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合集下载

纽约曼哈顿街区

纽约曼哈顿街区

曼哈顿:密集的摩天大楼为何不拥挤?大象公会收藏(1) | 阅读(42666)长安街这样的超宽马路被许多人认为是只适合乘车检阅市容、但反人性的设计——行人不但很难走到马路对面,而且整条街上没有一处可供停留、驻足、休息的地方。

但中国城市新建街道全都在向长安街看齐。

中国的摩天楼也具备同样特色,它适合远观,作为城市名片。

对路过的行人没有任何友好。

如果把中国的摩天大楼像纽约曼哈顿那样密集地摆在一起,或许会是这样的情形:狭窄的街道会变成令人绝望的、看不到丝毫阳光的停车场,至于行人,要么在车缝中挤进挤出,或者干脆只能全都在地下行走——曼哈顿的行人密度比中国大都市高得多。

但是,曼哈顿街道却经常能有阳光照射——退台式高层建筑保证了阳光的照射路径,街道对行人也非常友好,摩天大楼纷纷将宝贵的底层镂空,作为行人行走、休憩的公共空间,狭窄的街道事实上被拓宽了。

纽约的这一特征,甚至能从航空照片中一眼辨认出来——曼哈顿城区林立的高楼大都是竹笋般的退台式高楼。

纽约市俯瞰图,曼哈顿城区的所在位置颇为显眼是什么原因,让阳光从高楼的狭缝中打在纽约的街道上,让开发商奢侈的放弃建筑底层,“好心”考虑行人需求?很难一句话讲清楚原因。

纽约政府、开发商、建筑设计师多者互动,历经一个世纪,才完成了这样友善、克制、温柔的建筑风格。

遮天蔽日的曼哈顿20世纪初,纽约市迅猛发展,地产商纷纷投资曼哈顿,诸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火热的地段自然价格不菲,地产商出于经济考虑,对建筑师提出了在当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建造高度更高,面积最大的摩天大楼。

审美角度来说,这是一场灾难——曼哈顿城市用地被臃肿、庞大的建筑体块占满,狭窄的街道空间终年不见阳光,阴暗、逼仄,空气非常浑浊,城市环境日渐恶化。

1907年的曼哈顿街头著名的丑陋项目恒生大楼(Equitable Building,1912-1915),就是当时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其容积率惊人,体量巨大,不仅阻挡了周边地块建筑的采光和通风,1.3万人的容量对交通、服务都带来不小的压力。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首先是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桥”。

哥本哈根是一个以自行车文化而闻名的城市,为了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市政府设计并建造了一座跨越海湾的自行车桥。

这座自行车桥不仅是桥梁,也是城市的地标。

它设计得色彩鲜艳、曲线流畅,给人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桥上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并配备了台阶和电梯,方便行人和残障人士使用。

这个设计案例很好地体现了城市对自行车出行的重视,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美观、便利的公共空间。

第二个案例是纽约的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位于纽约市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广场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和休闲。

时代广场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流量的大和安全问题,采取了平面开放的设计理念。

广场上没有任何的障碍物,游客和市民可以自由地行走和聚集。

广场周边还设有餐厅、咖啡厅等商业设施,提供了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时代广场的成功设计不仅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也成为纽约市的地标之一第三个案例是中国的城市公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公园规划和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城市公园不仅提供了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也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公园的设计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可持续性和功能多样性。

公园的设计采用了大面积的绿地、湖泊和花坛,植被丰富,给人一种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公园内还设有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满足了市民不同需求的公共空间。

总结来说,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考虑到了公众的需求,是否提供了一个开放、舒适、安全的环境。

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并结合城市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设计。

同时,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为公众提供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

模式2:老住区(街区)模式
代表案例:成都玉林小区
1-4栋楼组成微社区,增设门禁系统。在路网放开后,社区的安 全性并未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随着社区变小,看门的大爷几 乎认识所有住户,生人的闯入会极大的提高警惕性)。
玉林社区在开放的过程中是居民自下 而上的推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关 于产权纠纷、社区安全性、城市交通 干道干扰、停车位等诸多问题会妥善 的解决。
代表案例:成都锦江区内某大型生活片区
成都锦江区内某大型生活片区,符合“小街区”规制建设要求,内部单元尺度基本控制在200 米×200米左右。
模式5:“小街区”规制——全部小街坊来做的片区
代表案例:成都金牛区茶店子片区某地块
成都金牛区街景图
模式6:增加公共通道
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
其中汇翠园小区用地尺度300-400*300-400米, 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街坊内开辟的公共化道路。 中间因道路公共化后被分为2个区。
开放街区的多样性
模式1:大住区模式——跨地块街区
代表案例:武汉万科城市花园
开发商在规划之初,考虑了住区道 路规划与城市的关系,在保留该地 块内原有城市支路的前提下,增加 了生活性支路的数量,使整个住区 融入到合理的城市路网中。
紫色圆点——设有门禁;红线——保留该地块内原 有城市支路(开放通道)
模式1:大住区模式——跨地块街区
1-4栋楼组成微社区入口实景图
玉林社区内部街景图
局部窄路,也能满足单向车行驶及道 路停放要求。
代表案例:成都奎星楼街
为了提高社区的安全性,1-4栋楼组成一个小社区,这种微 社区的思路和传统庭院的做法是相似的。
成都奎星楼:1-4 栋楼组成微社区入口实景图
成都奎星楼:地下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公共空间设计是指对城市中的公共场所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公共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首先,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

中央公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公园之一,它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占地面积约为843英亩。

中央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拥有大片的绿地、湖泊、步道等多样化的景观。

公园内还设有儿童游乐设施、音乐喷泉、露天剧场等多种娱乐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和休息。

中央公园的成功设计不仅提升了纽约市的城市形象,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其次,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也是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泰特现代美术馆是一座专门展示现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它位于泰晤士河畔的铁桥附近,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发电厂。

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改造和更新,将这座老旧的工业建筑变成了一个现代艺术的殿堂。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设计融合了工业风格和现代艺术的元素,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美术馆内部的展览空间也被设计得开阔明亮,艺术品得以得到充分展示。

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

滨海湾花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艺术装置和娱乐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设计师将原本单调的海滨地带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绿洲。

花园内的“超级树”是其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这些高大的人工树形状各异,上面种植着各种植物,不仅美观,还起到了遮阳和雨水收集的作用。

此外,花园还设有游乐设施、露天剧场、美食广场等多种娱乐和休闲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和放松。

综上所述,这几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充分展现了设计师们对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通过巧妙的设计和规划,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

关于SOHO的一些研究

关于SOHO的一些研究

简约、现代、人性化的规划设计,空间的综合利用
写字楼高端客户;公寓SOHO客户;街区商业
中高档定位,聚集大量的各层次的消费人群,一方面是抓住了社区自身业主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系列提升商业氛围的措施,使小街铺的关系更紧密,从而产生放 大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消费者。
建外SOHO经验借鉴
城市中心区高密社区商业实现
SOHO理念
SOHO强调商业、居住、办公功能的融合,运用综合的业态创造全新的生活理念
娱乐 艺术 健身
SOHO一族 休闲 居住 办公 购物
保健
餐饮
餐饮
SOHO一族的生活,每天都由自己来安排,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工作,全凭自己的意愿
SOHO案例分析—— 美国SOHO
纽约SOHO( South of Houston Street )位于纽约曼哈顿岛的西南端。纽约SOHO是一个
建外SOHO——一个有住宅、有店铺、有办公、有花园的混合型都市社区
项目区位
北京CBD核心,具有浓 厚的商业氛围和高尚的人 文环境
项目资源
通惠河
项目定位
最疯狂热闹的商业中心 最活跃丰富的文化亮点 最前卫时尚的生活橱窗 居住、工作、找乐
项目规模、功能比例:
功能 物业类型 规模 总规模 办公 写字楼 2栋写字楼 4栋SOHO办公 居住/办公 公寓 14栋SOHO公寓 4栋SOHO别墅 商业 商铺 长1300米 约9万平 公共空间 绿化 3万平米绿地
SOHO案例分析—— 北京建外SOHO
[关键字]:

都市综合体
街坊式商业
[简介]:
地理位置:项目位于国贸桥西南角,东三环和长安街交叉的金十字,CBD核心区。 项目性质:项目总规模70万平米,以公寓为主,包括18栋商务公寓、2栋写字楼、4栋 SOHO别墅、l6条小街、300个店铺等多种建筑形式,是集办公、商业、居 住为一体的、典型的开放式混合型都市综合社区。

公共空间设计优秀案例

公共空间设计优秀案例

公共空间设计优秀案例公共空间设计是指对城市、社区、街道等公共领域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能够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体验,促进社会交流和活动。

下面将介绍几个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首先,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超级基地”(Superkilen)项目是一个融合了公园、休闲区和体育设施的多功能公共空间。

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是融合多元文化,通过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件和元素,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装饰和设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情和氛围。

这个设计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休闲场所。

其次,荷兰鹿特丹的“马卡拉”(Markthal)是一个集市、餐厅和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这个设计独特的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购物。

马卡拉的内部采用了壮丽的壁画装饰,而建筑本身则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拱形结构,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这个设计将购物、餐饮和居住结合在一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便利、舒适的生活空间。

最后,日本东京的“银座中央通”(Ginza Central Street)是一个著名的购物和商业街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这条街道宽阔整洁,两侧是高档的商铺和餐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消费和休闲。

这个设计将商业和休闲结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购物环境。

总的来说,这些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都充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和城市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手法,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打造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

这些案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灵感,也启示我们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公共空间设计,为城市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曼哈顿效应

曼哈顿效应

曼哈顿效应曼哈顿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反映出城市如何影响其周边环境。

曼哈顿效应是一种城市如何塑造出其特有的环境,从而对附近地区有着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概念。

它可以涉及到空气污染、景观质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曼哈顿效应最初是社会学家哈里里斯曼在1970年发表的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当城市的建设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越来越多的改变时,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城市环境的外观和特征;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行为也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曼哈顿效应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空间效应、社会经济效应和环境社会效应。

空间效应表现为在城市内部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外观和特征。

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城市的大量拆迁,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效应表现为城市建设行为影响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环境。

例如,城市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可以导致周边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剧。

最后,曼哈顿效应对环境社会也有影响,因为城市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大量原有的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

曼哈顿效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表明城市的建设行为对周边的环境不仅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潜在的消极影响。

这就需要城市的建设行为和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例如,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避免污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应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城市拆迁和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保护城市周边地区的整体环境。

总之,曼哈顿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城市的建设行为对其周边环境的影响。

据了解,许多城市都处于曼哈顿效应的范围之内,因此,更加重视城市建设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充分理解城市建设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双重影响,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开放式街区案例

开放式街区案例

开放式街区案例
开放式街区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旨在打造一个开放、互动的社区空间。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开放式街区案例:
1. 伦敦金丝雀码头:这个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码头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集购物、娱乐、住宅和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社区。

开放式的街道和广场使得人们可以随意进出,并且有许多公共艺术品和场景吸引着游客和居民。

2. 中国成都IFS:这个高端购物中心不仅是一座商业建筑,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社区。

它的设计引入了街道、广场、花园和休息区等公共空间,让人们可以在购物的同时放松身心,享受城市生活。

3.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这个曾经是一条废弃的铁路线路,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长达2.3公里的公园,沿途还有咖啡馆、艺术装置和夜景灯光等设施。

这个开放式街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居民,成为了纽约市的一大地标。

这些开放式街区案例都展示了城市规划的新思路,不仅考虑到商业利益,同时也注重公共空间和社区互动,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场所。

- 1 -。

曼哈顿简介

曼哈顿简介
哈德逊滨河公园
过去这里是纽约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当年泰坦尼克号的终点应该是这里,只是人们聚集在码头迎接的只有那些幸存者了。现在 这里的码头改为休闲健身场所,有高尔夫练习场、网球场及孩子们的体操房、舞蹈房之类的。
Battery Park City
Central Park
Hudson Riverside Park
曼哈顿区内路网 下城为老城,道路网较不规则,中城与上城为方格网路网。同时地铁系统极为发达。
曼哈顿区内路网
地铁线路图
曼哈顿介绍——交通
Manhattan—— transportation
曼哈顿道路命名规则:大致 街为由南向北(St),序号依次递增。大道为由东向西(Ave),序号依次递增。
Fifth Ave
Fifth Ave 由南至北有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古根海姆博物馆。
上城
uptown
59th St 中城
midtown
14th St
下城
downtown
1907年第五大街协会成立,第五大道上 的商人和房地产所有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大约募 集了180万美元来修建商业区的配套设施,还 雇佣了大量保安来维护治安,相当于城市警察 数量的5倍。从那以后,不断有豪华大气的名 牌商店在第五大道上开业,第五大道也就成为 了时尚高端的代名词。
纽约县
曼哈顿区
布朗克斯县 布朗克斯区
国王县
布鲁克林区
皇后县
皇后区
里士满县
塔斯滕岛
纽约州
纽约市
纽约市 有 5个区 纽约市有五个区 Manhattan The Bronx Brooklyn Queens Staten Island
曼哈顿区
曼哈顿介绍——地理

帕雷公园

帕雷公园

口袋公园—特点
(1)面积微小、不规则:口袋公园被称之为称口袋公园,其中与其面积微小有关,一般一个口袋公园可能就 是1-3个宅基地的大小。往往空间过大容易导致亲切感和安全感的丧失,从而使人感到危险和紧张。口袋 公园的空间尺度小,通常是充满人情味的绿色小空间。 (2)可及性强、便利:口袋公园一般与主干道或是广场建筑相邻,为方便游人到达,很少会设置在一些隐 秘位置;它的便利为人们提供了游憩与交往的空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工作,因而能够使人们觉得亲切 舒适,具有安全感。由于口袋公园占地面积小,所以能够快速到达,使用方便,同时节约土地和资源, 能够为更多的市民提供便利。 (3)放置随意、应用广泛:口袋公园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它们通常是由一块空地或被遗忘的闲置空间发 展起来的。许多口袋公园是私人实体、社区组团、或基金会利用这些空间建成公园,为当地的邻里使用。 口袋公园不需要什么特定的地方,它是调节区域功能的工具,它可以被放置在任何的地方,口袋公园可 以利用城市中的零星地块建设,见缝插针的应用到居住区、商业环境及公共建筑中,正因为它的放置随 意,应用范围广,服务面积大、受益人数多。 (4)使用频率高:在所有的城市开放空间和城市绿地系统中,口袋公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人们每天都可 以使用它,以致可以成为一种习惯。当然在人们在其中逗留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短暂 的停留、游玩和休息。
公园整体地形要比大街高出一个层次, 这样使得公园的内部空间与大街区分开 来,人们可通过入口处四级台阶和两侧 的无障碍坡道进入园内。
Paley park
公园主体区域是树阵广场,每棵皂荚树 间距3.7米,能提供足够宽敞的空间给 游人活动,公园左右两面墙覆盖着藤本 植物,还有五颜六色的花朵,赏心悦目。
Paley park

超级城市综合体分析-美国纽约曼哈顿hudson yards

超级城市综合体分析-美国纽约曼哈顿hudson yards

Hudson Yards计划建设完成96.6万㎡的新办公面积,预计将超过全美众多重要城市(如康乃迪克州斯坦福德市区或 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办公面积总量。 时代华纳、Coach、富国银行、欧莱雅、知名软件公司SAP等租户均已入驻,租户以传媒、金融、法律服务等高价值 行业客户为主。
大楼由两大建筑和设计界最知名的事务所Diller Scofidio和Renfro强强联手,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创
新重点放在了可持续性和环保。
15 Hudson Yards提供五个住宅选项,从面向高线的单卧室布局到全景城市景观的复式顶层公寓,高 耸的天花板和超过5000平方英尺的居住空间。
35 Hudson Yards
戏室。
10 Hudson Yards
52层高的摩天大楼与高线公园的对话
10 Hudson Yards 建成后将高达52层、273米、总面 积近16万平方米。高层与高架线路直接连接,并在高 架公园上搭桥,创造出一条贯穿该结构的60英尺大型 公共通道。 该建筑提供落地窗以及无柱内饰,以Hudson Yards10 号楼为代表的一期项目竣工后,租客品牌就维持在了高 位。时代华纳、Coach、富国银行、欧莱雅、知名软件 公司SAP等租户均已入驻,租户以传媒、金融、法律服
高级酒店公寓
SOM为哈德逊城市广场35号提供了建筑设计与 结构工程服务,这座综合功能大厦也是该开发 项目中最高的住宅楼。
55 Hudson Yards
致敬纽约标志性建筑
由a. eugene kohn of KPF设计,55hudson yards是一个13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楼,位于哈 德森公园的西南角。该建筑将站立在780英尺 高(238米),其入口位于7号地铁站对面。塔 楼十楼设有俯瞰着公园的户外露台。 55 hudson yards的立面设计,是对一批纽约 标志性建筑的致敬,其中包括复兴的高线区、 SoHo区大楼的人造铸铁立面以及早期现代主义。

曼哈顿+华盛顿城市规划特色及思考

曼哈顿+华盛顿城市规划特色及思考

一、纽约城市规划特色与思考(一)纽约印象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国际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其主要的商业、金融、政治等功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

曼哈顿地区包括曼哈顿岛、伊斯特河(即东河)中的一些小岛及马希尔的部分地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

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等都集中在曼哈顿岛。

曼哈顿高楼林立,5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就有600多幢,成为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尔街了,美国许多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以及律师事务所均云集于此。

(二)纽约的规划特色1、有序的城市交通纽约市是美国城市中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中又以曼哈顿地区为最。

曼哈顿地区虽然高楼林立,开发强度很大,人口密度很高,但是城市交通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忙乱和拥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

纽约的公交舒适、准时、方便、快捷。

首先公交车质量较高,也非常干净;其次,公交站点分布密集,一般纵向公交每隔2-3 个街区设一个站点,横向的公交每条街都有一站,便于市民就近上车;第三,在市中心地区专门辟有“公交专用道”,供公交线使用,其他车辆不得在这条道上行驶,保障了公交的快捷和准点;此外,纽约市政府还充分利用征油税、过桥过路费以及在一定路段除公交车以外的车辆不许“左拐弯”或“右拐弯”等等政策导向来鼓励市民多乘公交、少开私家车。

行色匆匆、川流不息的行人也是纽约街头的一大特色,在纽约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行人享有很多优先权。

首先,大部分街道交叉口人行横道都有专用指示灯,绿灯的时间可以确保行人轻松通过;其次,纽约禁止红灯方向的车辆右转弯,保证绿灯方向的行人可以安全的走过马路;同时,纽约还规定沿街的商户、住户或者单位对其门前的人行道具有保洁和维护的责任,以保证行人安全。

正因为行人具有种种便利和优先的权利,纽约许多上班族都选择步行。

2、巨大的中央公园在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中央,有一片宽敞的绿色空间,这就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

优秀的公共空间案例

优秀的公共空间案例

优秀的公共空间案例
优秀的公共空间案例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可以是公园、广场、街道、购物中心或社区中心等。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公共空间案例: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这个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的公园是一个融合了自然景观、文化活动和艺术品的公共空间。

它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由12个钢制花瓣构成的超级树,这些树上种植了各种植物,同时还提供了人行天桥、露天剧场和展览馆等设施。

2. 纽约中央公园:这个位于纽约市中心的公园是全美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全球最著名的公共空间之一。

它占地843英亩,包括草坪、湖泊、花园、雕塑和运动场馆等设施,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游览和休闲。

3. 伦敦海德公园:这个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公园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和本地居民喜爱的公共空间。

它拥有广阔的草坪、湖泊、花园、咖啡馆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设施,同时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音乐演出。

4. 广州珠江新城:这个位于中国广州市的地区是一个新兴的商业中心和公共空间。

它拥有现代化的建筑、商场、酒店和公园等设施,同时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务人士前来参观和交流。

5. 悉尼歌剧院:这个位于悉尼海港的建筑是全球最著名的艺术表演场所之一,也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帆船,外观优美,内部设有多个表演厅和艺术展览空间,每年吸引
数百万游客前来欣赏各种艺术表演。

公共艺术作品案例赏析

公共艺术作品案例赏析

案例1. 城市街区非盈利组织+公共艺术计划“曼哈顿市中心的Garment District,每六个礼拜都焕然一新”《环》(LOOP)是六个9英尺高的沉浸式艺术装置,今年初现身曼哈顿的百老汇大道。

这六个圆筒状的复古未来主义装置由来自纽约服装街区协会(Garment District Alliance)的艺术家们创作而成。

坐在这个圆筒上,就像仓鼠奔跑在巨型轮子上一样,体验者通过推动装置内的杠杆播放西洋镜式的音乐电影,特别适合亲子或好友们共同体验。

这件作品在该街区展出六个礼拜,它属于Garment District Art on Plaza计划的一部分,组织方联合入驻该地区的各个企业和商业群体,通过在街道广场上呈现公共艺术作品的方式,提升该街区的文化氛围与经济活力。

服装街区(Garment District)得名于在此地安家落户的众多时装品牌的设计工作室和展示空间,因此该街区有着浓厚的艺术和时尚氛围。

除了Art on Plaza 计划外,服装街区协会还特别划定了公共艺术空间(Space for Public Art),每隔六周就会展出新的公共艺术作品。

案例2. 双年展与城市规划组织+公共艺术计划“利物浦双年展与BID Company发起首个公共艺术五年计划”利物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它也被公认为是英格兰除伦敦外的文化之都,并承办英国当代艺术双年展。

来自利物浦的BID Company 是一个专门运营和管理利物浦市内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 (BID)的非营利组织,它代表和维护BID内各个商业形态的共同利益,致力于通过提供附加服务(additional service)为提升该地区的商业效益和社区服务。

利物浦BID Company与双年展于2018年初联合发起了首个“公共艺术五年计划“,双方将共同在这块广达85英亩的空间内以委任作品的方式呈现公共艺术,作品形式将包含雕塑、装置、城市家具(带有功能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灯光音乐装置等,并呼应利物浦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怎么改才对?让全球五个鲜活的街区复兴案例告诉你

历史文化街区怎么改才对?让全球五个鲜活的街区复兴案例告诉你

历史文化街区怎么改才对?让全球五个鲜活的街区复兴案例告诉你当我们进入一座陌生城市探索,最先想到的就是去看看这个城市最繁忙的街道,领略其展现出的街头和社群文化生活,那是城市最接地气的地标。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承载城市特色的老街道却在静悄悄的消失。

街区是体现城市风情面貌、文化底蕴、景观特色的重要城市单元,对街道空间的提质升级无疑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近些年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日趋重视,对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及文化基因的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开发模式也日趋成熟,但仍存在着特色不足,业态单一等问题。

以生态、艺术和文创为特色的街区改造案例,希望他们的街区改造经验对我们有所帮助。

1生态街区,与城市共呼吸浓密的绿地、宽阔的视野、闲步的人群,构成了城市中难得的吸氧之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态街区在各地新生,它们曾经或是工业污染的重症地、又或是偏郊落后的贫困区,但通过规划师的设计和居住结构的变化,打破了城乡的壁垒,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法国Clichy Batignolles Clichy Batignolles(克里希街区)位于巴黎市西北17区。

这里曾是火车站及相关附属用地,随着工业的衰退逐渐成为环境恶化和经济落后的地区。

2001年上任的巴黎市长德拉诺提出向外扩张,提高巴黎的建筑限高,辅之以生态之城的建设内涵,借助重大事件(奥运会)加速。

延续自奥斯曼城市肌理的巴黎。

克里希街区全程参与了这次变革,成为了这场城市更新浪潮中的生态街区典范。

克里希街区项目旨在弥合由于铁路而被长期割裂的城市肌理,通过生态街区的开发来实现土地价值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成为新的城市发展中心。

克里希街区主要围绕马丁·路德·金公园排布。

公园面积达100,000平方米,同时也是巴黎面积最大的公园之一(约为上海世纪公园面积的1/14)。

公园周围环绕着各式私有、养老和社会住宅以及办公空间,实现了功能的高度混合。

除了社区级的日常服务设施,如餐厅、酒吧、商铺外,还引入了如法院大楼、警察总部等城市级、区域级的功能。

纽约高线公园

纽约高线公园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项目由纽约建筑事务所james corner fieldoperations和diller scofidio + renfro合作设计,总长约一英里的高线公园位于第10和第11大道之间,并回收利用了Gansevvort 大街到西34大道方向的旧货运铁路线。

最新开放的高线公园二期在西23大街,西26大道和西30大道分别增设了新入口。

整个公园覆盖了完整的无障碍通行道,并在西30大道和西23大道设置了两台升降电梯以补助西14大道和16大道现有的两台电梯。

高线公园中的一系列景观小品也将切实的造福公众,例如“切尔西(Chelsea)灌木丛”,这是一个像草甸一样的景观小品位于西20大道和西22大道之间;“草坪和台阶座椅”则是一个面积为455平米的大草坪,上面的休闲座椅是由西22大道和23大道回收来的柚木制作而成的;“野花花坛”则是一个位于西26大道和29大道之间的直线形人形步道。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一期规划设计荣获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分析与规划类荣誉奖。

评委会对该项目的评价是:“该项目名至实归,已被公众喜爱和广泛认可!”项目综述“高线工程”开创了一个先例———将原有高架铁路线改造成城市公园。

这是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都市复兴及合理再利用理念的发扬。

把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条城市景观走廊,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的,也是属于所有生活在城里的野生动植物和居民的。

高线在为纽约市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户外空间的同时,自身也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动机,随着环境的改善,大笔的投资开始涌入当地文化、商业及住宅等领域。

项目概况场地及背景高线公园一期位于曼哈顿西海岸,面积达到了2.88英亩,长度超过了0.5英里。

这项工程跨越了从Gansevoort大街到West20th大街的9个城市街区,涵盖了具有历史的MeatPacking区域及WestChelsea街区。

修建于19世纪30年代的高架铁路是西部开发计划的一部分,高架线路高出地表30英尺。

曼哈顿模式

曼哈顿模式

一、定义所谓曼哈顿模式,源自曼哈顿计划,是指由“政府之手”引导科技发展,牵头组织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科技项目,以此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一模式在冷战时期发挥重大作用,由军方主导,如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推动了美国在核能、航空、大规模计算机和通讯系统等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保持了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

曼哈顿是纽约的市中心,纽约的主要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公司均分布于曼哈顿。

曼哈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

由于曼哈顿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人很多。

在曼哈顿下城有一条长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的金融中心。

成为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曼哈顿中城是曼哈顿的商业中心。

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一些著名的建筑都坐落在这个区。

中城的形成虽晚于曼哈顿下城,但却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进入20世纪后,其他许多非赢利的办公机构,如工会、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也都集中于此,许多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税务部门等也迅速聚集其周围,原来设在岛南部的保险业及银行也被中城良好的环境吸引而来。

与此同时,商店,服务业等也渐渐聚集在周围,这样就使曼哈顿岛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

为解决曼哈顿CBD因产业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纽约市政府对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采取了一些调控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其平衡健康发展。

加强纽约商务贸易中心功能,增强吸引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西部建了许多办公楼、住宅楼、展览中心等,且修建了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

随后,政府又颁布了曼哈顿南部规划,在岛南端建成了宽阔的环形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1.5万套公寓及办公楼。

在这些扩展的地区中,旨在为拥挤的市中心区分担压力,规划机构加强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如把地铁和其它铁路交通的出入口与新建办公机构相连接,同时把人行道和商店设置在地下,并与地铁出入口直接相连。

国内开放式街区优秀案例

国内开放式街区优秀案例

国内开放式街区优秀案例
在国内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放式街区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模式。

开放式街区以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公共空间和灵活的功能布局为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国内优秀的开放式街区案例。

第一,上海海伦国际广场。

该广场位于浦东新区,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

该广场采用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多样化灵活,内部设置了大量公共空间,如花园、广场、步行街等,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

第二,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自贸区内的开放式街区采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打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

街区内有多种类型的房屋,如公寓、别墅、商铺等,同时还有大量公共设施,如公园、学校、医院等,为居民提供了完善的生活服务。

第三,北京世界城市产业园。

该园区以产业为引领,聚集了众多科技企业。

园区内部的开放式街区设计灵活,环境优美,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营商环境。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国内优秀的开放式街区,它们在设计上注重人性化、灵活性、多样化,并为居民或企业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和营商环境。

这些案例的成功,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1 -。

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

设计理念
“高线"公园整体设计的核心策略是"植一筑",它改变步行道与植 被的常规布局方式,将有机栽培与建筑材料按不断变化的比例关系结 合起来,创造出多样的空间体验: 时而展现自然的荒野与无序、时而展现人工种植的精心与巧妙, 既提供了私密的个人空间,又提供了际交往的基本场所。
“植一筑”: 概念是整个设计策略的基础——硬性的铺装和软性的种植体系相 互渗透,营造出不同的表面形态,从高步行率区(100%硬表面)到丰 富的植栽环境(100%软表面〕,呈现多种硬软比率关系,为使用者带 来了不同的身心体验。
重建时期:
项日名称:高线公园 项日地址:纽约市曼哈顿区西部 第一部分:甘斯沃尔特街至第20街 第二部分:第20街至第30街 第三部分:火车站西部,第30街至34街 项日而积:总计2.87h㎡是,22个街区.长度2.3km 第一部分:1.13 h㎡,9个街区,长度0.8km 第二部分:0.87h㎡,10-个街区,长度0.8km 第兰部分:0.87 h㎡,长度0.7km 项日委托,纽约市(纽约市公园与游憩部,经济发展副市长办公 室.纽约市经济发展公司,纽约市城市规划局)以及 高线之友协会。 Aim设计,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事务所(主持设计团 队)与(Dlller Scafidio+Renfro建筑师事务所
1847年,纽约市授权在曼哈顿西侧修筑街头铁轨工程。 1851-1929年间,行驶的货运列车与街头的人流车辆常常发生事故,第十 大道成为家喻户晓的死亡大道。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当时的火车前面 都会有西部牛仔挥舞红旗骑马指挥。 1929年,经过多年的安全辩论,纽约市与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达成协议, 进行西侧铁路改善工程。整个项目长13英里,消除了105个铁道路口, 兴修了32亩河滨公园。当时共耗资超过1亿5千万美元,折合今天的20 多亿美元。 1934年,高架列车线开通。从第34街到春街的圣·约翰公园终端。它直 接连接到工厂和仓库,把牛奶制品、农产品和肉类等运输到这一区域 的冷冻仓库和工厂里而再不造成街头的交通隐患。 50年代,随着州际运输的需求增长,导致州内的轨道交通和高线铁路运 量下降。 60年代,最南部的高线铁路杯拆除。 1980年,最后一趟列车运送了三车冷冻火鸡通过高线。

纽约曼哈顿CBD案例分析PPT课件

纽约曼哈顿CBD案例分析PPT课件

第2页/共15页
环境特征:注重空间立体感
建筑密度大,使其景观环境设计通常 不会像公园或居住区那样设计大面积的 景致和休闲设施,而是空间结构向纵深 发展,注重了空间立体感。
第3页/共15页
环境特征:重视街区整体协调性和尺度感
• 上东区:有文化、购物中心,还有纽约市最富有的居民。 上东区是很多最富有的纽约人的居住地,同时也是艺术 馆大道和名牌购物中心的所在地。
时将地铁与联合国大厦、曼哈顿银行大厦、洛克菲勒大楼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著名建筑的地下综合体相连。三是注重地下步行系统的建设。
四通八达的地下步行系统,很好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
缩短了地铁与公共汽车的换乘距离。
• 同时通过地下道把地铁车站与大型公共活动中心连接起来。 如典型的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系统,在10个街区范围内, 将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地下连接起来。
第5页/共15页
环境特征:保护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
• 历史最悠久的CBD,伯 吉斯1923年首次提出中 央商务区的概念时,曼哈 顿作为商务中心区已经历 了近百年。
第6页/共15页
案例经验借鉴
• CBD地区用地功能总体均衡。 • 政府宏观调控产业,改善投资环境。 • 道路交通用地所占比例、道路网密
• 公共空间环境
第13页/共15页
街区景观标志
• 华尔街铜牛雕塑:已经成为一个街 道的标志。
• 联合国总部破碎地球雕塑
第14页/共15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5页/共15页
度相当大,但无明确的对外快速交 通联系干道。 • 华尔街由于功能单一,晚上像空 城。
第7页/共15页
道路景观—以纽约曼哈顿巴特利公园城为例
• 纽约曼哈顿巴特利公园城为例 • 位置:公园城依哈德森河而建,紧邻举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

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

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

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

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

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尺度对比
2. 开放空间布局模式对开放度的影响
开放空间的位置和开放程度对街道空间活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更多的向公众开放的街头绿地比街坊内部的小区中心绿地无疑更好的展示城市生活的面貌。

以纽约东村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对比,同样面积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分散布局的模式和街道有着更多的接触面积,让开放空间融入了街道的公共生活。

图:曼哈顿与上海街区的开放空间布局对比
3. 底层空间利用对开放度的影响
建筑的底层空间的功能和街道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做为商业、文化功能还是围墙、停车场不光是影响街道空间界面,更重要是影响城市活力。

以曼哈顿soho区和上海某小区的街道界面做对比,大街坊条件下的单一的围墙界面使街道只能作为单一的交通空间,小街区多元化的底层建筑功能使soho区真正的成为24小时活力街区。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的底层空间利用对比
4.案例分析—曼哈顿巴特利公园城规划
巴特利公园城位于纽约下曼哈顿的西侧,该处原为码头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重新规划,经多次规划设计反复易稿,最终确定的规划方案由库铂及埃克斯塔设计事务所(Cooper,EckstutAssociates)完成,因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操作灵活性、易于实施的小街坊和小地块划分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引入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等方面的特点,最终成为实施之选。

图:巴特利公园城航拍照片
规划将曼哈顿传统的方格网街道和长方形街区形式延伸到巴特利公园城来。

方案强调了巴特利公园城应该成为下曼哈顿自身成长出来的一部分。

同时将用地分成较小的地块,鼓励更多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充分利用哈德逊河的景观条件,设置滨河步行道、港湾以及众多的绿地公园。

这些开放空间形成了系统并向公众全天候开放,形成了24小时活力街区的基本保障。

规划通过导则确定各地块建筑首层平面的功能布局及各部分出入口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要求建筑物与街道之间设拱廊等过渡空间,而相邻地块的拱廊之间需互相衔接。

道路网络
步行开放空间
功能的混合使用
街区的包容性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从根源上讲在于人在街区中的行为活动。

不同年龄、身份、族群的人在街道生活中有自己的空间。

这由街道背后的城市功能决定,而小街区更加灵活的空间模式无疑对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街区的包容性。

小街区的活力的缘由表象上是因为空间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对人群多样性和功能复杂性的包容。

1.对人口构成的包容
从整个曼哈顿岛层面看,城市人口构成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格局,不同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人群交织分布。

这保证了城市街区的24小时的开放活力,不同时间段内,不同的人群活跃在街道空间。

另外一方面,纽约号称是“种族的大熔炉”,纽约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者、理想主义者甚至工联分子,他们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及独特的思想带到这个地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得城市文化呈现多样的繁荣。

图:曼哈顿人口教育、收入构成示意图
2. 对城市功能的包容
开放式街区同时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城市功能。

一方面是城市服务设施的多样性,代表生活品质的周边设施,诸如重要的开敞空间、商业以及教育医疗设施等,都位于城市区域步行可达或者自行车可达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城市区域发挥功能与活力。

另外一方面,纽约市一直在倡导增加居住组群的多样性。

如在布鲁克林的某居住街区建设中,政府要求混居比例调整为20:30:50(低收入:中等收入:中位收入),此外在更大区域内计划未来十年几乎所有新建住宅都将成为收入混合住区。

并针对越发明显的家庭结构两极化现象调整可负担住房的房型配建比例。

街区的适应性
城市是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城市的功能不断演替。

纽约建城至今的300年中间,城市不断在变化和发展,而活力保持至今,期间开放式街区所形成的固定空间骨架起到了支持性作用。

开放式街区由于街区尺度小、模块化的特征,使之对城市功能的演替具有惊人的适应性,保障了城市活力的持续性。

具体而言,街区的适应性体现在独立街廓的适应性、整体街区的适应性两个方面。

1.独立街廓的适应性
由于街廓的尺度较小,城市更新变得更加容易,单一地块的建筑功能变更,不致对周边街区的人群构成、功能、社会网络带来巨大的冲击,城市渐进性的更新维系了城市活力的持久性。

以世贸中心的重建为案例,911袭击事件后,院世贸中心大楼倒塌。

在后续的规划方案中,
原建筑的完整街廓和建筑基坑得以保留,形成了两个巨型水池,周边建成了911纪念馆。

如今这里虽然已经不是金融中心,但成为了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在周边街区重建的金融中心依然延续了原有功能,城市的活力却得到了增强。

图:911遗址公园重建照片
2.整体街区的适应性
对于整体街区而言,城市由于功能的更替,会产生局部地区的衰落,在复兴这些地区的过程中,开放式街区的模式也产生了较好的适应性。

以曼哈顿西侧滨水区(高线公园所在地)的改造更新为例,整体街区的复兴并没有大幅的拆倒重建,也并没有合并地块和改变街廓,通过“高线”改造的带动去促进建筑功能的转换,而实现街区的整体更新。

“高线”原是一条铁路货运专用线,采用高架形式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在1980年“高线”功成身退,一直废弃将近30年。

在改造中,这条高架铁路并没有拆除,而是转化为一条空中的公园。

这条“高线公园”带动了周边街区的重新开发,周边建筑保留工业建筑、社区特色、已有的艺术画廊。

街区和公园的组合使这里成为纽约市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社区。

从2000年到2010年,这里的人口人口增长了60%。

图:曼哈顿岛高线公园照片
小结
欧美“密路网小街区”和中国“宽马路大街区”的形成各有其历史原因。

纽约的街区基本模式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当时主要因为土地划分给小型的私人开发较为便利,因此街廓较小。

而中国在建国后形成的大街区模式主要适应当时的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要求,同时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本文并不聚焦于街区大小的优劣,仅从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为着眼点,分析开放式街区对城市活力营造的三个方面,即包含了内在原因也包含了外在结果。

开放式街区提供的更多的街道面,诱发了更复杂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更易更新的小街廓使这种复杂性变得更加持续。

以上就是本次考察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国内街道空间设计和街区改造能有些借鉴。

精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