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
关于心理学事例素材
关于心理学事例素材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希门威将
一群学生分成监狱囚犯和看守员两组,结果发现看守员逐渐变得残忍暴力,而囚犯则变得心理崩溃。
这个实验揭示了权力和社会角色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2. 白熊实验: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斯滕对一组被试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他们不要想象一只白熊。
然而,结果却发现,被试一直无法忘记并不断地想起白熊。
这个实验说明了意识控制的困难和思维的自由。
3. 米兰达权力游戏: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安波德利在一项研究中,与志愿者进行一场名为“米兰达”的虚拟现实游戏。
在游戏中,志愿者扮演一个有权力的人,通过给予或者剥夺其他角色的权力来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这个实验揭示了权力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斯普利特-布雷恩纳实验: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斯普利特和
鲁比·布雷恩纳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通过给婴儿播放不同的
白噪音并观察他们的反应,发现婴儿在习得语言和识别音素方面有着天生的能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的神奇过程。
5. 谷歌计划:谷歌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一项名为“谷歌计划”的实验,通过调整办公环境和优化员工福利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生产力。
实验结果显示,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都有显著提升。
这个实验揭示了组织文化和环境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
响。
这些心理学实验或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有趣素材。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作者:————————————————————————————————日期: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社会心理学(案例)
狼孩故事社会化角度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尝试。
其中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音,诉说饥饿与口渴了。
遗憾是,回到人间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孩子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有一位英语教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不满。
有一次。
这位教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时机,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
面对这种为难局面,这位英语教师以非常温与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刚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觉察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受到教师表扬,那位同学对立情绪消失了。
这时,这位英语教师又不失时机说:“像这样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
〞接着,教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而且干洗与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
〞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人都要交纳餐费与杂费。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
社会心理现象剖析:社会心理学实例解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科学,它着重探讨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本文将通过解析几个社会心理学的实例,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个经典的实例——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在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在监狱环境下个体行为的变化。
他将一群志愿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然后安排他们在一个模拟监狱中生活。
然而,这个实验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因为参与者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
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羞辱囚犯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无助和抵抗的情绪。
这个实验揭示了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往往会被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所影响,甚至背离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实验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被称为“角色扮演效应”。
它揭示了人们往往会根据所处的社会角色来定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据以往的个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是因为在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要求适应不同的角色,并且在特定的角色中具有特定的行为期望。
这种影响是长期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来学习如何适应不同的角色。
从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的行为。
除了角色扮演效应,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被称为“从众行为”。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观察到。
从众行为描述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所谓的“非国民效应”,当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有其他人没有对危险做出反应,其他人也会认为没有危险,从而导致集体不作为。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进行一项关于学习和电击的实验。
实际上,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被权威人物指导下是否会服从不道德的命令。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影响生活的10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1、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里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种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2、内卷化效应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3、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4、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5、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
6、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我们把这种心理学现象称为“巴纳姆效应”。
7、吊桥效应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如果这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人们很容易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8、奶头乐理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80%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科学。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变化。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社会心理学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第一个案例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学生志愿者,将他们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
结果发现,即使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也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这个案例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权威、群体压力和社会角色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二个案例是孟买被忽视的孩子。
在印度孟买,有大量的贫困家庭,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照顾。
这些被忽视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们学会了适应贫困环境,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和消极情绪。
这个案例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贫困、教育不公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三个案例是网络欺凌事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
许多青少年在网络上遭受到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欺凌和侮辱,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心理问题。
这个案例揭示了网络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伦理、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和理解个体行为和心理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理解和关爱他人,共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为大家对社会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提供一些帮助。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重要影响,也能够引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观念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社会心理学案例来解释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实验案例,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心理学家菲利普·波拉德和他的团队模拟了一所监狱的环境,招募了一群志愿者扮演狱警和囚犯。
结果发现,即使是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狱警会变得残忍和专制,囚犯则会变得消极和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警示我们在社会中要警惕群体压力和环境影响。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网络欺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日益严重。
在网络上,人们往往更容易采取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因为他们觉得可以隐藏在虚拟身份背后。
这种现象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体化”理论密切相关,即人们在群体中会失去个人责任感和道德约束,从而表现出更加极端和冷酷的行为。
因此,要解决网络欺凌问题,就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群体动态和环境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群体行为的案例,足球赛暴力事件。
在一些足球比赛中,经常会发生球迷之间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这种行为背后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涉及到群体认同、集体冲动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失去个人行为的自控能力,更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极端的行为。
因此,要解决足球赛暴力问题,也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群体行为和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观念,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希望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索和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些经典案例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学的意义。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进行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
这个实验旨在探讨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如何扮演角色,并对权力和权威形成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环境,雇佣了一组志愿者扮演囚犯和狱卒。
然而,实验很快失控,狱卒开始施加暴力、辱骂和羞辱囚犯,而囚犯们也表现出抵抗和心理崩溃的反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辩论。
它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以及权力和权威对人们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个实验还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关于研究者是否应该在实验中提供更多的保护和福利。
2. 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以及道德责任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安排了参与者扮演“教师”的角色,对一个被称为“学习者”的人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研究人员告诉“教师”,他们正在研究记忆和学习的关系,并要求“教师”在学习者出错时给予电击。
实际上,学习者是一个演员,电击只是模拟的,并没有真正的危害。
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对研究人员的命令服从,给予了高强度的电击,即使他们对此表示不满或担心学习者的安全。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和服从,以及道德责任在个体行为中的相对弱化。
3.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形成的一派社会学思想流派。
这个学派通过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社会发展和社会互动的理论。
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是个体和群体实现自身目标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案例一:“同理心的力量”在1997年,一场名为“同理心的力量”的社会心理实验在纽约地铁站进行。
实验者假装摔倒在地,观察周围乘客的反应。
结果显示,当实验者表现出痛苦和需要帮助的迹象时,绝大部分乘客会主动伸出援手。
这一实验展示了同理心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使人们产生关怀和帮助他人的愿望,还能促进社区和睦和合作。
案例二:“大众焦虑”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广告和媒体的影响日益显著。
研究发现,消费者通常会受到所谓“大众焦虑”的影响。
这种焦虑是指人们因为担心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或社会标准而感到不安和不满足的情绪。
举个例子,当某个品牌的广告宣传出现大量具有完美身材的模特时,许多消费者会受到外貌焦虑的影响,进而购买与美容相关的产品。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社会心理因素在人们的购买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案例三:自我确认理论自我确认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赞同。
一个经典的实验例子是“蓝眼睛和棕眼睛”的案例。
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教师告诉学生蓝眼睛的孩子比棕眼睛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
结果,蓝眼睛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棕眼睛的学生则退步了。
这个实验揭示了自我确认理论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他人的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四: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经常参与各种群体活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其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研究者将一群志愿者分成犯人和监狱警卫两组进行模拟监狱环境下的实验。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许多有趣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案例——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那进行,旨在研究监狱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一群志愿者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他们被安置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
结果发现,短短几天内,狱警表现出了极端的残暴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抑郁和消极情绪。
这个实验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监狱制度和权力滥用的深刻反思。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群体行为的案例——拥挤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拥挤效应指的是在人口密集的环境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著名的纽约市地铁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实验中,研究人员安排一名演员在地铁车厢内突然晕倒,结果发现,当车厢内的乘客数量较少时,有人会去帮助演员;但当车厢内的乘客数量较多时,大部分人会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没有人注意到演员的异常。
这个案例揭示了在拥挤的环境中,个体的责任感和行为意愿会受到稀释,从而导致群体冷漠的现象。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社会认知的案例——斯特罗普效应。
斯特罗普效应是指在认知任务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著名的斯特罗普实验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识别一系列颜色的名称,结果发现,当颜色的名称与实际颜色不一致时,参与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性都会下降。
这个案例揭示了人们在认知任务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认知能力的下降。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在解释个体和群体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些案例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经典心理学十大案例
经典心理学十大案例
哇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经典心理学十大案例!比如说那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性复杂世界的大门!当时研究者把一群大学生随机分成“狱警”和“囚犯”,结果短短几天,“狱警”就变得凶狠无比,“囚犯”也变得顺从屈服,这难道不让人震惊吗?这就好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性之战啊!
还有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哎呀呀,那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呢!让参与者去给别人实施电击,尽管对方痛苦喊叫,很多人还是听从指令继续电击,这是多么可怕的服从啊!就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走。
再说说罗森塔尔效应吧,老师们对学生的期待,居然真的能让学生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不是很神奇吗?就像是给学生施了魔法一样!老师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许就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呢!
阿希从众实验也很有意思啊!当大家都给出错误答案时,很多人也会跟着附和,这多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随大流的情况呀!这就如同在人群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
还有那个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能忍住不吃眼前棉花糖的孩子,未来往往更成功。
这不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诱惑时,是选择立刻享受还是为了长远利益而等待。
这些案例每一个都那么引人入胜,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的奥秘和力量!它们就像是一面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维。
通过它们,我们能更深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从而在生活中更加明智地与人相处,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所以啊,这些经典心理学案例真的是超级重要,绝对不能错过啊!。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实验案例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几个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那佐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了“狱警”和“囚犯”两组。
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狱警”对待“囚犯”的行为逐渐变得残酷,而“囚犯”也逐渐产生了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个实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变化。
2. 朗格实验。
朗格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彼得·朗格在1963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将一群幼儿分成了两组,一组接受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另一组则接受了否定和批评。
结果显示,接受积极肯定的幼儿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更好,而接受否定和批评的幼儿则表现较差。
这个实验揭示了积极肯定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要求志愿者模拟给另一个人电击,结果显示大部分志愿者在被实验者命令下愿意给予最高级别的电击,即使他们知道这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痛苦。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的压力下可能会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
皮亚杰是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发展实验。
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物体数量、形状和空间的理解,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实验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以上介绍的几个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涉及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规律。
这些实验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现象举例
社会心理学现象举例1、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和他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
你的毛病他们永远比你更清楚。
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他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
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他们分享。
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2、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
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
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这就是着名的墨菲定理。
3、心里不开心,动笔写下来这是个漂亮的疏通方法。
因为“写”这个动作,本身具有觉察、及统整思绪的功用。
“写”,能将情绪能量从虚无的“下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次,也就是说,由原先感觉“我心中波涛汹涌”到“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焦虑下降,也就启动情绪疗愈。
4、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问问为什么。
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5、女人爱叨叨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
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6、悲伤时的眼泪含有害物质,强忍等同自杀人悲伤时掉出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
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压抑物质积聚于体内,对健康不利。
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哭吧哭吧,不是罪!7、回复短信的速度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和他回你短信消息的速度,一般成正比。
如果你的另一半回你消息越来越慢,恭喜你你基本已经被取代了,准确率超高!8、你怕麻烦别人吗?其实这并不好!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实验
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paradox @ 02/21/2008 双语对照原文简介本文介绍了晕轮效应(Halo Effect)的原理、相关实验和日常应用。
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光环效应: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
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
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
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
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
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
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
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
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 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
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
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
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
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
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绪论案例案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诉他们真实的意图)。
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
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案例二:克劳兹的故事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
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什么事都干过。
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
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
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兹因此得以逃脱。
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克劳兹的攻击性呢。
在生物理论看来,攻击是一种本能,尤其是与人类的染色体特异性或激素水平的变化或大脑受伤等等。
而学习理论则会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此外,理性决策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对克劳兹的行为都会赋予不同的解释。
案例三:你会选择哪扇门——你的判断概率有多高?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游戏,你可以选择三扇不同的门:在其中一扇门的背后是一辆轿车,而另两个门后面是山羊。
你选择了一号门,然后主持人说我们来看一下另两个门后面到底是什么,主持人打开了三号门,后面是山羊。
然后他问你:“你是否会选择二号门?”这个时候你会改变主意,转而选择二号门吗?在你继续阅读之前,请你先做出你的选择。
心理学实践案例
心理学实践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还能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接下来,我将为您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践案例。
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的治疗_____是一位年轻的职场新人,他性格内向,在社交场合中总是感到极度紧张和不安。
每次需要与他人交流或者在公众场合发言时,他都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甚至出现口吃的情况。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助。
为了帮助_____克服社交恐惧症,心理医生首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与_____进行深入的交谈,心理医生了解到他对社交场合的负面认知和恐惧情绪的来源。
原来,_____在小时候曾经因为在课堂上发言出错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认为自己在社交中总是会表现不好,会被别人嘲笑和否定。
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医生帮助_____重新审视这些负面的想法和信念,并引导他用更加客观和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
例如,心理医生让_____回忆一些自己在社交中表现不错的经历,并让他分析这些经历中自己的优点和成功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_____逐渐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在社交中总是会失败,而是有能力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的。
除了认知调整,心理医生还为_____设计了一系列的行为训练任务。
例如,让他从小规模的社交活动开始,逐渐增加与他人接触的频率和难度。
一开始,_____只是与一位熟悉的朋友进行简单的聊天,然后逐渐扩展到与多位同事一起参加小组讨论,最后甚至能够在公司的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每次完成任务后,心理医生都会与_____一起总结经验教训,肯定他的进步和努力,并对他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供指导和支持。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_____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与人交流,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地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社会心理学案例
1、日本人提意见——注意和注意的指向性P61这个故事,是一个到日本留过学的人讲的。
有一位日本老人,那些日子每天早晨都在他窗前的一块地上扫,反反复复地扫,认认真真地扫。
那块地方并没有杂物,实际上也很干净。
开始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应该说他的一位中国邻居并没有意识到什么。
老人每天扫的那块地方,只不过是每天晚上都停放着一辆小车。
小车是一位中国邻居的。
在日本,找一个泊车的车位是很贵的。
这位中国邻居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便把自己的车泊在了这位日本老人的窗前。
老人显然感到不舒服,可日本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小纠纷时,喜欢采取“暗”的方式交涉,表面上却永远是客客气气的。
老人就是通过反反复复地认认真真地清扫那块空地的方式,来提醒中国邻居注意,提醒他不再为了贪小便宜而把车停在他的窗前,给他带来某种不便或者说是某种不舒服。
这种中国邻居最终还是领悟到了老人的真正用意,他也就改正了自己的做法。
那位日本老人,也终于露出了不易觉察的笑容。
2、林肯竞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P99;意识,通过意识调节个人注意的范围P52林肯竞选总统期间,道格拉斯是他的对手。
道格拉斯有钱有势,他租用了一辆豪华的列车供竞选之用,每到一站就鸣礼炮三十二响,然后乐队奏乐,十分排场。
此外,他还要乘一辆六马马车去市中心发表演说,前面有彪形大汉骑骏马开道,后面则有许多马车满载红男绿女,吆五喝六,不可一世。
道格拉斯叫嚷:“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林肯没有专列,他买票乘火车,每到一站,他便坐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耕田用的马拉车。
但是林肯依靠他的演说,赢得了不少选票,当选了总统。
在演说中,他说道:“道格拉斯参议员是闻名世界的人,是一位大人物。
他有钱有势,有圆圆的、发福的脸,当过邮政官、土地官、内阁官、外交官等等。
有人写信给我.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只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
此外,还租有一间破旧的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价值二元伍角,椅子三把,价值一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多看效应——喜新厌旧
实验2: 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 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它们不同口味的饮 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 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 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 价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 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越大; 见面的次数很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 度也较低。
实验1: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 做过实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 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 次,有的只出现了一两次,然后请被 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 被试更喜欢那些看过很多次的熟悉照 片,而非那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多看效应——喜新厌旧
从众心理——随大流
规范影响 信息影响 少数服从多数 案例:霍桑实验
从众心理——随大流
盲目从众——盲从心理 猴子与香蕉的实验 顺从和接纳
三分之一效应
故事:一天,要举行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 幕式,晚会上必定是明星云集,大家都想一 睹他们的风采。可是每个班仅有两张票,人 多票少,只好抽签。班长把签排成一排,让 大家抽签,为了以示公平,她让同学先抽, 剩下一张才是自己的。大家一个个把签抽走, 全是空白,最后,仅剩了第一张和最后一张, 两张都写着“有”字,班长这个铁杆的电影 迷和倒数第二位同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票。 班长并没有刻意作弊,但却利用了一个小小 的心理战术。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 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 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 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 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 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 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 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 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 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 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 话报警。
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经典效应分析
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经典效应分析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表现 观看“探索心理学”视频下集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
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镜像效应 例如,打哈欠的例子
巴纳姆效应
实验1: 请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 上双眼。假设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 并且不断向上飘;右手上绑了一块大 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双手 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 强。
破窗效应——行为和态度
案例: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 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 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 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 堪入目的东西。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 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 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 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从众心理——随大流
案例: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一个双眼失 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 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 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 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 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 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 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椅上 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 来天空什么也没有发生。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表现: 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 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 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 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2004年5月23日,沈阳市铁西区一位丁 姓男子,因为在单位受了领导的训斥,心里 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 由地挨骂,也很生气,于是摔门而去。走在 街上时,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冲她“汪 汪”地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 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而去,蹿到一个老太太 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 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 发作,不治身亡。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应, 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 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 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 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 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 应”。 故事:一把遮阳伞——避免发生的械斗
多看效应——喜新厌旧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实验: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时, 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 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 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 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 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 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忽略微 弱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巴纳姆效应
实验2: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 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往有些 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 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 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 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 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 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 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 很不现实。
巴纳姆效应
结论: 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 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 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 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 的暗示。 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 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
起源:杂技师肖曼·巴纳姆的表演, “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 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 到影响,心理的依赖性会大大增强, 受暗示性就会更强。例如,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