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2) (1)

合集下载

2018年10月自考心理学00031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自考心理学00031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心理学(课程代码0003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利用心理学知识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景,引发他人和自己的积极行为。

这体现了学习心理学的哪种意义和作用?A.解释和预测行为B.认识客观世界C.应用于实际工作D.调整和控制行为[解析]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故选D.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A.神经组织B.神经细胞C.神经末梢D.神经纤维[解析]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为了表示神经细胞的独特性,一般称神经细胞为神经元。

3.下列关于大脑左右半球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和功能都不同B.结构相同但功能不同C.结构不同但功能相同D.结构和功能都相同[解析]大脑的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的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两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

4.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5.人们往往根据对不同性别、职业、民族等群体较为固定的看法来判断和推测某人的特点。

这种社会知觉效应是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晕轮效应[解析]人们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用如此方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C.动机需要理论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B.非言语沟通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2019年4月自考心理学00031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自考心理学00031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心理学(课程代码0003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要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人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A.机能主义心理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精神分析心理学2.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A.观察法B.调查法C.测验法D.实验法[解析]题中的四个选项均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中,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脊髓属于A.周围神经系统B.中枢神经系统C.边缘神经系统D.网状神经系统[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

脊髓是由无数神经细胞聚集而成的柱状组织。

其位置在脊椎骨连成的脊柱管内。

4.一侧大脑半球借助于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所划分的脑叶,不包括A.顶叶B.枕叶C.颞叶D.边缘叶5.下列不属于注意功能的选项是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D.动力功能[解析]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反映活动的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

6. 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个体的A.绝对感受性B.受暗示性C.不可遏制性D.均衡灵活性[解析]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受两个因素影响。

其一,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其二,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

7.你最初看不明白的斑点图,有人说“它不就是雪地上站着一只熊嘛”,于是你也觉得很像。

00031-心理学笔记9~11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00031-心理学笔记9~11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心理学》-张厚粲课程代码-00031学习笔记笔记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十章:心理健康第十一章毕生发展鸿雁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人际关系的概念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

(2)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研究的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家赞-威克斯勒等人[单选]母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单选]动物之间的依附行为或交往行为取决于机体寻求温暖、舒适的本能需要,温暖和舒适能为机体提供安全感。

(3)合群需要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

(即恐惧时选择合群,忧虑时选择孤独)研究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1959)(4)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

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

研究的代表人物:在20 世纪初,社会学家库利(二)人际交往的理论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舒茨(1958 提出)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维人际关系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人际关系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分章练习(有答案)

人际关系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分章练习(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任务包括两个方面:(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2、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3、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3)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4、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论述题1、试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10月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真题参考答案

10月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真题参考答案

2009年10月全国自考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称为()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调节变量答案:A2.由于考试来临或需要进行重大抉择而产生的失眠,属于()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C.药物性失眠D.失律性失眠答案:B3.在感觉系统中,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神经结构是()A.感受器B.效应器C.传入神经D.大脑皮层答案:A4.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称为()A.直觉动作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5.“爱护花木、保护儿童”所针对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物或人,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是思维的哪种特征()A.间接性B.具体性C.直接性D.概括性答案:D6.“手舞足蹈、捶胸顿足”属于下列哪种表情()A.面部表情B.身段表情C.语调表情D.言语表情答案:B7.张飞争强好斗,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鲁莽冒失,其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答案:A8.下列信息传递中,不属于非言语沟通的是()A.手势B.音调C.书信D.表情答案:C9.下列选项中属于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是()A.转移B.升华D.文饰答案:B10.柯尔伯格使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有些孩子认为海因兹不能偷药,因为偷东西的行为不能得到普遍赞扬。

持这种看法的孩子,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公正水平答案:B1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华生B.詹姆斯C.杜威D.冯特答案:D解析:(P6)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0031]《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0031]《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利用心理学知识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景,引发他人和自己的积极行为,这体现了学习心理学的哪种意义和作用?P43(D) A.解释和预测行为B.认识客观世界C.应用于实际工作D.调整和控制行为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P49(B) A.神经组织B.神经细胞C.神经末梢D.神经纤维3.下列关于大脑左右半球的描述,正确的是P55(A) A.结构和功能都不同B.结构相同但功能不同C.结构不同但功能相同D.结构和功能都相同4.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P64(B)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5.人们往往根据对不同性别、职业、民族等群体较为固定的看法来判断和推测某人的特点。

这种社会知觉效应是P95(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晕轮效应6.橙子无论在红光还是绿光照射下,人们知觉到的仍然是它本身的颜色。

知觉的这种特性是(D)A.整体性B.理解性C.选择性D.恒常性P887.已学过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抑制作用称为P106(A)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8.“莽”李逵,“灵”燕青,“稳”林冲,“娇”黛玉。

这些描述指的是下列哪种个性差异?(C)A.能力B.性格C.气质P177D.兴趣9.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一题多解”。

这种思维属于P117(C) A.聚合思维B.形象思维C.发散思维D.常规思维10.想象的基本特征是P126(A) A.形象性和新颖性B.间接性和概括性C.指向性和集中性D.直观性和独特性11.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特殊能力?P131(B) A.数学能力B.记忆能力C.绘画能力D.写作能力12.在全体人口中,智力水平基本上呈现P146(B)A.均匀分布B.正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13.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其划分为P157(A) A.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B.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C.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D.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14.学生希望融入班集体,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与友谊。

心理学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

心理学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选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______?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答案为A。

2.个体基于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的需要而渴望与他人交往,这是出自人的______?A.本能需要?B.合群需要?C.自我肯定需要?D.物质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来自人类个体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

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这种本能需要的满足,还进一步影响和制约了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答案为A。

3.通过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合群需要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赞-威克斯勒?B.沙赫特?C.库利?D.舒茨(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

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了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

答案为B。

4.心理学家沙赫特研究表明,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______?A.33%?B.35%?C.88%?D.98%(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

沙赫特的实验研究结果: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88%。

答案为C。

5.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

2010年4月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真题参考答案

2010年4月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真题参考答案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0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有些学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旁,常常会感到不能很好作答,甚至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这种现象称为()A.社会助长 B.社会干扰C.社会惰化 D.去个体化答案:B2.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A.转移B.反向C.文饰D.投射答案:D3.工作时间或工作条件的改变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答案:C4.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方法是()A.观察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答案:C5.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之一是()A.自我中心 B.不守恒C.守恒D.不可逆答案:C6.每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这种人际需要属于()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C.情感需要 D.本能需要答案:A7.“双生子研究”通常被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影响人格形成的哪一种因素的最好方法?()A.社会文化因素B.家庭环境因素C.自然物理因素D.生物遗传因素答案:D8.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是受到()A.社会发展的影响 B.自然科学的影响C.文化发展的影响 D.社会科学的影响答案:B9.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它主要活跃于()A.19世纪B.19世纪80年代C.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答案:C10.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出现干扰学习因素,仍能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

这种现象叫做()A.随意后注意B.随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答案:B11.当人们脑电波为β波时,典型的意识状态是()A.深度放松 B.正常清醒状态C.轻度睡眠 D.深度睡眠答案:B12.从复杂的环境中将一些感觉分离出来加以组织,并根据过去经验做出解释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被称为()A.知觉B.思维C.辨别D.推理答案:A13.划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标准是()A.学习策略 B.学习对象C.学习内容 D.学习方式答案:D14.学生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A.动作记忆 B.情景记忆C.感觉记忆 D.语义记忆答案:D15.“一题多解”、“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等练习可以训练学生()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答案:B16.“小明比小军高,小兰比小军矮,所以小明比小兰高”,以上推理属于()A.归纳推理 B.三段论推理C.线性推理 D.条件推理答案:C17.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智力二因素论的心理学家是()A.斯腾伯格 B.加德纳C.吉尔福特 D.斯皮尔曼答案:D18.在动机理论中,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理论,被称为()A.认知理论 B.期待理论C.需要理论 D.交往理论1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具有的功能是()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答案:D20.小明性格安静稳重,平时言语不多,但喜欢思考问题,大家形容她“火烧眉毛也不着急。

自考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自考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

( D )A.性别B.社会背景C.教育水平D.态度2.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的作用。

( B )考过2次A.吸引B.比较和评价C.助长D.凝聚3.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

( C ) 考过2次A.费斯廷格B.沙赫特C.莫雷诺D.库利4.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 C ) 考过2次A.从众现象B.社会干扰现象C.去个体化现象D.群体极化现象5.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B )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6.“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D )条件。

A.互补性B.接近性C.熟悉性D.相似性7.以下( C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B.社会性C.接近性D.合群性8.“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A )作用。

A.社会惰化B.社会干扰C.去个体化D.从众9.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10.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B)。

A.服从B.从众C.信任D.接受11.“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

( C )A.沟通B.服从C.从众D.暗示12.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C )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

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 C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14.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 A )A.特瑞普里特B.谢里夫C.费里德曼D.阿希三、名词解释1.包容需要P217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一、单选题1.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______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答案:A[解答]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答案为A。

2. 个体基于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的需要而渴望与他人交往,这是出自人的______A.本能需要B.合群需要C.自我肯定需要D.物质需要答案:A[解答] 来自人类个体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

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这种本能需要的满足,还进一步影响和制约了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答案为A。

3. 通过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合群需要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赞-威克斯勒B.沙赫特C.库利D.舒茨答案:B[解答]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

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了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

答案为B。

4. 心理学家沙赫特研究表明,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______A.33%B.35%C.88%D.98%答案:C[解答]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

沙赫特的实验研究结果: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88%。

答案为C。

5. 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

这体现的是人的______A.自我肯定需要B.合群需要C.本能需要D.情感需要答案:B[解答]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选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______∙ 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 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答案为A。

2.个体基于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的需要而渴望与他人交往,这是出自人的______∙ 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自我肯定需要∙ D.物质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来自人类个体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

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这种本能需要的满足,还进一步影响和制约了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答案为A。

3.通过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合群需要的心理学家是______∙ A.赞-威克斯勒∙ B.沙赫特∙ C.库利∙ D.舒茨(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

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了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

答案为B。

4.心理学家沙赫特研究表明,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______∙ A.33%∙ B.35%∙ C.88%∙ D.98%(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

沙赫特的实验研究结果:高恐惧组的合群程度为88%。

答案为C。

5.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

2021年04月自考00031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1年04月自考00031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心理学试卷(课程代码000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心理学研究( A )A.运用科学方法B.依赖完型原理C.遵循相对原则D.体现矛盾观点2.神经元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D)A.简单神经元B.复杂神经元C.延搁神经元D.中间神经元3.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A)A.神经细胞B.神经组织C.神经末梢D.神经突触4.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做出调适所导致的暂时性失眠,称为(D)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C.药物性失眠D.失律性失眠5.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B)A.准备性B.集中性C.分配性D.灵活性6.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B )A.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客观刺激B.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C.主观体验、客观刺激和外在行为D.客观刺激、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7.被称为获取信息第-步的心理活动是(A)A.感觉B.直觉C.知觉D.联觉8.在对斑点图的知觉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填补画面信息的不足,从而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这说明知觉具有( D )A.选择性B.恒常性C.整体性D.理解性9.对骑车、游泳和打球等运动技巧的记忆属于( B )A.陈述性记忆B.程序性记忆C.语义记忆D.情景记忆10.动物通过盲目地尝试错误获得了某种经验。

这种学习属于(C)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C.机械的发现学习D.机械的接受学习1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习惯使用已被证明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 A )A.心向B.动机C.原型启发D.功能固着12.听别人讲故事头脑中会出现相应的生动情节。

这种心理活动属于(C)A.后像B.空想C.想象D.视像13.钢笔、铅笔、毛笔、圆珠笔等外观不一,但都可以写字。

由此得出笔的本质属性是“可以写字”。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自学考试00031《心理学》历年真题及参考答案

自学考试00031《心理学》历年真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11年0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称为( A )9-221A.信息源B.反馈者C.信息D.通道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的关系是( D )3-45A.xx比率B.平行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3.在平常测验中,选择题考察的是( D )4-81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4.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B )5-107A.分类和比较B.分析和综合C.抽象和概括D.具体化和系统化5.一个实际年龄为4岁,心理年龄为5岁的儿童,其比率智商是( D)6-132A.0.8B.1.25C.80D.1256.“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说明了情绪与情感具有( D)7-183A.动力功能B.健康功能C.调控功能D.信号功能7.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的人格测验是( A)8-207A.xx墨渍测验B.明尼苏达人格测验C.xx个人兴趣量表测验D.青年性格问卷测验8.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 A)9-211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9.下列属于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是( C )10-268A.转移B.升华C.压抑D.补偿10.“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

持此言论的心理学家是( C )1-8A.xxB.xxC.xxD.弗洛伊德1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 B)A.反应变量B.控制变量C.环境变量D.不可控制变量12.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 A )3-55A.20~20000xxB.30~25000xxC.40~20000xxD.50~25000xx13.信息由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必要条件是( B)4-83A.编码B.注意C.储存D.复述14.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增加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B )5-116A.启发式B.手段——目的分析法C.爬山法D.算法式15.表示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的指标是( A )6-149A.再测信度B.内容效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D.构想效度1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 C )7-164A.需要B.动机C.诱因D.兴趣17.xx沉稳、寡言少语、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这类人的气质属于( C)8-192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8.有的人在群情激愤的群体中极易丧失理智,作出与其身份和个性极不相符、与平时判若两人的举动来,这种现象属于( D)9-239A.社会干扰B.社会助长C.群体极化D.去个体化19.“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心理防御机制中属于( B)10-268A.否认B.文饰C.投射D.反向20.4岁左右儿童的大脑皮层各区的突触密度已经达到顶峰,与成人相比约为( A )11-290A.150%B.120%C.80%D.60%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1.概念5-109答: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 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C.动机需要理论 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这是指( )P223A.言语沟通 B.非言语沟通 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9.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这符合下列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P228 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10.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P227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熟悉性11.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

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 )P230A.相似性 B.互补性 C.接近性 D.个人品质12.人际关系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它的创立者是心理学家( )P231A.莫雷诺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13.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D.自尊感14.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但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有时甚至会盲目地与群体认识保持一致。

这就是(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15.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从而强化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使个体获得(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 D.自尊感16.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 )P234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17.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 )P235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18.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被称为( )P235A.群体规范 B.群体领导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认同19.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

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 )P235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20.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

这种领导理论是( )P236A.个人特质理论 B.情景特质理论 C.素质理论 D.资质理论21.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特瑞普里特把这个现象叫做( )P237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2.有时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这被称为( )P238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3.费斯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这种现象叫做( )P239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4.当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这被称为( )P240-241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25.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普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 )P242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思维 D.群体极化26.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被称为( )P244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27.个体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被称为( )P246A.从众 B.服从 C.顺从 D.遵从28.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

它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 )P237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29.社会心理学家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

他是( )P244 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

米尔格拉姆30.关于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

他是( )P246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31.群体中的去个体化现象主要是由哪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 )P239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阿希 D.米尔格拉姆32.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P218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 C.霍曼斯 D.米尔格拉姆三、多项选择题1.人们都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主要与哪几个方面的心理需要有关( )P211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自我肯定需要 D.情感需要 E.支配需要2.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是( )P217A.本能需要 B.合群需要 C.包容需要D.情感需要E.支配需要3.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他指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心理财富的交换。

它们是( )P219A.赞许B.荣誉C.地位D.声望 E.金钱4.指出下列正确的沟通概念( )P220A.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过程 B.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过程 D.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E.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过程5.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 )P221A.信息和信息源 B.通道C.目标靶D.障碍E.背景 F.反馈6.非语言沟通的类型主要有( )P224-226A.表情和眼行为B.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C.服饰 D.讲话风格E.人际空间7.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 )P225A.注意B.劝说C.调节 D.表达情感 E.保健8.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 )P225A.象征 B.说明C.调节D.情感表露 E.运动9.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P227-230A.相似性 B.互补性C.个人品质 D.接近性 E.熟悉性10.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的群体内部的问题是( )P231A.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B.了解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C.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D.了解群体的经济状况 E.了解群体的行为风格。

11.群体对成员以心理上的影响,主要表现的功能是( )P234A.归属感 B.认同感 C.社会性支持D.自尊感 E.成就感12.以下属于群体对成员行为影响的表现有( )P237-242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去个体化D.群体极化E.群体思维13.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 )P238-239A.社会评价的作用B.社会认知的作用c.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D.个人的力量微弱 E.个体的自我保护14.克鲁特认为造成群体极化的主要原因是( )P241-242A.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B.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c.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D.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E.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15.指出个体在哪些情景下比较容易发生从众?( )P245A.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 B.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C.个体感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无法胜任时 D.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E.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16.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有( )P248 A.合法权力B.责任转移 C.从众倾向 D.群体规模 E.文化背景四、简答题1.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2.什么是人际沟通?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简述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和功能。

4.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5.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6.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的主要原因有哪些?7.分析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8.简述群体极化及分析群体极化的原因。

9.简述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10.简述社会学家霍曼斯的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理论。

五、论述题1.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会对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2.从众与服从有什么区别?比较从众与服从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