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大学之道》PPT课件
课堂练习
【答案】A 【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课堂练习
3.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课堂练习
【答案】B 【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 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 大概。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思考讨论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 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 条目做准备。 3.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思考讨论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 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 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 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 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 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 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 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 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 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 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 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 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大学之道》ppt课件24张
大 学 之 道《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壹
贰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叁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提 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思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
归纳总结
《大学之道》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大学之道》(《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二、字词+句型(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三、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大学之道》PPT课件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应为古之欲 于天下明明德者 ②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 使……整齐有序。 ③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④正:使……端正; 诚:使……诚实 ⑤致其知:获得知识。 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2.文言句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
作
业
1.把新授课所学的内容再看一遍。 2.把新授课所涉及的知识背会,默写一遍,交给课代表课, 课代表交给老师。 3.把本节课的错题上错题本。 4.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 5.把所有资料上的题全做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 括)。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八目”:格物(探究事物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齐家(整治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自学指导二
5分钟
1、大学的三个宗旨即“三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 (各用一个词概括)
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精讲点拨
1、大学的三个宗旨即“三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②“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③“止于至善”(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ppt课件
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揜:同掩,遮蔽。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
著:显明。
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
诚:实际。中,心中。 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
形:动词用法,暴露,显露。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是指在心中保持一贯的良好作风,时刻注重把自我调适到社 会伦理所要求的规范中来。
何为大学?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 首先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周易》 九五爻为阳爻居阳位,为当位之爻,且居于上卦的中位,表 明其行事既中且正,没有问题。《系辞传》也中说:五多功。可 见,九五爻是最吉祥的,称为“君位”。
了解《礼记》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 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 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 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三纲八目
止定静
止于至善
安 虑 得 步骤
目标
人 生
进
内圣(修己) 明明德 修
阶
亲民 外王(治人)
梯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格
★致方法★ 诚
★★ 正修
★齐目的★治
★ 平
物知 意心身家 国 天
下
朱熹还说:“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 而始受天命也。”这是对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 子无所不用其极。”的解释。
朱熹在解释“作新民”时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 自新之民也。”
亲民与新民
亲民,朱子认为新民即百姓革除旧习,日新 其德,去恶从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 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光明正大的 品德得以弘扬。
《大学之道》教案
《大学之道》优秀教案第一章:大学之道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学》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掌握《大学》的核心思想让学生了解《大学》的篇章结构1.2 教学内容《大学》的背景与地位《大学》的篇章结构《大学》的核心思想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1.4.2 新课内容:讲解《大学》的篇章结构和核心思想1.4.3 案例分析:分析《大学》中的重要观点1.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学》的理解和感悟1.4.5 总结:强调《大学》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明明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明明德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明明德的实践方法2.2 教学内容明明德的含义明明德的价值明明德的实践方法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明明德2.4.2 新课内容:讲解明明德的含义和价值2.4.3 案例分析:分析明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明明德的理解和实践经验2.4.5 总结:强调明明德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三章:亲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民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亲民的实践方法3.2 教学内容亲民的含义亲民的价值亲民的实践方法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亲民3.4.2 新课内容:讲解亲民的含义和价值3.4.3 案例分析:分析亲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亲民的理解和实践经验3.4.5 总结:强调亲民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止于至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止于至善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止于至善的实践方法4.2 教学内容止于至善的含义止于至善的价值止于至善的实践方法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止于至善4.4.2 新课内容:讲解止于至善的含义和价值4.4.3 案例分析:分析止于至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止于至善的理解和实践经验4.4.5 总结:强调止于至善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五章:修身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修身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修身的实践方法5.2 教学内容修身的意义修身的实践方法5.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修身5.4.2 新课内容:讲解修身的意义和价值5.4.3 案例分析:分析修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修身的理解和实践经验5.4.5 总结:强调修身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六章:齐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齐家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齐家的实践方法6.2 教学内容齐家的含义齐家的价值齐家的实践方法6.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齐家6.4.2 新课内容:讲解齐家的含义和价值6.4.3 案例分析:分析齐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齐家的理解和实践经验6.4.5 总结:强调齐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七章:治国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治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治国的实践方法7.2 教学内容国治的含义国治的价值国治的实践方法7.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治国7.4.2 新课内容:讲解国治的含义和价值7.4.3 案例分析:分析国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7.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国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7.4.5 总结:强调国治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平天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天下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平天下的实践方法8.2 教学内容平天下的含义平天下的价值平天下的实践方法8.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平天下8.4.2 新课内容:讲解平天下的含义和价值8.4.3 案例分析:分析平天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8.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平天下的理解和实践经验8.4.5 总结:强调平天下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大学》与现代社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方法9.2 教学内容《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和价值《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方法9.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9.4.2 新课内容:讲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和价值9.4.3 案例分析:分析《大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9.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学》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9.4.5 总结:强调《大学》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第十章:《大学》与个人修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掌握《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方法10.2 教学内容《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含义和价值《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方法10.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回顾《大学》的篇章结构,引出与个人修养的关系10.4.2 新课内容:讲解《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含义和价值10.4.3 案例分析:分析《大学》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方法10.4.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学》与个人修养关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10.4.5 总结:强调《大学》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大学之道》优秀教案,涵盖十个章节。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之道》ppt课件
初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重点字词:
➢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
作品简介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 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 《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 《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中庸》(也是抽出的一篇) 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释 1.博学。
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 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 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 学的宗旨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 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即在各种人伦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
研读文本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 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 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 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 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 业奠定精神基础。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对未来的启示
社会和谐的基石
01
《大学》之道倡导仁爱、诚信、和合等价值观念,有助于促进
社会和谐与稳定。
生态文明的理念
02
《大学》之道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创新发展的动力
03
《大学》之道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社会创
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如何将《大学》之道传承下去
利益,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治理:如何借鉴《大学》之道
社会治理需要注重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借鉴《大学》之道的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治 理体系。
社会治理需要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社会治理借鉴《大学》之道的意义:社会治理需要借鉴《大学》之道的思想,注重公平正义 和道德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文化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道德伦理的指引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现代 社会道德伦理的重建具有重要价 值。
文化自信的源泉
《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 升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 与传承。
智慧人生的启示
《大学》之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 哲理和智慧,对于个人成长和人 生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教育普及
媒体传播
《大学》之道应纳入各级教育体系,通过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形式,普及传统文 化知识,培养文化自信。
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电视、广播 等,广泛传播《大学》之道的思想精髓, 提高社会认知度。
学术研究
社会实践
鼓励对《大学》之道进行深入研究,挖掘 其现代意义,为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大学之道》课件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西汉-礼记《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礼记《大学之道》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大学之道西汉-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汉.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德行变得光明正大,在于使人们亲近并照顾好自己的民众,在于使人们的行为达到最好的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人的心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心稳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安心处事;只有安心了,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了,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事物都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如果你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明白了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你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德行光明正大并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思。
想要端正心思的人,首先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要意念真诚的人,首先会努力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当你探究清楚了事物的原理,你的知识就会达到深刻的地步;当你的知识深刻了,你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当你的意念真诚了,你的心思就会端正;当你的心思端正了,你的身心就会得到修养;当你的身心修养好了,你的家庭就会和睦;当你的家庭和睦了,你的国家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你的国家治理好了,整个世界就会和平安宁。
从最高的皇帝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根本。
如果根本的部分被忽视,而次要的部分被过分强调,这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大学之道》(27张)
孔颖达:“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朱熹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止于至善”要求所有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这是 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 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 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 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 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 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他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 “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等作品。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 而后能得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⑦矣。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 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 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 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都有终结和开端,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 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如“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大学》的思想内涵;(2)学会对比分析,将《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联系和区分;(3)运用文本解读方法,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3)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1)通读全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2)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总结各章要点;(3)深入解读关键句子,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
2. 对比分析:(1)将《大学》与《论语》、《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比,分析其思想内涵的异同;(2)探讨《大学》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大学》中的关键句子和概念;(2)运用文本解读方法,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大学》的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大学》,理解文本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大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2)对比《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探讨其思想内涵的异同。
4. 课堂讲解:(1)讲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2)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情感教育:(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学之道》ppt课件
B 比喻论证”错误,语段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 “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如“如恶恶臭,如好好 色”是举例论证,“君子……小人…”则是对比论证。
• 3.《大学》论述微言大义,“慎独”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①“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遵守道德规范。
释题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1.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道理。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 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
作业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整理到 笔记本上。
感谢聆听
宣传画册|国风古韵|古典文化|教学课件
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 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 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课堂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 的一致性。
《大学之道》课件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 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 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是很有道理的名言。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 道理,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呀!因此,我们 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 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理论。
①在止于.至善 (4)于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在 介词,在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迄止范围
(5)以②①壹自是天皆子以以..修至身于为庶本人 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连词,表示范围 介词,把 连词,表示时间
(6)则②①入知则所.无先法后家,拂则.士近道矣
形容词,真诚 连词,如果 副词,确实,的确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修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③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养,修行 形容词,长,高 动词,修建,修造
①在止于至善. (3)善③②善京.刀中而有藏善.之口技者
④素善.留侯张良
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 动词,擅长,善于 动词,揩拭 动词,友好,亲善
复兴儒学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全世 界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复兴儒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对问题有自觉 性的思考,对问题有提出解决的思路,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才是有真 价值的理论。
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一词多义
作业时间:10 分钟
①知至而后意诚. (1)诚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4.2 《大学之道》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合作学习要求: 1.参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含义。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 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 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 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根据后面的“传”文, “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4)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最完善的境界。(4)知止:知道要
大学之道
宣传画册|国风古韵|古典文化|教学课件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
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称《小戴礼记》,
《
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是古代
礼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
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此外,
记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
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微课
认真观看微课中对文章背景的 介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观看微课中的相关内容,体会 文章中包含的重要思想。
跟我读
跟着微课中的诵读节奏一起诵读 文章,深入体会文章的诵读节奏;
在跟读过程中将之前理解到的情 感倾注到诵读中,体会作者创作本 文时的心情。
请同学自愿朗诵,朗诵完毕之后, 小活动 由其他同学找出该同学朗诵过程中的不
重点字词解析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 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 学”。“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即“使彰明”,也就 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 ”,即革新、弃旧图 新。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直接将“亲”写作“新”,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此处沿用朱熹的说法。亲民, 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 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⑥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⑦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自己读
通读全文,熟悉文章的内容,找 出其中的疑难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 对其进行解读;
默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节奏 诵读本文。
听我读
认真聆听专家录音,按照课文中 的停顿把握诵读节奏(关键词:不容 置疑、雄辩、中正恳切)
在体会诵读节奏的同时,体会文 章所包含的作者情感,并学习专家用 诵读的方式表达情感。
明德知礼
《大学之道》
春秋 曾参
课前小故事
曾子有一次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
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的百姓,人们因
此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君臣之间也没有
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一听,立即从跪坐的席子上站起来,
走到席子旁边,恭恭敬敬地行礼,说:“我
想一想: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 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⑤;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⑥;致知/在格物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 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足之处; 诵读节奏同学们都已掌握,请大家
一起大声朗读文章,体会集体诵读的好 处,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牢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记 民,在止于至善。
于
心 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
不够聪明,不能知道这个道理,还请老师教 看完这个故事之后,
我。”
你觉得曾子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
曾子避席的举动体现了礼,广为后世传颂,
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关于作者和作品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 生于鲁国东鲁(今山东临沂平邑县)。 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 家尊他为“宗圣”。
本文是《大学》的开篇,集中阐 述了儒家关于教育宗旨、步骤和作用 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 圣外王”的人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