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doc 7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和探索现代材料科学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材料研发、制备、加工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主要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非金属材料工程等多个方向,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材料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深厚的科学研究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材料工程师、材料科学研究员等职业。
二、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具备系统研究材料的能力;2.具备材料研发、制备、加工、应用的综合技能;3.具备基础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能解决材料领域的实际问题;4.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能在跨学科环境中进行协作;5.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工程数学、电子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物理学、材料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性能与测试、材料表面工程等;-选修课程:金属材料工程、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纳米材料工程等;-实践课程:材料实验、材料工程实习、材料工程设计等。
2.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熟悉材料工程实际应用情况,提升实际工作能力;-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专业实践活动:-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讲座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实践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入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材料工程情境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3.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1.基础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2.实践能力: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工作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实验室设备和工程工具进行实验研究和工程设计,具备实践问题解决和工程实施的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设计,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4.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和工程任务。
5.终身学习: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了解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变化。
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成形、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表面与界面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实验实践:包括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4.科研实践:包括科研项目、科研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5.工程实践:包括工程实习、工程项目和工程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6.学术交流:包括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能力。
7.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8.终身学习:包括继续教育、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通过上述培养内容的综合实施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培养出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技术创新和工程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为代表的强大的师资队伍。
依托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和中澳国际轻金属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表征和材料制备加工两大实训平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二、培养目标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
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引言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它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专业概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
专业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
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下: 1.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数学基础和工程科学基础。
2. 培养学生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包含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1.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技术、材料性能测试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包括先进材料、材料设计与模拟等方向的课程。
实践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以提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实习实训通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设计则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创新。
学生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评价主要包括考试成绩、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实习实训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就业前景毕业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各种领域就业,包括材料研发、材料制备、材料测试和材料应用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课程: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与测试等。
目的: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全面的了解。
1.2 材料加工与工程应用课程课程:材料加工工艺、材料工程设计、材料应用技术、材料防护与环境保护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材料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1.3 材料创新与研发课程课程:材料创新方法、材料设计与仿真、材料新技术应用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2.1 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评价等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2.2 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3 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科研培养3.1 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科研指导关系,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
3.2 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室、科研设备、学术资源等支持,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3.3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与科研课题分析能力。
四、创新能力培养4.1 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2 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如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3 创新项目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申报支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与实施创新项目,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80401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二、培养目标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材料行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终生学习能力,能够在材料的设计、制备、分析、加工与生产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理论课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从而掌握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材料设计、材料性能优化、新材料开发和材料生产的知识和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时应当达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的能力,即: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制备、加工、开发和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进行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前提下,能够设计针对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制备和加工、样品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并通过综合分析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0.2.0自胡廉民定稿)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这个专业可是相当有前景的,涉及到各种材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的基石。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10年的方案写作经验,给大家献上一份诚意满满的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材料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课程设置我们来看看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
1.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导论等,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金属学、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材料加工工程等,深入探讨各类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4.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结合实际课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四、创新能力培养1.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2.设立创新实验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3.举办学术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4.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
五、就业方向1.材料研发:在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
2.生产管理:在生产企业担任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职位。
3.技术服务: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检测、分析、咨询等服务工作。
4.教育科研: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材料类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 080401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感,既能够从事传统材料、先进材料、特殊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与应用,又能从事与水利、土木、交通、机械、汽车、化工、能源等领域和行业相关材料的工程设计及生产管理,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方式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国内外水利、机械及相关事业服务。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受到材料加工、材料性能表征、材料实验与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获得从事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1、工程知识: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掌握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材料制备、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材料工程问题。
2、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基本方法,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识别、表达、研究分析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检测与表征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针对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检测与表征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文化、法律以及环境等因素。
4、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相关科学方法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具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初步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基础课程:
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
料科学与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
制备、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基
本性质、结构和性能有深入的理解,并对不同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有一
定的了解。
3.选修课程:
该专业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
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材料的特殊性能与应用、材料的电子性质与器件应用、材料的生物性质与医学应用等方向的课程,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4.实验实践:
5.实习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应用领域,该专业设置了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将有机会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科研与创新: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
意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7.学科竞赛: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学生可以参加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竞赛,如材料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
赛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向)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培养面向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可以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以及成型加工、产品设计等领域从事高分子和化工新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应用、生产和经营管理、咨询服务、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按知识、能力、素质提出对毕业生的总体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涵盖工具性知识、人文及管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的人文及管理知识和扎实的数理、工程等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相关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归纳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方法;理解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了解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方法●了解高分子材料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通过文献阅读与调研,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及控制研究、工艺设计和分析测试的能力●具有设计、开发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初步能力●具有对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的初步能力(3)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养与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身体心理素质良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工程师的责任意识感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成型加工、结构表征、性能测试等实验操作技能,了解高分子材料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具备对高分子材料相关产品设计、工艺开发以及质量控制、技术分析和咨询管理的基本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专业,学科代码:)材料学(二级学科、专业,学科代码:)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专业,学科代码:)二、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其中公共必修学分不少于,学科专业要求学分不少于,必修环节学分学分,考试课程学分不少于。
选修、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必须满足以下各类学分要求):、公共必修课程(学分)●自然辩证法() 学分(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分(考试)●第一外国语学分(考试)、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材料科学前沿材料科学前沿或:高分子前沿讲座或:新型功能材料专题()()()学分学分学分(考查)(考查)(考查)()数学类课程(≥学分)●高等数值分析() 学分(考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学分(考试)●其它全校数学类研究生课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门))系级重点课程(≥学分,不少于门)●材料学基础() 学分(考试)●材料热力学() 学分(考试)●材料性能物理基础() 学分(考试)●材料分析与表征() 学分(考试)●实验室安全学(必修)() 学分(考试)●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学分(考试)●当代高分子化学()学分(考试)●聚合物近代研究方法()学分(考试)●药物递送原理与技术()学分(考试)(在导师同意下)各方向重点课程(≥学分,不少于门)可跨方向选课)金材●材料中的相变() 学分(考试)●强度与断裂理论() 学分(考试)●金属功能材料() 学分(考试)●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 学分(考试)●环境与能源材料进展() 学分(考试)材科●计算材料学() 学分(考试)●生物材料() 学分(考试)●薄膜物理与器件() 学分(考试)●材料辐照效应() 学分(考试)陶瓷●近代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基础() 学分(考试)●先进结构陶瓷材料() 学分(考试)●陶瓷材料断裂力学() 学分(考试)●陶瓷先进制备工艺() 学分(考试)●电子陶瓷性能测试技术() 学分(考试))其他研究生选修课●材料中的传输现象() 学分(考试)●电子显微学() 学分(考试)●材料显微结构分析方法() 学分(考试)●表面与界面() 学分(考试)●材料物理与化学(选题)() 学分(考试)●光电材料() 学分(考试)●电子显示及显示材料() 学分(考试)●有机功能材料() 学分(考试)●电子器件与封装() 学分(考试)●传感器与材料() 学分(考试)●纳M材料与器件() 学分(考试)●纳M结构与纳M测量() 学分(考查)●材料及微细制备技术() 学分(考试)●新型炭材料() 学分(考试)●材料超塑性及应用() 学分(考试)●金属材料选题() 学分(考试)●金属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 学分(考试)●稀土材料进展() 学分(考试)●材料英文科技写作() 学分(考试)●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分(考试)●组织工程学() 学分(考试)●功能复合材料() 学分(考试)●多组份高聚物材料() 学分(考试)●高分子动力学及相转变() 学分(考试)●聚合物界面与表面() 学分(考试)●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 学分(考试)●水性聚合物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学分(考试)●高分子材料分子及聚集态结构设计() 学分(考试)●超微颗粒学基础() 学分(考试)●本学科其它研究生课程●其它相关学科院(系)的研究生课程、必修环节(学分)●学术活动学分(考查)●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学分(考查)、自修或选修课程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修或选修,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直博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直博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与其性能及使用过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电、磁、声、光、热、力及生物等功能材料及应用的理论、设计、制备、检测等,涉及到信息的获取、转换、存储、处理与控制等。
它包括“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二级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越来越紧密,如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等。
我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特色和优势在于对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的研究和开发。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5名,教授18名和一批由年轻博士为梯队的学术队伍,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
作为当代文明的重要支柱,本学科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定位于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子信息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方面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电子科学、计算机应用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特性测试技术的人才。
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识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加工和测试分析技术,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和外语水平,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教学工作或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的高级人才。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学风正派、工作严谨求实,善于与人团结共事;能胜任本专业的科研、教学、产业部门的技术工作、或以上领域的技术管理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1.电子材料与工程2.磁性材料与工程3.半导体材料及器件4.材料化学与工程5.纳米及低维结构材料与器件6.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7.材料分析表征8.有机电子材料与工程9.能源材料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本科起点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简称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础课程1.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奠定基础。
2.物理基础:包括物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物质本质的物理原理,并帮助他们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3.化学基础: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这些课程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化学结构和反应有深入的理解。
4.工程基础:包括基础工程力学、工程热学、工程材料学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材料的应用和加工过程。
二、专业核心课程1.材料学导论:介绍材料学的基础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材料学的整体了解和兴趣。
2.材料结构与性能:深入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包括晶体学、断裂力学、电学性能等内容。
3.材料加工与成型:介绍材料的加工方法和成型工艺,包括铸造、锻造、焊接等。
4.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学习常见的材料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的使用,培养学生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和分析的能力。
5.材料设计与工程应用:了解材料的设计原则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技巧。
2.实习:鼓励学生参与材料相关企业的实习,提供实践经验和了解行业运作的机会。
3.课程设计:通过综合课程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四、科研能力培养1.科研导论: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2.科研实践: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完成独立的科研项目,并参与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学术交流。
3.学术讲座: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杰出学者和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五、综合素质提升1.英语能力培养:设置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听、说的能力,以满足国际化人才需求。
2.交流与合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和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和合作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材料方向)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材料方向)培养方案专业负责人:分管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一、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名称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170,允许学习年限为3-6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基础、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电子测量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从事电子材料与器件生产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电子材料及器件生产、检验、设计、开发与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三、培养规格及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电介质物理、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工艺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电子材料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现代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具有解决电子材料及器件生产中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能够进行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与研制。
毕业生应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电子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方法;掌握电子材料微观结构分析表征的常用技术和电性能的测试方法;3、具有对电子材料微观结构与电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的初步能力;具有电子材料应用设计、电子器件生产与检测的初步能力;具有解决产品生产中各种工艺问题的能力;具有新型电子材料及器件开发与研制的初步能力;4、了解电子材料及器件的理论前沿与技术发展动态;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与专业主干课程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材料专业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外语、无机与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电介质物理、电子陶瓷、电子材料综合实验五、学位课程高等数学、综合外语、VB程序设计、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A实验、固体物理、电介质物理、电子信息材料综合实验六、学分分配类别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合计其中选修其中实践必修选修小计必修选修小计必修选修小计理论课程学分59 16 75 22.5 22.5 25 18.5 43.5 141 34.5 15 集中实践学分 5 1 6 0 0 21 2 23 29 3 29 学分合计64 17 81 22.5 22.5 46 20.5 66.5 170 37.5 44 比例%37.6 10.0 47.6 13.2 13.2 27.1 12.1 39.1 100 22.1 25.9七、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序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开课学期学位课辅修公共基础必修1 25190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48 22 25190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13 25190003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 64 64 44 25190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35 255900051 形式与政策10.5 8 8 16 255900052 形式与政策20.5 8 8 27 255900053 形式与政策30.5 8 8 38 255900054 形式与政策40.5 8 8 49 201990011 综合外语A1 4 64 64 110 201990012 综合外语A2 3 48 48 211 201990013 综合外语A3 3 48 48 312 201990014 综合外语A4 2 32 32 4 ★13 161990021 高等数学B1 6 96 96 114 161990022 高等数学B2 4 64 64 2 ★15 185990011 体育1 1 28 28 116 185990012 体育2 1 28 28 217 185990013 体育3 1 28 28 318 185990014 体育4 1 28 28 419 185990015 体育达标10.5 8 8 520 185990016 体育达标20.5 8 8 721 16199006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3 48 48 322 161990090 线性代数B 2 32 32 423 161990101 大学物理A1 4 64 64 224 161990102 大学物理A2 4 64 64 325 161990151 物理实验C1 1 16 16 326 161990152 物理实验C2 1 16 16 427 521990010 VB程序设计 3 48 32 16 2 ★小计59 992 816 176选修28 外语选修组1 4 64 64 5-629 计算机基础组2 2 32 32 16 130 信息技术组3 1 16 16 8 331 艺术组4 1 16 16 232 体育组5 1 16 16 533 管理科学组6 2 32 32 634 科学与人文素质组10-20 5 80 80 2-7小计16 256 256 24合计75 1248 1072 200学科基础必修1 111990020 无机及分析化学A 6.5 104 72 32 1 ★2 111990060 物理化学B 5.5 88 72 16 4 ★3 221990030 电工电子技术C 3 48 40 8 44 231990030 工程制图C 3 48 48 25 191990020 工程力学 3 48 48 46 113991240 晶体学B 1.5 24 24 4小计22.5 360 304 56合计22.5专业必修1 11399003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10.5 8 8 12 11399003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20.5 8 8 23 113990240 材料科学基础A4 64 645 ★4 113990260 材料科学基础A实验 1.5 24 24 5 ★5 113990920 固体物理A 4 64 64 4 ★6 113990510 电介质物理 3 48 48 5 ★7 113990020 半导体物理 3 48 48 68 113990110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B 3 48 40 8 59 113990570 电子陶瓷 3.5 56 56 610 113991430 微电子技术基础 2 32 32 7小计25 400 368 32选修根据专业兴趣,以下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8.5个学分11 113191510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2 32 16 16 512 113990630 粉体工程 2 32 32 513 113990230 材料进展(双语) 2 32 32 714 113990910 功能材料B 2 32 32 615 113991320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2 32 32 616 113990200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B 1.5 24 24 517 113990160 材料工程基础C 3.5 56 56 518 113990530 电子材料概论 2 32 32 619 113991560 新型建筑材料 2 32 32 720 113991580 压电与铁电材料 1 16 16 721 113990010 半导体工艺学 2 32 32 622 113990560 电子封装与测试 1.5 24 24 523 113990520 电子材料测量技术 2 32 24 8 724 113990400 磁性材料B 1.5 24 24 525 113990950 厚薄膜混合集成电路 1.5 24 24 726 113991550 现代电子元器件 2 32 32 727 113991280 量子力学基础 3 48 48 428 113990390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 2 32 32 729 113991420 铁磁学 2 32 32 730 113990080 薄膜物理与技术 1.5 24 24 631 113990070 薄膜材料 2 32 32 732 113991330 耐火材料 1.5 24 24 733 113991400 特种陶瓷 2 32 32 734 113990660 复合材料 2 32 32 635 113991810 混凝土学 2.5 40 40 7小计18.5合计43.5实践教学环节必修1 565900010 入学教育 1 16 16 12 555900010 军事课 1 36 36 13 255900060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 32 32 34 531990040 工程训练D 1 16 16 35 113991730 电子信息材料认识实习 2 32 32 46 531990070 电子实训B 1 16 16 47 113990550 电子信息材料综合实验 3 48 48 7 ★8 113940140 电子信息材料毕业实习 3 48 48 89 113940120 电子信息材料毕业论文(设计)12 192 192 8小计26 436 16 420选修根据专业兴趣,以下选修课程至少选修3个学分10 538900040 创新实践 1 16 16 611 113991980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1 16 16 712 113991050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B 1 16 16 713 11399199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报告(8次) 1 16 16 714 11399112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1 16 16 3小计 3合计29总计170八、选课指导(课程配置流程图)九、各学期应修学分分布表学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分合计建议应修学分24.5 22 22.5 23 22 21 20 15 170十、说明1.选修课程见学校选修课程说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学生应该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方法,了解材料的性质、结构和制备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3.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科研项目。
4.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和职业操守,能够遵守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
二、培养内容1.课程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等,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表征与分析方法等。
2.实践环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践、实习实践和科研实践。
实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方法的运用能力,实习实践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工程实践,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
3.专业实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设置专业实训环节,包括材料制备实训、材料表征实训和材料加工实训等。
这些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培养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授课、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教师导向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导师制、研讨会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科研项目。
3.团队合作与个人能力相结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高个人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doc 7页)2009年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专业)●材料学(二级学科、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专业)二、培养方式1. 实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1. 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要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学位论文工作的创造性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2. 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A. 普通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14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 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 5 ,必修环节 5 学分。
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录。
B .直博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1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0 ,必修环节5 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23 。
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占40%,“材料热力学、动力学”内容占30%,“材料分析方法”内容占30%。
学科方向组织的考试,其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由各学科方向自定,但必须事先通告,并报系业务办备案。
考试记分为百分制。
按系级考试70%、学科方向考试30%的权重计算总成绩。
总成绩处于后10~15%者,半年后补考。
补考成绩仍处于后10~15%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4. 社会实践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 学术活动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的研究室以上范围内做一次学术报告(参加者至少有教师 5 人以上,其中博士生导师 3 人以上);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
对于每周或定期有学术活动的研究室的博士生按研究室要求参加定期学术活动,凭考勤记录及每学期累计2500 字以上的心得小结,经导师签字,于申请答辩前交业务办公室记载成绩。
对于没有定期学术活动的研究室的研究生,要求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30 次以上,其中两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每次应有不少于500 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业务办公室记载成绩。
6. 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
按学科方向组织中期检查。
博士研究生选题报告一年以后,经导师同意可以申请进行中期检查。
但第一次申请不得迟于选题报告后两年。
申请时,需交3000字研究工作进展的申请报告。
申请在每年4月底和10月底交学科负责人。
每年5月及11月(一般为5月第二周和11月第一周,具体时间另定)由学科负责人组织本学科博导组成中期检查组,听取申请人的正式报告。
申请人报告必须采用“Power Point”或投影胶片。
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前人工作(含本组已有工作)、申请人本人主攻内容和目标、申请人本人为主的已进行的工作和进展、今后工作计划。
报告时间20~25分钟,重点报告以本人为主的工作进展,提问答辩时间约10~15分钟。
同批申请的申请人报告后,由检查组对各人的创新性、综合能力、工作进展及工作态度、投入精力进行考察评价并给出成绩排队,交系业务办备案。
每次中期检查处于后10~15%者,视为不通过,须在下一次中期检查时再次汇报论文进展情况。
论文中期检查通过一年后才能申请毕业答辩。
7. 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关说明参见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
材料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必须按照学位分委员会2007 年 1 月修订的《关于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的规定》执行。
8. 最终学术报告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需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1.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本学科要求论文工作时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至答辩申请日之间的时间)不少于两年。
其余要求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一、普通博士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14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 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 5 ,必修环节 5 学分。
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必须满足以下各类学分要求):1. 公共必修课程( 4 学分)( 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 )2 学分(考试)( 2 )博士生外语(基础部分)(90640012 )2 学分(考试)2.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5 学分)( 1 )材料科学前沿(90350011 )1 学分(考查)或:高分子前沿讲座(80340012 )2 学分(考查)或:新型功能材料专题(80350151 )1 学分(考查)( 2 )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 4 学分)实验室安全学(70350321 )1 学分(考试、必修)3. 必修环节( 5 学分)( 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99990041 )1 学分(考查)( 2 )资格考试(99990061 )1 学分(考试)( 3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 )2 学分(考查)( 4 )社会实践(69990041 )1 学分(考查)4. 自学课程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5. 补修课程凡在本学科方面欠缺硕士层次专业基础的普通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
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二、直博生培养方案——课程部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1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0 ,必修环节5 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23 。
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必须分别满足以下各类学分要求):1. 公共必修课程( 6 学分)( 1 )自然辩证法(60610012 )2 学分(考试)( 2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 )2 学分(考试)( 3 )博士生外语(基础部分)(90640012 )2 学分(考试)2. 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20 学分)( 1 )材料科学前沿(90350011 )1 学分(考查)或:高分子前沿讲座(80340012 )2 学分(考查)或:新型功能材料专题(80350151 )1 学分(考查)( 2 )数学类课程(≥ 3 学分)● 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 )4 学分(考试)●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60420123 )3 学分(考试)● 其它全校数学类研究生课程(3 )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 16学分,不少于 6 门)1)系级重点课程(≥9 学分,不少于 3 门)● 材料学基础(70350043 )3 学分(考试)● 材料热力学(70350204)4 学分(考试)●材料的物理性能基础(70350375 )3 学分(考试)● 材料分析与表征(70350283 )3 学分(考试)● 实验室安全学(70350321 )1 学分(考试、必修)●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70340023) 3 学分(考试)● 当代高分子化学(70340013) 3 学分(考试)● 聚合物近代研究方法(70340033) 3 学分(考试)●药物递送原理与技术(80340412) 2 学分(考试)2)各方向重点课程(≥4 学分,不少于2 门)(在导师同意下可跨方向选课)金材● 材料中的(70350183 )3 学分(考试)相变● 强度与断(70350193 )3 学分(考试)裂理论●金属功能(80350353 )3 学分(考试)材料●金属及合(70350392 )2 学分(考试)金的塑性变形●环境与能(70350383 )3 学分(考试)源材料进展材科● 计算材料(70350172 )2 学分(考试)学● 生物材料(70350132 )2 学分(考试)●薄膜物理(80350382 )2 学分(考试)与器件●材料辐照(70350362 )2 学分(考试)效应陶瓷● 近代信息功能陶瓷材(70350082 )2 学分(考试)料● 先进结构(70350232 )2 学分(考试)陶瓷材料● 陶瓷材料(70350402 )2 学分(考试)断裂力学●陶瓷先进(80350402 )2 学分(考试)制备工艺●电子陶瓷(80350392 )2 学分(考试)性能测试技术3)其他研究生选修课● 材料中的(80350153 )3 学分(考试)传输现象● 电子显微(70350033 )3 学分(考试)学● 材料显微(70350073 ) 3 学分(考试)结构分析方法● 表面与界(70350273 )3 学分(考试)面● 材料物理(70350222 )2 学分(考试)与化学(选题)● 光电材料(70350212 )2 学分(考试)● 电子显示(70350292 )2 学分(考试)及显示材料● 有机功能(80350222 )2 学分(考试)材料● 电子器件(80350192 )2 学分(考试)与封装● 传感器与(80350252 )2 学分(考试)材料● 纳米材料(80350113 )3 学分(考试)及器件● 纳米结构(80350121 )1 学分(考查)与测量● MEMS(70350252 )2 学分(考试)材料及微细制备技术● 新型碳材(80350202 )2 学分(考试)料● 材料超塑(70350262 )2 学分(考试)性及应用● 金属材料(70350242 )2 学分(考试)选题● 金属材料(70350112 )2 学分(考试)先进制备技术● 稀土材料(80350242 )2 学分(考试)进展● 材料英文(80350181 )1 学分(考试)科技写作● 科技论文(70350351 )1 学分(考试)写作与学术规范● 组织工程(80350133) 3 学分(考试)学● 功能复合(80350362) 2 学分(考试)材料● 多组份聚(70348042 ) 2 学分(考试)合物材料● 高分子动(80340082) 2 学分(考试)力学及相转变● 聚合物表(80340032) 2 学分(考试)面与界面● 先进功能(80340092) 2 学分(考试)高分子材料● 水性聚合(80340272) 2 学分(考试)物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高分子材料分子及聚(80340282) 2 学分(考试)集态结构设计● 超微颗粒学基础(71010312 ) 2 学分(考试)● 本学科其它研究生课程● 其它相关院(系)的研究生课程3. 必修环节( 5 学分)( 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99990041 )1 学分(考查)( 2 )资格考试(99990061 )1 学分(考试)( 3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 )2 学分(考查)( 4 )社会实践(69990041 )1 学分(考查)4. 自修或选修课程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修或选修,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