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完美版.ppt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完美版.ppt

培根(1561—1626),毕 业于剑桥大学, 英国哲学家、 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 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 风 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 精辟,启人深思。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 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 反对经典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 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 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 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 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导,要多读书, 读书是有好处的。
15 ﹡短文两篇
腹有诗书气 自华
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
谈读书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不是 不能看,但如果只喜欢看这 类书,那品位就太低啦!
有些男生沉溺于 电脑书,也不
好……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 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 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 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能好好 读书,都能出人头 地,成为高层次的 人才!
不求甚解——马南邨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 方法。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 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 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5、理清本文的论证 第一部分思(1路),:表概立括场内。摆容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提出自己的立场。
第二部分(2-8):作具体分析。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具体解释含义。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3、细读课文,讨论:
• 本文是如何反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 驳的是“论点”,先摆明批驳的靶子,说 出自己的见解,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 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 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 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 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 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 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 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15 短 文 两 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 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这是两篇谈论读书 的文章。
谈 读 书
培根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 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 感悟?
作者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 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来 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 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 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家居著书。 1626年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 腐作用而受寒而死。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 ⒈初读课文,思考:⑴题目中的“谈”字, 是什么意思?题目能改为“论读书”吗? • ⑵课文围绕“读书”这一核心话题谈了哪 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内容层次。
1)读书的正确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细读积累,谈感受: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 读书。
比较阅读,辨别异同。
•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 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两篇文章在思想内 容和写法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 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的告诉大家:你喜欢 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感悟?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件
1了解作者。 2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
的论证思路。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福建福 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 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 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 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 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 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 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 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 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 弊的批评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特殊魅力。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第一,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 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 虎的态度?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 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 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 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 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 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 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 己的主张。
“不求甚解”出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
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 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浅尝辄止,含贬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3、读史使人明确,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 补读书之不足,盖 天生才干犹如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5、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 作摘要,但只限题材 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你搜集到了哪些和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故事? 请写在下面。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留到课中板块解决。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课中板块:《谈读书》
板块一、坦诚相告话读书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板块四、合作研读析方法 板块五、名言美句我来品 板块六、 拓展交流味无穷
4、强调积累和良好习惯的 养成。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四、教学设想
课前板块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 名言和作者其人其事,培养学生搜寻、筛选、 整理信息能力,同时完成字词的 积累和对课文 的初步感知。课中板块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深入品析,掌握论证方式。课后板块完成对课 文内容的巩固和知识技能的转化。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板块一、坦诚相告话读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 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 大了。请你坦诚的告诉大家:你喜欢 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感悟?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名人论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 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 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 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邓拓,原名邓子健, 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当代杰出的新闻 工作者、作家。1961年, 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 求,以马南邨为笔名。开 设了《燕山夜话》专栏。 著有《中国救荒史》 《燕 山夜话》等。
议论的方式
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 论。 •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 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 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结构图示
A 读书的目的 论 读 书
目的好处 偏向关系 读书用书
仔细思考 多种读法 几种结合
B 读书的方法
C 读书的作用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老师寄语
⊙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摆出批驳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介绍出处并析其义,然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 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反面否定,又正面引用语录佐证;
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o 好读书(hà )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 ·
—— ·


深旧 思书 子不 宋自厌 苏知百 轼。回


拓展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 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 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 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 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 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 读。平时卷起来
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 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 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 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 可医)
2、读书的目的有哪些?从文中提 取词语概括。
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品味语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 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 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不同点:
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 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 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
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 《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 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 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 话,严谨质朴。
能力拓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 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 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 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 和下流淹死。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原文谈读书培根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

虽说有体会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辨论,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依旧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体会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聪慧,只有靠观看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扫瞄,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会。

有些书还能够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捷,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经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知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能够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不求甚解马南一样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差不多上不行的。

事实上也不尽然。

我们尽管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然而,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专门不中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专门清晰。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名人论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 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 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 著有《随笔》, 《新工 具》等。
好读书( hào) 好
读好书(hǎo )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读书写了哪几方面 的内容?
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足以怡情

正面阐述其好 处: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正 反 对



费时过多—易惰

反面指出其 偏向:
藻饰过多—则矫

凭条断事—学究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不同的读



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
《随笔》共58篇是英国 文学中首创。
知识就是力量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yí)情 统筹( ch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藻(zǎo)饰 狡黠( xiá) 诘( jié)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劝诫( jiè )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味同嚼蜡( jiáo)
第一部分(1):立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 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 “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悟一悟——探究论证方法
• 5.在《谈读书》中我们不仅领悟到许多读 书的好建议,而且还学到许多好的论证方 法。请再次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使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起到 了什么作用? • 6.《不求甚解》文中作者列举普列汉诺夫 的诸葛亮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 7.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背一背——积累提高
• 熟读课文中谈论读书的佳句,限定时间, 看谁背诵的多。
•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 五、达标检测
教学建议
• 一、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 性,确保训练到位。 • 二、《谈读书》一文,应加强诵读,力求熟读成 诵。课文中名言警句较多,应指导学生摘录下来, 并学会运用。 • 三、《谈读书》的译文有几种版本,除本文外, 较有名的还有水天同、吕同六、何新等人译文, 可找来供学生比较阅读。如果有的学生英文水平 尚好,可以把培根原文拿来,与几种译文对照阅 读。学生可以从理解两篇短文 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 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教法
•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 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 《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 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 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 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 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 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 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最后论述了读书能 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教学过程
• 读一读 ——整体感知 •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人 们已经发表了大量有益的意见。培根的 《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一 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 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请同学们 说一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又阐述了 什么主张?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ppt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ppt

第13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培根
作者: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出身官僚家庭,毕业于剑 桥大学,后又学习法律。英 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 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因 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 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 的主要著作。作品风格平易 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 启人深思。
请按:
1.读书的正确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 书的作用这三个层意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 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
足以怡情
读 书 目 的
正面阐述 足以傅彩 其好处: 足以长才
费时过多—易惰
反面指出 藻饰过多—则矫 其偏向: 凭条断事—学究
给下列生字注音: u) 藻( zǎo)饰 怡( yí )情 统筹(chó 狡黠( xiá )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 )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o) 好读书(hà
好 o 味同嚼蜡( jiá ) 读好书( hǎo )
反面指出其偏向
主张
读书方法
提倡
皆成性格 读书作用 弥补缺陷
比喻论证
诵读品味句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 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 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 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 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 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1)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字词,了解文常知识。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辞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读书观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不求甚解”的含义解读。

比较阅读。

“驳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体验,比较阅读。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读《谈读书》。

一、导入: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现在,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曾经获得过一些什么样的感悟?生:我比较喜欢读书。

小时候,爸爸就给我买很多书,其中最多的是童话和寓言。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学会了想像。

师:书给了你想像的翅膀!生: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学会了坚强。

师:书是你生活的导师。

生: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也读过一些书。

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最喜欢读书,那时候,书就是我的朋友。

师: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热爱读书的孩子就是优秀的。

知识能改变一切。

生:我读过《西游记》,很有趣。

读的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着急,一起高兴。

师:太好了,你是在用“心”读书。

师:读书究竟有些什么好处?书到底应该怎么去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怎么说。

(板书:谈读书培根)二、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小黑板显示:(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学生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师: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交流一下初读的感受。

15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15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读书的方法 书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 求 甚 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举 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举例论证)
驳论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完成作业同步练习; 2、预习第16课,并熟读课文.
思考:
1.本文与上文的议论方式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批驳的是什么,提出的正确观点 又是什么?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
第 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
二 部 分
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层(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这几句话从正 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 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 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 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 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 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 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 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 关系:相互补充、相 辅相成。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 不管它是什么,总拿 来翻一下,或看序目, 或读几页内容,不费 力,不劳神,往往再 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 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 广元、孟公威等一 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 熟,而亮独观 其大略”。


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结合不求甚解和深入阅读
01 先不求甚解地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 02 再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分析细节和逻辑
关系。
03 结合两种阅读方式,既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又能 深入理解重点部分。
提高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
01
学习并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如预测、总结、推理等。
02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锻炼思维能力和分析能 力。
做笔记和总结
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 和总结,有助于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 解和记忆。
03
不求甚解的好处
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浏览
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允许读者快 速浏览文章,不必深入探究每个 细节,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高效获取信息
通过不求甚解的阅读,读者能够 快速捕捉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信息, 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无关紧要的 细节上。
03
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
感谢观看
THANKS
3
锻炼跳跃思维
不求甚解的阅读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跳跃式思 考,有助于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跳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思考
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鼓励读者在短时间内对 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有助于激发读者 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培养质疑精神
不求甚解的阅读鼓励读者对所读内容保持质疑态度 ,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重视领悟
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只关注表面的文字,而是要深入思考书中的思 想、观点和意境,领悟其中的深意。
读书的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 的阅读方式,如速读、精读、朗读等。
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同时也 能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2019《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2019《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老师寄语
最后,我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段 话送给每一个读书人,一起共勉: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老师寄语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原意:“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瑟的秋 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 经浮云过世 。
马南邨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 方法。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 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 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笔名马 南邨。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 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 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 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 《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 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 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 《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 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 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 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表立场。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 提出自己的立场。 第二部分(2-8):作具体分析。
第一层(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具体解释含义。
第二层(5-6):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读议论文呢? 通读:正音释词,积累文化知识——把握议题,弄清观点——分析结构, 沥清论述思路——细读探究,理解怎样说理(论据、论证)——品味语 言,感受逻辑力量——受到启发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 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 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 裁。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主要内容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作业
1.结合练习二,写出你的理解 2.搜集名人论读书的名句,理解积累。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 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 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作者针对“读书”谈论了些什么呢?把题目改成“论读书”好不好?
掌握下列加色字的读音
狡黠xiá 咀嚼jǔjué
诘难jié nàn
gāo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滞碍zhìài 睾肾
观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 推敲细思。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 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论证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破先 立破 结后 合立 。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普列汉诺夫
诸葛亮 道理论证 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 细读探究
为文中作者的观点找几则论据。
圈点批注 思考讨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 好的。
读书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功用等。
逻辑关系
“谈”与“论” 随笔
文章的思路
第一层:(1—6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提出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从正反两个面分别阐述读书的价值和负面影响。 (3)总结
第二层:(7—10句)阐述读书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层:(11—17句)阐述读书的价值。
细读探究
第一层
读书有哪些目的(好处)呢?这些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怡情、傅彩和长才。各有侧重。由精神,到说话,到处理实际问题。由 内到外。都是读书的好处。
怎样论述的? 第二句从 正面 (论证角度)论证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 长才。三种目的分别适用于三种场合。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第三句:对比两种人(“练达之士”与“好学深思者”)的能力,论证 方法:对比论证(细节与全局)。肯定“好学深思者”。 第四句:从反面(论证角度)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呆
第二句与第四句又构成正反对比。
第五句: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第六句: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鄙、羡、用,肯定“明智之士” 用书的智慧。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第二层
第7句:指出读书的方法要推敲细思,反对三种读书方法:诘难作者、尽信书、寻 章摘句。 第8、9、10句: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 摘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第三层
第11句提出观点:读书的价值在于使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
第12句先分后总,从积极方面论述。
13—16句,从消极方面论述。类比说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17句,得出结论:读书的功效,即塑造性格、弥补理。 怎样读书?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 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