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①门②精巧,精妙2、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02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02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及答案侯建【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君之美也..山空人静徐公不若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答案】7.D 8.A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05《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05《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一)(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用其言而效。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

②仆:对自己的谦称。

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

④陂(bēi):梯田。

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

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勿谓仆谪.居之后(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2)贬谪,流放2.B3.(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中考语文专题6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6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解析版)

记承天寺夜游(一)(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注】①比:连续,连。

登:庄稼成熟。

②苟完:大致完备。

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

泛指有黏性的谷物。

④瀹(yuè):煮。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

(标注两处)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狱.讼充斥狱.:(4)撷.园蔬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1.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2、晓雾将歇()3、欲颓()4、与()其奇者5、念()无与为乐6、相与:7、空明:8、但()少闲人9、闲人:10、沉鳞: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2、欲界之()仙都3、与其()奇者4、步于()中庭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2、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3、寻()张怀民末果,寻()病终4、欣然起()行起()于鲁5、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6、交()辉藻荇交()横阡陌交()通7、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8.、.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四、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五、美文赏读: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水之(),仅只八字,却从()、()两种视觉,写了()、()、()三重风物。

“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的视觉极目远眺。

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景,后四句则转入()景描写。

(见教学参考书)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见教学参考书)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乙文是一篇山水()。

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④如积水空明(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于是,就④清明澄澈(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竹影(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故:缘故,原因2.B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人生际遇: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排遣方式: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二、《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对比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苔痕∕上阶绿D.可以调∕素琴1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3分)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芙蕖则.不然(《芙蕖》)D.孔子云:“何陋之.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16.【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分)15.(4分)(1)(2分)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准确译出比喻句、判断句1分,语意正确1分)(2)(2分)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准确译出“斯”、“馨”1分,语意连贯1分)16.(2分)借景抒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三、【山东省淄博市】(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略(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②精巧,精妙。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四、【江苏省南京市】(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

(12分)【甲】略【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二、翻译: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说的真对啊!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一) 7.(2分)D8.(2分)A9。

(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11.(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2分)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五、《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甲】略【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

[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划一处)(2分)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2分)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7. 顾:回头看但;只8.A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