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89b0ad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9.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Unit 1 人们生活与环境,Unit 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Unit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本教学设计将针对全册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地理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八年级地理(下)全册的知识点,提高地理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八年级地理(下)全册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
2.教学难点: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整理和分析全册知识点,设计教学活动和案例。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全册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全册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各个模块的内容。
3.操练(20分钟)针对每个模块,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地理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59d7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d.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9c3cc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f.png)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二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26ae7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c.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篇一一、目标导学知道东北地区的显著特色。
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概况。
二、知识梳理1、请说说东北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的含义:2、东北三省包括3、东北三省地下以,主要的河流有。
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请在地图上指出本区的主要山、河、平原。
4、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是。
三、探究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四、巩固练习1、东北三省指的是()A、黑龙江、吉林、河北B、黑龙江、吉林、辽宁D、吉林、辽宁、内蒙古姓名:评分:C、黑龙江、内蒙古、辽宁2、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分别是()A、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C、长春、沈阳、石家庄3、“冰城”是指()A、哈尔滨B、长春C、沈阳D、西安B、哈尔滨、长春、沈阳D、太原、石家庄、哈尔滨4、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5、我国最大的平原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D、三江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6、下列河流是中朝界河的是()A、鸭绿江B、黑龙江C、额尔齐斯河D、松花江7、下列四幅图,反映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是()8、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分布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9、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A、气候冷湿C、冬短夏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10、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A、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11、关于东北三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B、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C、东北三省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D、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12、下面关于东北三省气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B、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C、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D、纬度较低,又紧邻着亚洲北部温暖的夏季风源地13、东北三省地形以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因此,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0e90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e.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篇一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61fb4ae70b4c2e3f562763b3.png)
情境荟萃
图释导学
梳理归纳
评价园地
情境荟萃 江南水乡 北方雪景 青藏雪山
图释导学
地理差异显著 四大地理区域
一、地理差异显著
江
江
南
南
水
油
乡
纸
伞
谈谈生活中你所了解的地理差异
吉
林
新
冰
疆
上
馕
捕
饼
鱼
一、地理差异显著 联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原因。
梳理归纳
地理差异显著 中 国 的 地 理 差 异
四大地理区域
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差异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秦岭—淮河界线的地理意义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与地形区的联系 四大地理区域与气候类型的分布
评价园地
1.下列因素不属于影响我国“东耕西牧”农业特色的是( )
A.地形差异
B.纬度差异
D C
A B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
,②是
。 秦岭
淮河
评价园地 5.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问题:
D C
A B
(3)四大地理区域中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是 ;气候
C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是 。
D
评注圈点
总结: 反思:
谢谢
C.降水量的不同
D.距离海洋的远近
2.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青稞
D.小麦
B D
评价园地
A
3.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年均温0℃等温线基本一致 B.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C.与年平均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43227fc6daef5ef7bb0d3c23.png)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学习新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a6bc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e.png)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图演示]图5.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
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
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
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
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6b625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a.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全面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国民经济与区域发展课时一:国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述-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国民经济的概念和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区域差异。
-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理解。
- 教学重点: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概念。
- 教学辅助:教材P1-P5。
课时二:中国的区域发展-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包括东、中、西、南四大区域的特点和发展差异。
- 教学方法:讲解与图表分析相结合,通过地图和数据比较,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区域发展的特点。
- 教学重点:中国的东、中、西、南四大区域的特点。
- 教学辅助:教材P6-P10。
第二单元: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课时三: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常见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起因和影响。
- 教学方法: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 教学辅助:教材P11-P15。
课时四:地震与火山活动- 教学内容:讲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特点。
- 教学方法:讲解与实例分析相结合,通过图表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实际情况。
- 教学重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特点。
- 教学辅助:教材P16-P20。
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教案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8d78e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3.png)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 第一课线条与符号的使用
- 第二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第三课农业与农产品加工
- 第四课人口与城市
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时安排
- 第一课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与发展
- 第二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第三单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课时安排
- 第一课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 第二课城市与人的居住
- 第三课城市与交通
- 第四课城市与商业
第四单元科技与环境保护
课时安排
- 第一课科技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三课环境污染与保护
第五单元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
课时安排
- 第一课世界地理概述
- 第二课中国地理概述
- 第三课中国的自然风光
- 第四课中国的交通与通信
第六单元土地资源与风景名胜
课时安排
- 第一课土地利用与保护
- 第二课风景名胜与旅游
第七单元地球与地图
课时安排
- 第一课地球与地球运动
- 第二课地图与地图制作
第八单元综合复与测试
课时安排
- 第一课综合复
- 第二课综合测试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的课时安排。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相关的主题和课时内容,以便学生全面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终稿]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5f2e2f7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d.png)
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终稿]一、第一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海陆位置。
地形特点: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热带气候。
1.3 教学方法使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提高节约意识。
2.2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种类: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
自然资源的分布:地区差异、优势地区。
自然资源的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
2.3 教学方法使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三、第三章:中国的地理分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划分及各个地理分区的特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分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地理分区划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各个地理分区的特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
3.3 教学方法使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中国地理分区的划分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地理分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第四章:中国的行政区划与人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划分及各级行政区划的特点。
使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行政区划划分:省、市、县、乡镇。
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分布。
4.3 教学方法使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中国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五、第五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主要产业。
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1965f7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d.png)
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一: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自然条件的分布特点- 掌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全球自然条件分布- 气候分布- 土壤和植被分布- 水资源分布- 矿产资源分布2. 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 地形地貌与人口分布- 气候与人口分布- 水资源与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是否有关系2. 概念解释:介绍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概念3. 全球自然条件分布图观察:呈现全球自然条件分布的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4.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析不同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形成小结论5. 人口分布分析:让学生观察人口分布图表,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6. 小结:总结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7. 拓展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的人口分布现象8.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理解程度9.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关系教学资源:- 幻灯片展示全球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图- 练题教案二: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教学目标:- 理解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内涵- 了解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学内容:1. 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区域联系的实质- 区域联系模式- 区域联系的意义2. 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 自然条件相似的区域合作- 产业互补的区域联系- 跨国公司与区域联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概念和意义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内涵3. 区域联系模式分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区域联系模式的特点和作用4.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区域联系模式进行研究和讨论5. 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案例分析:呈现不同区域的合作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方式6. 小结:总结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7.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8.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理解程度9.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重要性教学资源:- 幻灯片展示区域联系模式和合作案例- 练题教案三: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 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2. 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 资源的合理利用- 环境保护- 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3. 生态环境案例分析:呈现一些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4. 可持续发展原理和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方式5. 小结:总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 宣传环保活动:让学生设计宣传海报或口号,提高环保意识7.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8.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个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动教学资源:- 展示生态环境案例的图片或视频- 练题以上是《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的教学大纲和部分教案内容。
2023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
![2023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eb04f3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7.png)
2023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资源1.1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1.1.1 中国的地形地貌- 了解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区域分布情况- 掌握不同地形地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1.2 中国的水文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分布- 了解中国的水文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分布- 掌握中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分布及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1.1.3 中国自然资源- 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掌握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2 世界地理环境与资源1.2.1 世界自然地理条件- 了解世界主要地形地貌类型的分布及其地理环境特征- 掌握不同地形地貌类型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2.2 世界的气候类型和分布- 了解世界的气候类型和分布的基本特点- 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2.3 世界的自然资源- 了解世界主要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掌握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人文地理环境与发展2.1 人口与城市2.1.1 中国人口- 了解中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 掌握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措施2.1.2 世界人口- 了解各大洲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的基本情况- 掌握各个国家人口发展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措施2.1.3 城市与城市发展- 了解城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掌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2 经济与区域发展2.2.1 我国的经济发展-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掌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措施2.2.2 世界的经济发展- 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 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2.2.3 区域发展- 了解区域发展的概念和内容- 掌握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3 文化与地理2.3.1 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代表性文化遗产- 掌握文化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3.2 世界文化- 了解世界主要文化和文化遗产- 掌握文化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203dc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b.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是根据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材编写的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指导,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地理下册全册的核心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2. 第二单元:水资源与利用3. 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4. 第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地理知识。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本教学设计建议按照以下安排进行教学:1. 第一周: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的教学2. 第二周:第二单元水资源与利用的教学3. 第三周: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的教学4. 第四周:第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5. 第五周:复和总结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学设计建议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参与度。
2. 作业与考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带反思)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79e59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f.png)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带
反思)
1. 教案概述教案概述
- 教材版本: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
- 教案目标:全面讲解和讨论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 教学内容:包括各个单元的重点概念、知识点和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练题
2. 教案结构教案结构
- 每个单元教案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 课时内容: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列出具体的课时计划
- 教学重点:列举该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师提供备课参考
- 教学方法:推荐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练、总结等环节
- 课堂活动:提供一些互动活动和实践任务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 教学反思:对每个课时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3. 教案特点教案特点
- 简明扼要:教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逻辑结构呈现,易于教师理解和运用
- 紧密结合教材:教案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确保学生掌握教材重点和难点
- 强调实践与练: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通过活动和练题提升研究效果
4. 教案使用教案使用
- 教师使用教案时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 学生可以参考教案进行预和复,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案的详细内容请阅读附件,希望本教案对教师和学生都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和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教案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61d6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6.png)
人教版八班级下册地理教学教案3篇人教版八班级地理下册教案1第一节的疆域(两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观看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同学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育同学运用地图学习地理学问的力气。
2、在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育同学的操作力气,3、使同学能在疆域图上辨别及在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宽敞的疆域,激发同学的民族傲慢感,并进行宠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唱歌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支配: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一章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的疆域一、宏大的祖国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二、宽敞的国土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跨近50个纬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唱歌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同学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秀丽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宏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到底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学问,深化地生疏我们宏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板书〕第一章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的疆域一、宏大的祖国〔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707da6a3f90f76c661371afd.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结合已有知识,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3、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4、通过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在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及划分标准教学难点: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随家长到外地探亲?你所去的地方与盐城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多媒体打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大家所说的外地与盐城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外地与盐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这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学习完中国地理总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中国的区域地理,以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了解。
二、地理差异显著A、学生活动:看书2、3两页,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由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学生讨论交流,整理学习的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师总结B、学生活动:比较图5.3和5.4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书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不同的景观,比较陈述,并且分析原因三、四大地理区域问题:(1)各小组根据课文和已学知识举例说说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
要求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学习新课: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板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重要界线:秦岭——淮河线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
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四、师课堂评价、小结: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
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3课时)学习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堂学(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
那么北方有哪些自然特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1.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以东以南,- 以北,东和。
2.地形以和为主。
地形区:东部为平原和平原;西部为高原。
3.气候该地区主要气候是气候,气候特征是。
4.土壤东北平原为土地,高原和平原为黄土地。
读图·析图1、认真图6-1-1,从图中找出:(1)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2)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3)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4)海洋:渤海、黄海。
(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图6-1-1- 毫米,属于区。
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图6-1-2图6-1-3图6-1-4(2)知识归纳总结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北方地区一、黑土地黄土地1、范围2、地形3、气候4、土壤5、河流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耕地2、粮食作物3、经济作物4、春旱5、冲积扇(四)巩固训练,探究一、单项选择题拓展提高二、综合题【拓展创新】教学反思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4课时)环节活动内容我的教案反思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重点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难点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课堂(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读图·析图1.读图6 -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学习2.读图6-2-2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6-2-2 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__ 。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__ 。
(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原因是。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
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图6-2-3 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