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8ce41a9f61fb7360b4c6560.png)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1.在当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中,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频繁。
那么什么是翻译?-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 Nida)表示:“所谓的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样式(样式),以最适当,最自然的方式在目标语言中复制原始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翻译”的实际问题,翻译实践和翻译过程证明,仅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需要翻译理论来支持翻译,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德国功能主义的目的论,将其应用到翻译过程中,并选择日本文学作品《zaizaki》作为翻译文本来解释翻译的三项原则。
目的论2,目的翻译论(1)目的论翻译理论的出现(目的论)是根据斯科普斯理论。
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她的书中首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该书于1971年出版。
理论。
赖斯的学生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为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翻译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也有目的。
他还指出:“翻译的任何形式,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或目的。
”(2)费米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
该书于1978年出版,是翻译理论的总体框架。
他着重指出,目的论,连贯性规则和忠实性规则是目的论中的三个原则。
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这意味着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全过程。
翻译的目的也是翻译的要求,包括目的,时间,地点,情况,交流媒体和目标文本的功能。
(1)连贯性原则是指舌内连贯性。
在连贯性的指导下,它帮助翻译人员选择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连贯性。
翻译在目标文化中具有实际意义,目标接收者必须能够理解翻译。
忠实原则意味着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著的理解决定了翻译与原著之间的相似性,翻译与原著之间应存在语言上的连贯性。
在此原则下,忠实程度和形式由翻译者对原始文本的理解以及翻译的目的而定,翻译的目的可能会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d0d3b1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d.png)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在英汉互译中,目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概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并探讨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后的文本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连贯性。
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突出了翻译的目的性,缺点在于它可能忽视原文作者意图。
在英汉互译中,首先需要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这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文体和语义来实现。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翻译时应力求准确、客观。
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理解原文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应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那么译者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和语言特征;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娱乐读者,那么译者可能需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在确立翻译目的后,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那么译者可以选择直译的方法;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那么译者可以选择意译的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精度。
译者可以根据目的原则,判断哪些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者需要注重术语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在翻译广告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因此,目的论是英汉互译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378e2d66edb6f1afe001f0b.png)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作者:杨琦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10期内容摘要: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长期以来深受儿童读者喜爱。
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语句为例,探究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一.目的论三原则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突出强调了目的對整个翻译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翻译行为应该根据目的语接受者的要求和期待,按照特定的翻译目的,在目的语特定的语境和文化中进行。
目的论评价译文的标准并非是对等,而是充分性。
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代表了目的论的主要观点。
(一)目的原则目的原则认为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居首要位置,译文必须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即译文不必与源语文本完全对等。
因此,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译者有时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二)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要求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必须与源语读者一致,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状况,以连贯、流畅的方式向他们传达原文信息,(三)忠实原则忠实原则又称语际连贯原则,认为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等同于其他翻译理论强调的忠实于源语文本。
然而,忠实于原文的程度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二.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一)目的原则1.增译法由于英语和汉语巨大的差异性,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使用习惯,译文需要增添一些词、短语和句子。
例1:Duck is very clever, he speaks lots of languages. He speaks: pig, chicken, cow sheep and farmer. This is much better than I can do. I can only speak duck.鸭子非常聪明,他会讲很多种语言呢!他会说猪啊、小鸡啊、牛羊啊还有农夫的语言。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20658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6.png)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桥梁,而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更是需要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的。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忠实原则、信达原则和文采原则。
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原则来分析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忠实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忠实原则尤为重要,因为政治类文本往往涉及到国家、政府、政策等重要议题,一字一句的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的误解甚至冲突。
译者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必须要严格遵守忠实原则,不可擅自增删原文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含义。
只有忠实于原文,才能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意图。
信达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让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译入语的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语和句式,保持译文的通顺流畅。
政治类文本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定的政治术语,译者需要在保持忠实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确保译文既准确无误又通顺易懂。
只有做到信达原则,才能让译文更好地融入译入语的语境中,得到读者的认可和理解。
文采原则是指译文要具有艺术的美感和表现力,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风采和韵味,又能够在译入语中产生相同的效果。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文采原则可能相对次要,因为政治类文本更注重准确性和权威性,而非华丽的言辞和修辞手法。
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文采也能够增强译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使读者更愿意接受和理解译文。
译者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也需要灵活运用文采原则,适当增加一些译文的修饰和修辞,使译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十分重要且复杂,需要译者充分考虑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确保译文的准确性、通顺性和艺术性。
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做到翻译工作的水到渠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政治类文本的含义。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f69008aea76e58fafbb0031d.png)
费米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性,成为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等价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始文本和功能,而应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环境中应实现的一种或几种交流功能,即,第一个原则应该是在目标文化中实现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
因此,译者应以以下为目的对原文进行分析:根据“性”的原则,根据各种背景因素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翻译的目的论包括三项原则:目的论,连贯和忠实。
目的定律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定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忠诚定律服从于一致性定律和目的定律。
根据目的论,翻译的第一原则是目的论,在所有翻译中都应遵循目的论,其次是连贯和忠实。
一,目的定律翻译的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第一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交流目的。
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过程应基于以下事实: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达到其预期的功能,而翻译仅是基于源文本的翻译行为。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再以原文及其功能为标准,而是注重在目标文化环境中要实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目的原则是决定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
二,连贯原则翻译必须在语言中保持连贯性,换句话说,对于目标语言的交流环境和知识背景,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翻译。
也就是说,“翻译必须是接受者可以理解的,并且在目标语言的交流环境和文化中是有意义的”。
三,忠诚原则在目的论中,忠实原则仅意味着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且不要求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在内容上是逐字的。
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目的。
Nord表示,“只要可以实现翻译文本的预期功能,翻译人员应尽最大努力使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原始文本保持一致。
”四,三定律的关系一致性法和忠实法从属于目的法。
如果目的原则要求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则忠实原则不适用。
如果目的原则要求翻译与舌内连贯性不一致并且不一致,则连贯性原则不适用。
因此,语言间连贯性仅次于语言内连贯性,这两个连贯性原则从属于目标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570c47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1.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e321d8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2.png)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1. 引言1.1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政治类文本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在国际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涉及到国家间的关系、政策的传播以及国际议题的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政治类文本往往包含着国家间的利益,对话的关键信息以及政策的指向,因此翻译工作需要保持准确、严谨和专业。
在跨文化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价值、政治立场和国家形象的传递和表达。
1.2 目的论三原则的介绍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原因,以及翻译作品的实际应用,来指导和规范翻译实践。
而目的论的三原则,即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原貌还原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原貌和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情感和特色。
这一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往往涉及到重要的政策、立场和宣言,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态度,避免歧义和误解。
其次是信息传递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注重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内容,确保译文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通常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倾向,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以确保政策宣言和声明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准确理解。
最后是语用调整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变换,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政治文本涉及到各国政策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背景和理解水平,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修饰,以确保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000字】2. 正文2.1 目的论三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目的论三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原则。
这三个原则分别是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00ee84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e.png)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政治类文本通常包括政策文件、国际条约、外交文书等,它们对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原文的信息传达准确无误。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探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思想是以翻译的目的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制定合适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中,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忠实原文、通顺流畅、传达信息,对于翻译工作者具有指导意义。
忠实原文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语气和意思。
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中,原文的忠实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往往涉及到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等重大议题,一字一句都可能影响到双方的合作和交流。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应该尊重原文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力求做到“信、达、雅”。
通顺流畅是指译文在语言和逻辑上应当通顺,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政治类文本通常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歧义和模糊之处,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翻译工作者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否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易读性。
传达信息是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用意,将这些信息准确地呈现在译文中。
因为政治文本涉及到国家政策、国际条约等重要议题,一旦出现理解偏差或信息失实,就可能对双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产生不良影响。
在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在忠实原文和通顺流畅的前提下,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谨慎性。
在实际工作中,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灵活运用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制定合适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0490ac31eb91a37f1115cbf.png)
目的论三原则:一、引言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的现实问题。
翻译实践的过程和译文证明,仅依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么就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翻译。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翻译过程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并选择了日本文学作品《在城崎》作为翻译的文本,来解读翻译的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翻译也具有目的性。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
他强调翻译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
目的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的整个过程,翻译目的也就是翻译要求,包括译文接收者的使用目的、时间、地点、情形、交际媒介及译文应有的功能等。
(1)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在连贯性指导下帮助譯者选择翻译策略实现译文的连贯。
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有实际意义,译文接受者必须能读懂译文。
目的论对农业类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
![目的论对农业类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0e220c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2.png)
XU E SHU TA N TA O学术探讨目的论对农业类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郑州西亚斯学院堪萨斯国际学院潘冬欣摘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主导理论。
农业类文本作为“信息性文本”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其译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农业科技类文本翻译的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不能局限于原文。
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可基于目的论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农业类文本翻译;传递信息一、目的论及其三原则“目的论”是赖斯和弗米尔提出的一种翻译观念,是功能翻译学派的主导理论[1]。
目的论(Skopos Theory)中Skopo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kopos”,这一术语通常指译文的目的。
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中,其主要强调目的决定手段。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的最终内容应该按照目标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和接受方式进行。
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限制,它转换了那些认为翻译只是静态语言现象的思维方式,使翻译被赋予动态跨文化交际的新内涵。
目的论的翻译原则有三点: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该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即明确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有明确的翻译目的、译者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实现该目的。
连贯性原则从语用学角度表述,译语文本必须符合语内连贯。
忠实性原则是从语际连贯性的角度进一步阐述目的论。
显然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都是目的性原则的补充。
二、农业类文本的特点首先,无论汉语还是英语的农业类文本,都呈现出语言规范、文体质朴、语气正式、陈述客观、逻辑性和专业性强等特点[2]。
此外,农业类文本也属于“信息型文本”,这类文本核心功能是传递信息,达到交流目的。
所以,无论是农业报道、农业理论或农业类观点陈述,都具备“真实性”。
其次,从微观语言上说,农业类文本词汇颇具专业性,且词性转换灵活,广泛使用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派生词,及有名词功能的动名词,广泛使用连词,普遍采用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表达动词概念。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00b27f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e.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当我们在翻译的海洋中航行时,翻译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座明亮的灯塔。
这个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和受众对象的重要性,为我们指导了翻译实践的三个核心原则。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翻译目的论。
在翻译目的论中,第一个原则是翻译目的至上。
这个原则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和策略。
简单来说,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向、方法和风格。
例如,在翻译一份商业合同时,译者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合同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因此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篇旅游指南时,译者的目的则是帮助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因此会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描述性语言转换成更具象化的表达。
第二个原则是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
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注意保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直译的方法,避免主观性和歧义。
而在翻译一篇小说时,译者则需要将原作的情感、氛围和人物性格准确地传达给受众,采用意译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创作。
第三个原则是受众对象与翻译效果。
这个原则强调译者的翻译需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部学术著作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可能是专业研究人员和学者,因此需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本儿童读物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则是儿童,因此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体现在译文中,确保儿童能理解并享受阅读。
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有所依靠。
通过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翻译挑战,提高我们的翻译质量。
无论是在处理商业文本、法律文件还是文学著作,甚至在面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受众时,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三个原则,就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38420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5d.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翻译目论()翻译目论产生翻译目论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r R)她97年发表《翻译批评可能性与限》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Rl)、连贯性原则(r Rl)和忠实性原则(l Rl),目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定了翻译行整程翻译目也就是翻译要包括译接收者使用目、、地、情形、交际媒介及译应有功能等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诞生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视角它改变了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作翻译程主导原则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核心理论是翻译目论即翻译是有定目性跨化人类交际行翻译目论包括目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原则其对各领域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影响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论;目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引言这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当今社会翻译作项跨化活动变得越越频繁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体(风格)译语用贴切而又然对等语再现原信息”翻译程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现实问题翻译实践程和译证明仅依靠单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翻译程所遇到问题那么就要翻译理论作支撑进行翻译因主要介绍翻译程应用到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论并选择了日学作品《城崎》作翻译翻译目论三原则二、翻译目论()翻译目论产生翻译目论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r R)她97年发表《翻译批评可能性与限》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不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翻译目论产生奠定了基础赖斯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研究其发展做出了巨贡献汉斯从新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翻译其他人类活动样翻译也具有目性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翻译行包括翻译身都可以看做是种行而任何行都有目标或目”(二)翻译目论基容翻译目论是费米尔978年发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他强调翻译目论包括三原则即目性原则(k Rl)、连贯性原则(r Rl)和忠实性原则(l Rl)目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定了翻译行整程翻译目也就是翻译要包括译接收者使用目、、地、情形、交际媒介及译应有功能等()连贯性原则是指语连贯连贯性指导下助譯者选择翻译策略实现译连贯译目语化有实际义译接受者必须能懂译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目和译者对原理定了译和原相似译和原要有语际连贯原则忠实程和形式是由译者对原理所定也取翻译目可以随目不而变化上述三原则关系是忠实原则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又从目原则三、翻译目论视角下两译对比分析()从目性原则角翻译目论“目性原则”处首要地位目包括译者基目和译交际目但是通常情况下要比较分析两译不处首先就要分析译交际目其次应该关两位译者立足原节选《城崎》要译者将日原著译显而易见译受众是使用汉语人群因可以推测该译交际目是学作品传播般说这类学作品翻译通常要合目语语言习惯做到简单明了例鼠はどうかして助かろうとしている顔の表情は人間にわからなかったが動作の表情に、それが生懸命である事がよくわかった译老鼠想方设法想寻助虽然人们无法懂它脸上表情但从它动作神情可以清楚地知道它拼尽全力(高嘉临译)译B老鼠想方设法逃命人们虽然看不懂它脸上表情不从它动作可以明确无误地看出它已竭尽全力(王志镐译())从两版译可以看到译和译翻译句话给出了不译因两人立足即译者基目不造成了结差异性明显译翻译没有做到把原还原根据语境翻译而且也不理“助かる”词根据面所理思直接进行翻译;而译B比较重语境和故事发展脉络更表达了原思例「フェータルなものか、どうか?医者は何といっていた?」こう側にいた友に訊いた「フェータルな傷じゃないそうだ」こう言われたこう言われると分は然し急に元気づいた译“是致命还是不致命?医生怎么说?”我问身边朋友“据说不是致命伤”他这样说他这么说我马上精神振作起(高嘉临译)译“严重么?医生怎么说?”我问身边朋友“听说不是严重伤”听他这么说我突然精神起心出兴奋而变得非常快活(王志镐译)从目性原则角出发译首要目是便交际既然翻译是交际行那么就应该考虑译者感受译和译两种译法所传递信息都是样但者反应却有所不译语言偏向直译;而译语言表述上虽然不够生动但翻译选择通俗易懂语言并没有拘泥语言形式着重原思传达合表达规和习惯便理因而翻译出译对者更具吸引力因我认虽然交际翻译法对语言进行了优化了更加清楚传递信息选择了译因对日说进行翻译有些译让者无法理或是不便接受这就可以选择交际翻译方法使用易者接受语言替换原语句(二)从连贯性原则角连贯性原则要译必须做到语连贯让受众群体能理译并且合者语言习惯、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实现交际情境所连贯例3分はいもりを驚かして水へ入れようと思った不器用に体を振りながら歩く形が思われた分はしゃがんだまま、わきのまりほどの石を取り上げ、それを投げてやった译我想吓唬下蝾螈让它钻到水里想象着它那摇摆着笨重身体走着情景我蹲了下身边拾起块皮球石头掷了(王志镐译)译我想吓吓蝾螈让它回到水里我觉得我己行走身体很笨拙是就蹲那捡起身旁球般石头朝它扔了(高嘉临译)对比原和两版译不难发现两译对“不器用に体を振りながら歩く形が思われた”这句话理不译“我想吓唬下蝾螈让它钻到水里想象着它那摇摆着笨重身体走着情景”句紧密连接上下做到了语连贯遵循了译连贯性原则;而译则认这句话主语都是人称——我因导致上下句子衔接不上從而使整句话思发生了改变这会给者造成疑惑也不知所言因翻译作品要连接上下做到语际连贯(三)从忠实性原则角忠实性原则要译应忠实原语际连贯致译忠实程和形式取译目和译者对原理能力这就要译者翻译既要限忠实原表达出作者原又要合目语使用者习惯行便者例あひるはとんきょうな顔をして首を延ばしたまま、鳴きながら、せわしく足を動かして上流のほうへ泳いで行った译G鸭子反常态伸长脖子鸣叫着慌忙挪动脚掌向上游游走了(高嘉临译)译鸭子们突然发了疯似伸长脖子边狂叫边急忙摆动双腿向上游方向游(王志镐译)译G选择译虽然表达思和译相似但欠缺了对鸭子惊慌失措样子表达译力目语与语言词对应整体上保持致语言简洁凝练起顺畅易懂比较合目语情况也比较合正常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很诠释了原想表达思反而做到了忠实原做到了遵循译忠实性原则因翻译作品虽不能拘泥原词句译应该容、形式、风格、思想上尽可能与原作保持致做到尽力保持其“忠实性”四、结语通以上几翻译对比实例分析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目论及其三原则即目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将日语学翻译成首先应忠实原作品思想翻译就是要充分掌握作者想要传达容将原作品心思想限地再现次翻译实践以目论指导针对学翻译程遇到难进行探讨寻方案功能主义翻译目论是种非常有价值理论目论指导下翻译也更者所接受目论三原则译者提供了广阔视野有助译者翻译能力提高目前功能主义翻译目论已应用各领域并且发挥了巨作用特别是传播和交流化方面有很贡献释黄辉辉杜敬目论视角下学翻译策略研究——以《人猿泰山》例[]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9()89其所译《城崎》译被收录到《日语综合教程》七册七课参考献[]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论研究[]国科学社会出版社008[]何永娇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学作品应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6[3]陈静浅析翻译目论三原则及其翻译实践应用[]海外英语06[]黄辉辉杜敬目论视角下学翻译策略研究———以《人猿泰山》例[]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9[5]李杰翻译目论视角下《日人无思想》汉译实践报告[]烟台学07 相关热词目论翻译浅析。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98a9a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4.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翻译实践日益频繁,翻译理论也日臻完善。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明确翻译的三原则及其内涵。
随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展示其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应对不同翻译类型和翻译场景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解,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解析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三大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确保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它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主要方式,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意味着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应该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一原则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信息、意图和风格。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9665095f242336c1fb95e31.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给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它改变了过去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的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主导原则的新时代。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即翻译是有一定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论包括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个原则,其对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都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一、引言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那么,翻译是什么呢?——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难免遇到“如何翻译”的现实问题。
翻译实践的过程和译文证明,仅依靠单一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很难完全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那么就需要翻译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翻译。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翻译过程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并选择了日本文学作品《在城崎》作为翻译的文本,来解读翻译的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发表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第一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提出不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评价标准,为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度研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斯从新的视角对该理论进行阐释,他认为翻译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翻译也具有目的性。
他还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详解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b39a74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d.png)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详解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是:
1. 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连贯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和原文应该在语言和文化方面都保持连贯。
也就是说,译文和原文之间应该存在一种逻辑上的联系,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个原则是目的论中最基本的原则,它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 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忠实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
也就是说,译文应该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原文的语义、风格和语气等方面。
这个原则是目的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原文的信息忠实地传递给读者。
3. 目的性原则(Communicative Rule):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也就是说,译文应该根据读者的需求和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这个原则是目的论中最具灵活性的原则,它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三个原则是目的论中的核心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了翻译的基本准则。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e4877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2.png)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更是需要精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为了更好地完成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我们可以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来进行分析和思考,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完成翻译任务。
翻译目的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目的和原文的目的是一致的。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我们可以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来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一原则是信实原则,即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我们需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义和结构,避免添加或删除原文中的信息,以确保翻译的信实性。
政治类文本通常涉及到重要的政策、法律和条约等内容,因此翻译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准确表达,确保翻译的内容和原文的内容一致。
第二原则是流畅原则,即要确保翻译的通顺和流畅。
政治类文本通常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语言的通顺和连贯性。
我们需要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特点,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翻译的内容通顺易懂,不失原文的语言特色。
还需要注意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避免出现翻译过度生硬或过于复杂的问题,确保翻译的流畅性。
第三原则是功能原则,即要确保翻译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政治类文本通常具有一定的目的和用途,我们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翻译的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应用和阅读需求。
在翻译政治类文本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确保翻译的内容能够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来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需要注重准确性、流畅性和适用性,以确保翻译的效果和质量。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原文的特点和要求,综合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为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a12d1be6c175f0e7dd1374b.png)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是指目的规则,连贯性规则和忠诚原则。
“目的”一词通常用于指翻译的目的,“目的”一词来自希腊语目的“目的”。
除了目的语外,威猛(Vermeer)还使用相关的词,例如“目标”,“意图”和“功能”。
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Nord提出了意图和功能之间的基本区别:“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是指文本功能,它由期望,需求,已知知识确定和接收器的环境条件。
在威猛(Vermeer)的目的论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听众-目标接收者,他们具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和沟通需求的期望。
每种翻译都指向特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针对特定目的和目标受众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话语。
威猛(Vermeer)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来源。
可以看出,目的论中的原文地位明显低于等价论中的地位。
根据目的论,在所有翻译活动中应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是“目的论”,也就是说,翻译应以目标语言接受者所期望的方式在目标语言环境和文化中起作用。
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的全过程,即决定结果的方法。
但是,翻译活动可以有多种目的,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例如谋生);(2)翻译的交流目的(例如启发读者);(3)通过使用特殊的翻译手段来实现的目的(例如,为了解释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特殊特征,采用根据其结构的直译)。
然而,通常,“目的”是指目标文本的交流目的,即“目标语言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目标文本对目标读者的交流功能”。
(Venuti:2001)因此,翻译人员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该目的决定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包括文字翻译,自由翻译或两者之间。
连贯原则连贯性规则意味着目标文本必须符合内部文本一致性的标准,即目标文本是可读且可接受的,这可以使接收者在目标语言文化和目标所处的交际环境中理解并理解使用文字。
忠实原则保真度规则意味着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应存在文本间的连贯性。
这等效于其他翻译理论所称的对原文的忠实度,但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09cba57941ea76e59fa0411.png)
目的论:目的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学说。
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目的。
神学唯心主义把上帝说成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指导,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万物是由上帝安排的,因此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合乎目的的。
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简介:目的论(英语:Teleology)属于哲学的范畴,致力于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源和其归宿。
正反论调:传统上目的论与哲学自然论(或偶然论)是对立的。
例如,自然论者会认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视力,即所谓“形式决定功能”(function follows form);相反,目的论者认为人有眼睛因为人需要视觉,即是所谓的“功能决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
以下亚里士多德和卢克莱修的言论,正好反映了目的论与自然论的对立。
大自然里,生物的器官顺着功能而演变,功能不是顺着器官而来。
——亚里士多德身体不是因应我们的需要而造,存在是功能的因。
——卢克莱修外在内在: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存在源于“最终目的”,这可分为两种:外在最终目的(extrinsic finality):某东西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其他东西的福祉。
例如,矿物质的存在注定是为了植物的生存,而植物的存在则注定是为了动物的生存。
内在最终目的(Intrinsic finality):某东西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自然而然达成完善自己这个目的。
过份强调外在最终目的,很容易凡事都诉诸鬼神,导致迷信。
例如,“如果我今天不来这商店,我就不会发现地上的100元。
这是神的旨意,他要我到商店来发现这钱。
”或者“我赢钱全靠这对幸运袜。
”类似的想法被培根("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 III, iv)、笛卡儿("Principia Philosophiæ", I, 28; III, 2, 3; "Meditationes", III, IV)和史宾诺沙(Ethica, I, prop. 36 app.)所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论是费米尔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的。
他强调翻译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
1、目的性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的整个过程,翻译目的也就是翻译要求,包括译文接收者的使用目的、时间、地点、情形、交际媒介及译文应有的功能等。
2、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在连贯性指导下帮助譯者选择翻译策略实现译文的连贯。
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有实际意义,译文接受者必须能读懂译文。
3、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了译文和原文的相似度,译文和原文之间要有语际连贯。
在此原则中,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是由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所决定的,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可以随目的的不同而变化。
上述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二者又服从于目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