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1比配:就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2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3土地的适宜性: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4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对一定用途适宜与否以及适宜程度高低5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6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7路线价法:根据地域区段路段价,结合深度指数表和其他修正率表,用数学方法计算临接同一街道的其他宗地地价的一种估价方法。
填空土地评价研究的对象是土地质量土地评价的因素是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灌溉与排水、农田基本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产量水平土地评价处于其他相关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即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和土地适宜性单元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起立亚级、和潜力单元参数方法的土地评价分三种:加(减)法(P=A+B+C)、乘(除)法(P=A×B×C)、代数法P=A×[(B+C)×D]1/2模型方法土地评价建立的是土地的综合质量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数学模式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第二层为省级标准样地、第三层为县级标准样地标准地块设置的实质:定量设置、定位设置、定质设置国家标准样地的数量设置中,根据方案三的要求在31个省级行政区内部都设置约10-15个国家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全国供计约310-465个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土地评价常用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土地评价方法、样地法、定量土地评价方法,其中半定量土地评价方法又包括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方法、模型方法简答土地评价的作用: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材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测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以及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属性。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4参评因素的选取、分值量化与适宜性等级划分
4.1参评因素的选取 4.1.1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 经济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 条件、土壤条件、植被状况、水文和水文地质状况与 环境质量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和 区位条件等。
2评价系统的选择与制定 2.1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概况
概要性评价系统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分级评价系统 针对性评价系统 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综合性评价系统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
资源评价系统
2.2美国农业部潜力分级评价系统(LCC) 潜力指土地在用于某种利用的潜在能力;限制性则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宜牧土地 一等宜牧地:最适宜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这类土 地一般草群条件好、产草量高,水土条件好,容易建 成基本牧草场。 二等宜牧地:一般适宜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这类 土地一般草群质量较差或产草量较低,或草场轻度退 化。但水土条件较好,恢复较容易。 三等宜牧地:勉强适宜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这类 土地一般草群质量很差,或产草量很低,草场退化, 需大力改造或由于某种条件的限制,利用困难。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2.4.3土地质量等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范围内反映土地的
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 心。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按农、林、牧三方面, 每个方面分三等。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宜农土地 一等宜农用地: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土地 地形平坦,土壤肥力高,机耕条件好,在当地属基本农田或 易于建成基本农田。在正常耕作条件与管理措施下,一般都 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对未垦土地不需改造或略加改造,即可 垦殖。垦后也容易建成基本农田,而在正常利用下,对当地 或邻近地区不会发生土地退化等不良效果。 二等宜农用地: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这类土 地需加以一定改造措施才能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或者需 要一定的保护措施,以免产生土地退化。 三等宜农用地:对农业利用有较大的限制,质量差。这类土 地需加以措施大力改造后,才能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在 严格保护下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否则容易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评价
区位是决定城市土地利用价值的重要因素
区位是衡量地租地价的主要标尺
3)地租地价理论
绝对地租是土地价格存在的根源, 级差地租的存在是决定土地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 垄断地租是导致特殊地段土地价格高的主要因素。土地价值来源于收益,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估价就是根据土地质量优劣、生产率高低确定其价值的经济评价。
3)降水条件:水是土地资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土地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和物质的转化都需要水的参与。
(2)地形因素:
1)地貌类型一般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类型,它们在土地质量性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别。土地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较大。
2)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土地的水热条件
3)地面坡度:对土地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同时对于排灌、农机具的应用和土壤侵蚀都有直接影响
8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是指人们为了提高土地收益而在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密集程度。
9土地利用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10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15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1)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
2)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
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
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
16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1)土地生产力理论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土地生产力存在着分异。土地生产力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1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评价概论(土地评价单元) 共75页PPT资料共77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END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可直接使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二章土地质量评价.ppt
土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构成要素即土地特性总是 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因此,根据土地特性抽象得到的土 地质量也应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
18.1..h..,
11
五、土地质量的时空变异特点
〔一〕土地质量的时间变异特点
大局部土地特性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有规律的变化
气温是以天和年为周期变化 降雨量是以年为周期变化
经常发生:对土地用途的适宜性具有重要影响的临 界值至少要在研究地区5%以上的面积范围内出现; 不经常发生:临界值在研究地区小于5%的面积范围 内出现; 很少或从未发生:临界值在研究地区范围内偶尔出 现或不出现。
18.1..h..,
34
〔3〕获得资料的可行性
能获得的:评定土地质量所需要的资料,从现有图件 和报告中通过调查能够获得;
18.1..h..,
13
第二节 土地利用要求
• 土地利用要求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所依赖的土地质量 的具体要求,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是土地利用方式与土 地的结合到达土地利用的目的,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根 本条件。
• 土地利用要求是指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 在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的起作用的土地利用要求: • 〔1〕作物要求 作物的生理需求 • 〔2〕管理要求 与管理系统的技术有关的必要条件 • 〔3〕水土保持要求 防止土壤侵蚀或退化的必要条件
35
土地质量的重要性等级评定表
18.1..h..,
36
18.1..h..,
37
二、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
将用来计算或估测土地质量的土地特性称为诊断因素。 〔一〕诊断因素的选择与资料的获取
选择诊断因素可以遵循以下的程序来进展:
〔1〕选择恰当的适宜的土地特性作为每种土地质 量的诊断因素。
第二章 土地潜力评价
轻度影响
中度影响 中强度影响 严重影响
60~95
30~60 15~30 5~15
……
4、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系统
SIR=X1· X2·……Xn/100(n-1)
土壤潜力级
分值
Ⅰ
Ⅱ
0.85~1
0.7~0.84
Ⅲ
Ⅳ Ⅴ
0.55~0.69
0.3~0.54 <0.3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一般 较好,受早春寒或 秋寒影响 勉强 一般,受早春寒、 五月寒和秋寒影响
4
切沟
<30
积水
无
不足,寒害严重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1)定性方法
最低因子限制定律
(限制因素叠加,再降一级)
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综合评级
2)定量方法
(1)指数法
(指数和法,指数乘法)
4、评定潜力等级
实例:贵州省土壤潜力评价的评价项目及分值
Ⅵ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潜力级
限 制 因 素
农耕 管理
潜 限 含 洪 土 持 作 保 力 制 坡 侵 排 潮 涝 层 水 肥 盐 气 物 持 极 性 度 蚀 水 湿 危 厚 容 力 量 候 选 措 害 度 量 择 施
Ⅶ
很 极 严 严 陡 重 重
过 严 薄 低 度 重 多 潮 砾 湿 石
一、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该体现出:
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 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 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一、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将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
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土地评价成为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土地的产出潜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方式等。
本文将对土地评价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评价的方法和要点。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质量、用途、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内容1.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肥力、适用性和可利用性。
评价内容包括土壤类型、质地、厚度、排水性、酸碱度等。
2.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和自然环境功能。
评价内容包括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程度等。
3.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发展方向和容量规模。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适用性、开发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
4.土地价值评价土地价值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潜力和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买卖价格、租赁费用和抵押价值。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
5.土地功能评价土地功能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产出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三、土地评价的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专家经验和实地调查,对土地的质量、生态环境、利用潜力、价值和功能进行综合判断和分类。
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
土地评价概述(制作较好,有图!)
2、土地评价所需资料的选择
土地评价需要哪些资料,取决于土地评 价的目的以及与其有关的具体评价方案。 根据麦克雷和伯恩翰的调查,土壤质地、 土层厚度、排水状况及土壤侵蚀等项目在许 多方案中均被采用;风力、湿度、微地形等 项目仅被个别评价方案采用。因此在确定土 地评价方案后收集土地评价资料时,一定要 有针对性,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 般来说,土地评价所需资料可分
A2、坡度、坡长和坡向
坡度和坡长主要与土壤侵蚀强度有关。就坡 度而言,像我国黄土高原地区,2°以上的坡耕 地距离分水线以下10m处就发生细沟侵蚀;5°以 上者,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 15°以上,细沟、浅沟侵蚀强烈;25°以上,细 沟、浅沟侵蚀极强,并有切沟出现;35°以上耕 地土壤发生泻溜;45°到75°陡坡可能发生滑坡; 75°以上的陡崖和岸壁还可发生崩塌。此外,坡 度还与工作条件、灌溉条件、工程建筑条件等有 密切关系。
马鞍山市城市土地
潜力评价
依据马鞍山市土地利用现 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 相关地籍资料,通过对土地 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结构 和土地利用强度分析提出该 市土地纵向发展潜力和横向 发展潜力,并结合该市的土 地现状容积率和最低经济容 积率计算出马鞍山市土地潜 力值和潜力总量。本研究以 马鞍山市为例试图通过城市 土地潜力评价,直接了解到 该市土地资本运营发展的空 间,为土地储备、土地供应 计划量化研究提供基础,为 土地储备计划的制定和政策 选择提供依据。
六、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多 样 性 原 理
综 合 性 原 理
系 统 分 析 原 理
相 对 性 原 理
可 比 性 原 理
限 制 性 原 理
多样性原理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 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 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 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 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网上考试题库
D.瓦赫宁根模型
A.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 B.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
C.改地土地的坡度 D.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答案:C 9.土地潜力级为Ⅱ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为()。 A.0 B.≤3 C.3~4 D.≥4 答案:B 10.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以()为核心。 A.土地生产潜力和开发前景 B.土地评价 C.系统分析 D.动态分析 答案:A 11. 根据东北地区《1:100 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潜力等,以下不属于Ⅴ等 地的特点的是()。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C 6. 在东南部地区,秦岭-淮河线相当于()mm 等降水线。 A.500 B.600 C.700 D.800 答案:D 7.()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 A.迈阿密模型 B.桑斯维特纪念模型 C.格思纳-莱斯模型 答案:A 8. 以下不是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所体现出的是()。
多选题 1. 土地构成要素包括()。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土壤因素 D.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答案:ABCDE 2 下列可以用于农业利用的坡度有()。 A.3° B.5° C.15° D.20° E.25° 答案:ABC 3. 按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E.盆地 答案:ABCDE
E.植被因素
4. 一般作物可以生长的土壤酸碱度类型有()。 A.酸性土 B.微酸性土 C.中性土 D.微碱性土 E.碱性土 答案:BCD 5.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 A.经济有效性 B.生态安全性 C.社会发展性 D.系统协调性 E.结构适宜性 答案:ABDE 6 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 A.顺序法 B.两列指标网格法 C.路线考察法 D.参数法 E.以上都是 答案:ABCDE 7. 土地分类法中,顺序法的优点有()。 A.系统性强 B.逻辑性强 C.主观性强 D.工作量大 E.耗时长 答案:AB 8.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A.生产适用性 B.综合性 C.地域性 D.科学性 E.可行性 答案:ABCD 9. 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为()。 A.综合化 B.精确化 C.定量化 D.具体化 E.单一化 答案:ABC 10. 土地评价应该遵循()原理。 A.多样性 B.综合性 C.限制性 D.系统性 E.相对性 答案:ABCDE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2.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判法、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法等。
3.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以快速得出评价结果。
但是该方法受到专家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权重和规则,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可以将不同因素的权重考虑进去,从而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综合评价法的缺点在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撑。
5.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地适宜性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法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该方法需要有较多的数据支撑,并且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6.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数学模型法,对城市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农田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农业生产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结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获得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课件--土地潜力评价
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Ⅵ级——土地具有严格的限制因素,以致一 般不宜于耕种,大部分限于用作草场(或牧 场)、林场或野生动物栖居地。
如果采用播种、施肥、以及开挖排水渠、 分洪或喷灌等措施使其成为改良牧地,那么 Ⅵ级土地从自然条件角度上说还是有其有利 方面的。
第二章 土地潜力评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土地潜力评价的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土地潜力评价成果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土地潜力(land capability),或称作“土地利用能 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 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 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 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 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第二节 土地潜力评价的评价系统
一、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二、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用 三、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一、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概述: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是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本世纪30年代 提出来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 土壤侵蚀,潜力评价成为控制土壤侵蚀研 究 项 目 的 一 个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1961 年 , A.A.克林格比尔和P.H.蒙哥马利提出 的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方案。
与潜力亚级相应的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 害(e),潮湿、排水或洪涝(w),根系层 (s),气候(c)。潜力级中的Ⅰ级因无限制 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e)亚级 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或危害的土地。
土地评价与管理—第2章土地潜力评价
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 生态条件
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
数量分析 土地开发利 用程度分析 结构分析 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集 约程度 土地利用经 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
第三章 土地潜力评价
减少
陡 坡 坡
严 侵 重
度
Ⅴ Ⅰ Ⅰ 较 非 非 严 常 常 重 少
蚀
排 水
不 良
过 潮 度 潮 湿 湿 过 度 潮 湿 过 度 潮湿 潮 湿 过 过 度 度 潮 潮 湿 湿 过 过 度 度 潮 潮 湿 湿 过 度 潮
土 浅 层 薄 厚 度
障 碍 层
持 低 水 容 量
肥 力
含 多 盐 量 量
中 气 等
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2.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 N IP = H×D ×P ×T ×or ×O×A×M S
IP为土壤生产力指数
H土壤水分,D排水状况,P有效土层厚度, T土壤结构,N盐基饱和度,S可溶盐含量, O有机质含量,A粘土矿物特性, M矿物质储量
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2.土壤潜力率
中国
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限制程度将土地 分为若 干个顺序的类别。
(1)潜力级
潜力级是分类中最高的等级,依据土地对大田作物 或牧草的限制性强度,把所有土地划分为8个潜力级。
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增加
土地 潜力 级 野生 动物 林 业 放牧 有 限 中 等 集 约 有 限 耕作 中等 集 约 高度 集约
中国
潜力级 美国
土地 潜力 评价 潜力亚级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概述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在不同用途下的价值和适宜性。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土地交易、土地整治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评价的定义、分类、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土地评价的定义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在不同用途下的价值和适宜性。
土地评价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估方法,它包括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评价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市场价值评价、生产力评价、生态价值评价、社会价值评价等几种类型。
1. 市场价值评价市场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对土地进行评价。
市场价值评价是土地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反映土地的实际价值和市场需求情况。
2. 生产力评价生产力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潜力,对土地进行评价。
生产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评价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反映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和适宜性。
3. 生态价值评价生态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对土地进行评价。
生态价值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生态适宜性。
4. 社会价值评价社会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求,对土地进行评价。
社会价值评价是土地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土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适宜性。
三、土地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判断,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依靠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四、土地评价的应用土地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土地交易、土地整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土地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下,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质量及其利用适宜性所进行的分析、比较、评估和预测。
土地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地资产评价四个方面。
( 1)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包括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非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它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及其生产潜力,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因此,该评价具有较大的宏观性。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是从土地资源潜力的角度来反映某一区域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前景和开发潜力,也称为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评价通常采用规划法和成果汇总法两种方法。
①规划法就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的标准体系,制订评价计划,以便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
在规划法中,不但需要确定评价的目的、任务、项目、工作方案,而且需要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
②成果汇总法是把土地资源评价的成果汇集起来,编制成土地资源评价报告书或土地资源评价图件的过程。
这类评价结果可以满足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管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技术政策、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需要。
土地资源评价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评价表、土地潜力评价表和土地区位评价图件等。
土地资源评价报告是以纸质形式呈报给国家决策部门或用户的文字材料。
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分析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等方面。
其目的是找出哪些土地用途对国民经济最有利,哪些地区最需要控制,从而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必须全面地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应该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即决定土地的优先顺序;第二,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应该弄清楚究竟应该对那些地区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回报;第三,还要考虑当前的财政状况。
这样才能对不同的土地用途做出明智的选择。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
2第二章土地评价要素选择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和定价的过程。
要进行土地评价,需要选择相应的评价要素,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地的特征和价值。
本文将从土地位置、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和土地产出四个方面介绍土地评价要素的选择。
首先是土地位置。
土地位置是指土地所在地理环境的位置和条件。
一个好的土地位置可以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选择土地位置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交通便利程度、周边设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交通便利程度包括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周边设施包括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自然资源包括水源、土壤质量、气候等,生态环境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
其次是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是指土地的大小。
土地面积是影响土地价值和利用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选择土地面积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土地的面积大小、形状合理性、地形地势等方面。
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土地的商业价值,形状合理性可以影响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地形地势则影响土地的可利用性和开发难度。
再次是土地用途。
土地的用途是指土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同的土地用途决定了土地的经济价值。
在选择土地用途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土地用途的规划和政策、土地用途的适应性和可行性等因素。
土地用途的规划和政策涉及到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适应性和可行性则取决于土地的地理特征、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
最后是土地产出。
土地产出是指土地提供的经济效益。
不同的土地产出决定了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
在选择土地产出的评价要素时,可以考虑土地的农作物产量、土地的房产租金、土地的能源开采等因素。
农作物产量直接影响土地的农业价值,房产租金和能源开采则直接影响土地的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土地评价要素的选择应该根据土地的特征和价值来确定。
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和产出是影响土地价值和利用潜力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以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和定价土地的价值。
土地评价概述.
第二节 土地评价的原则
参照FAO《土地评价纲要》
在适宜性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提出的土地评价原则
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
自然属性的考察与经济条件分析相结合:土地评价要求对不同 的土地类别在可以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
因地制宜:土地的区位条件
土地持久利用原则:适宜性是指持续的利用而言,评价的终极 目的(环境评价)
综合性原理
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 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 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 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同时,土地 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 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
在平行法中,土地利用种类的社会经济分析和自然 因素的调查与估价是同时进行的,所评价的土地利用种类在 研究过程中常常会更改。如林业中树种选择、砍伐日期和面积、
防护措施等可变动,该法可在较短时间内 提出比较精确的结果。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土地评价的两阶段法和平行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体系
(4)评价项目 确定评价项目,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 核心,也是土地评价
系统分析原理
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及其相 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 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 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 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 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 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 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 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 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 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 出与投入之比。
原
理
理
多样性原理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 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 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土地评价概述第一节土地分级与分类一、土地类型划分(一)基本概念1.土地类型广义:是指包括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此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和动态演替机制和规律等。
狭义: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其基本特性是综合性和整体性,具体表现为土地组成各部分之间由于联系的性质不同,即出现不同的土地类型。
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从土地的构成要素看,土地类型是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土地形成具有一定分布及组合规律、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
地貌条件为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框架。
同一自然地理区域,由于地貌形态单元的不同,土地的水热条件就不同,土地自然就出现地方性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不同的土地类型。
气候条件为土地类型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能量基础和水分来源。
不同的能量条件和水分条件及其它们的组合便会形成不同的土地类型。
其组成直接影响到土类型的特性和功能。
土壤和植被是土地类型形成的重要成份,同时又是反映土地类型差异的重要标志。
人类活动作为一种自然力量参与了土地类型的形成,因而土地类型不仅是一个由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包括人类活动产物又深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影响的程度将会愈来愈深刻。
同一种类型的土地单元应具有:(1)相似的外貌形态,一般以其地貌、植被、土壤类型为代表;墚、塬、卯。
(2)相似的成因及可以比拟的、相近似的土地性质,如地形坡度、水文条件等大致相同的自然生产能力;(3)相同的土地类型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相同的利用适宜性,要求相似的保护、改造措施;(4)每一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阶关系中占有一个位置,与其它土地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即大地类型的划分系统。
(尺度越大,自然因素的作用越强,尺度越小,人为因素的作用越强。
)关于土地类型概念的几点说明:(1)土地类型是一组具有共性的空间单元或土地单元,同一类型内的土地也许有差异,但比类型间差异要小。
(2)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自然属性。
但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农业适宜性、土地保护和改造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3)自然属性考察分两方面:景观形态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和土地性质(土壤性质、气候性质等)。
它们在不同层次的土地类型划分标准上的重要性不同。
(4)性质一致性是相对的——根据划分尺度不同或划分标准的详细程度不同,同一类型的土地一致性不同。
2.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别(1)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由自然性质和社会经济特性共同决定的)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即在考虑了土地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虑土地的利用价值(如生产潜力、适宜性、地价等)或土地利用功能(如利用现状类型)。
因此,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首先,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其次,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
(2)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即土地利用相同的单元土地或土地资源。
土地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类型一方面反应出土地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社会属性,即人类活动所赋予土地的属性。
因此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应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3.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关系土地类型研究是指在划分各级土地单位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对这些土地单位进行类型归并,即分类。
土地类型研究也是综合自然区划的一项必要补充,通过划分土地类型并对其迸行自下而上的逐级归并,可与自上而下逐级划分的自然区划相结合,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土地评价研究的重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各种因素对作物、牧草、林本的生长发育或其它非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力求获得数量化的指标,拟定符合客观实际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并对土地的质量(潜力、适宜性等)作出科学评估。
士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的研究是士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土地类型与士地评价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首先.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地类型可以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在士地评价之前,往往先划分出土地类型,然后以这些土地类型为基础去开展土地评价;其次,土地类型的划分尽管主要应该依据土地的综合自然属性,并适当考虑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分级(一)土地分级的涵义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尺度上的土地类型。
一个具体的梁盖地、缓粱坡地和陡梁坡地可组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土地单位——黄土梁地。
由此可见,陆地表面的这类具体的不同土地地段之间具有一定的地域联系,可将它们组合成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自然特点、内部结构稍复杂的较大土地地段。
类似地,还可以将这些较大的土地地段组合成为范围更大,内部更复杂的土地地段。
这种自下而上逐级组合,或自上而下逐级划分,结果是一样的,即实现了一个地区士地的分级。
土地分级也是土地个体的尺度区分,因而也与土地调查制图的详细程度和制图比例尺有关。
一般而言,高级的土地个体包含若干低级的土地个体,因此有比低级土地个体更大的面积。
但尺度与面积并不完全对应,同一级的各个土地个体的面积可能有很大差别。
尺度的意义实质上是指内部的复杂程度,从高级土地单位到低级土地单位,内部差异性减少而一致性增大,反之亦然。
从这个意义说,土地分级也是一种类型划分,即尺度类型划分。
(二)土地分级的要求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地方尺度和局地尺度的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分级应具有科学性和简明性,其具体要求是:土地个体单位内部相对一致,而与相邻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别;划分出的土地单位要利于识别(包括在野外和图件上);分级系统应力求简明。
(三)土地分级目的土地分级的目的,主要是为土地分类服务。
土地分级是指大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
而土地分类则是采用系统分类研究法,对同一等级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得出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类型。
因此,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成了土地分级才能开展土地分类研究。
(四)各国的土地分级系统1.英澳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1)澳大利亚分级系统分为三级,即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
土地系统是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组合,它的地形土壤出现重复的组合型。
也就是说土地系统内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土地,它们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土地单元是一组相联系的土地,他们在一定系统内和某一特定的地形有关。
一个土地单元是一组相关的土地点这一组土地点在主要的内部特征上对土地利用来说是相似的,即从实际应用目的来说,在它分布的地方在地形植被和土壤上是一致的。
土地点是在内部特点上更为一致的区域,也是理论上最低级的土地等级单位。
2)英国C.W.米切尔(Mitchell)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1973年发表的《土地评价》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七级土地分级系统。
随后在1979年发表的《资源与规划》一书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十级土地分级系统,并对各级土地单位所对应的土壤、植被的分类单位和适宜的制图比例尺作了说明。
这个系统也是自然地理区域单位与土地分级单位共同组成的等级系统。
不同的是,在土地分级单位部分,在保留土地系统、土地刻面和土地素三个基本级别的同时,增加了土地链(land catena)、土地丛(land clump)和土地亚刻面(1and sub—facet)三个级别,作为过渡性的土地单位。
2.前苏联和德国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该学派把土地分级建立在景观学研究的基础上,将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
前苏联所划分的景观形态单位有“地方”、“限区”和“相”三级。
相:是最小的景观形态单位,即最低级的土地单位。
一个相在地貌上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相同的处境(指地形部位,相对高度,坡度和坡向),同一基质(岩性),同一小气候和水文状况,同一植被群丛和同一土壤变种,在生产利用上可采用几乎相同的措施。
比例尺大于1比1万。
限区:相的有规律的结合体。
因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具有共同方向而联结起来的,不同相的有规律组合(如流域):比例尺介于1比1万至1比20万。
地方: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比例尺介于1比20万至1比100万。
综上所述,在相、限区和地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由相构成限区。
由限区构成地方,其间还包括一些过渡单位即环节、复杂限区和地方组合,它们均属土地分级单位。
若干个地方的进~步组合构成自然地理区(景砚),但它已不属土地分级单位。
3.我国的土地分级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方法。
采用地方﹑限区和相作为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主要倾向于用土地类﹑土地亚类和土地单元或土地型的三级划分系统。
尽管各国或各种学派的土地分级有所不同,但仔细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各国学者在进行土地分级时,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始终一致认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是在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客体。
(2)土地分级系统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把高级单位划分为低级单位;另一种是自下而上把低级单位合并成高级单位。
(3)现有的各种土地分级系统,尽管它们在划分的土地级别数目和名称上不完全一致,但不同的土地分级方案之间还是可以比照。
在众多的土地级别中,采用最多的基本土地级别有三级,即土地系统(地方或其它)﹑土地单元(土地刻面﹑限区或其它)和土地点(土地素﹑相或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