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力与运动的考点解读及考点考向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对于解题和理解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力的计算等内容。
1.运动的描述:(1)位置: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空间位置,通常用坐标表示。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用Δx表示。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用v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
(4)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
2.力的作用:(1)力的定义:力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称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称为地球引力或重力,用Fg表示。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3)弹力:弹簧伸长或缩短时对物体的作用力,用Fe表示。
(4)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时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表示物体静止和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用Fs和Fd表示。
3.力的计算:(1)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
力的合成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两种方法。
(2)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平行于物体表面和垂直于物体表面的两个分力。
4.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也称为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都满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法则。
5.动力学:(1)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的物质属性,用m表示。
(2) 动量:物体运动的属性,计算公式为p=mv,其中p是动量,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运动和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物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运动中,我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二、力的作用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是向下的。
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和力的现象。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第七章--力-运动和力(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备课一体化资源
第七章 力 运动和力一、力的概念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关于力的概念的理解(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就是受力物体.(2物体.(3(4)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2. 3.力的作用效果:(1 (2注意:两者只要有一个改变或同时改变,都叫运动状态的改变.例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虽然速度大小不变,但速度方向在时刻改变,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4.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2)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二、弹簧测力计5.弹力(1.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拉力等.(2)产生条件:(36.弹簧测力计(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或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3)使用:a.使用前①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③轻轻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被外壳卡住.b.使用时①测力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拉力方向平行,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摩擦.且要使弹簧测力计的中心轴线方向与拉力的方向一致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其示数=整刻度值+后面的小格数×最小分度值.(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口诀:认分度、看量程、先调零;要顺拉、勿摩擦、不猛拉;正对看、记数值、带单位.若未调零就使用,则要用读出来的示数减去未调零时指针所对应的示数.③弹簧测力计特殊情况下的判断.三、重力7..(注:地球表面及附近注意:对重力的理解①的大小一般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①重力是非接触力,空中的飞机也受到重力的作用.8..9.其中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g10.1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注意:对重心的理解①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①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①一般来说,物体的重心越低,物体就越稳定.12.常见的物体的重力:①普通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 N;②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0.5 N;③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为5 N.四、运动和力13.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2(3)假如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0,物体的运动将不受影响,远地运动下去.14.牛顿第一定律(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2状态.注意: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①“一切物体”表明该定律适用于任何物体.①“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理想情况下物体不受力,实际情况下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①该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时的运动规律.(3.注意: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能仅根据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变化来判断力的大小或变化.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要看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且受到的是非平衡力.15.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影响因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3)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①踢出的足球在空中飞行;②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③锤头松了,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其套牢;④车启动时,人会向后仰,紧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倾;⑤用“拍打法”除去衣服上的灰尘;⑥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⑦汽车紧急刹车时,要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⑧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4)惯性的利用与防范惯性的利用: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要助跑.惯性的防范:安全带、公交车上的扶手.五、二力平衡16衡状态.17.二力平衡的条件(1(2(3(418.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根据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另外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ab .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a b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一定受力且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19.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六、摩擦力 20.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其中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就叫静摩擦力. (2)大小:总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拉力、推力、重力等). (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注意:对静摩擦力方向的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也可能相同.例如,人走路时脚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同.一对平衡力一对相互作用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一定同时存在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21.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其中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滑动摩擦力.(2(3.(4.(5)增大有益的摩擦:a..b.粉、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煤渣.c.变滚动为滑动。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其中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理解力的概念,了解不同力的性质和作用,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
接下来,我将为你总结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知识点。
一、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的原因。
以下是力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性质:1.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所指方向即为力的方向。
3.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这些力可按要求进行合成,得到合力,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可通过向量图解法求得。
4.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沿不同方向分解为几个力,分解后的力互相垂直,且合力等于分解后各力的矢量和。
5. 力的平衡:当物体上的所有力合成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二、力的作用和效果力对物体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效果:1. 给物体以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有合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合外力,m是物体质量,a是物体加速度。
2. 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力可使弹簧伸长。
3. 改变物体的速度: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影响,使物体改变速度或方向,如摩擦力可使物体的速度减小。
4. 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力可通过物体表面进行压力传递,产生压力效果。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质点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合外力为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不同物体间产生的两个力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与不平衡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弹力等内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状态改变或产生运动的物理量,它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三种:使物体产生运动、使物体停止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速率。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常用的方法有力的正交分解和力的正交分量法。
四、平衡与不平衡力当物体所受的多个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平衡。
如果物体所受的力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此时称为不平衡。
五、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力的作用都必然同时伴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对象不同。
六、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与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相等,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力的大小相等。
七、弹力弹力是指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八、其他知识点1.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压力: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
3.功:是力沿着运动方向所做的力的大小与移动距离的乘积。
4.功率:是功对时间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5.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时具有的做功能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下面是关于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准备中考物理考试。
1.力的定义和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方向的原因。
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所受的加速度。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或物体的静止状态将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即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它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3.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加速度的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也就是说,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5.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多个力按照矢量相加的方法得到一个合力。
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按照垂直或平行于一些方向的分力进行分解。
6.平衡力和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称为平衡力。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为静力平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动力平衡。
7.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指的是两个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8.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形变后所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与物体形变的大小和方向相反,并且遵循胡克定律,即弹性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9.简谐振动和弹簧振子:简谐振动是物体在恢复力的作用下沿一些方向来回振动的运动形式。
弹簧振子是一种简谐振动,它由固定在一端的弹簧和挂在另一端的物体组成。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讲义
1、本章是初中力学板快的核心,历年中考重点分布在:①力的概念,②力的测量,③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三要素,④牛顿第一定律,⑤二力平衡的应用。
2、考试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居多,考点分布均衡。
3、本章对力的图示的考查也几乎是每年必考,2004—2008年都有所设计。
4、预计2011年中考仍会以力与运动的关系和力的示意图两方面作为考点。
12.1运动的描述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12.2运动的快慢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初二物理:“力、力与运动”必考点总结.doc
初二物理:“力、力与运动”必考点总结第七章力0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02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整理力与运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滑动摩擦、斜面运动、简单机械等知识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方向等性质。
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
力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有大小和方向的合力称为力的合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静止的力:静摩擦力、支持力、张力等。
2.使物体运动的力:推力、拉力、摩擦力等。
3.使物体改变速度的力:重力、摩擦力等。
4.使物体形状改变的力:弹力、张力等。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可以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求解。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可以利用力的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进行求解。
四、牛顿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的状态不会自发地改变,除非外力作用于物体。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是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为F=m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五、滑动摩擦滑动摩擦是物体在相对滑动时发生的摩擦,会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减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材质成分、表面粗糙程度无关。
六、斜面运动斜面运动是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
在斜面上,重力可以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与物体质量之比。
七、简单机械1.杠杆:是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力的放大或方向变换的一种机械。
杠杆有一定的杠杆力和杠杆力臂。
2.轮轴:是一种可以使物体沿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梳理第8讲力、运动和力第1课时力、牛顿第一定律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使用 及 读数
易错
测量时: (1)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摩 擦; (2)用手拉住弹簧测力计上端的拉环,不能触碰刻度盘; (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 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其示数=整刻度值+后面的小格数×分 度值。如上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2.6 N 记录时:既要记录数值,又要明确单位 只有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才会与它受到的拉力成 正比,若超出此范围,会失准或被破坏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考点2:弹力 1.弹力
弹性
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 质(如弹簧、橡皮筋等都可以发生弹性形变)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弹力 易错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 弹性形变 而产生的力,常见的弹力有拉力、 支持力、压力等 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大小:在弹性限度内,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 大 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 相反 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处 影响因素:a.弹性形变程度;b.材料 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收缩的方向;杆一端受到的弹力方向不一定 沿杆的方向
物理
甘肃专版
7.(人教八下P8习题改编)如图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是 1.8 N,该物体的 质量为 0.18 kg。(g取10 N/kg)
2025版
物理
甘肃专版
考点3:重力
定义
由于 地球 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 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正比
2025版
初中物理中的力与运动问题解析
初中物理中的力与运动问题解析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与运动是重要的基础概念,下面将对初中物理中的力与运动问题进行解析。
一、力的概念与特性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并遵循以下特性:1. 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可以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拉力计等工具来确定。
二、力的分类力可以按照不同的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接触力:是物体接触时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2.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普遍力。
3. 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4. 电磁力:是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如静电力、磁力等。
5. 标准力:是一种特殊的力,用于测量其他力的大小。
三、牛顿三定律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念长期主导了物理学发展,直到牛顿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定律,才得以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力与运动的认识。
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3.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求解力的合力或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将该力分解为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和平行方向上的分力。
五、运动的描述与运动图像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考虑力的作用。
通过运动图像的绘制和分析,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运动和力是物理中的基本概念,涉及到物体的状态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的详解总结。
1.运动的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物体可以沿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也可以做旋转运动。
2.速度和位移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公式v=Δx/Δt表示,其中v 表示速度,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间隔。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变化量。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除以时间,用公式v平均=Δx/Δt表示。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其中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求其中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来得到。
4.加速度和速度变化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用公式a=Δv/Δt表示,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变化,Δt表示时间间隔。
加速度可以是正的(加速运动)或负的(减速运动)。
5.物体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处于没有任何阻力和支持力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由重力决定的。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大约是9.8m/s²。
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可以用公式s = 1/2gt²表示,其中s表示位移,g表示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
6.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也即静止物体将保持静止,运动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7.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牛顿第二定律是物体力学运动的基本定律,它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用公式F = ma 表示,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8.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它表明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9.原动力和动量守恒原动力是指物体在接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原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常见考点解析
初中物理常见考点解析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存在许多常见的考点,这些考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常见的考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力与运动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也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
常见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的学科,主要涉及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2. 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学生需要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另外,受力分析是物体运动中重要的考点,学生需要学会分析不同方向的受力,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3. 平衡和力的合成平衡是物体受力情况中的重要考点,学生需要学会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
此外,力的合成也是常见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力的合成图解法和力的三角形法则。
二、电学电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等内容。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电学考点如下:1. 电流和电压学生需要掌握电流和电压的基本概念,了解电流的方向和电压的正负极性。
另外,学生还需要通过欧姆定律来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 电路和电阻学生需要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阻的作用。
此外,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其电阻的计算方法也是常见的考察内容。
3. 连续性和等效电阻连续性是电路中的重要考点,学生需要理解连续性原理和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等效电阻的计算方法,掌握串联、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计算公式。
三、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现象的学科,涉及到反射、折射、光的颜色等知识点。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光学考点如下:1. 反射和折射学生需要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规律,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全反射的概念及其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
2. 光的颜色了解光的颜色是光学考点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光的三原色和二次色的概念,明确光的颜色与反射、折射有关的原理。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二篇)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中考物理中,运动和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也是考试中必考的内容。
以下是运动和力的高频考点总结:一、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
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2. 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保持不变,即速度不增也不减。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根据速度公式,可以推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位移=速度×时间三、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根据速度公式,可以推导出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位移=初速度×时间+加速度×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四、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1. 力的作用:力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环境的作用。
它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形状或者改变物体的状态。
2. 受力分析:对于一个物体,要进行受力分析,需要考虑到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
五、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是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决定的。
公式为:加速度=合力÷物体质量六、重力和弹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一种物体弹性形变后所产生的力。
它的方向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七、摩擦力和斜面上的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按照方向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斜面上的力:当物体沿着斜面运动时,重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运动和力考点总结一、考点1 力1. 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对于力的概念理解(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就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3.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4. 力的示意图(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例如一个运动的小车存在四种力的作用,拉力、摩擦力、重力和支持力,四种力的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图1(2)力的示意图理解要领: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5.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1)力总是成对出现的;(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考点2 弹力1. 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初中物理《力、运动和力》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 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更 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 的方法:变滑动摩擦为 滚动摩擦 ,使接触面彼此分开 或脱离,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等.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的 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 二是使物体发生 形.变力的三要素是:力 的 大小 、 方向 、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 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可以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出来,用箭头表示力的 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 示力的 作用点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 大小 .
[帮你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来静止的 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永远静止;二是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 不受力的作用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不需要力来 维持.2.(1)惯性不是力,力有三要素,惯性只有大小,所以 我们对惯性进行描述时,只能说某物体“具有”或“由于” 惯性,而不能说某物体“受到”或“产生了”惯性.(2)惯 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物体的惯性就大, 运动状态就不容易改变;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 快慢、是否失重均无关.
★ 常考点二 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 特性叫 弹性 .发生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发 生 弹性形变 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 的方向 相反 , 弹性形变 越大,弹力越大.
2.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的仪器是 测力计 ,实验室 常用的测力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其工作原理 是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
中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解析
中考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解析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能量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力与运动是必考的内容之一,下面将对力与运动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
1. 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变形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的相互作用力,如物体放在平面上的支持力、摩擦力等。
(2) 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产生的力,如弹簧力、拉力等。
(3) 引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力,如物体的重力。
(4) 磁力:是由磁场产生的力,如磁铁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
(5) 电力:是由电场产生的力,如同性电荷之间的排斥力、异性电荷之间的吸引力。
2.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根据运动的性质,运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直线运动: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速度的大小为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曲线运动:物体在非直线轨迹上运动,速度的大小为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时间的比值。
(3) 匀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相等的路程。
(4) 加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
(5) 减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大小逐渐减小。
(6) 平抛运动: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和一定的发射角度从水平面上抛出,在自由落体的基础上加上了水平方向上的匀速运动。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大小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比值。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当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时,物体B对物体A必定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中考物理考点讲解运动和力
中考物理考点讲解运动和力2019中考物理考点讲解运动和力2019中考物理考点讲解: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
秒表(实验室用)单位:sminh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力1.力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施力物体。
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受力物体。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小铁钉)。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了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一只手去拍击另一只手,两只手都会疼痛;用手压弹簧时,有弹簧推手的感觉。
我们可以称之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直线性)、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性)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改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我们就说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也随之改变。
例如,以不同大小的力拉拉力器,方向、作用点相同,用的力越大,被拉的越长(控制变量法)。
所以要研究一个力的的作用效果,就必须明确这个力的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 1、用一根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是一种表示力的方法: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③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在同一个力的示意图中,力越大,线段一般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了。
所以,它对于分析一个力来说,既形象又直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力与运动的考点解读及考点考向
考点解读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符号F表示。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力不能单独存在)。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 N。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7.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④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
8.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3)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作“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二、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2.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4.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同一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力大小还与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材料的物体,发生相同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大小不同,即弹性强弱不同。
5.弹力的基本特征:
(1)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2)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且总是与接触面垂直。
(4)作用点:作用在施加外力的物体上,也可等效在接触面的一点上。
三、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符号是G,单位是N。
2.重力区别于其他力的基本特征是:
(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无论固体、液体、气体都受地球的吸引。
(2)重力特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3)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体。
3.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G=mg,其中g=9.8 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 N/kg。
表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N。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我们通常把物体的重心当作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支撑法和悬挂法来确定它的重心。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总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在圆心,空心球的重心在球心。
4.稳度
稳度就是物体的稳定程度,稳度越大,物体就越不容易倾倒。
提高稳度的方法:一是增大支持面,二是降低重心。
5.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四、摩擦力
1.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接触面粗糙。
B.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C.两个物体之间要发生运动或已经相对运动。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5.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①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③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加物体间的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②用滚动代替滑动;③加润滑油;④利用气垫。
⑤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考点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