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近年来,“生态文明”这一词汇已成为中国发展的热门话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程,要求我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不可再生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
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将难以取得长远的经济发展。
因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因素会使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优化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与挑战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环保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而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发展环保产业,注重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个人则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环保投入的不足。
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大环保的投入,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实现。
第二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度的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能够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产环境。
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危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经济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国家战略。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意味着环境的保护,还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已经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业、林业和渔业的保护与发展,这可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将旅游业与环保相结合,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旅游业的收益。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中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对资源的保护,并推广绿色和低碳的技术和工艺,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能源的节约和环保。
目前,中国仍然依赖于煤炭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而这些资源的开采使得中国的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绿色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这样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降低环境的污染。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制造业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企业实现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措施、政策扶持和补贴等方式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环保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市场。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保,也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并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地参与其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生态市场概念
生态市场概念以下是详细介绍生态市场概念:一、生态市场的基本定义生态市场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而构建的新型市场形态。
它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生态市场不仅关注产品的经济价值,还注重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力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生态市场的核心价值观1.敬畏自然:生态市场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充分尊重和敬畏自然规律,避免对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尊重生命:生态市场强调尊重一切生命形态,包括人类和其他生物,反对任何形式的生态破坏和生物灭绝。
3.关爱自然:生态市场倡导关爱自然,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生态市场的制度要求1.生态资源定价机制:生态市场要求对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反映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价值,从而引导人们更加合理地利用生态资源。
2.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市场通过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者给予经济补偿,激励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3.绿色消费引导机制:生态市场通过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形成。
四、生态市场的实践意义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市场通过制度约束和市场机制,有助于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提高人类福祉:生态市场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提升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有助于提高人类的整体福祉水平。
总之,生态市场是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市场形态,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注重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旨在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这两者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惜牺牲环境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比如,一些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和废气,使得周边的河流变黑发臭,空气变得浑浊不堪;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这些不仅对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比如,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
当我们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时,实际上也在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动力。
首先,生态产业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随着人们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还具有较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形象和竞争力。
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和人才,从而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再者,加强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行动。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转变。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治理。
在企业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讲实话,一直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很多人脑袋里可能立刻就蹦出一个问题——到底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生态保护更重要呢?其实啊,别急,咱们慢慢聊。
按理说,生态和经济看起来是两条并行的线,各自有各自的路。
可实际上,这两者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它们既有时是“亲兄弟”,互相扶持;有时也像“冤家”,彼此矛盾。
你看,经济发展要依赖资源消耗,要大量用地,要搞建设,搞生产,结果环境就“受伤”了。
而环境好不容易修复一下,经济发展又会遭遇瓶颈,好像永远都找不到平衡点。
可是咱们说白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不希望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呢?为了这个目标,经济发展就成了必经之路。
要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很多事情都没法做。
比如说,你想要环保,首先得有钱,相关部门才能出台,企业才能投入研发。
想一想,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谁还关心空气好不好,水清不清?你看,现在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经济快速增长的地方,生态环境确实受到了不少影响,空气质量变差了,水源污染了。
嗯,说白了,光靠大口吃肉、满桌美食的日子是好,但一不小心,就会肚子疼。
可话说回来,如果经济发展一直是“野蛮生长”,就算你吃得再好,生活再美,最后环境会把你“吃”回来,怎么说呢?你把资源榨干了,大气污染严重了,土地也不行了,空气中的雾霾都让你透不过气。
到经济再强,也会被环境给“拖后腿”。
就像那些发达国家,经过几轮“疯狂开发”,结果反倒开始重视环保了。
这种反思,大家不陌生吧?早在几十年前,很多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你看,比如说美国,最开始工业化推进得非常快,但最后他们不得不开始控制碳排放,实施环保,因为不控制,未来的日子会更难过。
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来说,就是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一样重要的位置。
它强调的是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保持大自然的活力。
要知道,地球妈妈可不像超市里的塑料袋,随便你用随便丢。
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的承载力也有限。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正确路向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① 之后该论断不断丰富拓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正是习近平同志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考虑,从人与自然生存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气息、时代特征、中提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行动指南、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在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主要是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政治保证,确保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道路不断推进;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目标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新时代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治理现代化作者贾绍俊,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合肥 230053)。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正确路向*贾 绍 俊*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18BKS182)、安徽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出场路径和时代价值研究”(SK2019A0953)、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第三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①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周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评论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滇池污染及其治理为例
【 关键词】 学发展观; 科 生态文明; 区域经济; 生态和谐 ; 滇池; 环境 问题 【 中图分 类号10 22、文献标识码】 【 编号]64 6 4 (0 2 0 - 0 4 0 F 6. 【 A 文章 17 — 8 8 2 1 )2 0 6 - 6
【 者 简 介】 牧 (9 1 )男 , 庆 市 人 , 南 大 学人 文 学 院 中文 系 2 1 博 士研 究 生 , 作 胡 18 一 , 重 云 0 1级 主要 从 事 生 态 审
c n e d v lp n f c l gc l i i z t n a d r g o a c n mi n e e v e fs i n i c c n e to e e — o c  ̄ e eo me to o o ia vl a i n e i n l e o o c u d r h i w o ce t o c p fd v l e c i o t i f o me t th l st u i h r e e c l g fs i ni c d v lp n , e e ca y l n h a u s o e t e p n , e p o n f t e o d r d e o o yo c e t e eo me t b n f ilc c e a d t e v e t r , i y i f i l f h u
c p f s san b e d v lp n , o tig c lc vl a in c n t cin i p i t t e to u ti a l e eo me t t c n a n h e s n b e p t e oo ia i i z t o sr t , on s o i f i o u o t t e r h ie t n fr t e c n e d v lp n fe o o ia ii z t n a d r go a c n mi. e o s r e t e h g t d r ci o h o c  ̄ e eo me t o c lg c cv l ai i o l i o n e in le o o cW b e v h
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现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
无论是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还是生态系统破坏,都在给我们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生态文明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是探索人类新的现代化道路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助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塑生态环境,打造高品质城市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往往以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导致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等问题。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提倡绿色发展,倡导利用先进技术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这种发展方式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也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建设宜居、舒适的高品质城市。
二、促进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强调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的应用。
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将重点放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技术和产业还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还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由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能源控制等问题的存在,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城市之间也需要合作、协调,让这些城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还会促进区域民生的改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四、开发产业新机遇,增加就业机会与污染环境的传统工业模式相比,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环保、新能源、再生资源等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比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开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环境监测和治理、绿化种植等领域的发展对于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旨在解决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以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1. 生态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基于科学的生态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生态系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在理论构建中注重生态观的运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认为,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中,要求转变生产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在理论构建中强调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传统经济学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认为,只有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 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实践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2. 促进经济转型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还在于促进经济转型。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呼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 塑造新型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有助于塑造新型的发展理念。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问题逐渐严重,生态破坏日益加剧。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等新型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现代化建设理念。
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
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循环利用。
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手段,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等手段,提高环境质量,并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同时,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其次,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实施科学规划。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在能源利用方面要推动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最后,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要加强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在城乡发展中要注重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并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经济发展则是指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富强的目标。
下面将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创新发展等几个方面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致力于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减少排放,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是人类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依赖环境。
然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
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人们从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方式转变到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比如,发展清洁能源和推广节能技术,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需求,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创新发展。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方式,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入创新技术和理念,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产力水平,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态文明建设则能够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的影响与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的影响与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的影响与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的影响1.提升经济品质和效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强调环保、可持续性等问题,势必推动企业采取更为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经济的品质和效益。
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形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增强企业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催生了绿色产业,不仅涵盖了能源、环保、节能等传统领域,还在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逐步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条。
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供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创造出更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和服务,逐渐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从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3.促进消费升级消费方式的改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之一,绿色消费被视为未来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
随着人们不断强化环保意识,绿色产品和服务需求将逐渐增长,推动传统消费向绿色消费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消费升级。
随着绿色消费的不断推广,也将带动越来越多的绿色企业和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1.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谋划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发挥制度优势。
各地应制定具体、可行的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操作指导。
通过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培育绿色企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2.加强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对涉及生态保护的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整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之一,因为保障好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下面,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建设后的未来展望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同时也会破坏环境。
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它本身,还将对人类造成严重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等。
如果不改变发展方式,人类将难以持续发展下去。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保障好自然环境,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也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环境保护,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
同时,也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了必要的法律制度。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空气质量得到了提高,水质等环境质量也大有改观。
同时,中国环保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也在全社会传播开来。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实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性。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调节发展的速度和环境的保护。
同时,人们也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等环保产业。
2、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3、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环境的自我修复。
4、公众参与,引导全民环保行动,树立环保意识。
以上措施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四、建设后的未来展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可或缺的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如何互促进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大重要课题。
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深入理解并积极推动两者的协同共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
区域协调发展则侧重于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个地区如果拥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美的自然风光等生态优势,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比如,一些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注重生态建设的区域往往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企业更倾向于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投资建厂,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来自生态友好型地区的产品和服务。
再者,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确保区域发展具有长久的动力。
避免了因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从而陷入发展困境。
区域协调发展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不同区域之间可以共同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加强生态治理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生态问题。
例如,跨区域的河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都需要区域之间的密切协作。
另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将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转移到生态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从而降低生态压力。
同时,也可以将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2024年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范文
《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影响愈发深刻。
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生态文明不仅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更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人类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生态文明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特特征1. 可持续性: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协调性:生态文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 全面性:生态文明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生活、文化等多个领域。
4. 参与性: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四、生态文明的当代价值1. 经济价值: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绿色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2. 社会价值: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3. 环境价值: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清洁、健康、宜居的生存环境。
4. 战略价值: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命运。
五、结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战略价值。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众多自然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的环境也越来越受到破坏。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许多地方的空气、水质、土壤质量严重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情况在2013年爆发的北京雾霾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和美好生活等。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当我们谈论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保护环境,而忽略了这个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实践中,生态文明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一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资源配置与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我们不能节约资源,那么将来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资源节约方面,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
为了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也在积极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能等。
并且,中国的政府也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以确保能源的安全和稳定性。
2. 产业结构转型中国是一个重工业大国,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相对较大,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政府引导生产制造业和重工业向高端和环保方向转型,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淘汰和整顿,以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本文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其核心原则包括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章: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3.1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绿色发展,通过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它强调了企业责任,推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2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措施,保护了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了生态平衡。
它还强调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水源治理等手段,改善了生态环境。
3.3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人民生活的品质,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它提倡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4.1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2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环境和发展的协调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的联动发展,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能力。
它推动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轨道上稳定增长,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4.3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国家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绿色创新和绿色产业,提高了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
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国家,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
生态文明追求的核心是共建美丽中国,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
一、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家园在传统的发展理念中,人们追求经济繁荣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如今我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破坏生态环境,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生态文明的追求,我们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居住的地球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的价值还体现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上。
传统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生态文明的理念则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
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清洁能源体系等方式,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这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为长期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社会公正与人民幸福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还体现在促进社会公正与人民幸福方面。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而通过生态文明的追求,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局面,推动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福利,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稳定。
四、继承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还可以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塑造民族精神方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通过生态文明的追求,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塑造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共建美丽中国,我们可以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培养出自信、自强和团结的民族精神。
论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论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一、引言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向。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经济发展也需要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四、协调发展实践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推进能源、水资源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等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各地建设生态园林、公园绿地等,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此外,中国也采取了普及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环保的政策措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进程。
五、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尽管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
例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环境的忽视和违规行为;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过于强烈,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消耗速度快于资源的更新速度,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这些问题亟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六、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推进“绿色中国”建设,加强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增加环境治理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手段。
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改变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推动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环保意识宣传,营造环保、低碳的社会氛围,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经济价值
生态文明的经济价值生态文明是指建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
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生态文明强调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并将人类福祉与自然保护相统一,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赢。
生态文明的确立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首先,生态文明的建立可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是指以低碳、低污染、高效能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模式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而绿色经济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推动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立生态文明意味着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投入,通过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次,生态文明的实施可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生态为基础,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
传统的旅游业往往以景区开发为主导,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而生态文明的推行将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景区,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供旅游者与自然互动的机会,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酒店、餐饮、交通等,从而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居民的收入。
另外,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过度的化肥、农药使用和乱种乱养等问题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注重农业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例如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减少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注重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导刊
53
2011 / 11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和创造经济价值,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
因而,经济价值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各种需要中的基本需要。
但是长期以来,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经济价值或者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人们活动的唯一目的。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GDP 是衡量其经济发展状况的唯一指标。
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可以不考虑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诸如诚实守信、经济伦理、生态环境等。
于是,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就成为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评价尺度,也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目标。
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主要缺陷是片面强调人们活动的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人们经济活动的成功与否,忽视生态价值。
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的增长往往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创造经济价值总是以牺牲生态价值为代价。
传统经济价值观导致经济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生态平衡,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构
所谓同构,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相互区别的事物在统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共同生成。
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的价值取向。
生态价值观的建构是基于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对价值与权力的新认知。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和处理好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既创造丰富多样的经济价值,又能保护好生态价值,以经济价值
为基础,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生态价值规范、引领经济价值的发展,实现自然环
境的不断优化,达到二者的同生共赢。
首先,经济价值是生态价值的基础。
经济价值的创造可以为生态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强调生态价值的重要地位,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追求健康、合理、向上的经济价值,对资源的利用要建立在循环、合理、持续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词】 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态文明视域下经济价值
与生态价值的协调发展
*
文 | 唐华清
商业经济评论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边疆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立项经费资助。
项目编号:XWSKZD2010003。
商业经济评论
经济导刊54
2011 / 11
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现实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物力财力作保障,生态建设就难以搞好,生态价值也难以实现;从资源消耗方面来讲,如果要提高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就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把资源消耗量尽量控制在可再生范围之内,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保障;从实现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来说,如果企业的建立、产业的发展要将生态的建设、环保放在第一位,就需要彻底地实现污染治理的内部化,而污染治理的内部化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安装治污设施,发展防污技术,这些无疑都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
其次,生态价值规范、制约并引导经济价值的创造。
在过去的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总是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在现代的生态经济价值观中,生态价值对经济价值有了新的规范并约束着不健康的经济发展,从而引导着经济发展向正常的、健康的发展轨道运行。
肯定和承认生态价值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地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虽然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破坏生态环境,就是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
新的经济价值观应该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在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的同构的现实性
走出生态环境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的改变,
需要法律的规范;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内在的信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价值观的建构,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它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尺度,使人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关系、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以及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协调和同构,不仅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且具有现实的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二者共构的经济基础。
把经济效益作为评判人们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的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相对落后的工业化基础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引导市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服务,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有效的社会调控机制,去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和缺陷,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去改造市场经济,赋予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特征,通过有效的经济、社会调控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抑制市场的竞争趋利机制可能带来的生产与消费的恶性膨胀,引导市场在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防止过度生产和消费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市场经济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
第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二
者共构的理论基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观点。
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贫穷落后,我们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这是必要的。
但怎样发展,逐渐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随着经
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使我们必须反思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的弊端,以理智、科学地对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针对、防止和克服无视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也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实现二者共构的法制保障。
市场经济不仅是道德经济,更是法治经济。
要规约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非私人性的公共管理领域。
生态环境不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任何以损害生态环境来获取个人、团体或国家短期利益的行为,都会危及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受到自然和法律的严惩。
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生态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人或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它要求每一个人或国家共同努力,要求资源环境的社会公有。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源环境的社会公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化公共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前提,也是以社会控制方式抑制市场经济的生态破坏性、引导市场经济通过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改造、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
我国政府自在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颁布和实施了20多部法律法规,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自然与社会发展。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来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环境管理和监控体系,以有效抑制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引导市场经济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强有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