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新部编本(前三章)_教案新部编本.docx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简介
本文档是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适用于新人教版必修2教材。
教案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内容无法确认的内容不会被引用。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提供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修2教材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内容
教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单元概述:简要介绍该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2. 教学目标:明确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 教学内容和组织:详细描述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等。
5. 教学过程:分步骤地描述该单元的教学过程,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
6. 教学评价:提供该单元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估。
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本教案的指导,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备注
本教案是按照简单策略编写的,没有法律复杂性的问题,作者具有法学硕士学位,能够提供有帮助且创意的指导。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有关必修二地理教案【精选15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2024地理必修2教案

2024地理必修2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2024地理必修2教案地理必修2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019统编部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等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
3.理解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
4.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联系的观点。
2.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节假日出游时,是否遇到过人山人海排队等候进入景区的现象?你们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为排队等候结账而心烦意乱?你们是否见过宽阔的马路因交通堵塞变成了巨大的露天“停车场”?讲授新知: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教师课件投影“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3)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新部编本(前三章)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重点难点]:1、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2、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讲授过程]: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P26,探索活动:阅读:[问题]1、从市中心与外围的交通运输有何差异?(市中心交通更方便)2、为什么外围的住宅区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风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某些条件(风向)的影响,城市内部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同一分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等级分化。
例如:济南市分区: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1、中心商务区:位置:城市中心部位特点:1、体现商业和服务职能;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3、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工业区:位置:城市边缘特点:1、体现工业生产特征:工业门类分区和污染。
2、交通:便利,有河流或铁路通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一、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提高对地球环境状况的认识,并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1.2 教材介绍本课程主要使用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该教材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其中,自然地理主要探讨地球的组成、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系统等,人文地理涉及世界人口、城市化、环境问题、资源开发等内容。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环境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于人文地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计划2.1 教学内容本课程总共分为8个单元,具体内容为:•第一单元: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和运动•第二单元: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第三单元:地形和地貌演变过程•第四单元:气候形成与分布规律•第五单元: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第六单元:水资源和水循环过程•第七单元: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第八单元:人口与城市问题2.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实验等。
其中,实验环节将对理论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
2.3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步:导入和讲解•第二步:学生讨论和思考•第三步:实验和操作•第四步:讲解和复习三、教学评估3.1 教学目标检测在每个单元结束时,教师将进行小测验和测试,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作业和考试每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将布置相应的作业,对于作业进行纠正和评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将定期进行模拟考试,向学生反馈考试成绩和进步情况。
四、教学资源4.1 教学设备本课程需要使用教学投影仪、实验室设备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来进行教学。
4.2 教学材料本课程需要使用教材、作业本以及相关资料、实验纸等教学材料来进行教学。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2整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 2整套教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过程1. 人口的自然增长(1 “世界 60亿人口日”时间:1999年 10月 12日区别:“世界 60亿人口日”与“世界人口日”的区别“世界 60亿人口日”是指世界上的人口达到 60亿;而“世界人口日”是世界人口到达 50亿的时间,即 1987年 7月 11日。
(2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①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均匀性。
A 图 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B 图 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该图是一幅坐标图,纵坐标表示人口总数,横坐标表示年份,坐标系中的红曲线表示人口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20世纪的一百年是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从世纪初不足 20亿人口,到世纪末的 60多亿人口, 平均每 20年净增 10亿人口。
图中 20世纪 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曲线变陡,这说明在此时间段中,人口增长又变得更加迅猛,因为此时世界上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地提高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C 图 1.4 可以得出,到 200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从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2000年与 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图 1.6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中有两条曲线,一条表示出生率,一条表示死亡率,二者的差值是自然增长率。
从图上看,出生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越大,自然增长率越高,两条曲线越接近,自然增长率越低,若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负增长。
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5篇

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二、民族构成与数量【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
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
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
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
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
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
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
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2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免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展,缩小地区差异。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力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篇(高一地理必修二课件教案导学案),供大家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高中地理 (中图版 )必修二 2.1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 )教案 12. 1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重点难点 ]:1、城市的空间结构分析2、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P26,探索活动:阅读:[ 问题 ]1 、从市中心与外围的交通运输有何差异?(市中心交通更方便)2、为什么外围的住宅区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风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某些条件(风向)的影响,城市内部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同一分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等级分化。
例如:济南市分区: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
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 ),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 ] 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1、中心商务区:位置:城市中心部位特点: 1、体现商业和服务职能;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3、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工业区:位置:城市边缘特点: 1、体现工业生产特征:工业门类分区和污染。
2、交通:便利,有河流或铁路通过。
[ 问题 ]CBD 也是交通便利,这里的便利与CBD 的便利有何区别:交通运输方式:CBD :公路(灵活)和航空(便捷)3、大型工业区往往包括职工住宅区及各种服务设施。
3、商业区:位置:城市中心区(中心城市,原因:无中心商务区)或中心区附近。
特点: 1、由商业街和大商场组成。
(点状或线状分布)2、交通便捷。
3、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地价高)4、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与 CBD 区别:1、点状线状与片状的区别2、 CBD 还突出服务,而商业区突出商业活动,3、中小城市一般没有CBD 。
4、住宅区:分两种类型: 1、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2、市政规划住宅区位置:工业区内部或相邻;城市外围。
特点: 1、有配套的服务性设施2、具有等级分化现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5、行政中心区:位置:与其它功能小区相结合。
特点: 1、首都或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具有此功能区。
2、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
3、交通便利。
6、文化区:位置:距离工业区较远。
特点: 1、自然环境较好。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3.人口平均素质较高。
7、混合功能区:特点:多种功能混合的设施混合。
8、效区:城市的一部分。
位置:城市外围。
特点: 1、农业区。
2、环境条件好,在国外往往与高级住宅区混合在一起。
(要求交通便利)3、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区,往往建有卫星城。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
东京高级住宅区北京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地租差异图的分析3、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例: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4、行政因素:政府规划功能分区例:济南市的规划。
以上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影响可归为集聚力和离散力,例:经济因素的地租,使商业区向城市中心发展,而工业区和住宅区向处围发展,最终形成为城市的特定的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教后感:高中地理 (中图版 )必修二 2.1 城市的空间结构(二 )教案 12. 1 城市的空间结构(二 )[教学目的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重点难点 ]:1、中心地理论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讲授过程 ]:导入:一、中心地理论[ 自己阅读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购买以下物品时你分别会到距离你家多么远的地方去?1、油盐米面2、衣服3、高档化妆品4、电视5、计算机6、艺术收藏品由此可以得出中心地有大有小形成一定的等级,高一级别的服务区域一般较大,而低一级别的中心地服务区域一般较小。
据图2-1-10 分析中心地等级体系:二、城市规模差异最高一级别的中心地往往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即最大的城市,而随着中心地级别的降低,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减小,可见城市本身也具有城市规模的差异。
一般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我国城市规模划分:特大城市——人口>100 万大城市——人口50~100 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20~50 万之间小城市——人口<20 万三、服务功能差异城市不论大小,都是一定地域的中心地,但其提供的服务将会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
一般来说,城市的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即其提供的服务就越高级,且能影响到的地域就越广,例:北京,上海,广州;其影响地域可达全国东部地区。
而济南,但于上海与北京之间,是低一级别的中心地,所以其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会弱,且其影响范围会小得多。
而维坊又处于济南与青岛之间所以是又低一级别的中心地。
依次类推。
以上考虑的是商业中心的服务区域,某些城市规模不大,但其服务的功能会很强,如:旅游城市,桂林,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从其旅游功能来说,而不是从其行使的商业职能来说)而城市规模越大,其内部功能分化就越明显,即其空间结构就越清晰。
案例研究:阅读,回答: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特征?板书设计:教后感:高中地理 (中图版 )必修二 2.2 城市化教案2. 2 城市化[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2、城市化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 阅读 ] 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 问题 ]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内涵: 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 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 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 ]P36 图 2-2-3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 年代一般达70%)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 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表现在:(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 读表 ]2-2-1 :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2)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
[ 读图 ]2-2-4 ,世界主要城市带形成的有利地理条件是什么?地形:平原;气候:适宜的气候;河流:提供水源;资源:一般都较丰富。
3、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郊区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产业空心化逆城市化:表现为中心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至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比较 ] 一个是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一个是向城市外部的人口迁移。
再城市化: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实施的防止城市及城市中心区衰退。
它是个别城市的现象。
而非普遍存在的现象。
P38,讨论:发达国家经历的历程:小图表示,问题:最终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生态城市?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原因: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显著(城市较多的变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表现:(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2)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经济发展速度亚于城市化速度)——导致城市发展不合理,即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具体原因:推力与反推力推力: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反推力:城市人口增长快,就业岗位有限、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结果:形成内城贫民窟或城市外缘的棚户区。
(读图:P35)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
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1、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1)空气污染:污染源:交通污染—汽车尾气;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居民生活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所排放的烟尘。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呼吸道疾病、二恶英(燃烧垃圾)与癌症的关系。
(2)水污染:污染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等。
2、城市化与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城市的发展占据了地球上广阔的空间,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变成了以人类为主宰的城市。
也就是说其它物种所占据的空间在逐渐减少。
如果有一天,全球用地大部分都成为了城市,那么地球上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将不复存在,到那时,也可能人类社会也将不会再存在。
另外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等也会导致生态破坏。
例:全球变暖,酸雨等。
3、城市化与地面沉降中国目前有 40 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导致每年损失数十亿元人民币,其中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人为造成。
长江三角洲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当中,上海情况最为严重,上海自1966 年起开始限采地下水,并采取回灌等措施,稳定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情况,使下沉维持在每年平均10 毫米左右。
去年,上海政府也因为 3000 多幢 18 层以上的高楼加剧上海的地面沉降,宣布限制摩天楼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