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青岛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能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物体具有惯性,进一步深化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具有惯性的过程并加以描述,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教具、学具】学具准备:每组: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小车模型、木块等。
教师准备:硬币、杯子、卡纸以及汽车急刹车时和突然开动时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请同学们仔细欣赏。
(玻璃杯上放一小张正方形卡纸,卡纸上放着一枚硬币)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卡纸弹出,硬币会怎样?2.让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做猜想。
3.教师实验: 用食指快速弹出卡纸,硬币落入杯中。
4.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质疑并说出自己的设想:为什么硬币会掉入杯中?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还会保持静止呢?预设1.学生可能直接说出和教师弹纸片的硬币没有改变运动的方向有关系。
这样让学生说说物体突然遇到外力时位置可能产生的变化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预设2.学生可能说出与教师弹纸片的速度有关。
这时让学生通过快速弹纸片和慢速弹纸片试试,再次说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总结: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为什么还会保持静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制定实验方案。
谈话: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等)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可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方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可以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适宜的参照物;2、学会描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适宜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老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答复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2.学生讨论交流。
3.老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绘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查阅资料,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9、静止和运动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参照物:描绘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如何描绘物体的静止与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教学反思: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假如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消费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展效果。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各位欣赏。
(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测后,表演。
(二)小组自行探究1、静止物体的特性。
谈话: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运动?学生先预测,再试做。
谈话:下面你们能否用桌上的材料试着做一些类似的游戏呢?学生试做。
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1)让学生把5个塑料盒摞起来,用塑料盒代替课本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塑料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个塑料盒最下面的一个,观察:其它盒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静止不动.谈话:这一次,同学们都做得很成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2)、运动物体的特性谈话:那么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性。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六年级现有1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版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一、教课内容: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教课目的:1、能依据察看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经过查阅书刊及其余信息源认识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论,并与别人互换建议。
2、踊跃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别人沟通;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说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拥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说相关现象。
三、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察看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教课难点:让学生认识到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好不同的。
四、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讲话: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风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各位赏识。
(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想一下,假如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如何?学生猜想后,表演。
(二)小组自行研究1、静止物体的特征。
讲话: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而后快速抽去棋子下边的纸条,棋子会不会随着纸条一同运动?学生先展望,再试做。
讲话:下边你们可否用桌上的资料试着做一些近似的游戏呢?学生试做。
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好多.下边我们来做几个实验.让学生把5个塑料盒摞起来,用塑料盒取代课本中的棋子.而后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下部的塑料盒,察看上边的火柴盒落在哪处.教师指引:下边请你用尺子快速击打摞着5个塑料盒最下边的一个,察看:其余盒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旧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指导。
沟通:其余棋子保持静止不动.讲话:这一次,同学们都做得很成功,那你们知道为何会出现上边这些状况吗?学生小组议论,教师巡视。
报告沟通:静止的物体有保持本来静止状态的特征。
指引学生剖析实验现象:火柴盒本来的状态(静止),因为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因此落回原处.(2)、运动物体的特征1讲话:那么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本来运动状态的特征呢?学生发布自己的想法,作出假定: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本来运动的特征。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六11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探究记录表
探究内容
改变了哪个 哪个物体的 我的发现
物体的运动 运动状态没
状态
有改变
快速抽出纸 片鸡蛋会怎 样?
击打中间的 棋子其它的 棋子怎样?
小车遇到障 碍物木块会 怎样?
小结归纳
• 1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 2物体具有保持他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
质,称为物体的惯性。 • 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 分析实例: • 1跳远 • 2泼水 • 3开车系安全带 • 4骑车滑行
课堂检测
一:判断正误: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就是让运动的物体停止
下来( )
二、如上图,在匀速正常行驶
2、物体的惯性在生活中 只有益处没有害处( )
的小车前方悬挂一个小球, 松手让小球自由下落,请问: 小球会落到小车的( )
A前方 B后方 C下方
D具体方位不好确定
拓展与动手
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惯性知识,自己 设计制作一个惯性玩具。
合作探究一
• 1、快速抽出纸片,鸡蛋会怎样?我们来做 一做,想一想为什么?
• 2、用尺子快速击打中间的一个棋子,其他 棋子会跟着动吗?我们来做一做,想一想 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合作探究二
• 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 2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车上的木块会 怎样?我们来做一做,说一说为什么。
精品课件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 高效课堂资料
市实小 清风制作
六年级上册第11课
学习目标
•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并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024年秋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六上11.《四季更替》教学设计
轴倾斜
[PPT 10 出示] 星空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的相关
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
知识。 的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
(预设
[PPT 11 出示] 地球是怎样公转的?
25分
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
钟) 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这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教学备注
的更替 周的时间是24小时,不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
原因。
[PPT 6 出示] 普及一个知识点:
(预设
• 日地距离变化
5分
• 近日点 1月 约1.471亿千米
钟)
• 远日点 7月 约1.521亿千米
[PPT 7 出示] 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四季更替形成原因的猜测。
分组实验,交流共享。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当地球运行到A、B、C、D位置时, 从标杆的影子长短变化判断太阳光线直射与斜射的变化,做好记录。 2.学生交流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 3.教师用微视频再现四季的成因: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 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 同,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地球上还会出现四季吗? 学生分组用排球做地球公转模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如果地球的地轴不是倾斜的,就不会出现四季。
二、判断题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
)
2.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会有所不同。(
)
3.在赤道地区,季节变化不如中高纬度地区明显。(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教案】
【青岛版】2019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第二课细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第四课食用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第六课食盐和水泥第七课铁生锈(两课时)第八课牛奶的变化(两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九课静止和运动第十课时距离和时间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第十二课物体的运动方式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十四课白天和黑夜第十五课昼夜与生物第十六课四季更替第十七课弯弯的月亮第十八课日食和月食第十九课登上月球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十课蚯蚓找家第二十一课变色龙第二十二课时植物向哪里长(两课时)第二十三课时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二十四课时珍稀动植物第二十五课生物的启示第一单元微小生物第一课病毒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的认识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对评议的理解。
四、学习准备: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课前搜集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病毒相关的知识图片资料(如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繁殖特点等)、由病毒感染的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资料。
五、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通过自己身边关于服用糖丸、是否患过水痘、腮腺炎等类似的病毒传染的疾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预防措施。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青岛版科学六年上册单元备课——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呢?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本为参照物呢?实验结果: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橡皮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若以课桌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的。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0、距离和时间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科学探究】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科学探究】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
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则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12、物体的运动方式课型新授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导学案唐洪先营丘镇小学2016.9全册备课一、教学目标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 ↓↑ ↓↑↘三、 各单元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编写的,包括《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和《食用菌》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三节课是并列关系,每一节课都探究一类生物体。
《病毒》着重通过搜集和整理有关病毒的资料使学生认识病毒,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细菌》借助显微镜的观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馒头发霉了》通过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结合以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多彩的生命世界由五大类组成,分别是动物、植物、病毒、细菌、真菌。
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食用菌》着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帮助学生识别真菌中的食用菌,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青岛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他们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构建更系统、更深入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青岛版(2017)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球》《生物与环境》五个单元。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式,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熟悉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了解月相、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
明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科学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能够提出科学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能够运用科学语言、图表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3. 科学态度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特征和作用。
物质变化的判断和分类。
物体运动的描述和力的作用。
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及天文现象。
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护。
2.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繁殖和培养。
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青岛版科学实验操作目录(六年级)
分组对比观察实验
将三根铁钉打磨后分别放入三支设有不同环境的试管中,如图所示:(试管中液体为蒸馏水)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0距离和时间
测量速度
软尺秒表
分组实验
提示:测量速度时,多测几组数据,取平均值。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惯性实验
小车钩码
分组探究实验
1.将小车置于斜面下行,记录其在平面跑道的滑行距离;
18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实验
三球仪
演示模拟实验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22植物向哪里生长
植物向哪里生长
培养皿放大镜
分组探究实验
方法如图:
六年级下册【5个分组】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实验名称
实验室所配实验器材及使用说明
实验步骤
1细胞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显微镜洋葱表皮装片动物表皮细胞装片卵人血细胞装片骨细胞装片口腔粘膜细胞等
2.逐渐向小车增加钩码数量,观察并记录滑行距离。
跑道如图: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14白天和黑夜
昼夜更替模拟实验
地球仪手持移动灯
分组模拟实验
1.手持移动灯固定不动(模拟太阳),水平方向照射地球仪(地球仪水平位置保持不变),观察照射范围;
2.绕地轴旋转地球仪,观察照射范围。
16四季更替
四季的成因实验
地球仪手持移动灯
青岛版科学实验操作目录(六年制)
六年级上册【9个分组1个演示】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课题
实验名称
实验室所配实验器材及使用说明
实验步骤
3馒头发霉了
馒头发霉实验
放大镜滴管镊子自备
分组对比观察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科学青岛版第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科学,学生可以增加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以六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为背景,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物理与生活这个单元主要涉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将学习有关力、摩擦、光和声音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验和观察,他们将理解这些现象,并探索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他们将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学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如溶解、燃烧和氧化等。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他们将了解到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并学习植物和动物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将了解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这个单元主要涉及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学生将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构成,以及地球运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些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知识,如行星、恒星和星座等。
第五单元:科学与技术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科学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他们将了解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学习一些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六单元:健康与生活这个单元主要涉及健康和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
学生将学习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们将了解到饮食、运动和卫生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习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通过六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的学习,学生将获得对科学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他们将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这将为他们继续学习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六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学习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过程与方法】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
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知道物体具有惯性。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惯性,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建议对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学生能通过教材上面设计的探究活动就能够理解,但是怎样利用惯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怎样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学生们却难以理解和应用。
教师应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把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探究活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的探究活动:1、改变运动物体的状态探究目的:运动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探究步骤:1、小车模拟汽车,木块模拟乘客。
2、推动小车,让小车运动。
3、在小车前面放一障碍物,观察小车突然刹车时,木块有什么变化。
预期效果:了解运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探究活动:2、改变静止物体的状态探究目的:静止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探究步骤:1、在玻璃杯口盖一塑料板,塑料板上放一枚鸡蛋,快速抽出塑料板时,鸡蛋会跟着飞出去吗?2、一摞棋子,用尺子快速击打最下面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样?预期效果:知道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教学案例设计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
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
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当乘坐汽车时,相信同学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刹车,乘客的身体会怎样?生:猜测:身体向前趴。
师: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有)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观看视频)生:观看视频。
师:确实如大家所说。
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师:其他同学是不是心中也有这样的疑问?【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一)初步分析,作出假设师:大胆猜测一下,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生1:由于惯性。
生2:刹车后,车虽然静止,但乘客仍然运动,所以会向前倾倒。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对汽车和乘客在急刹车前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意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这样的训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师: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
现在我们不妨来设计一个实验:模拟行驶的汽车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刹车的情景,从而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几种材料(出示课件)。
利用现有的材料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生:学生汇报方案。
师:表述的非常完整。
大家同意他们小组的方案吗?你认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生:推动小车时,用力不要太大;小车和障碍物之间不要太远。
师:你想的真周到。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出示实验要求:(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一下)1、在实验过程中请各位“驾驶员朋友”把握好方向和力度,“车”不可开得太猛?2、仔细观察刹车前后“车”和“乘客”的状态。
3、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师:实验顺利完成的小组请主动坐好,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实验等着你。
现在开始实验吧。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实验都很投入,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的发现。
现在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不同的地方可以补充。
(还有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
)生:多媒体展示汇报。
师:现在我用慢镜头回放小车和木块的的整个运动过程。
刹车前:小车和木块处于什么状态?生:小车和木块都处于运动状态。
师:刹车时,小车的状态有何变化?木块的状态呢?生:小车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木块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师:小结: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时,而木块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木块会出现什么现象?(向前倾倒,甚至跌落下来。
)师:现在你知道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生:车由运动变为静止时,乘客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师:由此可见: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直观再现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现象,模拟实验图的运用对构建惯性概念起到了推进作用;启发学生设计类似的实验方案,使论证更加有力,还意在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探究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1、提出问题:师: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那么静止的物体具有怎样的属性呢?师: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有趣的小实验来探究一下。
2、出示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1)在玻璃杯口盖一塑料板片,塑料板上放一枚鸡蛋,快速抽出塑料板时,鸡蛋会跟着飞出去吗?(2)一摞棋子,用尺子快速击打最下面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会怎样呢?师: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声读一下。
生:朗读师:实验之前,我们先来预测一下:你认为鸡蛋可能会怎样?生:鸡蛋可能落入杯子。
师:上面的棋子可能会怎样?生:上面的棋子可能会落下来。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
师: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生:要快速。
师:对,速度是关键。
除此之外,老师再给大家补充几点。
3、友情提示(1)、击打棋子要做到快、准、;抽出塑料板时要迅速。
(2)、击打棋子时要让棋子出去的方向无人,以防伤到同学。
(3)、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
(4)、实验完毕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或两组进行研究,开始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实验之中。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5、学生汇报,师生交流:(2个小组进行汇报)生1:汇报实验成果。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观点吗?(大家同意他们小组的观点吗?)生:我认为:抽出塑料板时鸡蛋是静止的。
师: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生:鸡蛋原来是静止的。
抽出塑料板时,鸡蛋若是运动的,鸡蛋应该随塑料板飞出。
鸡蛋没有飞出,说明抽出塑料板的瞬间,鸡蛋是静止的。
师:为什么鸡蛋又落入杯子中?生:鸡蛋受重力作用落入杯子中。
师:不错。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展示一下?生:汇报实验成果。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实验结果吗?师: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个小实验。
抽出塑料板时:1、谁的状态发生了改变?状态有何改变?2、谁的状态没有改变?仍保持什么状态?击打最下面的棋子时:1、谁的状态发生了改变?状态有何改变?2、谁的状态没有改变?仍保持什么状态?6、小结: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板书:运动保持原来属性7、归纳总结,建构惯性概念。
师: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运动的物体,还是静止的物体,当改变运动状态时,都有保持原来状态的属性。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1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板书: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师:我们把物体具有的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师: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师:物体具有的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有惯性现象的例子吗?生:学生根据经验举例生活中的惯性。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有关惯性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2、交流:师: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以上是我们在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那惯性对我们有没有危害呢?生:会。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师:那么,我们在乘坐汽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为避免惯性给我们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驾驶车辆时,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乘车时,抓好车扶手等。
3、教师小结师::虽然惯性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是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相互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惯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五、拓展活动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课后动手制作一个惯性小玩具!【设计意图】:意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板书设计】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惯性:保持原来属性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