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

合集下载

lte通信组建与运维实训报告拓展学习

lte通信组建与运维实训报告拓展学习

lte通信组建与运维实训报告拓展学习
LTE(Long Term Evolution)通信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4G网络。

LTE通信组建与运维是指在LTE网络中进行网络规划、站点建设、参数配置、故障排除、性能优化等一系列工作。

如果你想拓展学习关于LTE通信组建与运维的实训报告,一些建议:
1. 学习LTE网络基础知识:了解LTE网络的架构、信道结构、无线资源分配、移动性管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LTE网络规划与设计:学习LTE网络规划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小区规划、频率规划、物理层参数规划等。

3. 学习LTE基站建设与调试:了解LTE基站的硬件组成和安装调试过程,学习相关设备的配置和操作方法。

4. 学习LTE网络优化:学习LTE网络性能优化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覆盖优化、容量优化、干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5. 进行LTE网络实操实验:通过实际操作LTE网络设备和工具,进行基站部署、参数调整、故障诊断等实操实验,加深对LTE组网与运维的理解。

6. 学习LTE网络故障排除:了解常见的LTE网络故障现象和排查方法,掌握故障定位与处理的技巧。

7. 学习LTE网络监控与维护:了解LTE网络的监控手段和维护方法,学习相关工具的使用和运维流程。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环境需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

同时,遵守学校和实验室的相关规定,确保实训过程安全和合法。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第一篇: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1.以系统配置的方式来加深、扩展移动通信所学知识,着重体现移动通信教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识和运行维护的操作能力。

2.使学生增进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认识,加深对移动通信知识的理解。

3.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维护、配置和组网设计的方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二、实训内容实习单元1配置管RNC理1.1 实习说明1.1.1 实习目的了解RNC数据配置的管理,了解RNC网管系统的组成。

1.1.2 实习项目网管客户端的启动和退出;配置管理界面;熟悉通用操作。

1.2 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1.RNC配置管理的主要作用是管理RNC系统的各种资源数据和状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配置,从根本上决定着ZXTR RNC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状态。

2.RNC数据配置是指在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 Maintenance Center)和网元(RNC)之间建立联系,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管软件界面,操纵RNC中的管理对象进行数据配置。

实习单元2,3 RNC配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子网、管理单元、全局资源、物理设备、局向配置、公共资源配置1.1实习说明了解公共资源的配置,理解公共资源的意义。

1.1.2实习项目配置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集;配置RNC全局资源。

1.2实习步骤及记录说明:对于ZXTR RNC新开局,数据配置先后顺序如图 0-1所示。

图 0-1 开局配置数据流程图(1)公共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子网配置、管理网元配置、RNC配置集、RNC全局资源配置,是整个配置管理的基础;(2)物理设备配置主要包括机架、机框、单板等,详细内容参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物理设备配置完成之后,要进行ATM通信端口的配置;(4)配置完成ATM通信端口之后才能进行局向配置,局向配置主要包括IUCS、IUPS、IUB等局向的配置;(5)以上配置完成之后,再进行无线参数的相关配置,主要包括引用类参数、Node B及服务小区包含对象的配置、外部小区配置、邻接小区配置;(6)在数据配置完成后需要进行“整表同步”或者“增量同步”,所配置的数据就可以同步到RNC,发挥作用。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2024)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2024)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引言概述:移动通信实训是现代通信工程师培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实验室中的各种设备和技术,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我在移动通信实训中收获的经验和感悟。

正文内容:1.实验准备工作1.1硬件设备准备在移动通信实训中,我们需要准备各种硬件设备,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基站(BTS)、信令测试仪等。

正确选择和配置硬件设备对实验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1.2软件环境准备除了硬件设备,我们还需要安装和配置相应的软件,如通信协议仿真软件、网络分析软件等。

熟悉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2.实验一:基站参数设置2.1熟悉基站参数在实验一中,我们要对基站的参数进行设置和优化。

这需要我们对基站的各项参数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功率、频率、调制方式等。

2.2优化基站参数通过试错和实验操作,我们可以不断优化基站的参数设置,提高信号传输的效果和覆盖范围。

灵活运用参数设置方法,可以达到最佳的通信效果。

3.实验二:信令测试与分析3.1学习信令的基本原理在实验二中,我们需要学习和理解各种信令的基本原理,如呼叫建立信令、呼叫释放信令等。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原理,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实验中产生的信令数据。

3.2进行信令分析利用信令测试仪,我们可以捕获和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信令数据。

通过对信令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检测和定位网络中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4.实验三:频率规划与干扰分析4.1学习频率规划的基本原理实验三中,我们需要进行频率规划和干扰分析。

了解频率规划的基本原理,包括频率带宽、频率重用等因素,是进行实验的前提。

4.2进行频率规划和干扰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进行频率规划,避免相邻基站之间的频率干扰。

通过干扰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干扰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扰消除。

5.实验四:小区切换与负荷均衡5.1学习小区切换与负荷均衡的原理实验四中,我们了解小区切换和负荷均衡的原理,了解其必要性和影响因素。

通信LTE专业实训报告

通信LTE专业实训报告

成绩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移动通信综合实验报告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学号姓名实习时间:年月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制一、实验题目LTE无线侧综合实验二、实验目的1.熟悉LTE网络结构2.了解和学习华为eNodeB设备DBS3900系统功能3.掌握华为TDD-LTE的eNodeB数据配置方法4.获得通信网络工程的实际应用技能三、实验内容TD-LTE配置练习一:1、组网拓扑图2、MML命令脚本2.1基本数据2.1.1全局数据MOD ENODEB:ENODEBID=101, NAME="CYTX", ENBTYPE=DBS3900_LTE,LOCATION="CYYF", PROTOCOL=CPRI;ADD CNOPERATOR: CnOperatorId=1, CnOperatorName="CMCC", CnOperatorType=CNOPERATOR_PRIMARY, Mcc="460", Mnc="02";ADD CNOPERATORTA: TrackingAreaId=1, CnOperatorId=1, Tac=100;2.1.2设备数据ADD BRD: CN=0, SRN=0, SN=6, BT=UMPT;ADD BRD: CN=0, SRN=0, SN=2, BT=LBBP, WM=TDD;ADD BRD: CN=0, SRN=0, SN=16, BT=FAN;ADD BRD: CN=0, SRN=0, SN=18, BT=UPEU;ADD BRD: CN=0, SRN=0, SN=19, BT=UPEU;DSP BRD:;ADD RRUCHAIN: RCN=0, TT=CHAIN, AT=LOCALPORT, HCN=0, HSRN=0, HSN=2, HPN=0, CR=9.8;ADD RRU: CN=0, SRN=60, SN=0, TP=TRUNK, RCN=0, PS=0, RT=MRRU, RN="YFLRRU", ALMPROCSW=ON, ALMPROCTHRHLD=30, ALMTHRHLD=20, RS=TDL, RXNUM=1, TXNUM=1;2.1.3时钟数据ADD GPS: GN=0, CN=0, SRN=0, SN=6, CABLETYPE=COAXIAL, CABLE_LEN=20, MODE=GPS, PRI=4;SET CLKMODE: MODE=AUTO;SET CLKSYNCMODE: CLKSYNCMODE=TIME;频率同步(时钟同步,基本要求);时间同步(要求高,时间同步,频率一定同步)2.2传输数据2.2.1底层数据A、物理层ADD ETHPO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N=0, PA=COPPER, MTU=1500, SPEED=100M, ARPPROXY=DISABLE, FC=CLOSE, FERAT=10, FERDT=8, DUPLEX=FULL;B、传输层ADD DEVIP: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T=ETH, PN=0,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C、网络层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4.134.134.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MME";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72.100.100.16",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OMC";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5.135.135.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SGW";D、数据链路层ADD VLANMAP: NEXTHOPIP="110.110.110.1", MASK="255.255.255.0", VLANMODE=SINGLEVLAN, VLANID=100, SETPRIO=DISABLE;2.2.2控制面ADD S1SIGIP: CN=0, SRN=0, SN=6, S1SIGIPID="TO MME", LOCIP="110.110.110.3", LOCIPSECFLAG=DISABLE, SECLOCIP="0.0.0.0", SECLO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3000, RTOMIN=1000, RTOMAX=3000, RTOINIT=1000, RTOALPHA=12, RTOBETA=25, HBINTER=5000, MAXASSOCRETR=10, MAXPATHRETR=5, CHKSUMTX=DISABLE, CHKSUMRX=DISABLE, CHKSUMTYPE=CRC32, SWITCHBACKFLAG=ENABLE, SWITCHBACKHBNUM=10, TSACK=200, CNOPERATORID=1;ADD MME: MMEID=0, FIRSTSIGIP="134.134.134.10", FIRSTIPSECFLAG=DISABLE, SECSIGIP="0.0.0.0", SE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3000, CNOPERATORID=1, MMERELEASE=Release_R8;2.2.3用户面ADD S1SERVIP: CN=0, SRN=0, SN=6, S1SERVIPID="TO SGW", S1SERVIP="110.110.110.3", IPSECFLAG=DISABLE, PATHCHK=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SGW: SGWID=0, SERVIP1="135.135.135.10", SERVIP1IPSECFLAG=DISABLE, SERVIP2="0.0.0.0", SERVIP2IPSECFLAG=DISABLE, SERVIP3="0.0.0.0", SERVIP3IPSECFLAG=DISABLE, SERVIP4="0.0.0.0", SERVIP4IPSECFLAG=DISABLE, CNOPERATORID=1;2.2.4维护面ADD OMCH: FLAG=MASTER,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 PEERIP="172.100.100.16", PEERMASK="255.255.255.0", BEAR=IPV4,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BRT=NO;2.2.5无线数据ADD SECTOR: SECN=0, GCDF=DEG, LONGITUDE=0, LATITUDE=0, SECM=NormalMIMO, ANTM=1T1R, COMBM=COMBTYPE_SINGLE_RRU, SECTORNAME="SEC1", ALTITUDE=25, UNCERTSEMIMAJOR=3, UNCERTSEMIMINOR=3, ORIENTOFMAJORAXIS=0, UNCERTALTITUDE=3, CONFIDENCE=0, OMNIFLAG=FALSE, CN1=0, SRN1=60, SN1=0, PN1=R0A;ADD CELL: LocalCellId=0, CellName="CYTX_1", SectorId=0, CsgInd=BOOLEAN_FALSE, UlCyclicPrefix=NORMAL_CP, DlCyclicPrefix=NORMAL_CP, FreqBand=39, UlEarfcnCfgInd=NOT_CFG, DlEarfcn=38250, UlBandWidth=CELL_BW_N100, DlBandWidth=CELL_BW_N100, CellId=0, PhyCellId=99, AdditionalSpectrumEmission=1, FddTddInd=CELL_TDD, SubframeAssignment=SA2, SpecialSubframePatterns=SSP5, CellSpecificOffset=dB0, QoffsetFreq=dB0, RootSequenceIdx=1, HighSpeedFlag=LOW_SPEED, PreambleFmt=0, CellRadius=10000, CustomizedBandWidthCfgInd=NOT_CFG, EmergencyAreaIdCfgInd=NOT_CFG, UePowerMaxCfgInd=NOT_CFG, MultiRruCellFlag=BOOLEAN_FALSE, CPRICompression=NO_COMPRESSION;ADD CELLOP: LocalCellId=0, TrackingAreaId=1, CellReservedForOp=CELL_NOT_RESERVED_FOR_OP, OpUlRbUsedRatio=25, OpDlRbUsedRatio=25;ACT CELL: LocalCellId=0;TD-LTE配置练习二:1、组网拓扑图2、MML命令脚本2.1基本数据2.1.1全局数据MOD ENODEB:ENODEBID=101, NAME="CYZW", ENBTYPE=DBS3900_LTE, LOCATION="YF3L", PROTOCOL=CPRI;ADD CNOPERATOR: CnOperatorId=1, CnOperatorName="CYTX",CnOperatorType=CNOPERATOR_PRIMARY, Mcc="460", Mnc="04";ADD CNOPERATORTA: TrackingAreaId=0, CnOperatorId=1, Tac=123;2.1.2设备数据ADD BRD: CN=0, SRN=0, SN=6, BT=UMPT;ADD BRD: CN=0, SRN=0, SN=2, BT=LBBP, WM=TDD;ADD BRD: CN=0, SRN=0, SN=16, BT=FAN;ADD BRD: CN=0, SRN=0, SN=18, BT=UPEU;ADD BRD: CN=0, SRN=0, SN=19, BT=UPEU;DSP BRD:;ADD RRUCHAIN: RCN=0, TT=CHAIN, AT=LOCALPORT, HCN=0, HSRN=0, HSN=2, HPN=0, CR=9.8;ADD RRU: CN=0, SRN=60, SN=0, TP=TRUNK, RCN=0, PS=0, RT=MRRU, RN="YFLRRU", ALMPROCSW=ON, ALMPROCTHRHLD=30, ALMTHRHLD=20, RS=TDL, RXNUM=8, TXNUM=8;2.1.3时钟数据ADD GPS: GN=0, CN=0, SRN=0, SN=6, CABLETYPE=COAXIAL, CABLE_LEN=20, MODE=GPS, PRI=4;SET CLKMODE: MODE=AUTO;SET CLKSYNCMODE: CLKSYNCMODE=TIME;频率同步(时钟同步,基本要求);时间同步(要求高,时间同步,频率一定同步)2.2传输数据2.2.1底层数据A、物理层ADD ETHPO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N=1, PA=FIBER, MTU=1500, SPEED=1000M,ARPPROXY=DISABLE, FC=CLOSE, FERAT=10, FERDT=8, DUPLEX=FULL;B、传输层ADD DEVIP: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T=ETH, PN=1,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C、网络层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4.134.134.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MME";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5.135.135.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SGW";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72.100.100.16",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OME";D、数据链路层ADD VLANMAP: NEXTHOPIP="110.110.110.1", MASK="255.255.255.0", VLANMODE=SINGLEVLAN, VLANID=1011, SETPRIO=DISABLE;2.2.2控制面ADD S1SIGIP: CN=0, SRN=0, SN=6, S1SIGIPID="TO MME", LOCIP="110.110.110.3", LOCIPSECFLAG=DISABLE, SECLOCIP="0.0.0.0", SECLO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2900,RTOMIN=1000, RTOMAX=3000, RTOINIT=1000, RTOALPHA=12, RTOBETA=25, HBINTER=5000, MAXASSOCRETR=10, MAXPATHRETR=5, CHKSUMTX=DISABLE, CHKSUMRX=DISABLE,CHKSUMTYPE=CRC32, SWITCHBACKFLAG=ENABLE, SWITCHBACKHBNUM=10, TSACK=200, CNOPERATORID=1;ADD MME: MMEID=0, FIRSTSIGIP="134.134.134.10", FIRSTIPSECFLAG=DISABLE, SECSIGIP="0.0.0.0", SE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2900, CNOPERATORID=1, MMERELEASE=Release_R8;2.2.3用户面ADD S1SERVIP: CN=0, SRN=0, SN=6, S1SERVIPID="TO SGW", S1SERVIP="110.110.110.3", IPSECFLAG=DISABLE, PATHCHK=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SGW: SGWID=0, SERVIP1="135.135.135.10", SERVIP1IPSECFLAG=DISABLE, SERVIP2="0.0.0.0", SERVIP2IPSECFLAG=DISABLE, SERVIP3="0.0.0.0", SERVIP3IPSECFLAG=DISABLE, SERVIP4="0.0.0.0", SERVIP4IPSECFLAG=DISABLE, CNOPERATORID=1;2.2.4维护面ADD OMCH: FLAG=MASTER,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 PEERIP="172.100.100.16", PEERMASK="255.255.255.0", BEAR=IPV4,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BRT=NO;2.2.5无线数据ADD SECTOR: SECN=0, GCDF=DEG, LONGITUDE=0, LATITUDE=0, SECM=NormalMIMO, ANTM=8T8R, COMBM=COMBTYPE_SINGLE_RRU,SECTORNAME="SEC1",ALTITUDE=25,UNCERTSEMIMAJOR=3,NCERTSEMIMINOR=3, ORIENTOFMAJORAXIS=0, UNCERTALTITUDE=3, CONFIDENCE=0, OMNIFLAG=FALSE, CN1=0, SRN1=60, SN1=0, PN1=R0A, CN2=0, SRN2=60, SN2=0, PN2=R0B, CN3=0, SRN3=60, SN3=0, PN3=R0C, CN4=0, SRN4=60, SN4=0, PN4=R0D, CN5=0, SRN5=60, SN5=0, PN5=R0E, CN6=0, SRN6=60, SN6=0, PN6=R0F, CN7=0, SRN7=60, SN7=0, PN7=R0G, CN8=0, SRN8=60, SN8=0, PN8=R0H;ADD CELL: LocalCellId=0, CellName="CYTX_TEST_1",SectorId=0, CsgInd=BOOLEAN_FALSE, UlCyclicPrefix=NORMAL_CP, DlCyclicPrefix=NORMAL_CP, FreqBand=39, UlEarfcnCfgInd=NOT_CFG, DlEarfcn=38350, UlBandWidth=CELL_BW_N100, DlBandWidth=CELL_BW_N100, CellId=0, PhyCellId=112, AdditionalSpectrumEmission=1,FddTddInd=CELL_TDD,SubframeAssignment=SA2, SpecialSubframePatterns=SSP5, CellSpecificOffset=dB0, QoffsetFreq=dB0, RootSequenceIdx=156, HighSpeedFlag=LOW_SPEED,PreambleFmt=0,CellRadius=10000, CustomizedBandWidthCfgInd=NOT_CFG, EmergencyAreaIdCfgInd=NOT_CFG, UePowerMaxCfgInd=NOT_CFG, MultiRruCellFlag=BOOLEAN_FALSE, CPRICompression=NO_COMPRESSION;ADD CELLOP: LocalCellId=0, TrackingAreaId=0, CellReservedForOp=CELL_NOT_RESERVED_FOR_OP, OpUlRbUsedRatio=25, OpDlRbUsedRatio=25;ACT CELL: LocalCellId=0四、实习收获与体会A、问题及解决方法1.练习一,配置路由表时,将目的地址写成了135.135.135.16,而在逻辑规划拓扑图中配置的135.135.135.10,导致路由不可达。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

移动通信实训一、实训内容本次移动通信实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学习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过程,包括基站的设置和调试,信道的配置和管理等。

3. 仿真实验:使用信号处理软件进行仿真实验,模拟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各种场景,并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4. 实训与报告:根据实际操作和实验结果,撰写移动通信实训报告,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心得。

二、实训收获在本次移动通信实训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经验,具体如下:1. 理论知识的巩固: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入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对无线传输、多址技术、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验操作的熟练: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移动通信系统的设置和调试方法,熟悉了基站的配置和参数调整过程,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3. 仿真实验的实践:通过使用信号处理软件进行仿真实验,深入理解了移动通信系统中各种场景下的信号传输和资源分配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训中,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心得通过本次移动通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仿真实验,不仅加深了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训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认识,意识到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移动通信技术,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我还会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并不断提升沟通和协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的工作挑战。

,本次移动通信实训对我来说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历,我将会珍惜并运用所学知识,为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

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

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一、引言1.1 简介- 对LTE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简要介绍。

1.2 实训目的- 简述实训的目的和意义。

1.3 参考文献- 在此列出使用的参考文献。

二、LTE技术基础2.1 LTE网络架构- 介绍LTE网络的总体架构,包括基站、核心网等。

2.2 LTE协议栈- 详细介绍LTE协议栈的各个层次。

2.3 LTE物理层- 分析LTE物理层的关键技术和特点。

2.4 LTE网络优化- 讨论LTE网络优化的方法和策略。

三、LTE移动通信实训内容3.1 实训环境准备- 概述实训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准备流程。

3.2 实训任务1:基站配置与调试- 详细说明基站的配置和调试流程。

3.3 实训任务2:LTE网络测试- 指导学员进行LTE网络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3.4 实训任务3:故障排查与维护- 引导学员学习故障排查和维护的方法。

3.5 实训任务4:LTE网络优化- 指导学员进行LTE网络优化的实践。

四、实训结果分析4.1 基站配置与调试结果分析- 分析实训任务1的基站配置和调试结果。

4.2 LTE网络测试结果分析- 分析实训任务2的LTE网络测试结果。

4.3 故障排查与维护结果分析- 分析实训任务3的故障排查和维护结果。

4.4 LTE网络优化结果分析- 分析实训任务4的LTE网络优化结果。

五、结论与展望5.1 实训结论总结- 总结实训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

5.2 实训展望- 对未来的实训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附件:- 此处列出相关的附件,如配置文件、测试报告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在此注明本文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名词的解释和注释。

LTE实训报告范文

LTE实训报告范文

LTE实训报告范文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一种4G无线通信技术,旨在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本实训报告将介绍我在LTE实训中所学到的内容。

在实训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LTE的基础知识。

LTE是一种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

它采用了以IP(Internet Protocol)为核心的网络架构,以实现快速而高效的数据传输。

我们学习了LTE的系统架构、无线接口、物理层和协议栈等内容。

在实训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LTE的物理层技术。

LTE的物理层采用OFDM技术来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我们学习了OFDM的原理、调制方式、信道估计和信道编码等内容。

我们还学习了MIMO技术,该技术可以利用多个天线来增加信道容量和提高系统性能。

在实训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LTE的无线接口技术。

LTE的无线接口分为UE(User Equipment)到eNodeB(Evolved Node B)的接口和eNodeB到EPC(Evolved Packet Core)的接口。

我们学习了UE和eNodeB之间的物理层协议、MAC(Media Access Control)协议和RLC (Radio Link Control)协议等内容。

我们还学习了eNodeB和EPC之间的S1接口、X2接口和SGi接口等内容。

在实训的最后部分,我们进行了LTE网络的搭建和性能测试。

我们利用实验室提供的LTE设备,搭建了一个小型的LTE网络。

我们配置了基站和用户终端,测试了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时延和稳定性等指标。

通过这些测试,我们能够评估LTE网络的性能,并对其进行优化。

通过这次LTE实训,我对LTE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LTE 的基础知识、物理层技术和无线接口技术。

我也学会了搭建和测试LTE网络的方法。

这些知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精简版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精简版

移动通信实训移动通信实训1. 简介2. 实训内容本次移动通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理论学习在实训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

我学习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无线传输原理、信道管理等相关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后续的实际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实际操作实训期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包括搭建基站、网络连接、调试信号传输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并且学会了如何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

2.3 问题解决在实训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网络连接不稳定、信号传输中出现干扰等。

通过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实训收获通过这次移动通信实训,我收获了很多。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收获:3.1 知识和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我对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搭建基站、网络连接、解决常见问题等技能,这些对我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2 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训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我学会了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工作,这对于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3.3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连接不稳定等。

通过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锻炼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使我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更加从容应对。

4. 和展望通过这次移动通信实训,我对移动通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实际操作技能。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我将继续学习移动通信相关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以上是对移动通信实训的和评估,我将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 (注:该文档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共计1261字)。

移动通讯技术实训报告

移动通讯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掌握移动通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我们选择了移动通讯技术作为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移动通讯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规范和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训目标1. 掌握移动通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 熟悉移动通讯网络的架构和组成;3. 了解移动通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信号传输方式:模拟信号、数字信号;(2)调制解调技术:调幅、调频、调相;(3)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4)编码技术:纠错编码、扩频技术。

2.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1)无线接入网:基站、移动交换中心;(2)核心网:交换中心、归属位置寄存器、访问位置寄存器;(3)支撑网:短信中心、计费中心、网管中心。

3. 移动通信设备操作与维护(1)基站设备:天馈线、RRU、BBU;(2)移动交换设备:MSC、SGSN、GGSN;(3)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

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1)4G网络建设与应用;(2)5G网络技术展望;(3)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掌握移动通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进行移动通讯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实验;3. 案例分析: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移动通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4. 项目实践:参与移动通讯网络规划、优化等实际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掌握了移动通讯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规范和实际应用;2. 实际操作方面:熟练掌握了移动通讯设备的操作、调试、维护等技能;3. 团队协作方面: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意识。

六、总结本次移动通讯技术实训,使我们对移动通讯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某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0日。

实习内容:
在某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移动通信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公司移动通信产品的研发和测试工作。

具体包括参与LTE网络的优化工作,对基站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网络覆盖和容量;参与5G网络的测试工作,对5G基站进行测试和故障排查,以保障网络稳定性和性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移动通信领域的相关知识,包括LTE 和5G网络的原理和架构,以及移动通信产品的测试方法和工具。

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我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同事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提高了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移动通信领域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移动通信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也感谢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与大家合作。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LTE实验报告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成为当前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LTE系统的搭建和性能测试,深入了解和掌握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LTE系统搭建1. 硬件准备在搭建LTE系统前,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如基站设备、天线、信号发生器等。

这些设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LTE系统,为后续的实验提供了基础。

2. 网络配置在搭建LTE系统时,需要进行网络配置,包括设置基站和终端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

通过网络配置,可以实现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

3. 基站配置基站是LTE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在搭建LTE系统时,需要进行基站的配置,包括频率选择、功率控制、天线设置等。

通过基站的配置,可以实现对LTE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二、LTE系统性能测试1. 信号覆盖测试LTE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信号覆盖范围。

通过在不同位置放置终端设备,测试其在不同距离下的信号接收情况,可以评估LTE系统的信号覆盖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LTE系统具有较广的信号覆盖范围,能够满足大范围的通信需求。

2. 信道容量测试LTE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信道容量,即系统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量。

通过在不同网络负载下进行测试,可以评估LTE系统的信道容量。

实验结果显示,LTE系统具有较高的信道容量,能够支持大规模的数据传输。

3. 时延测试时延是衡量LTE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包,并记录其传输时间,可以计算出LTE系统的时延。

实验结果显示,LTE系统具有较低的时延,能够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

4. 抗干扰性测试LTE系统的抗干扰性是其性能的重要保证。

通过在干扰环境下进行测试,可以评估LTE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LTE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能够在干扰环境下保持较高的通信质量。

三、LTE系统优化1. 频率规划频率规划是LTE系统优化的重要环节。

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

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

摘要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长期演进项目,兼容目前的3G通信系统并对3G演进。

它具有高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和高移动性的特性。

3GPP在工作计划中写入了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的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在20MHz带宽上达到瞬时峰值下行100Mbps以及上行50Mbps的目标。

通过LTE 网络规划实训实训项目、基站概预算设计实训、LTE基站单站硬件配置与组网实训、LTE全网规划与组网实训、LTE单站配置实训、LTE规划模式多基站组网实训掌握LTE基站的规划。

关键词:长期演进,OFDM,基站目录1 LTE简介 (1)1.1LTE无线络系统结构 (1)1.2LTE主要技术特点 (2)1.3LTE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3)2 LTE 网络规划实训 (7)2.1实验目的 (7)2.2实验内容 (7)2.3实验过程 (7)2.4数据配置 (7)3 LTE 基站概预算设计实训 (9)3.1实验目的 (9)3.2实验内容 (9)3.3实验过程 (9)3.4数据配置 (9)4 LTE 基站单站硬件配置与组网 (10)4.1实验目的 (10)4.2实验内容 (10)4.3实验过程 (10)4.4数据配置 (11)5 LTE全网规划与组网实训 (12)5.1实验目的 (12)5.2实验内容 (12)5.3实验过程 (12)5.4数据配置 (13)6 LTE 单站配置实训 (15)6.1实验目的 (15)6.2实验内容 (15)6.3实验过程 (15)6.4数据配置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9)1 LTE简介1.1LTE无线络系统结构LTE:Long term evolution 意即长期演进。

3GPP的无线接入技术,如HSDPA 和增强上行等技术将在几年内具有非常高的竞争力;但为了在更长的一个时间,比如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保持这种竞争力,需要考虑无线接入技术的一个长期的演进。

TD-LTE移动实验系统方案

TD-LTE移动实验系统方案

TD-LTE移动通信系统实训方案一、简述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4G牌照,开启了我国移动通信的4G时代。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4G移动通信相关的人才需求无疑将持续旺盛。

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具有搞创新性、应用多样性是现代通信行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单纯的具备理论指示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发展需求,复合型、创新型且具备实际经验的人才将真正受到这个行业的青睐。

我国移动通信4G网络采用了自主研发的TD-LTE 4G移动技术标准。

TD-LTE移动通信实验系统正是在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研发的:在20MHz频谱带宽上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并可灵活配置1.25 MHz到20MHz多种带宽;系统提供宽带的无线接入应用,支持授权用户使用TD-LTE商用终端接入系统。

鉴于当前移动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针对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实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在脱离公网的情况下,构建一个真实的4G网络。

实验系统可提供两方面的实训实验:TD-LTE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网络构建、各网元参数配置、接口协议分析和消息跟踪、小区参数与属性管理、各种通信业务承载配置、增值业务开发等,满足通信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需求;基于TD-LTE的移动互联网实验:系统除了可以提供传统的移动业务(如:通话、短信)外,还可以提供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将系统的移动终端通过4G移动通信实验系统接入到当前的宽带互联网中,以便移动终端使用多媒体服务内容,面向无线城市和数字家庭开发:无线政务、移动警务、无线安防、应急联动、无线调度、移动金融、移动办公、无线数字生活、无线数字娱乐等领域的各种应用;通过系统开放的二次接口,完成系统平台搭建,应用开发等综合应用,满足高校对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TD-LTE移动通信实验架构介绍TD-LTE 4G移动通信教学系统主要由机房设备(网络侧),实验室设备(终端测)以及配套的交换设备,教学管理辅助工具组成。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
LTE实验报告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一部分。

LTE技术在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覆盖范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LTE技术的性能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LTE实验,并将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进行了LTE网络的覆盖范围测试。

通过在不同地点进行信号强度测试,我们发现LTE网络的覆盖范围比以往的3G网络更广,信号强度更稳定。

在城市和郊区地区,LTE网络都能提供良好的覆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体验。

其次,我们进行了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测试。

通过下载和上传大容量文件的测试,我们发现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比3G网络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拥挤地区,LTE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依然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为用户提供了更流畅的网络体验。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LTE网络的延迟测试。

通过在不同网络环境下进行延迟测试,我们发现LTE网络的延迟比3G网络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进行实时视频通话和在线游戏时,LTE网络的低延迟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总的来说,通过我们的LTE实验,我们发现LTE技术在网络覆盖范围、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移动通信体验。

随着LTE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LTE网络将会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LTE实训报告

LTE实训报告

成绩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移动通信综合实训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页脚内容1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制一、实验题目LTE无线侧综合实验二、实验目的1.熟悉LTE网络结构2.了解和学习华为eNodeB设备DBS3900系统功能3.掌握华为TDD-LTE的eNodeB数据配置方法4.获得通信网络工程的实际应用技能三、实验内容页脚内容2数据脚本:MOD ENODEB: ENODEBID=101, NAME="cytx", ENBTYPE=DBS3900_LTE, LOCATION="cyyfl", PROTOCOL=CPRI; LST ENODEB:;页脚内容3ADD CNOPERATOR: CnOperatorId=1, CnOperatorName="cytx", CnOperatorType=CNOPERATOR_PRIMARY, Mcc="460", Mnc="02";ADD CNOPERATORTA: TrackingAreaId=1, CnOperatorId=1, Tac=100;ADD BRD: CN=0, SRN=0, SN=6, BT=UMPT;ADD BRD: CN=0, SRN=0, SN=18, BT=UPEU;ADD BRD: CN=0, SRN=0, SN=19, BT=UPEU;ADD BRD: CN=0, SRN=0, SN=2, BT=LBBP, WM=TDD;ADD BRD: CN=0, SRN=0, SN=16, BT=FAN;DSP BRD:;ADD RRUCHAIN: RCN=0, TT=CHAIN, AT=LOCALPORT, HCN=0, HSRN=0, HSN=2, HPN=0, CR=9.8;ADD RRU: CN=0, SRN=60, SN=0, TP=TRUNK, RCN=0, PS=0, RT=MRRU, RN="xinke", ALMPROCSW=ON, ALMPROCTHRHLD=30, ALMTHRHLD=20, RS=TDL, RXNUM=1, TXNUM=1;ADD GPS: GN=0, CN=0, SRN=0, SN=6, CABLETYPE=COAXIAL, CABLE_LEN=20, MODE=GPS, PRI=4;SET CLKMODE: MODE=AUTO;SET CLKSYNCMODE: CLKSYNCMODE=TIME;ADD ETHPO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N=0, PA=COPPER, MTU=1500, SPEED=100M, ARPPROXY=DISABLE, FC=CLOSE, FERAT=10, FERDT=8, DUPLEX=FULL;ADD DEVIP: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T=ETH, PN=0,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4.134.134.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MME";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5.135.135.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SGW";页脚内容4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72.100.100.16",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OMC";LST IPRT:;ADD S1SIGIP: CN=0, SRN=0, SN=6, S1SIGIPID="TO MME", LOCIP="110.110.110.3", LOCIPSECFLAG=DISABLE, SECLOCIP="0.0.0.0", SECLO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3000, RTOMIN=1000, RTOMAX=3000, RTOINIT=1000, RTOALPHA=12, RTOBETA=25, HBINTER=5000, MAXASSOCRETR=10, MAXPATHRETR=5, CHKSUMTX=DISABLE, CHKSUMRX=DISABLE, CHKSUMTYPE=CRC32, SWITCHBACKFLAG=ENABLE, SWITCHBACKHBNUM=10, TSACK=200, CNOPERATORID=1;ADD MME: MMEID=0, FIRSTSIGIP="134.134.134.10", FIRSTIPSECFLAG=DISABLE, SECSIGIP="0.0.0.0", SE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3000, CNOPERATORID=1, MMERELEASE=Release_R8;ADD S1SERVIP: CN=0, SRN=0, SN=6, S1SERVIPID="TO SGW", S1SERVIP="110.110.110.3", IPSECFLAG=DISABLE, PATHCHK=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SGW: SGWID=0, SERVIP1="135.135.135.10", SERVIP1IPSECFLAG=DISABLE, SERVIP2="0.0.0.0", SERVIP2IPSECFLAG=DISABLE, SERVIP3="0.0.0.0", SERVIP3IPSECFLAG=DISABLE, SERVIP4="0.0.0.0", SERVIP4IPSECFLAG=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OMCH: FLAG=MASTER,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 PEERIP="172.100.100.16", PEERMASK="255.255.255.0", BEAR=IPV4,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BRT=NO;ADD VLANMAP: NEXTHOPIP="110.110.110.1", MASK="255.255.255.0", VLANMODE=SINGLEVLAN, VLANID=100, SETPRIO=DISABLE;ADD SECTOR: SECN=0, GCDF=DEG, LONGITUDE=0, LATITUDE=0, SECM=NormalMIMO, ANTM=1T1R, COMBM=COMBTYPE_SINGLE_RRU, SECTORNAME="SHANQU", ALTITUDE=25, UNCERTSEMIMAJOR=3, UNCERTSEMIMINOR=3, ORIENTOFMAJORAXIS=0, UNCERTALTITUDE=3, CONFIDENCE=0, OMNIFLAG=FALSE, CN1=0, SRN1=60, SN1=0, PN1=R0A;ADD CELL: LocalCellId=0, CellName="CYTX", SectorId=0, CsgInd=BOOLEAN_FALSE, UlCyclicPrefix=NORMAL_CP, DlCyclicPrefix=NORMAL_CP, FreqBand=39, UlEarfcnCfgInd=NOT_CFG, DlEarfcn=38250, UlBandWidth=CELL_BW_N100, DlBandWidth=CELL_BW_N100, CellId=0, PhyCellId=99, AdditionalSpectrumEmission=1, FddTddInd=CELL_TDD, SubframeAssignment=SA2, SpecialSubframePatterns=SSP5,页脚内容5CellSpecificOffset=dB0, QoffsetFreq=dB0, RootSequenceIdx=1, HighSpeedFlag=LOW_SPEED, PreambleFmt=0, CellRadius=10000, CustomizedBandWidthCfgInd=NOT_CFG, EmergencyAreaIdCfgInd=NOT_CFG, UePowerMaxCfgInd=NOT_CFG, MultiRruCellFlag=BOOLEAN_FALSE, CPRICompression=NO_COMPRESSION;ADD CELLOP: LocalCellId=0, TrackingAreaId=1, CellReservedForOp=CELL_NOT_RESERVED_FOR_OP, OpUlRbUsedRatio=25, OpDlRbUsedRatio=25;ACT CELL: LocalCellId=0;第二次数据:页脚内容6数据脚本:MOD ENODEB: ENODEBID=101, NAME="CYTX", ENBTYPE=DBS3900_LTE, LOCATION="CYYFL", PROTOCOL=CPRI; LST ENODEB:;ADD CNOPERATOR: CnOperatorId=1, CnOperatorName="CYTX", CnOperatorType=CNOPERATOR_PRIMARY, Mcc="460", Mnc="04";DD CNOPERATORTA: TrackingAreaId=0, CnOperatorId=1, Tac=123;ADD BRD: CN=0, SRN=0, SN=6, BT=UMPT;ADD BRD: CN=0, SRN=0, SN=2, BT=LBBP, WM=TDD;ADD BRD: CN=0, SRN=0, SN=16, BT=FAN;ADD BRD: CN=0, SRN=0, SN=18, BT=UPEU;页脚内容7ADD BRD: CN=0, SRN=0, SN=19, BT=UPEU;ADD RRUCHAIN: RCN=0, TT=CHAIN, AT=LOCALPORT, HCN=0, HSRN=0, HSN=2, HPN=0, CR=9.8;ADD RRU: CN=0, SRN=60, SN=0, TP=TRUNK, RCN=0, PS=0, RT=MRRU, RN="YFRRU", ALMPROCSW=ON, ALMPROCTHRHLD=30, ALMTHRHLD=20, RS=TDL, RXNUM=8, TXNUM=8;ADD GPS: GN=0, CN=0, SRN=0, SN=6, CABLETYPE=COAXIAL, CABLE_LEN=20, MODE=GPS, PRI=4;SET CLKMODE: MODE=AUTO;SET CLKSYNCMODE: CLKSYNCMODE=TIME;ADD ETHPO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N=1, PA=FIBER, MTU=1500, SPEED=100M, ARPPROXY=DISABLE, FC=CLOSE, FERAT=10, FERDT=8, DUPLEX=FULL;ADD DEVIP: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PT=ETH, PN=1,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 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4.134.134.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MME";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35.135.135.10",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SGW";ADD IPRT: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DSTIP="172.100.100.16", DSTMASK="255.255.255.0", RTTYPE=NEXTHOP, NEXTHOP="110.110.110.1", PREF=60, DESCRI="TO OMC";ADD S1SIGIP: CN=0, SRN=0, SN=6, S1SIGIPID="TO MME", LOCIP="110.110.110.3", LOCIPSECFLAG=DISABLE, SECLOCIP="0.0.0.0", SECLO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2900, RTOMIN=1000, RTOMAX=3000, RTOINIT=1000, RTOALPHA=12, RTOBETA=25, HBINTER=5000, MAXASSOCRETR=10, MAXPATHRETR=5, CHKSUMTX=DISABLE,页脚内容8CHKSUMRX=DISABLE, CHKSUMTYPE=CRC32, SWITCHBACKFLAG=ENABLE, SWITCHBACKHBNUM=10, TSACK=200, CNOPERATORID=1;ADD MME: MMEID=0, FIRSTSIGIP="134.134.134.10", FIRSTIPSECFLAG=DISABLE, SECSIGIP="0.0.0.0", SECIPSECFLAG=DISABLE, LOCPORT=2900, CNOPERATORID=1, MMERELEASE=Release_R8;ADD S1SERVIP: CN=0, SRN=0, SN=6, S1SERVIPID="TO SGW", S1SERVIP="110.110.110.3", IPSECFLAG=DISABLE, PATHCHK=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SGW: SGWID=0, SERVIP1="135.135.135.10", SERVIP1IPSECFLAG=DISABLE, SERVIP2="0.0.0.0",SERVIP2IPSECFLAG=DISABLE, SERVIP3="0.0.0.0", SERVIP3IPSECFLAG=DISABLE, SERVIP4="0.0.0.0",SERVIP4IPSECFLAG=DISABLE, CNOPERATORID=1;ADD OMCH: FLAG=MASTER, IP="110.110.110.3", MASK="255.255.255.0", PEERIP="172.100.100.16", PEERMASK="255.255.255.0", BEAR=IPV4, CN=0, SRN=0, SN=6, SBT=BASE_BOARD, BRT=NO;ADD VLANMAP: NEXTHOPIP="110.110.110.1", MASK="255.255.255.0", VLANMODE=SINGLEVLAN, VLANID=100, SETPRIO=DISABLE;MOD VLANMAP: NEXTHOPIP="110.110.110.1", MASK="255.255.255.0", VLANMODE=SINGLEVLAN, VLANID=1011, SETPRIO=DISABLE;ADD SECTOR: SECN=0, GCDF=DEG, LONGITUDE=0, LATITUDE=0, SECM=NormalMIMO, ANTM=8T8R,COMBM=COMBTYPE_SINGLE_RRU, SECTORNAME="SEC1", ALTITUDE=25, UNCERTSEMIMAJOR=3, UNCERTSEMIMINOR=3, ORIENTOFMAJORAXIS=0, UNCERTALTITUDE=3, CONFIDENCE=0, OMNIFLAG=FALSE, CN1=0, SRN1=60, SN1=0, PN1=R0A, CN2=0, SRN2=60, SN2=0, PN2=R0B, CN3=0, SRN3=60, SN3=0, PN3=R0C, CN4=0, SRN4=60, SN4=0, PN4=R0D, CN5=0, SRN5=60, SN5=0, PN5=R0E, CN6=0, SRN6=60, SN6=0, PN6=R0F, CN7=0, SRN7=60, SN7=0, PN7=R0G, CN8=0, SRN8=60, SN8=0, PN8=R0H;页脚内容9ADD CELL: LocalCellId=0, CellName="CYTX_TEST_01", SectorId=0, CsgInd=BOOLEAN_FALSE,UlCyclicPrefix=NORMAL_CP, DlCyclicPrefix=NORMAL_CP, FreqBand=39, UlEarfcnCfgInd=NOT_CFG, DlEarfcn=38350, UlBandWidth=CELL_BW_N100, DlBandWidth=CELL_BW_N100, CellId=0, PhyCellId=112, AdditionalSpectrumEmission=1, FddTddInd=CELL_TDD, SubframeAssignment=SA0, SpecialSubframePatterns=SSP5, CellSpecificOffset=dB0, QoffsetFreq=dB0, RootSequenceIdx=156, HighSpeedFlag=LOW_SPEED, PreambleFmt=0, CellRadius=10000, CustomizedBandWidthCfgInd=NOT_CFG, EmergencyAreaIdCfgInd=NOT_CFG, UePowerMaxCfgInd=NOT_CFG, MultiRruCellFlag=BOOLEAN_FALSE, CPRICompression=NO_COMPRESSION;ADD CELLOP: LocalCellId=0, TrackingAreaId=0, CellReservedForOp=CELL_NOT_RESERVED_FOR_OP, OpUlRbUsedRatio=25, OpDlRbUsedRatio=25;ACT CELL: LocalCellId=0;四、故障处理及分析1、首先要了解清楚各单板的功能及其接口,注意是电接口还是光接口,这些要从所给实训数据表中分析清楚,另外在单板中添加IP地址和子网掩码也要注意是在电接口端口还是光接口端口,而且在光接口时GE2的IP地址也要配置,第一次实验问题就出在这儿,还好最后我终于发现了。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一、实训背景移动通信实训是一门针对移动通信相关技术进行实际操作的课程。

通过该实训,可以深入了解移动通信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训目标本次实训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悉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工作原理。

3. 熟悉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协议和技术标准。

4. 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

三、实训内容1.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学习: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无线传输原理和通信网络结构。

2. 移动通信协议和技术标准学习:学习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协议和技术标准,如GSM、CDMA、LTE等。

3. 移动通信网络组网实践:实际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包括基站、交换机等设备的配置和连接。

4. 移动通信网络配置和管理实践: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如配置基站参数、监控网络状态等。

四、实训步骤1. 学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学习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学习移动通信协议和技术标准:深入了解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协议和技术标准,如GSM、CDMA、LTE等。

3. 实践搭建移动通信网络:根据实训指导书的指导,搭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网络,包括配置基站和交换机等设备。

4. 进行移动通信网络配置和管理实践: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如配置基站参数、监控网络状态等。

五、实践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训,我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结构。

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网络并进行配置和管理,我掌握了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

,通过对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我提高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六、实训移动通信实训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通过实际操练,我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一、实训内容本次移动通信实训主要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原理概述、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移动通信技术实践操作等。

二、实训背景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需要通过实训来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训目标本次实训的主要目标包括: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结构;2. 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实践操作;3. 能够解决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常见问题。

四、实训过程1. 学习移动通信原理: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相关教材,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结构。

2. 实践操作: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移动通信网络的搭建、移动设备的配置和调试等。

3.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训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调试和查阅资料,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

六、实训通过这次移动通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我们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以适应的发展。

七、参考文献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某某著,出版社,2023年。

2.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与技术》,某某著,出版社,2023年。

以上是本次移动通信实训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1-引言1-1 背景在移动通信领域,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知识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们在移动通信实训中所完成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

1-2 目的本实训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并掌握相关的实施技能。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详细描述我们所进行的实验和实践过程,并对实训的成效进行评估和总结。

2-实训过程2-1 实训项目选择在实训开始之前,我们根据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实训项目。

我们选择了基于5G技术的移动网络优化方案作为我们的实训项目。

2-2 实训目标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实训目标:●理解5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架构●掌握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网络优化和性能分析的方法●进行实际的网络优化实验并评估效果●分析并总结实训结果,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2-3 实训步骤2-3-1 系统搭建和网络配置我们首先搭建了一个基于5G技术的仿真系统,并对网络进行了配置。

我们使用了软件工具来模拟和配置不同的网络设备和节点,以构建一个真实的移动通信环境。

2-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网络运行中的数据,来评估网络的性能和效果。

我们使用了各种指标和工具来分析数据,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2-3-3 优化实验和结果评估基于前期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网络优化实验。

我们通过调整网络参数和配置来改善网络性能,并评估优化结果。

2-4 实训成果在本次实训中,我们成功完成了以下工作:●搭建了一个基于5G技术的仿真系统,并进行了网络配置●收集和分析了实际网络数据,并提出了优化建议●进行了一系列的网络优化实验,并评估了优化结果●总结和分析了实训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3-实训评估和总结3-1 实训评估我们对本次实训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我们考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并得出了以下评估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体评估内容)3-2 实训总结通过本次移动通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5G技术和移动网络优化的方法。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简版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简版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移动通信实训报告1. 实训内容概述本次移动通信实训主要内容为学习和实践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搭建及通信测试。

实训内容包括移动网络拓扑搭建、IP地址规划、配置路由器、建立虚拟私有网络(VPN)、测试网络连通性等。

2. 实训环境准备2.1 硬件设备本次实训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 交换机:用于连接各个路由器和主机的网络设备。

- 路由器:用于实现网络间的数据转发和路由控制。

- 主机:用于连接到网络进行通信。

2.2 软件工具本次实训所需的软件工具主要包括:- Packet Tracer:网络仿真工具,用于模拟网络设备和连接。

- 网络配置工具:用于配置网络设备和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参数。

3. 实训步骤3.1 搭建移动网络拓扑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使用Packet Tracer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移动网络拓扑,该拓扑包括一个交换机、两台路由器和四台主机。

通过交换机连接各个设备,实现网络间的数据交互。

3.2 IP地址规划在搭建好移动网络拓扑后,我们需要对各个设备进行IP地址规划。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为每个设备分配了唯一的IP地址,并设置了相应的子网掩码。

3.3 配置路由器为了实现网络间的数据转发和路由控制,我们对路由器进行了配置。

通过设置路由器的路由表,我们实现了对网络流量的控制和转发。

3.4 建立虚拟私有网络(VPN)为了增加网络的安全性,我们使用VPN技术创建了一个虚拟私有网络。

通过建立VPN连接,我们可以实现对网络数据的加密和隧道传输,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3.5 测试网络连通性在完成移动网络的搭建和配置后,我们进行了网络连通性的测试。

通过ping命令和traceroute命令,我们检查了各个设备之间的网络连通性,并分析了网络性能和延迟等指标。

4. 实训成果总结通过本次移动通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网络的搭建、配置和测试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IP地址规划、路由器配置、VPN建立以及网络连通性测试等关键技能。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LTE仿真实验,研究和评估LTE系统的性能,包括吞吐量、延迟、覆盖范围等参数,以便优化系统设计及性能提升。

实验原理: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特性。

在LTE系统中,主要包含了无线接入网络(RAN)和核心网络。

RAN包括基站(eNodeB)和用户设备(UE),核心网络包括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网络。

实验中,通过搭建仿真模型,模拟无线信道传输,并根据模拟结果评估系统性能。

实验步骤:1.设定仿真参数:包括系统带宽、载波频率、传输模式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进行仿真。

2.生成基站和用户设备:根据设定的参数生成虚拟基站和用户设备,模拟真实LTE网络场景。

3. 生成信道模型:选择适当的信道模型,如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等,进行信道仿真。

4.进行数据传输:根据设定的传输模式,模拟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过程,记录传输的吞吐量和时延等性能指标。

5.进行覆盖范围测试: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评估LTE系统的覆盖范围。

实验结果:通过对LTE系统的仿真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1.吞吐量:在不同载波频率和系统带宽条件下,系统的吞吐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随着载波频率和带宽的增加,吞吐量也相应增加。

2.延迟:通过模拟数据在信道上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得出系统的平均延迟,延迟主要和传输距离、信道质量等因素有关。

3.跨区干扰:在LTE系统中,会存在跨区干扰的问题。

通过信道仿真,评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4.覆盖范围: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模拟系统在不同覆盖范围下的性能表现。

评估系统的覆盖范围和边缘效应。

实验总结:通过LTE仿真实验,对LTE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研究。

实验结果证实了LTE系统在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方面的优势,并为系统的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长期演进项目,兼容目前的3G通信系统并对3G演进。

它具有高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和高移动性的特性。

3GPP在工作计划中写入了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的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在20MHz带宽上达到瞬时峰值下行100Mbps以及上行50Mbps的目标。

通过LTE 网络规划实训实训项目、基站概预算设计实训、LTE基站单站硬件配置与组网实训、LTE全网规划与组网实训、LTE单站配置实训、LTE规划模式多基站组网实训掌握LTE基站的规划。

关键词:长期演进,OFDM,基站目录1 LTE简介 (1)1.1LTE无线络系统结构 (1)1.2LTE主要技术特点 (2)1.3LTE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3)2 LTE 网络规划实训 (7)2.1实验目的 (7)2.2实验内容 (7)2.3实验过程 (7)2.4数据配置 (7)3 LTE 基站概预算设计实训 (9)3.1实验目的 (9)3.2实验内容 (9)3.3实验过程 (9)3.4数据配置 (9)4 LTE 基站单站硬件配置与组网 (10)4.1实验目的 (10)4.2实验内容 (10)4.3实验过程 (10)4.4数据配置 (11)5 LTE全网规划与组网实训 (12)5.1实验目的 (12)5.2实验内容 (12)5.3实验过程 (12)5.4数据配置 (13)6 LTE 单站配置实训 (15)6.1实验目的 (15)6.2实验内容 (15)6.3实验过程 (15)6.4数据配置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9)1 LTE简介1.1LTE无线络系统结构LTE:Long term evolution 意即长期演进。

3GPP的无线接入技术,如HSDPA 和增强上行等技术将在几年内具有非常高的竞争力;但为了在更长的一个时间,比如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保持这种竞争力,需要考虑无线接入技术的一个长期的演进。

包括无线接口和无线网络系统结构两个方面的演进。

LTE项目是近两年来3GPP启动的最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这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

3GPP LTE项目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1)支持1.25MHz-20MHz带宽;2)峰值数据率: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

频谱效率达到3GPPR6的2-4倍;3)提高小区边缘的比特率;4)用户面延迟(单向)小于5ms,控制面延迟小于1OOms;5)支持与现有3GPP和非3GPP系统的互操作;6)支持增强型的广播多播业务;7)降低建网成本,实现从R6的低成本演进;8)实现合理的终端复杂度、成本和耗电;9)支持增强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和核心网;10)追求后向兼容,但应该仔细考虑性能改进和向后兼容之间的平衡;11)取消CS(电路交换)域,CS域业务在PS(包交换)域实现,如采用VoIP;12)对低速移动优化系统,同时支持高速移动;13)以尽可能相似的技术同时支持成对(paired)和非成对(unpaired)频段;14)尽可能支持简单的临频共存。

3GPP毫不讳言LTE项目的启动是为了应对“其他无线通信标准”的竞争。

针对WiMAX“低移动性宽带IP接入”的定位,LTE提出了相对应的需求,如相似的带宽、数据率和频谱效率指标、对低移动性进行优化、只支持PS域,强调广播多播业务等。

同时,出于对VoIP和在线游戏的重视,LTE对用户面延迟的要求近乎苛刻。

关于向后兼容的要求似乎模棱两可,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选择了大量的新技术,至少在物理层已难以保持从UMTS的平滑过渡SAE architectureUTRAN E-UTRAN图1 LTE无线网络结构1.2LTE主要技术特点LTE有如下几个主要技术特点:●显著提高峰值传输速率:下行:100 Mbps ,20M带宽,5bps/Hz;上行:50 Mbps ,20M带宽,2.5bps/Hz;HSDPA:10Mbps、2bps/Hz;HSUPA:2Mbps、0.1bps/Hz;●显著提高频谱利用率,是HSDPA的3-4倍,是HSUPA的2-3倍图2带宽速率●灵活可变的带宽:1.25MHz、2.5MHz、5MHz、10MHz、15MHz、20MHz :可变带宽设计:不同系列的基站设备其射频、基带部分要适应从1.25M、2.5M、5M、10M、15M、20M 的可变带宽,以满足运营商多样化需求。

考虑不同带宽能力的UE和不同带宽的eNB,如最大带宽20M的UE必须能够于一个可变带宽从1.25M到20M 的eNB进行无线连接;反之,也是;eNBSGSN SGSNeNBeNBI ubUTRANIubI ubI uI uRNCCore NetworkeNBMME/SAE GW MME/SAE GWeNBeNBS1S1S1S1X2X2X2Core NetworkS1S1●尽可能降低无线接入网络延迟(用户面 UE - RNC - UE )低于10ms●显著降低控制面网络延迟:●提高“小区边界传输速率”,同时保证和目前网络相同的站点分布1.3LTE中的无线接入技术(1)上行接入方式:SC-FDMA(FDD/TDD)调制方案:(QPSK,16QAM或8PSK)数字基带调制技术:QAM: 正交振幅调制(QAM –Quat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是一种振幅和相位联合键控QPSK: (四相相移键控)8PSK:(八进制移相键控)LTE在上行链路采用SC-FDMA,可以降低发射终端的峰均功率比,减小终端的体积和成本;由于OFDM有比较大的PARP问题,上行一般都是SC-FDMA,减小用户端的RF复杂度,只进行单载波频域均衡.下图是采用SC-FDMA的发射图。

LTE UL SC-FDMA Parameters:表一SC-FDMA发射图Size-N TX Size-N FFT Coded symbol rate= RN TX图2 SC-FDMA的发射(2)下行接入方式:OFDM(FDD/TDD)调制方案:QPSK,16QAM,64QAM,OFDM/OQAM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QAM/QPSK等调制方案是针对它的每一路载波的调制方法LTE DL OFDMA Parameters:表1 OFDMA发射图(3)OFDM技术简介目前使用一些调制系统,ASK,FSK,QPSK,8PSK,QAM,GMSK都是采用一个正弦波形振荡作为载波,将基带信号调制到此载波上。

若信道不理想,在已调信号频带上很难保持理想传输特性时,会造成信号的严重失真和码间串扰。

例如,在具有多径衰落的短波无线电信道上,即使传输低速(1200波特)的数字信号,也会产生严重的码间串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采用均衡器外,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多个载波,将信道分成许多子信道。

将基带码元均匀分散地对每个子信道的载波调制。

假设有10个子信道,则每个载波的调制码元速率将降低至1/10,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也随之减小为1/10。

若子信道的带宽足够小,则可以认为信道特性接近理想信道特性,码间串扰可以得到有效的克服。

在下图中画出了单载波调制和多载波调制特性的比较。

在单载波体制的情况下,码元持续时间T s短,但占用带宽B大;由于信道特性|C(f)|不理想,产生码间串扰。

采用多载波后,将得到改善。

早在1957年出现的Kineplex系统就是著名的这样一种系统[8.5],它采用了20个正弦子载波并行传输低速率(150 波特)的码元,使系统总信息传输速率达到 3 kb/s,从而克服了短波信道上严重多径效应的影响。

随着要求传输的码元速率不断提高,传输带宽也越来越宽。

今日多媒体通信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求已经达到若干Mb/s。

并且移动通信的传输信道可能是在大城市中多径衰落严重的无线信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行调制的体制再次受到重视。

图3 OFDM载波调制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一类多载波并行调制的体制。

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

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ICI 。

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

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OFDM和以前的多载波并行调制相比有如下不同:1)为了提高频率利用率和增大传输速率,各路子载波的已调信号频谱有部分重叠;2)各路已调信号是严格正交的,以便接收端能完全地分离各路信号;3)每路子载波的调制是多进制调制;4)每路子载波的调制制度可以不同,根据各个子载波处信道特性的优劣不同采用不同的体制。

例如,将2DPSK和256QAM用于不同的子信道,从而得到不同的信息传输速率。

并且可以自适应地改变调制体制以适应信道特性的变化。

OFDM的缺点主要有两个:1)对信道产生的频率偏移和相位噪声很敏感;频率偏差影响正交性,丧失正交性致ICI(码间干扰)2)峰均功率比(PAPR)较大,这将会降低射频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同时高的PAPR需放大器有高的动态范围,否则也会导致ICI,同时成本也上去了OFDM的优点:1)OFDM系统把高速的数据流分成多个平行的低速数据流,把每个低速的数据流分到每个单子载波上,在每个子载波上进行FSK2)FDM高速数据流进行串并转换,每个子载波上的符号长度相对增加,能减少ISI;OFDM的每个子载波间可以重叠,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3)OFDM采用FFT实现,复杂度低,可以抗频率选择性衰落4)OFDM和其他接入方法结合,如MIMO图 4 多载波调制载波间隔图 5 OFDM调制载波2 LTE 网络规划实训2.1实验目的1)了解LTE基站在不同场景下的规划要点;2)掌握不同场景下规划设计等方法;掌握不同场景下基站小区设置及配置等;2.2实验内容1) 在规划模式下,选择合适的网络场景进行网络规划2)根据场景进行基站和小区的选择,选择合适的位置创建基站3)根据场景进行基站和小区的选择,根据场景模型,进行合理的小区覆盖配置2.3实验过程实验网络拓扑如图所示图6实验网络拓扑图启动软件进入规划模式下场景,选择密集城区,选择合适位置创建基站要求基站能够满足覆盖图上所示范围,可以适当有空档,根据场景模型,配置各基站及小区属性等。

2.4数据配置密集城区基站的添加图7密集城区基站添加编号基站名称基站类型基站小区站型小区数量小区下倾角小区方位角基站高度2 BS1 DBS3900_LTE 全向3 3 120 25.04 1205 1203 BS2 DBS3900_LTE 全向 3 3 120 25.04 1205 1204 BS3 DBS3900_LTE 全向 3 3 120 25.04 1205 120表2 网元信息3 LTE 基站概预算设计实训3.1实验目的1)了解完整基站配置与配套,增强工程实际掌握;2)掌握基站的相关配套的概预算基础,能够独立设计一个基站的全部需求;3.2实验内容按照选定的场景,进行相关场景下基站概预算内容的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