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2007年分别发病49和78例;地震灾害的2008年发病56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2009年发病62例;2010年发病65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例,分别比2009年下降13.85%和上升19.36%。2010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例,省内和省外非疫区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和3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结论地震灾后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2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四川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涉及全省黑热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均为地震重灾区[1]。地震灾后疫区人与动物的生存环境被严重毁坏,媒介白蛉栖息环境的变化,流浪犬的增多,以及灾民的流动和大量援建人员进入疫区,开展灾后修建等,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时间较长,很易引起进入疫区的人群和当地居民感染。地震灾后,疫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灭犬和人群聚集地及周围杀虫剂反复灭蛉为主的防治措施,但疫区内居民或在疫区居留过的人员,仍有感染利什曼原虫而患黑热病的病例发生,传播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了解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趋势以及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现对地震灾后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1.1 疫情报告网络直报黑热病疫情报告。

1.1.2诊断病例四川省疾控中心接诊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治黑热病患者的病历。

1.2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体征、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3]进行诊断。

1.3 地震灾后防治对策制订与实施根据全省黑热病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地震灾后及时针对疫区状况和重建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地震灾后重建防治对策和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供各疫区县参照执行。

1.3.1灭犬地震灾后对疫区曾出现黑热病患者的乡镇或疫点采取杀灭犬只的措施,提倡3~5年禁养家犬;难以推行灭犬的地区,采取杀灭流浪犬和病犬。

1.3.2灭蛉各疫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药物喷洒灭蛉工作。地震灾后在发生黑热病的乡镇对人口集中地与疫点及其周围进行杀虫剂药物灭蛉处理。

1.3.3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在疫区加大宣传力度,对村民和流动人群进行黑热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卫生防病意识。

1.3.4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在传播季节前或后,在疫区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取犬耳或腿股静脉血,进行家犬感染利什曼病血中特异抗体检查[3],对检出的阳性犬及时捕杀。

1.4资料处理按黑热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所到地震灾区和流行病学史以及各流行县实施防治措施资料等进行统计。

2 结果

2.1流行区基本概况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地处岷江和嘉陵江的上游,系康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崇山峻岭,河流湍急,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

海拔由东向西北递次上升,多在1000~4000m之间。春夏季降水量多,气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趋向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1.3~13.2℃,月平均气温5~9月在

15℃以上,最高可达36℃,年平均相对湿度71%,年降雨量500~800㎜。白蛉活动季节为5~9月,高峰在7月。疫区分为2个流行区[1],疫区内居民多在河流沿岸的台地和坡地定居,居民多无蚊帐。当地农户多有养犬以协助护园和看家的习惯。四川省和甘肃省黑热病疫区均属2008年地震的重灾区。

2.2地震灾害疫区黑热病流行情况

2.2.1地震前流行情况2006-2007年,茂县、黑水和九寨沟3个县本地感染发病75例,以九寨沟县发病居多。理县、汶川和北川县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北川县报告1例自九寨沟县感染的输入性病例(表1)。

2.2.2地震当年的流行情况2008年地震重灾疫区6个县中,茂县、黑水、北川和九寨沟4个县共发病34例,地震前发病16例(含九寨沟2007年3例复发病例),地震后发病18例,其中本地感染32例,茂县非疫区1例为2007年在黑水县疫区感染后输入发病,北川县1例为2006年在九寨沟县感染发病(表1)。

2.2.3地震后流行情况2009年,汶川、茂县、黑水和九寨沟4个县共发病37例,其中汶川县检出的3例分别为本地感染1例,2007年和2008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各1例;茂县检出本地感染4例和2008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1例;黑水和九寨沟县分别检出本地感染12、17例。2010年共发病28例,发病数较2006-2009年各年有所下降(表1),比2009年下降1

3.85%。汶川县在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后,2009年发病数出现回升,且发病乡镇由2009年的1个扩大为2010年的3个。

表1横竖栏对调

表1 四川省地震灾害疫区县黑热病发病情况———————————————————————————————————————发病情况(年)

重灾县——————————————————————————————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理县0 0 0 0 1* 1

汶川0 0 0 3 4 7

茂县 3 10 10 5 6 34

黑水 6 9 9 12 8 44

九寨沟27 20 14 17 7 85

北川0 1 1 0 2** 4

合计36 40 34 37 28 175

构成/% 20.57 22.86 19.42 21.14 16.00 100.00

*为黑水县疫区感染;**1例为九寨沟感染。

2.3非疫区发病情况全省2006-2007年非疫区共检出黑热病病例51例,其中在省内流行区感染后发病30例,甘肃省疫区8例,新疆疫区6例,感染地址不祥7例(网络直报)。2008年地震前、地震后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7、9例,甘肃省疫区3、2例,地址不祥1、0例,共发病22例。2009年发病25例,其中省内疫区感染后发病14例,甘肃省疫区8例,非地震灾区新疆疫区3例。2010年发病37例,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22例,甘肃省疫区12例,新疆疫区2例,地址不详1例。

2.4检出省外病例情况2006-2010年分别检出省外黑热病患者3、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