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工程结构抗震防灾 复试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第一章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体波:纵波(Primary)、横波(Secondary)

面波:洛夫波、瑞雷波

2)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指标,是地震释放多少能量的尺度),是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加以区分。

3)地震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地震动的幅值(加速度、速度、位移)、频谱(设计反应谱)和持时(一方面,动力放大系数当中考虑了持时;另一方面,时程分析法当中也有地震持续时间参数)。

4)抗震设防烈度:基本烈度,超越概率为63.2%

众值烈度(多遇地震):1.55,10%

罕遇地震烈度:1,2%-3%

需要注意的是,抗震设计时,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是相应多遇地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

5)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6)抗震设计方法:“两阶段”(第一阶段,验算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工况下的承载力与变形,同时满足第一水准和第二水准的要求,再通过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要求;第二阶段,验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防倒塌)

7)抗震设防烈度的确定:甲类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乙类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丁类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

8)建筑场地划分依据:等效剪切波速与覆盖层厚度

9)场地土液化

a.影响因素:地质年代、土粒组成与密实程度、黏粒含量、埋置深度与地下水位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b.判别:两阶段(初步判别、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第二章结构抗震计算

1)

a.结构抗震计算包括地震作用S与结构抗力R的计算;

b.结构重要性系数已考虑在抗震等级的选取中;

c.是考虑短时荷载下材料强度的提高系数。

2)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反应量的最大值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3)

a.为地震系数,仅与地震烈度有关,而与结构性能无关;

b.为动力系数,《规范》取为一定值,即;

c.仅与地震烈度有关。

4)加速度设计反应谱中的设计参数

a.、、与阻尼有关,而与地基土、空气等因素有关,对钢筋混凝土结构,

,;

b.与地震烈度、设计地动加速度有关,也与验算工况(多遇地震、罕遇地震)有关;

c.与场地土类别(等效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设计地震分组(震级、震中距)有关,也与验算工况有关(0.05);

d.T与结构自身刚度、质量有关(—>);

f.加速度反应谱中的几个折点:0.1、、5、6.0;加速度反应谱中的:、()

5)=

a.振型的物理意义:某一振型在振动过程中所引起的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做功;

b.表示j振型i质点处的最大地震作用力,是一个最值,但相应于各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力不会同时发生,《规范》采用SRSS法计算地震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外围构件采用乘以放大系数考虑扭转作用);

c.表示j振型i质点的相对位移,通常取振型顶层处相对位移为+1。

6)()

a.(;局部突出,);

b.两个质点及以上,其中0.85为高振型影响系数;

c.为楼高,即楼层距地面的高度;

d.是考虑高振型对基本周期较长()的结构上部震害影响更大而进行的修正,修正后顶部地震作用效应(是准的);

e.鞭梢效应,,,即局部突出部分地震剪力乘以放大系数3,但扩大的2倍不往下传递;

f.局部突出,,,,即附加地震力置于

主体房屋顶部。

g.底部剪力法假设结构振动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并且第一振型接近直线。

7):a.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按反应谱计算的地震作用明显减小,计算出来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能太小;b.长周期结构受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的影响更大而上述设计方法均是基于地面运动加速度,故而运用最小地震剪力来考虑可能因设计方法不同而带来的差异。

8)

a.为罕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弹性地震剪力,为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

b.与的大小以及均匀程度(1.5)、薄弱层部位或总层数有关。

9)考虑扭转影响时,体系震动具有以下特点:体系自由度数目大大增加,各振型的频率间隔大为缩短,相邻较高振型的频率可能非常接近,扭转分量的影响并不一定随着频率的增高而递减,有时较高振型的影响可能大于低振型的影响,因此振型组合时应考虑振型相关性。第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a.地段;

b.建筑场地和地基(薄的场地覆盖层和坚实的场地土场地的特征周期);

c.体型(结构体系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结构规则扭矩(平面)和变形集中(竖向)、高度合适地震力和倾覆力矩、高宽比合理侧移和基地倾覆力矩、防震缝);

d.结构构件布置(抗侧刚度很大的结构构件宜在平面上居中对称布置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

重合、抗震墙宜沿房屋周边布置抗扭刚度和抗倾覆能力);

e.结构材料(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强度储备、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能够按预期进入屈服保证延性、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能太低锚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能太高脆性破坏);

f.破坏模式(抗震防线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选择轴压比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之类的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以期通过第一道防线的破坏耗能,同时保证第一道防线的失效不会导致整个结构的失效,也就是保证竖向荷载的传递路径不中断;结构延性竖向可能出现塑性变形集中的楼层(薄弱层)构件,平面转角处、突变处、不同平面各翼相接处构件,第一道防线构件,同一构件中的关键杆件(底层柱、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同一杆件中的关键部位(梁的两端、柱的两端、抗震墙肢的根部);减震;耗能机制(弯曲耗能));

g.结构变形;

h.整体性;

i.房屋自重;

j.非结构构件;

2)框架抗震设计:

a.震害(框架柱柱端弯剪破坏、柱身剪切破坏、角柱破坏、短柱破坏、柱牛腿破坏,框架梁梁端屈服后受剪承载力不足发生剪切破坏,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剪碎、梁筋锚固破坏、脆性断裂,填充墙(下重上轻框架变形模式属于剪切型,层间位移下大上小)剪切破坏、沿柱周边开裂;抗震墙(底层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

的50%)连梁剪切破坏(深梁、)、抗震墙的水平裂缝(受拉)和剪切斜裂缝(墙肢高

宽比过小,抗侧刚度过大,剪力过大));

b.抗震设计

屈服机制(总体机制塑性铰在梁端、底层柱根部形成、楼层机制塑性铰全在柱端、混合机制)破坏模式(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加强构件延性(柱:剪压比(最小截面)防止斜压破坏(脆性破坏)、充分发挥箍筋作用,轴压比防止小偏心受压破坏,最小配箍率防止斜拉破坏,纵向钢筋最小总配筋率避免柱过早屈服并获得较大的屈服变形,柱端约束(加密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承担柱子剪力、提高核心区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给纵向钢筋提供侧向支撑防止其压曲;梁:剪压比防止斜压破坏,截面宽度塑性铰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提高节点受剪承载力,高宽比利于混凝土约束并保证平面外刚度,高跨比避免形成短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避免压区混凝土过早被压碎,受压钢筋与受拉钢筋满足一定比例减小受压区混凝土高度、抵抗可能出现的正弯矩,加密箍筋;梁筋锚固)

c.反弯点偏离柱的中部、地震作用使柱双向偏心受压、楼板钢筋参与工作提高梁的承载能力、梁底受压区钢筋对梁的承载能力的影响都会使得“强柱弱梁”难以实现(1.6)。

3)抗震墙抗震设计

a.顶点位移法估算基本自振周期时;

b.震害:弯曲破坏、斜拉破坏、斜压破坏、剪压破坏、沿施工缝滑移、锚固破坏;

c.强墙弱梁减小连梁高度、加大洞口宽度、刚度折减、弯矩调幅;

d.希望塑性铰出现在抗震墙的根部,应加强抗震墙上部的受弯承载力;

e.约束边缘构件与构造边缘构件延性与耗能能力。

4)框架-抗震墙抗震设计

a.工作机制:刚性楼盖弯剪型下部楼层较大剪力大部分由抗震墙承受、上部楼层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