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地籍数据编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简单房屋……等等。如某一碎部点的编码为
20101503,其各位数字的含义依次为:

首位数字2表示地形要素分类;

第二、三位数字01表示地形要素次分类;

第四、五、六位数字015表示类序号;

第七、八位数字03表示特征点序号。即第十五幢
一般房屋第三点。
——用全要素编码方式可以不按地物测点的顺序施测, 只要测点的编码输入正确,就能保证地物表达正确。 优点是各测点编码具有唯一性,且表达了测点间的连 接关系,计算机易于识别预处理。
名称如表11-2所示。表中:要素代码项
——首位数字是大类码,用1~4表示;
——第二位数字为小类码,由1~3表示;
——第三位数字为一级类码,由1~8表示;
——第四位数字为扩充码,一般为0。

该分类体系可大大减少地籍要素的种类,简化对
地形地物的表达,方便土地管理部门的地籍信息化建
设和管理。国土资法[2001] 245 号文件指出:各地 今后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应严格执行此《标 准》,已建成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应逐步按照此标准 进行改造。

如:在数字地形测量中,参考《地形图图式》将
地形要素分为九大类:1代表测量控制点;2代表居
民地;3代表独立地物;4代表道路;5代表管线和
垣栅;6代表水系;7代表境界;8代表地貌;9代
表植被。然后再在每一类中进行次分类,这样图式上
任何一个地形要素都可用3位数代码表示。

如:106代表图根点;201代表一般房屋;202代
——可延性是指分类体系的建立应满足事物的不断发 展和变化需要,在分类体系中为新出现的分类对象预 留足够的空间。避免分类体系由于新的成员无法加如 而推倒重来。
——兼容性是指分类上与有关标准的协调一致。
——综合实用性是指分类要从系统工程整体出发,把 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化。
有一个赋予的代码。

2)可扩充性 代码结构必须能适应同类编码对
象不断增加的需要。换言之,必须为新加入的编码对
象留有足够的备用码。

1)简单性 在不影响代码系统的容量和可扩充
性的情况下,代码位数尽可能的减少;

2)规范性 规范化的代码可以提高代码的可靠
性。规范性要求采用固定长度对地籍信息(数据)进
行编码;
——地籍信息:是指反映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空 间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地籍要素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信息。
——地籍信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空间位置信息,从 计算机的角度称为空间位置数据或图形数据;第二类 是与地理位置有关,反映土地及其附着物其他特征的 信息,称为地籍属性信息或地籍属性数据,也称文字 数据、非图形数据。
编码系统的全面和完整性,

这几项原则中有些原则之间是冲突的,例如可扩
充性和简短性,因此设计编码时对编码原则必须全面
遵守,综合考虑,以求代码设计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数字地籍测量中数据编码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 地物要素编码(或称特征码、属性码、代码)、连接 信息码(或称连接点号、连接序号、连接线型)和面 状地物填充码。测图系统中的数据编码一般有6 至11 位,有的为全数字形式,有的为数字、字符混合形式。
——地籍数据编码有外业码和机器内部码之分。

编码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外业数据采集的难易、
效率和质量,而且对后续地籍资料的交换、管理、使
用、共享和建立地藉信息数据库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外业地籍数据编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唯一性 尽管编码对象有不同的名称,或有
不同的描述,但代码结构必须保证每一个编码对象仅

3)适应性 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是指代码应便于
修改,以适应分类编码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及相互关系,
可能出现变化;

4)稳定性 代码不宜频繁变动,否则将造成人
力,物力的浪费,因此编码时,代码应考虑到其最小
变化的可能性,尽可能保持代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完整性 代码的编制应该在广泛调研意见的
基础上进行尽量使其涵盖整个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力求
——测点的连接信息通常是由连接点号和连接线型表 示的。有的测图系统把连接信息也作为属性编码的一 部分。

由上述可见,对点位的测定和对测点的确切而简
明的数据表达与标识是地籍测量数字化的关键。

二、地籍要素分类与代码

地籍信息的特点说明;为了有效地组织、管理和
利用地籍信息数据,首先就要对地籍信息数据所表达
——地籍信息或数据是地籍调查工作所要采集的能够 定位、定量、定时、定性地表达和描述地籍信息的数
字、文字、图像等原始基础数据,以及经过对原始数 据计算、处理和加工后得到数字、符号、图形等数据。
——地籍信息和数据有以下一些特点:

1.信息量大,内容多,涉及面广,图形和数据
一一对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分类采用的基本方法
——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它是将初始的分类对 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 若干个层级类目;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 类体系在这个分类体系中;同位类的类目之间存在着 隶属关系。
——面分类法是将所选定的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 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分成彼此独立的若 干个类目,使用时,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 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类目。
——数字地籍测图要求对各类地籍要素特征点的描述 必须具备下述三类信息:

1.测点的点号及其对应的三维坐标,即表达测
点的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数据;

2.测点的属性信息,即反映地籍要素的类属与
特性的信息数据。数据处理时,计算机必须知道该点
是哪类地籍要素或地物、地貌的特征点;

3.测点的连接关系信息。据此计算机可将相关
础上的,结合土地管理对土地信息的分类而建立的基
于各类要素属性的分类体系。

2)基于几何特征的地籍要素分类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国土资源部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广泛征求各界
意见的基础上,于2001年8月在其颁布的《城镇地籍
数据库标准(试行)》(简称《标准》)中推出了基 于几何特征的地籍要素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以《土 地登记规则》、《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为依据,根据地籍、 地物、地形要素的几何特征进行分类,将城镇地籍要 素分为4大类,9个小类,32个一级类,其代码及要素
——全要素编码方案的缺点是外业输入编码过于复杂, 层次多、位数多,难于记忆;当编码输入错误时,在 计算机处理过程中不便于人工干预;另外如同一地物 不按顺序观测,则编码相当困难
——全要素方案不适于作为野外操作码。
(二)块结构编码方案

块结构编码将整个编码分成四块,分为:点号、
要素代码、连接点、连接线型,分别输入。如在数字
的点自动连成一个整体。

通常把上述三类信息中的第一项空间位置数据称
为定位信息;第二属性信息和第三项连接信息称为绘
图信息。
——测点点号在测图系统中是唯一的,即每个点号都
仅唯一地对应一组(X,Y,Z(H))三维坐标数
据。根据点号可以自动提取点位坐标。
——测点的属性信息是用属性代码表示的。在数字测 图系统中,对各类地籍要素均赋予了相应的属性代码, 并与系统图式符号库中相应的图式符号一一对应。
第二节 地籍测图数据编码
一、地籍要素、地籍信息与测点 描述信息
二、地籍要素分类与代码 三、数字地籍测图数据编码概念

第二节 地籍测图数据编码


一、地籍要素、地籍信息与测点描述信息
——地籍是记载土地状况的簿册和图件,是土地的 “户口”。
——地籍要素是这些地籍簿册和地籍图件所要表达和 描述的事实和存在。
——野外数据采集编码的总形式为:地籍码 + 信息 码。其中:
——地籍码就是地籍要素的属性代码;
—— 信息码用来表示某一地籍(地物)要素测点与 测点间的连接关系。由于数据采集方式不同,其信息 码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用何种信息码形式,均 应遵循有利于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尽量减少中间文件的 原则。
图图式》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为依据,并参照大
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体系(GB14804-93),将地籍
信息分为9个大类52个小类。其分类如教材表11-1所
示。表中:
——代码的首位为大类码,用1~9表示;
——第二位为小类码,也用1~9表示。

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籍要素分类体系。该地
籍要素分类体系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体系基

3.地籍要素分类体系
——目前对地籍要素有两种分类体系:一种是根据地
籍要素的客观属性进行分类;另一种是根据地籍要素
的几何特征进行分类。两种方法均采用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的优点在于既能够保证层次分明,也能 清楚地反映各类目之间逻辑关系,便于计算机处理。

1)基于属性的地籍要素分类与代码

该分类体系以现行的《地籍测量规范》、《地籍
地形测图中,“要素代码”就是地形代码,与全要素
编码方案类似,是参考《地形图图式》进行分类的,
此方案用三位整数将地形要素分类编码。如:100 代
表测量控制点类;104 代表导线点;200 代表居民地

三、数字地籍测图数据编码概念
——数字地籍测图数据编码就是采用规定的代码来表 示各类要素的属性及其特征点的连接关系,从而简化 和方便对所采集的地籍信息的各种数据处理。
——在数字地籍测量中,数据编码是有效地组织数据 和管理数据的手段,它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 库管理及成果输出的全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地籍测图数据编码从结构和输入方法上区分, 主要有全要素编码、块结构编码、简编码和二维编 码。

(一)全要素编码方案
——全要素编码适用于让计算机自动处理外业采集的
数据。其基本思想是:对每个测点都要进行详细说明,
即每个编码能唯一地、确切地标识该测点。全要素编
码通常由若干个十进制数组成,有的还带有“”符号,
——为了使计算机能自动识别、检索、连接、分类, 并自动调用图式符号,进而自动生成数字地籍测量成 果和建立地籍信息数据库,数字测图系统必须有一套 完整的数据编码体系,以数据编码的形式来反映地籍 (地物)的属性名称和测点的连接关系。
——数字地籍测图数据编码通常由地籍要素分类代码 和连接信息码两部分构成,用有一定规则的、计算机 可识别的符号串来表示。数据编码是一种人为的约定, 是联系内业与外业的纽带,在外业,用编码来表示测 点的属性和连接关系,在内业,测图系统通过解译编 码来识别测点,决定该测点采用哪种图式符号绘制, 与哪个测点相连接。

2.信息变化快,为了保持地籍信息的现势性,
必须不断进行更新;

3.土地一旦登记,其地籍信息便具有法律效力,
故必须保持地籍信息的准确性;

4.地籍信息服务面广,政府部门和个人都是它
的服务对象,因此查询应十分方便。
——地籍测图的基本工作是测定各类地籍要素特征点 的平面位置坐标。通过点与点的连接来确定和描述线 状地籍要素的形态、走向和地理位置,如行政区界线、 街道、河流等;通过线与线的连接来确定和描述面状 地籍要素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如地块、宗地、 街坊、宗地内的楼房及行政区划的一个单位等。
每一位数字都按层次赋予特定的含义。
——全要素编码的结构为:地籍要素(地物)代码+地 籍(地物)顺序码(测区内同类地物的序号)+特征 点顺序码(同一地籍(地物)中测点连接序号)。
——全要素编码方案一般地籍(地物)代码由3位数 构成,地籍(地物)顺序码由2到3位数构成,特征 点顺序码由2位数构成。
和描述的地籍要素进行科学地分类并赋予相应的属性
代码。

1.分类的基本原则

在地籍信息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中,将地籍要
素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为取得最佳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地籍要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须
建立统一合理的分类体系,而这样一个分类体系通常
要做到系统、可延性、兼容及综合实用。
——系统性是指将选定的分类对象的属性和特征按一 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形成一个合理的分类体系。
——地籍要素主要包括:1)反映隶属关系的行政名 称、地理名称和宗地名称;2)反映空间位置和权属 界限的各级行政界线、宗地的界址点和界址线;3) 反应土地用途和利用现状的独立地物、线状地物和面 壮地物;4)反映数量关系的宗地占有面积和土地利 用面积;5)反映土地自然质量和经济价值的土地等 级;以及反映地物特征的某些说明和注记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