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与判断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引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探讨,分析其基本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并评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述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的本质、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
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2.1 民族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群体。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民族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生存、发展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上。
2.2 民族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中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民族通过不同形式的斗争和交流,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和文化。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2.3 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要保障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发展空间。
这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主义思想和种族歧视,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民族的共同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3.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3.1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这意味着各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不受任何歧视。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推动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3.2 加强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还强调加强民族团结。
国家应该加强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单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C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和平与发展)。
D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D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赵朴初居士)。
G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G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J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3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民族构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拥有56个民族。汉 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 数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边疆和山区,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发展历程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 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民族如何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
详细描述
民族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在形成过程中,民族会逐渐形成 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地域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也会发生演变,包括文化融合、语言演变、社会变革等。
02
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 。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 视。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路径与策略
加大扶贫力度
针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加强教育公平
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
05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未来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判断辨析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判断正误题开头数字1、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
对。
说明侵略战争对我国民族的伤害,也说明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安全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还没有很快被推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尚未建立。
当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成。
B1、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对)C1、从康熙起,历经雍正到乾隆的70年间,清王朝先后在新疆进行了多次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新疆的统一局面。
对D1、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已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
对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
(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
错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4、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
(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F1、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错误。
只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错3、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名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论述题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是:(1)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的民族观.中国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理论,从而把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弄懂它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而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了解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思路,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3)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民族研究的各门具体学科一般都只是从某个侧面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的研究,所揭示的只是民族发展的某些个别方面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不然,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进行概括,所揭示的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答: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工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是由民族迁徒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的方式来实现.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段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试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答: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族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纪社会发展程度高度、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二是作为法律课题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行为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各个民族的公民不得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实行特殊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合理内涵.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从权利的主体而言,集体权利是民族共同体集体享有的民族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大到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实践中,民族的集体权利和民族成员的个人权利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权利往往要通过公民个人的权利表现出来的.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团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是以各民族内部团结为前提和基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其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答: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答:(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方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想结合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护士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答: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如下:(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几笔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有时代感.(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前”改革.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判断辨析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判断正误题开头数字1、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
对。
说明侵略战争对我国民族的伤害,也说明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安全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还没有很快被推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尚未建立。
当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成。
B1、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对)C1、从康熙起,历经雍正到乾隆的70年间,清王朝先后在新疆进行了多次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新疆的统一局面。
对D1、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已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
对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
(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
错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是: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4、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
(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F1、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错误。
只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错3、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如果因为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导致出现民族纷争甚至是冲突,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甚至可能上演民族分裂的闹剧。
如此一来,和谐一词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因此,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这一问题上,防止民族冲突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民族宗教工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
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
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
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使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和完善民族法律政策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和落实。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第三章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产品交换、阶级分化,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教材P6—7答: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特点和关系的学科,与之对应的则是民族政策,即国家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深入探讨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是对不同民族形成和走向的理性解释和认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等。
其中,民族起源与发展理论主要探讨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原因,涉及到人类祖先的迁徙扩散、环境适应与自然选择等问题。
而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理论主要关注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分类。
此外,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理论则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民族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平等权益和发展机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实施民族政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障各民族的法律权益,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禁止歧视和排斥。
其次,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即通过经济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减少区域差距和贫困。
再次,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即通过教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政策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
最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即通过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民族关系和谐以及减少民族冲突等方面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起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对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的要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关注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认同和政策制定。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探讨民族问题,并对其重要性和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在理论层面,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出发,对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从而深化对民族多样性的认识。
其次,民族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多民族社会中民族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待、和谐合作和共同发展,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差异性,力求实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制定民族政策时,需要充分了解民族之间的特点和需求,依法治国,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都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和困境。
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移民流动增加,带来了更多的民族交融和文化冲突。
因此,通过开展民族理论研究,加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涵盖了56个不同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命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和实施。
中国以“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注重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民族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等。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中国为各民族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
对于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内容提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措施,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最终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
同时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一起。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风险,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我们都顶住了,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我们既然知道了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等等我们都应该加深理解。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自测题(考拉)第一章绪论四、辨析题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民族改成民族观)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对)五.论述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7答:首先,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民资理论与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再次,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民族同四、辨析题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五、论述题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答:其基本特征有: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其三、共同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其六、共同心理认同。
第三章民族发展四、辨析题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对)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这个概念是民族组合)4.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错,这个概念是民族融合)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对)五、论述题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44 答: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展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际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第四章民族关系四、辨析题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
(对)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对)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
(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
(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五、论述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61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趋势: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呈现的发展趋势:1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2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4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并存,5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第五章民族问题四、辨析题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
(对)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
(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五、论述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86答:特点有: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发展趋向:第一是民族的繁荣发展,也就是说进入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的时期,各民族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是各民族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日益接近。
第六章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四、辨析题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对)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五、论述题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99答: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发展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章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四、辨析题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
(对)2.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错,保障的是权利和利益)五、论述题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
答:含义是,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3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辨析题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错,把人民政府去掉)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对)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
(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
(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五、论述题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110概念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那样,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内容有: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2设立自治机关 3行使自治权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第九章民族干部政策四、辨析题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2.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对)五、论述题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答:其措施有:1拓展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积极采取措施,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尽可能做到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工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4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5拓展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新形势下,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更新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四、辨析题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
(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
(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
(对)五、论述题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143答: 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 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7要采取有力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对)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1民族教育史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3民族教育史民族那个神闻名建设的重要部分 4民族教育有力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