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用地规划
第八章 农业用地详细规划-PPT文档资料
弯道半径不小于20m 不要片面求直占用大量农田,也不要片面 强调不占某块农田 应充分利用渠堤、沟岸,减少占地
通过低洼及排水不良地段时要保证填方量 最小,但需要有离地下水位1m以上的距离
干道、支道规划
重丘陵山区选线
山区道路要有足够的稳定性,道路的纵断 面、横断面、平面配合要适当,弯道半径不小 于20m。
山丘陡坡区:以同坡向的坡面为单元或以侵蚀
沟缘线来划分耕作区;当坡度大于8度时,道 路应绕山坡呈“S”形
农村地区道路工程规划
根据道路规划特点与田间作业需要对各级道路布置
形式进行的规划。搞好道路规划,有助于合理组织 田间劳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干道——乡镇之间联系 支道——村庄之间 田间道路——村庄与田块之间 生产路——田块、田间道路
地形起伏较小、土层深厚旱 涝保收田面设计高程应重点依据 填挖土方量要求来确定;地形起 伏大、土层浅薄的坡耕地田面高 程设计,应根据地形特点,尽量 满足灌排设施布置要求;地势较 低的低洼地,田面设计高程应考 虑到水位要求,应高于常年涝水 位0.2m以上;地下水位较高的农 田,田面设计高程高于常年地下 水位0.8m以上
如何确定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 养殖地的规模与布局
稳定增加各类农用地面积
农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利用荒山、荒坡、荒滩、
荒水,原则上不占用优质耕地 控制园地发展规模,着重调整品种结构,加 强中低产园地改造,提高品质和效益 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林地,禁止过度采伐和毁 林开垦 保护现有水面,禁止新的围湖造田和在行洪 区垦荒
不同地区耕地规划主要内容
平原地区水稻格田规划
盐碱化严重地区
丘陵山区梯田规划
平原地区水稻格田规划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生产、农村居住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一、背景介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中国农村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出现的。
随着农村工商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被大量用于非农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应运而生。
二、原则与目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和目标:1. 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民福利的要求,实现农田面积、质量和产能的合理配置。
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3. 强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划定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边界。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三、规划内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农田规划: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合理划定农田用地的位置、规模和结构。
同时,要考虑到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和农田排水等因素,确保农田的产能和质量。
2. 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通过合理划定生态用地的范围和功能,保护和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
例如,设立林地、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3. 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居住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建设用地的布局和空间组织。
重点考虑农村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高农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4. 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整治和改造,提高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生产力水平。
包括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固化等内容,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
四、实施和监督措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和监督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明确的规划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合理布局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利用、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
本文将从土地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与意义农村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空间,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规范农村土地利用已成为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旨在推动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统筹管理农村用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方法1. 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综合利用原则: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适度集约原则: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鼓励适度集约利用农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公平公正原则:确保土地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 调查研究法:对农村土地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程度、土地生产力水平等信息。
2. 专家评估法:依托专家团队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土地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
3. 综合评价法:结合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目标。
三、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1. 农业生产用地:按照农田质量、耕地保护、农业类型等因素,规划农业生产用地的布局和利用方法,提高农业用地的效益和质量。
2. 农村建设用地: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农村住宅用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供应和布局,保障农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需求。
农业用地计划书
农业用地计划书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农业用地的详细计划,以确保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农业用地对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的农业生产潜力。
2.保护农业用地的生态环境,维护土壤质量和农业生态平衡。
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三、计划内容1. 农业用地分区根据农业用地的功能和土地质量特点,将农业用地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1 农田区农田区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区域,根据土地质量不同,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三个子区域。
对于高产田,将重点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中产田则适合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低产田则可用于畜禽养殖。
1.2 林业区林业区主要用于经营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提供木材和其他森林产品。
可在林业区设置采伐区、保护区和培育区,合理利用林木资源。
1.3 水田区水田区主要用于稻谷种植,根据水资源情况和土地特点,可规划建设灌溉系统和水利设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2. 农业用地管理为了合理管理农业用地,需制定以下管理措施:2.1 土地整治对农业用地进行整治,包括土地平整、疏浚排水渠道、灌溉设施的建设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2.2 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水土保持,推广防护林和草地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农田退化,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2.3 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2.4 农业生态保护建立农业生态保护体系,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用地利用规划根据农业用地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利用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1 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作物特点,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发展适宜的粮食、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
农业规划的土地利用和农田布局
农业规划的土地利用和农田布局农业规划是指根据农业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方案和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
而土地利用和农田布局是农业规划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产量稳定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
土地利用涉及到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在农业规划中,土地利用需要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地形、气候、水资源以及农业发展的需求。
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可以确保不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合理布局,避免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
农田布局是指合理规划农田在区域内的位置和分布。
在农业规划中,农田布局需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的特性和适宜种植的环境要求。
例如,一些水稻适合种植在湿地区域,而玉米适宜种植在丘陵地区。
通过合理的农田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良好的农田布局还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
在土地利用和农田布局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追求产量和效益的最大化,还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农业规划中,农村的公共设施、交通状况和生活条件也需纳入考虑。
合理布局农田时,应考虑到农民的人口密度、就业机会和农民的生活质量等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另外,农业规划的土地利用和农田布局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的原则。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垦和人为破坏,许多地区的土地已经遭受了严重的退化和污染。
因此,在制定农业规划时,应注重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合理划定农田的边界,避免农田过度使用和衰退。
此外,还应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
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系统地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和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空间结构和布局格局,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
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制定,是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性。
那么,如何制定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呢?一、了解土地资源现状制定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首先要对农田土地资源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研。
包括土地资源的面积、品质、地貌、土壤等情况,以及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情况,了解不同地区的农田资源特点,为后续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分析农业发展需求在了解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分析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和目标,确定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三、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农田土地资源现状和农业发展需求,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确定各功能区的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布局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互动关系,保障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确定了各功能区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后,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五、制定农田用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制定农田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农田用地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组织、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为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提供具体指导。
六、推进农田用地规划实施在确定了农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后,需要积极推进农田用地规划的实施。
包括加强对农田用地规划的宣传和培训,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组织和指导农田用地规划的实施工作,保障规划的顺利执行。
第八章 农业用地详细规划
田间道
一般设置路宽3~4m
分为主要田间道和横向田间道(下地拖拉机道)
有渠系的地区,结合渠系布置.
横向田间道布置形式如下:
1、布置在斗沟靠农田一侧:可利用挖排水斗 沟的土方填筑路基,拖拉机可直接下地
2、布置在斗渠和斗沟之间:便于渠沟的维修 管理,但拓展有困难,拖拉机需跨越排水斗沟 入田,需修建桥梁。降水多的地区基建投资太 大
涝渍型土地治理——采取结合排灌系统规 划,开明沟、暗沟、暗管及鼠洞等,排除 土内外过多水分,改善土壤环境条件
工程措施
功能
适宜地区与运用条件
明、暗沟(管) 排水、盐,盐调碱控地地下治水理位措,施所表有盐碱地,应解决区域排水出
系统排水
防止返盐
路
合理灌溉
洗盐、压盐、抗旱,保证 轻盐碱地或无盐害耕地防盐 作物需水
大到三北防护林系统, 小到各个地区、各个田 块的护田林带,上下游、 河两岸、坡两端等
农田防护工程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生物工程:见效慢、投 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 资少 与其他规划相协调 工程措施:耗时短、见
效快,但无法从根本上 消除不良因素对环境的 影响,一次性投资也较 大
严重地质不良现象,工程量要尽量小; 两岸台地交错出现时,河面不太宽,可 建桥跨河
2、越岭线:选择一个接近线路总方向 的垭口通过;选择一个地质条件比较好、 地势合适的山腹打隧道穿过
田间道和生产路
具有货运量大、运输距离短、季节性强、费工 多等特点
规划要有利于田间生产和劳动管理,既要考虑 人畜作业的要求,又要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应与田、林、沟、渠结合布局
《农业用地规划》课件
农业用地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合理规划农业用地 ,提高耕地质量和数量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
优化农业用地布局,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
农业现代化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减 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
集中连片原则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 ,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优 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为了便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业用地 应尽量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用地布局优化方法
综合分析法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类用地的适宜性和
限制因素,为布局优化提供依据。
空间规划法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农业用地
布局方案。
多目标决策法
在考虑多个目标(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等)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 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业用地布局进行优化。
动态规划法
根据农业发展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农业 用地布局,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技术进 步的需要。
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土地 的特点和限制因素,为合理利用和保 护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农业用地布局原则
生态平衡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
在布局农业用地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资 源,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
农业用地布局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合理规划农业用地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生态条 件,合理规划农业用地,避免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指南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一、引言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方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等制定的农村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
它对于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利用、农业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论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内容。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是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
在制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性和开发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用地,根据养殖业、种植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化分区布局,优化土地利用效益。
2. 农产品加工及农村旅游发展:鼓励农村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民增收。
同时,合理规划农村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农村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鼓励发展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产业等。
三、农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键方面:1.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合理划定农村建设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用地等区域。
同时,加强农村土地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的问题。
2. 土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对于生态环境受损的地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修复方案,采取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同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3. 农村水资源合理利用:制定农村水资源利用规划,促进农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保障农田灌溉和村庄供水的需求。
四、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与监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有效的管理和监测。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1. 规划编制与管理:确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编制和管理机制。
同时,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规划。
农用地实施方案
农用地实施方案
农用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用地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用地的分类、利用、保护等方面,提出一套可行的农用地实施方案。
首先,对于农用地的分类,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壤肥力、水资源等因素,将农用地划分为水田、旱地、果园、林地等不同类型,以便更好地实施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保护措施。
其次,在农用地的利用方面,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用地,合理选择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模化水平。
在农用地保护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农用地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农荒、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保护好农用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用地的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农用地实施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农用地的分类、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科学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保护农用地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农用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指南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农村地区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该指南旨在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原则和操作方法,以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内容。
一、农村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农村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旨在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评估土地利用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后续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农村土地利用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应合理确定农田、生活用地、工矿用地、生态保护用地、交通用地等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农村综合效益。
三、农村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标准、布局设计和空间组织等内容。
详细规划应考虑农村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四、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需要配套的管理措施,以确保规划落地生根并取得实际效果。
管理措施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补偿和激励政策、土地开发审批和监管、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等方面。
这些措施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五、农村土地利用监测与评价农村土地利用监测与评价是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对规划效果的评估。
监测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效益、农村空间扩张等方面,评价结果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调整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
六、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和配套政策。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防止破坏性开发和乱占耕地等行为。
农业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农业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合理规划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旨在保证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
本文将针对农业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探讨。
一、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是基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与问题,并结合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特点,形成合理的利用方案。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益:通过科学规划和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2.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 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利用可以有效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4. 提升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水平:通过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可以为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1. 综合兼顾的原则: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需要、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利益,在综合兼顾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用方案。
2. 保持农村土地的多功能性原则: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保持农村土地的多功能性,即既要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又要考虑农村居民生活、生态保护和农村旅游等的需求。
3. 灵活适应的原则: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具备灵活适应的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需求的差异,制定相应的利用方案。
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农业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农业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引下,根据当地的自然
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农村土
地资源的活动。
它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农村
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人口规模等因素。
首先需要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了解土地资源的种类、分布、质量等情况。
其次要结合当地的产业结
构和发展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的主要功能和发展方向。
最后要根据土
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和限制条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和结构,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
理利用。
要优先保护耕地和水源地,严格限制盲目扩张和滥用土地资
源的行为。
同时要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
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
政府应
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和保护。
企
业应该遵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事,确保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农民
要积极配合规划实施,保护土地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重
要的作用。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认识到其重要性,加大力度推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的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介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进行土地评价、土地分区和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
传统的农村土地利用模式面临着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农业产能下降等问题,亟需科学规划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农田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则:(1)均衡优化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土地资源的均衡利用,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配置,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土地资源的长期利用,避免浪费和破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公平原则: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农民的合理权益,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土地资源带来的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规划内容1. 土地评价: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的评价,了解土地的质量和可利用程度,为土地分区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分区:根据土地评价结果,将农村土地划分为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等不同区域,明确每个区域的功能和用途。
3. 土地利用:根据土地分区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农业种植布局、农村建设布局和生态保护布局等,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与监测1. 实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包括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规划的落地实施。
2. 监测:通过定期对农村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保障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顺利进行。
结语: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产业布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产业布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产业布局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产业布局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和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耕地资源保护耕地资源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合理划定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例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
3.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注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需要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多元化经营。
例如,农村可以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将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相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村可以发展农村电商,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农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布局是指根据农村土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产业布局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农产品结构农业产业布局应优化农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
例如,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粮食、油料等农作物种植;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发展畜牧业等。
农业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农业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农业规划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供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是指在农业规划中,根据土地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农业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是农业优化布局和高效利用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农业规划的重要性、土地资源利用的原则和策略以及农业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业规划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农田和农作物的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供应。
此外,农业规划还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科学规划农业发展,可以引导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在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即根据土壤、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地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和规模。
其次是可持续性原则,即在规划中要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三是公平性原则,即要注重公平分配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不公正现象,促进农民的利益最大化。
再次,实施农业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要加强农业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制度,完善土地保护和利用政策,确保农业土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平,增加农田排水设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此外,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促进农业创新和发展。
最后,以某地农业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为例。
某地位于农业发达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兼有果蔬种植和养殖业。
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
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的相关内容。
1. 农业生产用地保护农业生产用地保护是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的首要任务。
保护好农业生产用地,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要实施农业生产用地保护,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农地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违规占用和破坏农地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农业用地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利用。
2. 农业生产用地划分为了合理利用农业用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用地划分。
在进行划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肥力、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各类农业用地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种植业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3. 农业生产用地流转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用地流转管理。
农业生产用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进行农业生产用地流转时,需要建立健全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动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4. 农业生产用地环境保护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用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用地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在进行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时,应该注重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用地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5. 农业生产用地产权管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立健全农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用地结构优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进行农地产权管理时,需要加强对土地流转、抵押等行为的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安全稳定。
总结农业生产用地管理规划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用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乡村振兴。
第八章 农用地规划
渔业生产规划包括天然水面改良规划、人工鱼池的规划等。主要内容包括:水产地调查、养殖水面的确定、养殖方式的确定、养殖的种类、放养密度和放养比例的确定以及各种养殖设施的用地规划等。
二、水产地的调查与评价
1、水产地调查
渔业生产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查清水产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5、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的配置
第四节渔业生产用地规划
一、渔业生产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渔业生产规划的意义: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渔民收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渔业生产规划的原则: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面;选择适宜本地区生产要求的鱼种;渔业与农、林、牧、副业相结合,相互促进;
1、果园防护林网
在干旱、半干旱、高寒以及受主害风侵袭的地区,都应配置以必要的防护林网,以便为果树授粉以及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林带还防止害风吹落果实、吹干土壤,对防止早期冻害具有明显的作用。
2、果园内道路网
果园内道路网的布置应有利于果园条件管理与运输。
3、果园水源及灌、排渠系规划
在果园移栽树苗,追施肥料、喷施农药及灌溉,都需要及时的水源供给。在平原果园,主要水源为河流及水井。一般应将水源设置在果园中心位置。大果园则需设数个水源。
(3)计算机模拟
3、耕地利用组织
(1)轮作区组织形式:又称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根据轮作周期的年限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土壤肥力近似的轮作田区,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轮作换茬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又称分块轮作。即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和土壤、水利等情况,在耕地范围内划分作物种植区(如蔬菜区、棉花区、旱粮区、水稻区等),再在种植区内划分耕作田块,轮换种植作物。
第八章 农业生产用地规划
确定区域内大田作物的需要量(V) 确定大田作物的商品率(p) 确定大田作物总产量 W = V/(1 – P)
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Yf)
确定大田作物的比例
确定本地区各类大田作物平均先进单产:
y=(y地区+y先进)/2 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
第二节 农业生产用地分析
农业生产过程是农、林、牧、渔各生产部门 与自然之间,以及各生产部门之间不断进行 能力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农业生产用地规划是根据一个地区的自然经 济条件、经营方针以及发展农业的长期任务, 合理组织农业各部门的生产用地,以促进农 业全面发展的一项措施。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4、由于蔬菜是费工作物,同时含水量多, 不耐贮存,运输量大,尽量配置在居民 点附近,便于运输和管理。
5、集中连片,外形规整 6、尽量将蔬菜地配置在畜牧场附近
温室温床的配置 1、配置在居民点周围,如有可能配置在工厂
附近,以便利用余热加热。 2、应配置在南坡,以保证有较高的温度和充
山区果园的配置
以背风向阳为宜,切忌选择风口
坡度以5-10°为宜,最大坡度不超过30°。
在同一坡面上,对耐旱的果树应选择在 上坡,不耐旱的配置在下坡,或把管理 粗放的果树配置在上坡和零星分散的坡 地上,把管理精细的果树配置在下坡和 集中连片的坡地上。
土壤条件:最好是排水和通风条件良好, 有适当保水能力,土层厚度1-1.5m。
确定饲料作物种植面积(S1):
S1 = W/Yf.A
A:复种指数
确定饲料作物轮作净面积(S2)
S2 = S1.N /n N:轮作田区总数,n:饲料作 物所占田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难点
重点掌握耕地的规划要素和田间工程的配置。
教学手段
板书配合多媒体教学,并组织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提要
第八章农用地规划
一、耕地利用的组织
1、种植结构的确定:所谓种植制度包括:⒈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条件,确定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那里的问题;⒉复种指数高低,即一年种几次或几年种几次的问题,如一年两熟、二年三熟、一年多熟以及休闲的利用问题;⒊种植方式的确定,即首先怎么种及其实施问题,如间作套种与但作,轮作与连作,直播与移栽等。
畜牧场用地主要是集体或者养殖专业户畜牧养殖的用地,应布置在离生活区较远的生产用地边缘,有便利交通条件,地势高燥、向阳、背风、土质良好,且有较好的地面排水条件的地段。
2、畜牧场建筑布局原则
冬暖夏凉;通风透光,空气干燥;有利于经营管理、土地经济用地;有利于防疫灭病。
3、家禽养殖场规划设计
为了促进养禽事业的发展,必须做好家禽养殖场的规划。把场址选择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电源可靠的地方。
2、果园树种的选择
选用适合当地的果树品种,种植规模和树种类型适当,注意品种搭配,与土地规划其它项目,如绿化、水土保持等项目结合进行,充分发挥果园的效益。
3、主要果树树种的适生条件
4、授粉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二、果园小区设计
果园内被道路、林带分割的耕作地块称为小区。果园小区是果园生产管理的基本单位。
三、果园田间工程规划设计
(3)一些适应分户经营体制的耕地组织形式:
二、耕地规划单元(地块)的规划
1、耕地(利用)规划单元的概念和设计要素:耕地规划基本单元(简称耕地单元)是指由未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沟渠路林等设计要素齐备并协调配置,兼有田间耕作、灌排和作物轮作的基本单元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2、耕地规划单元的方向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单元的方向就是耕作与作物种植的方向,也是固定末级灌排沟渠、林带和田间道路的走向。
(3)林带间距:林带间距应依据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来确定。一般林带的防护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但是在15─20倍距离内才有明显的防风效果。
(4)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植树行数-1)×行距+2倍由田间到林缘的距离
行距一般为1.5,由田边至林缘的距离一般1─2米。
3、田间道路规划
农村道路按其作用和标准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级:一级为村间路,二级路为村内交通路,三级路是供直接下地用的田间路。
①水面资源:包括可利用水面的面积及其季节变化,水深、水量、水质以及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②水产资源:包括水域中各种经济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③气象情况:包括降水量、气温、冰冻期、冰层厚度等;
④渔业生产现状:包括产量、质量、设备投资、劳力及经营水平等。
2、水产种类的选择与布局
根据水产地的特点,结合各种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着手选择和确定水产养殖的种
(1)轮作区组织形式:又称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土地,根据轮作周期的年限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土壤肥力近似的轮作田区,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轮作换茬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2)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又称分块轮作。即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和土壤、水利等情况,在耕地范围内划分作物种植区(如蔬菜区、棉花区、旱粮区、水稻区等),再在种植区内划分耕作田块,轮换种植作物。
4、奶牛场规划设计
以生产鲜奶为主的奶牛场,一般宜设置在距离城市10─20公里的地方,这样既有利于鲜奶的运输,又有利于饲料的供应和防疫卫生。
5、养猪场规划设计
在选择好场址以后,要合理安排场内全部建筑物。
三、牧草地规划
1、季节性牧场的划分
由于各地区草地的自然条件和利用习惯的不同,季节牧场的划分类型和轮牧方式也不同。一般划分为四季牧场、三季牧场,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两季牧场。
3、天然水面改良规划
池塘、湖泊、河道和水库的利用改造
4、人工鱼池的规划
课后小结
1、耕地规划单元的规划方法。
2、耕地规划中田块的设计要素及确定方法。
3、农田防护林设计结构类型。
4、沟渠路的主要配置组合形式。
5、果园、畜牧业、渔业的规划原则和内容。
第三节畜牧业规划
一、畜牧业生产规划的原则、内容
1、畜牧业生产规划的原则:自然资源最优利用原则、食草动物与食粮动物协调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提高效益原则、综合发展原则
2、畜牧业生产规划的主要内容:畜产品需求量规划、畜群发展规划、畜产品产量规划、草地规划、畜牧养殖场
二、农区畜牧业规划
1、畜牧场场址选择的要求
划分季节牧场的依据是:草地上气候变化,草层的生长和枯萎时间,经营习惯和管理水平等。
2、各种畜牧群放牧地段的布局
3、轮牧小区的设计
轮牧小区是畜群放牧地段内进行轮牧的基本单位。实行分区放牧是提高牧场生产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符合放牧饲养的防疫要求。
4、天然割草地规划
天然割草地主要用来收割干草,有计划地建立一定数量的割草地,是整个牧草地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案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
授课教师
郝晋珉
所在单位
资源与环境学院
授课对象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
教学时数
2学时
授课内容
第八章农用地规划
内容简介
耕地规划单元(地块)的规划和田间工程的配置;简要介绍果园、畜牧业等用地规划。
教学目的
及要求
掌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中耕地、果园、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用地的规划原则、内容、特点和思路。
4、果园附属设施的配置
果园附属设施包括给水站、作业站、库房(工具、肥料、农药)、果品库房等。
四、果树的种植方式
果树的种植方式主要指果树种植的株行距、密度及其排列形式。
株行距决定于果园小区的形状、方向、坡度、土壤肥沃程度以及各种果树树冠的大小和所需营养面积。果树的排列方式通常有正方形、长方形、棋盘形和双行式等几种。
1、果园防护林网
在干旱、半干旱、高寒以及受主害风侵袭的地区,都应配置以必要的防护林网,以便为果树授粉以及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林带还防止害风吹落果实、吹干土壤,对防止早期冻害具有明显的作用。
2、果园内道路网
果园内道路网的布置应有利于果园条件管理与运输。
3、果园水源及灌、排渠系规划
在果园移栽树苗,追施肥料、喷施农药及灌溉,都需要及时的水源供给。在平原果园,主要水源为河流及水井。一般应将水源设置在果园中心位置。大果园则需设数个水源。
2、确定种植结构的方法
(1)常规方法:首先根据社会需要研究粮食和经济作物、主粮与杂粮、夏粮与秋粮作物、粮食与饲料和绿肥作物的比例,然后再根据具体条件研究确定各种作物的比例。以进一步确定各种需求指标。
(2)数学模型法:应用数学模型法可以合理解决作物组合的选择,作物种植面积的合理构成及作物合理布局等问题。主要的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
4、沟渠路林结合的配置形式:田间道路和林带,一般沿斗、农级沟渠结合布置,其优点在于道路道路与渠岸一侧结合,节约用地。一般结合形式:沟─渠─路、路─沟─渠、沟─路─渠
第二节果园内部规划
一、果园用地和树种的选择
1、果园用地的选择
①在平原区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在丘陵地区,坡度不应超过30度;
②坡向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在北方宜选择阳坡,以便采光增温,在南方宜选择阴坡,以保持土壤湿润;
3、耕地规划单元的大小和形状:确定单元大小要涉及三个问题,即长度、宽度以及面积。
三、田间工程的配置
1、田间灌排渠道的配置:灌排相邻、灌排相间、灌排合渠。
2、防护林带布置
(1)林带方向:林带方向应根据地区的主害风风向而定。一般要求主林带垂直于当地主害风风向。
(2)林带的结构:所谓林带结构,就是林带的外形和内部构造。主要指林带的宽度、树种组成、种植密度和断面形式。一般分为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种形式。
3、渔业生产规划的内容
渔业生产规划包括天然水面改良规划、人工鱼池的规划等。主要内容包括:水产地调查、养殖水面的确定、养殖方式的确定、养殖的种类、放养密度和放养比例的确定以及各种养殖设施的用地规划等。
二、水产地的调查与评价
1、水产地调查
渔业生产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查清水产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5、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的配置
第四节渔业生产用地规划
一、渔业生产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渔业生产规划的意义:大力发展渔业生产,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渔民收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渔业生产规划的原则: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面;选择适宜本地区生产要求的鱼种;渔业与农、林、牧、副业相结合,相互促进;
③土质条件,土层厚度应在1─1.5米以上,底土宜疏松,以利果树根系发育;
④地下水位应距地表1.5─2.0米以上。地下水位太高会影响果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⑤避免风害的影响,切忌将果园选择在风口上;
⑥果园附近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供灌溉和其他生产管理之用;
⑦果园要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
⑧除大型果树农场,或有特殊需要的外,一般果园应尽量利用条件适当,较为零散或居民点周围的边角土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从土地利用的总体安排上,要把较好的土地用作粮食生产,而将果园用地按排在山坡、河滩等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