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州
苏轼在黄州发生的事
![苏轼在黄州发生的事](https://img.taocdn.com/s3/m/b34494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2.png)
苏轼在黄州发生的事苏轼在黄州发生的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因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清高的政治立场而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然而,在黄州,苏轼经历了一段人生转折,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一、黄州之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从岳州赴任黄州通判。
他在黄州度过了三年的时光,期间深感黄州风土人情独特,于是完成了诸多作品,包括《黄州快哉亭记》、《大林寺桃花庵记》等著名文章。
二、被诬陷因为苏轼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不同,后者便对苏轼展开打压行动。
庆历二年(1042年),苏轼被贬至嘉州,在此期间他一直心有不甘,而后一再请求复职。
黄州三年的时光让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不断向朝廷请愿,希望重新回到黄州。
终于,他得到了朝廷的机会,复职黄州。
然而,与此同时,曾经与苏轼关系密切的知县孔延之,被人以其与苏轼勾结为由,将亲信献给王安石,以示“悔过”。
王安石得到这个消息后,便将孔延之和苏轼一并诬陷,称他们勾结叛逆,企图作乱。
三、流放岭南最终,苏轼被降为广州观察使。
这一降职对苏轼的打击极大,他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创作天赋和文学成就。
但苏轼没有就此放弃,他努力思考如何重回中央,终于在熙宁四年(1071年)的高宗皇帝面前,成功地为自己辩护,恢复了官职。
四、生命走向终点然而,命运的轮回再次降临,仅仅几年后,苏轼的儿子苏迈获罪下狱。
苏轼为了挽救儿子,奔走求情,但未能如愿。
最终,苏轼在儿子死亡后的两年便离世了。
五、总结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人生中永远难忘的三年时光,也经历了政治和命运的起起伏伏。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和对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作品永存,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9740f7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b.png)
苏轼在黄州的诗词:
1.《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3.《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任生。
料峭春风把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4.《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清风拂座隅。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作。
渐月华莹净,如珠箔悬空,冰壶映彻。
5.《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子之居,抑亦似之。
6.《游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以上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诗词,展现了他在黄州期间的山水风光、人生感悟以及忧国忧民之情。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https://img.taocdn.com/s3/m/76259eb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0c.png)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苏轼,这位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他的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而他的黄州、惠州、儋州三段经历,尤为值得一提,这其中的故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1. 黄州的艰难岁月1.1 从荣光到流放话说,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可是跌宕起伏。
他原本在朝中风光无限,官运亨通,谁知道政治风云突变,他被贬到黄州,真是晴天霹雳。
黄州这地方,远离繁华,四面环山,环境可谓颇为艰苦。
不过,苏轼可不是什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尽管处境困顿,他还是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
1.2 艰难中的创作在黄州,苏轼的日子虽苦,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沉沦。
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比如那首《赤壁赋》。
那段时间,苏轼不仅享受到了自然风光,还在困境中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他用笔触记录下这些思考,让人读来,仿佛能看到他那时的心境。
这种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2. 惠州的风花雪月2.1 惠州的平静岁月从黄州离开后,苏轼被贬到惠州,这儿环境稍好一些,风景也美丽不少。
在惠州,苏轼的生活条件相比黄州改善了不少。
他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那时候,苏轼在惠州的日子过得相当悠闲,他常常在湖边散步,享受那种宁静的生活。
2.2 惠州的文学创作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苏轼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诗词,比如《湖上》和《惠州山中作》。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惠州的生活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的诗词因此也更加充满了诗意。
3. 儋州的最后岁月3.1 儋州的日常生活接下来,苏轼又被贬到儋州。
儋州地处偏远,虽然环境更艰苦一些,但苏轼依旧不改风采。
他在儋州的日子过得相当充实,他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笔墨,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追寻知识和真理。
3.2 儋州的贡献在儋州,苏轼不仅继续创作,还在当地积极推广农业和水利建设。
他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传授给当地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可以说是他那段流亡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唐诗宋词故事】苏东坡——他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他!
![【唐诗宋词故事】苏东坡——他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他!](https://img.taocdn.com/s3/m/e01d3f8f02768e9950e73809.png)
苏轼到底用怎样的诗词将他在黄州的生活给记录下来呢?先来感受一下苏轼 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是苏轼刚刚到黄州的时候,他没有住 的地方,因此就住到了寺庙里。这个寺庙名字叫做定慧院。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他成就了黄州, 黄州成就了他!
苏轼他经历了乌台诗案,他险些丢掉自己的性命。苏轼到 底有没有罪呢?根本就没有,可是为什么他会入狱呢?正 如苏轼的弟弟苏辙苏子由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就是苏轼太出色,太响亮了。苏轼被贬到现在的湖北黄州, 苏轼在黄州呆了四年,正是因为他在黄州呆了四年,苏轼 就成全了黄州,而黄州也成全了苏轼苏东坡。这实在是一 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 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阶段,也宣告着苏轼他开 始叫苏东坡了。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黄州与 苏轼苏东坡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在下片当中,苏轼就说了,黑夜中这只鸿雁突然受到惊吓,骤然 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无限幽恨。 这就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已经夜深人静了,这只孤 雁他也想找一根树枝停下来休息,可是它找遍所有的树枝都不肯 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它宁愿落在凄冷的沙洲之上,这就是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不 久之后所写的,苏轼当时自己的生活很有问题,很有困难。但他 是乐观旷达的,他能率领全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度过生活的难 关。但是对于苏轼内心来说,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是他人所 无法能够理解的。在这首词当中,苏轼就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 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俗流的心境,纵使生活在艰难困苦, 但是苏轼也绝不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这就是有性格,有理想, 有操守,有人格的苏轼。
苏轼在黄州四首著名的诗
![苏轼在黄州四首著名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11e231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c.png)
苏轼在黄州四首著名的诗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简介: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简介: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满庭芳”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简介: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
4、“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简介: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
5、“西江月”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31564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5.png)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顷在黄州》顷在黄州,①春夜行蕲水中。
②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③曲肱醉卧少休。
④及觉已晓,⑤乱山攒拥,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⑦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⑧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⑨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⑩【注释】①顷:近来。
②蕲(qi其)水:这里指水名(不指蕲水县),流经湖北蕲春,注入长江。
③解鞍:指下马。
④曲肱(gong工):弯曲手臂,以臂为枕。
肱:胳膊从肘到肩的部分。
⑤及:等到。
觉:睡醒。
⑥攒(cuan)拥:密集、簇拥。
⑦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⑧障泥:马鞯,用锦或布做成,垫在马鞍下,垂在马腹两旁,以遮尘土。
玉骢:是“玉花骢”的简称。
玉花骢是唐玄宗豢养的名马,这里泛指良种马。
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骄:活跃。
⑨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水中之月的美好。
⑩杜宇:杜鹃鸟。
【译文】月光照耀着旷野,蕲水中翻动着细浪,层层云朵依稀地横在天空。
马因临溪以为将渡,爱惜马鞯而显得局促不安,我却想在芳草丛中醉眠逍遥。
一溪的清风朗月,象美玉一样分外可爱,不要让马下水,怕它踏碎水中月影。
下马解鞍作枕,斜躺在绿杨桥畔,一觉睡到天明,才被杜鹃鸟啼声惊醒。
【集评】明·杨慎:“欧阳公词:‘草薰风暖摇征辔’,乃用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之语也。
苏公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乃用陶渊明‘山涤馀霭,宇暖微霄’之语也。
填词虽于文为末,而非自选诗、乐府来,亦不能入妙。
”(《词品》卷一)明·卓人月、徐士俊:“山谷词‘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
’公偏不忍踏碎,都妙。
”(《古今词统》卷六)【赏析】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词中描绘了作者在春夜漫行,沉醉在溶溶月色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词中称马为“玉骢”、桥名“绿杨”,溪月似“琼瑶”,旷野有“芳草”,突出已非“尘世”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他对贬谪生活的一种排遣和抗争。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9e3d492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2.png)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苏轼在黄州期间,不仅担任了官职,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为黄州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丰富的情感,塑造了许多气势磅礴的作品,使黄州成为了文学繁荣的中心。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真挚感人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句诗展现了他对岁月流转和人生苦乐的感慨,表达出了深沉的情感。
他还写过许多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诗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苏轼在黄州的文学成就还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
他的散文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的《东坡乐府》被誉为中国古代乐府诗的巅峰之作。
他还写过许多游记和随笔,如《黄州快哉亭记》、《木兰词》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黄州的风土人情,还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在黄州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保持联系,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了黄州文化的繁荣。
他还与黄州的学者一起研究经史子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文学成就是非常突出的。
他的诗词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黄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瑰宝。
苏东坡在黄州的景点
![苏东坡在黄州的景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1350d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8.png)
苏东坡在黄州的景点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足迹遍及鄂东土地,寄情山水,超然尘外。
苏轼在黄州的景点有:
1.东坡赤壁。
苏轼被贬至黄州后,常游赤壁,并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
2.遗爱湖公园。
苏轼谪居黄州4年多时间,写下700多篇诗词文赋和大量书
法作品,包括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遗爱湖公园内,有苏东坡纪念馆。
3.雪堂。
苏东坡在黄州建造了一座名为雪堂的园林,作为他晚年的居住地。
雪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如画的景色广受赞誉,不仅成为了苏东坡创作的重要场所,也代表了他隐居生活的象征。
苏东坡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在黄州身处逆境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对民众的责任感,时时想着为民出力,为国分忧,这就是他的家国情怀。
这种报国济世、仁者爱民的精神,让他具有恒久的人格魅力。
东坡文化也由此被赋予了深厚的思想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苏轼在黄州所有的异闻趣事
![苏轼在黄州所有的异闻趣事](https://img.taocdn.com/s3/m/0695a87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0.png)
苏轼在黄州所有的异闻趣事苏轼,这位北宋的大文豪,不仅在诗词方面才华横溢,更以其豁达的性格和幽默的智慧为人所称道。
当他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时,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依然乐观向上,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一桩桩有趣的异闻。
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常与当地百姓交往,他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还经常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有一次,一位老婆婆家中的房子被大风吹塌了,苏轼便亲自带人去修复,这使得老婆婆十分感激。
后来,苏轼因政敌的攻击被再次贬谪,老婆婆的儿子冒险将苏轼留下的诗稿收集起来,保存至今。
除了与百姓的交往,苏轼在黄州时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
有一次,他和朋友们在江边饮酒,醉后写下了一首“ 临江仙》,描述了自己在黄州的闲适生活。
第二天早上,城中便传言苏轼已经驾一叶扁舟离去,此事甚至传到了京师,引起了轰动。
实际上,苏轼并没有离开黄州,只是当地百姓对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深感钦佩,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此外,苏轼在黄州时还发生过一个著名的“东坡肉”的故事。
当时,苏轼写了一首“ 猪肉颂》,描述了慢火少水烹制猪肉的方法。
这首诗被认为是东坡肉的烹调法的起源。
苏轼在黄州时,猪肉是当地的主要食材之一,他通过自己的烹调方法,将猪肉烹制得美味可口,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除了与百姓和朋友的交往外,苏轼在黄州时还有一段与徐大受太守的趣事。
徐大受是黄州的太守,他与苏轼的关系十分密切。
有一次,徐大受邀请苏轼到家中小聚。
在餐桌上,徐大受端出一道菜肴,并让苏轼猜这是什么做的。
苏轼尝了一口后,认为这是鹿肉做的,但徐大受却告诉他这是兔子肉。
原来,这是徐大受为了考验苏轼是否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聪明而设的谜题。
苏轼听后大笑,表示徐大受真是妙计百出。
这些异闻趣事展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
即使在被贬谪的困境中,他仍然能够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的情谊,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些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展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横溢的一面。
总的来说,苏轼在黄州的异闻趣事不仅仅是一段段有趣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他豁达的性格、幽默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苏轼在黄州的政绩](https://img.taocdn.com/s3/m/934b3a5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4.png)
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在苏轼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民生:苏轼重视改善黄州的水利工程,修筑大堤、疏浚河道,增加灌溉面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他还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2. 教育事业:苏轼在任期间,注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立学为民,教化人才”的思想。
他修复当地的学校、书院,鼓励学子勤学好问,推动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3. 治安秩序:苏轼在黄州期间,注重维护当地治安秩序,加强了官府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大了对盗贼和土匪的打击力度,有效维护了当地的社会安定。
4. 文化交流:苏轼任职黄州期间,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当地文人士子、学者建立联系,互相交流文化艺术方面的经验和见解,推动了当地文化的繁荣。
总体来说,苏轼在任黄州知州期间,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也注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治安秩序,开展文化交流,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注重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3058a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d.png)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及鉴赏《西江月·顷在黄州》是由苏轼所创作的,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江月·顷在黄州》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江月·顷在黄州》宋代: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顷在黄州》译文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西江月·顷在黄州》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西江月·顷在黄州》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
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6ccea04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8.png)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湖北黄州,至七年(1084)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二月。
此间,是他创作上的辉煌时期,共作诗约220余首,词66首,赋3篇,文约169篇,书信288封,共计740余篇。
苏东坡在与黄州人的广泛交往中,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他躬耕东坡,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用豁达的胸怀和仁者之心拉近了与黄州人的情感距离。
此外,苏轼在农业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是一位学富五车、多才多艺的旷古奇才。
1、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元丰二年(1079)七月,身为湖州太守的苏轼因写诗寓物托讽新法(乌台诗案),被御史台弹劾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神宗传旨从轻发落,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编外)黄州团练副使(八品官),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2、麻城春风岭咏梅元丰三年正月,45岁的苏轼被押出汴京赴黄州,长子苏迈徒步相随,其家眷均留南都(今河南商丘)。
苏轼一行进入黄州麻城县境内。
二十日,过县治东春风岭见梅花盛开,触景生情作《梅花二首》诗。
3、岐亭意外逢陈慥正月二十五日,苏轼到麻城岐亭时,意外之中碰到了老友陈慥。
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子、静庵居士、方山子,四川眉山人,晚年隐居岐亭。
苏轼在造家静庵留住五日,见赵德元所画《朱陈村嫁娶图》,作《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又作《岐亭五首》之一与《临江仙》一词。
4、初到黄州诙谐自嘲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太守陈君式安排苏轼寓居定惠院。
苏轼给神宗呈《到黄州谢表》,表示要“疏食没齿,杜门思愆(qiān),深悟积年之非”。
作《初到黄州》一诗,赞颂黄州的鱼美笋香,抒发“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尴尬处景。
5、定惠院月夜偶出在一个“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耐不住寂寞的苏轼信步走出定惠院,观月赏景之中,伤感颇多,故作《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诗词。
苏轼在黄州的故事
![苏轼在黄州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bea24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0.png)
《嘿,苏轼在黄州那点事儿》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苏轼在黄州的故事。
话说苏轼啊,那可是个大名人。
可他在黄州的时候,也有不少好玩的事儿呢。
有一回啊,苏轼和几个朋友在黄州的小酒馆里喝酒。
几杯酒下肚,大家就开始聊天。
苏轼说:“这黄州啊,虽然地方不大,但是风景还不错。
”一个朋友点头说:“是啊,苏兄,你看这周围的山水,多有诗意。
”另一个朋友笑着说:“苏兄,你在黄州可有啥好玩的事儿不?”
苏轼想了想,说:“有啊,我最近在东坡上种地呢。
”大家都笑了,说:“苏兄,你一个大文豪,还种地啊?”苏轼也笑了,说:“哈哈,这有啥,体验一下生活嘛。
”
于是,苏轼就开始讲他种地的事儿。
他说:“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去东坡上干活。
有时候累得腰酸背痛,但是看着自己种的庄稼一点点长大,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一个朋友说:“苏兄,你这可真是接地气啊。
”苏轼笑着说:“生活嘛,就得有点烟火气。
”
这时候,酒馆的老板也凑过来听。
老板说:“苏大人,你在黄州可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乐趣呢。
”苏轼说:“哈哈,我也只是个普通人,和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
大家又聊了一会儿,喝了不少酒。
苏轼有点醉了,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说:“今天这酒喝得痛快,咱下次再来。
”朋友们也都站起来,说:“好,苏兄,下次再聚。
”
嘿,苏轼在黄州的日子虽然有苦有乐,但是他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真的很让人佩服。
以后咱要是遇到啥困难,也得学学苏轼,哈哈一笑,啥事儿都不是事儿。
嘿嘿。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歌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5dda20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9.png)
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歌
苏轼在黄州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南棠》等。
这些诗歌表达了他在黄州期间的心境和感悟,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他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
此外,他还创作了《定风波》等词,表达了自己在黄州期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名词,描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
2.《定风波》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黄州期间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南棠》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黄州期间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黄州为老百姓做的事
![苏轼在黄州为老百姓做的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3f848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f.png)
《苏轼在黄州为老百姓做的事》你们知道苏轼在黄州那可真是干了不少好事呢!我有一次去黄州旅游,当地的老人们给我讲了好多苏轼的故事。
他们说起苏轼,那眼睛里都闪着光,就像在说自家的大恩人一样。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自己过得其实不咋地,被降职了嘛,穷得叮当响。
但他可没闲着,心里老惦记着老百姓。
就说有一回啊,黄州发大水了,那水涨得可高啦,好多老百姓的房子都被淹了,大家都在水里扑腾,哭天喊地的。
苏轼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就跑去帮忙。
他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和那些衙役们一起,划着小船在水里穿梭。
他看到有个老奶奶抱着个小孙子在屋顶上喊救命呢,小船赶紧划过去。
苏轼伸出手,大声喊:“老奶奶,别怕,把手给我。
” 那老奶奶哆哆嗦嗦地把手递过去,苏轼一把拉住,把他们祖孙俩拉到船上。
老奶奶一个劲儿地感谢,苏轼笑着说:“您老别客气,这都是应该的。
”水退了之后,苏轼又开始操心老百姓的生计。
他发现黄州这地方荒地多,就琢磨着能不能让大家种地。
他去找当地的官员商量,那官员一开始还不太乐意,觉得麻烦。
苏轼就拉着官员到那些荒地边,指着地说:“你看看,这么多地荒着多可惜啊!咱让老百姓种上粮食,以后就不怕饿肚子啦。
” 官员被他说得没办法,就同意了。
苏轼又开始教老百姓怎么种地。
他自己也挽起袖子,拿着锄头就下地了。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不太会种地,拿着锄头不知道咋弄。
苏轼走过去,笑着说:“来,小伙子,看我。
” 他就示范怎么翻地,边示范边说:“这锄头啊,得这么拿,一下一下地翻,别太用力,不然容易闪着腰。
” 小伙子跟着学,不一会儿就学会了。
还有啊,苏轼看到黄州当地的医疗条件不好,生病的老百姓好多都没钱看病。
他就利用自己的知识,找了些懂医术的朋友,一起收集药方。
他把这些药方整理好,然后让人抄写了好多份,发给老百姓。
有个生病的大叔吃了苏轼给的药方配的药,病慢慢好了。
大叔拉着苏轼的手说:“苏大人,您真是活菩萨啊!” 苏轼摆摆手说:“这没啥,您能好起来,我就高兴。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就是这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自救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自救](https://img.taocdn.com/s3/m/a2ba55e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0.png)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自救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在黄州,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
贬谪黄州的几年,是苏东坡人生的低谷,那么苏东坡在黄州究竟是怎样度过这段悲惨的生活呢?接下来我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
黄州是一个贫穷的城镇,位于长江边,汉口以下约60英里。
苏轼在写给老友张的信中曾写道:“黄州地处偏僻,多雨,天气阴暗。
鱼和大米的工资很便宜,非常适合穷人。
但是,有一个人一生中从未做过任何工作。
子侯知道,他的工资很容易耗尽。
”信中这一段生动地描述了苏轼在黄州的贫穷生活。
根据资料整理而知,苏轼在黄州的物质生活主要面临三大难题:第一个困难是成本。
苏轼在黄州的地位是:黄州盟训副使在该州定居,不得签署正式文件。
坦率地说,他只是一个简短的正式头衔。
他的身份基本上是一名受黄州政府监管的刑事官员。
根据朝廷的规定,像苏轼这样的犯罪官员除了微薄的体力之外,没有正常的工资。
因此,在他到达黄州后,一个20多人的家庭,无论老少,的开支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这种困境中,苏轼除了得到兄弟苏哲的救济外,只能尽可能地节省生活费用,过着与人民一样的生活。
第二难,住房问题。
按照朝廷规定,苏轼这样的犯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那一家20多口人住在哪里?开始的时候,苏轼一家住在江边的一个废弃的官府驿站――临皋亭,这个地方不仅潮湿闷热,而且拥挤不堪。
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
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在厅堂四壁绘满雪景,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
雪堂不仅解决了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活的重要象征。
(事载苏轼《雪堂记》)第三难,吃饭问题。
苏轼的决定同样潇洒: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
经过多方申请,当地衙门批给苏轼一块五十亩的废弃坡地。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2b11a26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6.png)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苏轼在45岁的时候因“乌台诗案”被贬与黄州。
这是他第一次受到政治迫害,使得他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厌倦了争名夺利。
在黄州的四年生活,使他对政治和人生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最初贬至黄州,对于神宗免于一死心存感激,但更多的是受冤的委屈和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莫大遗憾,当他初至黄州时写下的《到黄州谢表》便可看出他复杂的心情。
虽然深受打击,但他也没有一味沉沦。
黄州的日子清苦、孤独、单调,也正是在黄州,他的心境变得更加豁达,思想心态更为成熟,而文学创作也因此到达巅峰。
苏轼居黄州时生活清苦,没有俸禄,变亲自开荒耕种。
还自称为“东坡居士”,自食其力,悠然自得。
的确与中国的士大夫、读书人不一样。
回归徒弟,亲自劳动使得他对百姓有了更深的体谅,也让他习惯了这种平静淡泊的生活,对周围的事物看得更开了,心胸旷达不少。
外出遇雨也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对于人生中的风雨已然淡定不少,而“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表现了他对政治上的升迁贬谪淡然处之。
他也曾因忧闷夜游承天寺,却也能欣赏秀丽美景,叹道“但少闲人”,郁闷并不能打扰他的享受生活,享受自然,吟诗作赋的心情。
在黄州期间,他更是参悟人生哲理,反省思考过去所作所为。
和禅师在青灯古佛、晨钟暮鼓的陪伴下交流佛理,从佛者思想中找出精神支柱,过着恬静淡泊的生活,受着佛教万事随缘、老庄无为淡泊的思想熏陶,他的人生态度主见超脱、豁达,沉静地看待万事万物,念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知足,培养成“调气养性,难在去欲”的生活态度,甚至产生“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的归隐思想,寄情于山水,沉醉在劳动归隐、乐趣之中。
于黄州时日,他从无奈遗憾走到旷达淡泊,由身居高堂的兼济天下,心怀百姓走向归隐的独善其身,与民同乐,转变的是对官场的期待与热情,不变的是对天下对百姓的关心,成熟的是他在文学上的创作,成就的是他宁静淡泊的心态和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c7f62d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d.png)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1037-1101)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作曲家、文学家和学者,其长期在黄州(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处事,因此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以其文字犹如思想的飞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
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作品,包括诗歌、书法、咏史、乐府、小说、文论等多种形式,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有不易消逝的经典作品。
苏轼在黄州众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小令,是苏轼梦中的官运不佳,抒发了政治失意的痛苦情绪,用语流畅温文尔雅,掩藏情思于繁复的回旋之中,达到了情趣万千的境地。
苏轼写的书法作品,以其心境之浩渺迷离而闻名,《七言律诗碑》是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它极具特色,滋润却不拖泥带水,用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勤奋的功夫和思想的精妙,被誉为“苏书”的经典。
苏轼的咏史诗歌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享誉中外,比如《洛神赋》,表达了苏轼对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怀旧之情;《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失意和抗苦的愤懑之情;《赤壁赋》,表达了苏轼对三国历史深远意蕴的唏嘘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许多文论作品也备受敬仰,如《尚书真经》,深刻揭示了苏轼对真理的追求;《醉翁亭记》,展现出苏轼隐忍思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饮酒赠知己》,抒发出苏轼忧国忧民的慨叹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多角度、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思想。
苏轼真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大文人,他的作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苏轼深厚的文化精神。
苏轼在黄州为百姓做的事
![苏轼在黄州为百姓做的事](https://img.taocdn.com/s3/m/154babd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5.png)
苏轼在黄州为百姓做的事
苏轼在黄州为百姓做了许多事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所写的《黄州寒食诗》。
这首诗描绘了黄州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在寒食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和感人场景,展现了苏轼对百姓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除此之外,苏轼还着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
他了解到当地百姓缺乏耕作工具,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银钱全部捐献给他们购买农具。
此举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实际需求,也表现了苏轼深厚的民本思想。
苏轼还在黄州组织了文化活动,鼓励百姓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他在当地设立了学堂,招收贫困学生,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书籍和教育机会。
此外,他还在当地创办了文化俱乐部,让百姓有机会欣赏音乐、诗歌和戏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苏轼在黄州为百姓做的事情虽然不可尽述,但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的行为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对苏轼在黄州的评价
![对苏轼在黄州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565ef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1.png)
对苏轼在黄州的评价
苏轼是宋朝杰出的诗人、官员,他在黄州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苏轼在黄州期间在经历了多次令人意外的变化后,最终完成了完颜洪烈所任黄州令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无论从政治责任还是从学术上,他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黄州百姓带来了许多福利,他实施了定价制度能够维持民生的平衡及保持了定价的绝对性,旨在减少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他也为百姓着想,免除他们的债务,确保生活平稳有序。
同时,苏轼还在黄州实施了近万字的术语,加强了官网的宣传,提高了官员的效率提供了给黄州居民有用的文字帮助。
另外,他还创立了宋朝的艺术院,吸引了一众艺术家前来求学,促进了当时的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为后世所赞誉。
苏轼在黄州的官职,虽然只持续了三年的时间,但在这一段时光里,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苏轼智慧而勤奋、坚韧而有创造力,他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无论是在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学术上,都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他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许多福祉。
总之,苏轼在黄州期间是一位令人尊崇的状态官员,他的任职对黄州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定义了宋朝后来的历史发展,他的名字也一直流传至今,令人赞叹说这个宋朝的传奇的杰出的贤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在黄州:一个人如何变成月亮、云与流水嘉佑二年,苏轼去考试,考场作文,论用政宽简——顺便说句,这好比让如今的高考生,写国家刑法实施问题——苏轼临场杜撰了个帝尧和皋陶的典故。
考官梅圣俞看卷子时,觉得这典故似模似样,但自己没听过,有些犯愣,不敢擅断,怕显得自己没读过书。
考试后,梅圣俞问苏轼:这典故出于何书?苏轼承认是编的,然后补了句“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你看,这就是仗着才学,地道耍无赖啦。
这好比我在高考写作文时,肆无忌惮来一个“马克思曾经说过,甜豆花才是豆花正宗!”《红楼梦》里,出过类似的公安:贾宝玉见林妹妹时,说西方有石名黛,可用来画眉,被探春批出是杜撰。
当时宝玉也学苏轼一撒娇:除了《四书》之外,杜撰的别太多呢。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过临桌亭:“临桌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
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林黛玉后来说过,“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了,天下水总归一源”,云云,宝玉听了发痴。
林姑娘这话,和苏轼也有点相似。
宝玉的为人,贾雨村和冷子兴聊,所谓“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
”而宝黛其实算一路。
当时举例道:“陶潜、米南宫、秦少游”,陶渊明算苏轼的偶像,米、秦这俩其实和苏轼都算投契。
所以,苏轼其实也是这等聪俊灵秀风流人物——当然,乖僻邪谬就少得多了。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个段子:徽宗尝问米某:“苏轼书如何?”对曰:“画。
”“黄庭坚书如何?”曰:“描。
”“卿书如何?”曰:“刷。
”吴可《藏海诗话》记个段子:东坡豪,山谷奇,二者有馀,而於渊明则为不足,所以皆慕之。
如果按诗与字通意的话,苏轼字肥而尚意挥洒,黄山谷如描而出奇致拔,各有所长。
苏轼的字肥,被人说是墨猪,但赵孟頫也夸过他“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
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还是吴可的纪录:东坡诗不无精粗,当汰之。
叶集之云:“不可。
於其不齐不整中时见妙处为佳。
”又,人都认为苏轼不善音律,但陆游认为:苏轼“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说到底,苏轼自在惯了,讨厌约束,是个喜欢不齐不整自然而然的悠游劲儿。
苏轼以前一直是聪明人,写各种论商君、论留侯什么的散文,写“春宵一刻值千金”这样的“流丽诗”(杨万里说的)。
而且还爱讲冷笑话拿人家打趣(这毛病至死不变)。
欧阳修早在苏轼中榜后,就认定他迟早要名动天下的。
但因为苏轼太聪明,所以爱出事。
冯梦龙写过《王荆公三难苏学士》,说苏轼不知道黄州风吹花瓣落,擅改王安石“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之句,结果被王安石一笔流配黄州。
这与大多数以苏轼为主角的民间故事类似:无非讲苏轼“过于聪明”,终于吃了一个教训,以告诫世人聪明不可过于外露等等。
但其实,苏轼到黄州时,也不是年少气盛时节了:那时他44岁,长子苏迈已21岁。
父亲苏洵于十四年前过世,众口传诵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已在五年前写出。
最明显的是,38岁时,他写了《密州出猎》,那时他“老夫犹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38岁,头发有些白,但还琢磨着“何日遣冯唐”。
而到44岁,他已经“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已经“我为聪明误一生”了。
他初到黄州,住在定惠院,就是“寂寞沙洲冷”那地方。
那阙词极凄婉,可见其心情。
后来常去安国寺,尤其去那洗澡,那里有个建连和尚,对他说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那时他开始正经修点儿禅了。
在黄州开了“东坡”,开始种地后,苏轼开始陶渊明化。
黄庭坚说:“渊明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固不同,风味要相似。
”苏轼自己写“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顺聊下禅宗。
铃木大拙先生认为,禅宗的好处是神秘主义和包容性。
所以儒、道都对禅宗不反感。
苏轼在黄州和和尚们交接,修了禅,但不排斥他的儒和道精神。
以前南朝诗人,比如竟陵文学一党,都爱佛,所以钟嵘《诗品》里提南朝那几位,大多都是“清”。
苏轼也“清”,但他不遗世独立。
所以:“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
苏轼在黄州后期,写前后赤壁赋,写《念奴娇》,写《夜游承天寺》,写“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锋芒毕露的聪明劲削了,变清澈了,但没什么颓丧气。
写临桌亭时“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其实和《前赤壁赋》的“唯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是差不多的风味了。
到此地步,他有些像陶渊明,但没离群索居;还保留着聪明劲,但自然而然;挺欢乐,挺自嘲,挺甜美,风风流流,清清澈澈,随心所欲。
所以苏辙认为他哥哥黄州之后的文,“余皆不能追逐”。
打个比方,严子陵还是“山高水长”,苏轼那时已经飘远了。
“云无心而出岫”了。
于是在临桌亭,他来了句:“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惭愧,惭愧。
”是欣慰加自嘲的口吻。
苏轼开了东坡,亲自务农。
黄州城东,山坡上开三间房,置十余亩地。
给孔平仲写诗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拣瓦砾,种树,盖房子,脸吹晒黑了。
东坡二字,从此跟死了他。
他刚去黄州时穷得要命。
为了斩断自己购物的手,每月初拿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份挂房梁,每天不敢超过百五十钱。
要用时以画叉挑取一块。
于是:“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他开始钻研东坡肉,一半原因也是黄州的猪肉“价贱如泥土”。
所以“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他就开始琢磨吃肉。
主要花招还是耐心水煮,火候足时他自美。
估计让他娶到《金瓶梅》里的宋蕙莲来煮猪头,一定拍手大笑。
此人嗜猪肉过头,每天早饭都要吃猪肉漱口。
真油腻也。
杭州虽然有东坡肉做各馆名菜,本源实在黄州。
我私人的揣测:黄州远不如陶渊明的桃源胜境美好,但半封闭,有山树,临江,气候湿润。
简单说,有水气。
苏轼的文章、诗画淋漓水气,在这里没断绝过。
苏轼于诸子百家无一不窥,是为真才子。
但去黄州前,还有点儒家气。
写《晁错论》时还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可是他性格和他爷爷苏序类似,热情豪迈,写东西行云流水。
这性子本身是箍不住的,到黄州,于是便水气飘散了。
开始修禅,修道。
他去安国寺洗澡,写:“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去黄州那年中秋,他写词,开头就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说他那几首词与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尽人皆知。
这词写时,他到黄州已两年多。
他的性子,根本不在乎黄州赤壁是否大战原址,随口就唱上了。
这词妙处极多,但有黄州特色的是:“大江东去”开门,“淘尽英雄”、“江山如画”的俯仰天地之后,飘然一收,收到了末尾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这清空萧散的一收,是苏轼与以往决定性的不同。
不是“会当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个密州苏轼了。
如是,词前大半部分呈现出一种高亢清越、开阔雄浑,这是苏轼的豪放与才情所决定;但末尾感伤、沉郁又不失旷达蕴籍,以及贯穿全词的高远气象,这种能发而复能收的自如,大可以说,是在黄州的两年经历带给苏轼的。
《前赤壁赋》和《念奴娇》同年夏写就。
以赋为名,有韵,但不拘泥骈四俪六。
有散文笔法,长短参差,散韵结合,汗漫畅达。
名句如云不提。
妙的也是后半部分。
如果只到“托遗响于悲风”为止,则此篇境界,还只是“高古”。
全文精髓,乃在“苏子曰”到结尾。
《前赤壁赋》的后半部分,境界达到了苏轼文章的新高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一段,有超脱凡俗,上抵宇宙的玄思;而“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则是当初“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后续。
《前赤壁赋》是化身为二,“客”和“苏子”的对话,其实更像是自问自答,而最后“苏子”胜出,以乐始以乐终。
比起《念奴娇》结尾的自嘲,《前赤壁赋》结尾更明亮圆润得多,所以结局是“客喜而笑”,是“不知东方之即白”的明亮。
话说,后半部分苏轼所表达的,正是他在黄州游走于佛道、赋性自然而达到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结果。
乐天知命,从心所欲,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到此至矣尽矣。
《后赤壁赋》成于1082年冬十月,距《前赤壁赋》三个月,时序历秋入冬,如文中所言,“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其文与《前赤壁赋》又大有不同。
《后赤壁赋》则重叙事。
开篇谈到酒与鱼,极有生活气息;此后写江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登高所见,状物极缥缈。
而末尾则记述自己见鹤飞去,写梦中见鹤化为道士来与自己对答,更趋向叙事文。
《后赤壁赋》中,“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凄冷之概,很有孟冬肃寒之感。
结尾写鹤,写鹤梦为道士,有庄子梦骷髅、梦蝴蝶的手法在其中。
这是中国道家式的神秘主义,常见于诸笔记小说,以求玄妙之境、慕仙之意。
但此处妙在,记梦境时,只是记鹤道人以飘然姿态与自己的简单礼仪揖对,并没有借鹤道人之口叨叨阐发哲理。
揖笑而别,挥洒从容,余韵悠长。
赤壁三首有个很神的共同点:每到结尾,都会超然拔出虚空,自己跟自己玩。
开句玩笑话就是:苏轼写东西,很容易到后来漫天飞扬,捕抓不住。
《念奴娇》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前赤壁是半夜里自说自话,后赤壁是遇到个鹤道人。
《夜游承天寺》很短,也就一条微博长,但其妙处甚多。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质朴得像一小学生日记体,时间地点人物动机。
妙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开始风雅了。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和《古诗十九首》一样的秉烛夜游劲儿,又有点王献之所谓“兴起、兴尽”雪夜访戴的事情。
张怀民亦与之灵犀暗通,于是俩大老爷们一起散步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经典禅意比喻句不须提。
然而和赤壁三首一样,把月亮和积水空明一比,又进入赤壁三首末尾那种清空浮游之意,也顺便成全苏轼自己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味道。
若留意一下苏轼的心路变化,很是有趣:刚去黄州时,凄凉得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住了段后,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下半段,他又是一个人倚杖听江声,独自琢磨,想就此江海寄余生算了。
这时,他的自嘲萧散随意劲儿,已经蓬勃而起。
又住了段,他开始畅快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