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装车轴,才有车子的作用。

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门窗造房子,当中空的地方可放东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价值的器具,起作用的是空间。

现代启发本章老子给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

善架车的驾驶员,能够确保终生平安,驾驶技术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给别人(包括新驾驶员)留有足够的空间,才是确保自己安全的关键。

这个哲理非常重要,我们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多少空间、多少方便,这种要求可能永远都做不到。

马上能够做到的是自己给别人提供空间和方便,不要奢望回报,日积月累回报自然到来。

我们还可以更深层次的来理解,万事万物之间的平衡和谐,照样存在留有空间问题。

在把人类的空间留够的同时,也要给大自然留有足够的余地,只有大家都有生存空间,平衡和谐才会真实存在。

其实“留足空间”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早已存在,而且还根深蒂固。

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有善报”、“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广积善缘”等等,这些都是“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的社会哲学。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对青少年来说,全面发展就是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就代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给自己留有了足够的空间。

积极动手,就是提升能力的方法,就可以把自己打造得能文能武。

千万不要小看了动手,动手能使人心灵手巧,抬升能力,升华智慧,从而思路开阔,与众不同。

至少掌握一门技能的人的思维,往往要比没有掌握技能的人的思维,多出“一维坐标”。

在人群中能够很快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译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课⽂原⽂ 第⼗⼀章 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四章 企者不⽴,跨者不⾏。

⾃见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余⾷赘⾏,物或恶之。

”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三章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寿。

第六⼗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

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

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

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共同研读《〈⽼⼦〉四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 1.导⼊ ⽩岩松说:“中国⼈不做⽆⽤的事。

然⽽什么是⽆⽤的事?什么是有⽤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四章》,了解⽼⼦是如何论述“有”与“⽆”的。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

老子《道德经》第11到第20章原文、译文版,建议收藏,终身研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

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却是产生于拥有空间。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珍贵物品,使人欲行不轨。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而不求耳目享受。

因此要去掉耳目享受而只求不至于饥饿就行了。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宠惊喜而受辱慌恐,这是把灾祸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

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为什么会把灾祸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灾祸呢?所以只有那些看重自身的人,才会看重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那些爱惜自身的人,才会爱惜天下人的生命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

据此而取舍。

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提到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方能
运用其价值。

首先,这句话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事物的
不同认知角度,每个人所看到的事物都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它
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事物。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当其无,有车之用”则告诉我们,当我们忽略事物的本质,只
关注其外表时,将无法发挥其最大价值。

再美丽的装饰都需要有一个
承载其的本质,如果只注重其外表,而不关注其根本,那么其实际用
途就会被大大限制。

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个人的价值不
应该只看其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更应该看其内在品质;一件事情的意
义也不仅仅在于结果,而在于通过过程学到的东西和产生的变化。


我们深刻认识了一个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做出
正确的选择。

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呢?首先,我们需要学
会自我反省,思考自己为什么想做某件事情,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想法
等等。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视野,找到能够帮助自己
提升的资源;最后,我们需要在平淡的日子中积累经验,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尝试,不断深化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

在最后,我们要记住一点,把握事物本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不要过分沉迷于事物的外表,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品质。

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时,才能正确地评价它,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11章 无之为用 原文释义解读

第11章无之为用【原文】三十辐①,共一毂(gǔ)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àn)埴(zhì)以为器③,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④,当其无⑤,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①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②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北方叫它“车头”。

③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

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户。

⑤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三十根辐穿在车头,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

踩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导读】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

有无相生相成,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解析】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无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没有无也就无所谓有,本章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与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存在呢?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也是不合理的。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原文】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译】三十根辐条共一个车毂,辐条实有,间隔虚空,正因为虚实相间,才成就了车子的功用。

用粘土烧制出来的陶器,外形实在,里面虚空,正因为虚实协调,才成就了陶器的功用。

房屋要开凿门窗,才能让空气,阳光和人物进出流通。

房屋实有,门窗和室内虚空,正因为虚实配合,才成就了房屋的功用。

所以说:人们只知道一切实有能共利益众生,却不知道是虚空在发展着功能作用。

一切有形的有用是有限的,而一切无形的无用却是无限的。

【朴记】常人只知道有形之为用,却不知道有形是体,而虚空无形才是用。

在中天的时候,道为体,德为用;而在后天之时,确实反其道而行之,德为体,道为用,本末倒置。

惟先天未分,道德混元,体用未判,故无体亦无用,自然就会无道亦无德。

有用无用无无用,无用之用是真用。

宇宙万物皆太极,一切都在不易,变易,交易之中。

太极阴阳,有无对峙,相辅相成,和合统一,生成万物。

我们的世界观,决定我们的方法论,我们看待宇宙万物,一定要执两用中,不可偏执,只有如此,才能接近于道真。

大道借形质之器以显其功用,形质之器必须符合道的规律,才有更大的功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类推,一虚一实,一无一有都是道,也都不是道,因为,大道无形。

修行者,无为,无用,这只是暂时的,眼前的,具体的,局部的,有限的,一旦修而有成,定行而有功。

修行者,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无不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非常无以显道,非道无以载器。

道本虚无,阴阳以显。

道者混元一气,万古长存。

阴阳二气者,有形质,有变化,有限有量。

修长生之道者,从阴阳入其门,学数术明其理,执两用中,阴阳和合,先后混合,得修真图者,道之可成。

修行者,修什么呢?修无用,修无能,修虚空;修矛盾的统一,修阴阳的平衡,修精气神的中和;修感应,修相应,行相应。

【《道德经》第11章中英译文】三十根辐条...

【《道德经》第11章中英译文】三十根辐条...

【《道德经》第11章中英译文】三十根辐条...
【《道德经》第11章中英译文】三十根辐条连接于同一个轮毂,正因为轮毂的中空部分,才有车辆功能;Thirty spokes of a wheel are connected to its hub; it is the space inside the hub that makes the chariot work, which delivers utility.
揉捏黏土烧制陶器,正因为内凹部分,才有陶器的功用;Clay could be fashioned into a vessel; it is the space inside the vessel that delivers utility.
盖房时开凿门窗,正因为留出了空间,才有房屋用途。

Make windows and doors for a house; it is the space inside the house that delivers utility.
因此,有形器物要带来利益,(还有赖于)无形部分的使用价值。

Therefore, the benefit of any piece of article, as being, depends on its utility as nonbeing. -溪谷 Valley.Lin《道德经:无为与自由》(修订稿)Feb. 15, 2021。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 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 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 用
—老、莊所言「有用」、 「無用」之義的不同──莊說 較與現代義相近。
無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
何謂「有」、「無」?
一般慣常對有用、無用的理解,係指該事物本 身所「存在」與「不存在」的「實用」價值而 言。 此間所講的「有」,係指器物的形狀和所佔的 空間而言;「無用」,乃指該物件的中空部份 處所產生的效用。 「無」不是空無所有之無, 也不是虛無飄渺的無,它和「有」一起,並不 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而是指物件的一體兩面; 換句話說, 「無」是個實體形容詞。 以下按照《道德經》第十一章,並據圖像加以 說明。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读: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

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

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

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 第十一章

道德经 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

其失之也,谓:天无以④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⑤,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⑥将恐蹶⑦。

帝王自称孤、寡、不穀⑧,此非以贱为本耶?贵以贱⑩为本,高⑪以下⑫为基。

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无欲也,琭琭⑬如玉⑭、硌硌⑮如石。

译文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作为世界的首领统治天下。

若其逆德失道,天无法清明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废弃,神无法灵验恐怕要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要灭亡,当权者无法作为合法的君长维持统治恐怕要垮台。

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单独)、寡(孤单,孤独)、不穀(不善),这不是以谦下为本吗?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

不是吗?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无欲啊,稀少珍贵若琭玉,众多普通若硌石。

注释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无以:没有办法,无法。

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⑤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

歇灭:息灭,消失。

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⑥正:1)合于法则的,合于道理的。

2)官长,君长。

3)道理,规律。

4)通“政”,政治,政事。

政:(1)(会意兼形声。

从攴从正,正亦声。

攴(pū)敲击。

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

“正”是光明正大。

本义:匡正) (2)同本义政,正也。

——《说文》(3)主持政事。

5)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⑦蹶:跌倒,垮台。

⑧孤、寡、不穀: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孤独)、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古代帝王自称有后、孤、寡人、不榖、朕、皇帝等等。

其中,毂是善、美。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

第十一章是其中的一篇,以下是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译文及简要讲解: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感悟:1. 道不可名: 开篇就强调了道是无法被准确言说或命名的。

这是因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原则。

2. 无名的起源: 引出了“无名”是天地之始,是一切事物生成的起源。

这表达了“无”或“无为”的概念,即不被限定、不受拘束的状态。

3. 有名的作用: 后文指出,有名即是万物之母。

这表示通过命名,事物才具有了个别性、独特性,才分化成为世间万物。

4.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在无欲的状态下,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微妙之处;而在有欲的状态下,能够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外在的形态。

这是一种对于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思考。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是深奥、神秘的意思,表达了道的深邃性。

通过深入思考和悟性的提升,可以进入到深邃的境界,而这深邃境界被称之为“众妙之门”,意味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奥妙和智慧。

总体来说,第十一章主要强调了道的超越性、无名的起源和有名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状态下观察事物的不同层面。

通过深入思考和修炼,可以达到对道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道德经第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在反复研读和思考中,有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句话来看,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这告诉我们,“无”并非毫无价值,恰恰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车毂中的空洞看似空无一物,却是车能正常运转的关键。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重视那些有形的、实在的东西,比如物质财富、名誉地位等,而忽略了无形的部分。

然而,很多时候,正是那些无形的因素,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任、理解,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我们在制作陶器时,注重的不仅是其外形和材质,更是其内部的空间。

这个空间让器皿能够容纳物品,实现其使用价值。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器皿,如果被各种欲望、烦恼和偏见填满,就无法容纳新的思想和情感。

只有保持内心的虚空和宁静,我们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强大。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房屋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居住和活动。

同样,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也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和灵活性,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如果制度过于僵化,没有给创新和变革留下空间,那么这个组织或社会就会失去活力,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是对前面三个例子的总结和升华。

“有”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条件,“无”则让“有”发挥了实际的作用。

这让我明白了,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有”,而忽视了内在的“无”。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课⽂原⽂ 第⼗⼀章 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四章 企者不⽴,跨者不⾏。

⾃见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余⾷赘⾏,物或恶之。

”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三章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寿。

第六⼗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

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

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

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共同研读《〈⽼⼦〉四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 1.导⼊ ⽩岩松说:“中国⼈不做⽆⽤的事。

然⽽什么是⽆⽤的事?什么是有⽤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四章》,了解⽼⼦是如何论述“有”与“⽆”的。

2.作者介绍 ⽼⼦(⽣卒年不详),即⽼聃,相传姓李名⽿,字伯阳,春秋末期⼈。

道德经十一章原文

道德经十一章原文

道德经十一章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德经》是古代中国哲学经典之一,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撰写。

其第十一章是其中一篇重要的篇章,涉及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并解读其内涵。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如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文字通过三个比喻,揭示了“无”和“有”的哲学概念。

首先是车轮的比喻,三十辐共一毂,形成了车轮的结构。

但如果只有毂而没有辐,车轮就无法使用。

意味着“有”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利益所必需的,但真正重要的是“无”,即没有的状态。

接着是器皿的比喻,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器皿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内部是空的,可以盛放各种物品。

最后是房屋的比喻,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房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有空间供人居住。

道的境界就像空间一样,没有实体的存在,却能容纳一切事物。

接着,作者引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在这里,“有”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存在,而“无”则是更为重要的存在形式。

因为“无”可以容纳一切,并为“有”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

“无”也代表了虚无和空灵,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

这一章的深意在于强调无为的境界,即在没有明确目标和意图的情况下,保持心灵的清净和平和。

只有在放下欲望和执着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的价值取向相悖,但却蕴含着一种智慧和内心的力量。

《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简单的比喻和精辟的语言,表达了道家哲学对“无”和“有”关系的思考,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这种深邃的哲学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中追求功利和物质价值的人们,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愿人们能够在追求物质享受的也能够懂得放下欲望,超越自我,体味无为而治的真谛。

【2000字】第二篇示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始于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宗师老子所著。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共收录81章,其中第十一章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对道德经第十一章进行解释,探讨其主要观点与内涵。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比喻,意味着在事物运行、社会关系中,如果能够减少纷争与争斗,达到和谐共融的境地,将使得事物更加顺利运转。

这则比喻中的“三十辐”可以理解为不同个体、各类事物和人的意见、观点、动力等,而“毂”则代表着运行的中心枢纽。

当各方之间没有过多的冲突和竞争时,大家都能够团结一致,共同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这就好比车轮的各个辐条合作,共同推动车子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等。

当人们在这些关系中相互争斗、为自己利益而不择手段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不堪的状态。

相反,当人们能够理解彼此、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时,社会将变得和谐有序。

在这则比喻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当其无”。

这里的“当其无”可以理解为在冲突与争斗中缺乏个人之私欲、利益的驱使。

当一个人能够超越自我,将整个社会大局置于首位,不为个人利益而争斗时,整个社会将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深意在于呼唤人们放下自我,尊重他人,追求和平与和谐。

这样的境界不仅体现在个人关系中,也贯穿于整个社会体系。

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之下,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迈向进步。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启示依然不可忽视。

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应该追求互信、互助、和谐共处,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总之,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一个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比喻,告诫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追求和谐与合作。

只有当我们超越个人利益,将整个社会大局放在首位时,我们才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这一章的教诲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无之以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quot;无&quot;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quot;有&quot;给人便利,&quot;无&quot;也发挥了作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读: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

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

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lsquo;道&rsquo;,是&lsquo;有&rsquo;与&lsquo;无&rsquo;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lsquo;无&rsquo;为主,但是也不轻视&lsquo;有&rsquo;,它实在也很重视&lsquo;有&rsquo;,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

老子第二篇说&lsquo;有无相生&rsquo;,第十一章说&lsquo;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rsquo;
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lsquo;有&rsquo;和&lsquo;无&rsquo;的辩证关系。

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

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lsquo;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rsquo;,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lsquo;有&rsquo;和&lsquo;无&rsquo;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lsquo;无&rsquo;是
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

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