:经济地位;女子地位;国际影响。
3.为什么我国在许多地方有送重礼的习俗?近年来有无变化?答:“礼尚往来”是我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一般说来,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
对方的社会地位越高,礼品就越要贵重,否则“拿不出手”。
中国人之所以看重送礼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送礼加深与亲戚朋友的关系,扩大自己的关系网。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
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就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就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与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3、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
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
其标志就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与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P10三、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四、跨文化交际的研究1、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P142、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重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对比(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就是跨文化语用学。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二、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两种:(1)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文化语言不同的的人们惊醒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这其中充满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使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商业往来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人民进行了交流,这是我国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例证。
印度佛教的传入,唐朝鉴真高僧的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以及历经数百年的西学东渐包括了十分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在我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跨文化交际存在已久的例子)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 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的部同理解:曾经提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跨文化交际。
但是,对于什么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一种看法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Marshall Singer认为首先,每个人都属于一些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其次,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讨论。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避免大而无当的比较。
但是,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稍微做调查,就会发现尽管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比较往往有许多弊病,人们仍然需要这项工作。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Marshall Singer认为: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又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又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跨文化交际既指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也指不同民族同一语言之间的交际。
也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泛指一切在语言与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如果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出发,则认为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还是研究不同民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问题,分析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对交际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障碍,研究交际原则与方式及通过外语教学传授异文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四、结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
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各自有一套说话规约或习惯,这是语言的规约。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交谈双方一旦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则应主动采取非语言交际这一措施来防止发生交际故障和冲突。
而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所以,我们在进行交际时,应开始逐步的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要越来越重视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总之,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对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和功能加以认识,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交际故障。
通过对各文化肢体语言差异性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交际对象,或者他们话语中可能有的言外之意。
所以这种研究可以降低误解的机率,能使我们更有效顺畅地开展跨文化交际。
并且,对各文化环境语言差异性的研究可以帮我们建立起目标文化的整套概念,了解为什么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举动,什么能说得过去,什么无法容忍。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
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
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
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第二讲跨文化交际学1。
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答: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有以下几个原因:(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英语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二、课程教学要求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2化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
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
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3一、教学内容(一)Reading I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二)Discovering Problems: Slim Is Beautiful?(三)Debate(四)Reading II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五)Writing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Identifying Difference: How We Address Each Other(二)教学难点:1. Further Reading I Stumbling Block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 Further Reading II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VillageUnit 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4学时)一、教学内容4(一)Reading I What Is Culture.(二)Fill-in Task(三)Sharing Knowledge: More About Culture(四)Writing(五)Reading II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六)Discovering Problems: Misreading Commercial Signs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Identifying Difference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二)教学难点:1. Further Reading I Understanding Culture2. Further Reading II Essentials of Human CommunicationUnit 3 Cultural Diverse(4学时)一、教学内容(一)Reading I Different Lands, Different5Friendships(二)Cultural n formation: American Friendship(三)Survey(四)Identifying Difference :Family Structure(五)Reading II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Cultures(六)Interview(七)Sharing Knowledge: Confucian Cultural Patterns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 Intercultural insight2. Translation(二)教学难点:1. Further Reading I Cultural Dimensions2. Further Reading II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6Unit 4 Language and Culture(4学时)一、教学内容(一)Reading I How Is Language Related to Culture(二)Fill-in Task(三)Group Work(四)Identifying difference: Kinship Terms and Mores.(五)Reading II Language-and-Cultu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六)Survey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Discovering Problems: Translating Across Languages2. Translation3. Case Study: Cases 13-16(二)教学难点:71. Further Reading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2. Further Reading II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Unit 5 Culture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4学时)一、教学内容(一)Reading I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Conversation(二)Fill-in Task(三)Identifying Difference: Compliment Response(四)Interview(五)Reading II The Way People Speak(六)Group Work(七)Cultural Information: Making Telephone Calls二、重、难点提示8(一)教学重点:1. Intercultural insight2. Translation3. Case Study: Cases 17-20(二)教学难点:1. Further Reading I Cross-Cultural Verbal Communication Styles2. Further Reading II Prefere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Verbal CodesUnit 6 Cultur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4学时)一、教学内容(一)Reading I An Overview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二)Matching Task(三)Observation Task(四)Sharing Knowledg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9Touch(五)Reading II Gender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 Identifying Difference: Posture and Sitting Habits2. Cultural information: How the Japanese Communicate Nonverbally3. Translation4. Case Study: Cases 21-24(二)教学难点:1. Further Reading I Functions of NonverbalCommunication2. Further Reading II Sounds and SilencesUnit 7 Time and Space Across Cultures (4学时)一、教学内容10(一)Reading I The Heartbeat of Culture(二)Identifying Difference: What's the Rush?(三)Group Work(四)Intercultural insight(五)Reading II The Language of Space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 Cultural information: Home in Various Cultures2. Sharing Knowledge: Cultures Built Into the Landscape3. Translation4. Case Study: Cases 25-28(二)教学难点:1. Further Reading I Cultural Conceptions of Time2. Further Reading II German Use of Space11Unit 8 Cross-Cultural Perception(4学时)一、教学内容(一)Reading I French Leave and Dutch Courage(二)Fill-in Task(三)Cultural information: Who Is Gaijin?(四)Survey(五)Reading II Ethnocentrism and Ethno relativism(六)Discovering Problems: Tile Image(七)Group Work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 Sharing Knowledge: Culture and Perception2. Translation3. Case Study: Cases 29-32(二)教学难点:1. Further Reading I Behaviors That Separate Us122. Further Reading |1Stereotype and PrejudiceUnit 9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4学时)一、教学内容(一)Reading I Adapting to a New Culture(二)Discovering Problems: Chinese Students Abroad(三)Reading II Overcoming Ethnocentrism inCommunication(四)Group Work二、重、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 Identifying Difference: Little Things Where They Differ2. Debate3. Translation4. Case Study: Cases 33-36(二)教学难点:131. Further Reading I Sojourner Adaptation2. Further Reading II Developing Mindfulness七、学时分配14八、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成绩评定:笔试占70%,平时考核(出勤、作业,测验,课堂表现)占30% 。
《跨文化交际学》第7章

《跨文化交际学》第7章跨文化交际学第7章(第1节)是关于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的介绍。
本章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特点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引导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本章内容的较为详细的总结。
跨文化交际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际活动。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节明确了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存在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非语言行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交际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效果。
而且,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本节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人类不同文化间交际行为和交际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理解和适应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情境。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差异的认知、非语言交际、语言和语境的关系等。
接着,本节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性。
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增进与他人的交流理解,促进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本节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
跨文化交际学采用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实验、对比分析等。
研究者通常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根据具体交际情境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和认知水平,增进与他人的交流理解,促进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掌握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就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与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就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就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就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就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就是指个人的行为, 而就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就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就是放在首位的。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就是在我们把她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 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与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与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系列符号、价值观念、习俗和行为模式的总称。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信仰、价值观念和交际方式,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包括语言差异、礼仪差异、价值观念差异等。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3.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工具,但同样也是文化差异最大的方面之一、不同文化的语言结构、词汇和语调都存在差异,理解并适应这些差异是进行有效交际的前提。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眼神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不同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解读方式也存在差异,需要注意不同文化对非语言符号的理解和使用。
4.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文化意识指个体对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具备文化意识可以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情境。
文化敏感性是指个体对他者文化特点的敏感程度,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尊重,并愿意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5.文化刻板印象和偏见文化刻板印象是对一些文化或文化群体的普遍化、固定化的形象和判断。
文化偏见是指基于对一些文化或文化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发出的主观偏见。
文化刻板印象和偏见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注意和避免。
6.适应和调整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包括语言和礼仪的调整,还包括意识到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
适应和调整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情境。
7.跨文化冲突解决8.文化变迁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际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总结: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间交流和交际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文化概念、文化差异、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文化刻板印象和偏见、适应和调整策略、跨文化冲突解决、文化变迁与全球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ictoria Victoria Vicki
Catherine Catherine Kate
7.2 英美姓名的起源 / Origins
1. Place Identity (some names indicate where the person come from)
7.3 称谓 / Title
Nowadays in England people usually call each other by their first name. employers often call their employees by their first name and it is often the case, although not quite so common, for employees to address their employer by the first name. In formal meetings, however, first names are less likely to be used. In less formal settings it is usual for peopl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to use first names straightaway, regardless of any difference in age or status.
When talking to people we have the choice between using their first name, “Hi, John”, or their surname preceded by a title “Good morning, Mr. Smith.” the first is usually friendly and informal, the second more formal and respectful. To use the last name alone, “Hey, Smith” is regarded nowadays as neither friendly nor respectful, although it used to be acceptable between male friends earlier this century.
Mr., Mrs., Miss, and Ms. are not usually used alone, adults do not say “Excuse me, Mr.”, for example, although children can sometimes be heard addressing strangers in this way. Children also often address schoolmistresses simply as “Miss” without adding their surnames an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re single or married.
First names
Last name
e.g.
Anthony John
Ward
Note: most English people have 3 names, among which people have two given names.
People usually use the first of the given names, unless they dislike it and prefer the middle one to the first one.
e.g. Arthur Alexandar War Arthur War Alexander War
Parents have to be careful about the name for their children becaus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itial letters of the names may accidentally spell a word which has a negative meaning.
Irish: O’e.g. O’Patrick O’Neil O’Brien
Watkins (the kin of Watt) Thomas (Tom’s)
4. Nicknames (expressing som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e.g. Long Little Moody Fox Brown Young Rich Newman (a newcomer to the area)
William William Bill
Robert Robert Bob
Elizabeth Elizabeth Bess / Becky
Andrew Andrew Andy
David David Dave
Stephen Stephen Steve
Christopher Christopher Chris
跨文化交际学
第七章 英美姓名及称谓之文化含义
7.1 英美姓名的构成 / Naming Names 7.2 英美姓名的起源 / Origins 7.3 称谓 / Title 7.4 亲属称谓 / Kin Terms
7.1 Naming Names
Given names
Surname
Christian names Family name
e.g. Norman Moor Hall Chesterfield Wood
2. Occupation e.g.
Cook Chandler Clark Turner Thatcher Cooper Fowler Archer Barber
Forester Taylor Smith Butler Carter Mason Chamberlain Glover Farmer Baker Fisher
e.g. “Can I help you, madam?”
There are also one or two general titles which do the work of first names such as ‘Mack’, ‘Buddy’ (both American English), and ‘mate’ (British and Australian English) as in ‘Got light, mate?’ like first names these are used when one is being casual. Like first names these are used when one is being casual.
Shortened form of a given name is commonly used among friends and colleagues.
e.g. Alexander
Alexander Alec Anthony
Anthony Tony Michael
Michael Mike
e.g. John Smith “Hi, John” / “Good morning, Mr. Smith.” / “Hey, Smith”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itles used before surnames are Mr., Mrs. (for a married woman), Miss (for an unmarried woman) and Ms. (for both married and unmarried woman).
Sitting opposite him is a Chinese passenger. They introduce themselves to each other…
British tourist: Hello, I’m Eric Jackson. Glad to meet you.
Chinese passenger: Hello, my name is Liu Xin. I’m glad to meet you, to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Mr. Eric?
e.g. Andrew Simon Smith
1. Nichola Ann Green 2. William Patrick Wills 3. Fiona Alice Tanner 4. John Peter Hill 5. Michael Adam Davis 6. Holly Rowan Hillman 7. Peter Ewan Steven Thompson 8. Graham Adam Yiend
Sir Paul (or Sir Paul McCartney) Being indicated by adding the initials of the
award e.g.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பைடு நூலகம்e”
Mr. Arthur Scott, OBE
Case 1 A British tourist is traveling by train in China.
Inherited Titles (Noble titles) Lord + surname / My lord
E.g. ‘My lords, ladies and gentlemen’ Sir (knighthood given by the Queen) + 1st
name e.g. Paul McCartney
3. Family Relationship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