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

世界各国的园林营造历史及其艺术风格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其中,东方园林艺术体系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则以欧洲园林为代表。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很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自然山水式风格和几何式风格上的差异。

(一)自然山水式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从总体风格来看,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淳朴的自然美。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属于文化的物质层次,不同的文化传统对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在人与大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天人合一思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受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大自然怀有强烈的热爱,认为自然之美高于一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强大。

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这种自然山水式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适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可以说,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以前,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对大自然的这种充分理解和追求持有赞赏的态度,对中国园林的自然美赞不绝口。欧洲人知道中国园林更早的应从马可波罗算起,他在元代见过杭州园林,他在日记中写到:“这里有世界最美而最堪游览的园林。”16世纪末,利马窦来到中国,长期居住。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到过南京的一个花园,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这花园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儿有一座人工的假山,全是用粗犷毛石堆叠起来,恰当地开着几个山洞。洞里有房屋、厅堂、踏级、池塘、树木和其它珍奇稀有的东西,他们都处理的素净淡雅,夏天,山洞里有凉气,人们到那里去躲避炎暑,在里面读书和宴会。山洞像迷宫一样曲折,更增加了它的风韵。”英国宫廷总建筑师钱伯斯两次到过中国,对中国的园林有浓厚的兴趣,于1772年出版《东方园林论》,着重介绍了中国的园林艺术。他称赞中国园林是“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赏心悦目的、最动人的整体”。“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一位法国画家用充满了赞誉的笔法写道: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无论是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还是垂柳傍岸的曲折池岸,园林中处处都显示出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

事实上,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自然之风也不断对西方园林的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最早的例子是16世纪时法国已在园林中仿造中国的假山。钱伯斯在接触到中国园林后,提出英国要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用来发展英国的自然风景园。17世纪末,英国贵族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逐渐感到单调乏味,而对山林中的怪石、岩洞、溪涧等自然景观,通过文学家的歌颂、赞美,逐渐的感到兴趣,终于在18世纪出现了有自然式湖泊、山林、河谷的自然风景园,把花园布置的像田野、牧场一样,情趣优雅、宁静、清爽,就像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被称为自然风景园。这种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影响。18世纪中叶,中国造园艺术,通过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把它叫“中国式花园”或“英中式庭园”。以后中国造园艺术传播到德国、荷兰、俄罗斯直至欧洲各地。

总体来看,在17-18世纪欧洲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园林艺术传播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造园手法的自然化、艺术化倾向并风靡一时。当时的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的园林建筑,使之在欧洲花园中流行,而且改变了原有花园中水景的布局方法,将水体岸线处理成自然式形状。在植物配置方面也逐渐少

用几何式的种植布局,提倡自然式配植和养护,让树木自然生长,主要品种多样,讲究四时有景。1899年,英国园艺学家威尔逊写了一本介绍中国园林的著作,书名是《中国—世界园林之母》。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在欧洲的影响力之大。

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更是大踏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如1978年仿照苏州网师园殿春簃景区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造的“明轩”,展出后,轰动了纽约、轰动了美国,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仿照中国园林风格营造的还有很多,比如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德国慕尼黑的“芳花园”,澳大利亚悉尼的“谊园”等。芳华园是我国参加 1983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园艺展“中国园”的样板园。全园面积仅为540平方米。它既吸收了江南园林幽雅曲折之风格,又有岭南园林开朗明快之特点。该园代表我国首次参加世界性的园艺展,独获两枚大金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联邦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金质奖,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成就。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的所在,是中国古典园林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生命力长青的根本原因。

(二)几何式风格的西方古典园林

欧洲的造园艺术,有过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从16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意大利领导潮流;从17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法国领导潮流;从18世纪中叶起,领导潮流的就是英国。因此说,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虽然它们之间也表现出了细微的差异,但总体而言又表现出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几何式的园林风格。例如意大利的园林,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因此说,意大利花园的美就在于它所有要素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协调,总构图的明晰和匀称。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

这种几何式风格园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园林设计追求整体的对称性和一览无余,严格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布局;第二,建筑物是园林绝对的统帅,山水只是陪衬物,建筑物不仅体量巨大,而且要建在园林中显要的中轴线起点之上;第三,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交叉点上建造小广场,用喷泉、雕塑等建筑物点缀;例如,凡尔赛花园长达2公里的林荫大道分段布置着无数的喷泉、雕塑和绣毯一般的花坛,都按照几何图形严格对称。第四,园林中的花木严格修成几何图形,如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和花圃也要修成矩形、菱形等,努力抹去自然的痕迹;第五,园林理水非常规则,水池是规则的几何图形,表现出严谨的理性精神。

渊源于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信奉天人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唯理主义十分盛行,追求严谨的理性精神是西方的文化传统。西方人理解美是从“真”的角度出发,追求科学的精神一以贯之,审美理想强调的是对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他对美的看法,认为数的和谐就是美。他发现5个铁锤重量符合一定的比例,即弦长成一定比例时能发出和谐的声音,因此得出音乐的和谐来源于数的比例。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指出,艺术作品的成就产生于许多数的关系,而且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会破坏它。他的代表作《持矛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符合一定的数的比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是这种观点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事物的美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艺术的真谛和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

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古典园林形成了与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的营造理念和原则。《论造园艺术》是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作者是法国人布阿依索。在他看来,“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进一步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