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国外类似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理论、价值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以生态博物馆为例
生态博物馆保护性开发调研
图顿生态博物馆
位置:位于挪威南部内陆地区的Mjesa湖西面 1986年建成“资料信息中心”
图顿生态博物馆面积为800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 2800。很久以前这里的峡湾和林地开始成为游牧民族的家 园,现在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农业和工业.。1923年这 里有了地区级传统博物馆,当地人通过图顿历史协会的活 动参与到当地历史研究中。协会积累的记录(口述历史、 照片资料、档案文件、家谱)后来成为了图顿生态博物 “资料信息中心”的基础。 1986年建成的“资料信息中心”是生态博物馆的标志。 座落在过去的奶制品加工厂(1889年落成,1928年关闭), 曾一度用于临时性展览、音乐学校、演奏大厅。其建设过 程见证了从传统的开放式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的变化,其 中,保存当地文化被作为重要的新的伦理标准,新增的比 较特别的工作方式为志愿者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努力记录 地方特征中的非物质文化。资料信息中心指挥着生态博物 馆的各要素(或是文化场所)相互作用。在Mjeas湖边,还 有一个小海港码头,这里有仍然在运转世界上最古老的明 轮艇,象一个运转的漂浮博物馆。
立项到开馆过程:
1995年3月,由苏东海、杰斯特龙、胡朝相、安来顺 等人组成的生态博物馆课题组正式成立。4月,课题组会 同文化保护部门在黔考察了包括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 梭戛陇戛寨(梭戛12寨的中心寨),并初步决定将生态博 物馆选址定在梭戛誊苗社区,5月,在贵州省文化厅召开 了《在六枝梭戛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 究报告》论证会,并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相当重视。6月, 贵州省文化厅向贵州省政府呈交了《关于在我省六枝梭 戛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请示》。 1995年6月26日,苏东海在挪威出席国际博协大会期 间,受中国博物馆学会及贵州省政府的全权委托,与挪威 开发合作署文化局局长图德汉姆先生就中挪合作开发中 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事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并递交了中 挪学者组成的课题组所做的可行性报告及申请经济支持 的报告。挪威开发合作署对提交的可行性报告进行了充 分的认证,认为:这一项目对于在该地区保护自然环境和 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国博物馆界的学术 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和推广新型博物馆的实践价值。 1996年8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正式去信挪威开发合作 署要求支持在贵州省梭戛乡建立生态博物馆提供支持。 1996年7月,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方就正在规划建设中贵 州梭戛生态博物馆捐款的管理事宜进行磋商,各方 批准建立生态博物馆(96)文物拨字第1077号《关于中挪 合作建设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批复》,并表示给予必 要的指导和支持。 1997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挪威王国 哈拉尔国王出席中挪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两国签署了 《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关于中国贵州省梭 戛生态博物馆的协议》。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在上课时听到同学讨论有关生态博物馆的问题,也激起我对这方面的兴趣。
现在,我结合资料表达我的看法。
一、生态博物馆的含义及特点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于1971年诞生于法国,其倡导者是法国的两位博物馆学家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和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
他们在法国介绍博物馆发展新方向时首次提出此概念,表达了人、文化、自然环境必须紧密结合的新思维。
里维埃定义生态博物馆说:“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
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的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第三代生态博物馆随之产生,它以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为主体,更多体现了文化性的思想原则。
而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基本上都属于此类型。
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用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对比的方法,阐述了生态博物馆特定的形式和内容: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藏品——遗产建筑——社区。
舞、芦笙舞的功能性认同与态度的差异,表现出文化神圣性与表演性的分离。
我认为,只有身为实践者的文化主体,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依靠力量,也只有文化主体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保护才有了最扎实、最牢靠、最深层的根基。
尽管外界纷繁复杂,只要抱着对自己文化的尊敬,我相信他们的文化将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2、继承与发展的矛盾正如第一个问题所说,对于文化和经济相对弱势的地区,我们或许可以指导其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阻碍其发展,但最终决定权在他们手里。
人类最终接受外界思想,获得经济发展,抛弃落后的行为方式等等这些,是不可逆转的。
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苏琨;郝索【摘要】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入我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内的学者专家围绕生态博物馆的开发模式,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相关利益者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的弊病等方面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讨论.笔者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梳理,提出了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必须在原真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为今后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The concept of eco-museum has got rapid development since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in 1990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anied out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museu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museum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related stakeholders,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foreign studies,the domestic studies were summarized, and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 in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9【总页数】5页(P14348-14351,14410)【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旅游业;研究;述评【作者】苏琨;郝索【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3“生态博物馆(eco-museum)”的新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博物馆界两位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y Riviere)和于格·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的倡导。
浅谈生态博物馆
浅谈生态博物馆作者:王婷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6期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社会文化事业,一个世纪前被带到中国,中国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
作为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要探索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
一、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定义1.博物馆的定义1905年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博物馆事业经历了百年风雨。
这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热烈讨论。
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在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
1971年国际博协第9次大会在法国举行期间,国际博协领导人乔治谈到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向时,第一次试用了“生态博物馆”(Ecomuseum)这个名词。
从语源上说,Ecomuseum源于两个希腊语单词,一个是(英语“eco”,汉语“生态”),另一个是“museion”(英语“museum”,汉语“博物馆”)。
“iokos”的本意是指“居住地”,引申为人们在文化和历史方面适应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全部内容,而“museion”本意是对具有科学或文化意义的物品的收藏。
可见,将英语前缀“eco”用于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既不是指经济(economy),也不是泛指生态学(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会生态环境均衡系统:社区或社会,人是核心部分,人类的活动是其进程。
自生态博物馆这个名词出现以后,各国博物馆学者从自身的理解和需要出发,对其做出了不同而不断变化的界定。
1976年生态博物馆创始人乔治·亨利·里维埃对生态博物馆所下的定义为“进化的定义”。
此后,环境科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被引入到博物馆,从而在法国诞生了“法国地方天然公园”、“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等第一批生态博物馆。
20171220-生态博物馆
时从事与之相关的研究。”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概述 The Overview Of The Ecological Museum
概述
定义
生态博物馆概念最初提出是在 1971 年博物馆理事会第九次常规会议上,由当时的主席雨果 · 戴瓦兰提出,并总结了区分传统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 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
生态博物馆概述 The Overview Of The Ecological Museum
概述 选择建立生态博物馆的社区或村落,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核心要素
文化遗产 资源
当地居民 的积极性
政府与专 家学者的 支持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工作: 实际上,生态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就是以“各类遗产”为中心,而 且要把遗产与社区/居民的参与管理结合起来。而这些遗产之所有要留 在当地,就是因为其与当地的人文景观、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有着密 不可分的天然的联系,即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生态博物馆概述 The Overview Of The Ecological Museum
概述
发展历程
完整的民族村寨
资料信息中心
活动
生态博物馆理念,自1980年代中期通过《中国博物馆》杂志的翻译介绍,来到中国。从1997年开始,中国政府和 挪威政府合作,在中挪专家的共同指导、参与下,在贵州省的4个民族村寨兴建了生态博物馆。这类生态博物馆由于重 在保护与记录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故后来被称作“民族村寨性生态博物馆”。此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这 种民族村寨型生态博物馆,目前已发展到20多座,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和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目前,在中国,这是一种最为成熟的生态博物馆类型,其“标准配备”是:完整的民族村寨(保留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 村寨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等)+资料信息中心+活动。 村落指村民日常生活的整个区域,包括村寨里的居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资料信息中心通常在村落外围,距离 村落有一定距离,是一幢单独的建筑。主要用来展示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保存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 社区居民活动的场所。中国的生态博物馆发展,根据我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的总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聚落遗产地保护的革命性理念与方法——生态博物馆
二. 态博物馆 的生态特征和生态保护 生
生态博物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觉醒 的背景 下产生的 , 它要担 负起遗产保护 、 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使命。
曹兵 武 认 为 ,生 态 包含 了一 种 文化 与 自然 的 适应 性 与 合 理
乔 治 ・ 利 ・ 维 埃 将 斯 堪 的 那维 亚 半 岛 户 外 民俗 博 物 馆 的 亨 理
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关 键 性 作 用 。社 区 原 驻 居 民 的 知识 是 他 们 的文 化 和 智
() 1控制和管理工作主要或完全 由社区负责; () 2社区承诺通过 多种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成果 。 在这种背景下 ,生态博物馆成 了自然和改 良的生态系统 , 是 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这些生态系统 由社 区居 民和 当地社会 通过 约定俗成 的有效方式进 行保护 。
另 一 方 面 , 际 自 然保 护 联 盟 世 界 保 护 地 委 员会 ( 国 WCP A)
州六枝的梭戛 , 是一个活生 生的史前原始村 落 , 文化 的距 离 从
上 和我 们 仿 佛 是 跨 越 了 5 0 0 0年 。 的建 筑 为 土 阶 茅顶 的房 屋 , 它
它的经济是从事一些包谷 、 甘薯一类的早地 农业。近 年来 文化 遗产保 护和 生态博物馆理念的 引入 , 使梭戛有了 自己独特 的价 值 。因为这种 时空的反差 , 因为这种和自然环境的亲近 , 因为 还 它的稀缺 , 从而也使梭戛有 了被保护和展示的需要。 因为生态 博物馆是以整个的村寨及 其生活方式 为内容 的, 博物馆项 目也 在环境 的保 护、 房屋 的维修 、 居民生活条件 的改善方面下 了不
聚落遗产地保 护的革命性理念 与方法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刘亚东(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3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摘要:整体来看,生态与文化存在着互动作关系,一般说来,在人类社会早期,生态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要大一些,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文化对生态的作用变得愈来愈大,特别是负面的作用增大。
国外关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建立在生态人类学和文化适应的基础之上,相应诞生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两者之间出存在互动关系的理论,国内关注环境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集中在探索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上,但已注意到环境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一、国外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一)生态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人类学(也称为环境人类学)是人类学领域中应用性强,跨学科色彩浓厚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人类学研究,试图探讨人类及其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年轻学科。
西方生态人类学经历了孕育、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相继出现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文化生态学、生态系统途径、民族生态学、文化唯物论和政治生态学等理论或分支学科。
”[1]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思想受到了各个时期出现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20世纪50年代,即在以美国人J?斯图尔德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正式创立之前,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与人及其文化与环境关系有关的思想观点可以归纳到两个主题:环境决定论和环境可能论。
所谓环境决定论,它主要是认为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社会思想中的环境观点。
在古希腊,西波克拉底提出了气候决定体液的相对比例,也就是说体液在身体中相对比例的不同造成体格和人格上的差异的“体液理论”。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目前资金和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 推进。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策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0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法律保
障。
加强宣传教育
02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续性,确保保护区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03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挑 战与对策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文化多样性保护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保障文化生态的 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案例
总结词
多样性、借鉴性、可推广性、可持续性
详细描述
实践案例应具备多样性,涵盖不同类型的文 化生态保护区,包括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自然景观等。这些案例可以为其他地 区的保护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实 践案例应具有可推广性,以便于在全国范围 内推广和应用。最后,实践案例应注重可持
总结词
系统性、创新性、可持续性、安全性
详细描述
实施方案应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任务、措施等,具有系统性。同时,实施方案应注重创新,采用 新的理念和技术,提高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和效果。此外,实施方案应考虑可持续性,确保保护区在长期内能够 持续发展。最后,实施方案应确保安全性,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
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相 结合,实现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博物馆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其传承研究
生态博物馆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其传承研究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文化和艺术等有形和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其原产地由居民进行自发保护的一种博物馆理念。
其能够较为完整的保留当地自然风貌,传统民族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
生态博物馆的提出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因此,加强生态博物馆建设是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內容。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生态博物馆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及其传承进行了探索,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标签: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多个国家结成了国际环境同盟。
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馆举办了“生态学在行动”系列展览,随后一个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生态博物馆”诞生,此后对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博物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意识觉醒的产物,作为一种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手段,始终坚持文化艺术遗产应在原产地进行动态保护,让其处于所在的社区环境中。
生态博物馆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自然、人文环境和传统艺术在其原产地进行自发保护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态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加大了人们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了解普洱市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中的生产工具、服装服饰、生活用品、节日庆祝用具、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文物都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加大对这些工艺品调查和抢救保护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
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离不开传承人,因此,在进行调查过程中,应该将地区著名民间艺人所传承的民间工艺作为主要抢救对象,如服饰染织、民间陶瓷暨茶文化、民族民间器乐等多个类别。
通过对这些传统的民进工艺和工艺品进行抢救性挖掘,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二、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民族文化和传承的途径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更好的保护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基本原则——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10期)民族学与人类学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基本原则——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平锋(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在保护实践中,只有遵循生态性、开放性、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其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取得成效;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经验就是例证。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长角苗中图分类号:C9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9)03-0133-05受全球化、现代化与城市化浪潮的影响,建立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生境正在迅速解体,一些文化遗产因而受到破坏或濒临毁灭。
为了挽救即将消失的文化传统,拯救民族的记忆之“根”,世界各国人民已作了各种尝试,其中,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正日益受到推崇。
一、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基本理念“生态博物馆”(eco—m us eum)一词最初是在1971年由雨果德瓦兰(H ugues de V ar i ne)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次大会期间提出来的。
1981年3月413,法国政府颁布了其关于生态博物馆的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现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
”这个定义是根据弗朗索瓦密特朗(Fr ancoi s M i t t e r r a nd)政府官员马克凯瑞恩(M a x Q uer i en)的一份文化改革报告的精神制定的,强调遗产应该“原地保护”,“而不是将遗产博物馆化”。
1986年11月,法国各生态博物馆馆长在“向前回忆”的主题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后来产生了法国生态博物馆理事会。
浅析生态博物馆
浅析生态博物馆王婷0903381 09级文化产业管理近几年,人们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日益重视,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也引发了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保护与开发的形式与途径。
其中,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的探索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这些保护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到生态学视野中,以生态学的方式积极开展保护工作。
生态博物馆,就是一种力求实现文化资源生态化保护的模式。
它强调要把文化自愿的保护放在一种现实的生态空间中进行,而不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封闭的静态环境中,这样才能保持文化资源的真实感和完整性。
我们通常说的博物馆指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那什么是生态博物馆呢?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
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其具体内涵,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二是保护的对象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也包括文化遗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三是强调对文化遗产应整体地、原貌地进行保护,并保存在所属社区及相应的环境之中;四是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提倡社区整体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生态博物馆不是一个建筑物,而是一个社区。
传统的博物馆一直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扮演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必须得承认传统的博物馆具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保护的静态性、被动性,脱离现实性等方面。
然而生态博物馆,作为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不仅克服了传统博物馆的很多缺点,而且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博馆的保护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保护对象的范围方面,传统博物馆只是保护静态的独立建筑或者建筑群,而生态博物馆则保护整个特定的社区。
这既包括静态的独立建筑或者建筑群,又包括其生存的原生环境中,实现了动态地、主动地保护。
二是生态博物馆引入了“社区”的概念,将当地居民纳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和管理中。
地方,文化展示点和生态博物馆
E3理论THEORY地方,文化展示点和生态博物馆彼得•戴维斯/著李明倩/译/山东大学博物馆济南250100摘要:生态博物馆自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发展初期以民主赋杈、公众参与等为重要准则,当下则更关注内涵的延展及与环境、居民的联结。
戴维斯提出从地方层面来理解生态博物馆:每一个地方都由物理与人文属性交织形成,具有丰富的当地特色•其中的"文化展示点”以及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感中,体现着人与地方的密切联系。
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定义和阐释所形成的地方自豪感.正是各不相同生态博物馆所共有的精神内核.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地方,地方感,当地特色,文化展示点一、导言就生态博物馆理论体系的发展而言,全球对生态保护的持续关注、19世纪60年代环保主义的出现以及法国地方自然公园中新增村落的早期实践,都对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辨识“环境”的独特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地理风貌和动植物族群这类生态学或生物学层面上的定义,还包括了居住在那里的人群以及他们创造的景观、传统风俗、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等更丰富的内容。
或许,使用“地方”这个词汇更有助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对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地方”的某些特点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意义。
而在这其中,有的内容格外重要,它们被共同点组织(Common Ground)称为"文化展示点"(Cultural Touchstone).⑴尽管,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英语世界国家还很少被业内专家认可,它仍旧启迪了博物馆和遗址惊人的多样性。
⑵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可以保护、发展和让更多公众参与的重要方式,构建和延展了地方、特殊地点与生态博物馆之间的独特关联。
二、地方与当地特色除了复杂性,“地方”也具有很多确定的共性。
首先,无论在文化上如何被定义和讨论,一般而言,它依旧是一个位置的概念。
第二,地方具有物理存在形式,其景观由人文与自然环境构成,这是一个重要的本质特性。
生态博物馆——一种可持续的乡土建成遗产保护策略
欧洲视野柱叵EUROPEAN PERSPECTIVE054生态博物馆------种可持续的乡土建成遗产保护策略Ecomuseum:A Sustainable Strategy for Conservation of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文/焦梦婕JIAO Mengjie焦梦婕/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摘要:本文回溯了生态博物馆的“地方性”理论根基,通过多个国内外案例检视了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对于“地方价值”的回应,并以“地方性”为切入点,指出生态博物馆与乡土建成遗产保护具有相同的着眼点和日益趋同的操作方法。
作者认为,由于“生态博物馆”已有大量理论和实践积累,可为乡土建成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关键词:住区、生态博物馆、乡土建成遗产、地方性、保护策略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locality'of ecomuseums and its response to‘local value'in practice.Taking‘locality'as the entry point,the study considers if it can als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of‘locality'.Keywords:community design,ecomuseum,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locality,conservation strategy目前学界对于国内的生态博物馆实践多有批判,认为其近年来的发展趋于表演化、市场化[1],或借民主之名制造“等级分化”、“虚假参与”[2]。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与评估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工作中的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与评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生态和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环境生态部的工作人员,他们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责任。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评估来探讨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挑战。
一、生态保护案例分析与评估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保护方面,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监测环境污染、开展环境教育等方式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例如,近年来,他们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在湿地地区设立保护区,采取限制开发和污染排放的措施,维护湿地生态平衡。
此外,还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等方式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2.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致力于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他们通过加强监测和管理,控制水污染的源头,推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
例如,他们关注河流和湖泊的水质状况,加强污染源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
同时,也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科学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空气质量保护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还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他们通过监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推行清洁能源政策、加强工业排放治理等措施来提高空气质量。
例如,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放监管,推行更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也加强了交通尾气治理,鼓励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二、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与评估1. 保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的工作。
他们加强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和保护,修缮古建筑,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生态博物馆价值评估
生态博物馆价值评估
彼特·戴威斯;张晋平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术语“生态博物馆”已经被应用于保护和诠释某特定范围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项目的广泛范围。
生态博物馆理论家已经指出生态博物馆的几个特点,包括原地保护、分区诠释和扎根于社区居民。
然而,现在有一种泛用此术语的趋势——有的完全是一种行销方式——由于缺乏生态博物馆评价体系。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彼特·戴威斯;张晋平
【作者单位】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博物馆学教授;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
【相关文献】
1.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北京密云水库生态价值评估(Ⅰ) [J], 董长贵;邬亮;王海滨
2.生态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生态博物馆路径思考--建立贵州铜仁历史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构想 [J], 彭虹
3.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生态价值评估——曲江遗址公园为例 [J], 李劲彬
4.基于条件价值法的青海省博物馆非使用价值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为例 [J], 冯楚雯;肖景义;张纯;高海辛;李興来
5.条件价值评估法在森林生态旅游非使用价值评估中范围效应的研究 [J], 阮氏春香;温作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物馆—生态博物馆1
外国博物馆姓名:徐茹青学号:201030805001院系:旅游与历史文化专业:民族学题目:生态博物馆—看的见,摸得着的博物馆内容摘要:由建设生态型的博物馆的模式而联想到其他一些博物馆类型的建设。
生态类博物馆着重强调其原在性,不加以破坏。
还有其“生活性”,让想要了解的大众通过当地村寨的真实生活场景去了解。
意义方式很值得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借鉴。
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博物馆。
关键词:生态性生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文:近来读到一本有关生态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书,由其保护建设的模式而联想到其他类型博物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做一些自己的感想。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非物质农业遗产的保护,结合所考察地区的民俗,着重讲对农业的影响。
侧重于源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大国,在整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农业历史遗迹。
长达万年的农业文明史,承载着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在农事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农业文化、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活经验、传统的农耕信仰、农业习俗、礼仪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传承、积淀形成丰厚的遗产。
非物质农业遗产的保护要比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得多。
与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农业遗产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保护的是一种农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
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动态保护、整体保护、原地保护的原则。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关“在动态中传承保护”的原则。
主要介绍了有:(一)在动态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农业遗产1.坚持“生活相”立场所谓生活相,就是生活的样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有其独特性,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种生存于生活中,不脱离生活的“生活文化”。
如七夕、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应束于高阁,藏于深闺。
对其保护,首先要立足恢复它生活样式的本色。
2.坚持“生活场”观念文化遗产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不单一性。
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启示
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启示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和运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它是作为对传统博物馆落后观念和实践局限性的发动、同时也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生态运动和民主化浪潮的结果而出现的。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处于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但却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现代文明侵蚀传统文化等现象;传统博物馆僵化的运行机制和脱离大众、脱离生活世界的弊病,等等,最终催生了生态博物馆这一革新的运动:它高举生态主义、传统主义、地方主义的旗帜,倡导生态博物馆的主旨在于地方社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实的并置以及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的统一,以此达到对现代性的审视,对传统性的怀恋,对人类行为的纠正和对未来情景的控制。
因此,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理念和运行方式迥然不同:它强调文化遗产在其产生地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整体保护,倡导地方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主管理、并藉此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风潮和运动,使欧洲、亚洲、美洲等地的不少国家迅速跳上了“这趟时髦列车”,使之无比风光和繁荣。
我国也没有错过这趟“时髦列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生态博物馆观念,并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和本土化。
一、生态博物馆中国化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博物馆,其西方性特征明显,几乎都是由民间发起、组织和管理,其融资渠道也主要来自私人企业和个人,强调地方居民对生态博物馆的主体地位。
同时,西方生态博物馆大多是对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农场、工场及其建筑、遗址、遗物等的保护,“其目的在研究收藏、保存、诠释和展示各类建筑、机器、物件和资讯。
”,因此,西方生态博物馆意在对物质文化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的展示,其运行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民间主导和管理,在资金供给上主要源自民众和企业的集资,这些都是生态博物馆西方性的体现。
文化生态保护区评定标准
文化生态保护区评定标准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以文化遗产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区域。
为了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
首先,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考虑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资源。
这包括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
评定标准应该考虑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以确定其保护等级和保护措施。
其次,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这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评定标准应该考虑这些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完整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以确定其保护等级和保护措施。
第三,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这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
评定标准应该考虑这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谐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以确定其保护等级和保护措施。
第四,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管理和保护状况。
这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保护措施、监测和评估等方面。
评定标准应该考虑这些管理和保护状况的科学性、有效性、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等方面,以确定其保护等级和保护措施。
最后,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社会认可和支持。
这包括公众参与、社会组织、媒体宣传等方面。
评定标准应该考虑这些社会认可和支持的广度、深度、积极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以确定其保护等级和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评定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综合考虑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管理和保护状况以及社会认可和支持等方面,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以确保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1.4 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
在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上,伴随城市地方自治等进程,这一 阶段的生态博物馆以产业遗产等社会环境为中心、由地域的生活者 主导建设并服务于公众的都市生态博物馆为代表。
1971年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提出“生态博物馆”概念 1972年召开的国际博协讨论会,定义“生态博物馆” 1971-1973年,第一个明确的生态博物馆——法国克勒索蒙特梭 矿区生态博物馆建成 3. 7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1977年以后)
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 南茜·福勒、罗宣、张淑娴:《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方法——介绍亚克钦印第安社区生态博物馆 计划》,《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73-82页。
• 刘世风、甘代军:《生态博物馆运动的社会思想根源探析》,《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96100页。
• 安来顺:《一种以社区为核心的开放型博物馆——国际生态博物馆40年探索》,《中国文化遗 产》,2011年第6期,60-65+7页。
·建设与保护的矛盾:如何在建设 中将“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
·经济因素与人文价值的矛盾:如 何正确对待旅游开发等经济影响?
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第二次博物馆革命、生态博物馆 • 二、简答题 1、生态博物馆模式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方面的利与弊。 2、简述生态博物馆的源起与发展。 3、简评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践。 • 三、论述题 试论生态博物馆对传统博物馆的“发展和创新” 。
四、特征与内涵——以社区为中心,把遗产留在当地
“三位一体”保护文化遗产 在地化保护、 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统一
• 国际博协 多学科性 地区性 开阔性 协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生态博物馆基础理论
2.1 概念理论内涵
全球化和文化标准化危机促进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加强、产生乃至创造的需求,激起了 文化空间新概念的提出。 在此背景下, 生态博物馆诞生并衍生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生态博物馆学。 生态博物馆是指把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的文化空间。 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即:文化遗产应该被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 及环境之中。所以,生态博物馆不是一个建筑、一间房子,而是一个社区。它所保护和传播 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还包括自然遗产[1](黄永林,2013) 。尽管自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立 之始,对生态博物馆模式是否可行一直受到争议[2](Maurizio Maggi,2006) ,但由于生态博 物馆具有传统博物馆所缺乏的性质, 并顺应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和高涨的 潮流, 顺应了当代要求文化遗产权和文化遗产的诠释权应回归原驻地和原住民的呼声, 顺应 了人类要求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愿望, 其概念一经问世便迅速在欧洲、 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许 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并证明其是一种有效的文化生态保护方式[3](Gunda Bela,1984) 。 生态博物馆在概念理解上对应于国家自然公园(national natural park), 又区别于传统博物 馆,三者在场所特征、保护对象、 保护人、受众限定、 保护形式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 (表 1) 。 各类传统博物馆是把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收藏品置于一个专门类型的建筑物中进行展 示,由专业人员展开修复、保护与研究工作,是面向普通观众开放的。而生态博物馆是把文 化遗产开放式地原本呈现于就地出现的社区或地区范围内,由传承人进行遗产保护与传播, 并由全体居民共享的。 国家自然公园则不然, 传统的不同形式的国家自然公园或保护区的建 立则反映出一种基于自然与保护区概念上联结范式, 目的是为了划定空间界限, 把它们从社 会环境转移到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与壮观的自然场地。 同时, 它们也被作为是应该公共资助 的社会实体和国家关切点。通常来说,管理实体创造出来以指导公园建设,并发展出确定地 区目标与分配利益相关者职责的长期规划[4] (Daly, 2003)。同时,它们积极介入地区设计,
生态博物馆的实施策略在欧洲与美国的文化遗产地的情况不同。欧洲偏重于景观管理, 而美国则重视旅游、休闲和地方社区。虽然学者的学科与地理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定义共 同提供了生态博物馆(文化公园)如何运行以及它们如何由不同因素构想出来的概念,它们 被视为利用地区—遗产的联结来促进一种朝着新的基于休闲旅游的社会经济模型的转变的 工具、计划、景观、区域方案或博物馆[5](Pablo Alonso Gonzá lez,2014) 。 依据生态博物馆从适应型形态到发展型形态的可能范围特征, 其实施策略的具体做法是 把社区文化和游憩开发两方面通过遗产的概念结合起来(图 1) 。同时,它们提供了一种由 去工业化和随后朝着在美国和欧洲后工业经济转变所呈现的地区问题的合适解决途径[6] (Benito del Pozo &Alonso Gonzá lez, 2012)。在管理层面,它们确保不同社会因素和体系参与 决策,反映出一种更加民主的规划编制方法。在市场层面,它们促进再创造并以特定地区和 文化景观为题, 产生出通过赋予它们独特标识而加入了地方产品象征价值的品牌形象, 从而 加强生态博物馆在旅游业和吸引投资方面上的表现。 英国学者杰拉德· 克塞恩指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目的与意义体现在遗产的价值, 它包括 学习价值、公民价值、娱乐价值和启发性价值[7](曹亮,2011) 。与传统博物馆比较,生态 博物馆应该是整个社会组织(通常是社区)的成员共同参与实施,在专业从业者之外重视公 众参与的作用,这也是生态博物馆运行的根本。其总结出生态博物馆工作总程序(图 2) , 首先对根据遗产资源确定项目目标并界定资源范围; 然后开展环境记录, 包括针对性研究和 实地考察以及获取文化痕迹;接着展开归档,对遗产资源进行细致分类与研究,分析个体遗 产资源和相关信息;再接着选取和准备材料及信息,通过遗产成果进行交流,最后以展览展 示、教育、导游导览、出版物、信息服务等形式对资源进行解读。
表 3 生态博物馆衍生的经济学和博物馆学的选项 时间跨度 发展型生态博物馆 适应型生态博物馆 远期 近期 可见性 地方发展计划 区域市场 识别性 活化的生态博物馆 修饰的生态博物馆
资料来源:Maggi, M., & Falletti, V. (2000). Ecomuseums in Europe
学者指出生态博物馆作为创新概念, 不可能把生态博物馆置于一个考虑所有完成或形成 经验的详尽准则之中, 它应该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概念。 尽管如此, 不仅是不同定义的综合, 而且是所有的成为一场更广阔的本杰明(Benjamin)所定义为“同时代人匿名劳动”1的大众遗 产、场所与作品保护运动一部分的经验综合让研究能突出法国博物馆学初始理念的基本要 素。在确定的众多博物馆要素里面能够追溯其中六个,一些涉及博物馆技术学方面,其他的 涉及博物馆学特征,其中一个要素是生态博物馆所独有的。
表 4 博物馆要素适用性分析 博物馆要素 原址传习 属性类型 博物馆技术学(考古类、海洋 类) 片段式的博物馆 交叉学科特征整体论 博物馆技术学 博物馆技术学(社会类、海洋 史类) 与当地社区关系 博物馆学 适用于所有创新型博物馆 也适用于其他创新型博物馆(考古类、海洋类) 也适用于其他创新型博物馆 特定适用范围 也适用于其他创新型博物馆
1
Benjamin W., Ecrits francais, Gallimard, 1991.
对非受众的关注 把场所作为对象
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
适用于所有创新型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资料来源:Maggi, M., & Falletti, V. (2000). Ecomuseums in Europe
2.3 实施策略与工作程序
创造出文化与自然廊道、旅游服务与博物馆或传习所在内的文化遗产的联系。
表 1 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与国家自然公园比较分析 空间类型 传统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文化 公园) 国家自然公园 自然地 生物及栖 息地 管理部门 没有或最小的人类 活动 相对封闭 场所特征 建筑物 社区/地区 保护对象 收藏品 遗产 保护人 专业人员 传承人 受众限定 普通观众 全体居民 保护形式 开放 开放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20090092120001);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课题项目 (13SQC-083),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2014-2016)
以“生态博物馆”名义建设的是1974年在法国建立的勒克索 (Le Creusot)生态博物馆。 之后, 生态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新类型在欧洲以及北美相继出现, 它们以文化公园、 社区 公园等不同名称出现。 尽管概念表述不同, 但都是类似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 并无本质区别。 国外主流学术研究和国内学术著作皆以生态博物馆作为主要的文化空间研究类型。鉴于此, 本文将国外对文化公园和社区公园的研究皆归结到生态博物馆研究领域综合叙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总结整理
2.2 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生态博物馆的出现需要处理与场所和特征保护相关联的不同主题, 区域的广布性使 得生态博物馆具有广泛的不同源头,并由此成为生态博物馆类型不定性的来源。 目前,基于生态博物馆来源的多样性,探讨生态博物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研究, 有学者从博物馆学的视角出发, 提出生态博物馆可以接纳并适应具有在两种极端形态——适 应型形态和发展型形态的可能范围特征, 即生态博物馆的形态区间, 并催生出生态博物馆初 期的两种极端参考模型——适应型模型和发展型模型(规划设计模型) (表 2) ,指出生态博 物馆建设首先是把现有遗产的促进计划归结到地区销售运营内; 其次是实现从以博物馆运作 为导向到基于现存遗产的复苏保护进程的改变。 适应型生态博物馆重视物质, 是一种依据过去经济发展情形的生态博物馆伞形结构 (把 生态博物馆作为一项系统甚于一个既有场所) ,其并没有为地方资源组织引入有重大意义的 改变,特别是代表居民、拥有者、主办者和组织团体的人文资源。其相比于地区特征,更多 地聚焦于一个区域或中心的可识别性或可见性概念。 如果脱离开一个特性成长阶段, 其首要 考虑的是地区营销方面,其当然是重要但非决定性的,而次要的是文化和社会经济概念。而 发展型生态博物馆重视文化及所在社区,是把场所保护、文化传承作为首要考量因素。
1 引言
2006 年国家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制订了《国家“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建设“10 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 求, 文化生态保护区自此正式由理论研究进入到建设实践阶段。 文化生态保护区虽然是一个 全新概念,但它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国内外文化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文化生态学、文化 地理学、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以及聚落地理学与社区研究的相关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 础与实践来源。 国际上, 西方国家在我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前, 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政 策, 设立类似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空间, 这其中包括各国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建立的自然 与文化公园,生态博物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ZPPAUP)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典 型性的文化空间。 尽管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国外文化空间的概念表述不同, 但其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实质内涵是一致的。 在国外的文化空间概念中, 生态博物馆是与我国 文化生态保护区最为类似的文化空间, 其所包含的层面非常广泛, 且具有国际性的指导意义。 生态博物馆于1971年由法国人类学家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提出,第一座
8 9 10 11 12 13 14
生态博物馆作为目标集 场所在生态博物馆内爆 有什么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作为结果 短期旅游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消极保护 场所的传统博物馆化
生态博物馆作为工作方案 生态博物馆朝向场所外爆 还没有什么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作为手段 为竞争的长期特性增强 积极保护 地方博物馆的新地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