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中医特色康复
中医外科如何调理术后恢复过程
中医外科如何调理术后恢复过程在现代医学中,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外科在调理术后恢复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手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导致气血亏损、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等。
因此,中医外科调理术后恢复的重点在于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
一、中药调理中药在术后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会开具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1、补益气血手术后,患者往往气血不足。
此时,可使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来补充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2、活血化瘀手术创伤会导致局部气血瘀滞。
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桃仁、红花、丹参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3、清热解毒术后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能够抑制炎症,预防感染。
4、调理脏腑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的原有疾病,针对性地调理脏腑功能。
例如,腹部手术后,常使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白术、茯苓、陈皮等,以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于术后恢复也有很好的效果。
1、促进伤口愈合通过针刺伤口周围的穴位,可以刺激局部的气血运行,加速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
2、缓解疼痛针刺相应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内关等,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术后疼痛。
3、调节胃肠功能手术后,胃肠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三、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术后恢复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1、术后初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2、气血亏虚者多食用具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瘦肉等。
3、脾胃虚弱者可食用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
中医外科在血管外科中的特色疗法是什么
中医外科在血管外科中的特色疗法是什么中医外科历史悠久,其在血管外科领域也有着独特的疗法和显著的疗效。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运行通畅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当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血管中,就可能导致各种血管疾病的发生。
中医外科在治疗血管外科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入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内服是中医外科治疗血管外科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出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活血通脉汤,其中包含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物,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
而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则可能会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中药外用也是中医外科的一大特色。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皮肤溃疡,中医常采用中药湿敷的方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作用的中药,如黄柏、苦参、大黄等,煎煮后湿敷于溃疡处,可以有效地促进溃疡愈合,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中药膏剂的应用,如金黄膏、生肌玉红膏等,对于红肿疼痛的血管炎症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
针灸疗法在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例如,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针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可以增加下肢的血液供应,缓解疼痛症状。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寒性的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推拿按摩疗法对于血管外科疾病也有帮助。
通过按摩手法,可以促进血管周围的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回流。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恢复期患者,适当的按摩可以预防血栓的再次形成,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上述疗法,中医外科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技术。
比如火针疗法,对于一些顽固性的血管疾病,如火针点刺局部的瘀滞部位,可以促进瘀血的排出,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中医外科治疗血管外科疾病的优势在于其注重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从根本上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特色护理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特色护理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被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患者对手术的应激以及并发症,以加速术后康复[1],其理念已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骨科及妇科等手术中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减少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等方面也逐渐凸显其独特的优势。
大量的文献荟萃显示,中医特色护理与FTS联合应用于围手术期中,明显减轻了机体应激反应和各器官功能障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大大加快了康复的进程,现综述如下。
1 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方面的应用1.1 减缓焦虑情绪一般情况下人体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因某种不良情绪刺激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则会超出人体的正常生理承受能力而导致各种疾病。
术前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术中疼痛及术后出现后遗症等而焦虑不安、失眠等。
韩晓玲等[2]在常规术前指导的基础上采用指压手法联合耳穴埋籽对72例普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患者各项焦虑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为采用指压联合耳穴埋籽能有效缓解普外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
杨海英等[3]对30例妇科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中医护理模式,运用辩证施护开展情志护理,结果护理后的SDS、SAS评分较护理前下降且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1)。
范雪[4]对60例妇科围手术期患者采用中医汤药、穴位按摩和针刺等方式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改善,结果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各项治疗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杨巧玲等[5]根据患者不同的情绪状态实施针对性护理,情绪以悲为主者采用“以喜克悲”的方法,情绪以恐为主者采用“以思克恐”的方法,情绪以思为主者采用“以怒克思”的方法,情绪以怒为主者采用“以悲克怒”的方法,结果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明显得到减轻。
1.2 减缓疼痛程度罗晓曦[6]选择混合痔手术患者120例,对照组60例运用混合痔围手术中医常规护理与疼痛护理,干预组在手术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外科加速康复模式,结果: 干预组手术后6h﹑12h﹑24h﹑48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如何利用中医外科学促进创伤后的功能恢复
如何利用中医外科学促进创伤后的功能恢复在日常生活中,创伤是难以避免的。
无论是意外伤害、手术创伤还是疾病导致的损伤,都会对身体的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中医外科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创伤后的功能恢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和传承。
中医认为,创伤不仅会导致局部的皮肉筋骨损伤,还会影响人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
因此,在治疗创伤时,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内外兼治,通过多种手段来促进创伤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中药外用是中医外科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创伤后的局部肿胀、疼痛、出血等症状,可以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生肌作用的中药进行外敷。
例如,常见的有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等。
这些中药可以制成药膏、散剂或者湿敷剂,直接敷于创伤部位,通过皮肤渗透作用,发挥药效。
中药外用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创伤的修复。
针灸疗法在创伤后的功能恢复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对于创伤后出现的疼痛、麻木、肌肉痉挛等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比如,对于上肢创伤,可以针刺合谷、曲池等穴位;对于下肢创伤,可以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
推拿按摩是中医外科学中的另一种特色疗法。
在创伤后的恢复期,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松解粘连的组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的活动度。
推拿按摩的手法要轻柔、准确,避免对创伤部位造成二次损伤。
同时,根据创伤的不同阶段和恢复情况,选择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和力度。
中医外科学还注重饮食调理在创伤恢复中的作用。
创伤后,人体的气血耗损,需要补充营养来促进恢复。
中医认为,应根据创伤的性质和个人的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当归等;对于有血瘀症状的患者,可以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桃仁等。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康复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下面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规程。
首先,需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进针方法有四种: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
不同的进针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腧穴和针长。
进针时,需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
直刺、斜刺和平刺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不同的三种方法。
深度则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即在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刺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技术。
3.2 捻转法: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中医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方法有哪些
中医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方法有哪些中医外科手术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术后的康复对于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同样至关重要。
中医在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药调理术后患者往往气血亏虚、正气不足,中药调理是中医外科手术后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1、补益气血常用的方剂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能够补充术后身体损失的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2、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术后脾胃功能往往较弱。
使用如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
3、活血化瘀手术可能会导致局部气血瘀滞,运用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的方剂,有助于消除瘀滞,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二、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术后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医强调饮食的性味和归经,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术后的情况进行饮食指导。
1、术后初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
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2、恢复期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可以适当增加营养,食用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瘦肉、蛋类、红枣、桂圆等。
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进补。
3、忌口根据手术的部位和病情,可能需要忌口某些食物。
例如,患有疮疡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发物,如羊肉、海鲜、辣椒等,以免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三、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特色的康复疗法,对于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气血运行和恢复身体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1、针灸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
术后常见的穴位选择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能够增强免疫力、促进胃肠蠕动和缓解疼痛。
2、推拿运用推、拿、揉、按等手法,对术后患者的身体进行按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特别对于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推拿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四、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术后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和手术的影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外科如何促进外科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中医外科如何促进外科伤口的愈合和恢复在外科领域,伤口的愈合和恢复是治疗的关键目标之一。
中医外科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促进外科伤口的愈合和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伤口的愈合不仅仅是局部组织的修复,更与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外科在治疗伤口时,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内外兼治。
首先,中药的应用是中医外科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手段。
根据伤口的不同阶段和特点,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在伤口早期,通常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此时多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赤芍、丹参等。
这些中药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伤口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伤口的中期,肉芽组织开始生长,此时则会选用一些益气养血、生肌收口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白术、白及等,以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和伤口的愈合。
而在伤口的后期,为了防止瘢痕形成,可能会使用一些软坚散结、通络化瘀的中药,如海藻、昆布、桃仁、红花等。
除了内服中药,中药外用也是中医外科的一大特色。
例如,对于有渗出的伤口,可以使用湿敷法,将具有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作用的中药煎汤湿敷,如黄柏、苦参、马齿苋等。
对于慢性溃疡伤口,可以使用生肌散、红油膏等中药制剂,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此外,还有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多种外用方法,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针灸疗法在中医外科伤口愈合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
例如,针刺足三里、血海等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生成和运行,为伤口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对于寒性伤口或气血凝滞的伤口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也有助于伤口的恢复。
适当的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少瘢痕形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的力度和方法要得当,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
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
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导语: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
随着人们身体健康意识的提高,康复技术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则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康复领域独具匠心的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的背景、价值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一、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的背景1. 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概念。
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和康复理论为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康复领域的需求与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康复需求不断提升。
然而,传统的康复方法在解决某些慢性疾病或功能障碍时存在局限性。
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应运而生,填补了传统康复领域的一些空白。
二、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的价值1. 个性化定制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注重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人的病情、体质和状况量身定制康复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康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疗效。
2. 综合治疗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在治疗上注重综合性,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多种手段。
不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
这种综合治疗的做法可以提高康复效果,并缓解相关疾病的复发风险。
三、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应用和前景1. 中药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中药治疗是中医特色康复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中药的有效成分,中医康复师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态。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功能障碍的康复,中药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针灸疗法在康复中的作用针灸作为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经络和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针灸在康复中的有效性,尤其是在疼痛管理和运动功能恢复方面。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康复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了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7.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8.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9.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10.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4.肺癌: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疗法。
针灸治疗: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外科23项中医特色项目
外科23项中医特色项目前言中医作为中国国骄民魂,其养生理论和诊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和追捧。
外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科技,其发展和进步也为中医所涉及的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本文旨在介绍外科中针对特定疾病的23项中医特色项目,以供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
外科23项中医特色项目1.耳鸣、耳聋、聋哑病的治疗:采用听力针刺等方法进行治疗。
2.立耳疗法:该疗法常用于耳鼻喉科手术,可大大改善患者的听力。
3.口腔颅颌面部外伤、肿瘤的治疗:采用中医毒瘤学进行治疗。
4.体表肿物、毒瘤、肝胆疾病的治疗:采用火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等方法。
5.乳腺癌手术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6.前列腺癌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7.肠道肿瘤的治疗:采用中药治疗、局部用药等方法。
8.直肠瘘、痔疮、肛乳头瘤的治疗:采用中药、火针等治疗方法。
9.腋臭、痤疮、皮肤癌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10.血管外科手术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11.骨科手术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磁疗等治疗方法。
12.外伤骨折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14.关节炎和风湿性疾病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15.甲状腺、乳腺等手术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16.前列腺炎、膀胱炎的治疗:采用中药、火针等治疗方法。
17.腹痛、腹泻、便秘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18.内外痔、便秘、腹泻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火针等治疗方法。
19.肝炎肝硬化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20.肺炎和支气管炎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21.心病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22.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手法等治疗方法。
23.神经病的治疗:采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外科中医特色疗法介绍
中医院外科——中医特色疗法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常用的汤剂外,还有采用针灸、拔罐、艾灸疗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熏蒸疗法、烫慰疗法、磁热疗法等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对于疾病治疗和身体保健有很好效果。
中医特色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操作简单、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小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痛、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外伤性肌紧张肌痉挛、各种创伤后遗症等。
艾灸疗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可以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偏头痛、肩周炎、肘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各种腰腿痛和关节痛、外伤恢复期等辅助治疗。
拔罐疗法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可以治疗: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膝痛、踝部痛、足跟痛等。
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
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
可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劳损、坐骨神经痛、足跟骨质增生、落枕、胁痛、腱鞘囊肿、肱骨外上髁炎等。
穴位埋线疗法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可达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功效。
可以治疗:腰腿痛、内外痔、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穴位注射疗法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中医外科在康复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哪里
中医外科在康复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哪里在当今的医疗领域中,康复治疗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而中医外科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康复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中医外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其理论基础深厚,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环境相互影响。
在康复治疗中,中医外科并非仅仅针对局部病症进行处理,而是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情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中医外科的独特优势之一在于其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
与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外科手术相比,中医外科的许多疗法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小。
例如,中医的推拿按摩、针灸、拔罐等疗法,通过对体表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以常见的颈椎病康复为例,针灸能够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神经受压症状。
推拿按摩则可以放松肌肉,调整颈椎关节的位置,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且患者接受度较高。
中药外用也是中医外科康复治疗的一大特色。
中药膏剂、散剂、洗剂等剂型多样,可根据不同病症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比如,对于烧伤烫伤后的创面修复,中药膏剂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收口。
与西药的外用制剂相比,中药外用往往具有更少的副作用,且能更好地适应创面的变化,促进愈合。
在骨折康复中,中药洗剂可以活血化瘀、消肿通络,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中医外科注重个体差异的治疗原则也是其优势所在。
每个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环境都不尽相同,中医外科强调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同样是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有的患者可能是气血亏虚,需要益气养血;有的患者可能是热毒内蕴,需要清热解毒。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精准地解决患者的问题,提高康复效果。
中医外科在康复治疗中的心理调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情志与疾病的发生和康复密切相关。
中医疗法在快速康复外科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疗法在快速康复外科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快速康复外科技术越来越成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具有创伤小、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然而,手术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快速康复技术对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面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而中医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其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中医疗法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意义快速康复外科作为一种新型的外科手术技术,主要起到减小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等目的。
在快速康复外科手术中,中医疗法的应用具有以下意义:(一)促进术后恢复快速康复外科手术前、中、后都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比如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方式、伤口处理等。
中医疗法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术后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加快恢复过程,减轻痛苦。
(二)提高手术效果中医疗法可通过调理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祛湿、活血、化瘀等手段来降低手术中的风险,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同时,中医疗法还能够通过对手术后的检验检查、伤口处理和营养供给等方面的协同配合,最终提高手术效果。
(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快速康复外科手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疼痛等。
而中医疗法通过调节患者体质,使其自身免疫力、抗炎反应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中医疗法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具体应用中医疗法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包括了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多个阶段,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术前快速康复外科手术前患者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中医疗法可以通过针灸、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手段,改善术前的身体状态、调整神经、内分泌等各种参数,发挥对水肿、高血压、失眠、情绪等不同病症的治疗作用,增强患者身体状态,降低手术风险。
(二)术中术中是整个手术过程的关键环节,中医疗法常常以针刺、刮痧、杯罐等方式,指导患者在手术前或手术过程中舒缓惊恐、消除焦虑情绪,防止意外发生,帮助患者顺利进入麻醉状态。
中医外科的特点与特色
中医外科的特点与特色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与现代外科学不同,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特色。
以下是对中医外科的特点与特色的详细解释:1.综合治疗:中医外科注重综合治疗,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将局部治疗与整体调理相结合,同时通过调理全身气血、脏腑功能来促进病变部位的康复。
2.视病全局:中医外科不仅关注病变部位的症状,还重视全身的病情分析。
中医外科医生会仔细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了解病情发展,同时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缓解或加重。
3.精确辨证:中医外科注重辨证论治。
中医外科医生通过仔细的观察、问诊和望诊,辨别病人的病症特点和脏腑病变程度。
在治疗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针灸、推拿、贴敷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4.重视预防:中医外科注重疾病的预防。
中医外科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关注病情的缓解,还注重疾病的复发预防。
通过对患者的体质进行调理,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5.补虚固本:中医外科重视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强调补虚固本的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虚实有关,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6.治疗范围广:中医外科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外科疾病,还包含了多种其他疾病。
例如,中医外科还可以用于治疗痔疮、腰腿痛、颈肩痛等症状,以及乳腺疾病和前列腺疾病等常见疾病。
7.自然疗法:中医外科强调自然疗法的应用。
中医外科注重保持人体的自然状态,通过针灸、推拿、贴敷等疗法,促进病变组织的恢复与修复。
总之,中医外科具有综合治疗、视病全局、精确辨证、重视预防、补虚固本、治疗范围广、自然疗法等特点与特色。
中医外科注重病人整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调理全身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科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特点与特色,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外科在创伤救治中的特色疗法是什么
中医外科在创伤救治中的特色疗法是什么在医学的领域中,创伤救治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而中医外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创伤救治方面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疗法。
中医外科对于创伤的认识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深厚。
中医认为,创伤不仅仅是局部的皮肉损伤,更是整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因此,在治疗创伤时,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内外兼治。
中医外科在创伤救治中的特色疗法之一是中药外用。
对于创伤后的创面,中医常运用各种中药制成的药膏、散剂等进行外敷。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的创伤创面,可能会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金黄散;对于创面久不愈合,气血不足的情况,则会使用生肌玉红膏等具有生肌收口、养血活血作用的药物。
这些中药外用制剂,往往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来选用,以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在创伤救治中的常用手段。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促进创伤的恢复。
例如,对于创伤后疼痛明显的患者,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对于创伤后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的情况,针刺相关经络上的穴位,能够改善肢体的气血循环,促进功能的恢复。
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在创伤救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创伤的早期,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在创伤的后期,通过手法的治疗,可以松解粘连的组织,恢复关节的活动度。
而且,推拿按摩还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促进身心的放松,有助于创伤的整体康复。
中医外科还注重饮食调理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根据创伤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在创伤早期,宜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发物等,以防加重创伤的炎症反应;在创伤的中后期,随着气血的逐渐恢复,可以适当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蛋类、豆类等,以促进创面的愈合和身体的康复。
中药内服也是中医外科治疗创伤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创伤的具体情况,如出血过多、气血亏虚、血瘀气滞等,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中医药在外科术后的应用举要
中医药在外科术后的应用举要
中医药在外科术后的应用:
一、以养伤恢复为主
1、促进术后康复:采用补益补气血的方法,通过补救脾虚、补血益气
的方法、使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术后康复;
2、减轻术后恶病症:在外科患者术后有时会出现毒液向内涌动、胃
肠功能紊乱、支气管气流严重受阻等,采用温敛、活血祛瘀、消风止
痛等中医药处理可以加速抗病力增强;
二、治疗术中并发症:
1、抗风湿类并发症:患者要加强饮食和运动疗法,采用中成药健脾益血,祛风湿、调护阴阳之间的调和;
2、肿瘤类并发症:针对肿瘤类术后并发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草药补血消红、调血气等,西药治疗有效对症吃,中草药加以
改善血脉运行,补血补气,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及抵抗力;
三、其他病症的辅助治疗:
1、抑郁症:可以采用调节血糖、补虚的药物治愈抑郁,用调血气方法
调理体质;
2、心脏病:可用止痛、利血平血药物,调养心脏功能;
3、慢性病:采用中医药健脾益气,补补肾,通过改善体质,提高抵抗
力。
四、总结:
通过外科术后中医药的应用,可以调节术后体质,促进术后康复,减轻术后恶病症,治疗术中并发症,还可以辅助治疗抑郁症、心脏病和慢性病等病症,为外科术后恢复很重要的作用。
中医外科在创伤救治中有何独特疗法
中医外科在创伤救治中有何独特疗法在医学的领域中,创伤救治一直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而中医外科,凭借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创伤救治方面拥有着独特而有效的疗法。
中医外科对于创伤的认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创伤不仅仅是身体表面的损伤,更会影响到人体内部的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
这种整体观念使得中医在治疗创伤时,不仅注重局部伤口的处理,更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中药外用是中医外科治疗创伤的常见方法之一。
比如,对于新鲜的创伤,会使用一些具有止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
像云南白药,其止血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止住伤口的出血,减轻疼痛和肿胀。
还有一些自制的中药膏剂,如金黄膏、玉露膏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创伤后的红肿热痛。
除了中药外用,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创伤救治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伤口的愈合。
比如,针刺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加速创伤后的恢复。
对于创伤后出现的疼痛,针灸也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减少患者对止痛药物的依赖。
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在创伤康复中也不可或缺。
在创伤后的恢复期,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这种手法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中医还有一种独特的疗法叫做火罐疗法。
对于创伤后局部的淤血和湿气,火罐能够有效地吸出,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创伤的修复。
在创伤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根据创伤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在创伤初期,宜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伤口的红肿和疼痛。
而在创伤恢复期,则要增加营养,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中医外科的情志疗法在创伤救治中也不容忽视。
中医外科学如何运用中药调理术后恢复
中医外科学如何运用中药调理术后恢复在中医外科学领域,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术后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药调理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术后恢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外科学中如何运用中药来调理术后恢复,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一、术后常见的问题及中医认识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法,往往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气血耗伤、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
常见的术后症状包括疼痛、出血、肿胀、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术后疼痛多因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出血则与气血亏虚、脾不统血或血热妄行有关;肿胀是由于水湿停滞、气血瘀阻;发热可能是外感邪气或内伤气血阴阳失衡引起;乏力、食欲不振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睡眠不佳则与心肾不交、肝郁气滞等相关。
二、中药调理的原则1、扶正祛邪术后患者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邪侵袭。
因此,中药调理应以扶正为主,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也要适当祛邪,清除体内的余邪,防止病情复发。
2、调理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手术损伤气血,导致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
通过中药调理气血,使气血充足、运行通畅,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3、调理脏腑功能手术可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如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调理相应的脏腑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标本兼治既要针对术后的症状进行治疗,缓解患者的痛苦,又要从根本上调理身体,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和康复。
三、中药调理的具体方法1、内服中药(1)补气养血类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
这些中药可以组成方剂,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用于补充术后患者的气血不足,增强体力。
(2)活血化瘀类如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清热解毒类对于术后出现发热、感染等症状,可以使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等中药清热解毒。
外科中医特色康复
外科慢性病、康复期、老年病患者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项目一、桡骨远端骨折:1早期治疗:方法:在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进行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做肘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范围;2中期治疗:方法:①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②适度进行前臂旋转功能练习,旋前40度,旋后30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3晚期治疗:拆除外固定后,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1~2次;①桡腕关节松动a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b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轻牵引下,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c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②桡尺关节松动a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4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折端向背侧推动;b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拇指在背侧,其余4指在掌侧,桡侧用手固定,拇指将尺骨向掌侧推动;③腕间关节松动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远端,往返推动;做上述运动后,嘱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腕关节,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注意在康复训练中,宜循序渐进,忌用暴力强扳,以免引起新的损伤;二、股骨转子间、颈骨折:应积极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以及踝关节和趾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骨质脱钙现象;解除固定和牵引后,逐渐加强患肢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并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以后每1-2个月拍X线片复查一次,至骨折坚固愈合,股骨头无缺血性坏死现象时,方可弃拐逐渐负重行走;常用的办法有:1、自身重量法:如膝关节屈的功用完全阻遏,可利用小腿的重量屈膝关节,每日3-4次,每次30-40次,屈的角度逐日增大;待此动作完成后,可初步进行膝关节床边悬垂屈伸练习,重复进行,重复20-30次;2、不负重练习法:坐于床上,做最大程度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必要时双手加以辅佐,每日4-5次,每次20-30次;3、负重练习法:为使膝关节抵达最大运动计划,可做蹲、起运动;可扶椅子或床头;每日2-3次,每次20-30次,角度逐渐增大,一同可以增强下肢肌力,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4、其它:在进行膝关节功用练习时可以辅佐理疗、磁疗及热敷等,有利于膝关节的功用恢复;三、老年病主以慢性阑尾炎不能耐受手术者慢性阑尾炎1.按摩手段a患者排空大小便,洗净双手,仰卧床上;将双手对搓搓热,然后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相叠按压在腹部;b以肚脐为中心点,缓慢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60次;然后,再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60次;按揉时,要先轻后重,且双手经过右下腹时要稍微加点力量;c按揉结束后,两手放于肚脐两旁,上下推搓腹部30次;d然后盘腿坐起,同样在后腰两肾部上下推搓30次;2.艾灸疗法1中脘穴取穴方法: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操作方法:以艾灸部位感温热、微红为度;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穴位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2神阙穴取穴方法:肚脐中央即是;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在上述穴位进行隔盐艾炷灸;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灸20分钟;穴位功效:健脾和胃,益气止呕;3足三里穴取穴方法:取穴方法: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用艾条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固定不移;施灸时间:每次灸10分钟,每日1次,一周后改为每周1次,巩固1个月;穴位功效:生发胃气,燥化脾湿;4阑尾穴取穴方法:足三里穴直下2寸;外膝眼以下约五寸,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处;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用艾条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固定不移;施灸时间:每次10分钟,每日1次,一周后改为每周1次,巩固1个月;穴位功效:调理肠腑;四、胆囊、阑尾切除术术后康复:1,术后当日宜取平卧2小时翻身一次,适当按摩下肢,清醒或次日取半卧位;2,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扭曲,受压,引流袋低于伤口以下;3,未排气时禁食水勤温水漱口,刷牙,排气时请通知医生,遵医嘱进食半流质饮食,宜吃各种米粥,软面条,少食多餐,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4,术后第1日,勤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如有疼痛将进行穴位按摩,可以减轻切口疼痛足三里,太冲穴,合谷穴,内关等;5,术后3日换药,7日拆线;保持术区敷料清洁干燥;6,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安全感;每日温水泡脚10分钟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慢性病、康复期、老年病患者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项目一、桡骨远端骨折:
(1)早期治疗:方法:在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
进行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
做肘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2)中期治疗:方法:①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
②适度进行前臂旋转功能练习,旋前40度,旋后30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
(3)晚期治疗:拆除外固定后,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1~2次。
①桡腕关节松动
(a)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
(b)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轻牵引下,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
(c)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
(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
②桡尺关节松动
(a)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4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折端向背侧推动。
(b)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拇指在背侧,其余4指在掌侧,桡侧用手固定,拇指将尺骨向掌侧推动。
③腕间关节松动
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远端,往返推动。
做上述运动后,嘱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腕关节,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注意在康复训练中,宜循序渐进,忌用暴力强扳,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二、股骨转子间、颈骨折:
应积极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以及踝关节和趾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骨质脱钙现象。
解除固定和牵引后,逐渐加强患肢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并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以后每1-2个月拍X线片复查一次,至骨折坚固愈合,股骨头无缺血性坏死现象时,方可弃拐逐渐负重行走。
常用的办法有:
1、自身重量法:如膝关节屈的功用完全阻遏,可利用小腿的重量屈膝关节,每日3-4次,每次30-40次,屈的角度逐日增大。
待此动作完成后,可初步进行膝关节床边悬垂屈伸练习,重复进行,重复20-30次。
2、不负重练习法:坐于床上,做最大程度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必要时双手加以辅佐,每日4-5次,每次20-30次。
3、负重练习法:为使膝关节抵达最大运动计划,可做蹲、起运动。
可扶椅子或床头。
每日2-3次,每次20-30次,角度逐渐增大,一同可以增强下肢肌力,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4、其它:在进行膝关节功用练习时可以辅佐理疗、磁疗及热敷等,有利于膝关节的功用恢复。
三、老年病(主以慢性阑尾炎不能耐受手术者)
慢性阑尾炎
1.按摩手段
a患者排空大小便,洗净双手,仰卧床上。
将双手对搓搓热,然后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相叠按压在腹部。
b以肚脐为中心点,缓慢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揉60次。
然后,再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揉60次。
按揉时,要先轻后重,且双手经过右下腹时要稍微加点力量。
c按揉结束后,两手放于肚脐两旁,上下推搓腹部30次。
d然后盘腿坐起,同样在后腰两肾部上下推搓30次。
2.艾灸疗法
(1)中脘穴
取穴方法: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操作方法:以艾灸部位感温热、微红为度。
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
穴位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2)神阙穴
取穴方法:肚脐中央即是。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在上述穴位进行隔盐艾炷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灸20分钟。
穴位功效:健脾和胃,益气止呕。
(3)足三里穴
取穴方法:取穴方法: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用艾条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固定不移。
施灸时间:每次灸10分钟,每日1次,一周后改为每周1次,巩固1个月。
穴位功效: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4)阑尾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穴直下2寸。
外膝眼以下约五寸,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处。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用艾条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固定不移。
施灸时间:每次10分钟,每日1次,一周后改为每周1次,巩固1个月。
穴位功效:调理肠腑。
四、胆囊、阑尾切除术术后康复:
1,术后当日宜取平卧(2小时翻身一次,适当按摩下肢),清醒或次日取半卧位。
2,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扭曲,受压),引流袋低于伤口以下。
3,未排气时禁食水(勤温水漱口,刷牙),排气时请通知医生,遵医嘱进食半流质饮食,宜吃各种米粥,软面条,少食多餐,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
4,术后第1日,勤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如有疼痛将进行穴位按摩,可以减轻切口疼痛(足三里,太冲穴,合谷穴,内关)等。
5,术后3日换药,7日拆线。
保持术区敷料清洁干燥。
6,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安全感。
每日温水泡脚1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