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国共十年对峙
15国共的十年对峙公开课课件
——毛泽东 ——毛泽东
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
南昌 起义 八七 会议 秋收 起义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根据地建设
城市革命 农村革命 工农武装 割据
• 1、2011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的 2011年 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的 84 纪念日。 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三、红军长征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左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第五次反“围剿”
2、经过(1934.10~1936.10) ★ ) 3、意义
3、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 围剿”红军、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 ’……它是一曲人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 类求生存的凯歌,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国革命的企图, 中国革命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 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 ——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 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 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 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长征途中, 在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哈里森 哈里森· ——哈里森 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
国共十年对峙优秀教案【篇一:国共十年对峙教案】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
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课件6:第15课 国共十年的对峙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内容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
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意义:指明了党前进的方向;是重要的转折性会议
2.秋收起义 ①领导:毛泽东 ②地点:湖南、江西边界 ③概况:进攻长沙损失严重,改向山区进攻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有达到 既定目标?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理解 中共的领导(前提) 武装斗争 (军事保证) 根据地建设(经济保证) 土地革命(核心)
影响: a.形成“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使根据地不断巩 固扩大 b.开创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 确方向
徐向前等建立鄂豫皖革 命根据地
贺龙等建 立 湘鄂边革 命根据地
彭德怀等创建 湘赣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等创建的左右江革 命根据地
4.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突破围剿,保存革命力量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的统治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课堂作业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 严重挫折。据此回答: ⑴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⑵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取消了……,选举…… (3)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深化·拓展】遵义会议的理解: •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
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 除党内的“左”倾思想。 • (2)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对 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就是从思想上路线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当时的 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 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梳理历史脉络: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主要事件和意义。
2.分析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3.阐述历史影响:阐述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准备工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有哪些?”布置给各小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播放历史影片:选取与国共十年对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问题: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红军进行斗争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影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国共十年对峙的激烈场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形势的变化。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原创精品课件,可直接上课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处理问题能力 受到共产国际影 独立自主处理自身 响 问题 革命形势 生死攸关 转危为安
请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 长征大致经过,要求突出以 下地名:赤水、金沙江、大 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听-----南昌枪声
二、看-----井冈星火
三、游-----红色之都 四、感-----遵义转折 五、庆-----西北会师
3、印章可以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浓缩着丰富的历史。仔细观察左图, 该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 B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4、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 “转移”是指( B )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变化 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
三、游-----红色之都 四、感-----遵义转折
四、感-----遵义转折
假如你是幸存的一 名红军战士,你希望即将 召开的遵义会议作出怎样 的决定?
遵义会议旧址
四、感-----遵义转折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 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 常委,并进入三人军事指 挥小组,遵循其正确军事 主张。
次序 国民党 军队 中央 军队 比例
发 表 高 见
你认为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的原因 有哪些?假如当初由 你指挥,有没有胜利 的可能?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10万多 20万 30万 30多万 50万
4万多 约2.5:1 3万多 约7:1 3万多 约10:1 7万多 约4:1 8万多 约6: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醴陵四中
高一备课组
国共十年对峙优质课
•
书慷慨,写鏖战 ,记长征。 天章云锦,织出革命豪情。
此所謂“經綸外,詩詞 餘事,泰山北斗” 。
郭沫若
谢谢大家, 再见!
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情怀雄视千古、总览寰 宇。这种历史情怀,不是冷冰冰的凝固化的 历史知识,而是诗人对历史存在的体验和独 具慧眼的发现,感之以情而生意趣,述之以 怀而含哲理。
打土豪
分田地
理论升华
核心:土地革命
前提:武装斗争
“工农武 装割据”
保障:根据地建设
意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史
1930年前后
料
国民党方面:
中原大战结束,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上统 一全国,实力雄厚。
共产党方面: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建立了大 小十几块根据地,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 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阶级矛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3.分组讨论:结合史料探究中国为何走“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幕:井冈斗争
彩塑〃毛泽东井冈挑粮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 洒向人间都是怨, 红旗越过汀江, 收拾金瓯(ōu)一片,
一九二九年
军阀重开战。 一枕黄粱再现。 土地革命 直下龙岩上杭。 分田分地真忙。
史
料
社会性质
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现在 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 1.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 2.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 一切组织也是弱的。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 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 3.农村地区阶级矛盾尖锐 敌人力量 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 化,……农民则更加仇视地主。”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海陆丰
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井冈山精神 :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三湾改编: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长沙 浏阳
江
文家市
西
三湾
永新
赣 秋收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有何历史意义?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开 始从城市转入农村。
井冈山会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1.说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次反围剿的史实 2.理解并背会南昌起义的意义、八七会议的内容 和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3.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为 中国革命指明的道路
南 昌 起 义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文家市会议决策: 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政权建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931年冬 江西瑞金
对
性质:广大 被剥削被 压迫的工 农群众的 民主政权
峙
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 的利益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农 村 革 命 根 据 地 图
鄂豫皖
川陕扩大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 闽浙赣
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 湘鄂赣 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 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中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共十年对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3.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探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影响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总结归纳到位: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从国共十年对峙中总结历史规律,升华主题。
7.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8.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9.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历史使命感。
10.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同时,通过设置讨论题、思考题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结束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五)作业小结
高中历史复习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教学过程(一)南昌起义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3.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1.背景:(1)“八七会议”的召开(内容:清算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起义;意义:指明方向)(2)秋收起义进攻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开展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1)方针:“八七会议”上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只作了解)(1)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表现:①经济建设(作用);②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
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中近史《国共十年对峙》PPT课件
日
大
“九•一八”
本
战
革
西安
事变 争
命 国 国民政府
凇 沪 抗 战 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初成
第一节 国民党前期的统治
一.国民党前期的统治三 北京权个[张作霖]
皇姑屯事件
东北 国 易帜 民
政
政
武汉国 民政府
权
[汪精卫]
日本制造 济南惨案
府 形 式
统
并 南京国 宁汉
立 民政府 合流
[蒋介石]
幻灯片 5
一 国民政 国民政 全 府改组 府北伐 国
幻灯片 6
[1928]
1927年 秋,武 汉国民 政府迁 往南京, 与南京 国民政 府合并 “宁汉
目标基础训练: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主 要表现在:: A。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 B. 民族资产阶级有 革命动力变为革命对象 C .地主阶级由反帝变为 勾结帝国主义 D. 国民党新军阀割据代替北洋军 阀2。割1据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前期统治
本课目标纲要: 一。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 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1928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三。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1927年 阶级矛盾 民 族 矛 盾
共 国
红色政权
长征
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1937
抗
日
民
1931年
A. 资产阶级政权 B. 官僚资产阶级政权 C. 地主阶级政权 D.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
3。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改组南京国民政府的 主要影响是: A. 各派军阀取得一致 B。蒋掌握党政军大权 C。国民政府派兵北伐” D. 国民党形式上统一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2、遵义会议-转折之城1935.1.1
探究: 1、遵义会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 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呢?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 走向成熟?
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 方向是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计划, 改向井冈山进军。
提问: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 长沙,结果都失败,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 么?
因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城市斗争道路不 符合中国国情,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中共独立领导武装 斗争、武装夺取政 权和和创建人民军 队的开始
二、八七会议
• 时间:1927.8.7 地点:湖北汉口 •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
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 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 得的”
•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课要旨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 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 不交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 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 个个喜形于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知识与能力:概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分析能力;使用视频、图片、材料、动态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了解历史,并为其探究提供背景;设计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情况一般本节内容是国共合作失败后两党对峙期间中共的努力探索革命新道路。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对中共的发展有所认识。
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意义一、导入新课师:我们一起听一首歌,歌曲的名字是《十送红军》,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这首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什么时期?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活动2【讲授】二、新课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一、南昌起义(1927、8、1)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 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开 (3)内容: 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 方针;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 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 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南昌起义(1927、8、1)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 毛泽东 (3)地点: 湘赣边界 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 (4)结果: 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 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5)影响: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 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南昌起义(1927、8、1)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进行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
“左”倾错 一)原因 误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
二)经过 (1934.10~1936.10) (开始、遵义会议、胜利会师)
三)意义
(粉碎了、播下了、开始)
遵义会议
召开背景: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长 征开始后,红军损失过半,处于危险中。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内容:(1)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4)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