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几个问题
谈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谈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者:凌斌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0期摘要:“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仅是一个教学关键问题,更是一个有关历史教学的根本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论证观点、绘制评价表、大事记(年代尺)等三种方式来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将唯物史观内化,形成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评价思维方法唯物史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39一、问题提出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该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学科始终。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是该课程目标,使学生“理性、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是该课程评价建议。
上述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评价建议均可落实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在评价中逐步形成客观、辩证、全面、发展、联系的唯物史观,进而在评价中主动评估“自己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支持。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教学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
历史学家沈志华说:“同一段历史进程,同一个历史人物,同一起历史事件,为什么会成为不同时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就是因为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转变了,认知和感受不同了……于是,人们就不得不对过去的事情进行重新审视。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1、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如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如评价左宗棠、汪精卫等人)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第五,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如何看待与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看待与评价历史⼈物如何看待与评价历史⼈物历史是⼀个⼈物活动的⼤舞台,没有⼈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
离开了历史⼈物历史教学就⽆从谈起。
在历史舞台上有形形⾊⾊的⼈物,他们各⾃作了有声有⾊的表演。
对历史舞台上涌现的各式各样的⼈物如何正确看待?如何正确地评价?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
1 评价历史⼈物的基本观点讲授好历史⼈物的⾸要前提是正确的评价历史⼈物。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帮助学⽣分清历史⼈物的是⾮曲直、认识历史⼈物的本质,从⽽取得有关历史⼈物的完整知识,收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2 评价历史⼈物的基本⽅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物,必须根据中学⽣的知识⽔平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评价。
2.1 寓论于史,穿插点评: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对历史⼈物的叙述和描绘,把对⼈物的褒贬寓于历史事实之中,教师并不外加专门的评论,但在描绘⼈物的活动和思想时,教师可以⽤简练的语⾔对⼈物进⾏点评,如讲到淝⽔之战中的苻坚和谢安时,在叙述苻坚以为⾃⼰有"雄兵百万、资仗如三",不惜⼤举进攻东晋,并狂妄地说:"我带领的军队那么多,只要我把马鞭⼦投⼊长江,就可以截断江流"时,我们就⽤"这是⼀⽀多么狂妄的骄兵"的点评。
有的可以在述后点评。
如讲郑成功、林则徐等⼈物,如某某是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等。
还可以与历史⼈物的⽣平事迹联系起来,能使学⽣获得完整的印象。
2.2 先述后论,述后专评:教师在叙述完所讲授的历史⼈物的⽣平事迹后⽤⼀些时间由教师本⼈或组织⼀些学⽣对历史⼈物进⾏专门的分析、评论。
这种⽅法适⽤于某些重要的历史⼈物,或在评价上⽐较复杂的⼈物,如秦始皇、岳飞、左宗棠、陈独秀、拿破仑等。
此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是主要⽅法,但他对于提⾼学⽣分析问题、考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有何⼤的帮助。
对历史跨度较⼤的⼈物,我们可以讲完⼀个阶段再专评。
如评价陈独秀等,讨论、发⾔、归纳、总结。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事实核实: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首先要进行事实核实,确保所依据的史料真实可靠。
通过查阅多个来源的史料,比较各种史料的异同之处,从中找出共同的事实依据。
2. 多角度观察:历史评价要避免片面性,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
可以从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与意义。
3. 时代背景:历史评价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要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
4. 对比分析: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或人物,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评估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作用和影响,找出其突出之处和不足之处。
5. 综合评价:历史评价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
要考虑到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评估其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研究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前提(一)严格的历史性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本身置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讲到:“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
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这虽然是对孙中山个人作出的评价,但实际上,不苛求古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重要原则。
也是从历史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古人,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去不负责任的指责古人的缺失和错误,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牵强附会的类比,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
除了不苛求于古人之外,也应该努力避免溢美之词。
针对历史人物的一生活动的主要不同阶段,分别作出评价,不啻为化整为零的评价好办法。
也相对易于操作和掌握。
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
牵强附会。
(二)科学的阶级性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他们所持有的立场、观点都必然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
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
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
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这是中学生评价人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①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
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
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五项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五项原则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目前众说纷纭。
我试着提出五项原则,供大家一哂。
何谓历史人物?我想,简单地理解,已经故去的过往的人物就是历史人物。
这里包括两点,一是肉体上已经不在人世了;二是时间上已经是过去时了。
当然,过去的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
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
怎样评价他们,我想应该有五项原则。
第一,阶级原则。
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
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
但是,这种讴歌,不应该是教条的、僵化的,而应该是辩正的,唯物的。
不能无原则地美化,无限制地拔高。
如对农民起义的研究就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美化或拔高农民起义。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研究中就存在这种现象。
太平天国是完全应该肯定的。
但是,对它的研究存在过分美化的倾向。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在,就应该恢复太平天国的本来面目。
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简化为农民起义斗争史或儒法斗争史,就是阶级分析原则的教条僵化运用的极端典型。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面,则是对剥削阶级的全盘否定,否定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
他们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艺术的所有作为,都一概予以否定,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民族虚无主义。
这种错误的理念就导致了历史的虚无主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错误的观点发展到极端,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已不复存在,被“四人帮”否定得所剩无几。
在他们看来,是“红洞县里没好人”。
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应一律打倒,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好端端的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这种极左的所谓阶级分析观点的糟蹋下,竟然被涂抹得漆黑一团。
对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对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对于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几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这里给出几个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商榷。
1.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有些人认为,历史事实是绝对真实的,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主观影响。
但是,也有人认为,历史事实是由不同的人记录和传播的,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偏差。
因此,在研究历史事实时,应该尽量多地参考多种资料,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事实。
2.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些人认为,历史人物的形象是绝对准确的,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主观影响。
但是,也有人认为,历史人物的形象是由不同的人记录和传播的,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偏差。
因此,在研究历史人物的形象时,应该尽量多地参考多种资料,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
3.历史事件的解释有些人认为,历史事件的解释是绝对正确的,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主观影响。
但是,也有人认为,历史事件的解释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的,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偏差。
因此,在研究历史事件的解释时,应该尽量多地参考多种资料,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解释。
4.历史评价的公正性有些人认为,历史评价是绝对公正的,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主观影响。
但是,也有人认为,历史评价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的,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偏差。
因此,在研究历史评价时,应该尽量多地参考多种资料,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历史评价的公正性。
总的来说,历史学研究中存在许多争议性问题,需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商榷和讨论。
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尽量多地参考多种资料,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技巧大全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技巧大全明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要求第一,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第二,能够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是同时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从哪些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
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
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持此论者不乏其人),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的镜子,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也是公众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的重要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一、历史人物的评价1.1 伟大的领导者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领导者,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领导者通常具备出色的智慧、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能力,他们的领导不仅对本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二战期间带领英国坚持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保卫了西方民主的价值观,并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杰出的思想家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通过独到的思考和理论建构,开创了新的思想体系,并提出了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要观点。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和他的《理论》等著作影响了西方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3 具有开创性的科学家历史上的科学家通过他们对自然界的研究与解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他们通过发现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积累。
例如,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对万有引力的研究,提出了“牛顿定律”,开创了经典力学,并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历史事件的评价2.1 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历史上有许多政治事件对世界格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通常是政治权力的转移、国家政策的变革或颠覆性的社会运动。
比如,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颠覆了僵化的封建制度,推动了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发展,对世界政治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事件经济事件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重大的经济事件,如工业革命、经济危机、科技创新等,使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首先明确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和意图,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唐太宗的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便是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仅孤立的停留在叙述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上,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要着重于发掘他或她的现实意义,对后世、对后人有哪些借鉴指导作用,从中可以吸取哪些优良的品质特征,剔除腐朽错误的思想流毒,是今人更好的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得失,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如同一位历史工作者说的:“努力使读者通过了解一个人物,进而了解一个时代。
”(1)这才是我们开展对历史人物科学评价的初衷和出发点,也是我们的最终的落脚点。
不难设想,如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后世的人们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在其中,那么这种研究工作必然是徒然无力,或是收效甚微的。
在明确目的和意图的基础上,就要牢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认识论的有力武器来进行研究和评判。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工作者,更应该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方法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这样从中得出的结论才能说是正确和科学的,才能真正发挥它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否则,指导思想一旦发生错误,从而陷入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泥潭,不但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得出甚至是谬误的结论,进而还会对今天的工作造成损害。
明确目的,端正思想永远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这需要一方面对历史事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订,只有事实首先正确,才可能使结论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张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须有”的史实,则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一般都会有众多的历史事件贯穿其一生,所以必须首先广泛的了解、占有这些基本的事实材料。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
标签:正确评价;遵循历史;史论结合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
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一、要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确凿史实的基础上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订,只有事实正确,才可能使结论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张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须有”的史实,则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一般都会有众多的历史事件贯穿其一生,所以必须首先广泛地了解、占有这些基本的事实材料。
通过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正确的史实进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二、遵循历史人物评价原则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
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请简述如何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综合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
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要全面了解这个人物的所有事例,而不是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
先要叙述史实依据。
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要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或者个人素质是优是劣。
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了矛盾。
评价的时候要看他们的主流(主要方面),根据主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扩展资料: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把他们放在其特定的历史时代。
这个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做的事情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
比如对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改革的史实。
他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了封建制度,使其更加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历史上有记载,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
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模板
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模板
一、引入:
引出历史人物的名字及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该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主体段落:
1生平经历:
描述该历史人物的出生、成长背景。
引入与时代相关的重要事件。
2成就与贡献:
阐述该人物在特定领域或历史事件中的出色表现。
引用相关事例和成就,突出其杰出之处。
3性格与特质:
分析该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包括领导风格、智慧、毅力等。
引用相关史料或事件,突出其在困境中的表现。
4影响与评价:
4.1 影响历史:
探讨该人物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引用专家学者观点,分析其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2后人评价:
分析后人对该历史人物的评价,包括正面和负面。
引用历史学家或其他专家的观点,提供多角度评估。
三、结论:
总结该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不朽贡献。
引导读者对该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这个模板可以根据具体题目和要求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回答全面,论述有条理。
中考历史复习---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详细总结
中考历史复习---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详细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一分为二的历史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分阶段的方法、阶级分析法。
1.孔子:春秋晚期,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⑴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⑵教育: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注意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要求学生要温故而知新。
孔子的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有墨、儒、道、法、兵家等学派。
学派 代表 主张 影响儒家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为政以德、爱人、仁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孟子 ①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②要求统治用“仁政”用“仁政”治国,治国,治国,轻徭薄赋。
③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轻徭薄赋。
③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保持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主张以柔克刚。
代表作《道德经》。
事例:滴水穿石、以柔克刚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友爱,希望人们互助友爱,反对以大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和平发展、和谐(在今天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法家 韩非 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②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采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利用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法家思想2.评价秦始皇:①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他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不愧为千古一帝。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标准与方法(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与标准1.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
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
一般说来,只要符合第一条其它两条也就顺理成章了。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潮流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近代史上主要是反侵略(1894年后为反帝)反封建;现代史上主要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史上的统一则是顺应历史潮流。
(2)中国近代历史上(1840年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是要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外国支持的封建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卖国政府,争取民族独立问题,而反对外来侵略则是首要任务,因为这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3)中国现代史推动生产力、经济发展则是顺应历史潮流。
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依据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
2.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3.具体的事物作具体分析的方法。
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如张学良“东北易帜”,虽然服从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的国民政府,但在当时不屈服2于日本帝国主义,无疑对于维护国家在形式上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4.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重点看效果的方法。
我们坚持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观点,好的动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
5.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观点,侧重看动机的方法。
历史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评价
历史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评价教案主题: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评价导入部分:一、引入话题1.引用名人名言:“历史是个不断纠错的过程。
”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众多历史人物,如何影响和评价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呢?2.简要介绍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对于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3.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下文内容。
正文部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评价历史是一个多彩多姿的画卷,其中既有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和事件,也有默默无闻却影响深远的普通人和事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影响和评价。
第一部分:伟大历史人物的影响与评价1.某一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成就简介,如亚历山大大帝。
2.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响: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
3.对亚历山大大帝的评价: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比较,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二部分:普通历史人物的影响与评价1.选取一个普通历史人物的个案,如一位普通的抗战老兵。
2.普通历史人物的影响:对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如家庭观念的传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
3.对普通历史人物的评价:社会对普通人的评价标准、对抗战老兵的评价,以及对他们价值的重新认识。
第三部分: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评价1.选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二战。
2.历史事件的影响:对国际关系、政治格局、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3.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国家和人群对二战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反思和启示。
第四部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1.总结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和评价,展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2.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和责任感。
3.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导力、价值观的塑造、文化交流等。
总结部分: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评价,更重要的是思考了历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启示。
同时,我们要学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历史,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未来贡献更多价值。
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与影响
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与影响主题: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与影响引言:历史是一面照妖镜,它记录了过去的人与事,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相辅相成,人物的行动和决策往往导致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历史事件也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和影响力。
本教案将以掌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与影响为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一、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相互影响人物对事件的影响:人物的决策、行动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以战国时期的秦始皇为例,他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政策,如统一货币、度量衡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秦朝的统一和强大奠定了基础。
事件对人物的影响:历史事件也会对人物的形象和影响力产生深远影响。
以毛泽东为例,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胜利,使得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
二、历史人物的不同作用分析1. 领袖型人物:领袖型人物往往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魅力,他们在历史中扮演着决策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比如,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领导能力和奴隶制度废除运动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创新型人物:创新型人物通过他们的创新思想、技术或制度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如工业革命的先驱者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3. 学者型人物:学者型人物通过他们的学识和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孔子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历史事件对后续发展的影响1. 社会制度变迁:历史事件往往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从而对后续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法国大革命导致了君主制的结束,奠定了民主制度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基础。
2. 文化和思想转变:历史事件对文化和思想的转变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如美国独立战争促使了人权思想的传播和民主政治的兴起。
3. 科技与经济发展:历史事件对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决定者辩论
历史决定者辩论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历史决定者这一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历史决定者,是指那些在历史上起到关键作用,影响深远,改变世界格局的人物或事件。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历史决定者到底是谁?是事件?还是人物?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决定者是人物的观点。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和行动所决定的。
伟大的领袖如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毛泽东等,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们的智慧、胆识和决心,成为了历史的决定者。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历史决定者是事件。
他们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一系列事件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等事件,改变了世界格局,塑造了当今的世界。
这些事件的发生,不是由个别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在我看来,历史决定者既是人物,也是事件。
人物的智慧和行动,塑造了事件的发展,而事件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物的命运。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个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人物和事件的作用,来理解历史的发展。
总之,历史决定者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不同的观点都有
其合理性。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继续探讨这一话题,以更好
地理解历史的发展。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几个问题
求是网:现在国内正在掀起一股“重评历史人物”、“重评历史事件”的浪潮。
像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这样一些历史人物开始得到推崇,而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些历史事件却越来越受到负面评价。
您能帮我们厘清一下这种现象吗?
刘润为:厘清不敢说,可以谈一点看法。
史学界的这种思潮其实还是否定革命的产物或者说是另一种表现形式。
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我认为关键在于她是否反对维新变法。
为她辩护的人说,这位老佛爷是不反对变法的,怪也只能怪维新派策略失当,太冒失了,你看她后来不是还主动搞了靖末新政吗?这种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不错,慈禧太后公开表态时并不反对变法,但那是迫于《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的压力。
日本拿走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又外加2.315亿两白银;两年后德国又霸占了胶州湾,搞得举国哗然、民怨沸腾。
面对这种危局,即使再专制、再顽固的统治者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慈禧太后的所谓不反对变法,不过是平息民怨、摆脱危机的权变而已。
其实,在怎样对付维新派的问题上,这位老佛爷早已成竹在胸。
宣布变法后的第4天,即1898年6月14日,她就罢免了帝党首领、光绪帝的老师,维新派在朝中最主要的支持者翁同龢。
变法第5天,她又逼迫光绪帝连下三道圣谕,使她得以把持朝廷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为控制局势作了最关键的准备。
变法推行之际,守旧派则纷纷上书,敦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杀康、梁以谢天下。
正是在守旧派磨刀霍霍的危急关头,才发生了谭嗣同密访袁世凯要求
护驾的事。
哪里是什么维新派的“冒失”才惹怒了老佛爷呢?当然,维新派出台变法举措是急了一些、集中了一些,但是不急、不集中又能怎样呢?变法尽管是体制内的改良,但毕竟要触动贵族及其他八旗人的利益。
毋庸说更厉害的条款,单是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这一条,在慈禧太后及其他贵族那里就通不过。
镇压维新派以后,慈禧太后虽颁布了要继续改革的懿旨,但也是做样子的。
该旨劈头写道:“国家制治保邦,纲常名教,亘古为昭。
”时人孙宝瑄的《忘山庐日记》记载:有人问他,“政府已主张变法,所不变者惟心术耳……此何意耶?”他回答说:“心术者,即君权之代表也。
彼惧怕变法而民权之说起,故以心术二字压倒之。
”值得注意的是,孙宝瑄并非维新派,而且其父其兄其岳父均任清廷要职,他的话应当是客观的。
至于清末新政,更像是拿立宪派当猴耍的一场闹剧。
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上谕,宣称“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于是成立了内阁,但12个内阁成员中有9个是皇族大员。
这叫什么?换汤不换药。
立宪派不甘失败,组团赴京请愿、伏阙上书,但是一点用也没有。
请愿代表“押解回籍”,继续抗争者发戍新疆。
立宪派痛心疾首,发表《宣告全国书》,哀叹“新内阁如此,议员等一再呼号请命而不得,救亡之策穷矣!”
纵观慈禧太后掌政,不能说她一点国家民族意识也没有,但是在掂量国家民族与统治集团利益的时候,她绝对把统治集团放在第一位;在掂量统治集团中一般成员与皇族利益的时候,她绝对把皇族放在第一位;在掂量皇族成员与她自己利益的时候,她绝对将个人放在
第一位。
而这些利益,还多是眼前而非长远的东西。
正是因为这样极端的自私、狭隘和僵化,使得她对中国进步的消极作用千万倍地大于积极作用。
说她在中国近代史上乏善可陈,似乎并不为过。
有人说,如果慈禧太后不死,又不发生什么革命,中国早就实现了近代化。
这样的议论只能当作笑话听。
说到李鸿章,我们首先要肯定他对洋务运动的贡献。
尽管洋务运动的初衷是维持清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毕竟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像詹天佑那样的留学生,兴建了若干工业企业。
我的家乡唐山的开滦煤矿,就是从那时开采的。
毛泽东说: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
余类推,我们也不能忘了李鸿章。
但是,对于李鸿章评价的主要分歧,不在这个地方,而在他对外妥协的问题上。
推崇李鸿章的人说,李鸿章的妥协是忍辱负重,应当给以体谅。
有一部电视剧,把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情节渲染得极为悲壮,俨然有担荷天下罪恶的释迦胸怀,这就未免太过虚张。
当然,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妥协。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曾与德国及其同盟签订过《布列斯特条约》。
尽管搞了妥协,列宁非但没有受到诟病,反而威望飙升。
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以《布列斯特条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做一番比较。
先看签约前的局势。
就苏维埃政权来说,沙俄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使俄国大伤元气,苏维埃政权接过来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乱摊子,亟须恢复、发展经济;革命虽然胜利,但是革命武装并未形成规模;新生政权岌岌可危,随时可能被
国内反革命势力和14国反动武装颠覆。
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苏维埃政权不做出妥协必定是死路一条。
就中国来说,大东沟一战,日本海军虽略占上风,但中国海军并未丧失再战能力,可是李鸿章一战胆寒,从此避敌保船,拱手让出了制海权,终至北洋水师覆灭。
甲午战败后,中国国力羸弱不堪,日本也几乎到了灯油将尽的地步。
但是,中国地大人多,尚有相当可以调动的资源;日本小国寡民,回旋余地不大。
倘若咬紧牙关,举全国之力再战,胜算的天平大抵是向中国倾斜的。
这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形势下,李鸿章是可以不妥协或者做出小退让的。
再看妥协的目的。
列宁是为了以空间换时间,巩固苏维埃政权;李鸿章则是为了苟且偷安,凑合一天是一天。
从妥协的结果看,列宁达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最终战胜敌人的目的;李鸿章则引来了更大的瓜分狂潮,6年之后,中国又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同是妥协,列宁与李鸿章就是这样泾渭分明,怎能等量齐观呢?张謇在弹劾李鸿章时指出:李鸿章自任北洋大臣以来,凡遇外洋侵侮中国之事,无一不坚持和议。
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只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
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李鸿章不但败战,而且败和。
应当说,张謇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
李鸿章对外妥协,其实还有个人的目的。
1896年,也就是签订《马关条约》次年,李鸿章又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把中国的东北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间,沙俄承诺给
李鸿章三百万卢布(约合白银210万两)的酬金。
沙皇冬宫档案资料表明,李鸿章至少拿到了其中的170多万卢布,因而被俄国人称为“最厚颜无耻地出卖民族利益的老手”。
而此时的中国老百姓,却正在抽血抽髓,为《马关条约》那两亿多两白银买单,真个是“宰相合肥天下瘦”!截止李鸿章去世,李家来源不明的财产达白银四千万两之多。
至于他算不算卖国贼,可以暂时搁置争议,相信后人比我们聪明,能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现在我们完全有把握的,是把他作为丧权辱国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如果不能如期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
说到推崇袁世凯的那些议论,多属强词夺理、漏洞百出、牵强附会之类,不值得我们在这里讨论。
不过也有一个比较有迷惑性的论点,就是袁世凯重视建设,理由是在他当政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不错,在20世纪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那是因为袁世凯领导得好吗?当然,我们不能说袁世凯没有搞过一点建设,但是把当时民族经济发展的功劳记在他的头上,则是不公平的。
当时民族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从外部环境来说,此时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列强忙着打仗,从而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这就给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腾出了一定的空间;从内部动力来说,则多是由于张謇、穆藕初、简照南、简玉阶、荣德生等一大批杰出实业家的艰苦奋斗。
不错,袁世凯是经常将建设挂在嘴边的,在攻击革命党时也不忘给他们扣上一顶“有革命习惯无建设思想”的帽子,好像只有他才是一个建设型的领导者。
其实,他所处心积虑的是
如何翦灭革命党人、自己当皇帝。
建设与他的这一“工作重心”相比,则不知道要轻多少倍。
也许有为自己塑造建设形象的考虑,他曾任命著名实业家张謇为内阁的农商总长。
在两年的任期内,为发展民族实业,张謇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起草了20余种法令、条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业发展计划,但是在袁世凯的领导下,这一切都成了一纸空文。
建设无望,张謇只好自炒鱿鱼。
他在辞呈里不无心酸地说:“是謇就职时之设计已穷,日在官署画诺纸尾……国民实业前途,茫无方向”。
如果袁世凯真是一个建设型的领导者,张謇会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么?
在今天,骂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的都不少,但比较而言,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挨骂更多,所以我想谈一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