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合集下载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市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包括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研究合肥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现场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个区域的走访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得出了调研结果。

调研结果:
1.经济发展:合肥市整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GDP
总量持续增长,各个产业也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是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撑。

2.人口状况:合肥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的高
校毕业生和外来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也对就业、住宅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包括道路
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老旧设施的更新和提升问题。

4.环境保护:合肥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加大了对
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继续加
大环境保护力度。

调研结论: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合肥市在经济发展、人口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大力度。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加强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一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

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

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

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

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

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

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

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

“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

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

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

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

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

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

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

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

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

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与定位分析第 1 章概述1.1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继续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和关联增强,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而承接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加快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背景下,中部六省各具特色的区域规划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相继获批。

作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调整也甚为活跃,一些加工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合肥等九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应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区。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进入攻坚阶段。

合肥经济圈要牢牢抓紧机遇,顺应潮流,圈内加强成员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圈外不断推进同长三角经济区、武汉经济圈、昌九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的竞争合作。

合肥经济圈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近邻,地缘相接,文化相近,经济与贸易往来历史悠久,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最终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且实现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产业转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转移、整合与及产业的对接。

那么,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经济圈应如何分析及利用自身综合优势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应如何进行产业转移下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依据是什么?又怎样来实现产业定位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安徽的崛起?1.2相关理论基础1.2.1 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在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它同其他国家在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也可以利用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获取经济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娶其轻”。

相对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的区域配置,节约成本,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对合肥经济圈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实践选题参考

实践选题参考
《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困境与出路--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调研报告》 三等奖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变“产业工”的培训模式研究》 三等奖
《废墟上的新生活——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社区归属感调查研究及建议》 三等奖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研究》 一等奖
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4.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5.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
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7.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五、社会学类
1.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
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5.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
16.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17.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1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
19.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20.市政管理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调查研究。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论返乡农民工的相对剥夺感与集体行动风险--基于湖北省三个县市的调查》 二等奖
《移植与排斥:无根的现代乡村文化--基于河村文化活动建设的考察》 二等奖
《新疆边境农牧团场扶贫效果调查报告》 一等奖
《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以在杭高校为例》 二等奖
《民间信仰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二等奖
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19.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2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
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合肥第三产业调查报告

合肥第三产业调查报告

合肥第三产业调查报告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是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领先的创新、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

在经济发展中,合肥市第三产业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合肥市第三产业进行调查,分析其产业现状、发展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旨在为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合肥市第三产业的概述从行业分类上,合肥市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

这些行业都是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特征,是合肥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截至目前,合肥市第三产业已经发展壮大,各类服务企业遍布各个区域。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的商业氛围十分浓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类知名品牌的入驻,更加增强了合肥的商业吸引力。

二、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合肥市第三产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涌入。

据大数据显示,目前,合肥市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900万人左右,其中不乏各类高端、知识型人才。

这些人才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合肥市第三产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合肥市信息技术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技术、平台、应用、服务等方面也有所提升。

因此,合肥市正在转型升级,抢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先机,在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人才问题目前,合肥市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但在人才问题上还存在不足。

在第三产业、信息技术等领域,仍然存在着人才流失和人才不足的困境。

特别是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仍缺乏高端、高技术人才的加入。

2. 互联网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网络安全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合肥市第三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强化互联网安全保障,加大数据信息的保护力度,减少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困扰着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难题。

合肥 调研报告

合肥 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该省省会,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合肥市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发展前景,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一、经济发展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以及合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合肥市还积极引进外资,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合肥的外资流入规模不断增加,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活力。

同时,合肥市还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打造区域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二、社会建设合肥市注重社会建设和民生福祉。

该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

合肥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此外,合肥市还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水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三、文化传承合肥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市内的庐山风景区、包河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

合肥还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多个文化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四、发展前景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到,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同时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合肥市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强,但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合肥市城市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因此,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并改善交通状况。

在未来的发展中,合肥市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拓展服务业,提升消费能力,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

此外,合肥市还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培养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形成更加完备的创新体系。

总结起来,合肥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时,还需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发展过程中,合肥市可以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努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2.07•【字号】合发改农经〔2024〕96号•【施行日期】2024.0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合肥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你单位《关于请示批准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合乡投〔2024〕5号)及相关附件收悉。

我委委托安徽省工程咨询研究院对鼎信数智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可研报告》内容进行了审查。

经研究,现函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编码:2312-340100-04-01-181521)可行性研究报告。

该项目建设符合《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相关文件要求,本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强合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二、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本项目共开展农田整治3.66万亩。

其中,庐江县金牛镇、肥西县严店镇分别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1万亩,蜀山区小庙镇实施农田建设0.66万亩。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科技推广措施工程、其他配套工程等。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工程总投资估算23823.67万元。

资金来源由市级财政统筹,优先申请政府专项债。

四、项目实施单位为合肥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五、该批复文件有效期2年,自发布之日起计算。

项目在批复文件有效期未开工建设的,应在批复文件有效期届满前30个工作日内向我委申请延期,项目在批复文件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也未向我委申请延期的,本批复文件自动失效。

请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据此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按程序报批。

“挑战杯”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往届命题参考选题及获奖作品

“挑战杯”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往届命题参考选题及获奖作品

附件三“挑战杯”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往届命题参考选题第八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参考题目考一、哲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路线典型调查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查研究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调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农村税费改革调研假日经济发展调查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经营发展研究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三、法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新型犯罪的研究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四、社会学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农村社会的权威及其变迁研究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新移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五、教育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伟大实践现代科技发展与教育发展和改革研究高等教育执行经济、科技、教育三结合方针的调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研究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模式与经验调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六、管理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WTO之后纺织品公司战略调整调查分析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典型调查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法制化、规范化研究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选题为引导参赛作品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

第十三届“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考选题

第十三届“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考选题

第十三届“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考选题哲学类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和经验的典型调查3.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典型调查4.在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彰显的典型调查5.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典型调查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8.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经济类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2.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调查3.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的调查研究5.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调查研究6.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研究7.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典型调查9.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10.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1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13.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改革的调查研究15.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创新与改革问题调查研究16.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7.各地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1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调查研究20.积极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各地创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问题调查研究25.后危机时代利用外资优化结构、创新模式的调查研究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社会学类1.各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4.推进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调查研究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10.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9.新社会阶层成长的调查研究20.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调查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法律类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2.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3.社会主义宪法实践性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调查研究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8.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0.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调查研究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13.我国环境生态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4.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践的调查研究1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教育类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调查研究3.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调查研究4.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5.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6.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7.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典型调查8.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10.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1.各地解决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12.大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研究13.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教育的状况和推进路径的调查研究14.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政策和实践调查研究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管理类1.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3.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4.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典型模式调查研究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状况和新作用调查研究16.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7.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20.反对腐败、建设清廉政府的典型调查21.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合肥市位列安徽省省会,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合肥市的城市发展,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转型,必须深入了解合肥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合肥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从而为合肥市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调研内容包括:1. 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

2. 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4. 合肥市的文化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5. 合肥市的社会生态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三、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网络调研和专家访谈。

我们先通过网络调研了解了合肥市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然后组织了走访和实地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了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并与合肥市相关专家、学者和实践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

四、调研发现和分析1. 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合肥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道路、桥梁、交通、市政设施等领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在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未来,合肥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环保设施、污水处理厂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2. 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丰富,且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在城市景观、城市环境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做好。

未来,合肥市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注重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

3.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合肥市的经济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现在是全球最具开放程度的中国城市之一。

合肥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经济增长策略探究

合肥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经济增长策略探究

合肥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经济增长策略探究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根据合肥市统计局所公布的《合肥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5157.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7.6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2.01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028.33亿元,增长8.5%。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5.7:39.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43.9%提高到44.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7394元,比上年增加5839元,折合美元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到10971美元。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2元。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7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为33.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0%。

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所制定的划分标准[4],合肥市人均GDP(10971美元)已超过10725美元,迈入高收入水平行列;恩格尔系数小于40%,表明合肥市居民达到富裕水平。

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合肥市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57.63、2872.01、2028.3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5.0:55.7:39.3,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5],合肥市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阶段。

二、城市经济增长策略1)对城市输出部门和地方化部门的产业政策1.确定城市的基础部门,选择产出在合肥市占很大比重,增长乘数和产业关联度高,产品有较高的收入弹性。

由城市基础部门模型可知,城市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比例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因此要确立合肥市的基础部门并大力发展,以此来促进合肥市的经济增长。

2.制定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如财政、税收、资源政策扶持。

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1. 引言1.1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安徽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产品供给现状较为丰富多样。

安徽省的农产品供给以稻谷、小麦、油料、金银花、食用菌等为主,产量居国内前列。

安徽省还以优质水果、绿色蔬菜、畜禽产品等农产品为主要特色,满足了市场需求。

农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为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差异化和品质优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是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的技术水平不高,产能低效,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是农产品供给链条中存在中间环节大量损耗和浪费,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加强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任务。

只有深入了解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才能有效采取对策,推动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1.2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问题一是产地资源利用不均衡。

安徽省地处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农产品供给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供给不足,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

二是农产品生产方式滞后。

安徽省农业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缺乏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难以拓展市场。

四是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

安徽省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物流成本高,商品信息不透明,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五是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依然以粮食作物为主,而市场需求已经向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产品转变,安徽省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需求不足。

2. 正文2.1 安徽省农产品供给现状分析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产值在全国居于前列。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合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为未来的投资和合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
1. 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调查合肥市的GDP增长情况、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结构,
了解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2. 产业结构
通过对合肥市各主要产业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其产业结构特点和优势领域,为产业合作提供前期准备。

3. 城市规划
调查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包括城市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环境等方面,为未来的城市合作提供参考。

三、调研成果
1. 经济发展情况
合肥市的GDP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
口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2. 产业结构
合肥市主要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等,
其中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城市规划
合肥市城市规划和建设较为完善,城市交通畅通,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城市环境优美。

四、发展建议
1. 深化产业合作
针对合肥市的产业特点,可以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合作,推动产业互补和优化。

2. 加强城市合作
可以在城市交通、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人才交流
可以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共享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引进。

五、结语
合肥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在产业合作和城市合作方面都有广阔的空间。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管理论文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基础。

正确认识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使得全国老百姓的衣食有着重要保障。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本省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也对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安徽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发展先锋军,是国家“三农”工作的实施重点,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进而得出优化安徽省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概述(一)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安徽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资源大省,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省,所以了解我国国情,离不开“三农”,真正了解“三农”问题离不开安徽ii。

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生产基础较好,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发展的很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总量不断增高,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高效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保证,增产增收”的原则使得全省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此后连年稳步增产。

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该省粮食总产达到657.8亿斤,比上年增加30.7亿斤,增量为近年最大,且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由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大力扶持,加强新型农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发展家庭多种经营,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得到了积极调整,安徽省农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政府加大了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了大量的惠农和减负政策,从多个方面对农民创业与就业进行大力支持。

第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决赛入围及答辩作品一览表附件一

第十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决赛入围及答辩作品一览表附件一

刘庆霞 张民 丁达丽 邹小华 蓝昊 姜宗平 饶钦富 吴丽萍 周颖 陈夏莹 李远烽 李浩 饶先发 冯水方
7
江西理工大学
8
江西师范大学
詹杭 凌涌 张云 周蓉 曹泽华 方立 王骏清 刘小燕 廖晶 曾芬芳 张烍 付八军
10 11
井冈山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对 本科 策研究
刘龙材 刘妍妍 钟龙兴 王文生 熊里
刘艳 李萍 吴娣
何朝珠 闵桂林
朱延平 王苏琴 王东平 彭本红 张冬生 吴辛 龙小红 杨方平 唐宏 谭宗梅 艾丹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应对 本科 策略 农村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调查研究报 本科 告 农村文化传承与文化乡村的建设-本科 以龙南县里仁镇文化能人协会为例 农民休闲问题研究--以江西省段潭 本科 乡和麻丘镇为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本科 品牌3.0时代的传播受众分析 本科
107 109 110 46
景德镇陶瓷学院 蓝天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中小型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对策调查 本科 研究
环鄱阳湖产业集群下生态环境压力诱因 与对策分析
梁玲燕 蓝文军 马明君 陈泽堂 陈井影 饶淑雯
项晶晶 樊实有 张 琼 何文章
专科
第 6 页,共 6 页
冯威 吴远卓 钟蓓 陈 傅春 钟贞山 刘精祺 艳梅 孙佳勋、 邹琴 李鑫鑫 陈俊 熊珍琴 时洪洋
张慧 余佳宝 林禄 张 计镇华 许剑雄 吉孝 尚杰
第 4 页,共 6 页
序号
65
学校名称
九江学院
作品名称
某校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
学历
本科
参赛学生
罗翔燕
指导老师
潘旭华 王德奎

合肥企业调研报告

合肥企业调研报告

合肥企业调研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合肥市的企业进行调研,探讨其特点、行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该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合肥企业的整体状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合肥企业概况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是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区位优势的发挥,合肥企业发展迅速。

合肥以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方向,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为三大支柱的产业体系。

三、合肥企业行业特点1.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大合肥企业的特点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较大。

在全国范围内,合肥的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近年来,合肥在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合肥市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建设了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合肥的优势产业集聚区也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和服务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和项目落户。

3. 产业协同发展合肥市注重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和高技术产业示范区。

这些园区和示范区集聚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圈。

四、合肥企业面临的挑战1. 人才缺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合肥企业面临人才缺口的问题。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急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资金压力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着资金压力。

由于缺乏投资和融资渠道,这些企业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3. 产业结构升级合肥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但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相对落后。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合肥企业需要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

五、建议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肥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2. 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银行和风投机构加大对合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压力问题。

3. 推动产业升级合肥企业应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其他地区优势产业的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是联系农业和市场的枢纽。

近年来,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促进合肥市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大力发展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全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统筹、“县域突破”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化主体迅速发展。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

2009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349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5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加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市八大产业第二位。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5家,提供就业岗位7.2万个。

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迅速。

目前我市已建成肥东县新城开发区、长丰县双凤开发区和经开区等一批年产值超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园企业占全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50%,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80%。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

龙头企业通过在省内外异地投资建厂、建基地、设专卖店等形式扩大生产,壮大实力。

金润米业、华泰集团、真心食品、燕之坊公司、丰乐种业、银山棉麻公司等近年来都在省外建立了生产和加工基地。

华泰集团成为我国坚果炒货行业第一,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种子行业第一股。

四是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15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

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8个、安徽省名牌产品17个。

丰乐种业、丰大面条、洽洽、真心炒货、金润米业、燕之坊粗粮、肥西老母鸡等已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思政课社会实践题目

思政课社会实践题目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一、经济社会类1、海西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调查2、和谐社区(村)建设情况的调查3、欠发达地区农村“386199”现象调查4、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调查5、海西地区基层“公推直选”发展状况调查6、海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调查7、通胀背景下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调查8、海西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调查9、海西地区中小企业员工跳槽情况调查10、发达地区人力资本迁入的影响因素调查11、城市拆迁改造问题调查12、海西地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模式调查与分析13、海西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14、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15、海西地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学生的培养问题调查16、海西地区农民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17、城市新居民生活状况调查18、海西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状况调查19、海西地区生态建设调查20、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调查21、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22、红色旅游发展状况调查23、海西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24、海西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调查25、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26、城市家政服务业发展调查27、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模式调查28、海西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状况调查29、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30、资源节约型企业调查31、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32、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33、海西名牌发展战略3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35、抗灾、救灾体系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36、海西地区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37、法律赔偿执行问题调查研究38、法律援助的现状和问题调查研究39、公益诉讼问题研究40、海西地区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42、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43、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44、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45、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4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47、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状况调查48、海西地区“两新”组织发展状况调查49、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调查50、“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调查二、思想教育类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实践经验调查2、高校党风及廉政文化建设调查3、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调查4、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低龄化现象调查5、宗教对大学生中的影响调查6、大学生勤工俭学和兼职问题调查7、大学生勤工俭学中的维权问题调查8、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调查9、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调查1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11、大学生入党问题调查12、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13、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调查1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和管理问题调查15、“青年志愿者”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16、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17、公民对慈善捐款的态度及其原因调查18、公民社会责任感调查19、消费文化兴起调查20、民间信仰的表现及其原因调查和分析2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状况调查22、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23、社会转型期公民“亚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等方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典型调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率和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经济收入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为重点,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主要方向。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农民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最后,提出对策,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合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实践调查报告导语: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

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

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一、调查目的了解近年来合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方式和成果,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从结果看成绩,从三农看合肥发展,从合肥看安徽崛起。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合肥郊区农民及三县农民,三、调查方式1、文献查阅:安徽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2、网络查阅:安徽省农业网,合肥市农业局网站,其他相关网站3、实践查阅:三县农村农民和相关政府机构四、调查时间:2010年7月15日――――2010年8月15日五、调查内容:一、农业发展现状(一)合肥农业基本情况。

(二)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提出合理的建议六、调查结果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连续六年实现增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四年实现增长跨千元;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农业发展现状:1、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型(以肥东县店埠镇为例)肥东县店埠镇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去年实现农业大丰收,畜牧业发展也上了新台阶,据统计,2009年该镇共出栏猪5.4万头,出栏家禽240万羽,产奶1320吨。

店埠镇的“一村一品”只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

市农委负责人介绍说,合肥正在大力推进经营业态和理念的创新,加快农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内涵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突破230个,全市百亩以上苗木花卉精品园160余家、草莓种植大户85户,休闲渔业150处、面积5万多亩;全市各类涉农专业批发市场超过200家,商贸流通、货运企业507家,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1313家;现有星级农家乐121家,全国农业观光游示范点3个。

2009年,乡村游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7.7%和31%。

”市农委负责人如数家珍。

2、分散经营向规模发展合肥市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抓手,正在积极探索土地集中经营、合作经营、统一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

2009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2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3%。

专家研究发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可以加快推动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有利于统一实施综合服务,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目前,合肥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作业面积达640万亩,农机农艺结合亩均节本增效47.8元;全市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303个,搭建124个村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告别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合肥涌现出了一大批“农场主”。

目前,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17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带动市内外农户180多万户,户均增收1650元。

3、科技种田让农业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

合肥通过推进经营主体和要素支撑创新,把农业升级的动力寄托在科技驱动上。

“加快农业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

”市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正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已建立市县农业科技推广与龙头企业技术研发机构60多家。

2006年以来,安排近亿元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

此外,通过深入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四大高产创建”活动,合肥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

2009年,小麦平均单产由2005年的273.4公斤/亩提高到350.3公斤/亩,水稻平均单产由404公斤/亩提高到508公斤/亩,粮油优质率达96%。

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长丰县为例)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组织实施“江淮分水岭岗区长丰吴山南瓜生产基地”、“环巢湖流域圩区10万亩水生蔬菜基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

为推进南瓜基地建设,该市引进了全国知名南瓜科研企业合肥江淮园艺研究所,推广种植黑丰、江淮大蜜本、红贝、金太阳等优新品种,建立南瓜合作社,先后同上海、陕西、河南、山东及本地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签定购销合同。

市财政对基地集中连片发展规模达500亩以上的,给予最高达400元/亩的资金奖补。

对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给予额外奖补。

目前长丰县吴山镇车左村集中连片冬南瓜基地规模达3000亩,延绵周边及岗集镇几个村面积近万亩。

现正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培育龙头合作组织、强化品牌建设、发展采后保鲜加工,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5、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万亩蔬菜园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群众一家一户的耕地整体治理,通过土地流转统一发包给农业龙头企业开发,以此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记者日前从合肥市万亩蔬菜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上以解到,我市正通过这种基地连片开发,产业块状覆盖的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长丰县造甲乡宋岗村万亩土地复恳新农村建设项目区,安徽绿润农业公司已通过招商引资进驻基地,从事露地蔬菜集中连片种植。

远远望去,数十台大中型机械来回旋耕、覆膜,,整个基地呈现出一片白色的“海洋”。

按照规划,这里将在3-5年内发展成4万亩左右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青刀豆、胡萝卜等优质蔬菜品种,企业年加工产值将超过亿元规模。

在属于江淮分水岭缺水地区的吴山镇车左村、北份村,当地通过引进南瓜、冬瓜等耐旱作物品种,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连片播种面积已达到1.2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

我市目前已出台相关政策,对集中连片开发的设施栽培和露地蔬菜根据规模分别给予亩均2500元、300元以上的奖补措施,大力扶持新建基地和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我市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全新格局6、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产品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要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抓好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产品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为基层、农民、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升级、产业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用标准化的手段培育名牌农产品,用标准化的措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尽快完善监测手段,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力度,尤其是对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7、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初步适应了农村二、三产业兴起和农业人口逐步向小城镇转移的需要七、问题:(一)农业结构调整尚处在适应性结构调整阶段,与战略性结构调整目标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1、农业产值结构:种植粮食产值比重仍然较大,瓜果蔬菜产值比重逐步提高,花鸟鱼木产值有待提高2.对以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及市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都在搞结构调整,结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都在搞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效益却不很显著。

3、农业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还不太大,加工档次较低,即使是龙头企业,其经济实力也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还不够强。

4、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科技队伍已难以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缺乏科技人员的指导和服务。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如蔬菜种籽、果树苗木、农药等尚存在混乱现象,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产品营销、加工、农业信息等企业良莠不齐,信誉不高。

农民的生产、销售活动还缺乏信息、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加工企业的有力支持,利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

(三)地方财政力量薄弱,支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人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慢,城乡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

八、建议:(一)农业结构调整要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开放型农业。

首先要对本地的资源禀赋(自然、区位、经济、社会、人文等)和农业生产的比较成本以及国内外市场深入调研论证,认识自己真正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明确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地区。

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结构。

在充分论证自身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

微观上突出各地特色,宏观上形成合理布局和专业分工,避免结构雷同。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既要考虑适应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更要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农产品,生产成本。

否则,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就可能导致产品虽然品种、质量很好,科技含量很高,即因较高的生产成本而形不成比较优势,使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构筑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应充分发挥合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把农业生产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贮藏保鲜、加工、营销等逐步分离出来,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建设,解决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的问题。

(二)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对本市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应对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依据加入WTO后对本市农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争取本市农业企业做大做强2、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3、与周边农业企业合作,强强联手,发挥区域的联合作用(三)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政府的职能是支持、引导、服务。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农民往往局限在本地集贸市场狭小的市场空间,难以得到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

另外,大多农民尚无资本积累,经营过于分散,也给农业信贷和技术推广带来了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