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中国分为九州,云南属“梁州”之域。战国时期(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先后设置巴、蜀、汉中三郡。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把秦的统治势力伸入今四川盐源至云南丽江一带。战国末期,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兵入滇,后庄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进军滇池地区,迫使滇国降汉。武帝封当地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王印,使其“复长其民”,并设含“云南县”在内的益州郡。今丽江市当时则属越住嶲郡(首府在今凉山州西昌市),称遂久县,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区域。东汉永平年间(1世纪中叶),在今盐源或至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先民“自狼”部落,曾向朝廷献歌三章,表达了向往内地之情。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的一部分,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完全平定南中,随即对原有郡县加以调整,从越嶲、益州、永昌郡中分出遂久等七县新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唐代,为打击在云南的吐蕃势力,中央王朝大力支持在今巍山的蒙舍诏(“诏”即部族之王),逐渐吞并了其余五诏,建立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政权。公元738年,唐王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乘机向东扩张,尽有云南之地。天宝年间,唐王朝两次派兵征讨南诏,都以失败告终。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派特使袁滋到云南册封南诏异牟寻为“南诏王”,持续42年的敌对关系至此结束,南诏成为唐王朝抵御吐蕃的西南屏障。795年,南诏攻破剑共诸川(今剑川、鹤庆等地),溯金沙江北上,突袭吐蕃神川(今丽江北部)都督,夺取16城,俘虏5王,降众10余万。据唐代樊绰《云南志》等史书记载,金沙江南北在隋唐时期已有“三赕”(丽江坝)、“九赕”(巨甸)、“大匮”(大具)等众多的磨些部落,并把金沙江也称为“磨些江”。丽江的纳西首领与南诏关系密切,“磨些蛮与南诏为婚姻家”;南诏王异牟寻攻破吐蕃之后,遣使入朝,诗人白居易所写《蛮子朝》中称“蛮子”的导从是“摩娑”。近年在金沙江中甸一侧发现的东城遗址,以及丽江格子发现的南诏有字瓦,足以证明隋唐铁桥东西城之繁华。异牟寻还封丽江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尚存的北岳庙,即为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历时247年的商诏灭亡。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在南诏

疆域的基础上建立大理国。大理政权先后传22世,共318年。它与两宋王朝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行政区划除沿用南诏节度名称外,还设有府、郡、城、镇,其中四郡之一善巨郡、五城之一茶罕章、四镇之一成纪镇,都在今丽江市。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理国相国高智升使其孙高泰慧镇守善巨郡,治所在今永胜。著名的灵源箐摩岩石刻观音像,即产生于此时,为云南较古的观音造像。

宋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的蒙古草原;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宋宝桔元年(1253年),蒙古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分兵三路进军云南,迂回二千余里,出奇制胜,攻灭大理政权,为南北包抄消灭南宋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东路由抄合也只烈率领,取道宜宾人滇东北,再西向大理;中路由忽必烈亲率,从今宁蒗永宁南下,到达今宁蒗拉伯乡一带乘革囊及筏渡金沙江,到了对岸的丽江县奉科乡,经宝山、大具、黑白水到丽江城;西路由兀良合台率领,取道中旬,在今巨甸、石鼓渡江;纳西族首领麦良(阿宗阿良)迎兵于刺巴江口。麦良还协助元军,攻克大理;又破铁桥城(塔城)和花马国(巨甸)。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先后对当地部落首领授以“茶罕章管民宫”、“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产生了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促进了纳西族地区相对统一。

公元1258年,兀良合台率军北攻南宋,与忽必烈会师湖北,实现了南北夹击南宋的计划。元朝正式建立后,忽必烈派赛典赤治滇,在这里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并把行政中心从大理迁至中庆路(今昆明市)。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云南37路之-的丽江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府罢,置丽江路宣抚司,辖北胜府、通安州、巨津州、宝山州、兰州、永宁州、蒗蕖州、顺州,以及临西县(属巨津州)。原属茶罕章管民宫的三赕管民官建置改为通安州。丽江路治所原在长江第一湾石鼓,后迁通安州治所大研古城。“丽江路”因金沙江三面环绕且金生丽水而得名,金沙江源于吐蕃界犁牛石下,又名犁水,故讹音异写而称“丽水”、“丽江”。元代在滇西北纳西族地区建立路府州县,任命土著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各级行政单位的世袭土官,改变了原来诸部族分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把丽江的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当时的云南仍处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而以大理总管为首的各地农奴主、奴隶主亦割地自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攻占云南,随即在云南设置总揽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主掌刑狱和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统辖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并设置卫所军屯,加强社会治安,增加粮食生产,使社会较为稳定。明初改丽江路为丽江府,后升为丽江军民府,辖通安、巨津、宝山、兰州等四州和临西县。降北胜府为州,并设有一定任职期限的"流官"知州,再降高氏、

章氏为土州同,与顺州、永宁州、蒗蕖州同属鹤庆军民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镇守云南的沐英以史称“北国胜门”的永胜为边疆重镇,把征南的中原军队及其家属近万人调卫北胜州,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辖北胜、永宁、蒗渠三州,并在原北胜州土城南新建一座砖石城,即今永胜县城。这批军户,在永胜境内的坝区成片聚居,屯田躬耕约41763亩,不仅促进了永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融合,而且朝廷“改土设流”建孔庙、办学校,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经过近三百年的生息繁衍,汉族人口也成为永胜居民的主要成分。

据《明史·土司传》和《木氏宦谱》载,丽江纳西首领阿宗阿良后代阿甲阿得,元末任丽江宣抚司副使,洪武十五年,明军攻克大理,首先归附。总兵管傅友德奏闻,皇帝赐以木姓,十六年开设府治,授丽江知府,并协助明军统一滇西北地区。“九月,赴京进贡朝觐,太始嘉其伟绩,授诰命一道,任本府;世袭土官知府职事,中顺大夫,……给金花带一束,镌四字曰‘诚心报国’。”在明代近三百年中,丽江木氏土司,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而闻名于世,《明史》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土司从内地聘请来一批又一批的教师、画师、乐师、医师及手工业匠人,并花厚礼同当时的文化名人杨慎、徐霞客等交往。因此,在木氏贵族阶层中,出现了汉文化修养很高的木氏“六公”作家群(公、高、东、旺、青、增),有不少诗文刊印传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丽江古城建筑、白沙壁画和纳西古乐,就是在那时候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尤其是明万历年末(1620年)由知府木增奉敕主持修建的高大石牌坊“忠义坊”,更是丽江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珍品和智慧结晶。木氏土司大办铜矿、金矿、盐井等,《徐霞客游记》中称明代木氏“产矿独盛,富冠诸土郡”。明代,可谓丽江木氏土司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朝初年,引清兵入关的明朝叛将吴三桂率军攻占云南,被顺治帝封为“平西王”,又任云贵总督,在云南实行专制统治达14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又背叛清廷,挑起战乱。据《乾隆丽江府志》载,“吴三桂将叛,计由中甸外结蒙蕃,西连川陕,道必出丽江。因调董忠至省,煽诱迫胁,授以伪帅;懿坚志不从,羁省七年。辛酉大兵复滇,遣其孙尧首先投诚,随师效力,立有战功。”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懿,抵住了吴三桂的利用威胁,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在云南率先拥护并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知府由朝廷直接委派有一定任期、不世袭的流官,降木氏土司为丽江府通判,废除奴籍500余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丽江木氏土司,从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至此传世22代,共470年。雍正元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计188年间,朝廷委派流官知府75位。第一任流官知府杨馝到任后,在丽江大研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兴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围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土城墙,至今仍存文明坊、文庙、武庙等古迹。有好几任流官知府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各种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