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
关于《论语》的选讲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 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 期鲁国陬邑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 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 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 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 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 的影响。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 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 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论语》概述
• 1、如何做人 • 2、人格塑造 • 3、治国安邦
•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 ,在学习研究中《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 《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 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 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 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 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 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 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 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 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 盘肯定。总之,论语还是具有一定重要的意义与 价值。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 篇名。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分别是:学而、为政、八 佾、里仁、公冶长、雍也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论语》选读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论语》选读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通假字(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2)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辟,通避)(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7)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第一、二、五个“知”,通智)(8)道之斯行(道,通导)(9)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通餍)(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11)夫子矢之曰(矢,通誓)(12)毋吾以也(以,通已)(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论语》第一讲 绪论
•
通过学习《论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了解中国
儒家思想,进而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利于丰富和提升学
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而且,学生通过学习,还可以
提高阅读古代文献和书面表达两方面的能力,提高文化修养,对学生在人生、
社交、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等方面,大有裨益。
•
教学 (教和学的态度、方法、、、、)
•
处事等(人际交往、处事态度、原则与灵活结合、)
•
本学期学习内容 目录
• 第一讲 绪论
第五讲 处世篇
• 第二讲 孔子
第六讲 治国篇
• 第三讲 修身篇 • 第四讲 教学篇
第七讲 综述
课时安排
• 序号
教学内容
• 1 《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2 孔子其人
• 3 论语----学习篇
• 《论语》注本3000多种 • 一.《论语集解》魏何晏撰。 • 二.《论语集注》宋朱熹撰 • 三.《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撰 • 四.《论语集解》近人程树德撰 • 五.《论语疏证》近人杨树达撰 • 六.今人译注举例 • 杨伯峻《论语译注》 • 钱 穆《论语新解
关于论语的价值
• 北宋 宰相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传说 体现《论语》内容的价值
• 不仅如此,论语中包含了人类普世的价值观
• 对现代有重要的意义。
•
李老师建议:
多读经典
• 何谓经典 1、权威性
•
2、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 经典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具有的深度、广度与永恒性上。
• 深度指经典有认识社会人生、把握宇宙规律的深刻性;
• 广度指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经 典中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论语选读(第一讲)
•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12.3)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12.22)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 弃也。”(《子路》13.19)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 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17.6)
• 祭祀中帮忙的都是四方诸侯,(主祭的)天子神情多庄 重。三家:鲁国贵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 《论语》纵横读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颜渊》12.1)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12.2)
• 本义作动词: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引申为 动词,尊敬、厚待;名词,敬重的态度、言行。
• 比如周天子祭祀上天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祭祀 时候应该用什么物品,穿什么衣服,站在什么方位;天 子隔多长时间到各地巡视,地方诸侯隔多长时间去朝见 天子,朝见的时候应该带上什么礼物;士大夫家里举行 宴会时,如何邀请客人,客人座次怎么安排,座席(当 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的朝向,食物的摆放位 置·······这些都属于“礼”的范畴,都有详细的规定。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努力做一个仁者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仁爱,拿礼仪来干什么用呢? 作为一个人,却不仁爱,拿音乐来干什么用呢?
• 名家点拨
• 南宋·朱熹:“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 者发也。”
• 钱穆:“仁乃人与人间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 若人心中无此一番真情厚意,则礼乐无可用。如之何,犹今云拿 它怎办,言礼乐将不为之用也。”“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 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 将失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遂之 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
《论语》十二章 讲义
《论语》十二章讲义《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其中的十二章。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之后要按时温习,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获得新的体会和感悟,内心也会因此感到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则表达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学问,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说的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是君子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时常复习巩固。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当我们的才华和努力不被他人认可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怨天尤人。
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提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对于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工作中,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在人际交往中,要守诚信,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对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要不断复习和实践。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四十岁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越出规矩。
这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任务,我们要在不同的年龄段,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4 三 待贾而沽 Word版含答案
三 待贾而沽孔子想不想做官?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孔子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才堪大任,一心想通过为官来推行其政治主张。
在孔子壮年时期,这种愿望是很强烈的。
孔子自己也说“天下有道则见”。
鲁定公九年,孔子终于有了机会,先是为中都宰,后来又做到小司空、大司寇,政绩斐然。
鲁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的夹谷之会,孔子大大出彩,智勇兼备,不仅为鲁国争得了面子,还赢得了不少实际利益。
这是孔子从政生涯最为出色的一笔。
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想找一个能任用他的诸侯国君,通过政权的力量来推行孔子所认可的道。
只是怀道不仕,周游数年,竟无一人肯行孔子之道于一二。
道之不行,孔子自然感慨万千:“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孔子非不想从政,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政治主张而从政。
所以“待贾而沽”,而不是是非不分的“求而为仕”。
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可能也就在这里。
一、字音不得与.(yù) 桓魋.(tuí) 木铎.(duó) 期.月(jī) 韫.椟(yùn) 求善贾.(ɡǔ) 佛肸..(bì xī) 匏.瓜(páo) 二、通假字1.求善贾.而沽诸 贾,通“价”,价钱 2.公山弗扰以费畔.畔,通“叛”,反叛 3.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知,通“智”,聪明 5.归.孔子豚 归,通“馈”,赠 6.遇诸涂.涂,通“途”,道路 7.孔子时.其亡也 时,通“伺”,伺察 三、一词多义1.见⎩⎪⎨⎪⎧①天下有道则见. 动词,出仕②阳货欲见.孔子 动词,使……拜见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召见,接见2.将⎩⎪⎨⎪⎧①天之将.丧斯文也 连词,如果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副词,将要③呼儿将.出换美酒 动词,拿出3.善⎩⎪⎨⎪⎧①求善.贾而沽诸 好的,识货的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使……完美③素善.留侯张良 友好,交好 4.其⎩⎪⎨⎪⎧①吾其.为东周乎 副词,难道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代词,自己③孔子时其.亡也 代词,他 5.与⎩⎪⎨⎪⎧①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动词,参与②予与.尔言 介词,跟③岁不我与.动词,等待 四、词类活用1.怀其宝而迷.其邦 形容词作动词,任其混乱 2.从者见.之 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 3.阳货欲见.孔子 使动用法,使……拜见 4.天之将丧.斯文也 使动用法,使……丧失 5.守死善.道 使动用法,使……完美 6.吾将仕.矣 名词作动词,做官 五、古今异义1.天之将丧斯文..也 古义:这种文化。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论语》(十则)讲义
《论语》十则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吾:自己。
谋:谋划,商量办法。
忠:诚心诚意。
交:交往。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思:想。
齐:相同,这里指看齐。
而:但是,表转折。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一个字。
可以:古今异义词,可以用来。
以,用来。
行:奉行。
之:代词,这句话。
其:大概,也许。
欲:想要。
施:施加。
于:给。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读书人。
弘毅: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弘,胸怀宽广。
任:任务,使命。
重:重大。
道:道路,路程。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道:方法。
处:据有,取。
去:背离,抛弃。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不以其道”的“不”为流传中多出来的字,句意为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就算是人人所不喜欢的,但君子照样安守贫贱;另一种解释是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这是不合道理的,但君子却并不因此而抛弃仁道。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意思是“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美,好的。
恶,坏的,不好的。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而:如果,表假设。
求:求得,追求。
执鞭之士: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
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1课 为政以德 (共31张PPT)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 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 鸣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 求的批评。
文中成语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
以声讨。攻,声讨。
如果让冯驩(谖)和冉有去收租税,他们分别会怎么做?
(附:冯驩事—— 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而见之。……弹其剑而歌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提问: 材料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评析】 本章内容教民。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 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 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 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 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 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 “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 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 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 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 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 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 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 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文中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6·1季氏将伐颛臾。 【评析】
这一章的内容是正己,也又反映出孔子的 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 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 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 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 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 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 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 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 是应该指出的。 提问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1 代序 Word版含答案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
首先,我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读《论语》,我的感受,两个字:孤独。
孔子很孤独。
现在,有人请他当心理医生,其实,他自己的心病都没人医。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
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述而》7.34)。
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
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
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
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
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
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第一章仁:仁者爱人(一)樊迟①问仁②。
子曰:“爱人。
”问知③。
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
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
《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②欲:想要,希望。
(四)子曰:“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五)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
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
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
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让,谦让。
(七)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一)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
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
“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
“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论语》选学(一)
《 论 语 》选 学(一)
(一)
原子曰:“参乎①!吾道一以贯之②。”曾子 文 曰:“唯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④而已 矣!”(《里仁》第四·一五)
意 章旨:曾子以“忠恕”来解释孔子“一以参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九里)人,小
意 章旨 孔子认为随意听信或传播无根之言,是有道德者所不 为的。
旨
注
注释
①道听在路边听没有经过查证的话而信以为真。 释
②涂说在马路上传播没有经过证实的话。涂,道路,通“途”字。
(五)
原子曰:“乡原①,德之贼②也。” 文 (《阳货》第一七·一三)
意
章旨 本章是写孔子对是非不分之徒的批判。
旨
注
注释
释
意 章旨 孔子以为有德的人必定不会孤立。
旨
注 释
(三)
原子曰:“巧言①乱德,小不忍则乱大 文 谋。”(《卫灵公》第一五·二六)
意
章旨 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要小处能忍。
旨
注
注释 ①巧言表面上看来聪明合理,但背后却是充满了权谋私利的
话。 释
(四)
原子曰:“道听①而涂说②,德之弃也。” 文 (《阳货》第一七·一四)
孔子四十六岁,与父亲曾皙都是孔子的学生。参,音shēn。
②一以贯之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原则)贯
穿
注
③唯音wéi,对长上恭敬的应答之词。《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
不诺。”
释
④忠恕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推己,谓推
己及人。
(二)
原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文 第四·二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课件
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孔子本人,由于统治意识的 介入,早已笼罩上层层迷雾,胡适所谓“冒牌”即指后 人有意无意的曲解,读了《论语》,我们就可以从头 脑里抛开被封建统治者神圣化的,高不可及的“先圣”, 也抛开在外来文明冲击下被打倒在地,背负一身罪状 的“孔老二”,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孔子,理解孔 子。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是无论如何估计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 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 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的“仁”凡 一百零九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 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事,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严守信 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 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注释】①出:外出,出门。一说,离开自己住 的房屋。弟:同“悌”。尊敬兄长。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译】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 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 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 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 则就产 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经典选读》《学而篇第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周代的制度规定,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之一。
因此,能称为子,是具有一定身份的表现。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大夫虽贵,不敢称子。
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
”如周王辅臣有称刘子、单子者,齐国则有高子、国子者。
‘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公,列国生称子,没配谥亦称子。
此其别也。
’(汪中《述学别录》)“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
”(顾炎武语)其实,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往往用“吾子”尊称他国卿大夫,用作第二人称。
一些人的“字”中间,也用“子”作为美称。
因此,子虽然是男子的通称,但是,其中包含者对其地位、道德的尊美之意,邢疏云:“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
”后世同他来称谓学派宗师,也是这个道理。
曰,直译为“说”。
皇侃疏引用《说文解字》云“开口吐舌谓之曰”。
邢疏也引用《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
”所引文字不同。
段注校订为:“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学,《说文》云:“学,觉悟也。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以时,按时。
作为副词成分。
皇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是就年中为时,三是就日中为时。
一就身中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
既必需时,故《内则》(《礼记·内则))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
”二就年中为时者。
《王制》(《礼记·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
”春秋是阳,三就日中为时,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休息,不暂废也。
习,《说文》:“习,鸟数飞也。
”引申为重习、学习、练习、演习、实习等意。
之,常解释为这,是。
不亦×乎,大概是一个结构,不亦者,亦也。
说,同悦。
此句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学”,也就是所学何事,学的是什么内容,学的目的是什么。
大抵一般人都会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人,这是没有太多分歧的。
可是,如何学为圣人,则有不同的理解。
一部分人认为,学为圣人,要从学习五经入手,除此别无它途。
因此,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研习儒家经典。
另一部分人认为,学为圣人,重在修德,如此,不但圣人的教诲论著要学,而且往圣前贤的嘉言懿行,甚至日常所接触的各类人和事,都是学习的对象。
此外,学习的目的是要成为圣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者,因此,学习重在实践操行,也就是强调日常的道德实践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
对“学”的理解不同,对“习”的理解也就产生相应的区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此一句说出了圣人潜心修习的过程中,精神深处所获得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导致一种持久的心性的喜悦。
能以所学、所习为乐,在学而时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乐”,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利益”兴趣的快乐感。
为了启发人们去体会、理解这种快乐,圣人说“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快乐之外,这种因为学而获得的精神的满足,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这种“曲折”的句法,舒缓的语调,引人深思,具有启发性。
此外,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是学而知之的最高境界。
能因为乐之而学之,能在学而习之、学而知之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快乐,体现了所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心得,与一个人精神本质的符合与共鸣。
为人之性,莫不追求快乐,孔子鼓励人为学且学而不辍,首先从“追求快乐”这一人性的基本倾向上来说。
而且,在儒家的学说中,“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一个人的道德达到完满而且适度融洽与这个社会时所产生的性情的中和状态。
因此,能体会“学而是习之”的“悦”,既和人性的基本追求相一致,又符合儒家“人学”的基本追求。
既不难于尝试、实践,又不是初学浅尝所能深味其中奥义,深得其中怡悦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或说古本(鲁论语)作“友”。
陆机《挽歌》:“友朋自远方”,汉代人注此句,多朋、友连注,说明“有作友”是有根据的。
可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和卢文弨《释文考证》中认为,“有或作友”为非。
这是文献家之间的争讼,其实,作“有”作“友”,意思都通。
朋,包咸注:“同门曰朋。
”郑玄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这里所谓“朋”到底指什么人,古注家又有不同简介。
一则认为是“弟子”。
因为《史记·孔子世家》中云:“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其中“弟子至自远方”就所谓“友朋自远方来”。
《孟子·离娄下》说子濯孺子云:“尹公之它,端人也。
其取友必端矣。
”说的就是尹公之它教庾公之斯射箭之术,所选的弟子也必然是“端人”。
二则认为“朋”是同学,亦即同在师门受学之人。
自,《广雅·释诂》云:“自,从也。
”远,《广雅·释诂》云:“远,遐也。
”方,一般人理解这句时,把“远方”连文。
俞樾《群经平议》中指出,方有结伴并行之意。
所以,“方来”连文,意思是说朋友们一起结伴而来。
而“友朋”正显示,有友有朋,并非一人独来。
来,《广雅·释诂》云:“来,至也。
”表面看,这句话是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一起商量学问,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其实,将这句话联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理解,则意思便有更深的层面。
“学而时习之”是个人独学自修的功夫,独学自然要日功月课,按时修习,不可暂辍,期间必有得之于心而悦之于性者,这样积累下去,日久月长,不但心性日益开悟明达,而且德行渐成。
《礼记·学记》言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
”所以,有人自远方而来,依附令德。
当此之时,说明学已有成。
“不亦乐乎”,岂不宜哉。
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种理解,主要是将“友”看作是“弟子”。
如果将“友”理解为“同学”。
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固陋而寡闻”。
何况:“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论语述何》)闻善而动,同声相求,则朋友相聚,商量学问,较之独学冥思,既有启悟之乐,又有同群之欢,岂不“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他人,别人,众人。
不知,有二解。
一为不知“我”,亦即,众人或他人不知道、不理解我,看不到我的才德。
二为不知“学”。
亦即,他人碌碌,不知为学,或他人昏昏,学而不解,即对所学的内容不理解。
愠,何晏注:“愠,怒也。
”朱熹注:“愠,含怒意。
”并且阐述说:“不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
”这一层意思讲得好,养德之本在养心。
君子,《礼记·哀公问》:“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
”《白虎通·号篇》:“君子者,道德之称也。
”朱熹注:“君子,成德之名。
”人能成人、成德,则可称为君子。
这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
”(皇疏)意思是说,“他人不了解、不欣赏我的好学令德,我毫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原因是,为学修德之事,本来就是自己为自己,与他人知与不知毫无关系。
所谓:“学在己知,不在人知,何愠之有。
”(尹氏)因此,朱熹认为,人在为学之初,便要有此不要人知之心。
“己为学之初,便是不要人知,至此而后真能不要人知尔。
若锻炼未得十分成熟,心固有时被其所动,及到此方真能人不我知而不愠也。
”二是:“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
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则是在教授别人的过程中,有人不能解悟所教授的内容,不为此而心生愠怒。
如果稍有愠怒之心,则不冷淡厌弃某人,则不能心平气和温颜启发,必然呵斥急躁,此非但不能接引某人,反倒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如此何以称为“君子”呢?因为“君子”不求全责备于一人,因此容人有所不知,容人有所后觉。
而且,君子雅量而容众,不急不迟,行于可行,止于可止,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如何能愠怒于人所未知。
王衡《论语驳异》:罗近溪谓:“愈学而愈悦,如何有厌,愈教而愈乐,如何有倦。
故不愠人之不己知者,正以其不厌不倦处。
”此却说得好。
又,《论语补疏》云:“注言‘人有所不知’,则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
有所不知,则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
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愠之,忌也。
君子不矜则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为君子也”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皇侃本引孔安国注:孔子弟子有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少孔子三十三岁”(或作四十三岁),鲁人。
其,刘宝楠正义云:“其,发声也。
”其实,此“其”字,可看作是不定代词(someone)。
孝,《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贾谊《道术》:“子爱利其亲谓之孝,反孝为孽。
”弟,为“悌”之俗体字。
贾子《道术》:“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
”而,转折,却。
好,皇侃疏云:“谓心欲也”。
犯,《尔雅·释诂》:“胜也。
”《说文解字》:“侵也”,冒犯欺凌。
上,何晏注:“上谓凡在己上者。
”鲜,xiǎn,《说文解字》:“尟,是少也”。
尟是正字,鲜本意是鱼名,作少义是假借字。
又有“尠”,当同是鲜字。
《尔雅·释诂》:“鲜,寡也。
”未之有也,杨伯骏云:“‘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否定句,宾语若是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务,《说文解字》:“务,趋也。
”高诱《吕氏春秋·孝行览》注:“务,犹求也。
”朱熹注:“务,专力也。
”既有尽力追求义,又有努力培植义。
本,何晏注:“基也,基立然后可大成。
”朱熹注:“本,犹根也。
”立,树立。
道,人事所由之路。
生,《广雅·释诂》:“生,出也。
”刘向《说苑·建本篇》:“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
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
’”因此,注家多认为“本立而道生”是古逸诗中的成句,孔子引用于此。
另外,从《说苑》所引“孔子曰”云云来看,“君子务本”以下,皆诗孔子所言,有子祖述而已。
仁,孔子曰:“仁者,爱人。
”宋陈善《扪虱新语》:“古人多假借用字,《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云:‘观过,斯知仁矣’。
又曰:‘井有仁焉’。
窃谓此‘仁’字皆当作‘人’。
”王恕《石渠意见》:“‘为仁’之‘仁’当作‘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而言。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