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逢入京使学案(含答案)
《逢入京使》学案(含答案)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人岑参,唐代边塞(诗的种类)诗人。
诗人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偶遇返京的使者,寒暄中想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也创作了《逢入京使》。
2、第一句写东望故园长路漫漫的实景。
第二句用了夸张的修辞表达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稍口信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三、四句则是模拟了行者匆匆的口气。
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牵挂的复杂情感。
问题探究:1.诗中的“龙钟”何意?有什么作用?答:“龙钟”原指流泪纵横的样子,这里指沾湿的意思,侧面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成语“老态龙钟”中的“龙钟”又是什么意思?答: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3.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
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念家乡和亲人之情。
5.“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7.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逢入京使》岑参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诵读,读出节奏感2、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方法:知划读悟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2,创作诗歌背景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塞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诗一起说出这首诗的名字—《逢入京使》。
二、划(节奏)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请同学们按照“二二三”划这首诗的节奏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三、读(古诗)提示: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齐读,根据节奏。
四、悟(诗句)1、我们一起齐读课题,对于标题你怎么理解。
学生:逢,碰上、遇见。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解读诗句:这首诗短短的四句,却绘出了一幅离别之画,在这首诗中,你认为那句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双袖龙钟泪不干)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这里指沾湿的意思。
意思:此次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热泪盈眶,沾湿了袖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教学设计+自学任务单+检测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微课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自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境界。
二、学习过程(一)初读,读懂文意1.读准字音:岑参..()..()榆荚2.读出节奏: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1)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读通两首诗的每一句文意。
4.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二)赏读,读出情感5.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哪句?你请反复诵读这句诗,揣摩其中的语气。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绝诗,通过对出使京城的官员进行客观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安宁和江山社稷的思考与祈愿。
该诗形象地刻画了壮丽的盛世图景,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
同时,课外古诗词诵读也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本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逢入京使》的学习和感悟,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 教学目标:•了解《逢入京使》的作者和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意境;•掌握一定的古诗词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
2. 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课要点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赏析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逢入京使》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思想感染力,获得愉悦的文化享受。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应该向学生讲解《逢入京使》的背景故事,即唐代杜甫曾经两次赴京考试未能中举,于是在唐玄宗时期,他写了这首《逢入京使》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同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掌握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和赏析方法。
2. 教学过程(1)课堂热身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觉得文化传统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呢?•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接触过古诗词呢?通过这些问题,读懂学生的思想状态,缩小知识的距离,为后续学习铺好道路。
(2)课堂展示教师要求学生上台进行朗诵,并在诵读后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个环节是学生显示艺术才华和引领课堂氛围的重要机会。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并在表扬中适当加入指导和建议。
(3)课堂赏析在课堂赏析环节中,教师应该围绕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通过逐句解读来分析古诗中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含答案)
班级:课时:课型: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1.王维 (701—761) ,字,号,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称“”,有“”之称,苏轼评价其:“”。
2.李白 (701—762) ,字太白,号,唐代伟大的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合称“”。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 幽篁:(2) 折柳:(3) 故园:2.翻译下面的诗句。
(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 赏析诗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关键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预习检测】1.摩诘;摩诘居士;王孟;诗佛;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李杜【共同探究】1. (1) 幽深的竹林。
(2)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3) 故乡,家乡。
2. (1)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3.该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自然融为一体。
4.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5.“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班级:课时:课型: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逢入京使》的作者是,其诗歌富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擅长以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案
-诗词情感体验:体会诗人思乡、报国的情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壮志凌云。
-诗词主题探讨:明确《逢入京使》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观念。
举例:
在讲解诗词意象时,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马蹄踏雪”、“烽火连三月”等边塞景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逢入京使》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边塞特色。《逢入京使》是他在边塞途中偶遇入京使者时所作,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如何描绘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意象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诗词的句式特点,我会通过对比现代文句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使学生了解岑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的创作背景,掌握《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
-诗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古诗词朗读方法,注重声韵、节奏、情感的表达。
二、核心素养目标
《逢入京使》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逢入京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边塞诗人的创作特点,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解读《逢入京使》,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课后古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优秀教学设计
示例:“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散”字是飘散的意思,准确地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递到各地的情景,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五、【诗歌鉴赏】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想一想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4分)
明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作者远离故乡时苦闷、难过的心理。
课后古诗教学设计Leabharlann 课题《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晚春》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积累文学常识,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分析诗中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3、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积累文学常识,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重点)
《逢入京使》
一、【走近作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代著名的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二、【背景链接】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研究《竹里馆》XXX1、朗读指导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作者:XXX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XXX”,外号“诗佛”。
其诗与XXX齐名,世称“XXX”。
XXX精通佛学,XXX有一部《维摩诘经》,是XXX向弟子们讲学的书,XXX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征XXX评判XXX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赏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判都遭到了学者的肯定。
XXX 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XXX的诗有两种作风,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XXX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XXX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仕途际遇开元九年(721年),XXX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XXX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XXX末年,XXX攻占长安,XXX被XXX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XXX兵败后,XXX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XXX”。
3、注释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古诗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习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1、B 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A 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4、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5、“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晚春》导学案和答案
《逢入京使》《晚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了解创作背景和主旨。
3.识记字词含义并背诵默写古诗。
学习过程:一.《逢入京使》1.了解作者—————————————————————————————2.了解背景————————————————————————————————————————————3.朗读诗歌提示:七言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学生划分朗读停顿。
4赏析古诗(1)赏析诗的前二句—————————————————————————————————————————————(2)赏析诗的后二句—————————————————————————————————————————————讨论主题:1.诗中表现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什么?———————————————————————————2.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试着分析该诗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结:逢入京使岑参(唐)二学习《晚春》1.了解作者2.朗读古诗3.注释•草树:————————•不久归:————————•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4.整体感知:•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赏析古诗: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5.小结主旨:————————————————————————作业:《古诗两首》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1、以下对诗歌《春夜洛城闻笛》的分析,错误的是()A.诗歌以春夜洛城的笛声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诗歌运用了夜色、笛声、折柳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C.诗歌表现了对故园的怀念之情,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D.诗歌中的“玉笛”和“折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代表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对(唐)___《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春夜洛城的笛声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诗歌运用了夜色、笛声、折柳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C.诗歌表现了对故园的怀念之情,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D.诗歌中的“玉笛”和“折柳”都是具体的意象,代表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3、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B.散入春风满洛城C.此夜曲中闻折柳D.何人不起故园情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本诗歌以春夜洛城的笛声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夜色、笛声、折柳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诗中的“玉笛”和“折柳”都是具体的意象,代表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诗歌中的“折柳”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改写】我向东望去,长安故园的路途漫长,思念之情让我泪眼婆娑,双袖湿润难以擦干。
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只能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题】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B.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___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逢入京使》《晚春》学历案
《逢入京使》《晚春》【课题与课时】课题:《逢入京使》《晚春》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助读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识记文学常识。
2.通过精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3.通过细读诗歌,把握作者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审美能力。
【任务评价】1.通过活动一,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2.通过活动二,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23.通过活动三,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一、课前游戏班级诗词大会:飞花令。
以“春”为令牌,说出带有“春”字的诗句,5秒为限,回答不出则被淘汰,回答出则进入下一轮,最后一名同学为最终赢家。
请同学们准备好五句诗以上:二、学习《逢入京使》活动一:了解创作背景及诗人生平,识记重点文学常识(指向目标1)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检测:岑参代著名诗人,与并称“高岑”。
(检测目标1)活动二: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指向目标二)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 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领略诗歌的韵律美(1)标出韵脚,试读出韵脚的韵味韵脚为:漫、干、安(an)(2)学生比赛吟诵,读出韵味(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自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境界。
二、学习过程(一)初读,读懂文意1.读准字音:岑参..()..()榆荚2.读出节奏: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1)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读通两首诗的每一句文意。
4.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读,读出情感5.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哪句?你请反复诵读这句诗,揣摩其中的语气。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选读(第二课时)《逢入京使》《晚春》_课后练习
《逢入京使》《晚春》课后练习
1.读一读背一背下面这四首诗:
《逢入京使》《秋思》《晚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具体内容详见PPT
2.读一读,比一比下面两首诗的异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3.除了《晚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你还熟悉哪些写春天的古诗,说一说,背一背。
参考答案:
1.略。
2.两首诗的相同点:作者都是岑参;主题都是思乡;故园都是长安。
……
两首诗的不同点:《逢入京使》用“凭君传报平安”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则用“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来写对故乡的思念。
《逢入京使》中的长安故园是安史之乱前的故园,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
长安故园则是安史之乱中的故园。
……
本题无所谓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3.《春夜喜雨》《咏柳》《春晓》《钱塘湖春行》《游园不值》《村居》等。
逢入京使和晚春诗歌教案
1、本诗作者是朝,世称“”,自谓“”,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
运用()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三、巩固练习四、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把握意境。
一、分析景物的方法⒈描写手法: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
⒊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⒋动静角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衬动。
⒌观察的层次:远看与近观,仰视平视与俯视;空间的上下、高低。
⒍感觉的角度: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7.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二、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学案答案
课外古诗词朗读教案一、《竹里馆》1、诗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的称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夸赞王维的话。
2、《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单独一人坐在竹林中,一边抚琴一边吟唱或长啸;后两句说诗人独处深林中,却不感觉孤单孤独,由于有一轮洁白的明月不时照射自己或陪同自己。
全诗描述出一幅月夜竹林抚琴吟咏图,表现出悠闲安逸的心境和怡然自得的情味,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
二、《春夜洛城闻笛》1、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有“诗仙”的美名。
2、诗中写到一首用笛子演奏的《折杨柳》曲,“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感情)。
3、《春夜洛城闻笛》开头从笛声写起,第二句衬着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三、四两句写诗人情怀:听到抒发分别之苦的笛声,不由想念家乡和亲人。
三、《逢入京使》1、诗人岑参,唐代边塞(种类)诗人,学过他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诗人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偶遇返京的使者,寒暄中想请他捎封家书回长安去,也创作了《逢入京使》。
2、第一句写东望故园长路漫漫的实景。
第二句用了夸张的修辞表达想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稍口信回家报安全做了铺垫。
三、四句则是模拟了行者急忙的口气。
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想念亲人又不肯让亲人惦念的复杂感情。
四、《晚春》1、诗人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这是一首写暮春或晚春(季节)的诗歌,第一、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草树木争芳斗般飞舞。
在描述风景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春季大好光阴的珍惜或迷恋感情,也寄寓了人们应当抓紧机遇去创建人生价值的人生道理。
3、“杨花榆荚”固然“无才情”,但不所以丧气藏拙,还在努力为晚春增加一景。
对此,诗人的态度是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晚春 >》
微课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 有感情朗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诗。
上节课学习了抓诗歌中的物象来体察诗人情感,
体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式, 这
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 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岑.参.( c én sh ēn )
榆.荚.( y ú ji á )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 1)
逢入京使
岑参
故 园 /东 望/路 漫
漫,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报 平 安。
2)
晚春
韩愈
草 木/ 知 春 / 不 久 归,
百 般/ 红 紫 / 斗 芳 菲。
杨 花/ 榆 荚 / 无 才 思,
惟
解/ 漫 天/ 作 雪 飞 。
3. 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 读通两首诗的每 句文意。
4. 检验学习成果: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壮阔的诗的海洋!
《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借助书旁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 在反复诵读中,以读促解,以读见情,进入情景交融的世界。
3. 学习“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深层次把握和体悟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境界。
二、学习过程
(一)初读,读懂文意
1. 读准字音:
岑.参.()榆.荚.()
2. 读出节奏:
七言律诗可以二二三,也可以四三停顿,请划分停顿并读出节奏。
1)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2)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
惟解漫天作雪飞。
3. 充分利用书旁和诗歌下方的注释和解读,读通两首诗的每一句文意
4. 请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二)赏读,读出情感
5. 反复诵读《逢入京使》,品赏词句,读出诗人融入诗中的情感。
(1)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哪两句?请写出你所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3)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哪句?你请反复诵读这句诗,揣摩其中的语气。
6. 反复诵读《晚春》,品赏词句,读出里面的奇趣。
(1)诗歌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3)你喜欢诗歌中杨花榆荚的形象吗?说出你的理由
(三)悟读,读出境界
7.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人,就是了解作家各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论世, 是指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运用这个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才能对诗歌有比较准确的评价。
8. 《逢入京使》的背景介绍:岑参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有一番功名万里的抱负。
天宝年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充为节度使幕掌书记。
离开多年居住的地方,告别亲友远行,不免会有依依惜别之情。
岑参这次离开的是繁华的长安,赴边路上备受艰辛。
回首来路,难免不唤起对长安故园的眷怀。
结合这样的背景,你此时能明白为何诗歌的后两句的情感的平和了吗?对这首怀念故园的诗歌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了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9. 对《晚春》“知人论世”:《晚春》作者韩愈,既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创者,颇有胆力。
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两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无才思”之列吗?
结合这样的时代背景,你能看出韩愈对其笔下的“杨花榆荚” 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吗?说说你现在的理解。
(四)诵读,读出己意
10. 学习了《逢入京使》,岑参的“两袖龙钟”有没有引起你乡思之情或者某种曾经类似的强烈感受?请你写出来。
11. 有人对“杨花榆荚”进行无情的嘲弄,有人赞赏它独秀的勇气,也有人喜欢它的这样天真可爱。
你喜欢这样的杨花榆荚吗?它身上有没有你觉得可以学习的品质呢?
附件1. 教材内容附件2. 学习任务答案
附件1. 教材内容
附件2. 学习任务答案
1.c én sh ēn yúji á
2. (1)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 路漫漫,
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 无纸笔,
凭君/传语/ 报平安。
(2)晚春
韩愈
草木/ 知春/ 不久归,
百般/ 红紫/ 斗芳菲。
杨花/ 榆荚/ 无才思
,
惟解/ 漫天/ 作雪飞。
3. 无
4. (1)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双袖停止不休。
(2)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5.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表现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6. (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作者借此表达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杨花榆荚为晚春添色,因为勇气而可爱,值得赞赏。
7. 无
8. 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家园眷恋的情感缠绵,又有赴边的决心和豪情。
而主导的一面就是赴边。
他的感情丰富,但决不脆弱,是坚韧的!“马上相逢无纸笔”有掩盖内心因思乡而柔软的一面,也有“报平安”只字片语的轻松,更有他赴边的对前途的自信、乐观的态度(这是他第一次赴边,必须乐观啊!)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
平静安详的口吻,表现的恰好是这种豪迈大度。
9. 这首诗是包含生活哲理的。
韩愈对当时文坛中的“杨花榆荚” 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揶揄,甚至可以说,作者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
10. 略
11.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