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2.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导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1)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求法:用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2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2教学设计

平均数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稍复杂的平均数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投影出示)28+33+23= 10+11+9= 84÷30= 2.5×12= 3×11=3.2×10= 30+33+32= 12+11+10= (25+24)÷7=2.解答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小黑板出示)(1)13页复习题(2)将复习题问题“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改为“全班30人,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二、探究新知1.引入:求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板书:求平均数)2.教学例1(1)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整理数据:启发:①题中给了我们哪些数据?②题中给了我们几种数据?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一种是每组投中的个数:28 33 23一种是每组的个数:10 11 9根据题中的这些数据,分组议论一下,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根据每组投中的个数,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板书)。

根据每组人数,可以求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3)解答教师引导:这道题求的是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板书)必须先知道什么?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指名板书28+33+23=84(个)10+11+9=30(人)84÷30=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订正时讲算理。

启发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4)引导学生再议论一下:这道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1)(2)(3))(5)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练习三第1题①学生读题,并说出分别求的是什么数据?②列式解答:“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42-43页的例1。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经历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点。

三、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五、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除法的认识;平均分。

2、原型:(1)从7根小棒里移走1根补给5根小棒,变成了6根,5根小棒增加1根也成为6根。

(2)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象形统计图(4位同学分别收集了14个、12个、11个、15个旧矿泉水瓶,从图中看出平均每个同学收集了13个)。

(3)求平均数的两个具体的算式:(14+12+11+15)÷4=13,(14+16+24)÷3=18。

3、探究的问题:(1)一个孩子分到7支,另一个孩子分到5支,如何才能让他们分到的一样多?(2)从图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吗?是怎样看出来的?(3)你会列式计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吗?必须先求出什么?(4)我们求出平均每人收集13个瓶子,是表示他们四人中某一个人实际收集13个瓶子吗?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瓶子数和平均数13有什么关系?六、教学过程:(一)唤起和生成1、口算36÷4= 56÷7= 49÷7= 28÷4=35÷5= 42÷6= 30÷5= 18÷9=2、列式计算: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同学,平均每个同学分到几个苹果?(二)探究与解决1、动手操作,初步感悟平均数。

出示妈妈给两个孩子分铅笔的情境图,一个孩子分到7支,另一个孩子分到5支,如何才能让他们分到的一样多?让学生用学具小棒代替铅笔动手分一分。

人教新课标数学下册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数学下册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杭州市西子湖小学李海【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4页【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每人6 颗糖【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学习新知师:数一数你们每人都得到了几颗糖啊,(学生数)请每个四人小组长在纸上记下每人得到糖的颗数,(组长记录)记录好的组长请来汇报一下你们所获得糖数的情况(四人小组汇报每人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人得到的糖数不同)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糖数相等?发挥你们四人小组集体的智慧吧,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请组长记录下你们讨论出来的好办法。

师:在讨论之前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们认为用什么方式告诉老师或同学,你们讨论完毕了。

(四人小组讨论,并推选一个代表发言)二、汇报交流,探索新知学生汇报:先说说每人所拥有的卡数,再说方法方法一:个数相加除以人数(板书算式)师:你们为什么这么计算?(总数除以份数)方法二:移多补少(学生汇报)(板书移的数据)师:通过汇报你们能说出同学们用了几种办法吗?移动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移——怎么移的(板书:移多补少)计算又是怎么算的呢?(板书:总数÷份数)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移多补少和总数÷份数的方法,都得到了相等数量的礼物,每人几颗糖啊(6颗),这个相等数量6我们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就叫它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你们很能干,刚才通过你们集体的智慧已经知道了我们全班平均每位同学都有6颗糖。

那我们全班39名同学,你知道古荡小学的同学们一共给你们准备了多少颗糖吗?(234)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师:你们很棒,根据全班平均每人6颗糖,从而推算出全班一共有234颗糖。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知道在篮球赛场上每队的参赛人数吗?2.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篮球比赛的场景。

(出示主题图)3. 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观众对两个队队员身高的评价:欢乐队的王强最高;总体看开心队比欢乐队高一些)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个队的身高记录吧。

(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2. 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从统计表中看到了哪些信息?谁最高?谁最矮?3. 猜一猜: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4. 小组内讨论:怎样比较两个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5. 反馈并明确: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在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6. 自主完成计算:你会计算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吗?试试看。

7. 小组内交流计算结果:欢乐队平均身高开心队平均身高(148+142+139+141+140)÷5 (148+142+139+141+140)÷5 =710÷5 =720÷5=142(厘米)=144(厘米)8. 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9. 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142厘米 < 144厘米,由此可见,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3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3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德育教学点】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

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人教课标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平均数主备人: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知道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矿泉水瓶图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熊兄弟俩分苹果,哥哥分6个,弟弟分4个,弟弟有些不乐意,你有什么办法让兄弟俩分的苹果一样多吗?是多少?小结:现在兄弟俩都有5个苹果了,这个5是它们的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明15个(2)当学生汇报完后,老师进行小结:刚才XX 组真棒,他们通过移、补的方法让四人收集矿泉水瓶变得一样多。

我们一起再借助课件看一下。

(说小红拿1瓶给小兰,小明拿2瓶给小亮。

),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他们的平均数,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形象的取名为:移多补少法。

除了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列算式求,先求出几个数的总数后,再平均分。

五、小组讨论、反馈提升1.比较平均数13与他们四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13个是他们每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吗?2.平均数13与原来的四个数比,可能会比最大的数大吗,可能会比最小的数小吗,为什么?3.有4个同学进行拍球比赛:分别拍了8个、10个、7个、11个,小军得出他们四人拍球的平均数为12个,你觉得他说对了吗?为什么?学到这儿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方法。

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做几道闯关练习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六、当堂训练1.第一关。

(选出答案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1)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

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①(22+38)÷ 2 ②(22+38)÷3(2)实验小学三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①(18+20+22)÷4 ②(18+20+22)÷3(3)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出35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平均数(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平均数(二)。

我们将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多少个苹果?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如何求得的,以及它代表了整体的一个数值。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亲自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 145cm, 150cm等,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答案:平均数 = (2+4+6+8+10) / 5 = 6。

2. 小明有4个苹果,小华有6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多少个苹果?答案:他们一共有的苹果数 = 4 + 6 = 10个苹果,平均每人有的苹果数 = 10 / 2 = 5个苹果。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平均数教学内容:平均数例1、2(第3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篮球,秒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

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3)学生计算结果 (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

三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 平均数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

创设的主要问题情 2. 结合篮球队员身高分析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
景:
义和作用。
1. 为什么说小新学习成绩有所进步?
合作探究的核心问 题及教师点拨、升 华点:
点拨:利用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出小新的期 中测试成绩来判断。 2. 究竟哪个球队身高要高一些? 点拨:不能根据某个人的身高判断整个球队身高
情况,要求出球队的身高的平均数来比较。
主备教师设计 教.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 数的方法。 2. 学习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3. 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教材例题课件。
1. 结合期中考试情况,分析小新成绩为什么进
步,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开心队身高要高一些。 (对利用移多补少方法计算的要及时表扬)
教师总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教材 45 页第 4、5 小题。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教学过程: 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主备教师设计
使用教师修改
一、复习导入: 1.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 均数的方法。 2. 提出问题:期中考试过后,小新妈妈参加学校的家长 会,老师告诉她:“前六次小新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4 分, 加上这一次,小新的平均成绩是 85 分,小新进步很大。” 问题:小新的平均成绩只是增加了 1 分,老师为什么说他 进步很大? 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小新期中测 试考了多少分?) 小组汇报交流。 85×7-84×6=91(分) 教学过程: 二、学习平均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利用小黑板(或课件)展示教材 43 页例题 2: 两个统计表: 两个队,哪个队在身高上更占优势?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先说一说(根据某个人的身高来判断) 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 小组汇报计算方法 欢乐队:(148+142+139+141+140)÷5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

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

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总数÷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

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

深化理解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课前小研究》1.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

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关《平均数一》的教案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关《平均数一》的教案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关《平均数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2.学生作业本、直尺、圆规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2.新课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商。

例如,我们有5个数字:2、3、4、5、6,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2+3+4+5+6)÷5=4。

(2)求平均数的方法师:我们来看看如何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求和再除以个数,另一种是移多补少。

①先求和再除以个数师:比如,我们有4个数字:3、4、5、6,要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我们可以先将这4个数字相加得到总和:3+4+5+6=18,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4,得到平均数:18÷4=4.5。

②移多补少师:再比如,我们有3个数字:2、3、5,要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我们可以先计算中间的数(3)与两边的数(2、5)的差值:5-3=2,2-3=-1。

然后,将差值平均分配给两边的数,得到新的数为:2+1=3,3-1=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3。

3.实例讲解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巩固一下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1)例1:小华和小明比赛跳远,小华跳了3次,分别是3米、4米、5米,小明跳了3次,分别是4米、4米、4米。

请问,谁的平均成绩更高?师:我们求小华的平均成绩:(3+4+5)÷3=4米。

然后,求小明的平均成绩:(4+4+4)÷3=4米。

所以,他们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

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1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详细实例探讨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验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3.通过详细问题的解决,培育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育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果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果,并和同伴沟通你的计算方法.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探讨,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果“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果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觉问题──生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验操作、视察、对比、分析、沟通等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说明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探讨载体,以自主参加、沟通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老师应关注学生:①参加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分与联系.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样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 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探讨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相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纳加权平均数;在详细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分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仔细思索两个追问问题,沟通看法和看法,老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15、0.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全部同学的植树状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索: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2.一家公司准备聘请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果(百分制)如下:(1)假如公司想招一名口语实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果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果(百分制).从他们的成果看应当录用谁?问题3 聘请口语实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果?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果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问题4 假如现在要聘请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终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相识.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视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果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果,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果(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较,沟通分析,体会权的“掌控”实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一家广告公司欲聘请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养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果如下表所示: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的才智,给每项成果给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建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验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阅历,在感受数学学问的同时获得胜利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加学数学的主动性和热忱;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化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沟通.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学问、方法、反思、猜想、沟通、开心、困惑、生活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习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相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老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学问,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加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念,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并形成学问体系,沟通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在“人与自然学问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果:=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果:= .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元.4.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a,n个数的平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二)解答题: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1) 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气温.(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数叫做35、34、33、32、28这5个数的平均数.(5分)(3) 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34的权是,28的权是 .(5分)(4) 假如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平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果由三部分组成:平常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常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果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果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果,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果是多少?(2)若三项成果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果,小明的数学总评成果是多少?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2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

平均数一、说教材“求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中的第2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求平均数问题。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新大纲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要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结合新大纲的要求,本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杯子中水面高度的观察探究,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借助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求平均数的问题。

(2)在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求平均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情趣,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得到发展。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合理、灵活、正确地求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新大纲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因此,本课我准备事先准备好如下实验器材:1个大杯、4个同样大小标好刻度的小杯和适量的水,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探索、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新大纲又指出:在中、高年级可以介绍和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或探索有关规律。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第一章:平均数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含义。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练习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平均分物品、平均分配资源等。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3. 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具有稳定性。

3.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稳定性。

3. 练习运用平均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平均数的拓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拓展:如中位数、众数等。

4.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中位数、众数等概念。

2. 讲解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3. 练习解决一些与中位数、众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总结与练习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章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章所学的内容,进行练习巩固。

1. 让学生总结本章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章:引入平均数1.1 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1.2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

1.3 教学步骤:Step 1:创设情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身高数据,并讨论班级同学身高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Step 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身高是什么意思,它是怎样得出来的。

Step 3: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即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第二章:求平均数2.1 教学内容:学习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实践法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3 教学步骤:Step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数学书,计算全班数学书的总页数,求出平均每本数学书有多少页。

Step 2: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把几个数加起来,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

Step 3:让学生分组实践,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第三章:解决实际问题3.1 教学内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3 教学步骤:Step 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去买苹果,他们一共买了10个苹果,花了30元,平均每个苹果多少钱?Step 2: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Step 3: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其他实际问题,并运用平均数解决。

第四章: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步骤:Step 1: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提到的平均气温。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7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7教学设计

=13+0÷4
=13(个)。
5. 学生交流:平均分和平均数的区别。
(平均分——每份相同,平均数——每份不一定相同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 数一数自己文具盒有几只笔?你们小组平均每人有
几只笔?
2. 课下练习:44 页 1、3 两题。
教 学 过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程:
学生交流本节课学的知识: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
教师总结,形成共识:
1. 从字面上理解平均数。
2. 结合学生讲解理解平均数。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瓶子总数÷人数=每人收集瓶
子数。
解法 1:(14+12+11+15)÷4
=52÷4
=13(个)
4. 通过观察,你发现可以怎样使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
一样多?
介绍“移多补少”的方法。
解法 2:13+(1-1-2+2)÷4
2. 提问:上面的题目中都有“平均”二字,“平均”是
什么意思?
(平均就是把一堆东西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都相同)
3. 请计算第(2)、(3)小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提高
Hale Waihona Puke 小黑板(或课件)展示教材例题 1:
问题:你怎样去求平均每个同学收集多少矿泉水瓶?
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教 学 过 小组汇报交流:
程:
结合结果:平均数只是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水平,而 平均分是每份的数量都一样多。
主备教师设计
使用教师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小黑板展示:读一读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 8 份,每人一块。
(2)有 112 个苹果,分给 8 位小朋友吃,平均每位小朋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活动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产生整理,并初步感受和明白得平均数的含义,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计算和估算平均数的方式,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明白得求平均数的含义,把握求平均数的方式。

教学难点:感知平均分和求平均数的异同。

教具学具预备:主题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 出示主题图,谈话:学校开展“捡出一个美好环境”活动,这是三一班第一小组的学生在向教师汇报他们搜集矿泉水瓶的情形。

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2. 从图中你取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觉的?二、探讨交流,解决问题:1. 如何解答图中教师提出的问题?(1)小组内讨论:你们能先猜一猜,那个数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呢?(11-15)它会可不能大于15或小于11呢?什么缘故?(2)汇报:平均每人搜集了13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3)你是怎么取得平均每人搜集13个的呢?小组内推选一名同窗介绍一下。

(14+12+11+15)÷4=13(4)这四位同窗搜集的个数若是都一样多的话,每一个人搜集了13个,那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板书:平均数)在那个地址,13确实是14、1二、1一、15这一组数的平均数。

(5)想一想:平均数是这一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那是如何的数?用自己的话说说。

(6)想一想,说一说平常生活中在什么地址用到或见到过平均数?何时需要算平均数?(结合生活实际明白得并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及运用,如:衡宇均价,平均天天游客接待量,平均天天每人用水量)2. 出示主题图:让咱们一路来探讨一下这种试探方式:(1)从图上咱们能够直观的看到他们4个人,每人搜集矿泉水瓶的数量。

(2)认真观看,你发觉了什么?依照学生的回答,在图上标注,成为以下图:(或用课件演示)(3)通过如此的方式,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形下一样多,就取得了他们的平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活动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产生整理,并初步感受和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计算和估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平均分和求平均数的异同。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出示主题图,谈话:学校开展“捡出一个美好环境”活动,这是三一班第一小组的学生在向老师汇报他们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

小红:14个
小兰:12个
小亮:11个
小明:15个
2. 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怎样解答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
(1)小组内讨论:你们能先猜一猜,这个数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呢?(11-15)它会
不会大于15或小于11呢?为什么?
(2)汇报: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3)你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13个的呢?小组内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14+12+11+15)÷4=13
(4)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13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板书:平均数)在这里,13就是14、12、11、15这一组数的平均数。

(5)想一想:平均数是这一组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那是怎样的数?用自己的话说说。

(6)想一想,说一说平时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用到或见到过平均数?什么时候需要算平均数?(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及运用,如:房屋均价,平均每天游客接待量,平均每天每人用水量)
2. 出示主题图: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种思考方法:
(1)从图上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他们4个人,每人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上标注,成为下图:(或用课件演示)
(3)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

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移多补少)
(4)还有其他方法吗?
(5)想一想,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14+12+11+15)表示什么?(板书:总数量)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
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6)指导学生完成解答:
(14+12+11+15)÷4
=52÷4
=13(个)
3. 延伸:
(1)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

知道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

如果他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2)讲述: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可以根据平均数推算出全班,甚至全年级收集的个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数据,出示下列信息:
(1)蒙山万人登山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2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问: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2. 课件出示(或小黑板出示)
(1)2004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吨
A、(16+20+30+25)÷4
B、(16+20+30+25)÷12
C、(16+20+30+25)÷365
(2)学生选择,并展开辩论、分析:
题目问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那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一个季度3个月)
那一年有多少个月?(12个月)除以4求的是什么?(平均每个季度用水情况)
除以12呢?(平均每月用水情况)除以365呢?(平均每天用水情况)
(3)小结:这道题告诉我们求平均数找准份数是非常重要的。

3. 完成表格并计算一周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4. 想一想:小明会有危险吗?
屏幕出示画面,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厘米,你们看,小明来了!小明说:“我不会游泳,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厘米呀,如果我从这条河里淌过去,有没有可能遇到危险?”
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意见。

问:为什么有可能?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
(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浅。

但是平均起来是110厘米。

如果小明到了很深的地方,就会淹下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2. 课下作业:调查你们小组内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并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
重大约各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