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历史与由来
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
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
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年俗文化。
对联是指在春节期间,在门额或贴在墙上的红纸上写上句对,以表达美好祝福和寓意。
对联通常由两个句子组成,左右呼应,意境丰富,语言优美。
春节对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祭神习俗。
古人将神像供奉在门前,用对联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祝福,以求来年平安、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开始成为春节期间人们互相交流良好祝福的一种方式。
对联可以表达对家庭幸福安康、事业顺利、子孙昌盛等美好愿景。
同时,对联还承载着一种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春节对联的写作要求高,需要符合平仄韵律,表达深刻的意义,同时注重字句之间的对应和呼应,形成一种美感和和谐之境。
因此,春节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既具有美学价值,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这使得春节对联成为了中国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广泛流传至今。
春节对联的来历介绍
春节对联的来历介绍每家每户在春节或者有什么喜事的时候,都会换上新的对联。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春节对联的来历,一起来看看吧!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春联,俗称门对子。
每年农历新年,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贴春联习俗的由来,一起来看一下吧。
由来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
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
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
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意义为农历新年增添喜气的气氛。
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农历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
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春联文化知识点1
春联文化知识点1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贴在门上的对联。
下面是关于春联起源和发展的一些知识点:1.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朝。
当时,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纸并写上吉祥的话语,以祈求神明的保佑和庇护。
2. 春联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祭祀标识,用来告诉神灵家中的成员和家族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春节期间贴上包含吉祥祝福的对联。
3. 春联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传递了一种希望和祝福的情感。
4. 春联的内容通常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前两个字为上联,后两个字为下联。
上联和下联之间的内容通常是相对应的,可以是对仗、对仗或转折。
5. 春联的内容主题多种多样,常见的主题包括福、财富、健康、团圆、幸福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春联的写作技巧要求简洁明了,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一般来说,春联的字数越少越好,但要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7. 春联的字体通常是楷书或行书,以增加艺术美感。
字体的形状和大小也需要与纸张的大小和门的大小相匹配。
8. 春联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精心的筹划和设计。
在选择对联的时候,要注意字的意义和谐,不出现歧义或荒谬的字句。
9. 春联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红纸、毛笔、墨汁和丝线。
红纸象征着喜庆和吉祥,是春联的主要材料。
10. 春联的制作和贴在门上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它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祝福。
人们相信,贴上春联可以驱除邪恶,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传承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春联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联的由来
春联,又称门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庆习俗之一,主要用于春节期间贴在门上,寓意祈求吉祥、祝福和美好的新年。
春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祈年文化。
早在唐代,人们就开始在农历正月初一贴春联,以祈求丰收吉祥。
到了宋代,春联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式。
明清时期,春联逐渐发展成为门前两幅对仗工整、字体漂亮、意义吉祥的短文,用以迎接新春佳节。
关于“春联”这一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唐代的杨贵妃非常喜爱诗词,她每年都会在正月初一时,在宫中的门上贴上自己写的对联,以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后来这一习惯传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流行的风俗。
春联的内容通常是对仗工整、意义吉祥的短文,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
对联的字数一般相等,通常为每幅对联四个字、六个字或八个字,有时候也会有更多的字数。
春联的内容可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对家庭的期望,也可以体现出节令的气氛,例如表达出春天的希望和生机。
总的来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创意和独特美感的习俗,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承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每年春节来临时,人们在门前贴上春联,不仅增添了喜庆氛围,还寓意着新的一年将充满希望和祝福。
春节写春联的由来
春节写春联的由来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在春节期间写挂春联,意味着吉祥如意、招财纳福。
春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有一种名为"门对"的民间习俗,就是在正月初一利用红纸剪成不同形状,贴于门楣上,寓意吉祥美好。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逐渐演变为在门楣上书写上下对联。
明清时期,春联书写更加盛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以吉祥祝福语、历史典故佳句、谚语俗语等为主题,用通俗语言表达对美满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春联的书写形式有横批、门联、楹联、斗联等,也有单联出现。
人们将精心书写的春联贴挂在门楣、柱子等显眼处,借此寄托对新一年的祝福,成为迎新春佳节的重要仪式。
春联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新年习俗中弥足珍贵的文化符号。
亲朋好友走访问候,欣赏彼此家中贴挂的春联,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更是情谊凝聚的表达方式。
可谓"一纸一字慎为之,两人两喜看春来"。
春节的传统习俗贴春联与放鞭炮的由来
春节的传统习俗贴春联与放鞭炮的由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好运的日子。
而贴春联与放鞭炮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就贴春联与放鞭炮的由来进行探讨。
一、贴春联的由来贴春联是春节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传统活动。
春联是一种用纸制成的对联,上联和下联分别写在一块红纸上,悬挂在门上或者门框上。
贴春联的作用是祈求来年的好运和福气。
贴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贴春联最早是为了驱除恶鬼和邪灵,以保平安和祈求丰收。
当时,人们将写有吉利祝福的文字贴在门上,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今的贴春联活动。
二、放鞭炮的由来放鞭炮是春节期间另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放鞭炮起源于古代,其最初目的是驱赶邪灵和病魔。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吓走厄运,迎来好运。
据传,放鞭炮最早是在汉代兴起的,当时人们在每年农历新年的时候,用竹竿制成的鞭炮来表达欢庆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鞭炮逐渐成为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
不仅在中国,许多其他亚洲国家也有放鞭炮的传统。
例如,越南、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也都有类似的习俗,并给予其不同的寓意和象征。
三、贴春联与放鞭炮的寓意与象征贴春联和放鞭炮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贴春联的文字通常包含着祝福和吉利的寓意,如“福禄寿喜”、“年年有余”等。
这些美好的祝福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家庭和谐、幸福安康。
放鞭炮的声音较大,烟雾弥漫,象征着驱邪护神、驱赶霉运、招财进宝。
在鞭炮声中,人们相信邪魔鬼怪会被驱逐,吉祥和好运会随之而来。
此外,鞭炮还被认为能够驱散病气,保护人们的健康。
总的来说,贴春联和放鞭炮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既承载了祝福,又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两种习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和热闹气氛。
结语贴春联与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们源于古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
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
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春联很是熟悉吧,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你知道什么样的春联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春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总结春联的来历和起源篇1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贴春联,也有个门当户对问题,就是贴春联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环境。
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异议,说我顽固保守,不合民主自由潮流。
不是向来有行业春联吗?行业春联贴近行业性质特点,不仅起着广告的作用,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以特殊美的享受。
既然是行业联,就要符合自己行业的性质特点,就要体现本行业的诚实诚信,绝不能说大话、说过头话,这事关行业(企业、单位)形象,事关人们对其行业(企业、单位)的信任程度。
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春联的介绍时间:2012-6-6 9:57:36??阅读数:31 ??评论数:0??作者:???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
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
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贴春联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贴春联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贴春联的风俗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桃符。
《山海经》等古籍记载,古代中国人认为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因此在春节期间会在门户悬挂刻画有神荼、郁垒两位门神形象的桃木板,用来驱鬼避邪,祈求平安。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曾在除夕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对句,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春联的雏形。
到了宋代,随着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开始在桃符上书写诗句或吉祥话代替画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联,并逐渐演变为每年春节时更换新的对联,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这一习俗在宋代已相当普遍。
寓意与象征意义:
辟邪除晦:贴春联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驱邪避凶,保佑家宅安宁。
迎接新春:春联的内容多包含对春天的到来、万物更新、生活美满的赞美和向往,寓意着辞旧迎新、生机勃勃。
祈福纳吉:通过春联上的吉祥话语,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内家庭和睦、事业兴旺、健康长寿等各种美好愿景的追求。
文化传承:春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门前一副副精美的春联,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团结和谐的社会风尚。
对联的来历精选
对联的来历精选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联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对联的来历一对联的文体渊源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的起源时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发展高峰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春联的由来与演变
春联的由来与演变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疑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而在迎接春节的时候,春联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春联是通过用纸张刻写或印刷的对联,悬挂在门楣或墙壁上,用来表达人们对新年好运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春联的由来与演变是一个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话题,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并了解春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关于春联的起源,有不少的传说与历史记载。
其中最著名的一种说法是与“年画”有关。
据说,春联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人们在过年时用五彩斑斓的图案或文字装饰年画。
这些年画贴在门上,用来驱除邪灵,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春联。
二、传承与发展1. 古代春联在古代,春联的写法相对简单,一般只由四个字组成。
这四个字通常分为两句,两句之间需要有对仗和平衡的意象,以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同时,这些字也包含祝福、劝诫和寓意等,旨在警示人们时刻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
2. 现代春联与古代相比,现代春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更大程度的创新。
现代春联不仅可以是四个字,还可以是多个字,甚至可以是整句话。
除了传统的名人名言、吉祥词语之外,普通百姓的自创春联也逐渐流行起来。
人们不再拘泥于特定的格式,而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三、春联的演变与意义1. 文化内涵的升华春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发展的过程中,春联不再只是注重语言格式和形式,更加注重诗意与寓意。
它通过文字的搭配、气氛的营造等手法,传达出喜庆、祥和、美好的情感。
通过春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深刻内涵。
2. 家庭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的农村,春联是一项重要的年俗活动,代代相传。
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春联。
春联作为一种传统习俗,通过它,可以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强调家庭之间的凝聚力和温暖。
春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凝聚人心、传递情感的纽带。
3. 文化交流与认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春联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喜爱。
贴春联的来历_贴春联的习俗
贴春联的来历_贴春联的习俗贴春联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表达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贴春联的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贴春联的来历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
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春节贴春联的典故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春节贴门神的习俗。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非凡的本领。
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的。
钟馗是民间比较流行的门神之一。
传说唐明皇在夜里突发疾病,昏睡中梦见一个小鬼盗走了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并绕殿而跑。
春节民俗贴春联与挂灯笼的由来
春节民俗贴春联与挂灯笼的由来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年最具热闹气氛和欢庆氛围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贴春联和挂灯笼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这些传统的习俗不仅装点了节日的氛围,更寄托着人们对新年吉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贴春联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在门上贴上给定的对联,可以驱除邪恶和灾难,保佑家人平安和康宁。
春联一般由横批和对联构成,横批通常写在门头的正上方,对联则贴在门框两侧。
横批的书写通常以“福”字为主题,寓意着家庭的幸福和福气。
而对联的内容则既可以是吉祥的祝福语,也可以是诗词或典故。
贴春联的过程也是一种全家团聚的方式,人们一起动手制作并欣赏春联的祝福语。
而挂灯笼的习俗则源自汉朝初期,为了纪念武帝刘彻出生时,城内城外民众在春节夜晚挂灯笼庆贺。
据说刘彻出生那天,百姓争相挂灯,并以此为名为正月十五的夜晚定为元宵节。
而灯笼则成为了元宵节庆祝的重要象征。
最早的灯笼是用红纸、底纸和竹子制作而成,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插上蜡烛点燃。
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有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和设计。
贴春联和挂灯笼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春节和装饰家居,更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望。
贴春联喻示着吉祥如意、繁荣富贵,挂灯笼寓意着祥瑞吉祥、光明和希望。
这些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凝聚着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智慧。
春节民俗贴春联和挂灯笼的由来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习俗,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富有象征意义和祝福的民俗活动,人们积极迎接新年,期盼前景美好,祝愿亲人和社区充满幸福、快乐和平安。
虽然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从未改变。
因此,贴春联和挂灯笼的传统民俗永远不会过时,它们将继续在每一个春节季节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民俗贴春联和挂灯笼的由来其实还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但由于篇幅有限,不便在此一一列举。
春联的起源与意义
春联的起源与意义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逢春节都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本文将从春联的起源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价值。
一、春联的起源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春联最早出现在汉代,那时候的春联还是一种通衡的形式,主要是由八个大字组成,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与祝福。
而到了唐代,春联逐渐演化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形式,即横批、对联和悬挂。
二、春联的意义1. 祈福祝贺春联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祈福和祝贺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春节期间常常会挂上与吉祥寓意相符的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例如,“福”字春联代表着幸福和福气,人们常常将其挂在门上以迎接新的一年。
这种祈福祝贺的意义使得春联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元素。
2. 传承历史文化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春联中,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些古人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一种美观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春联的传递,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 喜庆瑞气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团聚和欢庆的时刻。
而春联作为春节的标志性物品之一,能够给人带来喜庆和瑞气。
春联的红纸和鲜艳的颜色,使人们在观赏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让整个春节更加热闹和欢快。
4. 美化环境春联的悬挂不仅仅是为了祈福和祝贺,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挂上春联后,家门显得更加庄重,整个院落也因此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同时,春联的文字和图案设计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美感的重要方面,不仅要注意表达的意义,还要注重其排版和字体的美观。
5. 弘扬民族文化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有着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通过春联的传递,在不经意间也传递和弘扬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春联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张窗口。
贴春联的由来有哪些
贴春联的由来有哪些贴春联的由来有哪些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人们曾用“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来评价春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贴春联的由来,欢迎来参考!贴春联,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年节民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联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桃符”即为现在春联的雏形。
春联的由来春联的由来,应从春秋时代说起,当时的春联是把字刻在门庭上的或有些刻写在石柱上,到了后期则刻在木板上,被称为《桃符》,当时选质为桃木板,长约六到八寸,宽在三寸左右,刻上吉祥的字样来庆祝喜庆和祈求吉祥幸福(因为民间流传有桃木为避邪之功效,挂在门口则可有百邪不侵的说法),所以在民间有挂上春联后就要把自家的大门打开,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不可以关门的,要一直开到天亮,无论是坏人还是鬼神都不会进入家中;在宋代春联的用质都为桃木板,此点从王安石的诗句中就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诗曰:“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因红色代表吉祥喜庆,预祝着国家和人民红红火火,此后便由桃符改为春联。
中华传统文化——春联
春联的介绍时间:2012-6-6 9:57:36 阅读数:31 评论数:0作者: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
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
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联的历史与由来
春联的由来,历史春联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
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
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
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
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
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广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
等。
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
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
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英语单词"couplet",其意有两项:一为对句,指两行尾韵相谐的诗句;一为一对,一双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9月第1但也有的辞书译为两行诗;对句;对联(《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第265页)。
有的辞书干脆译为对句;对联(《袖珍英汉辞典》,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初版,第68页)。
而《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withchinesetranslati on)》(简化汉字本)中的翻译似乎更接近一些:相连、同长度并押韵的两行诗句;对句。
(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页)我以为倒不如不要对联一个义项,因为外国语言中,尤其是西方的拼音文字中根本就没有对联这个东西。
况且,我们的对联也没有押韵这个要求。
我以为:对联当然应该译为"duilian",如同中国人名、地名,用汉语拼音。
(散漫斋主)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有这么一段话:对联是由我们语文本身的极大特点、特色而产生的,并非‘人为’地硬造而成。
这在西方语文中是没有的。
比如莎士比亚的名剧中,偶然只有运用‘排句’(couplets)的例子,那还远远不是‘对仗’。
我记得英国著名汉学家谢迪克教授(profshadic早年在我国燕京大学,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告诉我说:‘在英文来说,用排句是为了取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用多了使人有滑稽之感。
’这说明中西语文之异,文学美学观念之异,是多么巨大(因为我们有全部排句对仗的骈文体,如《文心雕龙》,乃是价值极高的文学理论名著)!(《对联•民间对联故事》XX年第10期,第16—17页)(散漫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