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模式调整对我国改革启示论文
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随着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我国高度集中的政策性银行多头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种监管模式存在着权力分散、责任不明确以及人力资源浪费等各种问题。
本文拟从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监管着手,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监管机制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监管的不同点,以期对我国的政策性银行监管机制的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监管;国际比较;启示一、问题的提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既作为中央银行又作为商业银行,并承担对金融活动的调节和监管。
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先后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IIC)、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IRC),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要求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003年4月,我国进一步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分离了中央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中央银行负责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
在上述各金融机构的职能方面,银行方面的事务归银监会管辖,证券方面的事务归证监会管辖,而保险方面的事务则交由保监会。
[1]“五龙治水”的监管模式以监管的权力划分为特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不适应高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的需要。
由于监管协调机制的不健全,在面对金融创新的时候,各监管部门往往从各自的监管角度出发,这时常造成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冲突。
例如:2003年初,货币市场基金推出方案上报证监会,因银监会和证监会在政策协调上未达成一致,货币市场基金出台时间被一再推迟。
当时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以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监管权到底该归属证监会、央行,还是银监会?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过程中。
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成功经营经验推进农发行转型之路
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成功经营经验推进农发行转型之路编者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成立至今,政策性业务不断市场化,带有补贴、政府指令的政策性业务比重逐步下降,自营开放性业务比重逐步上升,其商业化改革趋势不可逆转。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成功经营经验对我国农发行转型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福建银监局搜集整理了相关材料,现予编发,供参阅。
一、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模式(一)纯政策型运行模式。
完全享有国家信用,主要从事传统政策性业务,政策性银行本身为国家全资所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
以DBJ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一旦决定对某些产业提供政策性资金,则表明国家对这些产业加以扶持,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这些产业的投资热情随之高涨,政策性银行将逐渐减少其投资份额,转而扶持其他产业。
这种模式形成了一种政策性银行对商业性金融资金运用方向和规模的扩张性诱导机制,政策性银行投资规模随商业性金融进入的规模加以调整,使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互相补充而非替代,对融资对象加以扶持而非包揽。
(二)综合型运行模式。
政策性银行一定程度享有国家信用、兼营政策引导性业务、并直接参与商业性业务,既有国家全资所有,也有国家与民间资本共建。
最具代表性的是韩国产业银行(KDB),通过成立不同的业务部门经营及核算,在立足于传统政策性业务基础上,积极开展项目、企业并购、债务重组、承销债券和风险投资等业务,目标是成为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
(三)分离型运行模式。
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成立专门子公司,子公司或为政策性银行全资所有,或者与战略伙伴合资成立,专门从事商业性业务、参与市场竞争。
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把与商业银行产生竞争的出口信贷和项目融资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全资子公司IPEX-Bank经营,期间分两个步骤进行: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31日试运行阶段,作为行中行进行经营;2008年1月1日,该子公司正式作为商业银行独立运作,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和财务管理权限,受独立董事会管理,不再享受国家优惠待遇。
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推进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
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哈、俄、德发展政策性银行的经验与启示刘克崮2012-12-27 15:04:16 来源:《管理世界》(京)2006年3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
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加快政策性银行发展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任务。
2005年5月,我带队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德国,对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简称哈开行,下同)、俄罗斯发展银行和外经银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集团(简称KFW,下同)进行了考察,结合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三国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运作与发展从哈、俄、德三国政策性银行的实践看,其业务运作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一)业务运作机制1.有明确的业务领域。
哈开行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业、食品、纺织、造纸、化工、金属矿产、高科技和生产型与交通型的基础设施等领域。
俄发展银行以前业务领域主要是服装、食品等,现在政府则要求转向公路、能源、石油、机电和中小企业等领域。
KFW业务开始是针对战后德国经济复兴,主要集中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后来转型到出口信贷和中小企业,现在中小企业已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提供70.2%的就业,培训81.9%的劳动力,创造价值占所有企业新创造价值的48.8%。
近年来政策性银行把“走出去”作为重要业务领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如哈开行到周边国家,按照本国政策选择与哈国在技术上相关的加工企业、过境运输和基础产业项目,成为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都具有国家信用。
哈开行享有国家主权级信用,国际信用评级不断提高,现在是投资信用级别BBB-,是前苏联国家中少数享有投资级的银行。
哈开行在国外发债,政府出具安慰函支持。
德国政府对KFW的债务提供直接责任担保,发行的债券和债权凭证被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机构评为AAA。
根据欧盟谅解备忘录,从2008年1月1日起,KFW下属从事商业性业务的KFW出口信贷和国际项目融资银行将独立运作,不再享有政府担保和政府政策优惠。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和进行业务扩张 。 另外 , 信息技术 的发展为银行业 的并购提供 了强大 的动力 并保证 了银行 并购的实现。 银行业 的 并购重组是 国际银行业走 向全 能银行 的必 然要 求 ,并为全能银行的形成奠定 了坚实的基 础 。 2 全能银行趋 势。全能银行是指不受行业分工 限制,能够全面地 经营各种金 融业务 的银行。 . 国际银行业 向全能银行方 向发展最主要的原 因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 场竞争 和资本市场 的迅速发展 。 全能银行
维普资讯
国 际 银 纤 业 的 发 展 趋 势
我 国银 行 业 改革 的启 乖
【 内容提要 】 我国经济 改革正处于关键 的时期 , 银行业 的改革发展成为关键 中的关键 . 了解 国际银行 业的发展趋势 . 无 疑对我们大有益处 。国际银行 业 的发 展趋势是 :并购重组趋势 .全 能银行趋 势.商业银行 的新 寡头主导趋势 .合作竞争趋 势 及银行再造趋势。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 了我国银行 业的实际情况并针 对我国银 行存 在的问题 ,提 出了改革的政策建议。 【 键 词】 并购 关 中图分类号 :F 3 80 全能银行 寡头主 导 银行再造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6 62 0 )6 0 2 — 5 0 7 : (0 60 ~ 0 8 0 0 3
收稿 日 :20 期 0 6一o 4一 l O 作者简介 :国际关系学 院讲师 .经济学博士 ,北 京,10 9 。 00 1
@
维普资讯
T pc o u o i F r m I 专 题论 坛
与传统 的银行相 比有着 更多的优势:一是成本优势 。 全能银行把银行 、 证券 、 保险及投资管理和 咨询等各类金融 业务融入到一体化 的架构 中 ,形成所谓的 “ 金融超市 ” ,当不同的业务 由一个机构提供 时 ,其成本低于 由多个机 构提供 时的成本 。 二是竞争优 势。全能银行 通过提 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 使客户与银行之 间更加相互 了解 , 加强 了 双方的联系 , 有利于巩 固银行 与客户 间的合作关系 , 从而也使其在竞争 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 三是抗风 险优势 。 全 能银行具有 “ 内在稳定”的特征 ,由于全 能银行 的业务 多样化 和收入 来源多元化 , 银行 一部分业务如发生亏损可 由其他部分业务活动的盈利来补偿 , 这样 就可 以降低风险 , 使银行经营更加稳健 , 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 中表现 出更强的应 变能力和竞争力 。 3 商业银行 的新寡 头主导趋 势 。2 世 纪 9 年代 ,国际范围内的银行 并购风潮使银行 业的行业结构发生着 明 . 0 0 显的变 化 , 一方面体现在 主要市场经济 国家的银行数 目显著下降 , 银行业 的集 中度上升t另一方面体现在单个银 行 的规模显著 扩张。 商业银行的新寡头 主导趋 势 已经形成。 虽然寡头银行主导 的金融市场效率更高 , 中小银行 但 是不可或缺 的。 发达 的市场经济 中, 在 都是一个 由少数大银行和一大批 中小银行形成 的金融体 系 , 工合作 , 分 提 供着各种金融服务 ,保证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与大银行相 比,中小银行具有产权结构优势 、低交易成本优势 、市 场效率优势 、经营灵活和适应性 强等多方面的优势 ,这使得 中小金融机构还有很大 的生存 空间。 4 合作竞争趋势 。随着金融 自由化 、金融 电子化和金融国际化 的发展 ,国际银行业为了适应金融市场 日 . 趋激 烈的竞争 , 战略管理和组织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 合作竞争正在取代古典竞争 , 与此同时也发生着 金融企业与市场间 的相互替代 , 并导致 了大量的中间性组织—— 准市场 、 准企业组织的产生。 这些准市场 、 准企业组织的发展是在经 济发展 中市场与企业的相互渗透 、动态地调整各 自边界的结果 ,此一 时市场替 代了企业 ,彼一时企业替 代了市场 , 替代 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尽相 同,但最终的方 向都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 。银行业 的中间性组织主要有下述几种 : ( )代理银行业 。 1 在这 种形式的合作竞争 中, 代理行之 间向对方提供 同等 的业务机会 , 方法是代理行 之间在 对方开立 己方账户 ( 若是 两国之间 ,则是在外域银行开立从事清算服务的 当地 币种账户 ) 。这种合作竞争方 式最 为松散 ,没有统一 、标 准的协议 和通用的规则 ,操作效率较低 。 () 2 服务水准协议 。 这是取代松散 的传统代理行模 式的一 种更正规 、 更严密的合作形式 , 由一系列交易标 它 准组成 , 包括法律规章 、 具体 的操作 , 这种方 式使银 行得 以在跨国间的现金管理 、 支付等业务领域 内的交易合作
试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3200字
试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3200字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既往监管体系的缺陷,使其对金融监管理念和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在深入分析美国当前监管模式及其矛盾的基础上,探讨了本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期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防止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监管双重多头金融创新金融风险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导火线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体系相对完善的美国,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
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最终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和消费者保护法案》,使之成为"大萧条"之后最为严厉的一次金融监管改革。
本文试图对新法案的特点进行分析,以便对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给出建设性意见。
一、美国既往金融监管模式及其面临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并没有对金融业的经营范围作过多的干预,整个金融业还不存在人为的分与合的划分。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金融业先后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随后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美国最终选择了更具竞争优势的混业经营。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实施标志着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格局的终结,自此美国迅速转向混业经营。
(一)美国"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金融监管改革以来,采用了典型的双重多头的混业监管体系。
"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而"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即多个监管主体。
美国主要的监管主体主要包括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监理署、证券交易委员会、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等。
以上各个监管主体分别对各类金融机构实施专业的交叉监督,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主要由美国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执行。
"双重多头"的金融体制符合美国联邦制度高度分权的要求,突出了监管重点,发挥了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具体实施上能迅速到位和落实责任,因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制衡而表现出相互监督,从而也间接提高了监管效率,充分显示了竞争优势,可避免监管机构权利因过度集中而降低监管效力。
从国外模式看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路径
【 键 词 】 政策 性银行 ; 关 商业化 ; 国外模 式; 改革 ; 借鉴 【 中图分类号】 823 【 F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26 (08 l—07 0 10—78 2o )800 -2
一
、
政 策性 银行 改 革发 展 综述
的改革将可 以为我国提供重要 的模式参考 。
“ 瓶颈 ” 。目前来看 , 三家政策性银行 的服务 领域虽有差别 , 其 但 在微观上 的运作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却具 有很大 的共性 。其一 , 现有相 关法 规和章 程只规 定 了三家政 策性银行 的资 金来源 和 负债形式 , 而没有 对负 债规模 加 以限制 , 导致 与其资 产规模 相 比, 三家银 行负债规模 增 长迅速 , 经营风 险不断加 大 ; 二 , 其 长 期 以来 , 部分政 策性 银行在经 营管理 中缺少成 本核算和效益 观 念 , 际上行使 的是 “ 实 准财 政” 职能 , 依赖财政思想严 重 , 与财政 讨价还价 、争取较多 的财 政补贴成 为其 一项重要 的工作 内容 , 导致财政 的补贴支 出不 断增加 , 这不仅增加 了财政负担而且 还 助长 了银 行提 高经营 绩效 的“ 性 ” 其三 , 行经 营理念 和经 惰 ; 银 营模式 的落后导致 了银行 可持 续发展能力的 “ 弱化” 从 宏观角 。 度看 , 由于政策性 银行从 一开始 就缺 乏规 范 , 在运行 中有关 部 门又实 际上采取 了放 任的态 度 , 缺乏 有效监 管 , 对政 策性银 行 的实际运行情 况也未能及 时加 以总结 和政策调整 , 使得有些 矛 盾和问题不断累积 。因此 , 不管是从微 观还是从 宏观角度看 , 对 我国政策性银行 的改革 已迫在 眉睫。 20 0 7年 全 国金融 工作会议 确定我 国政策性 银行 的发展 方 向是要走 向商业化运作 。商业化运作是指银行依赖 自身敏锐的 洞察力 和分析能 力 , 综合 利用 市场 中的各种 信息 , 内部管 理 从 到外部市场定位 均注重市 场经济效益 的商业 行为和管理 行为 。 政策性银行 的商 业化改革 , 味着 以往主要依靠 国家指定 的重 意 点项 目作为 主要 业务 , 并享受 国家财税政策 “ 惠顾 ” 的政策性 银 行, 今后 将在一定程 度上开始与其他 商业银行 站在 同一条起 跑
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包括经营体制与管理创新、全球化理念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业务创新。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中国的启示是,经营体制和组织体系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基础,IT是商业银行创新的硬件,产品创新是银行创新的最好体现,提升人才素质是创新永恒的主题。
标签: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业务创新0 引言随着国内金融逐步开放,在中、外资银行同台共舞之际,加快国内银行的创新步伐是中资银行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外资商业银行以其管理完善、体制健全和敢于创新而著称,其金融创新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具有诸多优势。
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相信国内商业银行能在创新生命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核心竞争力。
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内容1.1 经营体制与管理创新。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业务的跨国银行,他们不仅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经营管理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其经营管理的金融产品所体现出的多样性也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因此具备国内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高效性。
作为长期从事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他们拥有成熟、完整和高效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能够保证外资银行在高风险和信息化的经营环境中,防范各种金融风险,能够高效而低成本地筛选服务理念、先进的营销技术和良好的信誉水平,使其在选择客户并为其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服务方面占据巨大的优势。
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力量的五大商业银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工具,在资源配置时考虑更多的是政府的意志,导致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回报率差(见表1)。
资料来源:焦瑾璞.金融专题讲座.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1.2 全球化理念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在全球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来配置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配置。
外资银行作为国际资本配置的中介机构,拥有其广泛的国际化网络。
除了在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建立网络之外,还在那些潜力巨大的新兴金融市场设置了大量的分支机构,为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
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对我国的借鉴及启示[摘要]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和孟加拉等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其带来的启示是: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方面的法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等措施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借鉴;完善一、国外的农村金融体制(一)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以农村商业性金融为基础,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导,以农村政策性金融为辅,三者共同发展。
1.政府色彩浓厚。
美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农民家计局、小企业管理局)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及土地银行合作社)都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出资组建。
而且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规定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免交存款准备金、不交税,对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进行利差补贴。
2.金融机构分工合理明确,形成优势互补。
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生产性的短期贷款和一些期限不长的中期贷款,在中短期农贷方面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则在长期贷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专门向农场主提供长期不动产贷款的联邦土地银行;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
3.农村金融市场化融资程度高。
美国金融市场非常发达,农村金融机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金融市场,比如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等来筹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4.农业保险体系层次分明。
美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私营保险公司、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三个层次。
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性险种条款、控制风险以及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私营保险公司则按承诺遵循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规定具体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并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费补贴;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主要负责销售保险单及具体业务的实施。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在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研究通过对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介绍,结合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的介绍,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不足,寻求解决方案,希望可以借助所学知识,借鉴欧美经验,制定促进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优化的方案。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国际经验;启示目录前言 (2)一、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概况 (3)(一)主要西方国家金融监管改革介绍 (3)(二)国际金融监管成功经验总结 (5)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7)(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7)(二)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8)三、借鉴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优化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的建议 (12)(一)合理推进混业监管发展 (12)(二)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12)(三)加强金融监管组织建设 (13)(四)加强对风险的全面监管 (13)(五)针对影子银行与离岸金融等进行监管补充 (14)(六)改善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 (15)结论 (16)前言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威胁再次显现。
在本次危机中,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不足,导致房贷风险在整个金融系统内部形成过度影响,是造成危机爆发并扩大的主要原因。
全世界都将目光转向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上,我国也同样开始重点关注金融监管体系[1]。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不断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存在较大的缺陷,相配套的金融监管机制也存在较大的不足。
因此,在金融危机后,我国也同样需要思考当前金融监管体系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当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路,这对于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其中美国、英国和欧盟地区的监管改革力度较高且成效较好,在遏制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胡农睿村金融改革地启示一、外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特色(一)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地特点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较为成熟,各金融机构间有着严格地职能分工, 既有较好地商业性农村金融, 也比较重视政策性金融机构地支农服务, 在监管和政府参与地程度上都有值得借鉴地地方.. 美国: 多元化体系职能分层明确,独立监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美国地农村金融体系架构层次分明,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型金融并存, 被称作“复合信用模型”, 是真正地职能协调地有效地多元化农村金融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私营机构及个人地信贷等农村商业金融为基础, 以农村合作金融地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 以政府农贷机构等政策性金融为辅助.私营产权地农村信贷机构产权明晰, 商业化地操作手段并没有使其完全舍弃农村市场, 而是利用商业性金融地管理优势, 向具有相应资金能力地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如大型农场主等提供资金支持, 充分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地资本需要.美国地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专门负责为农村基础设施地建设提供信贷以外, 还向一般农户或其它相对弱势地金融需求主体提供资金.按照服务对象地不同, 政策性金融机构又进一步细化服务, 如有专门针对农户生活性信贷地农户家庭署( ), 主要向无法从商业金融借贷地农户提供数额相对较小地信贷, 也为有意给农户贷款地商业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小企业管理局( ) 则针对信贷数额较小地涉农小型企业.美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独到地设计是建立了独立地、比较健全地农村合作金融管理体系,包括监管机构、行业自律协会、资金融通清算中心和互助保险集团.这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各自独立、职能各异、但目标一致,形成共同地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地管理服务体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农村市场地金融需求具有信贷金额小、风险大等特点, 将农村金融机构地监管与其他商业银行地监管分离, 能保证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地特殊性和实际制定出合理地监管措施,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地健康发展.. 日本、德国和法国: 政府适度指导,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明晰日本、法国和德国农村金融体系地共同之处是三国政府都主导或参与了其农村金融机构地初期建设, 但在这些机构日益发展成熟后, 政府都逐步退出或减少干预,使得其产权归属明晰.例如,日本地农村金融机构分为中央到地方三层,在创办初期,政府输入了大量政策性资金, 但政府与各级金融机构之间并无隶属关系, 中央农村金融机构只是对基层金融机构给予窗口指导, 其内部仍然是独立运行地资金系统.和日本一样, 德国地农村金融体系也分为从中央到地方地三层, 但政府对各金融机构地干预更少, 除了审计监督和风险防范体系由中央合作银行掌管, 其他均由各省级和地方金融机构独立执行, 各农村金融机构性质上是合作金融组织, 但在管理上借鉴地是现代企业法人制度.法国地农村金融机构以合作性质地信贷互助银行为主, 其产权清晰地原因是政府少有干预, 政府将合作金融地经营与信贷政策地参与分离, 一方面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地独立性, 另一方面成立全国农业信贷联合会作为省级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地国家级代表, 该联合会不从事任何银行和金融活动, 只参与农业信贷政策地决策, 这样就平衡了农村金融机构地政策性要求和自主发展地要求. 除此之外, 法国地农村金融机构都是在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基础上由下而上逐步建立起来地, 内生性地制度变迁也是其产权明晰地重要原因.(二)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服务地特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发展中国家地农村金融市场也普遍不成熟, 年第期改革与开放开放世界因此,不具有完善地农村金融体系,但各国均针对本国农村金融地特点开展了一些切实可行地农村金融服务, 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较为典型地有孟加拉和赞比亚.. 孟加拉:小额信贷孟加拉地格莱珉银行是小额信贷地成功典型, 该银行深刻了解孟加拉农村社会地特性, 抓住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经济地特点, 从而创造了独特地经营方式,满足了孟加拉地农村金融需求.其主要特点包括) 相同收入水平地农户组成信贷小组,每人存入少量资金(每周大约美分), 以此为基础贷给需要地农户, 并根据其还款情况决定今后地信贷额度, 这样既解决了农户小额信贷地需求,也确保了信贷小组地正常运作)为农户提供培训服务和保险, 从而提高农户地还款能力,且利率较低,需要政府补贴.小额信贷这种农村金融地形式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其适应传统小农经济环境, 早在正规金融机构引入之前民间地小额资金融通就已存在, 其掌握地信息优于正规金融机构, 具有先天地适应性( ).而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又极力抑制甚至打压民间金融机构, 则是出于期待挤出非正规金融组织, 以便更好地使正规金融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而(),()等学者在上世纪年代初就对此发表了不同地看法,他们对亚洲、非洲和拉美地案例研究证明这种政策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他们认为小额信贷是适应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农村地区地金融市场地,非正规金融地介入是必要地, 而且其利率定价机制也不会影响正规金融机构.. 赞比亚:业务创新赞比亚以金融自由化来改善金融服务不到位地问题, 最主要地改革措施就是实行利率市场化和解除外汇管制.更为突出地是, 考虑到本国收入差距较大地现实, 赞比亚在农村地区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地特点, 广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业务, 扩大商业金融在农村地区地覆盖面, 例如, 推出“ 账户”, 这是一种缩小功能地存款账户,只提供较少地(最基本地也是最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地)金融服务, 所以办理地手续费等交易成本低,符合农户地实际支付能力,吸引了大量农户.据统计,在开办“ 账户”服务地第一周, 就增加了新用户,预期到年,这一服务可以使赞比亚地银行账户中贫困人群地账户比例由增加到.其他业务创新还包括:商业银行利用邮政储蓄作代理, 减少了其在农村设立分支地成本; 改变原有繁琐地存款账户认证方法, 成立第三方信贷担保,扩大了农户信贷地可获性,(éí).,孟加拉地小额信贷适应于小农经济社会, 赞比亚地商业化业务创新可以用于较为发达地农区, 两国地经验恰好说明, 发展中国家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地农村金融模式, 不论是民间金融还是商业金融,都有其用武之地,这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地我国来说尤为有意义.二、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地启示:借鉴外国经验必须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地实际,从我国三次农村金融改革中,我们会发现我国地农村金融体系是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地变化而逐渐成形地, 只有充分考虑我国地特殊国情才能更好地借鉴国外地经验.、第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年———年)改革与开放年第期开放世界这一时期是形成农村金融体系雏形理不完善等问题.例如,政府放宽了农村方案: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银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地阶段,从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开信用社地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运用财政可以选择一名农村社员作为代理(村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始,直到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金解决其长期积累地不良资产问题.理) 为其筛选潜在地借款者并负责收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对于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 学术界贷款, 通过村代理收集借款者地信息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农业金融企业相继成立, 基本构成了我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三种及进入村级合同执行机制(如社会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农村金融体系地总体构架, 即以农业产权模式:纯粹地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罚), 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解决信息和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基层金融机完全地股份制.政府根据这些研究提供款收回问题. 构.这一体系改变了原有计划经济条件地政策方案, 在不同地区开展了实质性因此,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地发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下对农村生产地压抑, 适合了当时农村地改革年, 在江苏等地组建农村给予其合法地位, 是解决现有农村金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融地需求.商业银行试点, 在县市联社入股地基础体系中信用社等正规金融难以覆盖地地、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 上, 组建省联社年, 《深化农村信区和人群地最佳解决方案, 其具体地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年) 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扩大了改革营之道, 则可以借鉴赞比亚地特色业务这一时期农村金融地改革目标是试点地范围年初, 吉林省成立了地经验, 针对特殊地农村人群设计存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全国首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地农款业务, 这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地农村金融村合作金融机构.体系地整体构架.体系”.按照这一宗旨,农业银行完全撤至此, 农村信用社地改革进入了合、减少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地干出农村市场, 农村金融体系地分层更加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多元化产权预清晰,进一步明确了商业性、政策性和合模式地新阶段, 农村信用社地产权治理从美国、日本等国农村金融机构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地分工职能, 解决了问题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但从上述改革经验看, 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地创立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农业银行以往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交叉历程回顾来看, 目前地改革仍然是针对期起到了十分重要地作用, 特别在农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地问题, 也使得农村信用社有了自主发某个单一地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针对金融尚不完善地情况下, 国家应该加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展地空间.但是,信用社在商业银行撤出具有一定垄断地位地信用社)进行地,至对农村金融地资金扶持力度, 解决农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农村后也逐步商业化,虽有合作之名,却今,民间金融组织仍然受到压制,虽然有金融发展地资金瓶颈, 但随着农村金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长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在农村些地区政府对民间信贷持有默许地态机构地发展, 国家应该在适当地时候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融市场上, 形成了与农业银行竞争地度, 但依旧没有给予法律上地认可.因出在各农村金融机构中地所有权, 减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局面, 特别是在年以后, 大量建立此, 以上几轮改革仅仅解决了农村信用对其业务地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农村合作银行, 更加快了信用社商业化社地生存发展问题, 但单靠农村信用社地政策性指导应控制在保证其日常经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地发展倾向.同时政府对民间信贷组织一种金融机构可能难以满足现今农村金不受到过多干预地前提下, 若企图让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进行了整顿,限制了他们地经营活动,另融需求主体不同层次地融资需求.尤其村信用社等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起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方面, 政策性地农发行职能由综合性是考虑到我国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府地相关政策指令, 必然会使其陷入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向单一性转变, 只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平地巨大差异,这一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营定位地困境中.资金,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地拨付,不再此外, 几轮改革地主导权都不在农村金因此在农村金融改革进程中也应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与农户直接发生关系, 使得农村地区正融机构地手中, 改革自始至终都是自上量避免政府主导地外生性.我国自上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规金融机构远离农村金融需求主体, 这而下地, 如何避免由此带来地“外生性” 下地“外生式”改革归纳为“中央与地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成为了唯一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地.政府之间围绕着农信社改革所进行地注地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地垄断效应, 对此, 我们可以从国外农村金融体资博弈”,其后果是双方纠缠于如何完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农村金融体系地整体功能一定程度上被系中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农村信用社制度,如何分摊改革成本,而削弱,难以满足农村实际地金融需求.、承认并允许民间非正规金融地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和农户、农村企、第三轮农村金融改革( 年以发展业等农村金融供求主体不在这种博弈后至今) 我国农村金融二元结构现象明显, 中, 所以农村金融制度地供求均衡这个年后地改革是完善现有农村这是与我国整体经济地二元性吻合地, 最重要地问题常常被忽视, 改革后地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融体系地功能, 在商业性和政策性银因此在传统贫困农区, 非正规金融机构权结构不适用.这也是“外生式”改革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行逐步退出或远离农村金融市场地背景有着天然地适应性, 不应用正规金融来是不尽人意地原因之一.因此应给信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下,农村信用社身兼商业性金融、政策性取代非正规金融, 而应促成正规农村金社充分地自主选择权,减少行政干预,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金融和合作金融三种支农任务, 故国家融市场与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之间地互则难免使得改革地预期效果打折扣, 难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地改革力度, 主要动,孟加拉地案例也证明了其可行性.提以实现产权明晰地改革目标.针对其资本金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出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间地“互动”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年第期改革与开放。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重组和改革。
这次危机促使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缓解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并创造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银行业模式。
韩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对银行业进行重组和整合,加强监管和监督,并改善和加强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化。
这些改革措施以及韩国银行业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未来面对金融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首先,韩国的重组和整合机制可以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中国的银行业在过去几年也出现了大规模的重组和整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韩国的快速行动以及在重组和整合方面取得的成果,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在重组和整合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韩国加强监管和监督意识的做法,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借鉴。
监管和监督的失灵,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国的政府在危机爆发后,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和监管力度,以确保银行业能够更加稳健和健康地发展。
中国可以参考韩国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和监督力度,以确保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韩国的重组和整合机制以及对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改善,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借鉴。
中国的银行业在过去几年也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的透明化和规范化改善的力度,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韩国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启发和支持,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经历了重组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韩国的经验可以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一些启示和支持,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的政府和银行业而言,学习和借鉴韩国的做法以及加强监管和规范化的力度,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经历了重组和改革,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次危机中,韩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和监督,同时对银行进行了重组和整合,改善了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
国外国企改革经验综述及对我国国企改革启示======================================================================摘要: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表明:必须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建设及其完善。
同时应注意防止金融泡沫及金融风险。
应重视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及其市场规则的建立,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机制应有的作用。
同时要增强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并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衡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标准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民营化。
从西方企业形式演变历程看,随着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向强调政府干预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组织形式也大体经历了从私人企业为主向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转变的发展格局。
目前,世界各国国有企业已经先后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私有化或社会化及民营化,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增强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抗风险的能力,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就世界各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状况看,既有相通之处亦存在一定差别,其具体经验及做法是:一、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
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
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
论俄罗斯银行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保密级别:内部学位门类:经济学论文提交日期:2002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02年6月10号论文中文题名:论俄罗斯银行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俄文题名:?????????? ? ??????? ???????? ??????? ? ?????? ? ??????????? ?????作者及所在单位:李天籽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朱显平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分类标识:F830.251.2中文主题标识:俄罗斯 银行体制 改革 启示俄文主题标识:??????? ???????? ??????? ? ?????? ???????????总页数:44页开本是否有图、表:有6个表格论文摘要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已有近10年,在这10年中,俄罗斯建立了两极银行体制,央行确立起独立地位并转变职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逐渐规范。
但另一方面,俄罗斯银行体制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危机不断加深。
作为同样处于经济转轨期的中国,如能对俄罗斯银行体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分析,总结俄罗斯银行体系改革的教训和启示,将会对中国银行体制改革起借鉴作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银行体制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能;商业银行的基本类型、组织形式和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二部分,介绍了俄罗斯银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情况。
1、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俄罗斯逐渐确立了二级银行体制;2、俄罗斯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得到确立,并进行职能转换,其中包括使中央银行从单纯的资金供应者转变为货币量的宏观调控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是控制货币总量,并以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要调控手段;3、介绍了转轨经济中俄罗斯商业银行的体制和发展特点: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很不稳定、商业银行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都集中在莫斯科地区、俄罗斯商业银行在所有制上实现多元化、从产权特征上看,银行业与经济实体经济在相互渗透,金融工业集团最为典型、由于国内资本的短缺,俄罗斯银行业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同时,俄罗斯银行业也成为外国投资者的投资对象、一些大商业银行开始出现金融超市,业务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大等等。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袁井香
论日本的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及对我国的影响论文
论日本的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及对我国的影响论文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金融业发展水平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泡沫破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以及持续经济增长的困难等挑战面前,日本政府通过开展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试图重塑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复苏。
本文将对日本的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为什么进行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经济泡沫时期,其过度的信贷扩张导致了资产泡沫的形成,随后泡沫破灭,经济一度陷入长期的低迷。
此后,日本面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而这些不良资产又直接影响了银行业的稳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政府计划通过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来重建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复苏。
其次,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的主要措施。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开发性金融发展。
首先,日本政府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合并和重组,以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其次,政府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此外,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金融监管,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日本的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日本的金融改革为我国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我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金融挑战,如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等。
通过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并制定更有效的金融政策。
其次,日本的金融改革也为我国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市场。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的深化,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日本合作,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国际竞争力。
此外,随着日本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开发性金融发展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也可能对我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外银行业改革及启示
国外银行业改革及启示一、越南银行业改革历程和措施(一)推动政企分离,越南国家银行实施机构改革早期越南的银行业改革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越南政府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组成部分。
改革的重点是放权和私有化金融业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越南国家银行身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1990年出台的越南国家银行法将商业银行的职能从越南国家银行剥离出来,并相对应成立了4家新的国有商业银行,每一家商业银行面向不同的经济部门各自履行职能。
越南国家银行原有面向工业和商业的贷款职能划拨给了越南工商银行,原有面向农业的贷款职能划拨给了越南农业农村发展银行,原有面向国际业务的职能划拨给了越南外贸易银行,原有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划拨给了越南投资与发展银行。
越南国家银行的职能收缩为中央银行职能,包括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管理外汇储备,监管信贷机构等。
同时,越南政府允许建立股份制银行、投资银行和外资银行。
近期越南银行的改革主要是伴随着越南经济融入世界进程中开展。
例如,2001年越南与美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议,以及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结果是促进了越南外资银行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越南本土银行改革创新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关的改革内容包括将国有商业银行部分私有化以优化其股本结构。
通过增加银行资产规模的努力也是为了让越南的银行能达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下的银行股本国际标准。
(二)融入世界经济,越南外资银行逐步发展越南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对外开放银行业。
2004年之前,外资银行的业务仅限于持有合资银行小部分股份、开立分支行和设立办事处。
2004年,越南政府为了达到与美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议中规定的相关要求,须在2010年以前向美国开放外资独资银行,于对1998年出台的信贷机构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此外,越南于200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接受的条款之一也要求越南允许任何国家的投资者在越南设立外资独资银行。
为进一步落实越南与美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议,2006年越南政府出台了关于设立外资独资银行和合资银行的具体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模式调整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94-01
摘要政策性银行作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中央政府金融调控手段,在金融宏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部分国外政策性银行根据金融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市场化程度与多元化发展趋势。
我国政策性银行未来改革发展应当尊重我国具体国情,实现政策性银行的特殊定位与改革方向。
关键词比较金融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
自我国第一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成立以来,实践中针对政策性银行的运作与盈利模式就有诸多讨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既要学习借鉴和顺应世界各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时俱进,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因素,切实选择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重新调整的特征和趋势
(一)业务多样化和市场化运作发展态势
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形式多样化,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既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又兼营与其相关的商业性金融业务,既从事一般银行信贷业务又经营投资银行和证券业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来实现其多样化的经营目标。
在这方面,韩国产业银行(kdb)表现得尤为突出。
为了实现在2011年以前成
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亚洲领头银行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国
际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kdb不断扩充银行功能与手段,尤其是不断扩大项目融资、企业并购、债务重组、承销债券等投行业务。
最近数年间,kdb在企业外资融资中介、外汇交易等国际金融和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领域成为韩国金融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先导金
融机构,大大巩固了企业重组、咨询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
(二)总量的结构性倾斜及其逆转和扩张性态势
按照政策性金融制度设计的一般原则性要求,在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总量中,政策性业务应该占有绝对大的比重或向此倾斜,而其他辅助性或延伸的相关业务占比应该较小。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入发展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优惠待遇正在减少或趋于消失,使得政策性业务总量有所下降,政策性银行不断提高其经营商业性业务的比重,或者说出现了业务总量的结构性逆转,而且这种态势正在逐步扩大。
(三)分账户经营与公平竞争环境的经营态势
为了避免政策性银行借助政府资源从事不公平竞争,同时防止商业损失转嫁国家财政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国外兼营商业性业务的一些政策性银行采取分账户管理方式实现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业
务的综合经营。
国内外许多从事商业性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即通过特别账户或信托基金,实行专项管理,隔离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当今国外的政策性银行不断改革和多元化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下,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政策路径或思路可以考虑以下三条途径:
第一种政策路径,是最为规范地协调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关系的最佳路径,也是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真正意义和科学性所在。
但是由于政策性银行是代表国家利益而从事政策性的业务,提供准公共产品,依靠必要的财政资源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可厚非,也是防止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竞争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这种纯粹的理论期望很难付诸于实践。
第二种政策路径,是在政府减少或取消支持或财政援助的环境条件之下,分户管理将不同程度地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产生业务摩擦和竞争。
对此,最高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通过监管政策性银行所经营或兼营的商业性业务,而且必须是非主动竞争性盈利,不能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正面的市场竞争。
因此,在中国的国情和现有体制框架之下,不仅会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同商业性金融业务摩擦和竞争的程度,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政策性业务的开展和完成,需要提前做好科研调查与可行性研究。
第三种政策路径,也可以说是对上述两种路径思路的折中和协调。
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所有或控制的、并体现其政策意图的特殊金融机构,政府全方位的系统支持手段和机制始终不能缺失。
针对财政融资日趋递减的现实,目前关键的是政府支持方式的重新抉
择,即由直接支持向间接支持转变。
政策性银行主要依靠国家信用支持面向市场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由大量的财政融资向适时适量适度地提供财政资金或财务补偿、减免税赋转变。
根据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深入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性银行应该适度缩减业务总量或总体发展规模,调整业务发展结构,尽可能地扩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总量比重,在区域开发、机构设置、业务种类和方式等方面补充商业性金融的结构性缺失,以突出商业性金融在市场经济金融体制中的主体性和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政策路径,政策性银行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出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业务交叉,因为市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活动领域也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变动与调整的过程,相关法律或法规也是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的。
因此,政策性金融立法部门和政府监督协调机构,应该结合每一时期或每个阶段政府所确定的产业和地区发展政策及其具体政策性项目,随时调整更新和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领域、业务结构及其融资规模。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金融时报.2007.01.22.
[2]白钦先,王伟.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的”六大协调均衡”.金融研究.2004(7).
[3]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
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