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塔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内塔问题

最终的规律是,2的N次方-1次,其中N表示圆片的个数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20页有一道思考题“河内塔问题

解一:/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具体教材分析

解二:教参对这道题的解法做了一些简要的说明。网上也能查到一些相关的文章,不过大都比较专业不大好懂。其实,这道题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我最早是从美国著名科普作家乔治·盖莫夫的名著《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中读到的,不仅内容引人入胜,文笔也清新流畅。在此,推荐给有兴趣的网友。

“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的圣庙里,安放着一个黄铜板,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每根针像韭菜叶那样粗细。梵天(印度教的主神勃拉玛)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放下了由大到小64个金片。这就是所谓梵塔。不论白天黑夜,都有一个值班的僧侣按照梵天不渝的法则,把这些金片在三根针上移来移去:一次只能移一片,并且要求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永远在大片的上面。当所有的64片都从梵天创造世界时所放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课本安排了经过简化的这样一道题目,是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感知一下化归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用意很好。不过我觉得,倒不如先以阅读的形式或者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的全貌有所了解,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从移动1个金片开始,去探究其中的规律。

(1)如果①号针上只有1个金片。把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只需要移1次;

(2)如果①号针上有2个金片。先把小金片移到②号针上,再把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再把小金片移到③号针上,总共需要移3次;

(3)如果①号针上有3个金片。像(2)那样(针号稍有改变),先把上面的2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

需要移3次。再把最后1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2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3次。总共需要移3+1+3=7次;

(4)如果①号针上有4个金片。先把上面的3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需要移7次。再把最后1

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3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7次,总共需要移7+1+7=15次。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由移动次数组成的数列:1,3,7,15,结合上面的实践,猜想和

探究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学生在三年级下期课本第18页的思考题中,已经对数列:4,8,16,32,()和2,5,11,23,47,()有过先找规律后填数的经验。相信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发现数列1,3,7,15的规律是:后一项总是比前一项的2倍多1。这时,老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接着把金片的数目增加下去。随着金片移动次数的急剧增大,学生的情绪一定会越来越高涨。到了适当时机,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按照梵天的法则移动64片金片,需要移动18446744073709511615次。然后,再向学生提出一个新问题:假如僧侣们每秒钟移动一次金片,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照这样干下去,需要干多少年?可以要求学生只列出算式。因为一年有60×60×24×365秒,所以需要18446744073709511615÷(60×60×24×365)年。最后,老师宣布答案:大约需要5846亿年!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一片惊呼中,极大地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然后顺便指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太阳的寿命最多还有100~150亿年,5846亿年远远大于这个数,可见印度传说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

其实“河内”就是“汉诺”的另一种音译。“

最终的规律是,2的N次方-1次,其中N表示圆片的个数

解三:需要把A、B、C(从上到下)三颗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首先让学生明白:需要先把珠子C(最大的)移到3号杆(因为大珠不能放小珠上)

为了把珠子C移到3号杆,必须把A、B两珠都移到2号杆,这一步骤需要移3次

这样,第4次时才能把珠子C移到3号杆

然后又需要3次,把A、B两珠都移到3号杆,所以是7次

解四:河内塔问题渗透的是一种化归的思想。最简单的河内塔问题是把两颗珠子按照教材上的规则进行转移,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1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2号杆。

第二步:把1号杆上的大珠子移到3号杆。

第三步:把2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3号杆。

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1号杆当作“起始站“,把2号杆当作“中间站”,把3 号杆当作“目标站”的话,就是先把小珠子从“起始站”移到“中间站”,把大珠子从“起始站”

移到“目标站”,再把小珠子从“中间站”移到“目标站”。

当珠子的数量变成3个时,可以把上面的2颗珠子看成“连体珠”,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它“整体”移到2号杆上,但因为每次只能移一个珠子,所以要先把3号杆作为“中间站”……整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最上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中间的珠子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3号杆移到2号杆(此时上面两颗珠子相当于“整体”移到2号杆。)第四步:把最下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中间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随着珠子的数量增加,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复杂,但从原理上讲,都可以转化成两颗珠子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最大那颗珠子以上的其他珠子看成“一颗”“连体小珠子”,这颗“连体小珠子”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大珠子和新的“连体小珠子”组成的……这样一直下去,最后就可以化归为两颗珠子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1、2、3号杆作为“起始站”“中间站”“目标站”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解五:学点递推的方法

有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从1,2,3三个数字中可重复的选择一些数字排成一个10位数,不允许这个10位数中有连续的两个1,比如2113331111是不允许的,而1213333333是允许的,因为前者有两个连续的1(事实上还超过了连续两个)问这样的10位数一共有多少个。

用递推的方法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即解决按题目中的要求排出的n位数有多少个的问题。

事实上,n位数与n-1位数关系密切,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n位数都是在一个n-1位数的末尾添上一个数字构成的。找出这种关系对递推来说是关键的。我们来考虑所有的n位符合要求的数,为了讨论方便,把这样的数分为两类,一类是末位是1的,另一类是末位不是1(即是2或3)的。前者的个数记作An,后者记作Bn,所有的n位符合要求的数记作Cn,显然Cn=An+Bn。通过列举,不难得到C1=3,C2=8,而末位是1的n位数就是在末位不是1的n-1位数的末尾添一个1得到的(因为不能有两个连续的1,因结,对末位是1的n-1位数,不能在其末尾添1),所以,末位是1的n位数个数就和末尾不是1的n-1位数的个数相等,即An=B(n-1),而末尾不是1的n位数就是在任何一个n-1位数的末尾添加一个2或一个3而得到的。因此,Bn=2*C(n-1),于是,

Cn=An+Bn=B(n-1)+2*C(n-1)=2*C(n-2)+2*C(n-1)

于是C3=2*C1+2*C2=2*3+2*8=21

C4=2*C2+2*C3=2*8+2*21=58,依此类推,C10不难求得。

一个更简单的练习:有10级台阶,小明可以每次跨一级,也可以每次跨两级,小明上到第10级台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法?

解六:数学书上120页有个河内塔的问题,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我进行了一点研究和试验。通过研究,我发现了一点规律:如果粒数是单数,首先要把1号珠移到C杆上,

2号珠移到B杆上;如果粒数是双数,前二步必须把1号珠移到B杆上,2号珠移到

C杆上。而且,算出3个珠子需要移动了多少下,再用其乘以2加1就等于4个珠子

移动的次数;以此类推,如果知道N个珠子移动的次数为T,那么珠子数目为N+1个

时,移动的次数就是2T+1;珠子数目为N+2个时,移动的次数就是2X(2T+1)+1……

我的试验内容如下(说明:“1C”表示把1号珠子移动到C杆上):

珠子数移动次数步骤

1个 1 1C

2个 3 1B→2C→1C

3个7 1C→2B→1B→3C→1A→2C→1C

4个15 1B→2C→1C→3B→1A→2B→1B→4C→1C→2A→1A→3C→1B

→2C→1C

5个31 1C→2B→1B→3C→1A→2C→1C→4B→1B→2A→1A→3B→1C→

2B

→1B→5C→1A→2C→1C→3A→1B→2A→1A→4C→1C→2B→

1B→3C→1A→2C→1C

一些关于河内塔问题的小故事:

古印度恒河附近的贝那勒斯城(瓦腊纳西)里有一个印度教大寺庙。庙里有一座由三根高约50厘米的钻石针支撑着的大圆塔。其中的一根钻石针上放蛰64个从上到下、从小到大的黄金圆盘。有一天神召集所有的僧侣说道:“现在你们将所有的黄金圆盘从第一根钻石针移至其他钻石针上去,每次只能搬动一个,而且必须把小黄金圆盘放在大的上面。但你们如果偷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