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_兼对_新民族主义_概念的质疑
战后日本政治的民族主义化

日本借口与日 日本右翼分子建立了旨在否定战后历史学教育的“新
美安保重新定 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声称要“把日本置于世界的视
义相配套,小 野之中,正确地描述日本国和日本人.赞美祖先荣耀,
渊内阁运动国 了解和感觉它们失败的痛苦”。“编纂会”成立后,在
会通过了《周 各地建立组织,其成员已经达到近一万人。’这个组织
日本政治民族主义日趋右倾
战争的名义宣扬‘自虐史观…。从自民党分化出来的
中曾根以后的自民党政权,继续坚持政治民族主 义路线,日本政坛日益右倾。其表现是:
(1)苏联解体后,为了让日本的防卫体制和美日 军事同盟关系能够适应和面对冷战后的新形势,日本 突破了战后不准自卫队走出国门的禁区,实现海外派 兵合法化。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 持和平活动合作法)j,随即向柬埔寨派出了首批维和 部队。1994年,日本政府又以救护海外日本人为由修 改自卫队法,允许日本在“危机”时出动自卫队飞机 和舰船,接收面临威胁的海外日本人。1996年4月, 美日两国还发表了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确立了“日美 安全保障新指针”,使日美军事合作的目标和范围从 “保障日本安全”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1996年9月,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 之久的停滞不前甚至负增长的衰退时期,Et本政坛也 出现了“十年换十相”的?昆乱动荡局面。政治经济的 混乱导致日本社会不安定和民众对政党的不信任感。 于是,日本右翼政治家纷纷抛出日本改造计划,诸如 小泽一郎的《改造日本计划》、石原慎太郎的《战胜日 本势、中曾根康弘的《构筑新日本))(合著)等等,鼓 吹q恢复日本‘普通国家’的面目”,激励和恢复日本 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其宗旨就是把国民的视 线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把国民的不满、不安定情绪引 导到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情绪上。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民族主义政治思潮

表 述抱有 强烈 危机感 。藤 冈批判 有关 近代 国家 的批判 性见 解 为 “自虐史 观 ” , 主
张 重新评 价近 现代史 , 要求 文部 省修改 、 弱 化或 删 除所 谓 的 “ 自虐 历史 ” 表述 , 进 而 主张 民族 主义复权 运动 , 在历 史认识 方 面有着 鲜 明的民族 主义 色彩 。 藤 冈以及 “自由史观 运 动 ” 显 然 是从 H本 民 族 主义 意识 形态 的国 民传 统 出 发, 美化 近代 日本是 后发 型 国家追求 现代 化 的行 为 , 并 试 图予 以“ 正 本清 源 ” , 其 攻 击集 中于历 史学 和历史 教育 对 明治 维 新 以来 的 日本 历 史 的批 判性 解 释 , 其目
国家认 识 、 评价 近现代 历 史 、 价 值观 念 、 伦 理道 德 、 对 美外 交诸 多领 域 民族 主 义升
温 。民族 主 义主张 重新评 价 日本近 现代 历 史 , 进 而向传 统 日本 回归 , 强化 日本 国
民的 民族 国 家认 同与 国 家意识 ; 批 判 和 平主 义 与 民主 主 义 , 反 对 对 关从属 外 交 ,
世 界 经 济 与政 治论 坛
第 2期
也有 学者认 为从 2 0世 纪 9 0年 代 兴 起 的是 新 民族 主 义 ( 彳 、 才 ・ 于- 2 j_ 卜I J
厶) 。
对于 2 0世纪 9 0年代 兴起 的 与和 平 主 义相对 的思潮 , 本 文 基 于其 内涵 与外
延 的属性特 征 , 将 其界 定在 民族 主义的范 畴之 内予 以讨 论 , 分别 就冷 战结 束 以来 民族 主义政 治思潮 在 近现代 历史 与民族 国家认 同及 意识 、 政治 与外交 、 伦 理与 道 德 观念 领域 的 主张与见 0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1 3本 政 治生 态 呈 现 出急剧 的 右倾 保 守 化 趋 势 , 战 后持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

说在 日本主要形成了三种有影响的社
会思潮 : 一 种 是 和 平 民主 主 义 思 潮 , 有 着 明显 的 左翼 进 步色 彩 ; 一种 是 保 守 主义 思 潮 ,具 有 中 间偏 右 的性 质 ; 另一 种是 民族 主义 思潮 ,属 于 右翼 性 质 的 思潮 。这 左 中右 三种 思 潮从 8 9 年 为 第 二 个 L会思潮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期 阶段 ;
思 想上 是 } 昆 乱 和迷惑 的。但 是 ,他们
阶段 ,是保守主义思潮 占主导地位的
阶段 ; 从 1 9 8 9 年到现在 为第三 个 阶段 ,
不久就通过对各 自战时体验的反省, 开始 摸索生存 于新时代 的原理 和方 向。另外,从法西斯主义天皇制 国家
分歧却 日 渐 加剧 ,并升级 为严重对立 ; 在第 三 世界 以及 和平 运动 内部 ,也 产 生 了种 种矛 盾 和分 裂 ,和平 共 处精 神 也显 示 出了破 绽。这 些 都对 日 本 政 治 及社会思潮 的发展产 生了很大影 响 。 1 9 6 0年 对 日本 来 说 也 是 一 个 特
推行 “ 非军 事化 ”和 “ 民主化 ” 的时 期 ,思 想上 则是 和平 民主 主义 思潮 形 成 的 时期 。但 从 1 9 5 0到 1 9 6 0年 的这
一
期 间,则是 日本在美苏两极对立的
综 观 战后 以来 的 日本历 史 ,可 以
冷战格局中,将 自身置于 日美安保体
制下 ,经济 上恢 复 自立 和实 现 高速 增 长、 政 治上 出现反 战后 民主 改革路 线 、
一
成 新 的具有 民主主 义思想 、从底 层支 持 民主 化 的主体 。 就 在这 种来 自外 部和 内部 的 、来 自上 面 和 下 面 的 各 种 因 素 交 互 作 用 下 ,在 战后 初期 的 日本 形成 了一 股 和 平 民 主主义 思潮 。 在 这种 思想 潮流 中 , 既包 含着对 战前 日 本 走 上战 争道 路 的 反省 ,有着 否定 过去 日 本 的决 心 ; 也 包 含着 对 欧美 国家 的仰慕 ,有着 以欧 美 为榜 样建 设 现代新 日本 的理想 。可 以说 ,正是 这种 有着 复 杂 的历史 感情
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对日本政局的影响_马伟涛

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对日本政局的影响马伟涛(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90年代中期日本兴起的新民族主义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日益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潮,并在事实上不断影响日本政局的发展。
研究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日本;新民族主义;政治大国战略;中日关系[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05)01—0117—02[作者简介]马伟涛(1980—),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当代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关系。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局发展日益趋向保守化和右倾化。
日本在修改和平宪法、二战历史、日美军事同盟等重大问题上屡屡与中国、韩国等其他亚太国家交恶,引起了人们对日本未来政治走势的猜疑与忧虑。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日关系时,往往忽视了政治现象背后的日本民族主义情结,没有挖掘内部深层次原因。
所以在新时期重新分析和研究日本的民族主义因素,尤其是冷战后日本兴起的新民族主义思潮,是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日之间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日本新民族主义的本质及根源日本的民族主义在近代曾恶性膨胀,二战之后略有内敛,80年代再度抬头。
冷战结束后,日本急于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参与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为特征的“外向型民族主义”持续上扬。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内外形势的变迁,面对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新民族主义在日本社会兴起和发展,并逐步成为日本社会的主导思潮。
“新民族主义”的生成有三个特点:实力背景从经济增长强势向弱势转换;社会心理基础从自负向自危转换;表现形式从“外向”向“内向”转换。
[1]新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适应了冷战后日本社会的变化情况。
新民族主义产生于各类矛盾长期淤积、剧烈碰撞的背景之下,它先由知识界、舆论界发起,与政界保守势力遥相呼应,通过急风暴雨似地发表民族主义的言论,使整个社会舆论和媒体气氛剧烈变化,最后呈现出执政者、媒体和民众全被卷入其中的“全体主义”形态。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段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和民主转型。
这一时期,日本不仅迅速重建了战争所破坏的经济基础,还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民主转型,并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基础几乎被彻底摧毁,各项指标严重下滑。
然而,凭借着政府的积极努力和全民的共同奋斗,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
首先,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经济规划,即制定并执行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
政府通过制定五年计划,引导资源配置,鼓励生产力提升和技术创新,使得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
其次,战后日本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
通过与美国签署《旧金山和约》,日本得到了重要的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这对于日本的重建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还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日本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劳动力和市场优势。
在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失业人口需要工作,而日本的庞大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许多企业发现了机会,纷纷涌入不同行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日本重视教育和研发投入。
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和研发的投入。
这不仅培养了各类人才,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民主转型除了经济崛起,日本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民主转型。
在战后,日本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军国主义体制转变为民主国家。
首先,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对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美国通过审判战犯、改革教育、重新组织军队等举措,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为民主转型奠定了基础。
其次,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宪法改革。
最重要的改革是1955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日本的民主体制和法治原则。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为日本的民主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
日媒:日本“新民族主义”不思悔改

日媒:日本“新民族主义”不思悔改据参考消息8月26日报道【日本外交学者网站8月2 1日文章】题:日本的“新民族主义”(作者丹尼斯·麦科纳克)澳大利亚前外长加雷思·埃文斯最近撰文指出,在分析中国和日本之间常存争议的关系时更应该确定立场而不是选边站。
现实情况比许多政治观察人士和记者们所分析的要复杂得多。
尤其是西方媒体总是刻画出一幅好人(日本)对坏人(中国)的景象,这不仅忽视了这种关系的历史因素,而且常常连真相也忽视了。
西方仍清楚地记得二战时美国和日本的敌对,而那时日本兵在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据估计杀害约3000万各国民众的暴行也依然被东方人所牢记。
虽然日本被认为在战败后奉行了和平主义,但任何民族主义的迹象都会遭到亚洲前被占领国的强烈谴责。
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再加上朝鲜的核野心使得一些日本团体开始质疑军事力量的作用受限。
这就在日本培育了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并可能预示着日本要逐渐远离以前推行国际政策的方式,即“支票簿外交”,同时引发了有关日本今后外交政策选择的激烈争议。
首相安倍晋三的保守和鹰派立场则进一步助燃了这种民族主义,安倍不仅自己在2012年年底实现了重返权力宝座,还在全世界推广“日本回来了”的主题。
他试图修改教科书,即实行批评人士所说的对日本战争历史的粉饰。
今年8月中旬,两名日本内阁成员和80多名议员参拜了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象征的靖国神社。
这类行为照例引起其亚洲邻国的愤怒。
外界还担心安倍很快会成功实现其修改宪法第九条(内容是关于禁止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的誓言,从而使日本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
在《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一书中,乔治·奥威尔写道,“民族主义者不仅不反对己方所实施的暴行,甚至还有着对其充耳不闻的非凡能力。
”驻东京记者柯克·斯皮策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真正了解日本的观察人士知道,日本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其实并不是关于二战侵略或古代历史说法的。
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蔓延的国外因素

探讨。 一、冷战格局解体推动了日本“新
民族主义”思潮的蔓延 二战后,日本是在美军的军事占领
下进行政治改革的,这使日本的政治结 构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日本的政治结构 与世界格局息息相通,国际上的每一重 大事件往往直接影响到日本国内的政治 局势和国民情绪。因此,冷战时期的世 界两极格局明显地反映到日本国内,日 本社会也存在着左右两种社会思潮。一 方面,左翼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冷战结构 中的社会主义阵营以及世界爱好和平的 联合阵线存在思想上的共鸣和组织上的
t日n5u口zhenqmin口探索-争鸣■
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蔓延的国外因素
■熊孝梅
【摘要】冷战后日本“新民璇主义” 思潮在日本社套广泛蔓延建由于日本的 国内外环境变化所致。冷战格局解体、中 国的崛起、朝鲜的核威胁和荧图的控制是 日本“新民浚主义”蔓延的童娶外部因素。
【关键词】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 社会思潮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形 成的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其根源于
的保守主义思潮在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 低迷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新民族主 义”息潮。
二、中国的崛起催化了日本“新民
国家,1 945年8月美国投放在日本广f 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所造成的毁灭性I 结果让日本人至今还心有余悸。所以,I
内的这种左翼社会思潮反映在政治层面 上表现为以日本社会党为主的“革新势 力”,社会党在国会中虽然一直处于在 野地位,但却拥有强大的势力,往往成
(八)完善劳动权争议解决机制。 针对劳动争议程序处理不当的问题,建 立或裁或审的争议解决机制,即当事人 在仲裁和诉讼之间可以任意选择,:者 只能选择其一。出现了劳动争议,允许当 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减少仲裁的 环节。这样可以减少劳动者付出的时间 成本,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日本战后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日本战后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战后的日本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变迁,这一历程既是值得探究的,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改革,是日本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日本战后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的情况。
一、战后政治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不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面对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美国作为战时的盟友兼占领者,对日本实施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全方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最初实行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并在1946年通过了《日本宪法》。
这是一部重要的文件,规定了新的政治制度,为日本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新的政治体系下,日本实行了一个议会式政治制度,即“衣食住”三个领域的每个成年人都有投票权。
这样的体制带来了良好的民主化氛围,并在新的政治体系下扩大了社会福利。
通过这个体制,日本实现了社会民主主义和改善社会利益的目标。
二、政治制度的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增长,日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其政治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最著名的是关于天皇地位的改革。
根据这项改革,天皇不再是政治制度的最高权威,而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除了象征外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另一个重要的改革是关于议会体制的改革,这使得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
按照新的制度,每个成年人都有投票权,并且议会能够通过立法来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
三、社会变革除了政治变革,日本社会也经历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和文化方面。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走上了一条稳定的经济增长路线,并在经济方面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不断推出各种政策和战略规划所致。
此外,在社会文化方面,日本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年轻人的追求和兴趣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看法的变化,甚至是娱乐方式的改变等。
这一切都在不断地推动着日本社会朝着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从战后体制看日本“战后”意识的变迁

2015年适逢日本战后70年。
由于这是战后日本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战后70年”成了2015年日本的一个热门话题。
但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日本的“战后”意识似乎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本文拟以战后体制的斗争为主线,结合战后日本的国民舆论调查结果来考察日本“战后”意识的变迁及其特征,以期对理解和把握日本提供某些启示。
日本的战后体制与“战后”意识的源流日本的“战后”意识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即1945—1952年所谓日本被占领时期。
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实行间接统治,在美国主导下,日美两国合作共同构筑了日本的战后体制,即“宪法体制”、“旧金山和约体制”和“日美安保体制”。
日本的“战后”意识就是在这样的战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
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改从战后体制看日本“战后”意识的变迁■ 崔世广/文造,在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1946年11月,在美国占领军当局的主导下,经过占领军当局和日本统治阶级的斗争与妥协,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宪法体制”得以形成。
新宪法的基本特点是“主权在民”、“保障国民权利”和“放弃战争和军备”。
新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没有干预国政的权力,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新宪法还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并不再拥有军队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正因为如此,“宪法体制”成为战后日本和平发展的基石与和平民主意识发展的源流,当然也是统治阶级要否定的首要目标。
但是,随着冷战的形成,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惩罚、削弱日本变为扶持、帮助日本,以便将日本建成东方的反共屏障和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军事基地。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策划缔结片面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来结束对日占领状态。
1951年9月8日,在把中国、苏联等对日主要作战国家排除在外的情况下,日本与48个国家在旧金山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
刍议日本民族主义发展历程

刍议日本民族主义发展历程马宁稚(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安710129)摘要:日本民族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进程,传统历史文化、儒学伦理思想、稻作文化、"纵式"社会结构、天皇崇拜等众多因素对日本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的民族主义发展主要经历原型形态、战后低潮与积极民族主义、新时期的民族主义。
近年来,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有所抬头。
日本民族主义内涵丰富,本文从日本民族的发展历程角度刍议日本民族主义。
关键词:日本;民族主义一、民族主义理论基础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是为维护本民族利益为根本目的与基础的思想意识或行为活动,包含了其特有的共同价值取向、文化特色及民族归属感。
二、日本民族主义的历程(一)日本民族主义的原型形态。
日本的民族主义从明治维新开始建构,打出“王政复古”、“尽忠报国”的旗号,废除幕府,简化等级制度,向天皇绝对主义靠拢,将天皇地位推到顶峰。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日俄战争以井上哲次郎为代表的国粹主义盛行,1911年国体论愈发高涨。
井上哲次郎提出了具有“国体与整体分离”、“忠君与爱国一致”、“皇室先于国民而存在”、“祖先崇拜”、“家族制度体制”、“明君臣之分”、“国民统一体”七个特色的国体论。
这种盲目的民族主义形态,实则是带着对天皇的崇拜,通过侵略性战争来提升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要求“绝对效忠”与“专制政体”结合的民族主义,极易将日本社会推向极端。
(二)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发展。
(1)“低潮中”的日本民族主义。
二战之后的日本民族主义体现出低潮状态。
由于“国体论”的失败与被否定以及战后失败的现实和对美国的逐渐依赖,日本无法以正面民族主义直接统治国民。
在二战失败的现实面前,日本在社会变革的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开始希望营造和平的世界氛围,日本的及物主义和重视主义决定了日本的动机是随势而变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动机的随势而变性,尽管军国主义在日本已几近破灭,但他们仍十分关注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地区是否也遭受同样的命运。
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与反思

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与反思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与反思。
这一时期对于日本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就战后日本的变革和反思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经济重建战争导致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些人认为,随着美国的占领,日本将无法重建其经济。
但是,日本政府和工商界的众多努力,使得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迅速崛起。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和经济计划,以及日本工业的转型和升级。
二、改革新德川在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新德川的计划,以使日本社会更为民主化。
这些改革包括实行选举权、建设日本司法制度、通过新宪法等。
这些改革让日本成为一个更为民主化的国家,使得日本民众有权利去影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政府政策。
三、对历史的反思日本战前的帝国主义扩张使得在战后日本人民的意识中留下了国家道德的巨大缺陷。
战后,为了修复这一缺陷,日本社会开始正视历史,坦白地面对其曾经对其他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
这一思想引领了日本的反战和关注反战主题的社会氛围。
四、文化革命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是日本文化革命的高峰期。
大批日本青年对于传统的日本社会观念渐行渐远。
在这一时期,一些反传统的思想和新的潮流在日本社会中产生。
年轻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的文化革命。
五、妇女参与社会在二战后,日本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广泛的教育使得女性人口在职场上有更多的机会。
日本妇女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激进运动中的角色的提升,也标志着日本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和重视。
结论在战后的时期,日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反思。
通过这些努力,日本发展成为了国际上一个强大的经济大国。
同时,日本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在历史上的创伤史影响下,日本充分反思其所做过的错事,走上了一条向前的道路。
因此,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与反思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更是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巨大变革。
日本战后主要政治思潮的变迁

[ 摘
要] 战后以来 日本主要政 治思潮的变迁有三条线索 : 新和 平主义与和平 主义貌合神 离, 背道 而驰的思想精髓 , 但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 色彩; 民族主义思潮与战后初 期的 民族主 新
60年代以后尽管民族主义深深埋藏在日本人意识中的神国观念和所谓的爱国思潮还不时以各种形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对日本社会产生心作为日本民族主义的内在支柱是一直持久的强烈的存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的来说由于继岸信介之后执政的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田中角荣三木武夫大平正芳等人都四小结是走传统保守主义路线的代表所以并没有改变传统保守主通过上述三条线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主义思潮 已逐 渐失 去 了优势 地位 。及 至 19 9 3年 日本 政坛
“ 五五年体制” 的瓦解 , 破坏 了原有的“ 仲” 伯 抗衡局 面, 社会
党节节后退 , 最终 于 19 96年更名改组为社会 民主党 , 凸显 了 和平主义思潮 的退潮 。 冷 战结束之后 , 日本 国内出现了假借 “ 和平 主义 ” 旗号 , 实际上企图摆脱现行宪法和平条款束缚 的“ 和平主义 ” 新 政
关 于 “ 治 思 潮 ” 我 国 著 名 政 治 学 家 徐 大 同在 其 著 作 政 ,
《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给出了详细 的定 义。“ 中, 政治思潮是 反映社会中某一阶级 、 阶层 、 团或 某一部分 人 的利益和要 集
求, 基于对社会政治现象 的认识 , 由一批思想家来表 达 , 并为 社会中一些人们所认 同的政治理论 、 信念 、 观点和主张 ; 常 它 和某个政 党、 政治组织或政治运 动相联 系 , 指导 和解释 它 是 们政治行 动的意识形态 …” 。政治 思潮 , 作为指导 政治实践 的意识形态 , 深刻地影 响和改变着一个 国家 的现实政治 。因
战后日本_和平主义思想_的演变及其特点

日本研究国际观察 2005年第5期战后日本 和平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特点包霞琴摘 要 战后日本的 和平主义思想具有特殊的内涵和特点,它对战后日本发展道路的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战后日本的 和平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
60年代的 现实主义和平论和70年代的 安保效用论使建立在 和平四原则基础上的 和平主义思想发生蜕变,而90年代以来的修宪思潮更使 和平主义思想受到极大冲击,使之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 和平主义思想 和平意识 修宪 护宪二战后,由于战败国地位及其特殊的冷战环境,日本选择了 重经济、轻武装的和平发展模式,而和平主义思想则是战后日本和平发展模式的思想基础。
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想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且以宪法的形式在制度上得到了保证。
在50、60年代,它还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和拥有广泛基础的社会思潮,对战后日本发展道路的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战后60年来,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论战和斗争过程中发展和演变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社会载体。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日本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判战后日本和平主义的热潮,使 和平主义一词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从而使这一概念更变得加模糊不清。
那么,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的原点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种变化对目前日本国民的和平意识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对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进行再回顾和再检讨,并对21世纪日本的走向和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
一、战后初期日本和平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1.和平主义思想的原点及其特殊内涵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是在战败和被占领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必然带有特殊的内涵和特征。
作为战后日本和平主义思想的原点和基础的!日本国宪法∀是在美国占领初期确立和颁布的。
根据!波茨坦公告∀和美国初期的占领政策,其目标是将日本改造成为彻底的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国家,永远不再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威胁。
二战前后各国民族主义政治的历史演变与思考

二战前后各国民族主义政治的历史演变与思考20世纪上半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和血腥的时期之一,而二战是其中的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二战之后,欧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其中,民族主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将以二战前后各国的民族主义政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演变与现实意义。
一、二战前各国民族主义政治的演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各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和领土争夺,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帝国主义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仅欧洲列强之间的争斗日趋激烈,美国和日本等新兴国家也开始逐渐崛起,加入到了这个殖民争夺的大潮中来。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自己所属的民族为荣,对一些其他民族的入侵和压迫加以抗争。
各国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本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政策,比如德国的“大德意志主义”、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国家主义”等。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民族主义思潮几乎遍布了全球,成为全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要特征。
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欧洲各国的大规模战争,民族主义思潮也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国际主义和全球化的思潮。
二、二战后各国民族主义政治的演变二战后,欧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百废待兴,各国都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并且民族主义思潮也重新崛起。
尤其是在各种自由、平等、博爱等全球化思潮的压迫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传统产生了重新认识和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得到了重新认同和推崇。
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潮相比,现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更多地关注于民族文化和传统,也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各自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然而,在这种民族主义思潮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潮也很难避免地带有排外和民族优越性的色彩,甚至有些国家还通过一些保护主义措施来限制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这些都需要我们警惕和思考。
三、现实意义及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主义思潮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保护和传承本族文化的作用,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和忧虑的问题,比如排外心理、民族歧视等。
日本战后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变革

日本战后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变革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场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变革。
在美国的占领下,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文学战争过后,日本的文学场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们开始探索不同的文学形式和主题。
他们试图反映出日本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村上春树及其显著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村上的作品经常涉及对人类心理和情感状态的探索,他的作品流畅、简洁,直观地传达了日本现代社会人类精神的挣扎。
另一个挑战性的作品是永井荷風的小说《蛇绘与童子扇》。
这本小说通过介绍一个由妓生组成的世界,展示了战后日本社会中贫穷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这些小说促使读者反思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从而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二、电影战争后,电影工业呈现出一个新的风貌。
它在投射日本社会现实的同时,借鉴了欧洲和美国电影行业的文化和技术成果。
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
这部电影集合了传统日本文化与西方电影制作特色,成为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日本电影也发源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如动画、浪漫爱情片等。
动画电影特别受欢迎,其中以宫崎骏的代表性作品《龙猫》而闻名。
这部影片把自然界的美展现了出来,讴歌了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相较于黑泽明的束缚于日本传统文化中,宫崎则通过创新化,表达出他对于遵循人性规律与保护自然这两种力量的充分敬意。
三、音乐战后,日本的音乐工业也发生了变化,追求新的声音和音乐风格来满足日本人的新潮流和时尚。
其中最流行的音乐类型之一是流行音乐。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流行音乐风格参考了美国的摇滚乐和爵士乐。
这种音乐让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和奔放,并反映了大众文化的多元化。
现代音乐中的日本流行音乐通常具有强烈的电子元素,如电子舞曲、先锋音乐和实验音乐。
这些音乐背后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含义,而由此产生的日本音乐项目和节目则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及其相关的产业体系,成为了整个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后日本主流社会思潮的演变

二战后日本主流社会思潮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日本国内的主流社会思潮是和平主义。
这一方面来自战后美国主导的民主改革对大众社会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日本国民本身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追求和平与民主是其自然诉求。
和平主义表现在知识界,或著书论说反思战前的超国家主义思想,或以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表达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表现在大众层面则是以不同方式表达保卫和平宪法、坚持全面媾和与中立、反对重整军备、反对缔结军事协定、反对核武器、反对越战等主张。
这一阶段,无论是出于正义而厌恶战争,还是出于对战争结果心有余悸而害怕战争,向往和平成为这一阶段社会意识的主流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日本这一阶段的和平主义是存在先天缺陷的,它在反思战争的时候没有对战争的性质提出质疑,它在描述战争悲惨的时候也没有对被侵略国家的受害者给予关注,这实际上为日后保守主义、右倾思潮的抬头和蔓延提供了一个温床,在和平主义的掩盖之下,保守主义和右倾意识已经开始孕育和萌芽。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教科书问题”在这一时期浮出水面,从1951年至1960年,在文部省审定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逐步把“侵略”一词改为“进出”。
70年代日本社会思潮的主流是保守主义。
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70年代虽经历了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但经济仍能稳中上升,1979年人均产值与美国相当,1980年汽车产量超过美国,1981年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与此相适应国民生活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70年代的多次民意调查表明,具有“中流意识”的人群高达80%—90%,这一数据说明国民的绝大多数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是基本满意的,同时也说明国民的绝大多数产生了维护既得利益的心理需求,萌动了支持现存体制和秩序的政治意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现了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思潮在70年代淡化了阶级意识,缓和了劳资纠纷,使得“劳资一体”的观念普遍增强;它强化了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同时迫使在野的左翼政党向右转;另外,保守主义对“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和“自卫队”持肯定态度,与自民党鼓吹的“新国家主义”互动合流,形成了朝野一体右倾化的趋势。
日本“战后军国主义现象”嬗变成因透视——抗战胜利50周年的沉思

,
日本 国
,
不言 而 喻 军 队投 降与国 家 投降 二者 有本 质 区 别 军 队投 降只 是 解除武装 和 惩 罚战争 罪 犯 吻 而 不 废除军 国 主 义的天 皇 体制和解散政府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会 迟 迟不肯谢 罪 政 府至今不 予全部 战争赔 偿 一 些
阁僚 政要仍在 鼓噪 当年 天皇 裕仁发 明 的侵略史观 甚 至 迎合美 国反华势力 遏制 中国
, , , 。 。 , ,
,
国 家 毫无 疑 问 天皇裕仁作为元凶 和 头号战犯 无可
这种有 条件投降的根本特
“
,
非 议地应得 到 和 墨 索里尼 ` 希 特勒 同样 的 下 场 但他 却逃脱 了审到和惩罚 这不仅 使 ”三故 东方 战场抗击
”
征 具体表 现 为 由 日本 提 出 的 维护 国 体 保 留天 皇
吉林师 范 学倪 学报
19 9
5 9 年第
1
期
日本
“
战 后 军 国主 久 现 象
”
擅 文 成 因透 视
—
抗 战胜利
5周 年 的 沉思
黄
湛
内容提要 】 战后 天立裕仁的合 法 存在 是 日 本保 守势 力 得 以 长 期 把持 政 局 据 以 重 建
的 政 治 基础和 军 国 主 义 浊 潮 泛 滋 的 思 想 渊 源
改 历 史 教 科书 6 0 年 代 跳梁 小 丑 川 岛 由 纪 夫 为 军 国 主 义 招 魂 而 进 行 的 剖 腹 自杀 事 件 7 0 等 1 4 名 甲级 战 犯 和 千余名
、 ,
8
月 1 5
日
,
他向全
战后日本的象征天皇制与新民族主义的崛起

Symbol of Mikado Systemin Post-war Japan and the Surge of New Nationalism
作者: 李成日[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07
出版物刊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102-10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日本;近代天皇制;象征天皇制;“和平宪法”;新民族主义
摘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美军的占领下,根据《波茨坦公告》,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制定了"和平宪法",确立了象征天皇制。
战后日本虽转向象征天皇制,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政府有意识的强化,而且日本精英保守阶层始终加强天皇的权威,所以天皇依然处于权威的顶端。
这种权威被日本新民族主义视为不可替代的象征性存在,并且跟日本修宪等国内
重大议程密切联系在一起,对日本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发展及其局限——以战后初期文部省教科书《民主主义》为中心

The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s of Democracy in Postwar Japan: An Exploration Based on Ministry of Education's Textbook Democracy in Early
Postwar Japan
作者: 刘岳兵[1];王萌[2]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2]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战后日本;民主主义;文部省教科书《民主主义》
摘要:日本文部省分别于1948年10月和1949年8月发行的教科书《民主主义》(上、下册),作为当时人们对民主主义思想理解的最大公约数,是研究和探讨战后日本民主主义发展及其局限的重要史料。
该教科书的出台过程受GHQ占领政策变化的影响,最终演变为冷战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其宣扬和美化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基调的民主主义精神、歌颂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先进性及其将共产主义作为独裁主义和绝对主义的一种形式而置于民主主义对立面的思想倾向,遭到了当时日本马克思主义者针锋相对的批判。
尽管如此,在战后初期日本的精神废墟上,该教科书作为思想启蒙读本,为当时的日本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种理解民主主义本质的规范,作为思考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原点"、剖析战后民主主义发展及其局限的文本,无论在日本教育史还是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5-10-18[作者简介] 杨宁一(1949-),男,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演变兼对 新民族主义 概念的质疑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形成了保守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类型的民族主义。
占领结束后,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复活。
这四种民族主义力量的消长制约着战后日本民族主义总的走势。
在战后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持续高涨,1960年安保斗争时达到顶峰。
此后,在民族本位主义基础上尊崇传统、追求民族富强的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日趋强硬,直至今天。
近年来,右翼极端的民族主义虽活动猖獗,但并没有取代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在目前日本民族主义中的主导地位。
因此,用具有大国主义、皇国史观、否认侵略战争等含义的 新民族主义 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民族主义并不全面。
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提法,不利于正确认识日本的政治形势,也不利于采取恰当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日本;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 K31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6)01 0101 07近年来,在分析日本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潮时,国内学者经常使用 新民族主义 这一概念,把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民族主义称为 旧民族主义 ,把90年代的民族主义称为 新民族主义 ,并赋予这个所谓 新民族主义 以大国主义、皇国史观、否认侵略战争等内容。
在日本,学术界很少使用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经常使用的是外来语 !∀# 。
这个单词有 国民主义 、 国家主义 和 民族主义 三重含义,日本学术界很大程度上是在前两种含义上使用这个单词的。
与 新民族主义 概念相近的单词也是 !∀# ,为一桥大学学者渡边治较早使用[1](P4)。
这表明,日本民族主义的研究还没有引起日本学术界高度重视,甚至有些日本人认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战争期间的极端民族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因此日本根本不存在民族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是否出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不是,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表现形式?和90年代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关系?把90年代以来的日本民族主义概括为 新民族主义 是否妥当?这些问题对于了解和认识日本极其重要。
本文追根溯源,通过考察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再兴起及其演变,力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战后初期形成的民族主义思潮日本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国家,明治维新前内部现代性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为了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进而追求大国地位,强行启动现代化。
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明治维新和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动力。
这种民族主义既有积极意义,推动了日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又因为借助于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非理性因素,具有强烈的民族利己主义色彩。
在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有过几种不同的探10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总第193期)索,但最终明治政府运用权力确立了国家主导的民族主义。
20世纪上半期,法西斯把日本民族主义中的糟粕发挥到极致,以日本民族优越论、民族沙文主义为核心的极端民族主义弥漫于整个社会,最终把日本民族拖入灾难的深渊。
有人根据这种民族主义的特点将其称为 复古主义的民族主义 。
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的迷梦最终破灭,日本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三流国家。
从表面上看,日本好像已经失去了民族主义存在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却不然。
在战败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下,战争期间的极端民族主义或者说复古主义的民族主义暂时销声匿迹,但没有得到认真的清除。
而且,整个日本似乎回到了明治维新前的状态,面临国家如何重建,现代化如何重新起步的问题。
渴望民族重新崛起成为战败后日本民族主义情感的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包括民族的自我认识、民族象征的认同、对其他民族的认识、本民族在世界上位置的认定等问题。
在被占领前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日本作为战败国,成为失去了独立的三流国家,不可能过多关注对外认识,甚至有的日本人竟认为 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比日本好 。
因此民族主义首先在对内认识上展开。
战败的事实证明,依据极端民族主义推进日本发展的道路行不通。
不同社会力量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和理念总结战败的教训,探寻日本再生之路,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
首先是保守势力的民族主义。
保守势力一定程度上批判军部,但坚决维护天皇制。
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吉田茂在战败后不久所写的一封信中说道: 如果恶魔也有儿子,那无疑就是东条。
应该说到现在为止,我方的败法也是古今东西从未有过的,败得出色。
重建皇国的趋势自然蕴藏于此,应该切除这个政治之癌 军部,可致政界明朗,昂扬国民道义,外交面貌一新。
而且若能振兴科学,招引美资,重新恢复财界,遂使帝国之真髓进一步发挥,因此战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而是雨后的天地更有佳处。
总之,事态如此顺利发展,在于圣断结束战争。
不胜感激圣上如此勇断,诚乃皇天不舍我也。
[2](P430)这段话典型地反映了保守势力的思想。
毫无疑问,保守势力的目标是复兴日本,一定程度上也否认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但是没有深刻反省日本之所以战败的原因,依然力图 重建皇国 ,继续把天皇作为民族的象征,尊崇天皇。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以吉田茂为代表的战后保守势力主流即 保守本流 的路线。
应该看到,保守势力的民族主义并未局限在保守政党范围内,他们拥有很大的市场。
著名学者和辻哲郎、津田左右吉等人也持有这种观点,有人将柳田国男也列入其中,并称其为 战后保守主义的原点 [3](P27)。
这些人大多在战前就已经奠定了知识文化界的权威地位,具有一定的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为主,政治为从,其中有些人曾坚决反对法西斯独裁,甚至受到镇压,但是他们又具有一定的日本文化优越论的思想。
在战败后的反思中,他们一方面批判军部法西斯,把战争和战败的责任完全归于军部;另一方面充分肯定法西斯统治之前即战前的日本,主张结束法西斯统治,回归到战前。
他们推崇日本的传统,特别强调天皇的崇高地位,主张保持天皇制,认为国家不是阶级统治工具,也不是社会契约,而是民族有机体。
因此,他们反对急剧的变革,反对当时高涨的群众运动[4](P114)。
这些保守主义的学者在学术领域卓有成就,作为公众人物,其政治观点自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容易被人们相信并接受。
其次是以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等人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其中又以堪称 日本战后思想第一人 的丸山真男的影响最为巨大而深远。
他们大多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曾在 爱国 的口号下被迫参战。
战败使他们认真思索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站在反对战争的立场上,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以及为什么没有能够制止这场战争,从体制和思想上寻找根源,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反省精神和批判精神,重新认识民族自身,形成所谓的 悔恨共同体 。
针对法西斯主义 超越近代 的理论,民主主义者认为,日本的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不存在 超越近代 的问题,这种后进性导致战争的发生。
因此,日本面临的任务是清除传统因素,向近代社会迈进。
可以说,确立近代社会是他们的理想,所以他们也被称为近代主义者[5](P8)。
10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总第193期)民主主义者也批判天皇制,认为天皇制建立在落后的传统文化之上,是战争的体制上的根源,但是在对天皇制的废除和对天皇本人的批判上态度不一致。
再次是社会主义者的民族主义。
战争期间,日本共产党不屈不挠坚持反战立场,为社会主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战败后,马克思主义迅速得到传播,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赞同和拥护,历史学界尤甚。
这些知识分子深受日本共产党的影响,批判战争,用社会形态演进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战争的原因,将其归结为封建因素清除不彻底,认为战争责任在政府、天皇家族、大地主、垄断资本、高级军人、特权官僚等统治阶级,主张进行民主革命,而且将民主革命确定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
这些思想之所以归入民族主义思潮,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诉诸民族情感,强调挽救祖国的危机,提出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新日本。
不过,在其理论中,阶级和阶级斗争贯穿始终,所使用的民族概念往往就是人民的同义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主张宏扬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
众所周知,民族主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特定的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一个民族国家内,不能简单地将民族主义看作是单一的,政治思想的多样化决定了民族主义的多种类型。
日本战后民族主义的再兴起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上述三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即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构成了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 不能忘却的他者 的确认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区分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为此往往需要确立本民族的对立面或者假想敌,即所谓 不能忘却的他者 。
随着美国占领政策的改变,媾和问题提上日程,日本民族主义的主题迅速由对内认识转换到对外认识。
不同政治力量纷纷诉诸民族主义, 民族 、 爱国 等词句被经常公开使用。
政府在1950年以后明确了加强教育、培养爱国心的方针,编写了 国民实践要领 ,鼓吹敬爱天皇。
日本共产党在1951年1月的全国文化工作者会议上也提出,文化斗争当前的任务是提高民族自觉,高扬爱国热情。
同年5月的历史学研究会大会也选择了 历史中的民族问题 为主题。
这一时期围绕媾和问题,形成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尖锐对立,保守政党掌握的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明显加强。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全面媾和,提出了全面媾和、中立、反对军事基地、反对重整军备的和平四原则。
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主张单独媾和。
吉田茂政府宣称,媾和是美英主导的,在冷战下,全面媾和是不可能的,单独媾和比没有媾和好。
财界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
就媾和问题对立的两种主张,有人将其归纳为反美和亲美。
可见,在这一时期,美国成为日本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 不能忘却的他者 。
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一方面亲美,另一方面则把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主要是苏联和中国作为 不能忘却的他者 。
两种不同主张都在追求民族利益,之所以发生对立,是对日本利益所在的判断不同。
吉田茂后来在回忆录中明确讲到单独媾和并与美国结盟的目的,他说: 我国自明治时期采取门户开放政策以来,通过同英、美两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合作,才取得国运的昌盛。
日本是一个岛国,也是一个海国,在狭小的土地上拥有世界上罕见的稠密的人口。
为了养活这些人口,势必扩大对外贸易。
同时,为了不断地发展经济,必须吸取先进国家的资本和技术。
而想要扩大贸易和吸收外资,则只有以世界各国中经济最富裕、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