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单元综合检测(四) 岳麓版
第四单元综合与测试 教案1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 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意义?
9. 简述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所处的朝代、称谓、成就。
10. 简述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相关人物、朝代、代表作、主要特点。
(学检100页)
1、北魏孝文帝改汉姓的依据是:北魏的祖先是黄帝
2、魏晋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西晋、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北周(鲜卑族)
3、民族融合的形式:民族迁徙、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间通婚、民族间战争、统治者改革等
4、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有: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具体表现有:
(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分立,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经济上: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发展中循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民族关系上: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文化上:承上启下,科学技术和艺术成就有所发展。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达标检测 岳麓版
第四单元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选择题1.“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内迁始于( )2.西晋时,我国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3.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C.国家统一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
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
它是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5.“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接受同化”的根本目的是( )C.维护北魏统治6.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
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8.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 )“汉人胡食”“胡人汉服”这种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D.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汉人有吃少数民族食品的爱好10.为了让同学们明晰北朝更替情况,李老师上课时展示了如下四幅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 )二、非选择题11.(2012·徐州中考)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测验题附答案
第四单元达标测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纷争。
以下属于东汉末年发生的大事的是A、巨鹿之战B、城濮之战C、牧野之战D、赤壁之战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军阀混战,最终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曹操B、袁绍C、刘备D、孙权3、赤壁之战的遗址在今天的A、湖南省B、河南省C、山东省D、湖北省4、东汉灭亡的标志是A、黄巾起义B、曹操迎汉献帝到许C、曹丕建立魏国D、孙权在222年称王5、三国鼎立局面中,哪一个政权最先灭亡A、蜀B、魏C、吴D、西晋6、孝文帝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中的著名政治家,孝文帝改革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建立县制C、承认土地私有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7、“灌钢法”是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重大发明,这一技术产生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南朝时期8、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也很尖锐,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量迁移,北方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向东迁入东北地区B、向西迁入西域地区C、向南迁入江南地区D、向北迁入漠北地区9、古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句子。
这里的“南朝”不包括哪一政权或朝代A、宋B、齐C、梁D、北魏10、南朝时,南方海外贸易的中心是A、番禺B、扬州C、上海D、江陵11、《齐民要术》是一部A、医学著作B、农学著作C、地理学著作D、数学著作12、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窟艺术,它们反映的共同内容属于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13、淝水之战与下列哪一战役相似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赤壁之战D、垓下之战1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1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的根本原因是A、麻醉人民B、发展石窟艺术C、扩大寺院势力D、维护封建统治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6、东汉末年,长江中下游的两大军阀势力是曹操和袁绍17、赤壁之战发生在发生在公元208年。
2017年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秦汉统一王朝测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A、周朝B、秦朝C、汉朝D、唐朝2、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A、建立皇帝制B、确立丞相制C、实行郡县制D、强化监察制3、秦始皇实施的下列措施中,最能直接促进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的是()A、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B、设立皇帝C、设“三公”D、推行郡县制4、下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政治制度,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列为()①郡县制②分封制③世袭制④“禅让”制A、④③②①B、③④②①C、②④①③D、④③①②5、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用的货币是()A、圆形方孔钱B、刀形钱C、铲形钱D、五铢钱6、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政府设丞相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皇权至高无上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秦朝刑法苛严,一人犯死罪,父、母、妻三族的人都要杀掉,这叫“连坐”B、秦朝末年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共两次农民战争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D、秦末农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8、“楚汉之争”的性质是()A、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B、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C、刘邦反对项羽残暴统治的正义战争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战争9、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A、遇雨,误期当斩B、秦的暴政C、陈胜要建立农民政权D、被秦所灭的六国贵族都想恢复政权10、秦始皇的下列措施中,不利于秦朝发展的是()A、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B、统一度、量、衡C、把小篆作为全国标准字体D、“焚书坑儒”11、仔细观察右图,指出它所代表的历史事件()A、城濮之战B、巨鹿之战C、大泽乡起义D、牧野之战12、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A、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
历史初一上岳麓版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历史初一上岳麓版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群雄中实力最强的是()①刘备②袁绍③孙权④曹操A、②④B、①③C、①④D、①②③④2、以下战役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是()①牧野之战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荆州之战4、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A、曹操、刘秀、孙权B、曹操、刘备、孙权C、曹丕、刘备、孙权D、曹丕、刘备、袁绍5、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不包括()A、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方法B、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C、都发生在黄河流域D、都有利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以下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A、孙权B、刘备C、诸葛亮D、曹操7、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包括()①匈奴族②女真族③鲜卑族④羌族⑤羯族⑥氐族A、①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8、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是()A、苻坚B、孝文帝C、商鞅D、管仲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0、以下不属于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的是()A、奖励耕战B、严惩贪污C、颁布均田令D、革除鲜卑旧俗11、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①北方多战乱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民族矛盾尖锐④南方经济发达A、①③B、①②③④C、②④D、③④12、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是()A、张衡B、刘徽C、祖冲之D、郦道元13、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它被英国大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部农书是()A、《史记》B、《齐民要术》C、《农政全书》D、《水经注》14、被形容为“飘假设浮云,矫假设惊龙”的是()A、顾恺之的画B、龙门石窟的佛像C、云冈石窟的佛像D、王羲之的书法15、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正确的选项是()①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②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③书桌上有毛笔、纸张④墙上有临摹的《女史箴图》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16、北魏孝文帝迁都,从平城迁往哪里()A、长安B、建康C、洛阳D、成都17、南朝政权更替的先后顺序是()①宋②梁③陈④齐A、④①②③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④③①18、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是在()A、东汉末年B、南朝时期C、隋唐时期D、三国时期19、从东汉到东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出现的几次高潮的时间不包括()A、东汉末年B、西晋末年C、十六国时期D、三国时期20、南朝的海外贸易中心是今天的()A、扬州B、南京C、广州D、泉州21、以下关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B、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C、《齐民要术》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突出代表D、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代表了当时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22、三国时,造船业水平较高的是()A、蜀国B、吴国C、魏国D、夷洲23、北朝时,最后统一北方的是()A、北魏B、西晋C、北周D、北齐24、以下对《水经注》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作者是北魏时期的郦道元B、它是为汉朝的地理学专著《水经》作的注C、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D、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25、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是在()A、西汉B、东汉C、东晋D、南朝【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2分)26、将所提供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入表格中相应的空格内。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测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综合测试卷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每小题选项中的某一字母代号)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反映出北京人A.会使用工具 B.会种植水稻C.会使用天然火 D.会建造房屋2.右边的图片反映了某一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这一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3.“惟我轩圣,肇启中华。
文德武功,神谟巍焕。
”这句话评价的是被誉为“人文初祖”的A.炎帝 B.黄帝 C.舜 D.禹4.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5.“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开发了边疆……”这段话主要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6.下列最能代表商周时期商王权力的象征的青铜工艺水平的器物是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毛公鼎7.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葵丘会盟之后,确立了春秋第一霸主的地位。
“他”就是A.晋文公 B.楚庄王 C.越王勾践 D.齐桓公8.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并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经历考验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是A.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对传承悠久的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以下正确反映出汉字演变历程的是 A.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 B.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C.金文—甲骨文—隶书—小篆 D.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10.宜昌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其中著有《离骚》、创制楚辞,成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的是A.屈原 B.王昭君 C.孔子 D.欧阳修1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因材施教”,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是A.黄帝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12.“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此号召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第四单元综合与测试 教案3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材料题复习③原因:汉代时江南尚未开发;魏晋南朝时江南逐步得到开发(2)材料二中的江南为什么得到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①发展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北人南迁;江南战乱少,社会安定;南北人民的共同劳动;统治者的重视等②最主要的原因:北人南迁(3)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4)魏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启示: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必须重视人才、技术和教育;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等2、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1)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什么事件?①材料一反应了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②材料二反应了北朝时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2)材料一中,“便国不法古”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3)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汉化措施?根据所学知识请说一说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①材料二反应了说汉语。
②其他汉化措施: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律、习汉礼(4)这两件历史事件各起了什么作用?①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事件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3、材料一:……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组建军队……“尊王攘夷”……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材料三:……迁都洛阳……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用汉语,…以孝治国……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时期的哪次变法(或改革)?①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②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③材料三: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2)这三次变法(或改革)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①管仲改革是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秦汉统一王朝 单元练习题(解析版)
第四单元秦汉统一王朝一、选择题1.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A. 陈胜B. 吴广C. 项羽D. 刘邦2.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
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A. 雕版印刷术B. 活字印刷术C. 造纸技术D. 制墨技术3.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A. 秦统一六国B. 楚汉之争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主要是为了()A. 加强中央集权B. 促进经济发展C. 强化思想控制D. 开发边疆地区5.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A. 秦朝B. 西汉C. 东汉D. 西晋6.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西汉末年,经西域传入中国的宗教是()A. 道教B. 伊斯兰教C. 基督教D. 佛教7.儒家学说真正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在()A. 孔子创始儒家学派之时B.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之时C.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D.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8.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青城山的天师洞中有道教创始人的塑像,道教的创始人是()A. 黄帝B. 张陵C. 老子D. 贾思勰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这个大变动包括()①秦朝﹣建立行省制②汉朝﹣建立刺史制③秦朝﹣建立郡县制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10.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如图)。
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汉代讲经图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A. 太学是最早的私学B. 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C. 汉武帝首创殿试D. 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11.小明想了解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情况,你会向他推()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12.在学习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小明又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准备和同学们交流。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阶段专题复习课件 岳麓版
5.(2012·贵港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B.颁布均田令和迁都洛阳
)
C.建立八股取士制度
D.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依据所学知 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B、D。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1.(2012·桂林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 战争不断。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
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 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
1.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 的趋势。 2.从东汉到东晋的数百年间,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东 汉末年、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其主要原因均是由于北方战 乱较多,南方社会较为安定。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一方面有利于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北方民
族的大融合也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
【方法探究】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 的准确性。这样的题目,一般选项与题干之间隐含着论点与论 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 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或者有实
质、根本目的等词。因此在做此类题目时 ,要联系已学知识,对 各选项进行充分比较后再做出判断。
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
合的进程
四、示意图
1.三国示意图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单元素养评估(四)(第四单元)(60分钟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建安元年,曹操在许下招募民众屯田,耕种那些因为人民流亡而荒芜的土地,结果“得谷百万斛”,于是推广到其他地区,“仓廪皆满”。
这表明曹操的屯田(A)A.有助于恢复经济发展B.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C.帮助曹操完成了统一D.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2.歇后语往往蕴含着历史典故。
下列歇后语和“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中的典故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C)A.楚王戏晏子——自讨没趣B.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C.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3.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此可知(B)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三国志》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资治通鉴》不利,引次江北A.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B.疾疫暴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C.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4.(2023•广州海珠期末)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A)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D.南北朝并立5.如表是《三国时期领土及人口统计表》国家领土户数人口数兵士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魏国66万户443万人估计40万人以上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蜀国益州28万户94万人10.2万人吴国扬州、荆州、交州52.3万户 230万人23万人(注:三国时代在政府管理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流民,实际人口应该多于统计数字)据此可知(D)A.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B.统计数据不准确没有参考价值C.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D.三国当中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6.(2023秋·深圳光明期末)曹操在诗句中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状况,而到了曹魏时期,社会出现“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情景,这说明三国时期 (D)A.民族关系实现缓和B.江南地区获得开发C.诗词创作取得进步D.社会经济有所恢复7.“(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考试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不要答非所问哦,祝你七年级历史考试顺利。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曹操诗歌《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西汉末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代D.战国时代2.官渡古战场的遗址应该在今天的 ( )A.河南省B.河北省C.湖北省D.湖南省3.官渡之战中,曹军获胜的关键因素是 ( )A.准备充分B.兵力强大C.战术得当D.粮草充足4.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向”是 (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这句诗赞扬的是( )A.曹操B.管仲C. 商鞅D.诸葛亮6.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7.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 )A.西晋B.魏C.蜀D.吴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9.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是( )A.以少胜多B.战术上采取偷袭方式获得成功C.以众胜寡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10.西晋末年出现的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11.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12.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 )A.西晋匈奴B.东晋前秦C.东晋北魏D.宋前秦13.以下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有( )①商汤任用伊尹做大臣,治理国家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壮大实力③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发展国力④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使国家迅速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影响D.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16.洛阳号称为“九朝古都”,在从夏到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曾经建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东周②东汉③西晋④北魏⑤曹魏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17.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A、郦道元B、贾思勰C、王叔和D、葛洪18.同学们在数学课上都接触过“圆周率”这个概念,你知道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是谁吗 ( )A.鲁班B.张衡C.刘徽D.祖冲之19.如果你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导演,下列场景中惟一有可能在剧中出现的是( )A.官渡之战前,袁绍通过运河将军队迅速调往前线B.曹操用《齐民要术》指导屯田农民提高生产技术C.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发射火炮、火箭,点燃曹军的战船D.在手术之前,华佗先给病人服下“麻沸散”20.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A.陶潜的诗B.顾恺之的绘画C.王羲之的书法D.云冈石窟的浮雕二、非选择题:第21题8分,第22题14分,第23题8分,共30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秦汉统一王朝同步练习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
第四单元秦汉统一王朝“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赞颂的秦始皇的功绩是(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3.下面关于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④秦朝的统一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5.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规制。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丞相制度8.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称其为暴君,下列举措能反映其“暴君”一面的是()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焚书坑儒”9.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陈胜、吴广起义D.项羽、刘邦起义10.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动者,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归纳在列传中,他是()11.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1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以德化民”13.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③注重农业的发展④重视“以德化民”⑤推行儒家学说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主要是为了()1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
”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16.《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17.儒家思想在我国占统治地位开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18.汉武帝开创了新的大一统局面,其大一统表现在()①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②创立了休养生息政策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⑤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A.①③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D.②③⑤19.“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检测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题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1、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磨制石器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C.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D.用骨针缝衣服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 ( )A.云南境内B.北京境内C.陕西境内D.浙江境内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元谋人4、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陕西蓝田B.北京周口店C.云南元谋D.浙江河姆渡5、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
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 )A.会使用火B.种植水稻C.烧制彩陶D.铸造司母戊鼎7、我国境内发现的距今约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8、下列我国原始居民中,最早会使用天然火的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9、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半坡遗址②元谋人③北京人④河姆渡遗址A.②③①④B.①④②③C.②③④①D.④①②③10、“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学完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这一知识后,我们就要及时做好历史第四单元的练习题才能巩固好知识。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曹操取得能够同袁绍集团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原因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纳贤士C、实行屯田D、曹操奸猾2、200年,曹操战胜袁绍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杜甫在一诗中曾提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其中的“老臣”指:A、刘备B、诸葛亮C、周瑜D、曹操4、208年,曹操准备统一全国,在与孙权、刘备联军的决战地点是: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建立魏政权的是:A、曹操B、曹丕C、曹植D、曹睿6、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A、北方B、东方C、南方D、西方7、下列选项中,不是西晋后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原因的是:A、东汉末期起,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比较安定B、北方人民躲避战乱C、匈奴等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D、北方人民志愿到南方参加南方的开发8、北方人民南迁主要分布在:A、淮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岭南一带9、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①北方人中大量南迁;②大量劳动力的补充;③先进生产工具的带来;④先进生产经验的带来;⑤自然条件十分优越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10、下列叙述中,哪些可以表明南方经济的发展:①大量湖田的开辟,各种种植技术的结合,水利工程的兴修;②织锦技术的迅速提高;③灌钢法的`发明;④青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并使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用具;⑤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A、为了便于扩大势力B、改变鲜卑人的生活环境C、与汉族和睦相处D、为了便于和接近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2、在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都城在:A、咸阳B、平城C、长安D、建康13、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是:A、贾思勰B、郦道元C、祖冲之D、商高14、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水经注》D、《水经》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谁的书法的美称:A、王羲之B、王献之C、顾恺之D、祖冲之16、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是:A、书法B、绘画C、雕塑D、石窟艺术17、东汉末年政局最主要的特点是:A、宦官专权B、军阀割据C、大一统局面D、外族侵扰频繁18、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①、曹操控制了汉献帝;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刘备到得诸葛亮的辅佐;⑤、刘备称帝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19、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A、气候温暖湿润B、土地肥沃C、种植水稻D、北人南迁20、下列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朝代的是:A、王羲之与顾恺之B、曹操与孙权C、祖冲之与贾思勰D、王羲之与祖冲之二、填空:1、东汉末期,乘北方混战之机,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主要史实。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特点。
(3)了解秦朝的统一及其暴政,认识秦朝的灭亡原因。
(4)掌握汉朝的建立和发展,了解西汉和东汉的主要史实。
(5)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夏商周的更迭原因。
(2)运用比较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秦朝的暴政和灭亡原因。
(4)利用时间线梳理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5)通过地图观察和史料分析,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历史素养。
(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夏商周的更迭及其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秦朝的暴政和灭亡原因。
(4)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1)夏商周的更迭原因分析。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3)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灭亡的影响。
(4)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利用多媒体展示夏商周的更迭示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的更迭原因。
(2)分组讨论,分析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主要史实。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夏商周的更迭原因,突出重点史实。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的是________时期的我国北方的历史情况( )A.七国之乱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八王之乱2.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A.炎黄战蚩尤 B.春秋争霸 C.秦统一全国 D.赤壁之战3.下列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不正确的是( )A.鼎立局面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状况前进了一步 B.使中国陷入政权割据状态,是历史的倒退C.为后来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三国客观上都促进了各地的发展4.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西晋历史的关注。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之一。
下列对西晋短命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 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5.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 )①梁②陈③宋④齐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强制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7.(2017·四川眉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属于它的表现的是(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C.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D.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8.(2017·山东德州)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9.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了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10.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夏传子 家天下达标检测 岳麓版
第二单元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一、选择题1.禹治水时,采取的新方法是( )A.堵塞决口B.加高堤坝C.顺势疏导D.加宽河道2.人们常用“一言九鼎”来表示一个人说话有分量,“九鼎”象征最高权力开始于( )A.黄帝B.尧C.启D.禹3.谜语“大禹建国”,打二十四节气中的名称之一,谜底应是( )A.春分B.立夏C.谷雨D.冬至4.我国探月计划以嫦娥命名,起源于我国一个古老的传说——“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夏朝,夏朝的建立距今已有( )A.2 000多年B.3 000多年C.4 000多年D.5 000多年5.中国从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通过世袭制取得统治权的第一位人物是( )A.禹B.启C.桀D.纣6.某人因触犯刑法而被投入监狱,最可能是在下列谁的统治时期( )A.黄帝B.舜C.禹D.尧7.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联合一些部落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这个首领是( )A.伯益B.盘庚C.汤D.商纣8.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
这说明( )A.商军联合了周边各部落起兵B.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C.商朝的制度比夏朝民主D.夏朝的奴隶制远比商朝残酷9.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
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B.武丁C.盘庚 D.商纣10.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是我国迄今最具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
有人说,这个工程的结论印证了司马迁说过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据此材料,你认为夏商周时期的国家统治中心应该在(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珠江流域D.东南沿海地区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盘庚即位时政治上的混乱相当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稳定政局,缓和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
盘庚最终把都城迁到了殷。
迁都后,他“行汤之政”,出现了“百姓安宁,殷道复兴”的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第四单元综合与测试 每课一练1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1、请你说出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和消极性。
答:(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内容:a、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b、诸侯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消极性:分封制逐渐造成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为春秋战国的纷争埋下了隐患.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恨。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宗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之强。
”——李斯《谏逐客书》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商鞅变法符合哪家学派的观点?法家(2)为什么“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恨”?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3)材料三中的孝公指谁?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哪一年?前356年商鞅变法有哪些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从材料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5)你认为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顺应了历史的潮流(1)孔子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孔子的教育主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老老实实,谦虚好学;时常复习,温故知新。
(3)儒家在秦朝的地位: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严厉打击、反对儒家,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儒家在西汉的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5)“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金榜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24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达标检测 岳麓版
第四单元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一、选择题1.我们现在有了先进的计算机,可是在1 500年前的南朝,有人曾获“割圆不尽十指磨出血,周率可限青史标美名”的佳话,你认为他是( )A.刘裕B.刘徽C.陈景润D.祖冲之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星”。
这些天文学成就之所以以“祖冲之”的名字来命名,主要是为了纪念他在哪一方面做出的贡献( )A.数学领域B.建筑领域C.医学领域D.文学领域3.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他的进化论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中得到启发的,不少人认为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它的作者生活于( )A.东晋B.北魏C.西晋D.南朝4.我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了世界最优良的杂交水稻,他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国最早介绍杂交育种技术的书籍是( )A.《伤寒杂病论》B.《齐民要术》C.《史记》D.《水经注》5.三峡游已成为时下的一条旅游热线。
以下古代著作中,对三峡两岸的景物作了生动描写的是( )6.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
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事迹。
这位“书圣”是( )A.祖冲之B.顾恺之C.王羲之D.郦道元7.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A.《兰亭序》B.《九成宫碑》C.《颜氏家庙碑》D.《玄秘塔碑》8.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从汉代开始,我国的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下列历史文物中能够体现中外文化交汇特点的是( )10.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检测(四)(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最新历史正剧《英雄曹操》于2013年正式热播,该剧首次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长平之战D.赤壁之战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发生在( )A.200年B.208年C. 220年D.222年3.下列哪些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③结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4.公元220-589年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 )A.曹魏B.北魏C.东魏D.西魏5.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都城在建业的政权,国号是( )A.魏B.蜀C.吴D.汉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再次统一创造了条件7.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A.曹魏B.西晋C.东晋D.北魏8.下图描绘了我国古代一次著名战役的情景,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是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9.“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戊戌变法D.孝文帝改革10.在学校举行的一次“历史故事会”中,一位同学介绍了北魏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的内容。
他的下列介绍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B.颁布均田令C.改为汉族的姓D.农民不再承担徭役和兵役1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2.观察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 )A.岭南一带B.四川一带C.长江中下游一带D.东南沿海地区1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小麦B.玉米C.水稻D.白菜14.在南朝时期,有一位北方人慕名到当时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旅游观光。
他去的城市是( )A.洛阳B.杭州C.建康D.汴梁15.无论是在“吴蜀时期”还是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都得以开发,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江南气候温暖湿润B.江南土地肥沃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16.“天气新晴,是夜必霜。
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这些谚语出自的著作可能是( )A.《缀术》B.《水经注》C.《齐民要术》D.《九章算术》17.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这一点上,下列人物中与司马迁最相似的是( )A.祖冲之B.郦道元C.贾思勰D.华佗18.李平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
在洛阳的八景之一龙门山色,他们看到断崖上有许多佛像。
你知道他们浏览了什么名胜古迹吗( )A.秦始皇陵兵马俑B.云冈石窟C.龙门石窟D.花山壁19.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
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的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A.先秦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0.(2012·常德学业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4分,共50分)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0分)(1)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曹操。
( )(2)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后进入益州。
( )(3)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匈奴。
( )(4)三国时发明的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
( )(5)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识图联想】(1)请正确填写图一中三国的地理位置。
(6分)A. ;B. ;C. 。
【应用创新】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敕勒川》(2)读材料一对联并结合图一,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4分)(3)结合图二和材料二,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2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有时还遇见大规模的流民浪潮。
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三面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中国政府在2010-2015年的五年规划中提出不仅要鼓励国内地区间人口流动,还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1)假如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将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2分)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2分)(3)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4)针对近年出现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务输出等迁徙现象,结合材料三谈谈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4分)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
”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
”……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魏书》卷十四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自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高祖”“魏主”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谁?(2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高祖主张“移都”的目的是什么?(2分)他将都城移到了哪里?(2分)(3)判断材料二指的是哪次改革?(2分)材料所反映的应是改革中的哪项具体内容?(2分)(4)你如何评价这次改革?(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战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故答案为B。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图结合分析能力。
由图中“曹军、孙刘联军”以及标注的地名,可判定该战役是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的赤壁之战。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进行的战役,是我国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依此可知,本题选D。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因为是曹丕建立,又称“曹魏”。
北魏、东魏、西魏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魏国的都城是洛阳,蜀国的都城是成都,吴国的都城在建业,西汉都城是长安,东汉都城是洛阳。
故本题选C。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语句提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即可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为D。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完成了南北的统一。
曹魏和吴、蜀三国鼎立,东晋和北方一些割据政权对峙,北魏和南朝对峙。
故本题选B。
8.【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
由题中图片所给信息和题中成语,可判定该战役是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东晋军队上下团结一致,战术得当,以少胜多打败了军心涣散、骄傲轻敌的前秦。
前秦败退后,北方再次出现割据混战局面。
据此可知本题答案为B。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通过改革,也使鲜卑族汇入了更加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0.【解析】选D。
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颁布均田令,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作是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故答案为D。
1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故本题选D。
而A和B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结果,C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均与题意不符。
1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益州、荆州和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
13.【解析】选A。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大量湖田。
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小麦最初在北方种植,这一时期推广到了南方。
1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建康。
15.【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