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探究
第一层
读书有哪些目的(好处)呢?这些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怡情、傅彩和长才。各有侧重。由精神,到说话,到处理实际问题。由 内到外。都是读书的好处。
怎样论述的? 第二句从 正面 (论证角度)论证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 长才。三种目的分别适用于三种场合。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第三句:对比两种人(“练达之士”与“好学深思者”)的能力,论证 方法:对比论证(细节与全局)。肯定“好学深思者”。 第四句:从反面(论证角度)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呆
第三层Fra Baidu bibliotek
第11句提出观点:读书的价值在于使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
第12句先分后总,从积极方面论述。
13—16句,从消极方面论述。类比说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17句,得出结论:读书的功效,即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说理的艺术 观点明确;持论严密;善用多种方法说理。 怎样读书?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 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主要内容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作业
1.结合练习二,写出你的理解 2.搜集名人论读书的名句,理解积累。
读书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功用等。
逻辑关系
“谈”与“论” 随笔
文章的思路
第一层:(1—6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提出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从正反两个面分别阐述读书的价值和负面影响。 (3)总结
第二层:(7—10句)阐述读书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层:(11—17句)阐述读书的价值。
怎样读议论文呢? 通读:正音释词,积累文化知识——把握议题,弄清观点——分析结构, 沥清论述思路——细读探究,理解怎样说理(论据、论证)——品味语 言,感受逻辑力量——受到启发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 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 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 裁。
为文中作者的观点找几则论据。
圈点批注 思考讨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 好的。
作者针对“读书”谈论了些什么呢?把题目改成“论读书”好不好?
掌握下列加色字的读音
狡黠xiá 咀嚼jǔjué
诘难jié nàn
gāo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滞碍zhìài 睾肾
观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 推敲细思。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 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第二句与第四句又构成正反对比。
第五句: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第六句: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鄙、羡、用,肯定“明智之士” 用书的智慧。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第二层
第7句:指出读书的方法要推敲细思,反对三种读书方法:诘难作者、尽信书、寻 章摘句。 第8、9、10句: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 摘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 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 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论证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破先 立破 结后 合立 。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普列汉诺夫
诸葛亮 道理论证 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 细读探究
第一层
读书有哪些目的(好处)呢?这些目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怡情、傅彩和长才。各有侧重。由精神,到说话,到处理实际问题。由 内到外。都是读书的好处。
怎样论述的? 第二句从 正面 (论证角度)论证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 长才。三种目的分别适用于三种场合。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第三句:对比两种人(“练达之士”与“好学深思者”)的能力,论证 方法:对比论证(细节与全局)。肯定“好学深思者”。 第四句:从反面(论证角度)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呆
第三层Fra Baidu bibliotek
第11句提出观点:读书的价值在于使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
第12句先分后总,从积极方面论述。
13—16句,从消极方面论述。类比说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17句,得出结论:读书的功效,即塑造性格、弥补缺陷。
说理的艺术 观点明确;持论严密;善用多种方法说理。 怎样读书?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 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主要内容 论述角度 写作方法
作业
1.结合练习二,写出你的理解 2.搜集名人论读书的名句,理解积累。
读书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功用等。
逻辑关系
“谈”与“论” 随笔
文章的思路
第一层:(1—6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提出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从正反两个面分别阐述读书的价值和负面影响。 (3)总结
第二层:(7—10句)阐述读书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层:(11—17句)阐述读书的价值。
怎样读议论文呢? 通读:正音释词,积累文化知识——把握议题,弄清观点——分析结构, 沥清论述思路——细读探究,理解怎样说理(论据、论证)——品味语 言,感受逻辑力量——受到启发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 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 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 裁。
为文中作者的观点找几则论据。
圈点批注 思考讨论 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 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 好的。
作者针对“读书”谈论了些什么呢?把题目改成“论读书”好不好?
掌握下列加色字的读音
狡黠xiá 咀嚼jǔjué
诘难jié nàn
gāo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滞碍zhìài 睾肾
观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 推敲细思。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 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第二句与第四句又构成正反对比。
第五句: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第六句: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鄙、羡、用,肯定“明智之士” 用书的智慧。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第二层
第7句:指出读书的方法要推敲细思,反对三种读书方法:诘难作者、尽信书、寻 章摘句。 第8、9、10句: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 摘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 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 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 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论证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破先 立破 结后 合立 。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普列汉诺夫
诸葛亮 道理论证 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 细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