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诗体音律的比较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最新年文档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诗歌是韵律的语言,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的典型形式。
习惯了汉语诗歌的读者如果不懂得英语诗歌格律的特点,也难欣赏其中之美。
我们已习惯了汉语诗歌(尤指律诗,下同)的工整格式和韵律,即便是咬文嚼字还不甚清晰的孩童也能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地吟诵几句经典诗句。
然而,对于英语格律诗,大多数中国人,即便是那些学习了多年英语语言的中国人,似乎也觉得难以发现和欣赏其中的美。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英语诗歌的格律和韵律不甚了解所致。
本文就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在韵律和格律上的差异进行简单探讨。
一、汉语诗歌的格律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先秦时代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
之后,诗体不断发展。
南朝年间,诗人已经注意到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自觉地把声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到了初唐,在诗歌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诗的格律,出现了按照诗律进行创作的格律诗。
它们讲究韵律,节奏和谐,语言精美,诗意醇厚。
(一)句数唐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近体诗在句数方面有严格规定,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各自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律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八句;绝句仅四句;十句以上称为排律。
(二)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古人用韵一般是根据当代的语音,依照韵书而为。
韵一般放在句尾,称“韵脚”。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
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三)平仄汉语诗词讲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是声调的分别,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第一声为平,其它三声为仄。
平仄在律诗中交错出现,其规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四)对仗对仗又称“对偶”、“骈偶”。
“诗的对仗是指词语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中位置相同的词要词性相配”。
“律诗一般要在颔联、颈联处对仗,至少颈联要对仗。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摘要】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与西方诗歌韵式的比较,可以知道是西方语言表音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韵式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得出了轻重音不明显的语言用韵能够更好的把韵在诗歌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同时通过对现代汉语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揭示了新诗节奏性弱的原因。
【关键词】中诗;英诗;用韵;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与节奏相呼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韵式的比较来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
在韵式方面主要拿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新诗韵脚有一大部分是从西方学过来的,如果将新诗与西方诗歌韵式拿来比较,没有太大的价值。
在节奏性方面主要是与新诗相比较,古典诗歌的节奏性很强,平仄要求也很讲究,新诗在节奏性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我们在这里对新诗节奏性的分析并不是为了要说明新诗的坏处,相反,而是提出问题促进新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西诗歌韵式比较在西方主要的两支语系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中,以英诗韵式变化最为多样。
这里我们就拿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同英国诗歌中的韵式相比较。
对于没有严格格律要求的古体诗来说,没有平仄限制,用韵也相对自由。
特别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韵式变化就有连句韵、间句韵、一章一韵、隔韵、三句见韵、四句见韵、五句见韵、隔数句摇韵、分应韵、交错韵、叠句韵等等。
①对于有了平仄要求的近体诗而言,对韵的要求更为严格,韵式的变化却很少了。
韵的体式只在不同的诗歌体式中有小的变化。
哪一句押韵,哪一句不押韵,通常要根据诗行的字数多少来判断。
而西方诗歌的押韵可以是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相同,也可以是两个元音相同,还可以既有元音又有辅音,同时还不限韵的音节长短,可以通过半叠句或整个句子的重复达到韵的效果。
同时还不限押韵脚,韵还可以是句首韵,由此可看西方诗歌的韵式更富于变化。
西方诗歌的韵更富于变化。
“押韵方式(韵脚安排)中西有所不同,西方较为复杂,我国较为单纯。
”②关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朱光潜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字除鼻音外都以母音收,所谓同韵只是同母音。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强力推崇。
然而,不同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却有着各自独特之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中西方的诗歌。
一、韵律与格律中西方的诗歌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的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如英语诗歌的iambic pentameter韵律和德语诗歌的六十牙韵律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以格律为主要特征,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格律。
二、意蕴与表现形式中西方的诗歌在意蕴和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差异。
西方诗歌的表现比较自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寓言诗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将诗歌看作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强调意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形式的精湛性。
三、词汇和表现方式中西方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诗歌的使用频率和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对于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日常用语、科技用语等等。
而在中国,对于古诗词的运用,使用的大多数都是古代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古诗词也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诗歌在表现形式、韵律和格律、意蕴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每个国家的诗歌都有其独特性,透过诗歌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后的汉语学习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中西方诗歌的理解和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
略谈汉英诗歌的诗律比较

诗 句 末 一 词 并 不 非 常 重 要 , 诗 可 以 不 依 英 赖 于 韵 而 造 成 和 谐 , 以 英 诗 中还 是 节 奏 所 占 了 更 重 要 的 地 位 。 而 诗 歌 毕 竟 来 自音 然 乐 , 语 的特 点使 得 汉 语 更 宜 于 诗 。 下就 汉 以 是 对 两种 语 言 与 诗 歌 进 行 的 对 比 。 3 1语 言特 点 . 汉 语 音 韵 学 几 乎 与 汉 语 诗 歌 同 时 产 生 , 诗歌 的影 响 较 为 深 远 ; 英 语 的 语 音 对 而 学 和 音 位 学 产 生 较 晚 , 诗 歌 的 关 系 不 是 与 很 密 切 。 国古 代 韵书 如 《 韵 》 《 韵 》 中 广 、切 将 同韵 的 汉 字 归 为 一 部 , 人 做 诗 为 文 都 要 诗 参 考 韵 书 , 样 对 于 诗 人 的 遣词 造 句 , 计 这 设 诗 歌 韵 脚 都 有很 大 的 影 响 , 以 , 语 诗 歌 所 汉 2 英语的诗律特点 押 韵 要 方 便 得 多 。 且 汉 语 诗 歌 在 用词 方 而 英语 单词 有单 音 节( n s l bc ̄ 多 面 就 有很 大 的选 择 余 地 , 于 用 韵 。 同 于 Mo oyl i)N a 便 不 音 节词 (oyylbc。 P lsl i)英语 的 韵脚 和 汉语 的 汉 语 , 语 语 音 学 中 对 音 节 、 高 、 音 等 a 英 音 重
辉映。
的 研 究 开 始 较 晚 , 人 做 诗 没 有 像 中 国 古 前 韵 书 那 样 的 论 著 作 指 导 , 以 英 语 诗 歌 的 所 格 律 一 般 源 于 民 谣 , 形 成 了民 谣 调 诗 节 并 和 叙 事 诗 对 句 ; 些 天 才 诗 人 还 创 作 出 了 一 独 具 一 格 的诗 律 , 斯 宾 塞 的九 行 诗 节 , 如 莎 士 比亚 的十 四 行 诗 。 人 做 诗 多 参 照 前 人 后 的 诗 律 , 后 来 又 出 现 了打 破 诗 的 音 韵 和 至 格 律 的 无 韵 诗 和 自由体 诗 。 3 2语言 差异 . 由于 中 英 文 两 种 语 言 的 差 异 , 成 了 造 诗 歌 在 诗 律 上 的 不 同 。 语 音 来 看 , 代 汉 从 古 语 有 几 个 最 突 出 的 特 点 : 一 是 语 音 系 统 第 简单 , 第二 是 以 单 音 节 为 主 , 两 个 特 点 使 这 得 汉 语 特 别 适 合 押 韵 , 且 同 汉 字 的 方 块 而 字 形 式 一 起 , 得 汉 语 特 别适 合 于 对 偶 和 使 排比。 三是有声调的起伏, 是汉语不同 第 这 于英语 的一个重要特 点。 汉语 语 音 的 变 化 体 现 在 音 高 上 , 而 使 汉 诗 与 音 乐 的 配 合 从 也 必然 比其 他 语 言 来得 密切 。 对 于 汉语 , 相 英 语 其 词 汇是 多 音 节 单 词 多 , 一 定 程 度 在 上 不 适 合 押 韵 。 语 的 重 读 必 然 在 英 文 诗 英 歌 中表 现 为 抑 扬 格 。 因此 , 国古 典 文 学 的 中 主流 : 、 、 、 都 为 押 韵 的和 有 格 律 的 诗 词 曲 赋 诗 体 , 英 语 古 代 文 学 却 以戏 剧 、 文 、 而 散 小 说 和 诗歌 等 多 种 形 式 为 主 。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音韵”除了“韵”,首先包括“音”,而一些音的特性如音质、音调等,具有
14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 第 4期
明显的音乐性,理应归于音韵格律的范畴。为了更全面探讨音韵格律,我们将之 细化为音质、音调、韵和节奏四个方面,并依据音乐美学,从此四方面总体比较 和评价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及其音乐性。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熊 练
摘要:传统诗歌注重音韵格律,音韵格律体现音乐性与“非音乐性”。从音质、音调、韵 和节奏四个方面比较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并依据音乐美学,评价两者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与 “非音乐性”,得出结论:汉诗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优越,非英诗可比;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英诗音韵格律表现出汉诗无法比拟的“非音乐性”。依据音乐美学进一步阐释,音乐性与“非音 乐性”乃汉诗善抒情、英诗善叙事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汉诗;英诗;音韵格律;音乐性;非音乐性;抒情;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9)04-0141-09 作者单位:熊练,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142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音、塞擦音和摩擦音无处不在,可谓遍地生花,例如“Andallthatsbestofdarkan dbright/Meetinheraspectandhereyes”,这无疑是对英诗音质及其音乐性的重创。
(二)音调比较 音调是音频的高低变化。在音乐中,音的高低变化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李重 光,2008:1),因为这是构成旋律的基础。当然,也不是只要有音的高低变化, 就一定产生旋律,比如一人乱弹琴,尽管他使音高低变化,也不会产生任何旋律 或音乐,只有像演奏家那样合理安排音的高低变化,才能产生美妙的旋律。一切 语言都有音调,汉语基于声调,如四声;英语基于升降调,但同样不能仅凭此就 说汉语或英语具有了旋律或音乐。在一般话语中,无论是汉语声调,还是英语的 升降调都只有语义功能,而少有音乐效果。 汉近体诗却迈出重要一步。中国诗人一定早就发现,汉语声调具有“准”音乐 特性,如 阴 平 如 55, 阳 平 如 35, 上 声 如 214, 去 声 如 51(Ladefoged,2009: 251)。不过在 一 般 话 语 中, 各 个 声 调 随 机 排 列, 给 人 的 感 觉 也 不 过 “乱 弹 琴 ”, 但如果像乐师那样对声调进行合理编排,就可能产生美好的旋律或曲调,于是, 体现编曲精神的平仄规律就发展起来了。所编排五言诗的平仄可以是: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声调如此平平仄仄,有重复,也有变化,在重复和变化中 生成曲调,如同音乐在重复和变化中生成和发展旋律一样(李重光,2008:223)。 讲求平仄 的 确 让 汉 诗 的 音 乐 性 提 升 了 一 大 步, 可 惜 的 是, 英 语 包 括 英 诗 的 音 调———升降调———从未也无法进行编排,在任何时候都是即兴和话语式的。我们 认为,即兴的音调无法与编排优化的曲调相媲美。 (三)韵的比较 韵“源于应和乐器的重复声音”(朱光潜,2008:13,176)。韵总归是音的共 鸣,具有强烈音乐感染与震撼。在音乐中,共鸣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不同音(如 五度音 1和 5)同时鸣响,另一种是同一音(一般为主音)在不同时间的反复重现, 产生在心理上的共鸣。比如,在大调式的乐曲中,主音 1总会以加长的形式在每乐 段结尾处重复出现;而在小调乐曲中,在乐段结尾重现的则是主音 6。韵也是音的 共鸣,但这种共鸣显然属于后者,即同一音在不同时间的重现而产生心理的共鸣。 由于韵是同音的非同时共鸣,所以共鸣的强弱或和谐与否,一般取决于以下 因素:1.韵音的同一程度,同共鸣强,不同则弱;2.押韵的间隔,间隔越近共 鸣越强,反之越弱;3.韵是否受到干扰,干扰之下,共鸣必会削弱,而足以干 扰韵的往往是其它韵。可由此评价不同韵或韵式的共鸣效果。首先是全韵(富韵) 和半韵(邻韵或贫韵)。全韵是完全同音的押韵,共鸣强烈、和谐、悦耳;半韵或 邻韵是似是而非的音押韵,不和谐,不悦耳,而且半韵仅是辅音押韵,共鸣也不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差异比较
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表达方式:中国诗歌通常更加含蓄,情感表达较为间接,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
2. 形式和韵律:中国诗歌通常注重形式和韵律,许多古诗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脚要求,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不同追求。
3. 主题和风格:中国诗歌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自然、历史、哲学等,风格通常较为简练、含蓄,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营造。
而西方诗歌的主题则更广泛,包括爱情、人生、人性等,风格各异,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有涉及。
4. 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通常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西方诗歌则更关注个人情感、自由、正义等价值观。
5. 读者和接受方式:中西方诗歌的读者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的读者通常较为固定,多为知识分子或文人墨客,而西方诗歌的读者则更加广泛,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
此外,中西方诗歌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诗歌通常通过手抄本或印刷本传播,而西方诗歌则更依赖于出版和媒体传播。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英汉诗歌音韵对比研究

英汉诗歌音韵对比研究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五四之后的现代诗,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都有其千古传颂的佳句,究其传颂原因,音韵和谐是一个重要因素。
英汉诗歌中都有其音韵之美,但是却大不相同。
总体来说,汉语与英语诗歌在音韵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声调、音节。
英汉音韵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音韵”在汉语中主要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
汉语诗歌通常会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手法体现音韵美。
在英语诗歌中音韵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尾韵、全韵和半韵。
[1]一.声调与音节对比(一)英汉诗歌声调对比汉语的声调共包含四个: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是以平仄来界定诗歌的声调。
平声字是高调、扬调,仄声字是低调、抑调。
[2]在汉语诗歌中平仄的变化使得诗歌音韵美得以体现,这就使得诗歌中有些句子朗朗上口。
比如耳熟能详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初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爱国情怀。
上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前半句平起平收后半句仄起平收,与下联:“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仄起平收,形成一种错落的音韵美。
而英语作为一门拼音文字,其声调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汉语声调载义,英语声调不载义即不管什么声调语调,对汉语词义影响较大,而对英语词汇几乎无影响。
比如汉英中发音类似的词fan,英语中无论用什么语调读,都是扇子的意思,或者谜的意思;而如果用汉语读,那就有四种不同的意思了。
(二)英汉诗歌音节对比汉语是表音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在音节的构成上有很大区别。
汉语属表意方块字,声调语言,一个字只有一个章节,并无明显的重音,英语是抽象符号组成的拼音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温柔敦厚”的诗美原则
我国传统的诗美原则是“温柔敦厚”,反映在 音律上是以和谐为美。讲究“和谐”即节奏、 韵律之美。 4、齐梁诗人率先关注于音律,沈约等人提出 “四声八病”理论,为近体诗的出现奠定了基 础。 5、唐代近体诗(格律诗)的诞生,是中国古代诗 歌史上的一大转变,它标志着汉语诗歌对视觉、 听觉的形式美的追求,进入了更积极、自觉的 阶段,它讲究对仗的艺术和声音的技巧。
而且其中必须有一个重读节。音步由于其内部 的数目和重音的位置不同,又分为好几种,最 常见的有四种:抑扬格音步、扬抑格音步、抑抑 扬格音步、扬抑抑格音步。 2、“韵” 英格律诗中的韵一般有三种: A、真韵:即韵脚里元音和其后辅音都相同,如 fate和late。这当中又可分为三种,一是单韵, 诗行末尾最后一个词里的最后一个强音节押韵 如Demand与Unhand。二是双韵,诗行倒数第 二个音节就开始押韵,三是三韵,韵脚的最后 三音节都押韵。如Despendent和Respondent。
C、英格律诗多为五音步和四音步抑扬格;汉律 诗为五言和七言。 D、英诗的节奏主要依靠声音(音步)的轻重强弱 产生;汉诗的节奏则主要依靠声调(平仄)的高低 升降产生。音步的数量对英诗节奏有很大影响; 汉语的词语结构对汉诗节奏有很大影响。 E、汉律诗的节奏(平仄)规则远比英诗韵律复杂 和严格。 2、韵 A、英诗押韵是靠句末相同的元音,辅音,可以 一个音节,两个音节,甚至三个音节相同;汉 诗押韵是靠句末汉字相同的韵母,只有一个。
(4)“格调”(旋律) 由声调的高低起伏,韵脚的重迭复踏,节奏的 轻重急徐构成一定的“格调”。 迭字、迭句、诗句的长短等的运用也造成了诗 歌的音律美。
(三)西方诗歌的音律----英文诗歌
西方各民族根据各自语言特点的不同,形成了不 同的音律,大致列举几种情况:“重读诗”,每 行诗中所含的重音数量是相同的;“计量诗”, 每节诗中长、短音的数量是一定的,《荷马史诗》 便是每行六组音节,每组三音,一长二短;“音 节诗”,每行诗中的音节数量是一定的。 1、节奏 英诗节奏的基本单位是音步。它由重读音节和非 重读音节组成。一个音步中有两个或三个音节, 但不能少于两个(一轻一重),也不能多于三个,
共同的起源----民间
从起源上来看,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与中国 的某些诗体如乐府诗等的起源也确有一定 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起源于民间的抒情诗体,都经历了 文人参与之后在实践中逐步制定了各自的 程式的过程。 在内容的单纯、外形的均齐、结构的完整 等方面,十四行诗体与我国的律诗的诗体 有着某种契合。
B、拗韵:顾名思义,就是用韵不严,不甚和谐, 例如SPirit和Litties,它们押韵的元音字母相同, 其后辅音不同,这称为半谐韵;Pet和pit,韵脚上 辅音字母相同,元音字母不同,这称为辅谐韵。 C、头韵:它指的是在一个诗行里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词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头韵是英文古诗里主要 的声韵结构,后来的格律诗里也还有延用。 We call a nettle but nettle, and the foults Of fools but folly.
韵、调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有美的讲究。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 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 绝。 “知”、“衰”系平声韵,韵律平缓,娓娓诉说 自己的相思显得情意绵绵,亦含欲说还迟的羞态。 而“竭”、“雪”、“合”、“绝”四个仄声韵 连押,韵律急促紧迫,一步紧跟一步,即显露出 少女激动、紧张的情绪,又表现了她忠贞不渝, 矢志不移的情誓,音和义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四、中西诗歌诗体与韵律并不相同, 然而比较
十四行诗的历史 各国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的发展 举例 我国古代用十四行写成的诗歌
《诗经》中的《柏 舟》 汉乐府民歌《步出 夏门行》、《艳歌 行》 阮籍《咏怀》中的 12首(“二妃游江 滨”、“西方有佳 人”、“一日复一 朝”等) 陶渊明的《杂诗》 其二
(3)节奏 讲究节奏。古人击节而歌,击节吟诵,都依 着一定的节拍,格律诗中的平仄搭配,也体 现出一定的节奏。古音律研究家闻一多先生 根据乐谱的“工尺”创造出“音尺”。来划 分古诗的节奏,揭示了古人认为“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的节奏感。“节奏是旋律的骨 干。”用节拍来划分节奏,涉及的是语言结 构,一般按句子成份和词语组合的松紧关系 来切分,不能“破读”是根本原则,因而又 有领字除外等规律。大体说来,三四言诗句 一般为两个节拍,五六言诗为三个节拍但也 有例外。
B、英诗因押韵音节中元、辅音的某些发音不 同(发音、拼写),分为拗韵、半谙韵、谐辅 韵和眼韵,但都算押韵;汉诗因押韵汉字的 声调不同,分为平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和 入声韵(新诗中不分),但不同声调不能押韵 (律声只押平声) C、英诗押韵的格式(韵式)千变方化;汉诗(古体 近体)的韵式简洁单调(一般隔行押韵)。英 诗通常几个韵交替出现,汉诗一般一韵底。 可以粗略地说:在节奏上,汉格律诗比英格 律诗复杂 严格;在音韵上,韵式方面英诗比 汉诗复杂多变,韵脚方面英、汉诗各有特点, 但前者比后者松宽。
2、齐梁时代钟嵘的《诗品》,我国最早的专论 诗体的系统性著作。 3、唐代,评论诗体的人愈来愈多,例如:司空 图的《二十四诗品》。
4、到宋代以后的大量诗话著作中,也有极其 丰富的论及诗体的篇章,并正式提出了“诗体” 的概念。
总的看来,诗体这一概念,其内容相 当复杂和不一致,不易把握。它有时指诗 作的形式,有时指思想内容,有时指艺术 特征,有时甚至专论诗歌字法、句法等特 点。古代诗体的称呼也并无命名的一致标 准。最早诗体多从形式命名,后来有的按 作者分体,有的按时代分体,也有专门按 风格分体的。
1、我国自古以来被誉为“诗的国度”,古典诗 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尤其是它繁盛时 期出现的唐诗宋词,其艺术魅力更是久盛不衰。
2、诗、乐、舞一体
古人作诗一般都是为了吟唱。《尚书· 虞书》中说: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汉人在 《诗大序》中也做了解释:“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
三、简单比较(音律----节奏和韵)
1、节奏 A、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音步;汉诗节奏的基础是 平仄。英诗有四种主要音步(抑扬格,抑抑扬 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汉诗也有四种平仄 格式(平起式与仄起式各两种)。 B、英诗的音步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一轻一重或 两轻一重)组成,汉诗的音步一般为两个音节 (两个汉字,双平声,双仄声或一平一仄)组 成。
白马的十四行诗 《爱的礼物 》 一支古老的意大利情歌 经过彼特拉克大师吟唱 带着乡土和野草的芬芳 悠然登上了诗的雅座 文艺复兴的亚得里亚海 波 又使这隽永迷人的绝唱 荡起轻盈美丽的双浆
飞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一支歌填上了诸家新 词 也填补了一片片心灵 的荒芜 一种调融入了百般情 思 也融化了千万个心灵 的孤独 这温馨甜蜜的十四行 诗
中西诗歌诗体、音律的比较
主讲-----第六组
一、中西诗歌的诗体
(一)关于“诗体”
(二)中国诗歌的诗体 (三)西方诗歌的诗体
二、中西诗歌的音律 (一)关于“音律” (二)中国诗歌的音律 (三)西方诗歌的音律 三、简单比较、简析原因
一、中西诗歌的诗体
(一)关于“诗体”----从中国诗歌的“诗体” 概念入手 1、诗歌创作的早期,文学研究者并没有有意识 地区分诗体,要讲诗体,也只能就形式来谈, 例如:四言体、骚体、五言体、七言体。
(二)中国诗歌的诗体
中国诗歌可以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按音律来分:古体诗、近体诗 (1)古代诗歌 按内容来分:叙事诗、抒情诗、 送别诗、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怀古诗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2)现代诗歌 叙事诗、抒情诗
(三)西方诗歌的诗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文诗歌出现了不同的形式。 从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古典诗歌到十八世纪的 理性诗歌,再发展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诗歌,英文诗歌的诗体名目繁多: (1)按形式来分:格律诗、自由诗 (2)按内容来分:戏剧诗、戏剧独白诗、史诗、 哲理诗、叙事诗、抒情诗、田 园诗、各类的颂歌
6、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看看我国古代诗歌的音 律美: (1)四声的使用 用字讲究声调的搭配。汉语好听有赖于声音的抑 扬顿挫,而这是由于平仄的交互使用而造成的。 阴平、阳平为“平”,上、去、入为“仄”,平 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古人认 为音调美的奥秘在于平仄相间。“欲使宫羽相变, 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 韵尽殊,两名之中,轻重悉异。”只有平仄相间 才能抑扬起伏朗朗上口,铿锵动听。
二、中西诗歌的音律
(一)关于“音律” 调
A、指音乐的律吕、宫
1、对“音律”的注释 B、 泛指乐曲、音乐
C、指文字声韵的规律
2、黑格尔认为“诗歌的音律也是一种音乐”
李重华以萧籁之音律喻诗歌之声律 有人把“音律”定位诗篇和诗句的音节 (字
数及其组合格式和规律。
(二)中国诗歌的音律----中国古代诗歌
总之,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诗体还是源 自意大利的西方十四行诗体,都是一 种把握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人们 审美经验长期积淀的产物。我们无需 断定意大利十四行诗是否必定源于中 国唐诗的影响,我们只需看到不同文 学中可能存在着的共通性。我们应该 有人类总体观念的宏阔视野和中西对 话意识的高远胸怀,从而认识诗歌的 共通点和人类思维的一致性。
江淹的《望荆山》 谢朓的《晚登三山 还望京邑》 陈子昂的《答洛阳 主人》 孟浩然、高适、刘 长卿 唐代的李白、韦应 物、孟郊、张籍等 都创作过十四行的 诗歌
共同的形式----十四行的诗歌
中西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诗歌的音节、 音律等方面也迥然不同,但是异时异域的 古代诗人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共同 的形式----十四行的诗歌----来表达感情,反 映客观事物。虽然这种行数上的巧合不能 作为确认中西十四行体的诗歌间的亲属关 系的依据,但它至少说明了人们思维方式 上的某种相似性以及中西诗歌体式上的某 种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