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其创作和鉴赏都需要一定的艺术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形式、语言、意境等方面。
下面将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首先,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其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
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音调、停顿等元素的有机组合,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和词语的重音和轻音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感。
通过合理运用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使诗歌在朗诵时更具有韵律美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修辞手法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多种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通过比喻和拟人,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思想境界,而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运用的具体形象和符号。
通过意境和意象的营造,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内在的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诗歌的结构和布局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方面。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韵律、格律等方面,而布局则是指诗歌中各个部分的排列和组合。
通过合理的结构和布局,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有整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韵律和节奏、修辞手法、意境和意象、结构和布局等多个方面。
这些艺术手法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在美感和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对诗歌鉴赏有所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之美。
《春江花月夜》教学教案及赏析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感知: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美妙意境。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学会分析诗中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如“沧海”、“夜阑珊”等,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讨论。
2. 诗歌深层意境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春江花月夜》,了解诗的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预习《春江花月夜》,了解诗的背景,标记生僻词语,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3. 讲解生僻词语:针对诗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语,如“沧海”、“夜阑珊”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赏析诗歌意境:分析诗中的美妙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讨论,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5.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中运用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6. 诗歌主题探讨: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境,理解诗所表达的哲理,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江花月夜的图片和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诗意环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古典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1. 对比手法的概念及作用2. 对比手法的类型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分析4. 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步骤5. 实践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在诗歌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如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鉴赏一首诗歌,如李清照《如梦令》。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诗歌资料,包括文本、译文和赏析。
2. 准备对比手法鉴赏的诗歌案例。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对比分析。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介绍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a. 解释对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b. 强调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能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2. 第二步:讲解对比手法的类型。
a. 直接对比:指出事物的不同之处。
b. 间接对比: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凸显差异。
c. 对比反衬:通过对比强调主题或情感。
3. 第三步: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案例。
a.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分析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b. 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4.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对比鉴赏实践。
a. 分配一首诗歌,要求学生识别和分析其中的对比手法。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二、教学内容1. 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对比手法的类型和特点。
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2.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手法的分析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展示对比手法的相关内容和案例。
2. 诗歌材料:选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歌供学生分析。
3. 小组讨论: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和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歌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和作用:详细讲解对比手法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3. 讲解对比手法的类型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对比手法,如对比、衬托、对立等,并分析其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讨论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分享分析心得。
6. 总结与拓展:总结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出拓展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是否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都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对比手法的资料,加深对对比手法的理解。
九、课后辅导1. 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一、考情一览二、命题趋势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2023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一.设问形式1.分析、判断全诗或某一联运用的结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分析诗词写景/物的艺术/叙事的艺术。
3.某一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对全诗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的作用。
4.诗人怎样通过意象表达情感/诗人如何表达情感、志向、观点。
二.设问解读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方面。
鉴赏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题中的考查重点,更是考查热点。
当题目中涉及“艺术”“如何”“怎样”等词时,多是在考查表达技巧,且常与形象、主旨以及诗歌比较阅读等考点联系起来考查。
三.解题方法(一)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渲染、用典等;三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互文、顶真等;四是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等。
(二)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认真审题,精准判断表达技巧①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②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①紧扣目的。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学会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3)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3)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2)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2)创作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举例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2)每组选取一个例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情况和表达效果;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文本;2. 相关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创作实践法: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抒情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艺术手法第一课时抒情手法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规范答题步骤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此类题常见出题模式: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这首诗抒发情感用了哪些手法?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③用典抒情④即事感怀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3分)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晓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睛山鸟乐。
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教案梳理:《声声慢》课程中的难点与重点辅助教学
一、前言《声声慢》是中国著名古典诗词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情感抒发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声声慢》既能提高文学素养,又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声声慢》作为课文已经被广泛使用。
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声声慢》也是有难点和重点的。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着重介绍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关注的难点与重点,以及如何辅助学生的学习。
二、难点分析1. 词语的理解《声声慢》作为一首古典诗词,其中存在不少古词汇和生僻词汇。
对于初学者而言,词语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
例如,在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等古词汇不仅意义较为抽象,且语境中无现代汉语中的类似用法,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讲解。
2. 修辞手法的理解《声声慢》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需要通过细致的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3. 诗歌的意境《声声慢》中所表达的悲凉、孤独、思念等情感是诗歌的意境。
这些情感需要通过感性的理解来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交流、阅读交流来加深对意境的理解。
三、重点分析1. 通读全诗通读全诗是学习《声声慢》的重点之一。
通过通读全诗,学生可以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 理解每句话理解每句话是学习《声声慢》的重点之二。
在理解每句话时,需要学生了解每个词语的准确含义,理解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同时也需要学生通过感性的理解来领悟诗歌的情感。
3. 朗读诗歌朗读诗歌是学习《声声慢》的重点之三。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情感。
同时,朗读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辅助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声声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辅助教学。
1. 解释词语和修辞手法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解释词语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2. 分组朗读和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朗读和交流。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
高考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及练习一、什么叫“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白描和细描的区分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难点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难点赏析诗歌难点赏析一、什幺叫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诗歌难点赏析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
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诗歌难点赏析三、比兴手法的妙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新)
诗歌鉴赏专题——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分类。
2.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相关考点。
过程与方法:1.分类讲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从题材入手读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不同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
2.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类别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法、练习法。
五、教学课时:七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山水田园诗——水光潋滟晴方好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教学难点:主旨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联想与想象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联想与想象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联想与想象一、什么联想与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
诗人艾青在《诗论》中曾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
”想象是指诗人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二、联想与想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先说联想。
作为古诗中的联想,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现示例解说如下:1、古诗中的相似联想及其运用: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在这里,就用了相似联想。
这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所以他在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这一处联想,既写出月光的皎洁,又点出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2、古诗中的对比想及其运用:如唐代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诗的主旨是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痛。
然而作者未从正面去描写,而是运用联想进行了四个对比:一者动与静,“誓扫匈奴”“五千貂锦”;二者生与死,“不顾身”与“丧胡尘”;三是前方与后方,“无定河”与“春闺”;四是人与鬼,“梦里人”与“河边骨”。
通过强烈的对比,把疆场将士英勇战死的壮烈,遗骨河边的凄凉,以及家中仍作生人思念的悲惨,全盘托出,井然呈现,既深化了主题意旨,叉反映了多个层面,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古诗中的相关想及其运用:如唐代章碣的《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与“坑灰未冷”相关的是秦始皇,与“山东乱”相关的是秦始皇、刘帮、项羽等人。
这里用相关联想,意在抒发议论、感慨。
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
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曲笔课件
曲笔在写景中,还常常通过暗示、隐喻等手 法,将景物与情感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 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例如,杜甫的《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和感慨。
曲笔在抒情中的应用
曲笔在抒情中,常常通过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等手法,将情感与景物相结 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 情感世界。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 酒”,通过描绘雨后清晨的景象,表 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追忆。
曲笔在叙事中,还常常通过倒叙、伏笔等手法,使故事更加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例如,鲁迅的《祝福》中,通过倒叙手法 将故事情节展开,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内涵。
03
曲笔的作用与效果
曲笔对主题的深化
曲笔通过间接、隐晦的方式表 达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含 蓄,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曲笔能够揭示深层的社会现象 和人性问题,使诗歌主题具有 普遍性和深刻性。
详细描述
曲笔中,诗人往往会构建一些特殊的意象来暗示或隐晦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和情感。赏析时,需要关注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揭示诗人运用曲笔的深层含义。
从情感表达入手
总结词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通过分析曲笔中的情感表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创作 动机和意图。
详细描述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曲笔课件
目 录
• 曲笔的定义与特点 • 曲笔在诗词中的运用 • 曲笔的作用与效果 • 曲笔的赏析方法 • 曲笔的创作技巧 • 曲笔的难点与误区
01
曲笔的定义与特点
曲笔是什么
01
曲笔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 法,通过间接、暗示或隐晦的方 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 是直接陈述或描绘。
高中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六 象征 试题(共5页)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jiǎngjiě)六:象征一、什么是象征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详细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者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古诗中的象征运用例如在屈原的?离骚?中,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恐美人之迟暮〞。
他描写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举动,又赞美古圣先王“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说明屈原追求的美妙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
这种“美人芳草〞式的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又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三、古诗中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1、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
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成了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的象征物。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说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惜别的象征。
如柳永?雨霖铃?,就以“今宵(jīn xiāo)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象征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写照,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那么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慢?〕春风十里,非常繁华的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二:衬托一、什么叫衬托所谓衬托,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
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
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三:比兴一、什么叫“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四:白描一、什么叫“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