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PPT课件
20世纪涌现的其他缤纷流派
(立体派)
野兽派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象派 。。。。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61
谢谢聆听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艺术就象帆船,把你带入风中,只有不断改变帆的 方向才能前进。
------------艾里克 普斯
艺术就象帆船,把你带入 风中,只有不断改变帆的方向 才能前进。
------------艾里克 普斯
转折点-----------------------塞尚
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 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 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 而创造新的“自然”。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读书笔记-《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是一本击穿脑洞、颠覆传统、重新认识自己的好书。
让我大开眼界。
按照书上的方法画了几张画,虽然仍然是拿不出手来,但是,书里面告诉我的创造性的改变传统思维习惯的方法和理念,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先入为主。
比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触类旁通,精通了WORD,EXCEL和PPT基本的操作自然也就能够做到无师自通了。
但是,正是这样的认知和认识,才让我们不能超越自己的习惯使然,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左右脑互搏,最后还是习惯性的左脑占了上风。
这就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教我们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高质量的自画像,不论你有没有绘图基础。
这本书看起来和用起来就是一本教画画的教程。
但这本书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和思考,通过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作者贝蒂·爱德华认为,很多人不能画出好的画像,不是因为没有技能,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以为这是什么,按照认识和习惯去画,从而过早的放弃。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
左脑擅长逻辑和思维,对事物的条理敏感,右脑擅长感性和观察,对事物的细节敏感。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观察能力要强。
所以,很多天才要经历一个返朴归真的过程,才能重获孩子般的直觉功能。
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左脑的理智会很容易压制右脑的感性。
不信的话,按照作者的方法,你自己找一张照片出来,你先画一张画——然后,把照片倒过来,再画一张。
画出来的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倒着画的那张比正着画的那张好的多。
这就是五天学会画画的奥秘:当图画倒过来的时候,画面上的元素对于大脑来说,变得难以理解了,左脑放弃了思考。
右脑开始工作,注意从上到下的区块,相互的大小和比例,阴阳相隔的形状。
你没有了解你画的画,只是忠实地复制了看到的图像。
所以,你画出了更好的图画。
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实践之中。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这个时候,常规的理性分析已无法解决,何不妨试用右脑的感性思维,把问题和困难倒过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从某一点、某个角度或反方向入手,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
【每日一书】0630.《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每日一书】0630.《像艺术家一样思考》0630.《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来自东方极致00:0019:41《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方文解读关于作者贝蒂·爱德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著有《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等畅销著作,被翻译成十四种以上的语言。
曾经的教授身份,让贝蒂·爱德华对绘画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艺术教育上,她另辟蹊径,5天教会零基础的人学画画,曾得到美国心理界、教育界的广泛赞扬。
关于本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贝蒂·爱德华的代表作之一。
它用全新的路径解读艺术,利用很多反常规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获取创造力。
这本书曾经轰动一时,《洛杉矶时报》评论道“这是一本解放了很多人思想的一本书”,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经典”。
核心内容《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出版和畅销,是人类对于大脑的一次全新认识。
在人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重左脑、轻右脑,而充分调动被尘封的右脑模式,是很多领域、很多行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注重并利用左右脑的偏侧性,也是重新获得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另外一条路径。
一、大脑左右半球的偏侧性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像核桃一样,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连接的部分叫胼胝体,它可以实现左右脑信息的传递和加工,于是,左右脑能够分工合作。
人类曾经陷入了比较左右脑孰轻孰重的怪圈中,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普遍认为左脑是高级脑,主导人的重要功能,而右脑则是次要脑,几乎没有太多用处。
美国罗杰·斯贝瑞博士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他通过实验向世人宣告:在人体的正常活动中,左脑右脑哪个都不能少,它们同等重要,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这就是红极一时、甚至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大脑偏侧性理论。
这个理论称,人类普遍忽视对于右脑模式的开启和利用,而重左轻右势必也会带来某些能力的缺失,尤其是最为宝贵的创造力。
作者通过自己的绘画研究,恰好发现了右脑模式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她亲自教授学生开启右脑思维,试图像艺术家一样大开脑洞,真正起到了挖掘大脑潜力的作用。
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理解
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理解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探讨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美术家的观察力以及文学家的写作风格。
通过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美术家一样观察事物、像文学家一样写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思维和深度思考。
他们常常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逻辑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特点是思辨性强,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寻求全面的理解。
他们常常探讨生命的意义、道德价值和人类存在的目的等抽象而深奥的问题。
美术家的观察力则注重感知和表现。
他们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敏锐的感知,能够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而将这些感知转化为艺术作品。
美术家的观察力特点是注重细节,善于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从而以独到的视角展现事物的美。
文学家的写作风格则强调表达和想象力。
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将抽象的观念具象化。
文学家的写作风格特点是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能够通过文字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通过思想方式、观察力和写作风格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以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理。
以美术家的观察力观察事物,我们能够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并欣赏到其中的美。
以文学家的写作风格表达和想象力,我们可以将经历、情感和思想通过文字传达给他人。
通过思像哲学家、看像美术家、写像文学家的方式思考和表达,我们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增加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综合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还能够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创意。
因此,思像哲学家、看像美术家、写像文学家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三种思维方式,并分析它们的价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家一直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创造者,更是思想的先驱者,他们的创作不仅仅是展示技艺,更是展现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而当我们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也许能够在生活中开启全新的视角。
1. 感知世界
艺术家们擅长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景物,而是会深入解读事物背后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更加敏锐的感知去体会身边的一切,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和深意。
2. 自由创作
艺术家们的创作常常是出于内心的冲动和灵感,他们敢于尝试各种新颖的表现方式,不拘泥于传统。
在我们的思维中,也应该有一块广阔的创作天地,勇敢表达内心的声音,不受束缚地探索、实践和创新。
3. 勇于表达
艺术家们通常会借助各种媒介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的作品带有种种情感共鸣,唤起观者的共鸣或思考。
在与他人交流中,也要学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用真诚的沟通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
4. 着眼长远
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这提醒我们,思考问题时不要过分地被眼前利益和短期目标所迷惑,而是要着眼于长远,思考如何创造出更具价值和影响力的东西。
结语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思考,用更加敏锐的感知和勇敢的表达,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也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
愿我们都可以拥有一颗像艺术家一样灵动和富有创造力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用右脑绘画词汇表中英文20150801
Glossa ry词汇表谷歌翻译的,不太顺溜,请谅解MJ核动力初步整理,有志之士请将其翻译得通顺易懂一些,谢谢!QQ:397615672Abstra ct Art. A transl ation into drawin g, painti ng, sculpt ure,or design of a real-life object or experi ence. Usuall yimplie s the isolat ion, emphas is, or exagge ratio n of someaspect of the artist's percep tionof realit y. Should not beconfus ed with nonobj ectiv e art.抽象艺术。
翻译成素描,油画,雕塑,或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或经验设计。
平时意味着隔离,强调,或者有些夸张现实的艺术家的感知方面。
不应该是混淆抽象的艺术。
Awaren ess. Consci ousne ss; the act of "taking accoun t" of anobject, person, or the surrou nding s. Possib le synony msare seeing or cognit ion.意识。
意识;的“考虑”的行为对象,人或周围的环境。
可能的同义词看到或认知。
BasicUnit. A "starti ng shape" or "starti ng unit" chosen fro mwithin a compos ition for the purpos e of mainta iningcorrec t size relati onshi ps in a drawin g. The BasicUnit isalways termed "One" and become s part of a ratio, as in"1:2."基本单位。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种情结:非常希望自己能写得一手好字,或者能拿起笔,轻轻松松就能勾勒出一张图画,但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成功呢?我们还是承认吧,这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也越来越像机器上的螺丝钉。
我们在谈论效率、利润、增长的同时,和前人相比我们去欣赏美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别说我们动手尝试创造一点美。
想一想看,数十万年前的穴居人就已经知道用炭条在岩壁上勾勒出野牛的身形,寥寥数笔,却兼具精准和意境,而我们在今天却连画一张卡通画都很困难。
我们把孩子送去弹钢琴、跳芭蕾、画素描,仿佛美和艺术是孩子们的事,却不知道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感悟应该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才是指引孩子们徜徉其中的导师。
我们自己缺乏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我们自己缺乏这种颖悟的眼光。
有必要翻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无论你是60世代、70世代还是80世代。
撕掉它的封腰,不要去费神看广告一样的宣传语―让你在五天之内学会绘画,那是成语“买椟还珠”里的漂亮盒子,无助于我们真从在这本书里获益。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是一本成人绘画速成教材,至少它的内容的确是如此安排的:教你如何安排那些暗影和轮廓,如何在笔下实现精准的透视法则,甚至有许多素描课堂上会讲述到的小诀窍。
毫无疑问,只要认真学习这本书的内容,你会很快画出一张比例合适、轮廓精准的素描来。
但是,这根本不重要,你是否会成为一个业余画家,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孩提时代都曾经是天才的艺术家。
毕加索曾经用他的'话证明过这一点:我花了那么多年时间,才终于能像个孩子那样作画(大意)。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成长,这种天赋的能力却在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我们对美的感悟力和观察力也在消失不见。
最后,我们沦为观赏艺术品时把目光聚焦在价格标签上的一群。
是的,我们对数字,对逻辑,对一切可以分门别类的方法特别有兴趣。
我们的脑袋里有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写着分类标签,随时准备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塞进去。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书分享ppt
作者简介
ü何为创造?其作用如何体现于生活之中?
ü艺术家如何获取灵感,找到个人风格或创造主题?ü难道艺术家有异于普通人的经历与行为态度?
艺术入门书籍
成功励志
(鸡汤书)
亦或者艺术
史,还是创
意指南?
艺术家的生活
和人本血肉
直接和犀利的
角度,给具备
一定基础的作
者以醍醐灌顶
直接引用大量
艺术家的看法,
比转述的更真
实、更直接、
更赤裸,直接
掀开了艺术家
这个群体的处
境和思维。
拓展阅读
评价我不知道贡培兹读过多少杂书、野史、回忆录,带着媒体人的狗鼻子,他活像自
费的包打听,领我们绕进现代艺术的后台,
指点那里的社交圈、名利场与私生活。
……
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现代艺术,而
是如何改换腔调,以新的语言,传播艺术。
——陈丹青《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读威尔·贡
培兹的现代艺术史》。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在临摹中感受》
回顾:
动态线 重心线
德加 《舞女》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在临摹中感受
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 东强
酣睡的收割者全家(油画) 米勒(法国)
临摹大师是为了——学习观察方法 午休(仿米勒)(油画) 凡高(荷兰)
凡·高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 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酣睡的收割者全家(油画) 米勒(法国)
午休(仿米勒)(油画) 凡高(荷兰)
午休(仿米勒)(蛋彩画) 毕加索(西班牙)
毕加索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 保留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酣睡的收割者全家(油画) 米勒(法国)
午休(仿米勒)(蛋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毕加索(西班牙)
什么是变体画?
临摹时加入了自我的理解和表现以后, 就从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创造行为。产生 的作品就叫变体画。变体画是一种艺术实 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构图 角度 造型 色调 画质 内容
临摹大师是为了——学习观察方法 临摹大师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
跟随大师,用新的元素融入原作
用大师的语言创作:
基本要求: 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
他元素,进行临摹。 个性要求: 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
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 表现。
对话大师,在临摹中得以发展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帮助
作者
一样
技巧
艺术创作
读者
创造力
艺术家
思维
创造性 自己
这些
思考
可以
书籍
能力
一些
提高
介绍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威廉·格斯所著的书籍,它是一本关于创造性思维 和艺术创作的书籍。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学习艺术和创造性思维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创 新能力。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的能力。他 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充分利用这种能力。因此,作者通 过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技巧和艺术创作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书中包括了大量的实例和实践练习,这些练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和艺术 创作技巧。例如,作者介绍了一些绘画技巧,包括如何观察和描绘物体、如何使用颜色和光线等。 这些技巧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和创造性思维。
目录分析
“想象”部分是本书的关键部分,它以“让我们开始想象”为开篇,鼓励读 者释放他们的创造力。这部分的目录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例如, “放飞你的想象力”、“创造全新的世界”和“突破常规的思考方式”等章节, 旨在帮助读者超越现实的束缚,自由地探索和表达。
目录分析
“表现”部分强调了艺术表现的重要性,这部分以“你的艺术之路”为开篇, 鼓励读者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目录中的章节如“用艺术语言表达情感”、“发 现你的艺术风格”和“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等,都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创作方法 和思路。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书笔记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藏在名画里的创意思维》读书笔记因开展一个关于《山村初中美术素描创意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使我找回学生时代对知识对艺术的那种渴求感,利用课后的时间读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藏在名画里的创意思维》一书。
本书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塞尚、毕加索、达利、凡•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经典画作为例,讲述作品的创作动机和思路,揭示出艺术大师作品中所蕴含的创造性要素,以便让读者领悟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本书不但是介绍名画的图画书,更是非专业艺术人士们应读的创意读本。
本书带领我们以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100余幅名画。
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而是通过艺术家们的案例展示创新思考的技术。
书中强调了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的创造性革新。
告诉我们完成自我再创造,就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除了学习大师的艺术表现手法之外,我们更应该为他们的执着与创新精神感动。
名画解析的书我也看过不少。
但通常是从文化、技巧、构图、色彩等角度去解析。
偶尔会提到创新,但从创意思维的角度去解析比较少,所以这本书本身有新意,又由于作者的艺术造诣颇深,所以分析得很有见地,看后很受启发:曾经,每个人都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尤其在孩童时代,但随着长大,有些人的想象力保持或扩张了,有些人的想象力却萎缩了,但事实上,即使是日常的生活,多一些想象力,也会多些乐趣。
书中述及达利自传中所描绘的想象力真是惊人,这是否也说明了艺术家与常人的不同?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日复一日地把自己变成机器,而人与机器之间,有可能只是想象力的差异,《黑客帝国》中对此已经有较好的诠释,那么,人在最终会连想象力都失去吗?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像艺术家一样富有创造性的绘画机会相对较少,而我的工作重心将侧重于美术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
象艺术家一样思考
象艺术家一样思考象艺术家一样思考前一段写过一篇博文《学习绘画的一个好处》,觉得没说清楚,就萌生了再说清楚些的想法。
人人都有的绘画能力我读初中和高中时都曾各有一位很要好的同学在绘画方面颇有天分,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就能做到无师自通,画出很象很好的画来。
我一直都很羡慕这两位同学的这种能力,也想跟着学,但总画不好,使我一直无法接近绘画艺术这个领域,尽管我对这个艺术领域一直都是心存向往的。
难道画画真的只能靠天才?这个问题足足我缠绕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最近终于部分的找到了答案。
原来,我一直没学会“象艺术家一样思考”,所有没能成为画家的人们都没有学会“象艺术家一样思考”。
这就是答案!那艺术家又是怎样思考的?或者,艺术家是怎样观察世界的?又怎样将他(她)所看见的世界画出来的?还是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所讲的一个故事说起。
书作者是一位教绘画的美术老师,他想了许多办法去教他的学生临摹一些大师的作品,但总是效果不佳,除了个别同学之外大都画得不好。
一天,他突发奇想,将毕加索画的一幅肖像画倒着挂起来,让学生来临摹。
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这次学生们大都画得很好。
他就问他的学生,为什么你们倒着画反而能画得好呢?学生的回答是:“倒着画时我不知道在画些什么。
”潜台词好象是说“这样,我只好忠实地将所见的画下来了。
”好象还补充说了一句“否则我就画得没那么好。
”这个故事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一个未受过绘画训练的人绘画时,“知道”绘画对象是什么对他画好这个对象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有害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得从人脑左右两个脑的分工合作说起。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有如既分工又合作的两兄弟,分别使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工作。
根据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运动功能上左脑管右侧肢体和五官,右脑管左侧肢体和五官。
而思维功能上,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精选9篇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精选9篇)《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篇1五天,从一个绘画的门外汉到有较高绘画技巧的人,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当我读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以后,我相信了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有适当的方法。
这一神奇的绘画教程来自一个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学博士、著名画家贝蒂的头脑。
带着在教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
艺术家之所以往往能有惊人的创作,在于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异于常人。
我们总是过于理性的去看待事物,沉溺在其复杂的外部轮廓里而无法自拔。
艺术家的眼睛里只有空间与线条,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简单的,眼前的事物是简单的,真正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切都被忽略了,除了那些线条。
有了这一发现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学好绘画的关键,在于学会观察。
而学会观察的关键,在于利用起你的右脑。
对于右脑的作用,源自于一次偶然的发现。
一篇关于罗杰斯贝瑞对人类大脑功能研究的报道给了她灵感。
左脑善于理性的观察事物,而右脑则是形象的和感性的,艺术家观察事物的时候,为他们工作的正是右脑。
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一个绘画成年班上,贝蒂崭新的美术教学理论得到了验证:这个成年班的学生绘画水平不一,受教于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的美术背景和不同的绘画技巧。
他们第一天的作品和第五天的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连学员自己都感到惊叹,自己五天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进步。
学员们的作品整体显示了巨大的提高,并且有的在作品中表现了令人惊叹的绘画技巧。
用右脑来观察事物,是《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核心。
贝蒂在书中就如何进行科学的操作使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右脑状态,像艺术家一样进行观察作了详尽的叙述。
其中,画手纹和倒着画都是很有效的迅速进入右脑模式的方法。
另外,显像板也是在绘画初期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帮助你更快的掌握这一技能。
看完此书以后,我也对照书中所说进行了一些尝试,更有了自己的感受。
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世界
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世界
艺术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为我们带来无限的艺术享受。
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是否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世界呢?
首先,艺术家的眼中世界充满了美感。
他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手段,将这些美的元素呈现给观众。
我们也可以借鉴艺术家的这种审美眼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让生活更加精彩。
其次,艺术家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感受、情感和思考。
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此外,艺术家还能够将世界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去看待。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世界的关注和反思。
这种视野可以让我们更加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最后,艺术家的创造能力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材料,创造出极具想象力和创新性的作品。
我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生活中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世界,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欣赏美的力量,发掘自己的内心情感,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能够丰富自己的创造力,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800字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800字摘要:一、引言1.阐述《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重要性2.提出本文读后感的目的二、书中的核心观点1.艺术家的思维方式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三、艺术家思维的特点1.跳出思维框架2.观察能力的培养3.无限想象力的发挥四、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应用1.创新能力的提升2.跨领域思维的融合3.具体案例分析五、如何将艺术家思维融入日常生活1.保持好奇心2.培养观察力3.勇于尝试与实践六、读后感悟1.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2.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3.对艺术家思维的敬意七、结论1.总结文章要点2.强调艺术家思维对个人成长的价值正文:【引言】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跳出思维框架,激发无限创造力。
本文将结合个人读后感悟,对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简要阐述。
【书中的核心观点】《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强调,艺术家具备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勇于创新。
书中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艺术家思维的特点】1.跳出思维框架。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能够跳出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摆脱固有思维定式,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观察能力。
艺术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
通过培养观察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感知世界,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3.发挥无限想象力。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总是能够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这种无限想象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艺术家思维运用到各个方面,提升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具体实践方法:1.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培养自己在各个领域的专业素养,使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具备更多创新思路。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等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等作者:来源:《中华儿女》2010年第23期作者简介:李明玉,韩国艺术界最佳畅销书代表作家。
现任某美术馆馆长兼国民大学美术系教授。
她用创新性思维开发了大众艺术的新领域,用丰富的知识详尽的解析、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揭示大家(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中蕴含的创造性要素。
其代表书籍有《名画中的科学故事》、《名画中神奇的数学故事》、《激发潜能的名画故事》等。
内容简介:一幅举世闻名的画作,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印象派,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和创新思维做支撑,这种差异性与创新思维,可以为商业,创意及相关行业带来享用不尽的启发。
翻开本书,开启一段艺术之旅,思维之旅。
创新之旅。
部分章节:想要拥有个性创意,就要用一颗童心来看世界。
因为孩子的眼睛里总是充满好奇,他们对进人他们视野的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明亮的眼眸被“偏见”的尘土浸染,对好奇的热情和意志也就随之消失殆尽了。
此时,在被尘土所占据的眼睛里,除了陈腐和倦怠,再也容不下其他任何东西。
这么说来,成年人就再也不能重拾孩子般清新,明亮的“眼睛”了吗7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吧,它们能帮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眼睛”。
为了打消读者的疑虑,在这里我想给读者朋友们献上比利时画家玛格利特生前的一段话我在,1926——1936年间创作的作品,都是在探寻怎样通过改变事物的摆放位置来制造出特殊的效果。
在那期间我尝试把人们所熟悉的日常事物与它所处的环境剥离开来,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视觉冲击。
比如说,把路易·菲利普风格的桌子置于广袤的冰原中,让家里的墙壁产生龟裂,让原本待在脸上的伤疤漂浮于空中;把桌子翻个底儿朝天,放在树林里,就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巨塔。
也正因为使用了这种制作方法,原本平凡无奇的事物在我的画里就变成了另一种独特的存在。
老板思维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措施无不是根植于“有效利用资源”这一最简单的思维。
与一般思维不同,所谓“老板思维”就是从“资源效率”的视角来看待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其思维起点不是利润,而是为获得利润而想方设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作者: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3年第11期目录第一部实现创造的条件1想象的技术:怎么想才好呢?唤醒沉睡的想象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掌握实体的双重性刺激无意识世界观察世界的缝隙刺激对方的想象力第二部实现创造的条件2创造性革新:不断探新观察——看清楚才是上策发挥大脑的无限可能性创造者的个性之路不断变化看透本质挑战传统第三部实现创造的条件3自我再创造:我是世界的中心不断地宣传自我我就是品牌挑动世界不要在苦难面前低头重新认识大自然我眼中的我,画一幅自画像作者:[韩]李明玉著,千太阳译出版发行:南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5月1日编辑推荐:本书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塞尚、毕加索、达利、凡·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经典画作为例,讲述作品的创作动机和思路,揭示出艺术大师作品中所蕴含的创造性要素,以便让读者领悟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内容推荐:新创意的开发是经营者及职场人士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让枯竭的创意喷涌而出呢?其实,只要将艺术家们刺激灵感的技巧活用到工作中去就可以了。
艺术家们混淆事物区别、变换观察角度、留下遐想空间等技巧,正在被广告设计者和营销人员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自己的园地。
因为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通过各种变化和创意刺激受众,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简介:李明玉,韩国艺术界最佳畅销书代表作家。
现任韩国国民大学美术系教授,同时也是一家美术馆的馆长。
她用创新性思维开发了大众艺术的新领域,用丰富的知识、详尽的解析、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揭示出艺术大师作品中所蕴含的创造性要素。
精彩内容节选成千上万身穿正装的绅士从天而降。
屋顶上、窗台上都“落满了”绅士!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许许多多身穿燕尾服、头戴礼帽的男士漂浮在空中。
几乎所有看到这一幅画的观众的感受,都如玛格利特所说的那样——奇特、新鲜、瞠目结舌。
这幅画是如此奇特,即使是一个门外汉,看到这幅画,也会立刻被它深深吸引。
读书笔记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像艺术家一样思考Think Like an Artist这个主题起因在英国念研究生的时候,老师布置的任务中"创新"这个词引发许多同学的误读创造,就是打破常规创造,就是很高的金钱投入创造,就是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就是人工智能,就是电影中出现的未来世界创造=创新?就是最前沿的技术?... ...所以,究竟什么是创造?●艺术家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对其投以极大的关注●我们已然感受到这种自由和生活受侵扰的威胁,而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去做世界上任何电脑都无法胜任的事情,那就是实现我们的想象●他们(艺术家们)需要对市场营销极其敏感,也要对品牌有深刻的理解;出于礼节,他们从不会向别人提及那些庸俗的企业理念,但那其实属于他们的第二天性●智性与情感的动机并不等于利润,但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失败”这个词看似非常明确和绝对,但其实它的范畴出人意料的暧昧不明●符合逻辑的结论必定是:失败并不存在。
但失败的感觉是存在的,它是所有创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感觉是令人不舒服的,但不巧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开始你没有成功,就不要再去尝试完全一样的东西,因为再试也不会成功的。
相反,你要去思考、评估、改正错误和调整,然后再进行下一次尝试。
创造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我们必须表达自己,唯一需要决定的是我们想要表达什么并通过何种媒介去表达——是建立一个公司,发明一个产品,设计一个网站,研发一种疫苗,还是绘制一幅画?●过去奠定了未来:那里没有失败,只有成功路上的一个个中途站●... 通过坚持与勤勉,我们最终会思路清晰,而只有这些所谓的失败才能让我们走到这一步。
在那里,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B计划和“大创意”●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实际上是最困难的环节之一:要将所学习的、开发的、实验的一切转化变成具体的东西。
●这种“偷窃”在创造过程中时常发生,却往往被人忽视。
... 换句话讲,创意就是经过个人的认识和感受过滤后呈现的预先存在的元素和理念●模仿的确需要一些技巧,但完全不需要想象力或创造力,这就是机器特别擅长这一工作的原因;而“偷窃”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去“偷窃”等于去占有,对某件东西的占有是项更重大的任务——你需要对其负责人,因为它的未来掌握在你的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学校让写写与老师之间的故事,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思来想去想到了高鸣峰老师,坦白说和高老师的接触时间不长,可是有些事就是这样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决定这件事。
高老师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像一位高僧。
贡布里希说过: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是吗?好像是这样。
每当在大画家的展厅徘徊,我常会想起高老师,也不知为什么。
但一点是没什么值得怀疑的。
我敬重高老师。
但我从来不认为他是一位大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称他为画者。
因为高老师不会把艺术挂在嘴边,道理很简单,艺术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依然记得在课余时间的交谈,高老师的语言简单而深刻。
他谈教育谈电影,把艺术从祭坛上请下来。
有很多的原因使一般人认为艺术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沾人间烟火的圣洁之物。
所以,我们这些初学油画的“艺术青年”和“一般人”一样也把艺术放在了祭坛之上。
也正是这种原因使我们无奈的陷入艺术的深渊,往往发现不了真正的艺术真谛,更创作不了艺术品。
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自然的,平常的,其实是最美的。
高老师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教学中,始终固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和平常,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气质。
把复杂事物分解成同学易于接受的知识。
尽管当代艺术世界多变而高老师依然保持自然平常的模样,而不随波逐流。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高老师也是一名愤青。
课间的聊天中,高老师很赞同陈丹青关于美术教育在当代中国现状看法的观点。
我觉得有一点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味道。
当然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当代进程的种种争议,或许早已成为了陈词滥调,我从他稳重外表下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狂妄”。
我常想如果我们接触到的老师能够同时是一个活跃的、战斗在第一线上的当代艺术家,可以肯定:这是一件好事!至少,他的教育意义远远超出课堂本身。
除了教授具体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能力,现在的艺术学生人数因为扩招而大大增加,我们当然不会都成为艺术家,而社会也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艺术家,但是不管结果是什么,个人的创意能力、团体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专业格局的反思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老师的存在,为今天数量过多的艺术学子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标杆。
对“高墙”里头的学子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榜样,更多的情况是,高老师利用了各种机会领着学生走出课堂,提高了传统教学中所欠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开放式教学活动很好地让我们处于各种艺术与社会的碰撞和交流当中,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模式化带来的“标准”和“统一”的弊端,推动了我们自我思考,自我培养和多元发展,以此寻找与创造适合自己的艺术方式和艺术理念。
生活还在继续,高老师依然为他的艺术追求不懈努力着。
而我应
该感激高老师。
是他教会了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