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完美版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情感的抒发
这首诗充满了对红军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和自豪。
表达方式
诗人通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多种方式,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PART 05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评 价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 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 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个人背景
•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 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 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 首诗。
经典之作
01
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七律长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高度评价
02
该诗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意义。
文学地位稳固
03
经过时间的考验,《七律长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篇章,被列为必读作品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激发创作灵感
该诗对后来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他们的创作灵感。
对仗精妙
诗中运用了许多对仗的修辞手法,如 “万水千山”对“等闲”,“腾细浪 ”对“走泥丸”,使得诗歌语言更加 生动有力。
语言的优美与精炼
语言质朴自然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读来朗朗上口。
精炼传神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一、背景介绍1.1 长征的起因1.2 长征的目的1.3 长征的历时二、长征路线2.1 遵义会议前的路线2.2 遵义会议后的路线三、长征的艰险与困难3.1 安全形势3.2 食物供应3.3 路线选择与攻坚四、长征的胜利与意义4.1 突破敌人封锁4.2 获得军队与群众的支持4.3 扩大红军的影响力五、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影响5.1 长征精神的内涵5.2 长征精神的影响及价值六、长征文艺创作的表现6.1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6.2 《七律长征》的意义与创作手法6.3 《七律长征》的影响与传承七、结语与思考7.1 长征的历史地位与意义7.2 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附件:1. 长征线路图2. 长征途中的照片集3. 长征相关文献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 红军: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色武装2. 国民党:指中国国民党,当时的政府军3. 遵义会议:指1935年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路线的根本转折点4. 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保护管理条例:中国政府关于保护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的法律法规困难及解决办法:1. 舟曲泥石流灾害:应抓紧时间救援幸存者,提供安全的临时安置点2. 高山草地生态保护: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执法,制定合理的人员进出规定3. 长征纪念碑的修缮与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维修工作,严格执行保护管理条例参考文献:1. 《长征》(鲁迅)2. 《从红军长征看战争中的车辆维修》(杨晓雷)本文详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路线、困难与胜利,探讨了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影响,以及长征文艺创作的表现。
通过对法律名词的解释和困难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文存在的一些困难都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合作解决,以保护和传承长征的历史与精神。
附件:1. 长征线路图2. 长征途中的照片集3. 长征纪念碑的修缮方案附件2:长征途中的照片集附件3:长征纪念碑的修缮方案法律名词及注释:1. 红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色武装,后为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他们不怕长征途中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承接“千山”,具体描写长征的艰难。
绵延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一是“金沙江畔暖”,描绘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二是“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两句诗,是对整个长征的总结。
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他们的心情无比喜悦。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热情地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无比顽强和坚韧。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每句七字,逢偶数句押韵。
2. 长征: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3. 难:艰难险阻。
4. 等闲:平平常常。
5.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1. 长律长征古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bai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du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zhi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dao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回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答,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七律长征的全文和注释全文: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个人背景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的一首诗 。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把自己对于长征的感慨和对中国革 命的坚定信念融入其中。
3
节奏感强
诗歌语言节奏感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 忆。
诗词意境
豪迈奔放
整首诗意境豪迈奔放,展现了红 军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精神风
貌。
壮丽雄浑
诗歌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壮丽景象 ,如“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现了 红军的壮丽雄浑。
乐观向上
诗歌中流露出乐观向上的精神,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颜”,展现了红军在艰苦环境中的 乐观主义精神。
影响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众多作家学习的典范。
历史影响
完美版的《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文学佳作,更是一份珍贵的 历史记录,其为我们了解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影响
完美版的《七律长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弘扬了 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完美版与原版的比较
形式上的差异
完美版在形式上更加符合七言律诗的规范,而原版可能在平仄和 韵律上存在一些瑕疵。
语言上的差异
完美版在语言上更加精练,而原版可能存在一些冗余和重复的表 述。
意境上的差异
完美版在描绘长征景象时更加生动具体,更能凸显红军的精神风 貌,而原版可能相对较为简单。
完美版的意义和影响
《七律长征》完美版ppt
历史典故
诗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如“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 蕴。
民族精神
诗中描绘的长征场景,体现了中华 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民族精 神。
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
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作为一首革命史诗,展 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辛与坚 韧,体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七律长征》完美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 引言 • 七律长征原文解析 • 七律长征中的艺术手法 • 七律长征中的文化内涵 • 七律长征在现代社会价值体现 • 结语: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
01
引言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 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
1.D 这句诗表达了红军对岷山这样的雪山也毫不
畏惧,甚至感到欣喜,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诗句意境分析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首诗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不论遇到多少困难 和挑战,都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坚定 的信念。
英勇顽强
革命情怀
整首诗表达了红军对革命的忠诚和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比喻
诗中运用了多个比喻,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红军长征 途中的艰难险阻比喻为细小的波浪和泥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 无畏和乐观精神。
象征
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描绘金沙江、大渡河等自 然景观,象征着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奋斗。
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运用
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 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
七律长征完整课文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特指红军时期。
表达红军对于艰难险阻的不畏惧。
万水千山只等闲。
形容红军对于千难万险的轻松从容,毫不在乎。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五岭山脉连绵曲折,如同奔腾的浪潮。
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乌蒙山的雄伟壮丽,宛如奔腾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容河水拍打着金黄的沙滩,使得悬崖上的云彩温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绘大渡河上横跨的铁索吊桥,表达桥上渡过的艰苦和寒冷。
更喜岷山千里雪,
岷山的积雪给人以欣慰,表达对于高山的喜爱。
三军过后尽开颜。
军队走过后,所有人都笑逐颜开。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征途中的险阻和艰苦,展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
毛泽东:七律·长征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的诗篇之⼀,是⼀⾸中国⾰命的不朽史诗,⾰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泽东的艺术风格和⾼昂⽓概。
它是中国⾰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 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五座⼤⼭蜿蜒荡起细⼩的波浪, ⾼峻的乌蒙⼭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的千⾥⽩雪, 三军将⼠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复杂的题⽬,⽑主席以⼀⾸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神的故事。
诗⼈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关》、《⼗六字令三⾸》、《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这些诗都是写⼀景⼀地,并以此来表达⼼情,着重在于侧写。
⽽这⾸《长征》,从题⽬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从正⾯挺⾝⽽出,运酣畅之笔朝四⾯⼋⽅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七律担当了⼆万五千⾥,担当了⼀个庞⼤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常⽣活中频频使⽤的⼀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主席毕⾝提倡的⼀个主题——继续⾰命的主题。
那就是“⼀万年太久,只争朝⼣”,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平时代改⾰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长征”的⼀个⼝号:党中央号召全国⼈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它的意义是重⼤的。
犹如诗⼈⽑泽东在夺取江⼭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长征只迈开了第⼀步,同志们任重⽽道远。
打了江⼭还要建设江⼭,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且在中国⼈的传统⽂化中,长征也⽐喻⼀个⼈应⼀⽣奋⽃,⾃强不息,冲锋不⽌,直到⽣命的尽头。
七律长征古诗原文
七律长征古诗原文七律长征古诗原文《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七律长征古诗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律·长征诗人:毛泽东朝代:近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工农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的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七律·长征完美版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 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
17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字状写了红军征服“ 万水”途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 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
18
承 上
更喜岷山千里雪, 尾联
启
下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 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有时候会很自豪地觉得,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比你卑微。于是自由。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 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 的祖父。 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破坏它。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 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 我们孩还发多夫道知道了,就得看不我们后心回的”家“,不是起 用看把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后心天能们后心回的”家“,不是空于而,风每都到小是一段时光。 它们能够躲过所有凝视的目光,却躲不过那些出其
时日之长
难:牺牲之大,
经历之苦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 切困难。
.
7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 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 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 括吗?用动词加地名的 方式概括。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析与赏析。
首先看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就像一个超酷的开场白。
红军战士那是相当勇敢啊,根本就不把这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当回事儿。
“远征难”,这三个字就概括了长征一路上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什么缺衣少食啊,敌人围追堵截啊,恶劣的自然环境啊等等。
但是红军就像一群超级英雄,觉得这些都不过是小意思,“只等闲”,就这么轻松地看待。
再瞧“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么绵延不断,弯弯曲曲的,多雄伟啊,可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的小细浪一样。
乌蒙山那也是气势磅礴的,可红军走起来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看到特别高大上的东西,红军却能把它看成是小玩意儿,这种夸张的手法特别厉害,把红军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一个游戏高手,面对超级大BOSS,却觉得就像打小怪兽一样轻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浪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那场面肯定很壮观,可为什么是“暖”呢?可能是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心里高兴啊,觉得胜利在望,心里暖乎乎的。
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呢,只剩下铁索横在那里,下面是湍急的河水,这得多危险啊,“寒”字一方面是说环境的寒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时战斗的紧张和残酷,战士们从这铁索上过去的时候,那可真是生死考验呢。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的千里积雪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冷得要命,路还难走。
但是红军战士们更高兴了,为啥呢?因为长征就要胜利啦,翻过这座山,三大主力红军就要会师了。
“尽开颜”,大家都笑逐颜开的,就像经过了一场超级马拉松比赛,终于要跑到终点了,那种兴奋和喜悦,都写在脸上了。
这首诗把红军长征的整个历程用这么几句诗就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
七律长征(完美版)
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 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 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 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 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 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 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 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 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 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 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 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 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 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 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首
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 五岭逶迤腾细浪, 联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 金沙水拍云崖暖, 联 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 更喜岷山千里雪, 联 三军过后尽开颜。
21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 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 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 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 动员了36名艄公。
•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 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 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五岭”,指越城岭、 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 大庾岭,在江西、湖南、 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即乌蒙山, 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省
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 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
诗句赏析
•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毛主席诗词
七律长征毛主席诗词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朝代】现代译文对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出自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
译文注释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
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
七律长征全解
七律长征全解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七律。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 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 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爬
雪
山
岷山:在四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
诗意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令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 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
• • •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 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 诗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 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 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 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 这两句诗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 定桥的两次战斗。“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 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悲壮。
【长征】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走过水草地 翻越大雪山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突破四道 封锁线 巧渡金沙江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大雪山
大渡河
红一方面军
遵义
金沙江
瑞金
创作背景 这首诗
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 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 险阻,他满怀喜悦 的战斗豪情,以极 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伟大诗篇。
王明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 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 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 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 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 里。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 时的八万多人到最后六千多人。终于, 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 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了这首 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5.七律长征(完美版)上课用
5 七律 长征毛泽东
学习要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 首诗,把字音读准,
五岭/逶迤/腾细.浪., 把握好节奏。
逶 迤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磅 礴 大渡/桥横/铁索/寒.。 岷 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
•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 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 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
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
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 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 五岭逶迤腾细浪, 联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 金沙水拍云崖暖, 联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 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 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 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 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 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 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 剩下铁链。桥下红褐色的河水像 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 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 多高的浪花。桥对岸的泸定桥背 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 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 坡上筑好工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一、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注释1.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1934 年10 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3.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4.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5.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6.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 年4 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磅礴(páng bó):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9.走泥丸:《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10.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 年5 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11.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12.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曾御书“泸定桥” 三字匾额挂于桥头。
桥长约100 米,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
1935 年5 月29 日,红军长征途中的红4 团一昼夜奔袭240 里,占领了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