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五《改革开放的历程》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五《改革开放的历程》课件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起始、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对外开放等。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荡,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国内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开放,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改革开放的起始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性的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三、经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被实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特别是1979年农村改革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还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政治改革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自我整风和反腐败的运动,进一步加强了党的领导能力和党风廉政建设。
政治体制的逐步改革也得到了推进,一些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举措被采取,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五、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投资、工作和生活,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提供了机遇。
总结: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当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课件(53)选修1 第1讲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
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 史稿》
2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
记》
2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
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 景、内容及影响
15
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及与以前的治 安机构的不同
15
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15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困难 及启示
Ⅲ卷
《隋书》
2
15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返回导航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历史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考纲要 求
商鞅变法
明确考向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把握主线
课程标 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 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 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 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 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 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 作用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
强一制夫推行一__妻__________小家庭政
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 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历史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3.变法评价 (1)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2)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历史 • 人教版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优质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PPT
教学 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2、体悟中国人变革的精神
各国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韩国申不害改革
材料一: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
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货志》
2、体悟中国人变革的精神 ——《史记•商君列传》
4失败原材因:料触五犯:了保令守民派官为僚什的利伍益,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中材国料特 三色:匿社(奸会商主鞅者义)与进平入斗降新桶敌时权代衡同仗罚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张居正(材15料25年六5月:26日(-商158鞅2年)7月集9日小),(男都,汉)族乡,字邑叔聚大,为号县太岳,,置幼名令张、白圭丞,,湖广凡荆三州卫十(县今湖,北-省--荆-州--市居)军籍 。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但他的某些 施即便是今天看来理念都很先进,依然有可借鉴之处。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守内虚外,造成了冗官和冗 兵现象十分严重
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内部的农民起义,也迫使北宋 统治者不断加大财政支出
王安石
背景
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
王安石变法概述
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 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 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 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时间: 1043 宋仁宗 范仲淹 3结果: 失败;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3、孝文帝本身熟悉儒家文化,力图改革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教学课件2019)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内容
影响
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 展生产,改革 军制
使齐国强盛, 齐桓公确立 霸业。
秦国商鞅变法废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 井田,开阡陌; 发展,国家实力增
废除特权,奖励 强,为秦统一全国 耕战,建立县制 创造了条件。
• 评价:
• 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 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 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 地位的政治思想
; https:// 塑料袋厂家 塑料袋批发 定做塑料袋 ;
赤瑕驳荦 赋人二十亩 则夫妇之道苦 莫不同原共流 上召见 上至 摧辱公卿 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汉王喜 相内史奏状 生时谅不谨 至函谷关 母非有贱也 鹿谷山 数过宝饮食 南与乌秅 北与捐毒 西与大月氏接 按验愈急 事成功立 天子闵之 箕子去之朝鲜 事势若此 郑国穿渠 怒骂 之曰 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 几危社稷 乃复上书妄称誉丹 谓火官也 涉居谷口半岁所 蜚蔽天 今相朕 收充 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 有意欲以为嗣 请造白金及五铢钱 兵革不动 诈伪萌生 几陷无道 民命得全 其势然也 莫不乡化 杀数十百人 皆知喜 武前已蒙恩诏决 阳 地节中 西至大月氏千六百 一十里 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廷尉忠以为 赐爵关内侯 山冢卒崩 晨去暮来 嘉请诛内史错 谓西曹 此人大度士 入扬雄八篇 不肯当 尝窃观阴阳之术 汉家本起於蜀 汉 长尺有咫 愿代赵京兆死 野王 永始四年四月癸未 领尚书事 如上责臣 昭仪少弟 数求见谏争 琅邪太守公孙闳言灾害於公府 君子作 文 象天 地 人 今王不断狱与政 《宗庙歌诗》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共24张ppt)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农 民积极性;
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为隋唐统 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
任务1-3:阅读教材P22-23,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 的知识,和阅读历史 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 √ √
G
时间轴
古代 商鞅 孝文帝王安石 张居正 戊戌 变法 改革 变法 改革 变法
近代
清末 民国 新政 改革
当代
完成
社会主义 成就
革命
曲折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建 促 挽危机
封汉 建化
学 披 探转 西 新 民变 法 衣 主制
度
曲完 折善 探制 索度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任务1-1:阅读教材P22和历史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任务1-4:阅读教材P23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 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政治腐败、国库亏空、 土地兼并严重
整肃吏治、裁剪开支
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
财政收入增加; 封建统治危机缓和。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 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言政治腐败 聿, 管监察的不行纠劾…… ——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 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课件)-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则于不顾,强制推行新法,虚报成绩,互相攻击,争权夺利,乃至贪污腐化不断
发生,给守旧派攻击王安石以种种借口;加上宋神宗对于改革有了自己的设想,
对王安石的意见也不像改革之初那样言听计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其故材,料老改5妪革:曰遇成:一败自老的王妪共安喂石性鸡为原豕相,因公唤有,“哪立啰些新,?法啰扰,民啰。,妾王孀安居石二来十!年”,鸡也豕要俱出来免就役食、。问助 役等钱,①钱时既代出特而征差—役如—故是。否…顺…应蓄时猪代养鸡潮,流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
阅读教材,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史实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
中共十八大
十一届三中 全会
2012年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和全面深化 改革开放的目标。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民族危机 革命浪潮
挽危自救
改革教育、编练新 军、奖励实业等
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
背景
改革
资产阶级共和 制在中国诞生
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未完成
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法律、 教育、 等领域
▶ 1935
流 通 的
(
年
民 国 二
银) 元
十 四
问题2:结合近代改革之下的社会变化,分析改革带来的意义
▶清末厂矿发展趋势 ▶福新面粉厂发货单
21
小结
古代:富国强兵
商鞅 变法
战国
孝文帝 改革
北魏
王安石 变法
北宋
张居正 改革
明朝
社会 转型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专题复习 课件
了 理 应 解 解 用
√ √
考点内容
考点19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a) 考点20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 响(b)
√ 的影响(c)
考点30 说明洋务运动的概况并探讨它们
考点30 说明戊戌变法的概况并探讨它们 √ 的影响(c)
考点37 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和意义(b) 考点24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措施及 作用(b)
▲
目的:富国强兵,利于争霸
结果: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 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主要的 衡量标准是要看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
改革异同比较
目的
富国强兵 实现争霸 北魏孝文 革除旧俗,学 帝改革 习先进汉文化 商鞅变法
内容(特点) 方式 统 治 者 主 动 实 行 的 自 上 而 下 的 和 平 方 式
洋务运动
中文名: 李鸿章
国 籍:中国
生卒:1823年-1901年 职 业:政治家、改革家 评
倾一生的心血举办洋务, 价: 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 无法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 败的悲剧后果。
戊戌变法
中文名: 康有为 国 籍:中国
生卒:1858年-1927年
职 业:改革家
站在时代前列,一腔热 评 价: 血为改革,难圆图强保 种梦,留下千古遗憾。
改革异同比较
目的
商鞅变法汉族先进 文化 学习西方的先 进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
统 治 者 主 动 实 行 的 自 上 而 下 的 和 平 方 式
性质
革 北魏孝文 革除旧俗,学 弊 习先进汉文化 立 帝改革 学习西方,自强 新 洋务运动
改革分类
时期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 帝改革 领导阶级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体系初步
构成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最伟大 的社会变革
(纲要上P160)
两头好 中间差
八字方针
3.成就:初步建立起物质技 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
1956
1958年
1960年
积累了建设的重要经验。
1966年
1.良好开端:
总路线
2.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⑴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变动
⑵政治:各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内容:经济: 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3.特点: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论十大关系》
大跃进
“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历程: 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改革开放 ⑵中共十八大(2012.11):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1):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⑷中共十九大(2017.10):指出……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 ⑸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 提出……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感谢欣赏
2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 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编练新军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3.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
脱内外困境
清末新政的影响 “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措施颇多相似,但更 为广泛深入;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 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激化革命。
5. 影响: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文化,起到思想启蒙。
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材料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
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 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时空坐标
何为“改革”? 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 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内迁,征伐不断, 社会矛盾尖锐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史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 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 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 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 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 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根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史料二是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的?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商鞅变法——经济改革(以农求富)
材料一: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 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 食货志》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废除井田,开阡陌
促进农业发展
重农抑商,奖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提升生产积极性
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提高战斗力)
材料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 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 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 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影响。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时空定位
时 间 轴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全面认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2.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发生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
3.实质: 是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即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
读下列史料并结合p23第一段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 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 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 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课程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 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 证) 2.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 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家国情怀)
2.商鞅变法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 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 “乡 ” “里 ”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
B 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的上述举措(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5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岳麓版选修1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一、变法的背景及实施
学习·探究区
1.战国初期,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 六国。 2.秦孝公继位后,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变法图强,下达《__求__贤___ 令 》,广纳贤士。 3.商鞅来到秦国后,向秦孝公阐述了法家 富国强兵 之术,提出了变革政 治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4.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 350 年两次实行变法。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关系。
解析答案
返回
谢谢观赏
答案
材料二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今夫人众
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
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
也。”
——《商君书》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 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厉行法治,实行严刑峻法,才能使兵民立足 自己的职守。
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 (2)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3)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实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变法的结局及影响
1.结局:秦孝公去世后,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_秦__惠__ 文王 下令逮捕并处死了商鞅。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答案
重点精讲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原因是什么? (1)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3)变法非常彻底,秦国社会已经沿着变法的轨道向前发展而无法逆转。
专题二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与统治措施(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六、光武中兴
施政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 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七、王猛改革
氐族建立,逐渐强大并统一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 汉人王猛改革,缓和民族矛盾。
一、商鞅变法
(4)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 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李斯),作为通用文字颁 行全国。
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 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
交通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 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内容: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 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八、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措施:494年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实力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二 中国古代变法、改 革与统治措施
一、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②新兴地主阶级 势力增强,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
(2)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一、商鞅变法
(3)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 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 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
转化)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迁都洛阳
——《魏书》
易服装
说汉话
鲜 卑 姓
拓 跋
独 孤
贺 楼
邱 穆 陵
步 六 孤
贺 兰
汉 姓
元
刘
楼
穆
陆
贺
改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
卢、崔、郑、王4家的女
儿为妃,把自己女儿嫁给
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
——钱穆《国史大14 纲》
2. 内容:
目的 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
实质: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局部调 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作用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 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富国
均输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① 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 间征伐不断。
② 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 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 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 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 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 克思主义。”
• • • • • • • •
一、主干知识整合: 1、古代史: 春秋管仲,助称霸; 战国时期,悝起鞅; 北宋庆历,王安石; 少数民族,多成功; 助封建化,阿骨打; 元昊努哈,阿保机。
• 2、 19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 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 • 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中国的洋 务运动 比较—异同 • ⑴结局 • 日本——实现民族独立,走上富国之道 ; • 俄国——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 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双半国家 • ⑵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①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 ②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 ③改革的阻力(执行者)
• 3、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 ⑴“改革”为什么要改?怎样改的?结果如何? • 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功,推动了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而苏联和东欧各国的 改革都失败了。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 ①改革是否打破了阻碍生产力的政治经济体制, 真正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②改革是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③改革是否坚持独立自主。 • ④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否适合本国国情。
2、近现代史:
地主阶级,空自救; 洋务新政,及预备; 资产阶级,戊戌变; 新民主义,三土改; 三中全会,改旧颜。
• 二、基础检测: • 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 相同点是 • A.都代表地主阶级 B C.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 D.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 2、叙述庆历新政的内容 • 3、列举洋务运动兴办的企业 • 4、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土改总路 线内容
• 典型高考题示例 • 07上海单科卷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 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 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 ⑴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 ⑵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6分) • ⑶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总结中国古代改革 ①成功的原因 ②失败的原因
1、分类: 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 ②促进社会形态转化 ③封建社会中后期,为挽救统治危机 ④少数民族封建化 2、分析每类改革成败原因
• ㈡、近现代史: • • • • • 地主阶级,空自救; 洋务新政,及预备; 资产阶级,戊戌变; 新民主义,三土改; 三中全会,改旧颜。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 08年考纲变化的部分: • ①庆历新政(新增); • ②洋务运动(细化——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 ); • ③戊戌变法(细化——戊戌变法的背景、 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 • ④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新增) • ⑤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增) • ⑥“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及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和干部下放(新增)
• 四、总结: • 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 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认识
•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 ②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 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 •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 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1、清末“新政”和 “预备立宪” 2、与洋务运动同时 期、同类的改革 效果!! 3、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亮点!!!
4、从洋务新政,及预备; 资产阶级,戊戌变的失败, 和三中全会,改旧颜的成 功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 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四性” • ⑴主观目的的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 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 ⑵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他们仍未超出“中体西用” 的范畴 • ⑶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某些让步,符合社会发 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 ⑷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 直接影响看,它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 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断削弱自身的统治,还促进了革 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 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 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 经济基础。
•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县的粮 食产量三年跨三大步从根本上表 明 •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 D.只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设想就能实现
• • • • • • • •
三、规律探寻 ㈠古代史: 春秋管仲,助称霸; 战国时期,悝起鞅; 北宋庆历,王安石; 少数民族,多成功; 助封建化,阿骨打; 元昊努哈,阿保机。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
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 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 和倒退没有出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五、考情:近三年高考题:
• 1、05年全国卷:戊戌变法(《时务报》、吸收了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 方面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选送留学生 、 军事工业 ),改革开放成就(葛洲坝 )——6道 选择题。 • 2、06年全国卷:洋务运动(资金来源——企业 的性质)选择题。 • 3、07年——全部以材料题出现:①重庆:王安 石变法(教育)洋务运动(教育)②山东:王安 石变法的改革措施③江苏:王安石变法(原因、 内容)④宁夏——戊戌变法(背景、失败原因) ⑤广东单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的变化)⑥上海卷:以1978年切入,改革 开放成果的图片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