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苏轼在贬谪黄州时的“工资”

合集下载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东坡》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 ”,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黄州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

②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诗人何逊、张籍、孟宾于都曾做过水部郎。

③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代指官俸。

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个人拿到实物后再折价变卖,因此实际所得与名义薪俸常相去甚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回顾了自己只为口腹生计奔忙的人生之路,“自笑”“荒唐”表达一种对平生遭遇的自嘲与伤感之情。

B.颔联紧扣诗题,描绘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好竹连山”,顿生“知鱼美”和“觉笋香”的遐想,与上文的“为口忙”形成呼应。

C.颈联用典自况,面对不幸的遭遇,只得安于“员外置”,“例作水曹郎”,不免心含愤怼,产生了与白居易为九江郡司马时相似的迁谪之叹。

D.诗歌用平实诙谐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初到黄州时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2.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陶诗的这种特点在苏诗中也有体现,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初贬黄州时。

②漏断:漏声断绝,谓夜深。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缺月”二句,点明环境,月挂疏桐、夜深人静,渲染那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同时也为后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B.“谁见”二句说词人想象自己在夜深人静、漫步庭院时,看到一个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借此抒发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

C.“惊起”二句,直写作者孤寂的心境。

四顾寻觅,却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1

5.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三次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词辑评《四库全书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沈祖棻\《念奴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他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也不例外。

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

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

北宋官员苏轼的经济状况探析

北宋官员苏轼的经济状况探析

北宋官员苏轼的经济状况探析[摘要]苏轼为官时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朝廷提供的俸禄,除此以外,还有朝廷的赏赐、使用公使钱、朋友的馈赠收入等。

而到了贬谪时期,朝廷提供的俸禄很低,近乎绝俸。

无论是在为官时期还是在贬谪时期,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是必须的,为官时期文化艺术活动多于贬谪时期,贬谪时期的住房支出和交通出行支出又多于为官时期。

经济上出于赤贫状态的贬谪生活,却极大地影响了苏轼的思想和文艺创作,促使其思想成熟、心态旷达和艺术创作升华。

[关键词]苏轼,经济状况,收入,支出,影响学术界关于苏轼的研究著作可谓浩如烟海,但大多数都倾向于苏轼的诗、词、文、书、画艺术创作及思想,而对苏轼经济状况的探寻,却触及不多。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相对于苏轼丰富的文学创作史料相比,反映他的经济状况的史料不多;二是,囿于“君子固穷”“君子耻谈义与利”等传统观念,研究文人,尤其是苏轼这样的文人,如从经济人手,似乎有损于他的人格尊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苏轼的经济状况,尤其是贬谪前后经济状况的明显不同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思想状况,并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因而,本文以期从经济视角对苏轼,进而对北宋文官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笔者之所以选取个案,主要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好坏既与官方所提供的待遇有关,同时也与个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支出有关,有着群体特征的同时,也有着个体差异。

如果想从整体上把握北宋文官的经济状况,就须先从个案研究人手,抓取上层、中层、下层官员中的典型代表进行比对,最终方能从整体上把握。

因而,笔者本文先从中上层官员苏轼的经济状况开始探寻。

苏轼从1061年即他25岁时走入仕途,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被贬黄州,1086年还朝,1093年被贬惠州,后贬儋州,1100年遇赦归来于次年去世。

一生经历宦海风波,仕途大起大落。

为官鼎盛时为高太后的座上客,仕途失意时渡过琼州海峡到达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

随着仕途的大起大落,笔者将从苏轼的收入、消费等方面探寻其经济状况。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南乡⼦年代:【宋】作者:【苏轼】晚景落琼杯。

照眼云⼭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

万顷蒲萄涨渌醅。

暮⾬暗阳台。

乱洒⾼楼湿粉腮。

⼀阵东风来卷地,吹回。

落照江天⼀半开。

注释: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 ),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游蕲⽔清泉寺,寺临兰溪,溪⽔西流。

⼭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泥,萧萧暮⾬⼦规啼。

谁道⼈⽣⽆再少?门前流⽔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注释: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记游词。

念奴娇⾚壁怀古年代:【宋】作者:【苏轼】⼤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间如梦,⼀樽还酹江⽉。

注释:这⾸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壁矶时所作。

少年游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年代:【宋】作者:【苏轼】霜降⽔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渐消风⼒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黄花蝶也愁。

注释:这⾸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重阳⽇在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作。

⼘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年代:【宋】作者:【苏轼】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这⾸词是元丰五年(1082)⼗⼆⽉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饱我愁⽆。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镊霜须。

注释: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定风波年代:【宋】作者:【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游沙湖》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游沙湖》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游沙湖》原文|译文|赏析《游沙湖》此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语言风趣,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思想乐观开朗的一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游沙湖》原文宋代: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译文及注释译文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

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

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

就去他那里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

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

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一时奇异的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

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

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

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

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请你看看那兰溪水吧,还能流向西,莫伤悲,白发老人还能作报晓的鸡。

这一天,我们开怀畅饮才回去。

注释游兰溪:选自《东坡志林》。

本篇一作《游沙湖》。

游兰溪,游览兰溪。

兰溪,在今湖北省浠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兰溪县。

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岗一带。

苏轼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察看。

庞安常:人名,字时安,当时名医。

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

苏轼在黄州(神宗时期44岁-48岁)

苏轼在黄州(神宗时期44岁-48岁)

苏轼在黄州(神宗时期44岁-48岁)苏轼在黄州陆蓉华内容提要:谪居黄州的苏轼,走向内心审视自我,探索人生,总结“故我”,对儒佛道的各种思想武器融会贯通,加工改造,对道家养生之道身体力行,且以道家达生达观、任性自然的人生观和佛教万物皆幻,人生如梦的观点来充实儒家既积极进取,又乐天安命,安贫处穷,视富贵如浮云的人生哲学,在逆境中追求从容与旷达,从而履险如夷,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境界。

黄州时期是苏轼初步形成旷达人格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苏轼贬谪黄州佛老思想旷达人格人之一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根源在于自身命运的不可把握,古往今来文人士大夫,大都背负灵魂重压或明哲保身,或隐居山林,或以死报国,而苏轼则不同于他们。

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个意味深长的人。

他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被多次流放;他处世天真无邪,但却常因天真无邪而树敌;他会因事发怒,憎恨天下邪恶之事,但他却不会恨欲将他置于死地的人;他一生坎坷艰辛,颠沛流离,甚至贫病交加,但他却怡然自适于陋室粗食,旷达直面惨淡人生,像清风一样自由自在地高歌,游于艺,不失为历代文人中最潇洒的一个。

他对待生活的萧散简远的旷达态度影响着后世文人。

早年的他,有着“奋厉有当世志”、“修齐治平”之志,初入仕途时他也认识到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王安石变法时,他因不同意一些措施而被放逐杭州、徐州、密州。

一场“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后贬谪黄州,成了他人生的转折。

司马光上任后废新法,苏轼又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的主张,又被放逐,历任定州、杭州、扬州等知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又遭迫害,贬惠州,又贬琼州。

三年后,徽宗即位,苏轼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

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可见他是钟情于遭贬几死而又无权签署公事的黄州时期和岭南时期的。

他对自己外在功业已无所挂心,而是注重于心灵感受和精神旷达。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教案篇1设计思路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教学方法“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准备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2.、ppt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4、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5、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四、品味诗歌,体会情感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学生2:“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4、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语气和语调五、情境说话,能力迁移(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六、对话诗人,情感升华(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学生集体诵读: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七、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2、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3、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教学反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水调歌头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在苏轼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民生:苏轼重视改善黄州的水利工程,修筑大堤、疏浚河道,增加灌溉面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他还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2. 教育事业:苏轼在任期间,注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立学为民,教化人才”的思想。

他修复当地的学校、书院,鼓励学子勤学好问,推动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3. 治安秩序:苏轼在黄州期间,注重维护当地治安秩序,加强了官府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大了对盗贼和土匪的打击力度,有效维护了当地的社会安定。

4. 文化交流:苏轼任职黄州期间,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当地文人士子、学者建立联系,互相交流文化艺术方面的经验和见解,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总体来说,苏轼在任黄州知州期间,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也注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治安秩序,开展文化交流,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生平简介、被贬黄州的词作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轼生平简介、被贬黄州的词作

苏轼生平预习课课前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无住所,无俸薪。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

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

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微课展示内容:去年东坡拾瓦砾,自钟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21岁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灾,赈灾救孤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44岁到5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修建苏堤苏轼生平年表(学生可了解)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年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1054年娶王弗1057年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任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1065年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年任密州太守1076年任徐州太守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做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作者:苏轼 (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你们知道苏轼吗?那可是个超级有故事的人呢!今天我就来和你们唠唠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的那些事儿。

先说说黄州吧。

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那叫一个落魄啊。

他本来是个当官的,结果被贬到这儿,就像从天上掉到了地上。

不过他可没一直消沉下去。

我听说啊,他刚到黄州的时候,没地方住,后来找了个破屋子先凑合着。

有一回,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那屋子前,看着周围的环境,心里估计在想:“这可真是够简陋的。

” 但他也没抱怨。

他还和当地的老百姓混得挺熟呢。

有个邻居老张,经常和苏轼一起唠嗑。

老张看苏轼过得不容易,就教他怎么种地。

苏轼一开始那种地的姿势可滑稽了,拿着锄头都不太会用,老张在旁边笑着说:“苏大人,你这可不行啊,种地得有个种地的样儿。

” 苏轼也不生气,跟着老张慢慢学,后来还真种出了粮食呢。

在黄州,苏轼还琢磨出了好多好吃的。

他本来就爱吃,这一琢磨,就有了那道著名的东坡肉。

有一次,他请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他把东坡肉一端上桌,那香味儿就飘满了屋子。

一个朋友就打趣说:“苏兄,你这被贬了还能弄出这么好吃的东西,真是厉害。

” 苏轼笑着说:“这叫苦中作乐,你们快尝尝。

” 大家一吃,都赞不绝口。

后来他又被贬到惠州了。

惠州那地方在当时可偏僻啦,条件也差。

但苏轼还是能找到乐趣。

他发现惠州的荔枝特别好吃,就写了那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个当地的果农阿伯,看到苏轼这么喜欢荔枝,就经常送他一些。

阿伯对他说:“苏先生,你喜欢吃就好,我们这荔枝可多啦。

” 苏轼高兴地说:“阿伯,您这荔枝真是人间美味啊,吃了这荔枝,感觉这日子都甜了。

”而且啊,苏轼在惠州还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呢。

他看到当地有个小桥坏了,大家过河很不方便。

他就四处找人帮忙修桥。

他自己也亲自去搬石头。

有个年轻人问他:“苏大人,你是个文人,干这些粗活不累吗?” 苏轼擦了擦汗说:“这桥修好了,大家都方便,累点也值啊。

”再后来他又被贬到儋州了,那可真是个荒蛮之地啊。

【一轮复习】专题05 《苏轼词两首》-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清单大汇总(必修4)

【一轮复习】专题05 《苏轼词两首》-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清单大汇总(必修4)

专题05 《苏轼词两首》一、生字生词故垒(lěi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还酹江月(lèi )一蓑烟雨(suō )吟啸(yín xiào) 芒鞋(máng) 料峭(qiào) 萧瑟(sè) 一蓑烟雨(suō)念奴: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歌声娇滴滴的。

淘:冲洗。

风流:杰出的英雄人物。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水军。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萧瑟:这里指风吹雨落声。

二、文化常识1、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豪放派代表词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他的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1079年,被贬黄州,其间秋冬两游赤壁,写下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生平: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比较激进的变法措施,出为杭州通判。

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潮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诬告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乌台”),终因其才华幸免于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湖北黄州,至七年(1084)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二月。

此间,是他创作上的辉煌时期,共作诗约220余首,词66首,赋3篇,文约169篇,书信288封,共计740余篇。

苏东坡在与黄州人的广泛交往中,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他躬耕东坡,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用豁达的胸怀和仁者之心拉近了与黄州人的情感距离。

此外,苏轼在农业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是一位学富五车、多才多艺的旷古奇才。

1、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元丰二年(1079)七月,身为湖州太守的苏轼因写诗寓物托讽新法(乌台诗案),被御史台弹劾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神宗传旨从轻发落,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编外)黄州团练副使(八品官),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2、麻城春风岭咏梅元丰三年正月,45岁的苏轼被押出汴京赴黄州,长子苏迈徒步相随,其家眷均留南都(今河南商丘)。

苏轼一行进入黄州麻城县境内。

二十日,过县治东春风岭见梅花盛开,触景生情作《梅花二首》诗。

3、岐亭意外逢陈慥正月二十五日,苏轼到麻城岐亭时,意外之中碰到了老友陈慥。

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子、静庵居士、方山子,四川眉山人,晚年隐居岐亭。

苏轼在造家静庵留住五日,见赵德元所画《朱陈村嫁娶图》,作《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又作《岐亭五首》之一与《临江仙》一词。

4、初到黄州诙谐自嘲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太守陈君式安排苏轼寓居定惠院。

苏轼给神宗呈《到黄州谢表》,表示要“疏食没齿,杜门思愆(qiān),深悟积年之非”。

作《初到黄州》一诗,赞颂黄州的鱼美笋香,抒发“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尴尬处景。

5、定惠院月夜偶出在一个“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耐不住寂寞的苏轼信步走出定惠院,观月赏景之中,伤感颇多,故作《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诗词。

语文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语文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5课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

赤壁,成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的辉煌。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居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于常州。

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苏轼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名篇。

当时,苏轼已46岁。

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前,因“乌台诗案”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

但他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轼抄书》“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轼抄书》“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轼抄书》“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轼抄书陈鹄朱司农有载上①尝分教黄冈。

时东坡居乡徐,未识司农公。

客存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东坡惊愕日:“何人所并作?”客以公对,东坡激赏再三,以为甚得清幽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

自此,时获登门。

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

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

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

且云:“适了些②日课,失去探知。

”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

”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

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

”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

公视之,皆不解其义。

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

”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

凡数挑,皆然。

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语其子崭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诚读书鬼神?”新仲③父金就是诲其子辂。

【注释】①朱司农载上:朱载上,北宋时人,司农是他的官职,曾在黄冈任学官。

②了些:了结。

③新仲:朱载上的儿子,下文的辂(lù)是他的孙子。

1:表述以下句中划线的词。

(4分后)(1)时东坡谪居黄(2)偶一日谒至(3)则业已专称(4)新仲父金就是诲其子辂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东坡惊愕日:“何人所并作?”客以公对。

3:名震古今的大学问家苏轼竟然还要每天做“抄书”这样的功课,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参考答案1:降职拜见已经教育2:苏东坡惊讶地问:“这就是什么人写下的?”客人提问就是朱司农写下的。

3:一个人要取得学问上的成就,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是前提。

(本题答案有理即可)参照译文司农朱载上曾经分教于黄冈县。

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不认识朱司农。

苏轼黄州诗文赏读学案修改稿(完整资料).doc

苏轼黄州诗文赏读学案修改稿(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假如苏轼有微信——苏轼黄州诗文选读你想为哪首诗词点赞?为什么?苏轼的朋友圈:(一)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

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

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二)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

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释:①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

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

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①霜降水痕收②,浅碧鳞鳞露远洲③。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④,但把清尊⑤断送秋。

2021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1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1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该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段。

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表达了他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起描绘月光一些古代文人墨客。

古有一人: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 [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师: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生(齐):月亮。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据考证北宋GDP约占全球经济总量3/4。

中国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就出现在北宋,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

足见宋朝经济之繁荣。

另一方面,宋朝“重文轻武”,对士大夫十分优待。

所以在宋朝做官是十分幸福的事。

可是既然宋朝对士大夫待遇这么好,苏东坡为什么会在给秦少游的信里哭穷:度囊尚可支一岁有余……意思是说积蓄最多支撑一年,一年过后就没钱吃饭了。

那么苏东坡在贬谪黄州时的“工资”到底是多少?
这里首先来了解一下宋朝的官俸制度。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官员的俸禄大致可分为“正俸”、“加俸”、“职田”三类。

正俸包括俸钱,春冬服装衣料等。

根据记载,宰相、枢密使每月俸钱300贯,春冬衣料每年绫40匹,绢60匹,棉100两,罗1匹,每月禄粟100石;地方官员如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俸钱为20贯,小县县令12贯,每月禄粟五至三石,且地方官员还配有
职田。

除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与具体官职挂钩。

宋朝部分官职月俸
宋朝的官职,在元丰五年改制之前,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职、差遣三种职衔。

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它只作为官员定官位和俸禄高低的官称,称为寄禄官或阶官。

苏轼在湖州时的官就是祠部员外郎,为从六品。

职,也称职名。

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侍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

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多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除宋初外并不担任其职,只作为文官的荣誉衔,需通过考试获得。

苏轼在湖州时的“职”为直史馆。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

“差遣”本事无品级。

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如苏轼在湖州为“知湖州军州事”,暂时代理的则为“权”,如苏轼在徐州、密州,为“权知徐州、
密州军州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官阶可以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但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

现在我们来看看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官职是什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奸佞小人构陷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判贬谪黄州。

他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水部员外郎是工部第四司水部的副长官,著名的唐朝诗人张籍也做过这个官。

但前面有“检校”一词,“检校”在当时是代理或者寄衔的意思,并非正任之官,也就是散官。

这是苏东坡被贬后的官。

再看看他的职,根据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此时苏东坡没有了“职”。

再来看看他的差遣是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本是地方军
事助理官,但这里也只是挂名而已,因为后面写了“不得签书公事”。

所以总体来说,苏东坡在黄州官为七品散官,差遣为从八品散官,无权参与公事,实际上近似于被黄州负责看管的流放官员。

据《文献通考》记载,元丰改制前,团练副使从八品官员的俸禄为“禄米62石/年、月俸650钱、食料300文/月(以实物折支)。

但是在苏东坡写给秦少游的信里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虑之。

所以苏东坡在贬谪黄州期间,是几乎没有实际薪俸的。

不但没有收入,连住的地方也没有,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住在定惠院,也才有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检校”官员没有实际薪俸,只能以实物折支,得到的多半是官府用剩的酒袋。

这些酒袋是可以在市场出售的。

这在苏轼的《初到黄州》诗里有提到。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东坡《初到黄州》
在诗句的末尾说,他说惭愧的是自己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家俸禄,领取压酒囊。

所以这里也可以看出他领到的是实物折支,没有现钱。

有说法说此时苏东坡每月的俸禄是4500文钱,是不对的,一是和北宋官俸制度不符,二是在给秦少游的信里已经说了:廪入既绝……度囊尚可支一岁有余……度囊就是积蓄的意思,所以这每月的4500文钱是从苏东坡的积蓄中拿出来的,而不是领到的俸禄。

另外苏东坡当时拖家带口二十几口人,养活这些人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上面提到的每月4500文钱的计划开销不光是家用,还包括了苏轼的亲人朋友如苏辙、陈慥(zào)、王巩、参寥等人来时用于接待的开支。

而前面说了苏东坡初到黄州连住所都没有,先是住在定惠院,后来搬到了临皋亭,没有固定住所。

所以他不是在向秦少游哭穷,他是真的很艰难。

一年后,弹尽粮绝之际,幸亏他朋友的多方奔走和努力,终于在黄州城东批给了苏轼一块荒地。

为了生活,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垦荒地,自给自足。

第二年,趁着农闲,苏轼还在这里盖了几间农舍,苏轼为其取名雪堂。

至此,苏轼——心归东坡号居士,身居雪堂望春秋。

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苏东坡《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虽然依然困苦,但苏东坡也乐在其中。

多年后,苏东坡重回庙堂,身居高位,却无比怀念雪堂前的小桥流水。

本文参考资料:
张全明《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