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3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汇总

合集下载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199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1)B (2)D1999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两年高考真题分题型汇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两年高考真题分题型汇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一诗歌手法(一)修辞手法1.(2013 浙江)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说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鬼”,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2013 四川)(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表现手法1.(2013 广东)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2013 天津)(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考者的良好祝愿。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最新)讲解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最新)讲解

201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5分)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分)【解析】读这首词要注意作者信息:陆游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其他诗作与此诗在感情上有类同之处,例如他的《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与这首诗相似的感情。

他写“身老沧州”的惨淡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做此题时还要抓住题目所给的注释,注解共有三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极有帮助。

【诗歌赏析】词的上阙写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财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的多么豪迈的生活,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

下阙三句写湖上生涯,写得浩渺苍凉,有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

结尾两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

(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专项300练】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专项300练】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专项300练】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

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详细解析分类汇编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7. (浙江卷阅读下面,完成21— 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9.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3.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②白苎(zh 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6. (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2013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选用6首答案分类汇编

2013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选用6首答案分类汇编

2013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2013年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

(1分)(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

(3分)(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0.(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2)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分)(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4分)赏析:贺铸归隐之后,常常以安闲自得的口吻,描述宁静随意的自在生活和赏心悦目的秀丽景色。

其《钓船归》云: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杜牧《汉江》诗云:“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贺铸用其整篇,添声而成长短句,恰如其分地表现退隐吴下之生活环境,以及身处其中的心境。

贺铸这种真正抛开官场诱惑、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之中的心胸,则与苏轼的“超逸旷达”神似。

2、2013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参考答案】14.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试题+答案解析)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试题+答案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2013年新课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13年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三、2013年福建卷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分)(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四、2013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专项300练】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1)

【专项300练】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1)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上海高考2004-2011诗歌鉴赏真题

上海高考2004-2011诗歌鉴赏真题

上海高考2004-2011诗歌鉴赏真题一.(2004春)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3题(8分)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

……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1.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1分)2.红豆又叫相思子。

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

(3分)3.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4分)二.(2004秋)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8分)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分)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 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 ____”一句同说—事。

(2分)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5分)三.(2005春)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3题(8分)[越调]小桃红元·盍西村江岸水灯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2013-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学生卷)解析

2013-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学生卷)解析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学生用)1.(201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2.(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7分)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宋•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 “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 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

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上海高考古诗鉴赏汇编(2003~2013)

上海高考古诗鉴赏汇编(2003~2013)

上海高考古诗鉴赏汇编(2003~2013)2013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4.C 15.B16.“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2012 年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答:【参考答案】(1)津亭(2)D(3)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011年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

上海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一、主旨、寓意、志趣2001年春季高考上海卷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它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01年高考上海卷19、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3分)2004年春季上海卷18.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4分)答:(1)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

(2)象征二人飘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

(3)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

(写出两点即可)2007年春考16.诗的结尾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4分)16.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2分),而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2分)2008年春考17.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4分)17.( 4分)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 2 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2分)二、炼字06年高考语文卷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08年高考卷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05年春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3分)词在曲中的含义(1分)表达效果(1分)评价(3分)“涌”即像水涌般的表现,表现出江水倒映着两岸的彩灯,如同蓬莱仙境一般,生动准确地呈现了流水的动态及岸上彩灯数量之多,传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000-2014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集合

2000-2014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集合

2000-2014上海高考诗词鉴赏汇总2000年秋(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

(8分)甲乙约客赵师秀雨睛王驾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菱,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分)18.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请分别说明(4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年春考(四)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8分)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

边秋—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3分、18.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分)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答:。

01年秋(四)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第16—19题。

(8分)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又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全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6.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口口。

(1分)17.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2分)A.设问借代 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18.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

2000-2013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汇总解析

2000-2013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汇总解析

2000-2013上海高考诗词鉴赏汇总2000年秋(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

(8分)甲乙约客赵师秀雨睛王驾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菱,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分)18.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请分别说明(4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年春考(四)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8分)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

边秋—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3分、18.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分)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答:。

01年秋(四)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第16—19题。

(8分)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又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全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6.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口口。

(1分)17.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2分)A.设问借代 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18.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2013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汇总2000-2013上海高考诗词鉴赏汇总2000年秋(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

(8分)甲乙约客赵师秀雨睛王驾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菱,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分)17.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2分)18.甲、乙两首诗后面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请分别说明(4分)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01年春考(四)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8分)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

边秋—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3分、18.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分)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答:。

01年秋(四)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第16—19题。

(8分)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又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全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6.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口口。

(1分) 17.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2分)A.设问借代 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18.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

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2分)19.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

“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3分)02年春(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8分)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óng):蟋蟀。

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1分)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B.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词中说的“心事”指(2分)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2分)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3分)02年秋(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11分)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褛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人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A。

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

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

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3分)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两句)(2分),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

,微风燕子斜。

03年春(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6—19题。

[8分]甲乙过华清官题华清官(唐)杜牧(宋)杜常长安回望绣成堆,行尽江南数十程,山顶千门次第开。

晚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朝元阁上西风急,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明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

⑨长扬:指长杨官,汉代宫殿。

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口口诗。

(1分)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口口的感慨。

(3分)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官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19.甲诗作者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两句)(2分)(1)停车坐爱枫林晚,。

(2),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东风不与周郎便,。

03年秋(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望海楼①米芾云尖铁瓮近青天,飘渺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2分)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分)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1)(2)21.默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两句)(2分)暖暖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官》)04年春(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7—19题(8分)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

……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17.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

(1分)18.红豆又叫相思子。

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

(3分) 19.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4分)04年秋(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8分)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 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 _”一句同说—事。

(2分)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5分)05年春(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

(8分)[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5.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的盛况。

(1分)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3分)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

(80字左右)(4分)05年秋(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06年春(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

(8分)喜迁莺·端午泛湖黄裳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3.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等。

(2分) 14.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3分)(1) 色彩例子:(2) 例子:15.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06年秋(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8分)[黄钟] 人月圆张可久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