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先生祠堂记》【作者】范仲淹【朝代】宋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
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
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
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译文]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
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
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
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
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
”先生正是这样做的。
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
”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
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
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传习录‖29(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传习录‖29(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世家派(下)——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在武术界,刘老师从来不曾吹捧自己贬低别人,更不去评论别的门派高低,功夫大但手底下有分寸。
刘老师朋友多,跟孙枫秋等人都推手。
哈哈一乐,谈笑风生。
没有沉着脸怎么地,要那样也就没人去了。
王荣堂的散手多好啊,可是一推上手,他就出去了。
人家说,嘿,这手好。
没有“掰扯”的。
网上有传说刘老师给某人带信让他们来比武之类的,根本不可能有这事。
刘老师绝对做不出这种事来。
他一向都是尊重其他拳种,不会看着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
吴式拳这一门里,就不让惹事,从一学拳,就告诉他不许说人家不好,哪个拳种都有优点。
比如我们去杨禹廷先生那里,说起话来,杨先生态度更好,问起别的拳种,说某某拳不怎么样的时候,他就说,“我没研究过这个东西”,就岔开了。
到王家也是这样,对我们说跟生人一般不要推这个东西,要提高技艺,不要惹是生非。
【刘晚苍老师在北海公园】在旧社会如果有人教拳的时候打了别的门派的人了,对方就有人来定日子比武,互相约人,这时候就得有人说和,是非很多。
但你看哪有吴式拳里头惹事的?不灌输这个。
要灌输就说,咱不行,别惹事。
关着门练就行了。
所以说,有人说吴式拳没有什么光荣的历史,不能打。
其实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微信公众号:潜真堂)这跟传承有关系。
全佑其人本身就老实,出身是给王爷挎刀的,一个护兵。
吴鉴泉先生又是好脾气,王茂斋是买卖人,郭芬是大学毕业生。
刘老师也有文化,四书的底子很深。
刘老师教拳,只求耕耘,不求收获。
他老人家常说,别指望人家对你怎么样。
你练拳也一样,你就好好练,这对我身体这么着那么着,别提那个,功夫到了,那才对你有帮助呢。
你都不练,你还打算对自己有帮助,那怎么可能呢?有些生活上的琐事,我们都跟刘老师“嘚啵”,比如家庭啊,工作啊,他都是压下,劝你。
所以跟着刘老师受教育可不少,不是光学武。
跟他学了不少为人之道。
有一阵子,我在西公街住的时候,我家属整天带着孩子上老师家去,给人添麻烦。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梁启超传》有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梁启超传》有感寻觅于饮冰室,在长慧琼花间漫步,我仿佛看见,走出这份情感飞动的时空隧道,一个死去的伟人和他蒙尘的思想正在复活。
-----题记第一次认识梁启超先生,是在上中学时的历史课本上,梁启超,康有为的得意弟子,戊戌变法主要人物。
变法失败后,跟康有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则做到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不耻,是对梁启超先生的第一印象。
再识梁启超先生,是因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先生。
喜欢林先生,因她的风华绝代,因她的才华横溢,因她对感情的冷静理智,还因与丈夫梁思成的相濡以沫。
于是萌发了想进一步了解其父辈梁启超先生的念头,渐渐走近梁启超先生,发现了其许多可爱之处。
暖心,是对梁启超先生的第二印象。
今年寒假,细细品完厚厚的《梁启超传》,我真切地认识了这一代宗师。
感谢作者徐刚先生,用梁启超先生的“钩沉法”钩出了散见于千百万文字中,安详平静地蛰伏着的梁启超先生的音容,复活了这位伟人和他蒙尘的思想。
两岁开始识字,即被祖父视为神童;十二岁中秀才,求得广东学政史为祖父亲撰贺寿联;十七岁,追随康有为左右,潜心修学,为救世而著书立说;四年求学间,结识深谙佛学的夏惠卿,倡导仁学的谭嗣同,成为一生的挚友;二十三岁,统领《时务报》笔政,冲决封建罗网的思想,独具一格的酣畅淋漓的新文体,一时四海之内无不说《时务报》,无不知梁启超;甲午败绩,割地赔款,维新变法助光绪推动新政;变法失败,东渡扶桑,如谭嗣同所言:“兄远游,风雨兼程,不为苟且而为明日只想。
”;十年日本亡命生涯,而立之年的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学术臻于成熟,创办的《新民丛报》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迷人的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重新提出教育为本、教育立国的方针,并明确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民智不开”之故。
此时诞生的《少年中国说》,寄托了梁启超先生萦绕在心头的少年中国梦。
“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善鸣者,梁启超也;为实现维新强国之梦,身为袁氏党魁,从国计民生着想,进行了金融币制改革,贡献了巨大而独特的近代财政思想。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程应峰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01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作如是想的时候,就预示着他注定是一个被后来者铭记和称颂的先贤达人。
作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一代名臣,他是当得起“山高水长”这样四个字的。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
虽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他从来没有因之沮丧过,气馁过;在人生路上也从来没有动摇过,放弃过。
范仲淹自小刻苦好学,异于常人。
初谙世事时,范仲淹为了磨砺自己,不上私塾而是至长山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他吟哦讽诵,沉浸其中,给寺中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些时日,他生活极其粗简,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如此整整三年。
但他对这种断齑画粥的清苦生活毫不介意,因为寺中有书可读,他乐在其中。
多年的苦读,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已然通晓。
吟诗作文间,慨然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性。
在宋真宗朝拜太清宫后的第二年,他进士及第,参加御试时,第一次面见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就这样,他踏上了长路漫漫的政治生涯。
在荒远的海陵西溪,他领了盐仓监官这样一个闲差,起初不免有些疏懒,他曾饮宴自嘲曰:“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在惆怅了一些时日后,他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
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
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
为此,他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张纶慨然赞同,并奏请朝廷,调范仲淹作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
就这样,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
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100多民工。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师者”主题金句拓展与运用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金句素材\素材活用□编辑/王莹何谓“师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此谓师者;“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耳提面命,玉汝于成,此谓师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尽心竭力,诲人不倦,此谓师者;“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高山仰止,学满天下,此谓师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不只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为、一种风骨、一种精神。
师者不仅教人求学,更催人奋进;不仅授业解惑,更教人处世立身。
师者之于蔡元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师者之于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师者之于张桂梅,击以风雪,报之以歌,不惧碾作尘,只馈香如故。
师者之于你我身边,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师者,平凡却伟大,拼尽岁月繁华,沉浸半世书香,几十载青春白发,回首已是桃李天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陪伴,一路走来,有哪一位老师让你记忆犹新?写此类作文,可采用“抓触发点,凸显个性”的写作方法。
所谓“抓触发点”,是围绕老师的个性选取典型事件,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山东33素材活用\金句素材是多件事,但无论选择几件事,一定要重点描写深深打动你的那个“触发点”,这个触发点是老师魅力的彰显,也是师生情谊的升华,更是“我”心灵的振动。
它也许只是一个瞬间、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个眼神……在鲁迅《藤野先生》里,“先生添改讲义”的细节是触发点;在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里“莎莉文老师带我感知水”的细节是触发点;在魏巍《我的老师》里,“蔡老师写信安慰我”是触发点。
不仅要详细地描写“触发点”的过程,还要转变写作对象,既要细致入微地描写“老师”,也要抒发“我”内心的感受。
在抒发内心感受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用描写,如《再塑生命的人》:“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第02期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
书中涉及胡适、蔡元培、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人,将他们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通过故事点滴渐次呈现。
这十位先生已远去,往事亦随岁月尘封,可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为今日中国教育立下可鉴明镜。
先生们学贯中西,为世师表;以弱身御强世,为国家民族传承与担当。
不仅为中学生写作开拓了宏大殊特的文思视域、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素材,更昭示着经世学问之坐标及自由独立之人格伟力,示范着国师风骨与学人风度。
【先生丰碑】梅贻琦: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
先生瘦得风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联大的旗帜犹显妖娆。
梅贻琦生前选定把墓穴修在了“十八尖山”,这样在过世之后仍然能日夜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
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保护住这所大学。
【经典看点】素材关键词:坚守、坚忍、从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清华被占领,南开几乎被夷为平地。
为了保存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后一线生机,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决定南迁……1938年5月4日,由各方向辗转跋涉昆明的993名学生再次开课,于是有了中国教育史上如幻境般的短暂奇迹——西南联大……这一时期的梅贻琦,一改过去行事谨慎、不轻率表态的风格,遇事十分果断。
在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责驾驶它的责任。
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
”而他的从容也并没有失去。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的何兆武记得,有一年半的时间日本飞机天天来炸,师生天天跑警报。
2022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王选》观后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王选》观后感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他,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让中华汉字源远流长。
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电灯时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他给我们创造了快捷的信息载体,为数以千万计的人谋得了就业甚至致富的渠道,他让毕昇的发明进一步光大。
他,就是被大家尊称为“当代毕昇”的科学家王选。
这是一位让所有使用方块字的民族永远铭记的先行者、尊者、智者。
他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计算机数学系为第一系。
大学良好的基础课,使他养成一种严密思考严密推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对搞计算机研究是极端重要的。
大学四年浸染,使王选深刻领会了数学的奥秘,从1958年大学毕业到1975年,整整17年,王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就这样逝去了。
他经历了红旗机、ALGOL60编译系统、150机等科研攻关的艰苦与历练,饱受了病痛的折磨和政治的非难,也拥有了人世间最珍贵、足以让他托付一生的爱情。
也许命运让王选遭受这么多折磨,就是为了让他迎接更大的挑战。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地位,王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这一切都看的很淡,“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他很推崇北大研究生中流行的一句话:“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最终也会满口袋”。
拒绝急功近利,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胜利,这是王选和他妻子对待人生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2006年13日11时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在北京逝世。
一生饱受病痛折磨的他终于走完了忙碌苦累而意义深重的一生。
陪伴他一生,与他相濡以沫、又是他事业上得力帮手的妻子陈堃銶写下了“一生心安,半生苦累”这几个沉痛的字。
这幅挽联,凄婉中透着坚强,朴实中蕴含深刻,是对王选一生的准确概括。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选,就如一缕清风、一轮明月、一汪清水,活得高洁致远,走得飘逸洒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谨以此文纪念袁微子先生诞辰100周年
的迷人 画面和诗情 画意的语境。 基于这样的认识 , 我这样预设 了《乡下人 家》 这 篇课 文的教学 目标 : 正确认 读 “ 檐” 等5 个生字 , 正
确 美观地 书写 “ 棚” 等1 4 个字, 结 合 具 体 语 境 理 解 “ 时令、 捣衣” 等词语 i 诵 读 并 摘抄 写 得 形 象 生 动 的
先 生 之 风 3 山 高 水 长
— —
谨 以此文纪念袁微 子先生诞辰 1 0 0 周年
口 蓝 赞
2 0 1 3 年l 1 月3日, 教育大家袁微子先生 l O 0 周年 诞辰 日。 桐庐县教研室小语教研 员朱蓓华老师偕县
全 体 小 语 大 组 成 员举 行 了 “ 先 师风 范励 后 人 —— 纪 念 教 育 家 袁 微 子诞 辰 1 0 0 周年 ” 座谈会 , 并代 表 桐 庐
有 的 品性 : 通 达 又 内 敛 的 做 人 方式 , 智 慧 又 原 则 的
行事风 格 , 执 着又细致的工作 品质。 他做一行 爱一
行, 每一 行都 做 出 了别 样 的 风 采 。 入行教育 , 创 办 全
袁 老先 生的一 生有 着不朽 的精 神高度 。 先 生
其名 “ 微子 ” , 源 自老子《 道德 经 》: 视 之不见 , 名曰 夷; 听之不 闻, 名 日希 ; 搏之不得 , 名日微。 “ 搏之不
语 界 有 了一 个 思 想 深 邃 、 名 扬 海 内外 的 袁 微 子 先
生。
工作……袁老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介绍
中国 小语 教 学 改 革 的成 果和 论 著 , 引 起 国 际 的重 视 ,
袁 老 先 生 的一 生 都 满 怀 着 教育 的真 谛——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邹德慈院士为中国山地城乡规划学术事业的崇高贡献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邹德慈院士为中国山地城乡规划学术事业的崇高贡献赵万民I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20年12月28日,邹德慈院士永远的离开 了我们,全国的城市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学术界, 以及与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相关的科技领域,都在纪 念他。
巨星陨落,大家为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失去这 样一位优秀的前辈、一代学术巨擎、一位慈祥长者, 痛心和惋惜。
为缅怀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建树, 城乡规划学术界佩花哀默,叩首以表对先生的追悼 和敬仰。
邹德慈先生是我很好的学术长辈和老师,认识 邹先生近30年的时光,音容笑貌,语言文字,提 点和关怀,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邹先生对我国城 乡规划建设事业的贡献中,相当部分包涵了对我国 山地城乡规划学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我 仅从自己亲身体验到的3个方面,著文以悼念,告 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1对三峡移民工程和城市迁建工作的贡献最早认识邹德慈先生,是在1992年秋,我当 时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做博士研究生,导师吴良镛先生确定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为‘三峡工程与城镇搬迁" 的研究。
当时,邹先生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的院长,参与了我国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论证和城镇 迀建的工程技术工作,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 参与三峡工程相关前期工作的主要专家。
同时,中 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当时三峡库区城市和 城镇迁建的主要技术论证工作、以及后续搬迀规划 和设计工作。
吴良镛先生引我认识了 5R 患慈先生,并让我向邹 先生学习和了解关于三峡移民工程、城市搬迀、历史文化保护和发掘的相关技术问题、移民安置的政策问题等等。
而后,1993年我多次就三峡库区实地的调 研和资料研究工作与邹先生讨论交流,均得到他的指 导。
邹先生尽力为三峡移民安置和城镇迁建所做的努 力和贡献,据我所知大致有如下方面:(1)由于当时 国情,三峡工程的总体经费不宽裕,移民安置城镇搬 迁的经费划拨,是采取尽量节约和压缩的安置政策, 邹先生多次作为唯一的城市规划专家,在论证工作中 据理力争,充分阐明三峡库区的贫困现状,城镇迀建 工作的复杂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生,等等,为库 区城镇迁建和移民安置争取到适宜的政策,以及经费 划拨的合理补偿,惠及库区上百个城市滇的搬迁和上 百万移民的安置;( 2 )带领中规院,技术先行, 联合当时的四川、湖北、重庆等地方技术部门,分别 做了三峡库区的整体城镇搬迁规划、个体城市镇的搬 迁规划与设计、三峡库区重要城市和地区的城市设计、 市政工程和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三峡库区的景观再 造等。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纪念张澜先生
中 国现 代 史 上 诸 多 名 人 受 业 于
张澜名下 。 杰 出的社会 学 家 费孝 通先 生 . 曾 潼关 书到 问亲 安 . 子 出征 已二 有 年。
一
先 生 病 中仍 十 分 牵 挂 祖 国 的统 大业 , 《 发表 任何威胁 不 能动摇 中 国
圣人 之誉 , 名不虚传 也 。其高 风亮节 , ”
连政 敌亦无 不钦然 。
张澜 先生 的母 亲 逝世 时 . 生不 先
张 澜先 生 .还 是 位 卓 越 的教 育
家。
人 民解放 台湾 的决 心》 之声 明。 痛斥 国 际 上 当时 形 成 的 企 图 永 远 使 台 湾 独
生 的一生 吧!
张澜 先 生身 居高 位 . 一 九 四九 从
年 开始 . 曾任 晚清政 府 的 J J 宣 尉 他 lL I
史. 曾任 民国时期 的 IJ 省省长 张  ̄l tl 用 澜足 以安 四川 . 一点 是段 祺 瑞 十分 I这
如 张澜先生 . . 留 日时期 的青 年 张澜 . 曾公 开 的
好 啊 . 与 日 进 啊! 你是 俱 ” 然 而 . 澜先 生 . 张 却并 非 什 么 职 业 的道 德家 。他首 是一位伟 大 的爱
国者 。首 先是 一位刚直 不阿一 往无 前
铁 路 主 权成 为 中 国人 民挽 救 民族 危
亡 的一项重要 内容 因而 四川 人 民掀 1
政府机关中谋一低职. 遭断然拒绝 . 谆 谆相劝道:我不能任用亲人.你在家 “
维普资讯
≥ 赏 文 觅 ’ 屐影
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朱德 、 卿都 以曾是 先 生 的学 罗瑞
生 而为其荣 。 人 不可 以 不 自爱 人 不可 以不 自修 人 不可 以不 自尊
周哲文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周哲文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石炳荣来源:《中华儿女》2017年第14期“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我以为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位热诚的爱国者。
”这是冰心老人在《记八闽篆刻家周哲文》一文中对哲文先生作出的极高评价闽江,自西向东,由一眼山间细泉,在穿过福建的崇山峻岭之后,最终汇成波涛汹涌的大江,归入大海。
从闽江之畔走出的艺术家不计其数,但最具闽江品性的,可能要数周哲文先生了。
16年前,2001年8月21日,哲文先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带着对亲人的眷念,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传奇的一生和高尚的品行,却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不屈逆境之风自古以来,许多有所成就的大家,人生中总有一段历经磨难的岁月,这段艰难的岁月会让他们丰富自己人生的阅历,积淀对人生的感悟,积聚人生升华的力量,最终,在苦难和曲折中绽放自己人生的精彩,所谓,劳其筋骨,才可担天之大任。
哲文先生的一生就充满了这样的苦难和传奇。
1916年元月1日,哲文先生生于福建福州,自幼家贫。
12岁始在紫藤书屋接受清末举人谢葆珪先生的启蒙教育。
由于家境贫寒,在求学的过程中受尽家境富裕同学的凌辱和鄙视,就连师娘也因哲文先生拖欠束脩而百般虐待。
同学的冷眼凌辱,师母的恶语相加,让年幼的哲文先生从小就饱尝人间的世态炎凉,但哲文先生并没有因此消极颓废。
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也为了给自己赚取读书的束脩,不让同学和师母鄙视,年幼的哲文先生通过当时在省民政厅任职的堂叔,用自己擅写小楷的特长为民政厅誊写选民花名册而赚取笔资,用来抵交老师的束脩和补贴家用。
当时抄写名册需用盐酸原纸,在抄写的过程中,握笔的指头常被盐酸腐蚀脱皮,痛不可言。
为了能多写多得,只好买来医用胶布捆在指头才能动笔。
苦难的生活,让一个年幼的孩子过早地尝到到了人世的艰难,但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让哲文先生更为坚韧,并有了面对未来人生坎坷的精神基础。
“忆昔离家赴远征,半肩行李一青衿。
雄心不畏艰难改,有事终当事竟成。
山高水长这四个字写一段文案
山高水长这四个字写一段文案
1、这种山高水长的情谊真令人感动!
2、李老先生的品德学问山高水长,令人景仰。
3、你们的情谊,真是山高水长,我绝不敢或忘。
4、我是一个喜欢慢慢的走很长的路的人,喜欢用一个机器一个镜头用很久,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伙伴,可以一起看花开花落,山高水长。
5、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垂范久远。
6、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个最简单了,是后人评价严子陵的。
7、云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高水长,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各种时鲜水果,品种繁多,四季不断,昆明街头常年都有供应。
8、中部横贯公路太鲁阁附近的风景,真可用山高水长来形容了。
9、赞赏之余,回望田野,却又见天黄地老,山高水长,有沧海一粟自惭形秽之感。
学无止境,前程尚远。
让我们师生共勉,一路走好。
10、这一路,山高水长,风景之秀丽,笔墨难以形容。
11、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山高水长,不可遗忘。
周哲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周哲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我以为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位热诚的爱国者。
”这是冰心老人在《记八闽篆刻家周哲文》一文中对哲文先生作出的极高评价◎石炳荣闽江,自西向东,由一眼山间细泉,在穿过福建的崇山峻岭之后,最终汇成波涛汹涌的大江,归入大海。
从闽江之畔走出的艺术家不计其数,但最具闽江品性的,可能要数周哲文先生了。
16年前,2001年8月21日,哲文先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带着对亲人的眷念,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传奇的一生和高尚的品行,却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不屈逆境之风自古以来,许多有所成就的大家,人生中总有一段历经磨难的岁月,这段艰难的岁月会让他们丰富自己人生的阅历,积淀对人生的感悟,积聚人生升华的力量,最终,在苦难和曲折中绽放自己人生的精彩,所谓,劳其筋骨,才可担天之大任。
哲文先生的一生就充满了这样的苦难和传奇。
1916年元月1日,哲文先生生于福建福州,自幼家贫。
12岁始在紫藤书屋接受清末举人谢葆珪先生的启蒙教育。
由于家境贫寒,在求学的过程中受尽家境富裕同学的凌辱和鄙视,就连师娘也因哲文先生拖欠束脩而百般虐待。
同学的冷眼凌辱,师母的恶语相加,让年幼的哲文先生从小就饱尝人间的世态炎凉,但哲文先生并没有因此消极颓废。
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也为了给自己赚取读书的束脩,不让同学和师母鞋面有个破洞,怕被人看见不好意思,只好将右脚遮在左脚上面,生活的窘迫展露无余。
文革中,哲文先生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经历让他成为清查对象,遭受了严重的迫害。
身心的摧残,加上疾病的折磨,让哲文先生痛苦不堪。
哲文先生在青年时期,总是不断被生活的苦难折磨着,但坚强的哲文先生没有屈服于生活对他的蹂躏,他凭着对理想的执著,对艺术的热爱,终于挺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命运的多舛苦痛,在经历的时候,或许是一种痛苦,但若经历过去,这些苦痛就会积淀成为经历者人生的财富,就像一枚普通的顽石,在经历了刀锋力刻的苦痛之后,便会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
相尚以道。
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译文】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
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
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
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
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赏析一】《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
约写于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时期。
文章短小精悍,仅二百多字。
主题明确,议论充分,节奏明快,感情充沛。
它虽不似作者自己写的《岳阳楼记》那样浩瀚雄浑,也不似刘禹锡的《陋室铭》那般纤巧明丽。
但却以诚挚质朴的情愫,使人为之感动。
占地步再次,灵活多样的修辞风格。
【赏析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每读至斯,心中对严公子陵的追慕之情便会如潮汹涌。
然而,当我真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落实在笔头。
我却意外地发现自己也许还真没有读懂先生之高风!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夫子的君臣关系中,君主对待臣下以礼是臣子尽忠的前题。
先生受了格外的礼遇是不错的。
所以过去东商总以为,先生出仕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先生的高风也许正在于此,一个臣子得到了天子破格的款待,同学之情,古道热肠,没有一丝矫情做作。
和可以天子同榻而眠,天下学人能如此者有几。
于是,既不违背夫子君臣之遇的前提,又不合乎先生操守的答案也就清晰可见了。
正是身为天子的刘秀极尽的亲情,真正让先生感到了不可以情逾礼的重要。
于是乎,不仕比出仕更有高风可言。
如果出仕,先生也许会成为一个杰出的重臣,而【赏析五】就文章的精气神而言,能升华到《严先生祠堂记》与《岳阳楼记》那样高尚境界与伟大襟怀的,古往今来,能有几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讴歌的是严子陵,但在后人看来,那不也就是他自己最逼真的写照吗?分页:12。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我所认识的沈重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所认识的沈重先生
张冠哲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00(000)005
【摘要】耄耋年华笔益新,容光无减意横生。
龙城飞将今健在,廉颇持刀老冠群。
书法溯源尊汉俗,笔耕勤奋育后昆。
挥毫写尽松江水,斩将搴旗酒尚温。
这是沈重先生八十诞辰书展上,专程由京赶来参加开幕式的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长柳倩先生贺幛中的诗句。
笔者以为言匪溢美,状诚斯人。
沈重先生的书法从八十年代初声誉鹊起,渐为世人推重,与北京的沈鹏、辽宁的沈延毅比肩并称为中国书坛著名的“三沈”。
【总页数】3页(P)
【作者】张冠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
【相关文献】
1.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谨以此文纪念袁微子先生诞辰100周年 [J], 蓝赟
2.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缅怀韩礼德先生 [J], 苗兴伟
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记宋嗣廉先生 [J], 杨波
4.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陈仁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述要 [J], 黄文娟
5.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写在顾明远先生从教70周年 [J], 郭永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清风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8年第09期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留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的日本解剖教授。
每次听他课时做的讲义记录,他都要鲁迅拿给他看,并从头到尾用红笔添改,连文法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为了革命,鲁迅选择弃医从文,但藤野先生一丝不苟传授知识的态度一直激励他“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支粉笔万千桃李。
”这正是对老师的人生写照。
他们在平凡中默默奉献,在执着中教书育人。
一代代蒙童因他们而识字明礼,泽被四方;一批批人才从课堂走向社会,成为国之栋梁。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慨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表達了他对先贤严子陵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敬师爱师已成为一种文化,代代相传。
那么,在以言传世的作家们眼中,老师又是怎样的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